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

时间:2019-05-15 05:3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

第一篇: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

朱明工作室zhubob@21cn.com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公共安全危机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二)重点和难点: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课堂讲授;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

郭太生主编,《事故对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郭太生主编:《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共安全危机的相关概念

一、危机的概念

《辞源》将“危机”解释为潜伏的祸端①。《现代汉语词典》对“危机”有两种解释:一是“危险的祸根”,如危机四伏;二是“严重困难的关头”。②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危机更多的指突发事件,并可以用不同的术语描述更具体的事件,如“紧急情况”、“灾难”、“事故”、“社会冲突”、“社会骚乱”等。在有些情况下,这些词可以表达同样的事件,而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术语反映出危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比如突发事件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而紧急情况则强调事件应急处置时间的紧迫等。从学术层面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危机有着不同的阐述。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③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①

综合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因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这个定义有三点需要强调:第一,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还可能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甚至国际社会。因此,就危机发生的范围而言,即可能是微观层面影响个人或者少数人的,也可能是在宏观层面,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第二,危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正常的生存秩序和发展进程受到破坏,严重威胁到正常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第三,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相联系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突发事件成为危机的代名词。

二、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管理应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三、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

(一)公共安全的含义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健康、生命安全、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全是一种社会状态,是社会状态的有序。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毫无疑问,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必须以社会公共安全的有效维护做保证。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含义

公共安全危机是指因自然环境、社会变迁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对公共领域的安全和社会成员的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需由以政府为领导的公共部门进行动态决策的、具有高度危险性和广泛破坏作用的紧急情境或事件。

(三)公共安全危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公共安全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区别

所谓突发事件,日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定义,《辞典》中也没有明确的解释。“突发”一词,顾名思义就是突如其来,出乎人们预料所发生的,综合当 今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我们认为,突发事件就是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而事件。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都是负面事件,都会给社会、组织或个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损害或负面影响。但是,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是显性的、现实的,人们可以感觉得到;而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既可以是显性的、现实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潜在的,人们可能一时还无法感觉得到。突发事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出人意料。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一般以某一事件为契机或导火线,即通过偶然的、独特的突发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说,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突发事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危机,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危机的先兆和前奏,或充当引发危机爆发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必定是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未必就会发展成为危机事件。许多突发事件本身就是危机的一部分,并且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当突发事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失去控制,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时,危机便会形成并开始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突发事件就等同于危机。如果某些突发事件处理得及时、得当,就有可能把它们消灭在摇篮之中,从而就不会演变为危机。

2.公共安全危机与紧急状态的区别

紧急状态是指因一定的危机所引发的有别于正常状态的社会秩序。它与公共安全危机的区别主要在于:

(1)公共安全危机的判断确认主体一般是各级政府,紧急状态的判断确认主体一般是最高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

(2)各级政府在判断一次事件是否构成一场公共安全危机时所遵循的程序要求不如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判断是否成立紧急状态时严格;

(3)政府在确认某一事件构成公共安全危机后,只需要发布一个通告就可以宣布政府已进入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状态之中,而要宣布成立一个紧急状态,却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必须有国家元首签署的法令才能生效,显然,这样一个法令比行政机关的通告要正式、权威得多;

(4)公共安全危机与紧急状态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危险度的不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能将任何公共安全危机都纳入紧急状态,紧急状态只是非常危险的高级危机状态①;

(5)在公共安全危机阶段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如紧急状态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严厉,有些应对措施只能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如戒严等。

第二节 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特征

(一)突发性

由于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前的量变过程不为人们所注意,待到公共安全危机发生时,事物原有的发展格局突然被打乱,使人感觉非常突然。同时,公共安全危机中的混乱局面使人们既得利益丧失或可能丧失,使人们面临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希望回到原来状态的心理,使人们更加感觉到公共安全危机是突发性的。

(二)公共性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一般都涉及公共利益,会因为迅速传播而引起公众关注,成为公众焦点,而且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要动用相当多的公共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应对网络,才能予以妥善解决。

(三)破坏性

公共安全危机会造成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公共安全危机会造成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等生产资料以及原材料的损失,导致资金的流失,甚至导致人员的伤亡,公共安全危机还会损坏企业形象以及个人信誉,等等。

