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包含梅凤翔、水小平、周际平、白若阳、刘海燕 、成果展示

时间:2019-05-15 05:4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队伍(包含梅凤翔、水小平、周际平、白若阳、刘海燕 、成果展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队伍(包含梅凤翔、水小平、周际平、白若阳、刘海燕 、成果展示》。

第一篇:教师队伍(包含梅凤翔、水小平、周际平、白若阳、刘海燕 、成果展示

课程组负责人:梅凤翔

课程组成员:胡更开,水小平,周际平,廖力,韩斌,白若阳,刘海燕,秦晓桐,尚玫

梅凤翔,男,满族,193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57年至1963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81年1月至1982年12月在法国南特高等机械工程学校进修,1982年5月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3月至8月在加拿大LAVAL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63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1963年9月至1981年12月任理论力学助教、讲师,1981年12月至1986年8月任应用力学系副教授,1986年8月晋升教授,1990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86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协三届全委会委员,1989年至1996年任应用力学系主任。1990年至1995年任国家教委理论力学课程指导小组成员,1995年至2000年任国家教委基础力学课程指导小组副组长。1994年至2002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40年来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分析力学》;为研究生主讲《运动稳定性》,《非完整动力学》,《高等分析力学》,《李群和李代数应用》等10门课程。致力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年来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17名。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部级奖两次。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称号,2003年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近五年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分析力学》;为研究生主讲《运动稳定性》,《非完整动力学》,《高等分析力学》,《李群和李代数应用》等课程。致力于工程力学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本:

(1)《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与守恒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工程力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主编)。

(3)《工程力学学习指导》(上、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编)。并获得 :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排名第一),2005年9月。

(2)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12月。

(3)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工程力学》教材,主编),2005年1月。

(4)“国防科工委属高等学校优秀教师”称号,2000-2001年度。

(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2003年。

从六十年代开始致力于非完整力学系统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曾获得过的国家级科技奖有:

(1)“经典约束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A类一等奖(排名第二),1992年。

(2)“Birkhoff系统动力学和非完整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国防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一),1999年。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总经费达65万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一项,经费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3篇,其中SCI收录35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1篇。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1

Email:meifx@bit.edu.cn

胡更开,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1年获得法国巴黎中央工程师大学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回国,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1996年聘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系主任,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中国力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Acta Mechanica》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力学学报》,《Acta Mechanica Sinica》常务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应用力学与数学》(中英文版)编委,《兵工学报》编委,《力学与实践》编委。

十三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在科研方面,主要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研究,主持和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兵器支撑基金,国防科技预研基金和国防基础研究项目等10项研究课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8篇,200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近五年来,为本科生主讲工程材料课程,为研究生主讲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引论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11人,指导博士5人,硕士5人,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1

Email:hugeng@bit.edu.cn

水小平,男,汉族,1965年4月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0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0年7月晋升为教授,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力学系副主任,力学系教工支部书记,《工程力学》课程主讲教授及“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讲过的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辅助系统动力学》,《FORTRAN算法语言》,《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五门本科生课程和《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授课的内容体系组织合理,授课的逻辑思路清晰,对讲授内容非常娴熟,课堂气氛调动得好,特别能带动学生并富有启发性,教学效果优异,得到听课专家和学生广泛好评。1996年获校第五届青年教师观摩教学评比一等奖,并获校首届兴华奖教金二等奖;

1997年被评为校后备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8年获校第九届优秀教学成果青年教师一等奖;

1999年被评为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全校共8人);2000年被授予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个人奖,并被评为北京力学会优秀力学教师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3年获校首届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校最高教学奖,全校共9人),并被评为校优秀主讲教师;另外还获校第九届、第十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编写了《工程力学(上、下册)》教材(副主编,本人编写部分为28万字),2003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编写了《工程力学学习指导(上、下册)》(副主编,本人编写部分为27万字),2003年8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与以上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教材。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及工程应用的研究,以负责人身份主持了一项国家地震局的横向课题和四项校级科研项目,独立完成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力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正式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近年来指导硕士生17人(9人已毕业并获得理学或工学硕士学位)。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1

Email:shuixp@bit.edu.cn

周际平,女,汉族,1947年4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7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晋升为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校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专家,《工程力学》课程主讲教授,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

主讲过的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板壳理论基础》;研究生课程《板壳理论》。教学过程中注意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异,体现在授课时内容组织合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信息量大,理论联系实际,讲课富于启发性,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教与学产生互动。得到听课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作为负责人之一,主持了校第五、第六、第七批教改立项项目各一个,北京市精品教材重点立项项目一个,校精品课程立项项目一个。取得的成果有: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1998年获校第九届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一等奖,1998年获校第九届优秀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二),2003年获校第十一届优秀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04年《工程力学》(上、下册)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任副主编,本人编写部分为26万字)。此教材是我校《工程力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并参与编写《工程力学学习指导》(上、下册),本人任副主编。此外,还多次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兴华奖教金、“T-more课堂教学观摩月”优秀主讲教师等,还曾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称号。公开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20多篇。现主持全校工程力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5

