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鼓儿响咚咚教学反思
鼓儿响咚咚教学反思
篇一:鼓儿响咚咚>教学反思
五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市和省美术课调教比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积极协助下,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和省级三等奖。虽常说,努力了就好,名次还不是最重要的。但经验与教训还要好好总结和积极反思,因为那是我们发展的珍贵资源。
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在于:选材恰当,符合现在形势---奥运主题,深得幼儿喜爱。整堂课中,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在第二的环节中,充分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和探索中,找出制作小鼓的方法,并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对小鼓进行装饰。这样既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又达到了教学目标之二。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状态主动,学习心情愉悦,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之一。
对我来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比赛,看到了我自身的不足,以后,要多多学习>美术教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还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磨练自身的临场发挥、口语表达、驾驭课堂等能力。
篇二:鼓儿响咚咚教学反思
一堂美术课就这样在热闹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经过细细回味,让我在反思中>收获成功与失败。
一、引入恰当,揭题自然。
鼓是中国喜庆的象征之一,正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而庆祝奥运鼓是不可缺少的主角,那么通过欣赏奥运会申办成功录像,谈感受,萌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明确了制作小鼓为奥运健儿加油的目的。这样的引入因自然而精彩,也使庆祝奥运会的教学设计主线凸显出来。
二、探讨与示范相结合,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原先此环节的设计,只是通过展示老师制作的小鼓和铁罐去让学生观察讨论出制作和装饰小鼓的方法,但好像“嘴上谈兵”,事倍功半,大多数学生不会制作小鼓。我感到这种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接受,难于解决教学难点,更何况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教师应加强示范”。于是,我改变了策略,采用了探讨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这堂课上,我看到学生们制作小鼓时,大多数掌握了方法,显得得心应手,兴高采烈,胸有成竹,做出来的小鼓很有个性,教学难点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三、分组比赛制作小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小皇帝”、“小公主”,惟我独尊,合作意识薄弱。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分组比赛制作小鼓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此教学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们分工清楚,合作愉快,精神饱满,专心致志地都在为共同制作一个漂亮的小鼓而努力,并且还相互鼓劲呢!在作品评价中,我以奖励金鼓槌去激励他们,他们很开心,深深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乐趣。
四、精彩的延伸,学生乐在其中,意犹未尽。
学生在做好小鼓后,非常想敲它。于是,我在这个环节里成功地设计了两个敲鼓游戏,先是按节奏敲小鼓,再是读儿歌敲小鼓。在这个过程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敲鼓激情得到有序地抒发出来。特别是在改编的庆祝奥运的儿歌表演中,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快乐无比。这样的结束,不但首尾呼应,还体现了音乐与美术的综合性,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虽然是本节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也有把握不够的地方。在教学生制作小鼓的方法时,设计完美,自己不善于引导,语无伦次,不够顺畅明了。还有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但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充满信心地走向更高的台阶。
篇三:鼓儿响咚咚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教学点评:
活动重点立足于“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清晰、有表情地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因此,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充分感受、理解童谣,体验作品语言的结构形式、韵律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童谣。小班仿编活动的特点是:只要求幼儿在原有诗文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变某个词来体现诗歌的变化。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仿编,更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创设“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运用直接示范朗诵和边做动作边朗诵的方式调动幼儿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去欣赏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理解童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运用“出示动作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象声词”——“根据动作和象声词仿编童谣的后两句”——逐步过渡到“脱离图片自由想象仿编”的模式,师幼互动积极有效,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仿编目标。
第二篇:《鼓儿响咚咚》教案
鼓儿响咚咚
教学目标
1.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学习的热情,体会制作与表演的乐趣。
2、学习鼓的制作、装饰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不同 艺术间相互交融与衬托所带的美
感。
教学重点: 学习鼓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做鼓时绷和扎的技巧。
学具准备 :易拉罐、筷子、双面胶、剪刀、白纸或彩纸、线绳、碎
布。
教学过程 :
一、导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 出示小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咚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 《鼓儿响咚咚》。(屏幕显示课题和打鼓的画面及鼓声)
二、1、教师背着小鼓表演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他都懂。我说小鼓响三声,我的小鼓咚咚咚。
2、你们能说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鼓吗?