(四)不确定性

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很难判断公共安全危机是否会发生,也很难预测其发生的概率,人们只能依据以往经验做出预测,而且经常预测错误。当公共安全危机发生时,新事物正在孕育或形成,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甚少,按照以往的经验和统计规律去判断公共安全危机常常是不准确的,容易犯错误,不利于进行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另外,公共安全危机情景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公共安全危机的发展经常是出人意料的,因而在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管理中要密切关注危机的进展。

(五)紧迫性

不但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是突然的,而且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公共安全危机的进展,造成的损失会越来越大。对公共安全危机的反应越是快速,反应决策越是准确(决策的准确度与时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那么损失就会越小。所以公共安全危机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时间的把握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的有效性。

(六)信息不充分

在公共安全危机中原有的沟通渠道会遭到破坏,使信息无法有效地沟通。比如说在一次严重的地震中,大部分的电话线和无线电通讯基站已遭受破坏,那么受灾地区内部的信息交流、灾区与外部的联络就无法有效地进行,人们很难了解受灾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另外,在公共安全危机中,人们处于惊慌状态,人们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对客观情况反应失真或夸大公共安全危机的细微之处,从而使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者接受的是错综复杂而又真伪并存的信息,在这种状态下,对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有用的信息是非常不充分的。

(七)资源严重缺乏

在公共安全危机中,用于解决公共安全危机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首先,公共安全危机中资源会遭到破坏,而用于危机反应的备用资源,或者遭受破坏,或者离危机现场很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其次,公共安全危机中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资源的使用速度非常快,即使资源充足,也难以满足危机反应和恢复的需要。再次,在公共安全危机中,组织不但无法有效获取收入,而且还要动用过去的积累资金去应付危机,组织的资金资源就显得非常紧张。最后,公共安全危机中的人力资源是紧缺的,那些未受过训练的人在危机中会惊慌和感到压力,无法冷静地参与解决公危机;而训练有素的危机反应人员毕竟是有限的,危机的规模较大时,就会感到人手不够。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分类

(一)按公共安全危机产生的诱因分类

按照公共安全危机产生的诱因,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类: 1.外生型危机 外生型危机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这种情况下,组织之所以陷入危机完全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如自然灾害的发生。

2.内生型危机

内生型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所引发的危机。如2001年日本一家牛奶公司的生产线由于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清洗,导致细菌滋生而造成饮用者大量中毒。3.内外双生型危机

在不少情况下,组织之所以陷入危机,往往是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管理不善使得危机爆发的“火药库”不断增大,外部环境某一方面的突然变化,则成为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此时,危机具有内外双生型危机的性质。

(二)按公共安全危机发生的层次分类

按照公共安全危机发生的层次划分,公共安全危机可分为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等。

(三)按公共安全危机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分类

在危机情境中,当所有相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同质的要求时,就属于一致性危机;当各相关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要求时,或者说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求的利益主体时,就属于冲突性危机。一致性危机较为典型的例子是自然灾害,冲突性危机的例子如军事冲突。当然,在一致性危机和冲突性危机之间并不具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危机可能具有不同的分类。如面对洪水侵害,受灾区的群众共同的愿望是抗洪救灾,洪灾显然具有典型的一致性危机的性质;但为减少洪灾损失,面对泻洪地点的抉择时,泻洪地区和其他地区又具有一定的冲突,洪灾又具有冲突性危机的特征。

(四)按公共安全危机发展的速度分类 1.龙卷风型危机

这种危机来得快、去得也快,比较典型的是一些劫机或者劫持人质危机。1977年在摩加迪沙机场的劫机事件是这类危机的典型,此后世界各国领导人普遍认为,采用突击队攻击的办法解决劫机事件,使劫机事件成为龙卷风型危机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公众一般认为面对这类事件,行动失败也比不采取行动好。此外,空难等事故也属于龙卷风型危机,事故突然发生后很快又会平息,不会给社会带来长久的影响。

2.腹泻型危机

危机逐渐发展酝酿,但爆发后很快结束。这种危机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的大卫教派邪教危机。该教派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很长时间,逐渐走向非法教派,在与FBI发生对峙和对抗后大多数教徒葬身火海,危机迅速结束。