Email:zhoujp@bit.edu.cn

廖 力,男,汉族,1955年5月生于湖北武昌。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基础部,获理学士学位,1984年10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0年7月晋升为教授,现为基础力学实验室主任。

主讲过的课程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有限元分析》,《塑性力学引论》等本科生课程;《弹性理论》,《塑性力学》,《有限元程序设计》,《非线性有限元法》,《固体的本构关系》等研究生课程。授课内容体系组织合理,授课的逻辑思路清晰,对课程内容理解深刻,讲授重点突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听课专家和学生的好评。作为主编出版教材一本。2000年获北京理工大学第十届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二等奖。

长期以来致力于复合材料的研究,以负责人身份主持了兵总预研基金课题一项和横向科研课题四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28人,指导硕士生10人(8人已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6

Email:liaoli55@sina.com;

韩 斌,女,民族,汉,1959年12月出生于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198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系任教,1994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现为校工程力学骨干讲员。

主讲过本科生《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材料》,《变分法》及研究生《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与张量分析》,《固体材料力学性能》和博士生《固体本构关系》等课程。1992年获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二等奖,1994、1998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三等奖,1999年、2003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成员之一),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成员之一)。参与编写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力学》及配套教学辅导书,该教材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要科研方向为宏微观断裂力学及功能梯度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在《力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已正式发表论文6篇。2002年被北京力学会评为北京市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同年被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4

Email:hanbin@bit.edu.cn

白若阳,男,满族,1964年5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1981年8月在上海铁道学院机电工程系内燃机车专业获工学学士。1985年8月~1992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业处内燃机械厂任工程师,从事内燃机车和公路铁路两用车的设计、开发和质量检验工作。1992年9月-1998年9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断裂力学的研究。1999年4月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理学任教,2001年4月晋升副教授。现任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讲过的课程包括:《有限元分析与程序设计》,《材料力学》,《塑性力学基础》,《材料力学》等本科生课程;《固体力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生课程。2000年获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01年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标兵,2004年获北京力学会“力学教学优秀教师”,2005年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固体计算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揽多项工程及结构计算方面的横向课题。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5

Email:ruoyangbai@bit.edu.cn

刘海燕,女,汉族,1963年8出生。1998年晋升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力学骨干讲员。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基础教学的第一线,曾先后主讲了《理论力学》(多、中、少学时),《机械振动》,《计算机导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力学A》,《工程力学C》等本科生课程。1996年获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校三育人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被评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获得SMC奖学金二等奖。1998年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鼓励奖。1999年“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获第九届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2003年“工程力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获校第十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2004年“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成员之一)。《工程力学》(上、下册),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人编写该教材中原理论力学的部分内容,所写字数达20万字,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工程力学学习指导》(上、下册),本人编写与主教材配套的相关部分,2003年8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研究方向: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与行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批准号:10072011)。2003年以来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篇。1999年曾获山西省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4

Email:haiyanliun@sina.com

秦晓桐,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基础部,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2年3月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力学骨干讲员。

主讲过本科生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实验应力分析》,《工程力学》等以及研究生课程《动态信号测试与数据处理》。获首届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首届“兴华奖教金”二等奖。主持《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工程力学实验报告》编写。

1999年获第九届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2003年获校第十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 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成员之一),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成员之一)。《工程力学》(上、下册),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人编写该教材中实验应力分析部分内容,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长期从事固体试验力学方法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科研项目“烟机轮盘使用寿命评估”或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烟机涡轮盘的光弹性实验研究》、《口腔正畸托槽的微小力值分析》等。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6

Email:qinbit@sina.com

玫,女,汉族,1964年8月出生。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1999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系,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9年7月晋升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力学骨干讲员。

曾主讲过的本科生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研究生课程有:《运动稳定性》,《高等动力学》,《专业英语》,《李群和李代数对约束力学系统的应用》(博士生)。

任现职以来作为主要研究者, 参加的研究课题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两项。近年来完成的学术论文有20余篇。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8912734

Email:shangmei505@sina.com

梅凤翔教授获得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奖牌

梅凤翔教授获得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证书

梅凤翔教授的获奖证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

胡更开教授获得的全国优秀教师证书

下载教师队伍(包含梅凤翔、水小平、周际平、白若阳、刘海燕 、成果展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队伍(包含梅凤翔、水小平、周际平、白若阳、刘海燕 、成果展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