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故乡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猹(chá)....(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无端】无缘无故地。【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
结实健康
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 迟钝麻木 对“我”: 纯真友好 隔着障壁 对生活: 天真无虑 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难点)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前我们学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就是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故乡》。下面我们先对小说的常识进行一下复习。谈谈小说:
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2、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5、故事情节结构: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病逝于上海。主要作品集: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6、杂文集十六部《而已集》、《二心集》 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藤野先生》
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文中的闰土是以鲁迅家乡的农民章闰水为原型的。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识记字词。
2、梳理情节结构。
3、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
4、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概括内容。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
秕谷()
鹁鸪()颧骨(折本()
潺潺()
阴晦(伶仃()
恣睢()
猹(獾()
弶()
脚踝()髀()
愕然()
嗤笑()瑟缩()
黛()
惘然(祭祀()
寒噤()
廿()
2、解释词语,扫清文字障碍。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鄙夷:轻视,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任意胡为
展转: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五、整体感知:))))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字,概括小说内容。依此划分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冷寂和母亲的神态,以及“我”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刻画了圆规杨二嫂的市侩嘴脸。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愚昧麻木的中年闰土。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六、合作学习
阅读1—5段,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七、口语表达与小结:
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喜欢或讨厌其中的哪个人物?用自己的话说说。
八、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课堂10分钟》 9课(第一课时)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语文是九年级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欢迎阅读。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慨叹(kǎi)脊梁(jǐ)抹杀(mǒ)孜孜不倦(zī)
B.玄虚(xuán)戳穿(chuō)罗迦(jiā)根深蒂固(dì)
C.宰相(zǎi)搽粉(cuō)倘若(tǎng)味同嚼蜡(jué)
D.机械(xiè)诬蔑(wū)琐屑(suǒ)吹毛求疵(cī)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至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B.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C.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由于作者当过多年中学语文老师,他描写的学校生活栩栩如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
B.互联网上的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查起来方便快捷。
C.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D.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故宫博物院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C.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34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①对此我完全赞同。②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选段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有什么目的?(3分)
7.第2段中的画线句子能否改为“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各种知识都要精通”?为什么?(3分)
8.“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是第3段中的一句话,你认为它应该回归到哪一处才能使行文更为流畅?(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当然,一般俗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俗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带上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所继承的那部分产业,而二儿子却把他继承的那部分产业当成了资本,而看到了投资后的扩大、再扩大的辉煌景象。读书人得有那二儿子的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连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去扩大知识。箱子便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书,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儒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在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9.作者所说的“读书应有停顿”指的是什么?(3分)
10.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写在下面。(4分)
11.指出文中的比喻论证,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最好的发明永远都不会结束
【美】埃里克施密特
①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石油动力汽车时,他所发明的不仅是带轮子的发动机,他所驱动的是彻底改变社会结构的全新行业。同样,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不仅建成了世界第一家网站,同时也为万维网奠定了基础。这两位先驱都不可能预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影响。
②谷歌被推出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只要往电脑里敲几个字,他们就可以找到想了解的与之相关的文档。背后的操作机制在技术上非常复杂,但由此得出的结果却相当简单直观:那就是一页文字,其中包含10个蓝色的链接。这确实比什么都好,但按照今天的标准还没有好到极致。
③于是我们的创业合伙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像其他成功发明家一样不断改进。他们开始引入图片。毕竟,人们想要的不仅是文字。2000年格莱美颁奖仪式后上述趋势开始显现,颁奖仪式上珍妮弗洛佩兹的一袭绿裙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当时这成了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流行的搜索热词。但我们无法为用户提供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珍妮弗洛佩兹身上那条裙子的图片。谷歌图片搜索应运而生。
④地图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在谷歌上搜索地址时,他们要找的不是提到这条街道的链接,他们想要知道如何到达那里。于是我们又做出了可以点击、拖动和轻松浏览的地图。现在地图导航已经成了谷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多数用户或许都无法想象没有电子地图是什么样子。