3.长投影型危机

危机突然爆发,其后续影响深远,长时间不能平息。荷兰的罗森塔尔认为形成长投影型危机有两种原因:一是未能充分理解危机原因。如1965年美国洛杉矶发生黑人骚乱,事件虽然很快平息,但是骚乱后人们意识到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种族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是极其困难的,果然到1995年,洛杉矶黑人再次发生**。二是危机处理失当,使一个小危机产生深远影响。例如2001年2月9日,美国核潜艇撞沉了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号”,当时的日本首相森喜朗闻讯后却仍在打高尔夫球,对危机置若罔闻,此事被媒体曝光后,成为促使森喜朗下台的原因之一。

4.文火型危机

这类危机开始缓慢,逐渐升级,甚至没有爆发的过程,但是结束也很缓慢。比较典型的文火型危机是越南战争。由于“崇高”目标的吸引,同时对战争困难估计不足,美国逐渐卷入越南战争。随着真正的代价逐渐增大,美国决策者骑虎难下,只能继续向越南增兵,企图赢得战争。等到认识到决策的失误时,美国决策者开始从越南抽身,但是这个过程在心理上、政治上都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撤军也拖了很久才完成。

(五)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划分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主要突发公共事件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思考题:

1.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2.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公共安全危机分哪几类? 4.突发公共事件可分哪几类?

5.公共安全危机与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6.如何避免公共安全危机产生连带效应?

第三章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应承担的政治、道德、社会和法律责任

(二)重点和难点: 我国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应承担的政治、道德、社会和法律责任

(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课堂讲授;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

郭太生主编,《事故对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郭太生主编:《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课程主要内容: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以及道德文化体系的失稳,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已进入了一个危机频发期。各种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严重的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损害到公共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以责任制约政府,以责任制约权力,塑造一个讲信用、值得信赖并对自己的各种行政行为或制度设计负责的政府是各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经验总结。

第一节

政府责任概述

“政府责任”,是一种责任形式,它以“人民主权”作为其政治信念,以“法治”治理政务,推崇“负责任的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政府对自己的各种行为或制度设计承担相应的责任形式。

一、政府职能理论

“政府” 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广义的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而狭义的“政府”即指其中的国家行政机构。

职能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政府职责是指政府这种特殊组织所应肩负的责任,比如价值导向责任、安全保卫责任、维持秩序责任。政府功能是指政府将其所肩负的社会寄托的责任付诸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比如政治统治功能、经济管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决定后者的特征;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是责任性付诸行动的结果。两者合成一体就构成了政府职能的内涵。政

①府职能在实践中被规定的合理程度反映了政府行为的合法性(legitimacy)水平。职能规定得合理,合法性就高,政府效能也会提高;反之,职能规定得不合理,合法性就低,政府执行政策时就会遇到社会不合作或者抵抗带来的阻力。

政府职能理论认为,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保卫国家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能。②

二、政府责任的基本价值与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责任在政治活动和公共管理中最一般的含义是指与某个特定的职 位或机构相联系的职责。

在我国,政府责任应是指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积极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失职行为和不作为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含义包括:一是政府对公民的责任。政府的责任首先表现为对国家权力主体的公民或代议机构的责任。从根本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实质上履行的是“公仆的责任”。二是政府在不履行其职责或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所承担的否定性后果。三是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对他们的行政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政府责任的主要形式

(一)政治责任。所谓政治责任,是指政府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推动其实施的职责和没有履行好职责时应承担的政治后果。民主政治与传统政治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政府要承担政治责任。在民主政治之下,政府的一切措施和政府官员的行为必须以民意为归依,统治者的权力建立在被统治者认同的基础之上,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所在。

(二)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公务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事务带理时必须承担的道德意义上的责任。所谓道德意义上的责任,也就是指虽然政府及其公务员不违法也不违宪,但如果行为明显与社会善良风俗有悖,就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行为若不能适合人民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将会失去其统治的正当性,因此,即使在君主专制时期,皆对行政的道德规范有明确要求。在民主社会,作为公务人员,不仅应娴熟于政策执行技巧,更应有高尚的行政道德。

