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音乐教学反思:尊重孩子的兴趣取向《小猫》
幼儿园音乐教学反思:尊重孩子的兴趣取向《小猫》
幼儿园音乐教学反思:尊重孩子的兴趣取向《小猫》 案例描述:
本周一,我在本班开了一节音乐活动《小猫》,整节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跟着我积极模仿小花猫,并且快乐的学唱歌曲。活动中,我安排了许多表演内容,这样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心需要,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歌词内容。尽管我在一些细节上把握的还不够,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着我,让我很感动。
在进行歌曲表演时,我和幼儿一起模仿小花猫的叫声“喵呜……喵呜”突然,叶可鉴小朋友很大声的问我----“应该是啊呜呀”。当时,我为了整节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便没有回答她的问题,继续着我们的歌表演,其它的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注意到“小叶子”的这一疑问,他们仍然快乐地跟着我“喵呜……喵呜”地模仿着小花猫。我想,大家都跟着我说“喵呜”,叶可鉴也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跟着学的。其实不然,当我们再度表演时,叶可鉴依然很大声的问我“应该是啊呜呀”。这次她的语气更加果断了,近乎是一种质问的口气。刚才我对她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现在的她要讨回一番公道似的。
面对孩子的再次提问,我不能只顾及我原先的活动设计了,此时,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回答叶可鉴这个问题。我首先表扬了叶可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小朋友,其次建议大家一起听听她的提议,我们一起来学学她说的“啊呜”,用“啊呜”声来学小花猫叫。果不其然,孩子们学得兴致高昂,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啊呜……啊呜……”一张张快乐的小脸仿佛花儿一般在我眼前绽放!我根本就没有想到,仅仅是两个区别不太大的字,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魔力,仅仅是两个字,居然可以带给孩子们如此之大的快乐!案例分析:
本次的青年教师分层公开教研活动是本学期我在园内部唯一的一次开课机会,也是我在这届小班新生第一次开课,面对那么多客人老师,孩子们没有任何拘束感,很放松,也很投入,让我万分庆幸自己拥有着这群无邪地小精灵。
《小猫》这节小班音乐活动我参考了陈淑琴老师的教案设计,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做了许多修改。周三上午在小(4)班试上后,发现很多环节不能很好的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有些环节不紧凑,孩子们兴趣索然。讨教多位资深老教师之后,我对自己的教案做了部分修改与调整。在修改调整的同时,我也想当然的对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做了改动。在陈淑琴老师的教案设计上,歌曲学小猫叫声的部分本就是叶可鉴小朋友所提议的“啊呜……啊呜”,可我觉得这样的叫声不像是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倒像是一头凶猛的大狮子,这和我的活动设计大相径庭,于是我便改为我们耳熟能详“喵呜”。没有想到我的这一小小修改竟被叶可鉴“一语道破”。
“为什么当时我在参考陈淑琴老师的教案设计时没有考虑“啊呜”的用意呢?”
“为什么没有考虑明明“啊呜”声像大狮子,为什么陈淑琴这样的资深学者没有修改呢?”
我在修改歌词的时候太大意了,根本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夸张的动作,他们喜欢夸张的表情。正如我们早操中小猴子学做操的动作,老师领操时总是觉得蹦跳的动作太多,跳起来很吃力。但是我们发现,孩子们乐于那样快乐的蹦跳动作,每做到这个动作,我们都能在孩子的脸上找到他们抑制不住的快乐与兴奋。这样的快乐既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
幼儿园《纲要》早已提出要尊重幼儿,一切为了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贯彻深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运用这样的原理,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一些细节的把握上,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总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组织设计活动,或许孩子会很听话的配合我们继续着我们的设计方案,可那不是他们的天性,一想到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扭曲了孩子的纯真和无邪,一种无比的罪恶感油然而升,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叶可鉴虽然打断了我的活动进行,但是她给了我一种启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大胆地指出老师的错误或不妥之处的,可以说,在我给孩子上课的同时,孩子也给我上了一课!
