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信息技术教案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研究学案
简介: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如何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中推广应用,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用哪种推广模式更适应于信息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书运用农业推广学和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阐述了信息技术推广模式与一般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异同,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模式特点、作用及适用范围,以“农业远程诊断系统”推广为案例,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及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本学案为学员提供了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创新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成功推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最佳模式及对策建议,为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大规模推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主要内容安排: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结合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理论及我国国情、该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成功推广模式,研究得出农业信息技术最适宜的推广模式,为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调查分析目前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软件推广的困难与障碍,研究新型的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模式
(2)通过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探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途径
(3)加快“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推广应用,可以集中全国的农业信息、农学、植保、兽医等方面的专家优势,远距离的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1.1 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2 农业信息传播及其技术推广的理论依据 1.2.1.3 信息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1.2.1.4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实证研究 1.2.2 研究方法
(1)实证法(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3)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2.1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2.1.1 国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做简单介绍 2.1.2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数据库(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3)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专家系统(4)“3S”技术的应(5)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2 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
2.2.1 国外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
2.2.2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
2.3 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发展
2.3.1 国外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发展
2.3.2 我国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发展
第三章 农业信息传播及其技术推广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和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有多种理论可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基石,但与农业信息传播及其技术推广最直接的理论有以下五个:
3.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模仿”
3.2 “技术传输”与沟通理论
3.3 “S扩散理论”
3.4 农业革新理论
3.5 参与式理论
第四章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4.1 国外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模式
4.1.1 “合作”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政府领导的,以大学(农学院)为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
4.1.2 “政府+农协”推广模式
这是以政府为依托,以农协为纽带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建立了两套推广系统,一是政府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二是农协建立了“自下而上”的推广服务途径。
4.1.3 “政府+环咨询”推广模式
这是以政府咨询为依托,农会、私人、等其他咨询为补充的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咨询推广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要的咨询机构是政府官办的,各种不同的咨询机构各司其职,在服务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德国是这种推广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4.1.4 “分级”推广模式
这是指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按行政区划设置不同级次的推广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经济组织为补充的推广模式。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4.1.5 “经济区域”推广模式
这种推广模式是以经济区域设置推广机构,以政府、大学、农协、企业等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加拿大是这种推广模式的典型代表。
4.1.6 国外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总结及借鉴
尽管不同国家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推广模式,但是其目的是相同的,核心是通过技术推广,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经验,对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府支持是推广的前提条件
(2)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推广的重要保障(3)高素质的队伍是推广的重要条件
(4)科研、教育、推广三者密切结合是推广的关键因素(5)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是推广的重要举措
4.2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模式
4.2.1 “科技园区+示范区+辐射区”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发展环境与条件较好的城郊或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投资示范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单位组织实施,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为目的的进行示范应用,对示范效果明显的成果,再以示范点的辖区为重点,通过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示范户等在辐射区农户中推广农业信息技术。这种模式特别是对农业专家系统的示范及推广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4.2.2 “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农户”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联合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