(三)法律责任。在民主政体下,政府作为为公共利益服务,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法人,具有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上权利义务的主体。当政府机关行为侵害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起诉,司法机关有权通过司法程序处理,并对由此产生的损害予以相应的补偿,同时应追究政府的违法责任,这已成为责任政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制度。

(四)社会责任。“绩效”等问题的充分暴露,政府履行社会责任被提到应有的位置。因此,政府责任的核心价值发生了改变,即更加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因为,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有着特殊的角色地位;社会良性运行,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有序互动,是政府应尽之责。

相应的,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也负有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责任。

第二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治责任

政治责任,是指政府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推动其实施的职责和没有履行好职责时应承担的政治后果。政府政治责任的承担是基于其取得政治合法性,从而树立政府权威、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一、转型期强调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政治责任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首先是一种政治责任。由于现代社会危机频发,并且破坏力巨大,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往往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政府往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成功,已经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公共危机管理失败,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怀疑和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认同,也就是说,会直接影响政府的合法性。

首先,强调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政治责任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政府的应急处置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也具有两面性。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由于政府的应急处置工作不力而造成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范围扩大,则其效果往往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例如,媒体曝光、群众上访、冲击政府机关,甚至可能裂变为对社会产生剧烈震荡和破坏性的局部骚乱和**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则能够起到安定民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提高政府的凝聚能力,从而达到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作用。从此意义上说,有效地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是安国利民的大事。

其次,强调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政治责任有利于树立政府权威,维护政府公信力。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是对政府工作能力和公信力的一个严峻考验。如果政府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差,应急准备不足,应急反应组织机制不健全、决策失误,甚至基于政绩方面的考虑而报喜不报忧,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本着“内部处理”、“大事化小”的原则,进行隐瞒、谎报,不积极、妥善地开展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从而导致国家和个体的生命财产遭受不应有的损失,这样不仅会降低政府在国内社会的公信度和政治信誉,也会降低政府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普遍支持力,甚至会被国外少数媒体或敌对分子大肆渲染,以达到诋毁国家形象的目的。

二、我国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所负有的主要政治责任

政治责任的内容有两个层面。其一,政府要制定符合民意的决策。在民主政治下,政府的决策必须合理,必须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尽管决策过程会有不同意见、利益和要求的影响,但政府作为决策的负责人和最终决定者,有责任通过综合协调和平衡,最终做出明智的决断。如果决策失误或违背民意,虽不一定受法律追究,但要承担政治责任。其二,政府要负责决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政府官员并不一定直接去执行每一项决策,也不可能全部知晓其下属的具体行为,但他有责任拿出有效措施,推动其下属按既定的目标行事,以确保决策得到很好的贯彻。如果政府官员对其所管辖的部门用人不当、管理不力、工作失察,或在发现问题后又没有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造成重大损失,那就是失职,就要承担政治责任。

目前一般认为我国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治责任主要应包括:

(一)保持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的责任。在公共危机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二)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发生和蔓延的责任。应急措施是非常规措施,不可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以及形式发布指令。应急措施的产生机制主要有二,一是针对常见的各类危机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危机处理预案,防范于未然,二是在危机刚刚发生时,在反应敏捷的信息系统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紧急决策,并且迅速部署和传达,控制危机的蔓延。如果平时没有对各类危机的应急措施(即危机管理预案),在危机发生后又没有有效的应急措施的决策机制和能力,而且,缺乏应急措施传达和贯彻的通道,应急措施就会落空,仅靠采取常规措施就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三)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后果所负的政治责任。具体来说某级政府因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中严重失职,导致特别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集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时应承担集体引咎辞职的责任。公务人员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失职也应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有成文或不成文的“高官问责制”,而这种责任一般归入政治责任,即具有领导职务的政府官员,即使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对造成的损失没有直接责任,也要承担间接的政治责任,如引咎辞职、调离现职。应该提到的是“引咎辞职”不是强制性的,严格的制度尽可以追究官员的责任,却不能强制公务员主动请辞。当然,对于那些有咎不辞的官员,则完全可以启动不信任、罢免和弹劾程序,责令其辞职。引咎辞职含有的非强制与主动性,是要求官员对认为自己应该对某些事故负责作出的自觉表态。我国的政府公务员是由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的,因此应对人民负责,“引咎辞职”理应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官员自责的一种惯例。

