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教学观点

时间:2019-05-15 05:5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Java教学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Java教学观点》。

第一篇:Java教学观点

关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于C语言相比较,Java语言增加了许多新概念,如:类、对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事件处理、异常处理、分布式、多线程、网络编程等等。这些内容概念多,复杂度大;欲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课程的以介绍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结合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编程特点和设计思想、强调容易发生错误和编程应注意的地方,使学生能对Java技术有一个总体了解,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熟练地使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写、编译以及调试工作主要矛盾,同时从应用层面出发,透彻地阐明和揭示面向对象的思想内涵和编程的方法与技巧。以下就Java语言课程教学,谈谈笔者的浅见,恳求指正。

笔者的做法是:

1.“轻装快进,重点突破”,即在必要的经过精简的基础知识教学后,尽可能早地进入到面向对象知识的教学阶段。并且,从应用层面出发,突出重点,使得关键内容的教学尽快展开。

2.以算法为主线,相对地淡化关于Java语言规则方面的教学。对一些必须的、和常用的概念或规则,则尽可能分散穿插在应用举例中;以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来体验或领悟其内涵。

3.当教学进行到关键内容时,可放慢教学的速度,通过典型案例,由浅入深地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

4.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注意把握知识之以介绍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结合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编程特点和设计思想、强调容易发生错误和编程应注意的地方,使学生能对Java技术有一个总体了解,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熟练地使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写、编译以及调试工作间内在的联系; 适时适量地安排一些与后面知识相关联的知识供学生们思考解答,有意地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分散难点。

5.练习题以训练思维和巩固基本知识为目的,提倡学生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应用举例注重生活化、实践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6.在教学中,应以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现成的结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和实验的能力。

7.采取完全开放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唱主角,提倡学生自由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发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供环境,创设“体验性学习”的条件,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纠正错误,引导思维,把握教学的进程和必要的归纳总结。

变革与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最新教育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不断催生新的教育成果,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

笔者简介:

杨旭超:男,副教授。现在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控制学院任教。

主要承担的课程有:

C语言/ Java语言/ 其它算法语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以介绍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结合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编程特点和设计思想、强调容易发生错误和编程应注意的地方,使学生能对Java技术有一个总体了解,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熟练地使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写、编译以及调试工作机教材教法、Photoshop、Authorware、Flash等

研究方向:①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②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文章由北大青鸟.嘉华教育(深圳大学实训基地&北大青鸟全国三甲校区):www.xiexiebang.com 深圳权威IT培训学校,欢迎课程咨询

第二篇:教学观点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河北省黄骅市第四中学

杨录祺

摘要: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能力、敢于实践的精神。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明确思想,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实现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关键词:激励机制、主导作用、主体参与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便需要学生有“主体参与”学习的活动,作为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参与”意识。

一、突出主体,共同参与

突出主体,就是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教学活的 参与者、受益者。教学活动中要最大程度地把他们摆在“前位”,把学生调动起来,激发起来。教师的职责要由传授知识,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共同参与,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同台共演”,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听讲为积极参与,在参与活动中吸取知识。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过多地占用课上时间单纯的讲解新知识,应多让学生参与。一节课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看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不能唤起师生共鸣。

二、建立激励机制,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励机制是英语学科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润滑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却不大成熟的理念。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却又难以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有进取心,有美好的愿望,却又缺乏自控能力,即自控能力。由此可以想象在英语学习中,智力因素不是起绝对作用的,而学习动机、情趣意志和毅力,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因此,英语教学中,要运用激励机制,不断鼓励、刺激学生,调动其积极性,充分控制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首先,实行支持激励法: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对学生学习英语,给予倡导和肯定,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荣誉感,激发进取精神,适当的尺度,恰当的措辞,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了解、关心和支持。

其次,榜样激励法:把需要肯定和发扬的某种学习行为、方法,通过发现和选择这一方面好的人和事迹,作为典型,树为榜样。除了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和中外名人学习语言的先进经验来鞭策学生外,教师也可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最后,负激励法:对于总是“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的学生,应使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及时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他们认识到自我满足的危害性,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才能使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三、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组织好“主体参与”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必须要改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谈,让课堂活而不乱。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多激励,多启发,多引导,多沟通,创造性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比如:做游戏、做表演等,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的运用语言大胆实践,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当然,学生在课堂运用语言时,不可避免要出现差错,要避免批评学生,要利用鼓励的口吻说:I don’t think so.Think over , please.Don’t be shy , have a try.等语言,不能挫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做的很好,教师就可以说:Good , well done ,very good.适当时,还可以让学生用掌声鼓励一下,这样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多利用图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辅助教学,它们也是创造学习环境的良好工具。在良好的教学环境气氛中,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驾奴整个教学过程。