⑤我们的许多变化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搜索结果日臻完善。谷歌天气能够显示你所在地区未来数天的预报结果,为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⑥几年前,我们某家竞争企业的律师画了一幅画,上面有一条海岸线和几个岛屿。他又画了一条虚线,说这是连接岛屿和大陆的唯一航线。他想说谷歌就像航线上的渡船,是浏览互联网的唯一方式。
⑦现实是,网上浏览有很多方式,想看新闻,可以直接登录喜欢的新闻网站;想买东西,可以直接登录购物网站搜索款型及价格、浏览评论并且付款购买。
⑧问题是我们所处的经济大趋势不仅充满竞争,而且变化不息。2015年,我们的行业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移动终端所花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台式机,花在台式机上的时间已降到只有40%,而且人们使用移动终端和台式机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
⑨很多人认为没有竞争者能击败Facebook、谷歌、苹果和亚马逊这样的大企业,我却不这样认为,大公司可以被迅速超越。就在几年前,雅虎、诺基亚和黑莓这样的企业似乎还无可匹敌。但从那以后他们渐渐被一波高科技企业的浪潮所吞没。
⑩谷歌不是一艘渡船、一条铁路、一张电网或电信网,为你提供单向、没有竞争空间的服务。人们有选择权,如果我们不再有用,我们的用户就会开始流失。
!人们很少能料到重大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动荡。电报葬送了邮政,收音机和电视扰乱了报纸,飞机终结了远洋客轮。发明总是充满活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未来永远那样令人振奋。
(选自《读者》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2.根据上文,在下面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以揭示谷歌的改进过程。(3分)
(1)文档搜索 →(2)→(3)→(4)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卡尔本茨和蒂姆伯纳斯李的发明都是重大技术革命,它们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除了他们自己,别人很少能料到。
B.珍妮弗洛佩兹的那袭绿裙在科学发明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促进了购物网站搜索、浏览评论并且付款购买的实现。
C.作者举电报葬送邮政,收音机和电视扰乱报纸,飞机终结远洋客轮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发明总是充满活力。
D.某家竞争企业的律师将谷歌比作连接大陆和岛屿的航线上的渡船,意在说明网上浏览有很多方式,充满竞争。
14.阅读下面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分)
人们在移动终端所花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台式机,花在台式机上的时间已降到只有40%,而且人们使用移动终端和台式机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腾讯公司最新尝试的认识和看法。(4分)
微信,这个中国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应用”正在开发广告平台这一新功能,内容包括:微信公众账号可以成为“广告主”,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广告。而拥有超过十万粉丝的公共账号可以成为“流量主”,为“广告主”展示广告,腾讯和“流量主”将可以分享广告收入。这是腾讯拓展新功能的最新尝试。如果你认为微信只是一种免费的沟通工具的话,那你就没有认识到它的潜力。
(选自《世界博览》2014年第14期,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6.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环节。(6分)
(1)创造性思维必备三个要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在所学课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你还能补充一下吗?(2分)
(2)语句仿写。用最恰当的比喻来描述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4分)
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是一棵树,结满了人生的累累硕果;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17.走进名著。(6分)
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列举一个能体现“吃苦经历是人成长的养分”的情节或故事,完成下面问题。
(1)作者:
(2)著作名称:
(3)主要人物:
(4)相关情节或故事: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事业工作上都非常重要。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平常走向辉煌;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绝望看到希望;自信,可以使一个人从黯淡走向光明。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够的,现在不能够,以后一定会能够的。”
读完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冀教版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常识填空。(2分)
⑴《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
⑵《满井游记》作者 是(朝代)文学家。⑶《登泰山记》作者 是(朝代)散文家。⑷《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分别是 和。2.原文填写。(4分)
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⑵短短蒲茸齐似剪。
⑶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⑷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分)
⑴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⑵局促一室之内(局促:)⑶自京师乘风雪(乘:)⑷余拏一小舟(拏:)
⑸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婉娈:)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了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5.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讲的一句是这样的:“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将前文划线词语改变语序填写)。”(2分)
第二部分: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7.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3分)
8.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2分)
9、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3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石崇与王恺争豪
用心
爱心
专心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2.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2)世罕其比()(3)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13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_____(2分)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5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3分)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17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款款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___________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
用心
爱心
专心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8.解释加粗的词。(2分)
既止复作
以声致人
19.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没办法动手
C.来不及动手
B.没机会动手 D.想不到动手
20.文中与“使童子烛之”中“烛”字用法相同的另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虚词是()(3分)
A.乃
C.以
B.而 D.辄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一句。(3分)
23.与文中画曲线句子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4.最符合文章寓意的一项是()(3分)
A.人虽聪明,但欲要成功,必须专一,如不专一,必致失败。
B.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C.人虽聪明,但要警惕诡计多端的坏人。
D.人虽聪明,但也会有失误的时候。第三部分:写作(30分)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提示:欣赏有两个含义:一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品位其中的趣味;一是认为好,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之情真意切、美德善行,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永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练习新人教版