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履行政治责任,要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沟通机制,给予社会知情权。一旦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或出现棘手的社会难题,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及行政官员必须正视现实,任何向群众隐瞒真相、谎报实情、甚至提供虚假信息、美化和掩盖问题的做法,都是群众坚决不答应的,也是于事无补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向群众说明实际情况,求得群众的谅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真正有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关系到自身的根本利益,公众对事件的一切情况非常关注。这就需要政府能够及时真实向公众告知事件情况。否则将会引起混乱与恐慌。

第二,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预警机制、各类危机预案的准备机制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政府统一、协调指挥机制,这些均是各级政府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三,防患于未然,各级政府应尽可能地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基础设施投入,为防止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奠定必备的物质及社会基础。

第三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道德责任

政府道德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及违反道德义务应承担的后果,如否定性评价、道义遣责、纠错问责等。政府道德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如政府的廉洁高效,遵纪守法,使自身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社会公正,文明执法,尊重保护人权等等,可称为第一性政府道德义务;二是政府违反道德责任所应承担的后果,如道义遣责、公开道歉、失信补偿、引咎辞职等等,可称为第二性政府道德义务。

道德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全部工作的中轴。长期以来,人们强调更多的是政府责任中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而忽视道德责任,甚至把建立责任政府简单地等同于依法行政。其实探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责任问题,固然应当强调其政治与法律责任,但对其在精神引导和道德孕育方面所肩负的责任亦不能忽视。因为政府道德责任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其他责任。在有些国家,如果政府道德形象严重败坏有可能转换为政治责任,导致政府内阁下台;政府官员的行为不端不仅会遭到社会的遣责还可能遭到弹劫,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政府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代表的角色,引导公民建立一种积极的公共生活,以培养健康的社会风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主要道德责任

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道德责任是指政府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成员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遭受伤害、损失,政府应对其表示关心、安慰,并助以一定的物质帮助。政府的道德责任是深受儒家仁义思想影响的中国国情的产物,也是体现政府“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的有力证明。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从较多层面上强调了道德因素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权力执行机关的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也必须担起道德上的责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政府)想要长期存在下去,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政府行为不能适合人民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将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就失去了其统治与行使权力的正当性,政府的道德是获得权力的前提和基础,是能更好行使权力的条件和保障。可以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是否关心人民安危,应是判断政府是否是责任政府的基本标准。那些忽视道德责任的政府往往认为危机事件可能只影响到局部地区(行业)和暂时局面,自己有更多更重要的“正事”要做,不能因小失大,于是在数量上比较危机管理成本(如宣布紧急状态、组织动员资源、采取隔离转移措施和直接用于危机控制的投入)与危机损害的大小,当认为危机损害还不及危机管理成本,就懒得管它。但是,这种对政府责任在数量上的权衡比较,实际上是对危机事件缺乏敏感的行政惰性,根子上是对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缺乏责任意识和关爱同情的行政道德。所以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政府在很大程度要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体现政府人性化的道德责任的存在。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中,政府应该依法行政且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合程序又合社会基本价值。从宏观上看,政府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实践活动,把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基础和保障。从具体的行为看,作为政府官员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应成为社会道德的表率,以自己的行为维护和支持积极而健康的道德风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往往数量众多,有的受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有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有的家庭的生活资料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在医疗、居住、饮食、交通条件、精神安慰、重建家园等各个方面均需要人道主义的关怀。对此,政府有道义上的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受害群众进行安置和救助。例如,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对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居留地、衣物、食品、药物等,基本上保证受灾群众不挨饿、不受冻、不染病疫、不成批外流。对于处于危险中的灾民与受害者或实施紧急救助,或组织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对生活困难的灾民进行救济和帮助。同时,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往往有大量人员伤亡,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重大的冲击,而这种伤害很难康复,要求政府在做好物质补偿的同时,建立起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对公众的心理进行疏导,减弱人们的心理恐慌,避免“涟漪反应”,体现出政府的人文关怀。