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

在师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导”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不能一言堂,应在精讲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景,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善于驾奴整个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导演”的作用。为“导”好每一节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以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也是学生好的学习催化剂。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活动达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的理想境界,就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对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录旗,1977年4月9日出生,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黄骅市,职称:中学二级教师,工作经历:1998年7月至2010年9月在齐家务中学任教,2010年9月至今在黄骅市第四中学任教英语通讯地址:黄骅市第四中学 邮编:061100;电话:***

第三篇: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第一部分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与时俱进,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实施、研究、建设上做出成绩,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生力军.

(一)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对新时期的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和人格的塑造”的过程,也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弘扬,使人们陷于狭隘而片面的发展,这应是教育者值得深思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一代人走向历史,历史进入下一代人的方式,同时教育解释历史,使历史意义彰显出来.教育使受教育者理解历史,使历史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使个体在历史中创造历史,使历史成为运动的,发展的.教育不仅是对生活的准备,而且是涵盖人生的.人类自从有生命开始,就在生活着,就在进行理解着,就在成长着,就在学习人类的语言,接纳社会的传统.教育不在生活之外,与其说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不如说教育是人展现自身的一种必然方式.

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新的时期人们对数学的理解有了新的进展.每一名数学教师都是按照自身对数学的理解来讲课的.我们应将数学理解为关于模式的严格而生动的科学,将数学作为探索性的、动态的、进展的科学,而不是作为僵死的、绝对的、封闭的一组组难以记住的定理去学习.也就是说,将数学看作一门科学,而不是教规.数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是研究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最大值或最小值、数据处理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数学对象没有任何实物和能量的特征,它们都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处于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类似于这些关系的关系之中.数学思想体现了对一定质的量和一定量的质以及相互转化关系的把握.数学作为普遍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索、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型,研究模型,从而解决问题,作出判断,它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简洁手段.数学是研究方法的科学,它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如今,观察、实验、猜测、调控等学习模式,已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间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和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动态的交流对话活动,其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共同的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本身也得到了完善.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学校除了学习相应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成长、发展和完善”.首先学生要做到健康地“成长”,必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特别是学习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学好他所需求的那一部分数学.数学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而应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的“泵”.其次是“发展”,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智力、能力、个性、特长和爱好都应得到全面和长期的发展.最后是人格得到“完善”,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到“关注、尊重和理解”.“关注”即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只关心他的分数.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和长期的发展.对学生的关注来源于“尊重”.“尊重”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即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做到尊重自己,强调自立自强;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社会,强调规则;尊重自然,强调和谐;尊重知识,突出探索,突出应用(只有那些有用的、会用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尊重被教育的对象,突出以人为本,教师教的是人,塑造的是人才.“尊重”来源于“理解”,即教师自我对人生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对所教的这门学科的理解、对认知心理学和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对教学对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应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掌握和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数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数学课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顺序.对不同系列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若干模块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教师应适时依据学生的志向与自身条件的不同,帮助他们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学生数学方面的要求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以下提供课程组合的几种基本建议.

(1)学生完成10学分的必修课,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数学要求,他们还可以任意选修其他的数学课程.

(2)学生在完成10学分的必修课的基础上,在选修课中任选1个模块获得2学分,即可达到多数高职、艺术、体育类的高等院校的最低数学要求.

(3)学生在完成10学分的必修课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程中选修B1,B2,获得4学分,在其他选修课程中选修1个模块获得2学分,总共取得16个数学学分,即可达到人文社会科学类高等院校的最低数学要求.

(4)在(3)的基础上,对数学有兴趣并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在E,F中选修3个模块获得6学分,可以申请获得数学高级水准证书,成为升学或其他需要的依据和参考.

(5)学生在完成10学分的必修课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程中选修C1,C2,C3,获得6学分,在其他选修课程中选修2个模块获得4学分(其中在D课程中只能获得2学分),总共取得20个数学学分,即可达到理工、经济类高等院校的最低数学要求.

(6)在(5)的基础上,对数学有兴趣并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在E,F中选修3个模块获得6学分,可以申请获得数学高级水准证书,成为升学或其他需要的依据和参考.

课程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教师根据选修课模块的逻辑顺序,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转换.