第二篇:小班音乐《找小猫》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找小猫》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找小猫》教学反思
1。活动开始前,我让幼儿听找小猫音乐进活动室并按节奏拍手,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曲调和节奏,然后用“啦”、“呜”、“啊”等让幼儿跟曲调唱,一方面是练习发生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幼儿对演唱的兴趣。通过这两种形式,即增加了情趣、降低困难,又使幼儿们在不知不觉中充分地感受并掌握了这首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2。利用手偶表演的形式也是抓住了我班孩子的兴趣点。当我出示这些可爱的小猫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我把歌词编成故事用手偶表演,幼儿们认真地听、看并跟着一起讲。我带领幼儿们用手指谣学记歌词,幼儿边用手指做边记歌词,动作帮助幼儿快速记忆歌词,在操作手指中幼儿掌握了歌词。
3。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后面的游戏环节。在游戏前我明确地交代了游戏的规则,躲的时候提醒他们可以躲在小椅子后面。而当游戏进行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满足于仅仅藏身于椅子后面,有一部分孩子一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的时候,就已经往边上的小桌下、钢琴后面躲藏了。见此状况,我也未加阻止,依旧扮演大花猫“镇定地”去找小猫,而被我摸到头以后,小猫们也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可见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们的兴趣很可能会转移到躲藏的地点上去。针对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可以适当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让他们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有所创意的游戏。
第三篇:《倾听孩子声音尊重孩子畅想》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认识太阳的综合活动,在认识太阳的特点、形状、颜色后,我便要求幼儿按照太阳的形状、颜色来绘画。
小朋友们专心致志地拿起画笔画起了太阳,画好的幼儿拿着画给我看:“老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不错”,我满意地在孩子们画的红太阳边上打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
“老师,我也画好了,你看”,我抬头一看是小景,我接过小景的画一看,吃了一惊,别的小朋友都画了红太阳,可她却画了个绿太阳,我不免有点生气了:“你怎么用画小草、树叶的颜色画太阳呢?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你上课有没有认真听?”我话音刚落,原本一脸笑容的小景马上变成“阴天”,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站在一边怯怯地望着我。看着她那可怜样,我尽量使自己的语气缓和些:“你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听了,没听到老师刚才讲太阳是红色的?”小景低着头,委屈地说:“不是,我知道太阳是红色的,可是夏天的太阳火红火红的,照得我们太热了,一些小草、小花都快要被太阳晒死了,很可怜的,我想夏天要是有一个绿太阳,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农民伯伯、工人叔叔在夏天里工作就不会那么热了,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所以我画了个绿太阳,想让夏天变得凉快一些。”听着小景这些天真的回答,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美好,多么善良、多么奇特,而我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用常规的概念错怪了她。想想平时我总鼓励孩子要多动脑筋,要有创新,可当孩子真的有创新时,我却没能意识到,还用指责的语气说她。
想到这里,我双手举起小景的画让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一看到小景画了个绿太阳,马上哄堂大笑,有的说:“真笨,怎么太阳画成了绿色的?刚才老师还说过太阳是红红的”,有的说:“天上怎么会有绿太阳,真滑稽”,我让小朋友们安静坐好,让小景把她画绿太阳的原因说给小朋友听。听了小景的想法,孩子们没有再笑话她了,还夸她会动脑筋,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利用这件事对全体孩子进行一次随机教育,鼓励孩子们要向小景那样会动脑筋,大胆想象,教育她们无论做什么事,要多为别人着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件小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当我这次拿到《老师你在听吗》,看到书中讲到了很大关于老师怎样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又让我想到了这件事。如果那次我没有给小景解释的机会,没有用心去倾听小景的想法,而指责她上课没认真听,让小景重新去画一个红太阳的话,那么小景那宝贵的创新可能会因为我的不理解而被扼杀掉,那会对小景照成多大的损失。孩子的思想很纯真,有是她们的创意或许很幼稚,但我们老师如果能认真去倾听她们的真实想法,你也会被她们的那奇妙的畅想所感动。
第四篇:找小猫(幼儿园音乐教案)
找小猫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歌词内容并学唱歌曲。
2.能听懂老师口令,并遵守游戏规则。
3.能情绪愉快的参与游戏。
重点:遵守规定的游戏规则。
难点:根据歌词能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熟悉的节奏律动。
2.熟悉的音乐《虫儿飞》,《头发,肩膀,膝盖,脚》。活动过程:
一,播放熟悉的节奏律动,让幼儿能愉快的进入音乐的海洋。
1.播放行进律动歌曲《虫儿飞》,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进入教室,并在音乐结束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2.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安静律动《头发,肩膀,膝盖,脚》。
3.做发声练习《老师你好》。
二,学习歌曲,并根据规则做游戏。
1.出示小猫的图片,激发幼儿对学习《找小猫》这首歌的的兴趣。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叫《找小猫》,大家想不想学?
