第一篇:一年级下册《摇篮曲》教学反思(共)
《摇篮曲》教学反思
执教人:
我执教了一节题为《摇篮曲》的音乐课。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音乐、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育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摇篮曲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音乐体裁,世界各地的很多作曲家都写过许多优秀的摇篮曲,平时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较多的摇篮曲,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对于学生说来不算陌生。
从课的开始到结束,我始终将“听”贯穿于教学之中。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因此,我的导入环节就是先播放歌曲《妈妈格桑拉》让学生听赏,听完歌曲后,师:“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唱出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妈妈的爱,而且都是在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中一天天长大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味,感受那一时刻的宁静与温馨”。(课件播放歌曲《摇篮曲》)学生接着听歌曲《摇篮曲》。
师:当你听到这首歌曲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一个画面?
生1:我的心情很平静,感到很温馨。生2:脑子里出现了妈妈哄我睡觉的样子。生3:我有种幸福的感觉。
生4:听了这首歌,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每天是多么的辛劳。„„
经过前面这些的铺垫,学生再来学唱歌曲《摇篮曲》是水到渠成,有了兴趣与情感的基础,唱会唱好这首“小歌”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学生会了歌曲《摇篮曲》后,在拓展延伸的这一教学中,通过让学生 “说”,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师:“通过你们的演唱和表演,让我感觉到你们与妈妈的爱是那么深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很多很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歌曲,想一想妈妈平时为我们不停的操劳,此时此刻,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背景音乐《摇篮曲》的旋律。)
生1:学会了这首歌曲,我最想对我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生2:这首歌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生病时,妈妈陪伴我、照顾我,我想说:妈妈,您辛苦了!
生3:当我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我想起妈妈给我的鼓励,妈妈,我真的好爱你!
„„
我觉得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妈妈无私的爱,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去发现妈妈的爱,使孩子进一步体会到、意识到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中,教育孩子知道感恩。
通过歌曲《摇篮曲》的教学,使我感触颇深。它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第二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 摇篮曲》教学反思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本节课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教学,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歌词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范唱和意境优美的课件展示,激发学生的情感,把表现歌曲的音乐情感作为歌曲教学的重要关注点,将弱起拍、气息运用等演唱技巧融和在表现音乐情感中加以解决。
设计教学时,我结合“六一”校歌演唱比赛和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活动,通过校歌中的师生情、同学情和汶川地震中最感人的“手机短信”故事导入本课的主题——爱,衔接自然,主题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心理,把歌曲演唱中的弱起拍、八度大跳、装饰音等难点分解在发声练习、歌曲视谱、歌曲练唱三部分中加以解决,巧妙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
摇篮曲的特点是深情、徐缓,容易催人入睡,既要让学生把握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又不至于让课堂气氛过于安静、死气沉沉,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出唯美深情的歌曲意境,让学生从中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真挚情感。我在教学中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欣赏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摇篮曲,引导学生体会并归纳总结什么是摇篮曲、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我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把握学生的课堂动态,积极应对,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结束部分,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手语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延续了歌曲的情感主题,使课堂结构完整,主题突出。
反思教学,如果在歌曲教唱过程中速度、力度再处理的到位些,咬字、吐字再要求的细腻些,可能表现力会更加丰富;如果在情感表现最强烈的结束环节时清唱歌曲而不要伴奏,可能会更加感人,让情感升华;如果综合比较舒伯特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东北摇篮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现,可能会更加突出摇篮曲的特点。
第三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摇篮曲》欣赏课之前,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欣赏课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能改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传统的欣赏课,多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说得多,音乐聆听得少,往往老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那么如何在欣赏课中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摇篮曲》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摇篮曲》,为了使学生能拓宽学习的路子,首先,我给学生布置回家自己欣赏喜欢的《摇篮曲》的作业,当时,我很有顾虑,对学生的欣赏能力缺乏信心,没想到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学生通过自学,搜集了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表演形式的《摇篮曲》,如大提琴演奏的《摇篮曲》、钢琴独奏的《摇篮曲》、还有搜集了具有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根据学生所搜集的音乐信息,在欣赏课中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只是在课堂里成为一位组织者,通过这一方式转变了学生被动为主动的学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欣赏课怎样才能做到让音乐使学生感动,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一切音乐教育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但听的活动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和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去领悟、去想象,用感情去体验。例如:当学生欣赏东北摇篮曲后,老师问:“同学们,也许你已不记得妈妈摇你入睡时的情景,但是你从影片中,从邻居那里,一定感受到了。”话音刚落,有同学便举手说:“老师,我可以为大家搭一个摇篮”这位同学便指导大家搭起了一个大摇篮,可是,同学在摇的时候总是你碰我,我碰你的,摇篮摇起来既不稳,又不安静,这时,有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他告诉同学们,摇篮在摇的时候应该是向同一方向的,在这位同学的指导下,一个温馨、舒适的大摇篮便搭好了,在老师优美动听的歌声中,摇篮在轻轻摇晃,显得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音乐的美让学生感动,从音乐中学生感受到了伟大母亲无私的爱。为此,引发了课堂最后的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有的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有的说:“妈妈,您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同学们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真让我也感动了,课堂上我看到了有些同学眼眶里含着泪,这一代人,他们太需要这种感到了,这些话,也许他们长这么大,从没对妈妈说过,是音乐让他们感动了,达到了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