(三)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数学能力包含于一般的能力之中,但又有着自身的特征,其核心部分是数学思维能力.它体现了数学思维中对客观事物一定质的量和一定量的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把握.数学的思维意识具有独特的形态:它的思维对象力求形式化,思维意识力求抽象化,思维背景力求形象化,思维过程力求逻辑化,思维结果力求应用化,并以此体现数学特有的教育价值.数学思维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智能与技术的统一体,是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活动的具体表现.要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手段,否则学习这些知识就是没有用的.

在技能和能力的关系上,可进行如下的分析:学生自动地完成最简单的基本活动就叫技巧,而借助技巧完成的活动自身也就变成了一个操作.技巧在形成时,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觉的自动化的活动,然后,它以一个完成活动的自动化方法来发挥作用.当学生要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时,就应该掌握运用知识和技巧的本领,这种用主体具有的知识和技巧,掌握对于合理调节活动必须的心理活动,进而实施活动的能力,就叫技能,而能力是作为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个人心理特点,是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特点,决定某一活动或许多活动实现的可能性和成功的程度的特点.在分析能力时,指的是进行某一活动的人的品质和特点.在分析技能和技巧时,指的是人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和技巧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可能性,而能力反映的是潜在的可能性,是迅速、灵活和深刻掌握解决新的类型习题的主要条件.

任何一门科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逻辑结构.通常认为,科学的逻辑结构的要素是:原理、法则、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在数学中,这些要素具有稍微特殊的形式,其中基本概念是数学逻辑结构的第一个要素;公理体系连同数学中运用的逻辑证明的法则,构成了数学的第二要素———数学基础,常采用定理、运算法则、公式等形式;数学的逻辑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第三要素———数学思想.学校数学课程的整个结构基础应当是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集合和映射的思想、比较和分类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学生对这种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接受和熏陶,是高中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不能替代的.最好能让学生知道这些思想和方法,同时这些思想和方法应当以明显的形式列入教学内容,并且对它们的掌握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目的.思想和方法最初以不展开的形式教给学生,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教学向前推进,它们与学生一起增长.这些思想和方法组成数学全部教学内容的核心,学校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应当是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具体化和运用,是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展开.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由基本技能上升为基本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目标是: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四)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在新课程中,数学的发展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动力.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最近二三十年来,数学的性质及其应用的领域与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发展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而且应用数学的范围大大扩充了.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它们绝大多数都要求发展新的数学.同样,与广泛应用相联系的几个主要数学分支,产生了大量的思想财富.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应用数学,进而利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数学是什么”的认识有了变化.数学是一门科学,观察、实验、发现、猜想等科学方法在数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尝试和纠错、假设和调研以及度量和分类是数学家常用的一些技巧,学校应当教.实验作业和实习作业对于理解数学是什么及其如何使用不但是适宜的,而且是必须的.像生物是有机体的科学、物理是物和能的科学一样,数学是模式的科学.通过它们的所有表现形式———数,数据,形,序,甚至模式本身来划分、解释和描述模式,使数学在科学家遇到的任何模式中都可以在某处解释为数学实践的组成部分.数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语言.数学科学现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由于计算机和世界范围内的数学式交流的支持,商业和工业都越来越依靠现代数学的分析方法.数学可以作为商业和科学的语言,是因为数学是描述模式的语言.数学语言是交流关系和描述模式的通用工具,是一种每人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一个学习数学的人,他搜集、发现、创造或表达关于模式的事实和思想.数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跃的过程,和被动地掌握概念与程序很不相同.事实、公式和信息有多大价值,只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有效的数学活动.虽然有些基础的概念和程序所有学生都必须知道,但是学数学要追求理解和交流,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工具.

(五)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学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六)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点在传统数学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课程实施中应把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融入到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说明与建议等中.

数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不可缺少的.克莱因指出:“数学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也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是一种寻求公理的思想方式.数学使人全面地、完整地、合乎逻辑地、有条有理地认识事物,完善了自身的人格.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对美的追求,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数学的形成.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据,它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数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研究自己的局限性,从不担心否定自己,而是不断反思、不断批判自己,并以此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数学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它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使人成为更完全、更丰富、更有力的人.齐民友先生在《数学与文化》一书中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封建迷信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认为它最根本的特征是“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并把数学提高到文化兴衰、氏族兴亡的高度来认识.