2.引导幼儿整体欣赏歌曲《找小猫》。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读歌词,并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教师教唱儿歌,直到幼儿熟悉儿歌韵律与节奏。
5.教师指导幼儿理解《找小猫》的游戏规则。
教师:小朋友先模仿一下小花猫的样子。在模仿一下老花猫的样子。教师:小朋友模仿的真像。现在,我们再来模仿一下歌词里的猫妈妈和小花猫做的游戏好不好?老师来扮演老花猫,小朋友来扮演小花猫。当小朋友听到“找个地方躲躲好”的时候,小朋友一定要找个地方躲起来。当老花猫听到“找呀找呀找呀找”的时候,老花猫就去找小花猫,当听到“小猫找到了”的时候,找到小花猫,游戏结束。教师:小猫躲好后,要怎样才能不被老花猫找到?
(不乱动,不出声)
6.反复游戏,直到幼儿熟悉游戏规则。
三,以谈话形式结束活动。
在玩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是怎样不被老花猫发现的?
小朋友真聪明,回家之后也可以和父母一起来玩这个游戏。活动延伸:
这个活动是在活动室里进行的,游戏熟悉后可以把这个游戏运用到健康课的准备活动中。
第五篇:音乐《找小猫》课后反思
音乐《找小猫》课后反思
音乐《找小猫》课后反思
幼儿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音乐游戏正是满足了小班年龄段孩子的这种学习特点。小班音乐活动《找小猫》这个活动中可以充分体现良好的师幼互动。虽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但是它有值得深入挖掘的教育价值:首先猫是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幼儿喜欢它,爱模仿,通过游戏幼儿知道猫轻声走路;让幼儿有大胆表达表现的机会,最后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与老师平等的关系,体会浓浓的亲情。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活动是以孩子们熟悉又喜爱的的小猫为载体来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活动开始以学习小猫走路,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是学唱歌曲《找小猫》,然后通过问题,学习歌曲,初步了解小猫和老猫在游戏中要怎么做;最后就开始玩游戏啦,让孩子在游戏中验小猫的快乐。
整个活动我个人认为上得比较成功,孩子与我的配合默契,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参与游戏,老师和孩子的距离非常的近,达到了所设的教学目标,增进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在活动中我自始至终是以猫妈妈的身份进入游戏的,教态亲切自然,语速较慢,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倾听。在游戏过程中,我也考虑地比较周全,怕孩子出现安全问题,及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比如要小心头,不要碰到桌角等,保证了孩子们活动中的安全。在游戏的环节设计上,还注重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刚开始玩捉迷藏游戏时,我请孩子藏在椅背后面,当孩子熟悉了歌曲及游戏规则后,就可以请幼儿选择安全的地方进行捉迷藏,孩子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效果好多了。
还有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如:
1、第二环节,学会唱歌曲后要边表演边唱歌,这里孩子们没有真正地大胆地去表演,没有投入进去。
2、在分唱小猫与老猫的角色时,孩子没有表现出小猫与妈妈做游戏的快乐,猫妈妈的表演也没有出来,整个复习的环节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3、之后在游戏环节里面,没有充分起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没有体验到在游戏中应该有的乐趣。
4、在最后一遍游戏时,请孩子来当猫妈妈,这里也没有充分让幼儿清楚当猫妈妈的角色应该怎么样做。在结束环节里面太仓促,没有交代清楚游戏之后应该怎么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