故 乡
名校讲坛
一、主题解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考点链接
病句——成分残缺
【主要类型】
(1)缺主语。如: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去掉“通过”或“使”。)(2)缺谓语。如: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句缺少谓语,应在句末加上“而努力奋斗”。)(3)缺宾语。如: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营养不良。(句中“改善”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现状”。)(4)缺关联词语。如: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句子前面已用“不仅”,后面分句中缺少与之相呼应的“而且”。)【方法指导】
(1)看介词。句子出现介词时,要避免介词滥用导致主语缺失。
(2)看动词。要注意看句中的动词是否带了宾语,带了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修饰语能否搭配。
(3)看关联词。要注意关联词是否完整。【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5。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阴晦(huì)
xiāo(萧)索
è(愕)然
鄙夷(bǐ)..嗤笑(chī)wǎng(惘)然 隔膜(mó)恣睢(suī)...2.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2)“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还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3)“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3.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基础提升◆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亲戚(qì)蓬隙(pénɡ)毡帽(zhān)祭祀(sì).... 1 B.装弶(jànɡ)伶俐(líng)秕谷(bǐ)髀间(bì)....C.伶仃(dīnɡ)磕头(kē)皱纹(zhòu)瑟索(sè)....D.寒噤(jīn)深黛(dài)潺潺(chán)姿睢(zì)....(解析:A.“戚”应读作“qī”,“蓬”应改为“篷”;B.“弶”应读作“jiàng”;D.“噤”应读作“jìn”,“姿”应改为“恣”。)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详见本课“名校讲坛·考点链接”】
A.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安顺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B.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C.虽然在网上“晒旅游”是积极向上的,要有度,不要有攀比或骄傲的心理。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B.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C.缺少关联词,应在“要有度”前加一个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但是)”。]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C)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7.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________ ①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②如果说,进需要的是一种勇气,那么,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③止,有时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的确,进取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8.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02 课内精读
阅读选文“老屋离我愈远了……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完成下面的题目。
9.“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 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为什么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高墙”一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喻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为“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而且“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
10.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我”希望后辈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宏儿和水生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因为阶级观念而产生隔膜),可是封建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自己的愿望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11.选文最后一段中,“我”的眼前为什么会再一次浮现故乡的美丽画面?
故乡美丽的画面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我”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03 拓展阅读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⑾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⑿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⒀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 3 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⒁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⒂跟着月亮走吧。⒃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⒄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2.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①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像月亮那样清白做人;②母亲用月亮也有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吃的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坚强乐观。
13.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⒁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14.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15.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04 综合性学习
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6.【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17.【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示例】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18.【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05 写作创新
19.本文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 4 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人物外貌特征的改变。
【课文片段在线】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写法分析】选文运用对比手法,对中年闰土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脸色”和“手”的对比,就把少年闰土的可爱、中年闰土生活的艰辛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久久难忘。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外貌,重在抓住某一点写现在,适时穿插对记忆中印象的描述。
【例文】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得犹如砂纸一般,手心里长满了厚厚的茧子。这就是那双伴我成长的手吗?在我的记忆里,妈妈的手曾是那样的光滑、细腻,那样的纤细美丽、白皙丰润。现在,繁重的劳动却使妈妈的手变得如此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