第四节(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和管理及在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责任。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减少和控制社会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伴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已成为大势所趋,政府进行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是政府服务社会的一项职能,是其社会管理职能的体现。

一、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主要社会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主要包括:(1)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市场主体能够得到正常运作;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弥补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2)政府为公众提供基本的物质服务,如公共设施的修建,铁路、公路的建设等。(3)政府要为公众提供政治、文化服务,包括赋予人民民主权利,鼓励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发表各自得意见和看法,通过对科教、广播、电视、出版等方面的支持,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满足其精神需求。(4)政府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如加强环境整合,提供良好健康的生存空间、医疗卫生、公共娱乐、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其中,提供良好健康的生存空间,既包括政府有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责任,也包括当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影响和威胁时政府负有的提供救济和帮助的责任。

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责任主要在于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了解、理解、权衡、满足他们的愿望、要求和其他利益:首先,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危机知识。政府应该利用自己手中的行政资源对公众进行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变能力。在我国由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因,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由于毫无准备,往往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才能从容应对。

其次,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危机发生后,仅靠政府拥有的资源往往不足以应对,需要迅速征用和募集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当国家和社会遇到困难与危机时,85.3%的民众比较愿意或愿意站出来为政府分忧解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因此政府应充分组织社会资源,让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救灾行为中,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战胜危机。但是政府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其行政权力的强制力,而且取决于政府信用能力。目前,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各个单位、各个系统一层层地去组织和动员,时效性不够,成本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构建中国的社会民间救助组织,组建社会义务工作者队伍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界定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义务的行为或行政不当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其特征:首先,表现为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的多重性;其次,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关和追究程序的多元性;再次,违反明确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政府(法律)责任主要包括:第一,行政责任。政府行为或制度设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义务。行政责任实际上是一种法律责任.是由法律单方设定的。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责任。有相对特殊的内容和承责条件。责任主体是政府。第二,民事责任(侵权赔偿或补偿责任)。政府行为或制度设计违反相关法律给相对人造成了伤害时所承担的财产上的赔偿和补偿责任。第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最古老、最严格的法律责任。但政府作为刑事责任主体来承担刑事责任却是一个新命题。传统法学认为“法人无犯罪能力”。现代社会,认为“法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角。于是法学界提出了遏制机构及法人犯罪理论。

一、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法律责任的内涵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紧急状态法》,来规范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保障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依法行事,否则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首先,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如果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致使公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损失,公民可以向政府提起诉讼,要求政府进行赔偿。第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果没有依法行事,也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责任是政府违反作为义务和违反不作为义务的行政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它具有强制性、制裁性和义务性等特点。在“非典”期间已经启动的政府法律责任的追究主要涉及公务员的追究,还没有认真追究政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国务院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也主要是公务员的责任或领导者的责任。其中为组织行为承担的领导责任包括: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等。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忽略了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家机关及有关组织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忽略了对行政相对方的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法律救济始终是各部门法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救济规定的法律是一部未完成的法律。严格的说政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行政赔偿、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撤消违法不当的政府行为。

二、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要法律责任

我国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主要体现在侵权赔偿责任和行政补偿责任上,下面将以此为例探讨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

(一)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

强调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赔偿责任,是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宗旨和价值体现。平等主体之间损害赔偿问题已由民事法律加以规定,而政府机关由于其权力方面的优势性,其侵权行为给公民造成的损害往往更大。其实,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服务于权利;具体到赔偿问题上,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和行政侵权赔偿责任也只不过是侵权主体不同而已,在实质上并无区别。政府赔偿制度的建立,也是政府取信于民、敢于承担过错、间接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如果不对其承担赔偿责任,实在难以体现现代法公平、公正的价值要求。我国《赔偿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使这样的立法宗旨真正落到实处,恐怕仅仅依靠目前《国家赔偿法》中有限的赔偿范围很难具有说服力,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中落实政府的赔偿责任不可忽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赔偿法》是政府侵权赔偿的主要法律依据,其第3、第4条规定了行政赔偿的范围。《国家赔偿法》第3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国家赔偿法地4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对于上述这二类“其他违法行为”是否包括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中的欠缺而造成人身权和财产权损害的行为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国家》赔偿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由于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管理不当而对公民造成损害的,理应视为“侵犯公民权利”,公民应当得到赔偿。