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初等数学本身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素材.数学曲线和几何图形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点,它们像艺术品那样令人赏心悦目,从简单的直线到复杂的摆线,从黄金分割到钟摆模型,都具有平衡性和对称性,它们作为一种基本图形,广泛应用于艺术、建筑和商品广告等方面.在自然界的奇妙结构中,到处会碰到数学,从雪花的六角形对称结构到蜜蜂的六角形蜂房,从蜗牛壳的螺线、向日葵花盘的圆的渐开线到行星的椭圆形轨道,数学曲线和几何结构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用以激发他们天赋的感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精髓在于探索和创新,在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获取新信息、提出新观点、探求新方法和得出新结构,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促使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坚持“创新”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重视的素质.培养创新素质理当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追求,成为教育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现实教育的目标追求指向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创新素质的培养很少得到关注,正是由于教育目标上的偏差,导致整个教育格局中的“创新”的失落.因此,教育创新首先要调整目标,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把培养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针对目前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创新的状况,在实施中可考虑教材压缩一些、难度降低一些、教师少讲一些、学生多动一些、课程丰富一些和考试办法多样一些等方式.

(七)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1.正确认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角色的转变

在师生关系上,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重心转化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 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对原有内容的编排和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新课程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送上门,进而不假思索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应成为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在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只要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讲课就行了,而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互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的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有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学生来说,学习就不再成为负担,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积极的参与获得了学习的体验,体验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即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探究、交流等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调动学生掌握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并把它们都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3.突出数学本质,避免过分形式化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数学教学不能过度地形式化,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即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方法和思想,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地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4.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应该有真诚的期待,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数学学习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相关知识、技能技巧、语言表达的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的个性意识倾向,帮助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交流,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进一步达到“我能学”,“我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八)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是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改进数学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深刻揭示数学本质,“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突出算法在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对这些源于技术的变化应付自如,这一切的实施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一部分.

2.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课程是国际趋势

我国在2002年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画图、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法国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技术要真正整合到数学中去,并且声明这种整合是必要的.自1996年,几何软件已作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要求高中阶段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日本课程标准提出:在处理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对于各门课程,灵活运用计算机等教学仪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数的计算时,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仪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用计算机表示曲线族,用计算机模拟概率,建立程序考查序列,解决线性最优问题与线性方程组以及微分方程的迭代算法,并开设“信息学”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G.波利亚提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它是在创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和猜想.在数学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2)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用数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信息技术使数学思维成为动态的和“可视”的.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了“直觉”材料,使学生掌握了多种表达方式,进而使学生既可以在这些表示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又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作图功能、可视性与动态显示效果,还可以通过图形的方法或数值的方法来摸索数学,使“多重表示与表示的互相转换”这一重要的学习理论的实现成为实际.

(3)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使教师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4)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理解能力,进而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为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

(5)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历代教育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个别化数学.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被用来在同一数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间切换和选择,也可以被用来在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间切换和选择,还可以被用来在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思路间进行切换和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种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6)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可供教师选择的大量的教学资源库和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动画、课件、多媒体等)可使教师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教师应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但应注意技术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第四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一、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现教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 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教学效益要突出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新举措。思想观念更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大师对话,即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就是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改进提高。

(二)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加强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与大师的对话中,肯定有所感悟、有所启示,那么,我们就要勇敢的去实践。我认为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撰写教学反思,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案例形成文字,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经验﹢反思﹦成长。

(三)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敏感,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既要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

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我在每讲一节新课前,就反复研究教学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格外突出。然后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具体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考虑学习内容的组合、详略和编排,以尽可能的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的时间。最大可能的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

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同时注重实践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七)课堂要真实、朴实、扎实。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就是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这就是课堂的真实性。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让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你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备课时要注意备学生,备课文,深入理解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最后设计出合适的方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住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让教学更具实效。

教学的实效性非常重要,注重课堂教学中中的“真实、朴实、扎实”,就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总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简洁、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材料观点

稳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而我国现在的物流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梯形”,并且这种“梯形”的组织结构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这种松散的“梯形”结

构,是我国内地物流系统发展不稳定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多头领导”实际上就是“无头领导”。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分解的基础上,全面处理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调节和控制。大系统只有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各方面的真正的协调,才能出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而 “多头领导”的系统无法达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从而也就无法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整体的最优化也就无从实现。

3、这种“各自为政”的物流系统,不利于组织吏大范围的物流业务的联合。

物流从狭义概念上来理解,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配送、加工、情报等活动组成的整体业务活动。商品离开生产领域后,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各企业及各业务环节之间 衔接的好坏。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范围的扩大,物流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从事物流业务所花的时间、商品在空间转移的距离却会大大增加,因此,就应不断地发展物流业务的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而在我国现行的物流体制下,组织物流联合,加强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则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证而难以实现。