通过实践,欣赏课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美、理解美、认识美、创造美。
当然,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对课堂中个别环节有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当学生搭起了一个大摇篮,随着优美的歌声轻轻摇晃的时候,我突然想让一部分同学跟老师一起用唱的形式来感受音乐,于是,打断了同学的表演,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再如:学生在介绍闽南风格的《摇篮曲》时,除了让学生读一读歌词外,应该让学生再唱一唱,可能效果会更好。
总之,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每一堂音乐课中,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对学生来说都是经意的,教师不是一个谋身的职业,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让音乐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第四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一)通过教学歌曲《摇篮曲》,使我感触颇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所以,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听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学习、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非常感动。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
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创设情景――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等,参与活动――学生领悟母子情深,情感体验内化。
运用音乐、语言、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摇篮曲教学反思
(二)《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鉴赏等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单单以学会歌曲为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聆听、不同风格《摇篮曲》的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6/8拍子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不足之处:忽略了要给全体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且在学会歌曲后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多表现歌曲,那样会更完善。
摇篮曲教学反思
(三)本课的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引导学生用情学用情唱。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是不太容易回忆起儿时躺在摇篮里、躺在妈妈怀里的感觉了,所以在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特别注重音乐情景的创设,希望能让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这一节课中来。并能希望将这种安宁、温馨的气氛,贯穿于整节之中。另外,在我的导语中还说道“你们想不想为妈妈唱上一首《摇篮曲》,让她睡一个好觉?”其实,这一导语不但是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个新授环节,还与拓展部分“简单的改变两个地方的歌词,成为一首献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互联系。使整节课前后呼应比较连贯。
在新授的第二次聆听中,我要求学生跟着音乐,把躺在妈妈怀里、躺在摇篮里的那种感觉,用动作表现出来。其实律动教学在六年级的日常教学是不太用的,而且学生也不是很喜欢,不太愿意去动。但是我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多一次聆听来感受歌曲;二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
在难点前倚音的解决中,从唱谱到唱词一直都有问题。在唱谱时我采用听唱法教学,有同学会唱的就让小老师教一教。在歌词教唱时,由于第一段歌词有两个“快”,所以把原来的难点更复杂化了。在试教中,我是问学生“第一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拍?唱几个音?”。然后再让学生跟我小哑巴唱再到轻声唱。但是这样的效果不太好在后面巩固的时候问题还是存在,所以我进行了改变。通过聆听我演唱难点,然后在寻找第一个“快”唱几个音?第二个“快”唱几个音?这样学生聆听的注意力就更为的集中了,也可以很自然的增加了聆听的次数。
在歌曲情感处理中,我是主要通过自己的演唱和动作,提醒学生歌曲的两个乐段。同时我的演唱也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播放音乐的话一下子就是两段。另外更加的突出两个乐段的变化。以便学生的寻找和演唱。因为这首歌本身的两个乐段变化不是很大,所以学生在演唱时也不是非常的明显。但能感觉到学生还是去这样努力去做了。
课堂拓展我主要设计了两个:
一、中外《摇篮曲》的对比,寻找异同。让学生增长了音乐知识,开拓了眼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入适当的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堂。
二、通过最少、最简单的改动,使学生能够体会妈妈的爱,同时也作为学生献给妈妈最珍贵的>礼物。
第五篇: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
仙台镇初级中学:杨军丽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成长周期中的特殊阶段,他们要显现出自己的“成熟”。而把《摇篮曲》看作是“小儿科”的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如何让中学生品位出《摇篮曲》的艺术价值、体验歌曲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从优美、温馨的旋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母亲慈祥的形象。我思考着如何让这种“感动”也能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改变这些远离“摇篮时代”的中学生对《摇篮曲》的认识,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感染、美的享受,从中认识到《摇篮曲》的审美价值。本课教学通过情感教育实现审美教育,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多方位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围绕一个“情”字组合教学内容,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唤起学生对母亲的爱,演唱好歌曲《摇篮曲》,在和谐温馨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感官的愉悦,情感的领悟,理智的鉴赏、审美的体验。因此,本课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景-——听《摇篮曲》。以谈话探讨母爱导入新课,温馨的画面,伴着轻柔的歌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体验——唱《摇篮曲》。通过聆听、表演、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征,感受摇篮曲的柔美,并能较好的演唱《摇篮曲》。
3、聆听感知——赏中国东北《摇篮曲》和舒伯特《摇篮曲》。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歌曲的内涵。
4、拓展延伸——爱《摇篮曲》,观看动物母爱、人类母爱及地震母爱图片,使学生对母爱更有深深的感受,对摇篮曲有了更深的体会,学会爱母亲,爱亲人。
不足之处: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不像其他的摇篮曲那样简单易学,加上其内容、内涵却意义深远,由于课堂时间紧凑,课中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声乐技巧的运用还不够到位,今后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
2017年4月10日
《摇篮曲》 教学反思
仙台镇初级中学:杨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