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当然《国家赔偿法》对于政府的免责情况也作了说明,其第5条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权利救济有效保障论的观点,如果政府在公务活动中不追究政府责任的话,将使公民的权利受损而无法得到有效救济,这也不符合保障人权的法治趋势。而且政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极易导致滥用。

(二)政府行政补偿责任 考查我国政府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实践,由于其合法或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受害群众的救助,更多的是通过补偿的方式实现的,行政补偿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法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公共负担平等说,即为了实现国家的管理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有时不得不强制剥夺公民的财产权益,或者对它的行使给予一定的限制。尽管这类行为从国家和社会的公益角度考察是具有正当性的,但是对于普通公民和社会组织而言,却是极不公平的。这是因为行政机关实施的这类行为,其受益者是全社会,而对受损者来讲,其损失却是个别的、特定的。为了避免这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再剥夺或者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权时,应当由受益的全社会来负担由此产生的损失,也就是由受益者对受损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但是从到目前《国家赔偿法》所确立的归责原则来看,行政补偿制度无法被纳入到《国家赔偿法》当中加以规范,而且我国也没有统一的《行政补偿法》,所以,要使行政补偿制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立法加以完善是当务之急。

对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世界各国一般都有规定,但是规定的责任大小及责任范围有很大不同。例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赔偿责任,有些国家规定有限制的赔偿责任,另一些国家规定政府承担全面赔偿责任,还有一些国家则没有赔偿责任的规定。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没有涉及危机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

思考题:

1.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主要责任有哪些?

2.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政治责任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道德责任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4.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5.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体现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

第四章

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指导思想、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预警机制及其基本措施等有关内容

(二)重点和难点: 掌握预警机制及其基本措施;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

(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课堂讲授;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

郭太生主编,《事故对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郭太生主编:《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指导思想

一、可以预防与缩减

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公共安全危机,很多人习惯地将其成为“意外”或者“不幸”。特别是在一些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人定胜天的理想的确是在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对自身能力的无限夸大。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过程给整个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安全危机。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在开始后不久便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外的事件。全球化可以让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危机很快蔓延影响到每一个人。各种危险因素纵横交错,危机已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相应地,危机管理也不应局限于对个别危机的应对,而应着眼于对危机全过程的常态管理。在各种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后被迫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之外,能否在危机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避免其发生,即使不能避免,也要把不良后果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通过对大量公共安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可将其发生原因归于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于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将其完全避免的可行性较差,但通过预测、预警、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可以实现缩减的。例如在地震减灾方面,很多国家都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而在相似级别地震中的不同损失情况也表明了通过人类的努力可以将自然灾害的损失大大降低。对于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则可通过加强管理、优化设计、人员培训等实现预防,同样也可以通过预警和降低脆弱性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对自然影响力的加大,出现了许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公共安全危机。由于各类公共安全危机的频繁发生,防不胜防,而且预防的周期长,效果不易被认识,严重打击了预防和缩减的信心,从而造成了“预防为主”的口号被挂在嘴上而很难落实到实践中。树立可以预防和缩减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了让人们对预防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复杂性有全面地认识,鼓励人们重视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和缩减,科学认识预防的效果,从而为实现公共安全危机的全过程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防患于未然

也称偶然损失原则。任何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从其发展历程的演化规律看,危机从成长到消除,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同时又受到很多偶然影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危机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但是,危机在何时发生,则可能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危机发生后能够造成多大范围的影响也会受到诸如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同样震级的地震,发生在沙漠、海洋、大中城市,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发生在深夜和白天也不一样。同样经历危机,某些人在危机中不幸遇难,有些人则在危机中幸存,除去个体能力的差异,偶然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觑。