4.2.3 “科技专家+农民”推广模式
“科技专家+农民”推广模式也称为“科技入户”推广模式,是指在科技专家与农民之间建立一对
一、双向互动、直接快捷的“直通车”。这种模式是以科技专家为依托,以快捷示范户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为路径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
4.2.4 “公司+基地+农户”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基地成为公司传播农业信息技术的窗口,成为农民采用农业信息技术的眼睛,公司与农户通过基地的示范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组合带动区域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
4.2.5 “公司+政府+农户”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农业信息技术推广。4.3 “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推广模式
“农业远程诊断系统”是“国家863“计划“网络化实时农业远程诊断模型与交互式关键平台技术研究”的研究成果。
4.3.1 政府主导式
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或者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得“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然后把这个系统放到本地的网站上,并聘请本地的专家教授在线咨询服务。
4.3.2 农业科研单位主导式
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农业科研单位通过购买或者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得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然后把这个系统放在专业网站上,并利用科研单位已有的研究力量开展在线咨询服务。
4.3.3 农业推广部门或中介组织主导式
某一个地区的农业推广部门或中介组织通过购买或者技术转移等方式获得“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然后开展远程诊断服务,推广农业技术信息。
4.4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总结
4.4.1 多元化推广主体
在上述推广模式中,均呈现出多元化推广主体的特点,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信息技术这种高新技术推广的需要。
4.4.2 政府的主体作用
不论是在哪一种模式下,都离不开政府的主体作用。这是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及我国现有国情所决定的。
4.4.3 “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推广理念
第五章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模式实证研究
5.1 调查地点
5.2 调查方法
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法,对推广机构和果农进行调查。
5.3 调查问卷设计
5.4 调查结果分析
5.4.1 应用效果分析 5.4.1.1直接效果
(1)能及时开展果树病虫害防治(2)节约生产成本(3)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5.4.1.2间接效果分析
(1)科研与生产紧密联系,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生产服务
(2)加快农业新技术的传播,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3)提高了农民素质(4)有利于开拓果农思路(5)有利于果农了解市场信息 5.4.2 成功经验分析
(1)有农业专业技术依托单位推广使用系统(2)有连接科研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3)有多渠道、多方式技术培训机制(4)地方政府有一定的扶持 5.4.3 制约因素分析(1)缺少完备的信息化基础(2)缺少推广经费(3)果农对系统不了解(4)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5)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 5.4.4 模式选择
模式一:政府主导式 模式二:农业科研单位主导式 模式三:“农业推广部门或中介组织主导式 模式四:科研单位+推广部+专业行业协会+农户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7个结论:
(1)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是“创新—扩散—传播—采纳”的过程,要加速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双向沟通”和“农民参与”
(2)不同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辉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推广模式,相同的农业信息技术也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预计该技术的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多种推广模式
(3)农业信息技术最适宜的推广模式是“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合作组织+农户”(4)辽宁省采用上述模式进行“农业远程诊断系统”推广后,产生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5)此系统的成功关键因素在于:以科研院所等单位作为农业职业技术依托、以农机推广部门和专业行会作为连接科研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6)此系统能够被果农和农技推广部门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逐一介绍
(7)此系统的推广应用受到5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缺少完备的信息化基础、缺少推广经费、果农对系统不了解、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和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
6.2 讨论
6.2.1 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基础建设,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创造条件
6.2.2 建立投入机制,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提供保障
6.2.3 做好技术培训,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
6.2.4 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6.2.5 不断完善系统,提高系统的诊断能力
第二篇:农业信息技术导论
一、判断
1、美国是最早开始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R)2、1988年,中国农科院建成拥有270万份种质信息的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GRIS。(W)
3、SUCROS模型是由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R.S.Michalski等人推出的生产管理系统。(错)
4、VRML文件是一个标准的UTF-8或ASCII文件,要借助VRML浏览器解释并显示。(R)
5、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服务于农业决策工作的交互式知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农业决策过程中的结构化问题(W)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R)
6、R7、W8、R9、W10、R
二、填空
1、据统计,20世纪末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中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 低于工业 188.9%。
2、虚拟农业设施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农业设施的运行或作业过程,以提高农业生产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
3、农业生产计算机测控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传感技术为主体的 监测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4、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而智能行为包括感知、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
5、影响养殖生产过程的主要水质环境指标有水温、pH值、溶解氧、光照、氨氮、亚硝酸盐等。
名词解释
1、农业信息网络
答: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信息资源通过数以万计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介质及通信协议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网络,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2、可视化仿真