4、现行的物流系统,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因此无法统一各种技术和管理标准,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应贯彻统一的、标准化的各种技术规则和管理法规,这样才能提高物流整体的效率和效益。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加强物流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业务协作来实现的,如组织联合运输、中转运输、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等。而现行的分散的物流管理体制,由于缺乏长远的、整体的观念,使各部门,各企业普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物流效益的提高而不注意物流宏观效益的提高,这对于制定、推行、实施统一的物流技术规范和管理法规无疑是有弊无利的。

5、不重视建立合理的物流网络,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物流网络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框架。这种结构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它最基本的就是网络。物流网络就是相当于运输论、交通论中所说的线与点组合的系统。而我国现行的物流系统是由“分散的”、“各成体系”的“小系统”组成的,这种状况必然造成物流网络中点 与点的重复设置,线与线的杂乱交叉。由这种物流网络所组成的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必然造成货物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流动,在时间上的更多延误。这在我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下,不仅会浪费运能、运力,而且也必然会造成各种物流设施在使用上 的忙闲不均。

以上所述我国现行物流系统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错误思想,人们对于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宏观上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 成熟的总体规划。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应在尽快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考虑我国现行物流体制的现状,以改造和加强现有物流企业、适当新建少量物流网点的原则,本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提高物流系统综合效益为主的目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流业建设发展成为具有比较合理的结构、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经营服务型的行业。为此,提出以下一些 粗浅的设想:

1、应以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物资集散地和各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点;以全国主要的连接以上地区的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主要运输线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线,构成我国内地物流系统结构的总框架。

2、在全国范围内,以各个经济区域内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物流基地,作为我国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该层次上的物流企业应配备大型的、先进的,配套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并拥有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主要负责组织我国内地各经济区间的物资和大宗商品的物流活动。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外贸进出口集散地的物流企业,除承担组织经济区间的物资、外贸商品交流外,重点负责组织国内外进出口商品交流。

3、在各经济区域内,以配合第一层次上各物流基地活动为目的,在区内的各中、小城市建立若干个物流中心,构成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该层次上的各物流中心主要是组织区内的物资和大宗货物,并与其它经济区联系。

4、在经济区内的各地、市、县,根据需要建立大量的、规模不一的配送中心,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些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当地各购销企业,组织货源,满足各企业和消费者日常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作为一种以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主的经营服务型的小型物流企业。

要实现以上设想,应在提高全民对物流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以保证其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应成立一个物流综合管理部门,以便在行政上能实现对物流大系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克服分散管理所带来的物流业在发展上的种种弊端,并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管理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以保证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2、在物流系统网络和各个层次的物流企业的建设上,应以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各部门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单位为基础,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尽可能发展、完善现有的各“商物分离”型的专营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系统结构的前两个层次,即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于各“商物合一”型的,应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各种专业的配送中心。这样,既可减少在改革、调整中的不必要的浪费,又可发展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于改善现有的“商物合一”型的物流单位只讲服务、不讲效益的现象和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独立核算的、自负盈亏的物流业务经营者也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尽快在物流业运用和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培养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这将是我国物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适应商品流通和社会再生产高速发展的根本。

下载Java教学观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Java教学观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策划观点

    策划的注意事项: 1、让客户看到效益。 2、为客户减少成本。 3、为客户降低风险。策划的内容: 1、 客户内外形象的塑造与宣传。 2、 产品广告活动与促销活动的部署。 策划的步......

    观点报告

    观点报告: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二度开发教材习作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钱志英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发觉现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习作命题主......

    正方观点

    正方观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正方一辩陈词: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

    观点报告

    把握教材三“度”,提高教学实效 新华小学 刘建萍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观摩公开课阅读教学中,表面上课堂热闹,学生唱主角,可有时事与愿违,教学的实效性并不理想。而在我们的常......

    群众路线 观点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余映潮教学观点5篇

    送给渴望成功的教师的十句话 余映潮 第一句:教师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注重学法。 我把占有时间排在教师走向成功的首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人一辈子的......

    “语用”教学的基本观点5篇

    “语用”教学的基本观点 我们所说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

    刘德昌老师的教学观点

    刘德昌老师的教学观点刘德昌:上海特级教师音乐教师 观点一:学生的知识技能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并在音乐活动中引领学生体验音乐美,以此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如我们平常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