鼓励同学大胆回答问题:欢乐的节日、表演、运动会彩旗队等。
3、现在请大家看一段《鼓娃娃》的舞蹈。(屏幕显示)
三、1、研究小鼓的组成:那么好看的小鼓,那么好听的鼓声,你们想不想亲自做一个,要想把小鼓做的漂亮,首先得研究一下他的构成:指名三个同学上台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验证小鼓的组成:教师拆小鼓,边拆边说,易拉罐、双面胶、白纸或彩纸、筷子、线绳、布。你们同样可以废物利用,做个漂亮 的小鼓。
3、做鼓的材料知道了,那么,小鼓由哪几部分组成呢?教师边指边说:鼓 面、鼓体、鼓槌。知道了小鼓的组成,做起鼓来可就容易多了。
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四、做小鼓。
1、屏幕显示课本小鼓制造步骤。
2、教师示范做鼓步骤:
(1)、绷鼓面。沿着鼓边贴上一圈双面胶,把纸蒙在鼓面上,绷紧,粘好。
(2)蒙鼓体。
(3)装饰。发挥自己的想像,将小鼓进行装饰。(可绘画,可剪贴)
(4)做鼓槌。
3、学生做小鼓。
五、欣赏评析——自主表演
1、敲一敲自己的小鼓,比一比谁的小鼓好看又好听。
2、根据曲目来表演小鼓(教师示范)
xx xx |x o|xx xx |x o| xx x|xx x|xx xx|x o|
3、请同学上台用小鼓表演节目。
4、放《鼓娃娃》舞蹈。请同学欣赏——模仿——表演
六、小结:
鼓励课后废旧材料的利用、创新。
2008(上)已参加案例评选
第三篇:美术教案-鼓儿响咚咚
美术教案-鼓儿响咚咚
第17课鼓儿响咚咚
教学目标
:
1、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学习活动的热情,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
2、学习鼓的装饰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不同艺术间相互交融与衬托所带来的美感。重点: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难点:鼓的装饰方法。教具:废旧材料罐、纸、木棒、胶水、剪刀、绳。教学过程
:
一、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鼓儿响咚咚》好不好?(屏幕显示课题和打鼓的画面及鼓声)
2、我为大家朗诵一首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我说话儿他都懂。我说小鼓响三声,我的小鼓咚咚。》(教师背着小鼓表演儿歌)指着小鼓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同学:(略)你们能说说在那些地方见到过鼓吗?鼓励同学大胆回答问题:(略)
3、现在请大家看一段《鼓娃娃》的舞蹈。(屏幕显示)
二、1、那么好看的小鼓,那么好听的鼓声,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屏幕显示课本学生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引导:这些漂亮的小鼓是用废旧瓶、罐等材料制作出来的,你们同样可以废物利用,做个漂亮的小鼓。
2、屏幕显示课本小鼓制造步骤。
3、教师示范小鼓制作步骤:(1)扎线
(2)装饰小鼓
(3)贴上你喜欢的小饰物
4、学生制作小鼓。
三、欣赏评析——自主表演
1、你喜欢哪个同学的小鼓,为什么?
2、根据曲目来表演小鼓(教师示范)xxxx|xo|xxxx|xo|xxx|xxx|xxxx|xo|
3、请同学上台用小鼓表演节目。
4、放《鼓娃娃》舞蹈。请同学欣赏——模仿——表演
四、小结:(鼓励课后废旧材料的利用、创新。)
第四篇:《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
《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敲敲打打,但是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在课堂当中结合打击乐活动运用动静交替让孩子们在听、说、动、敲、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有节奏的对话”导入,这是个有关感知节奏强弱的对话游戏,孩子们一开始不怎么愿意开口跟我配合,但是在进行反复的对话游戏后,孩子们表现的非常感兴趣,都能大声的、有节奏的跟我进行对话。教学中我还注重自身的体态语,通过我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以无声的语言向孩子们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我用“身体会说话”表演唱的形式让孩子对这种节奏产生了兴趣。以此来加强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看、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现,去感受强弱弱的节奏。在歌词的学习中大多数孩子学得比较快,但大幅点这个节奏似乎对孩子们有点难度,孩子们容易把大附点都唱成是四分音符的感觉,对于这一句我和孩子们呢进行了几遍的纠正和巩固后孩子们还是有所改进的。
总体来说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这首歌曲的,四个版都学得非常的认真,在出现难点时经过纠正巩固大多数孩子们还是能够完整的把歌曲唱好的,舞蹈创编一年级的孩子们也做得比较好,每个孩子都能或多或少的加上自己所想到的动作。对于节奏的训练还是需要加强的。
第五篇:小鼓响咚咚教案
第二课时《小鼓响咚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鼓的家族,能以看、听、摸等形式了解打击乐器鼓,并感受鼓的不同的音色
2、通过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能感受歌曲不同的情绪和力度变化。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且提高学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即兴演奏
四、教学准备:小鼓,小米粒,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谜语导入:(1分钟)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看看有没有同学能猜出来。听好了:肚子长的大,一敲把歌唱。(出示幻灯片)
生回答 师:猜对了,同学们真棒。
(二)音乐实践活动。(9分钟)
1、活动
一、介绍打击乐器:鼓
(1)师:小朋友们看!(教师很神气的说)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位新朋友:小鼓。
师简单介绍小鼓。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教师可以敲一敲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它振动而发声的(教师可以敲一敲鼓);鼓身通常是用木头做的,正是有了空空的、大大的鼓身,才会和鼓面一起发出好听的声音呢!