答:为数值仿真的过程及结果显示增加文本提示、图形、图像、动画表现,可使仿真过程更直观,结果更容易理解,并能够验证仿真过程是否正确,这种仿真就是可视化仿真
3、空间数据库
答:空间数据库系统是描述、存储和处理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4、虚拟农业
答:实际上是指以农业领域研究对象为核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研究对象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以品种改良、环境改造、环境适应、增产等目的的技术系统。其成果应接受实践的校验。
5、MATLAB
答:MATLAB由MATrix和LABoratory 两词各取前三个字母拼合而成,意为矩阵实验室。是由Math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以超强数值运算能力为基础,用于概念设计和建模仿真的理想集成环境。
简答
1、农业信息技术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答:(1)推进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2)增强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3)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产业化
(4)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减少经营风险
(5)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6)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研究和推广
(7)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研究和推广
2、GIS有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一个典型的GIS主要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系统人员以及应用模型。
硬件系统:硬件是系统中实际物力装置的总称,GIS硬件配置一般包括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处理设备、输出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等部分。
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指GIS运行所必需的各种程序。
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和属性三类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系统人员:进行系统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新、系统扩充完善、应用程序开发,并灵活采用地理分析模型提取多种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
应用模型:GIS应用模型的构建和选择也是系统应用成败至关重要的因素,应用模型是GIS相关专业连接的纽带。
3.何为知识获取,他包括哪些方式,目前主要使用哪些方式?
答:知识获取是指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系统中,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人工知识获取和自动知识获取两种方式。但因自动获取方式技术复杂,实现难度太大,现有专家系统中主要采用人工获取方式。
4、精细农业思想
人们将“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扩展到大田作物生产以外的其他农业领域,将先进的信息、生物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技术和相关的先进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管理技术的适度组装集成,实现“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和“精细经营”,形成了基于信息和知识,经营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系统的精细农业思想:在农业生产活动的每一过程中,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尽可能多地获取动植物等对象及其生长、生产和经营环境的有用信息,因地制宜地做出决策,并准确地付诸实施,以节约投入、增加产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农业信息系统有哪些种类。
答:(1)农业资源信息系统
(2)农业科技研究信息系统
(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4)农业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
(5)农业统计与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篇: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数据库技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数据库技术概述
(一)、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包括了以数据为主体的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系统软件DBMS,还包括了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环境、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以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研究和解决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
数据库技术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数据,所以数据库技术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并利用应用管理系统最终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理解。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输入,存储,检索,维护和输出的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从当时的硬件看,外存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从软件看(实际上,当时还未形成软件的整体概念),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从数据看,数据量小,数据无结构,由用户直接管理,且数据间缺乏逻辑组织,数据依赖于特定的应用程序,缺乏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磁鼓,磁盘等数据存储设备。新的数据处理系统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数据处理系统是把计算机中的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系统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对其进行访问,对文件中的记录进行存取,并可以实现对文件的修改,插入和删除,这就是文件系统。文件系统实现了记录内的结构化,即给出了记录内各种数据间的关系.但是,文件从整体来看却是无结构的。其数据面向特定的应用程序,因此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差,且冗余度大,管理和维护的代价也很大。
3、数据库系统阶段
60年代后期,出现了数据库这样的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的特点是数据不再只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性,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有一定的程序与数据间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控制。
(三)、数据库的作用
(1)完善地管理各种数据库对象,具有强大的数据组织、用户管理、安全检查等功能。
(2)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在一个工作组级别的网络环境中,使用Access开发的多用户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传统的XBASE(DBASE、FoxBASE的统称)数据库系统所无法实现的客户服务器(Cient/Server)结构和相应的数据库安全机制,Access具备了许多先进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具备的特征,如事务处理、出错回滚能力等。
(3)可以方便地生成各种数据对象,利用存储的数据建立窗体和报表,可视性好。
(4)作为Office套件的一部分,可以与Office集成,实现无缝连接。
(5)能够利用Web检索和发布数据,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Access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应用系统,或作为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的客户端数据库。
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它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工业、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作为自己赶超世界潮流的标志之一。而数据库技术则是信息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支撑。没有数据库技术,人们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将显得手足无措。
三、数据库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基础。
(一)、实例
2011年,农业部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统领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农业部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分析农业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形势和实际需求,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未来五年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金农工程”推进电子政务驶入“快车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12个系统之一的“金农工程”,今年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农业部本级项目已建成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开发60多个行业数据库,建成集农业部门户网站及部领导、司局和事业单位50多个子站、30多个地方子站、100多个行业(专业)频道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包括16个统计业务子系统,系统填报用户近3万,批发市场价格采集系统每日采集价格近万笔,电子结算数据十几万条。网站群日访问量达500万次以上,用户访问者数8-10万人。
物联网架起现代农业“金桥”。农业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开展合作,支持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校攻关研发,与北京、黑龙江、江苏等省(区、市)合作实施,共同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开展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示范,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12316“三农”服务热线成为广大农民好帮手。农业部积极指导各省区市开展农业信息服务,规范统一了各地“三农”服务热线,在全国开通了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统一热线电话服务,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价格、政策、假劣农资投诉举报等全方位的即时信息服务。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已基本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每年咨询人数达上千万人次,帮助农民增收和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二)、意义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帮助千家万户的农民及时获取产品和价格信息,扩大农产品及农资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半径,使分散、少量、单一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促进农产品产供销模式变革。目前,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3万家,其中涉农网站6000家以上。许多地方创新性地建立了多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中国加入WTO后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只有采用信息技术 ,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中 ,才能参与竞争。因而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提供市场信息 ,提高产量 ,提高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速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稳定系数,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属弱势产业。农民承担多重风险,收入低、稳定性差。农业信息化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的压力和风险,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化有利于农民在产前进行经济预测、市场分析、选择种植品种,避免收获季节农产品积压,减少收入;同时,还可帮助农民选择购置农用物资,节约成本,减少投入。在生产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各种指导,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信息化系统及时掌握市场行情,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做到增产增收,确保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第四篇: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农业生产力
摘要:21世纪,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正向农业领域渗透。随着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为农业科学技术带来一次新的革命。当前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对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精细农业 3S技术 专家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
引言:进入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重大科学突破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农业作为一个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也将发生质的改变。
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媒介,互联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于网络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播是信息的基础,而沟通信息是传播是关键,可以说,传播与沟通是相互相成的。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1.1 精细农业
1.1.1 精细农业的概念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以获得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
化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1.1.2 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是以田块生产为基础,把田块看作是作物均匀生长的地块进行统一的管理。但实际上,在同一田块内,土壤类型、肥力、苗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对作物栽培实施定位管理,按需变量投入。“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即卫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的大量时空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指导农田管理,促进田块内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1.1.3 精细农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1.1.3.1 3S技术。3S 技术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简称。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的实时定位和导航能力,能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利用GPS定位引导定量获取农田内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信息;RS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GIS 是一个空间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与结果输出的计算机化系统,在GIS中利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生成差异性信息分布图,通过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原因,制定经济、合理的生产决策方案,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指导农田定位作业。