(2)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鼓的构造。
(3)感受鼓边、鼓身的声音
师:小朋友,再敲一敲鼓边呢?它和鼓心的声音相同吗?再敲一敲鼓身呢?是什么声音?(学生敲鼓边,并模仿鼓边的声音:嗒嗒嗒)
(4)师:小鼓正在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们听: 教师敲击节奏 xx x x│xx x—–||。师:小鼓说了什么话? 学生:哦!小鼓说了 咚咚 咚 咚︱咚咚 咚— ‖ 师: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小鼓的声音!
教师小结:小鼓可喜欢我们的小朋友呢!
2、活动
二、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方法步骤:
师:小鼓它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我们了。(出示:老师手上抓着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瞧!是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这可是不是一般的小米粒,这些小米粒不仅漂亮,而且很神奇,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
(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教师演示:老师拿出一只小鼓,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放在鼓面上击鼓。以《小鼓响咚咚》的音乐作为伴奏。)
师:有小朋友想敲鼓吗?好,小朋友们别着急,先看我来一遍!请大家把自己的桌子当成小鼓为我伴奏好吗?记得打三拍子的节奏,强弱弱。(教师播放音乐,并敲鼓,其他同学可以先把自己的大腿当成是鼓,试着敲一敲)
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按照三拍子的节奏打鼓为歌曲伴奏。
(1)师:老师再打一次鼓,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试着想一想,鼓声强,小米粒跳得怎么样?鼓声轻,小米粒跳得?(引出强弱关系)(2)师: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教室是一面大鼓(教师做动作:展开双手,划一个大圆)让我们做鼓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有节奏的跳一跳,好吗?强拍上面老师拍的重,你们就跳得高,弱拍上面老师拍的轻,你们就跳的低,老师敲打鼓面表示强,敲打鼓身来表示弱。(放伴奏音乐,教师敲鼓,学生跳。)
(三)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20分钟)
1、教师自弹自唱《小鼓响咚咚》
2、播放歌曲,学生做三拍子的律动为歌曲伴奏。
3、教师与学生一边敲鼓一边按节奏读第一段歌词,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我的 小 鼓 |响咚 咚—| 我说 话 儿 |它都 懂—| 我说 小〃鼓|响三 声—| 我的 小 鼓|咚咚 咚—||
4、听听、唱唱
a.学生认真聆听录音范唱,说一说歌曲讲了什么故事? b.听录音范唱,请学生留意歌词,听完后分析讨论:第一段是神气的小鼓,第二段是懂事的小鼓,我们应该怎样唱好这两段歌词?(提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强弱区别。
c.模唱。
5、编编、唱唱 学生创编歌词,如:我的小猫喵喵喵等。
6、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do、re、mi、sol、la”五个音。(5分钟)
1、看卡片上的音,打出手号。
2、看老师打出的手号,唱出音名。
3、玩游戏“跳格子”
地上摆放着do、re、mi、sol、la五张卡片,请出五位同学头戴“1、2、3、5、6”的头饰。老师先按这个顺序完整地再琴上弹一遍,然后再任意弹出某个音,相应的同学听到老师弹出的音,即跳到相应的卡片里去。
(五)看一看? 听一听(5分钟)。
1、导语:其实啊,小鼓还有很多家庭成员呢!你知道还有哪些鼓吗?
2、介绍、了解其他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鼓的家庭还有很多成员呢,看!教师展示四川的威风锣鼓、朝鲜长鼓、南美康加鼓、瑶族长鼓的图片给学生看。
3欣赏鼓乐
(拓展部分,拓宽了小朋友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