还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能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研究。三者有机结合集成了空间、电子、计算机、数据库、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和地球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成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1.1.3.2 DSS(智能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 实现了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以及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取与处理,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模型库、数据库、知识库、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等。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引入决策支持系统,使系统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中,DSS根据作物生长、作物栽培、经济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分析、趋势分析以及预测分析等模型,综合土壤、气候、资源、农用物资及作物生长的有关数据进行决策,结合农业专家知识,对不同的决策目标分别给出最优方案,以指导田间操作。1.1.3.3 计算机分类处理技术。计算机分类处理是从遥感影像上提取地类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地物的光谱特性,采用影像元进行逐点分类的方法,它没有利用光谱以外的其他辅助信息,因而分类精度不高。就植被类型而言,其分布常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合理利用地形等辅助信息参与影像的分类或利用这些信息对影像的分类结果作后处理,能达到提高分类精度的目的。
1.1.3.4 获取机械产量计量与产量分布图生成技术。获取农作物小区产量信息,建立小区产量空间分布图,是实施“精细农业”的起点,是实现作物生产过程中科学调控投入和制定管理决策措施的基础。
1.1.3.5 农田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农田信息采集与处理是实施“精细农业”实践的基础工作,是农田GIS和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的主要数据源和参数,它还是智能化农机具行为的基本依据。
1.1.3.6 系统集成技术。上述这些技术共同协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系统集成技术,就是要解决各子系统间的接口设计,数据格式、通信协议标准化等问题。
1.1.3.7 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精细农业的技术支持体系主要数据输入GIS结合事先储存在GIS中定期输入的或持久性数据,专家系统及其他决策支持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适当的农业作业决策,再通过作业者或农业机器携带的计算机控制器控制变量执行设备,实现对作物的变量投入或操作调整。通过“3S”自动地监看电脑卫星图像资料,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依据田间每一操作单元(位点)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1.2 农业专家系统
1.2.1 农业专家系统综合了大量农业专家的经验,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生产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的、综合性的信息决策处理,能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给出最佳的农业生产管理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和决策服务。
1.3 农业信息网络技术
1.3.1 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实施信息农业的应用平台和服务体系,一般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农业系统监测评估、农业区划与管理决策、农业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二是有利于农业工作者工作手段的改善,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协同攻关;三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成果推广系统,缩短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五是有利于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实现网上交易。
1.4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1.4.1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我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和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已得到了开发利用。如研制了作物产量气候的统计模拟模型,成功地开发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AP-CS;中科院研究的多媒体小麦生产管理系统和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和化学调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供高产优质棉花栽培优化方案。将来,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
2.1 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生产主体进行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和信息服务功能,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加快我省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切实搞好信息服务,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生产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2.2 市场信息是连接科技与农业的桥梁。一般来说,一项系统和完整的农技推广活动由主体、客体、和主客体间的传导机制及环境等几部分组成。主体是农技推广活动的实施者,客体是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内容。传导机制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环境是主客体之外自然、社会、经济等其它因素。农技推广过程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传导机制紧密联系,同时受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过程。
2.3 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广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农技推广体系人创新要符合新阶段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有利于为农业服务,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全方位优质服务的需要,真正实现推广主体的多元化。创新了机制,农业技术创新会给农民、消费者和农业要素带来新的收入流,在创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具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激励,所以当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时,农民就会通过引进新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随着新技术的扩散和随之而来的产品供给的增加,又会导致价格下降和超额利润的消失。为避免损失,后来者就会被迫采用更新技术。因此,要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创新,使农民得到新收入流分配的有效激励,对农业生产创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3.1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
3.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3.3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
四、深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
4.1 注重传播主体的效果。传播一项农业技术时,受众在通过一定渠道得到该技术的的信息并达到初步认知阶段后要使他们作出使用该项技术的决策更为困难,必须通过面对面传播即人际传播,才能使他们逐渐消除对新技术的疑惑,从而接受这项新技术。因此,一个有效的人际传播网络对传播是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人际网络中,核心人物是意见领袖,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来自技术传播机构的信息传递到其他农户。在传播农业技术时,这种信息往往已通过他们的率先实践而具有可操作性。
4.2 体现信息的深层次。每个国家的农业技术中都有禀赋先天给定条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资本的短缺,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信息源,在国内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模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强信息流通,减少农产品交易费用.与此同时,应对相关制度作合理安排,以促进我国农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4.3 克服信息传播的弊端。影响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可近性和易用性。信息需求的产生是因为在用户与信息服务者之间存在着知识差和信息差,在需求的动力下,用户的需求信息向信息提供方传递,信息服务者的供应信息向用户流动,在信息流动的碰撞中实现交易与分配。信息服务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服务的手段与手续,强化系统功能设计,简化信息产品与应用系统的操作,并向用户提供培训工作,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在传播信息产品时采用最方便用户接收与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打破需求方与供给方的时空障碍,使信息产品得到顺畅有效的流动,提高信息产品的利用率。在信息时代,信息作为战略资源与生产力要素存在,信息服务将产生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信息服务机构通过付出信息劳动与消耗成本,生产、加工并提供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理所当然地要获得收益,费用-效益评价是信息服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支付了一定的金钱,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使用信息服务,就应当确保他有一定的投入-产出效益。在进行信息服务费用-效益评价时,要对用户和信息服务机构双方的效益做出综合分析,这种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和供需双方互利的原则是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必要条件。4.4 发挥信息服务机构的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农民居住分散,信息产品的有效传播存在着时空障碍,信息产品的利用存在用户信息能力障碍,信息服务机构要细分信息市场,并有前瞻性地开展一些义务的信息技术与信息应用培训、指导活动,以启发、启动农业信息用户的潜在信息意识,增强使用信息产品的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服务模式的信息服务机构,应开发出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大众化与“傻瓜”化的操作程序面向农业用户。信息服务机构应正确地理解农户需要的是信息内容,而信息技术与设备是实现信息传递的载体,要把工作重点摆在正确的方向。信息服务机构在为农业用户提供服务时,应从用户的切实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真正能够带来一定信息效用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用户获得了效益,信息服务者的利益自然也会得到持续的保证。
4.5 合理利用综合信息。信息时代,信息环境网络化与数字化正在加速形成。信息资源空前爆炸式地生成与集合,信息用户的需求空前高涨又变化多样,信息资源呼唤共享与整合又将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服务机构更加注重细分市场与开发多元化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市场垄断与竞争等日益激烈,面临国内与国际信息市场的机会与挑战,这就是信息服务机构正在面对的复杂多变化的竞争信息环境。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要以农业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调整自己的服务模式、业务范围和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积极主动展开信息需求调研、信息意识启发、信息利用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J]2农业工程学报,1999,3(1):1-7.[2]李德仁空间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J]2大自然探索,1999(1):1-6 [3]侯长谋:3S技术在广东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 查规划,2002,5(2):44-45 [4]蒋天弟,欧阳爱国2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与21世纪精细农业[J].中国农 业文摘,2003(2):32-35.[5]李存东,曹卫星,李旭.论作物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1):17-20 [6]周永娟,马新明,张娟娟等.作物信息技术及其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25-29
农 业 信 息 技 术 的 应 用 与 提 高 农 业 生 产 力
作者:王满
学院:农学院
班级:农产品标准化与贸09-1班 学号:0901109022
第五篇:信息技术论文生物技术与农业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生物技术与农业论文
适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摘要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化学实验;多媒体网络技术;投影技术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媒体。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投影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做浓H2SO4稀释实验,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
投影技术主要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
摄像、放像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
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氯水见光分解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看到氯水在几小时的光照后才开始慢慢地冒小气泡,24小时才有明显气体产生,不仅对实验结论信服,更体会到有些化学反应很缓慢发生,增强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
利用录像技术中的功能效应,促使演示实验真实性,如高速成或缓慢的摄像技术和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不仅使学生缓慢地看到快速成反应的变化,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反应变化,让学生迅速感知易观察到的细节,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同时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摄像、录像技术还可以显示较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实验、危险性大的实验,定性的实验,要求较多的操作技术,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正确性、有效性、规范性。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了氯气的实验室制的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中,起到实验设计教学,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多媒体“实验室”中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畅游,发挥自各的才能,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实验。计算机对各种方法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都会模拟,并正确判断加以正确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展示微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在通过交互功能和模拟技术,对一些危险性、危害性的实验,放心地让学生大胆操作,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提供条件。
当今是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广泛、更丰富,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有关实验问题进行探讨、推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
参考文献
[1]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2]王屹,韦海伟,黄敬东.教育信息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