为了描述危机发生后由于偶然因素作用而造成的损失差异,人们提出了偶然损失性。最先研究偶然损失性的是美国的社会保险家海因里希,从保险业的经济效益出发,经过对55万起工伤事故的调查统计,发现除死亡事故外,造成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率大约是1:29:300,即在330起事故中,造成重伤的只有1起,轻伤29起,无伤害事故300起。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结果是1:20:200,这个比例说明了事故危害程度与事故数量之间的一种概率关系,发生重伤的概率是很小的。但如果以此认为预防工作的意义不大而放弃预防就大错特错了。上述的比例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由于损失的随机性,最严重的伤害可能发生在330起中的任意一起,为了防止这种严重后果的出现,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所有的事故发生。在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目标选择方面,必须是全部的隐患。通过对系统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防止危机的发生,即“防患于未然”。

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可以克服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侥幸心理,认真对待所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因素。由于对隐患大小的判断依赖于人们以往的经验判断,很难兼顾偶然性,因此,危机预防的目标必须是全部的隐患,不应以隐患大小决定重视程度。

三、可能原因必须根除原则

也称隐患及其隐蔽性原则。危机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复杂,因此,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工作是非常复杂、非常艰难的。在开展预防工作之前,必须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建立危机发生的总体框架,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一般而言,危机的发生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础原因,不同原因层次之间有继发关系。直接原因具有显在性,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认识,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具有潜在性和本质性,不经过深入分析一般很难认识。直接原因只是事故的导火索,只消除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没有根除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酝酿危机的土壤依然存在,间接原因还会转化为直接原因。因此,在预防危机时,必须除恶务尽,防止其死灰复燃。

第二节 公共安全危机的预警机制

(自学)在某一危机爆发之前,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征兆,此时,危机已处于前兆阶段。通过危机监测系统,识别危机爆发的症状,及时发出警示信号,就可以为规避、转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赢得时间,以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后果。建立公共安全危机的预警机制是降低易损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公共安全危机预警的含义

“预警”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已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公共安全危机预警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数据,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政府和民众提前了解危机的发展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危机造成的损失。公共安全危机预警从手段上可认为电子预警系统和指标预警系统。电子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电子装置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决策和发布警报的自动预警系统。电子预警系统一般应用于对明显前兆的公共安全危机的预警。有些危机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前兆,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才能判断是否将发生公共安全危机,即使用指标预警系统。

二、公共安全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

公共安全危机预警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和咨询子系统等。

(一)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就是对各类风险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是进行危机预警的重要基础,是影响危机管理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要准确地识别危机,最重要的就是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的扫描,收集其中的危机信息。信息收集必须保证信息收集的范围涵盖风险的分布位置,不同危机预警的信息收集有不同的途径,包括大众传媒、事故纪录、实地调研、建立专门的监测系统等。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传递的速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防止信息的失真。

(二)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整理、信息识别和信息转化。信息收集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必须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归类得到较为条理和清晰的信息总体情况。为保证决策的准确性,还需对虚假信息和干扰信息进行识别和剔除。最后将信息转化为简单、直观的信号或指标,为决策做好准备。

(三)决策

决策就是根据信息加工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以及危机警报的级别,并向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将获得的危机信息与事先制订的预警指标和危机临界值进行对比。按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决定危机警报的级别。应急总体预案将预警级别依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四)警报

警报就是向危机管理部门和危机的潜在受害者发出明确无误的警报,宣告危机即将来临。为保证警报作用的正确发挥,首先要在警报系统与警报接收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用简单明了的警报信号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每一个人。为了使更多的人“接收”到预警信息,从而能够及早做好相关的应对、准备工作,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要视具体情形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五)咨询

公共安全危机的种类繁多,预警所涉及的领域复杂广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在预警体系中,要不断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健全专家咨询机制,使决策获得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三、公共安全危机预警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基本措施

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根据危机的类型和特点针对危机发生的诱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达到预防的目的。

一、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制

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首先依赖于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制,即通过完善的立法,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并用成型的指导性的理论支持整个管理过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才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投入,才能保证各种预防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二、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危机教育

公共安全危机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在危机预防中,社会公众及时潜在的受害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加强公众的危机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成熟度,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效果。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公众的危机意识往往比较淡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强其危机意识,了解危机发生的过程,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1、危机意识教育 危机意识是人们应对危机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危机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危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危机态度,即对危机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相应的行动倾向。人们对危机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对危机的态度。危机的突发性、灾难性要求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要居安思危,对危机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危机意识的培养是整个危机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危机意识可以通过经验得到增强,经验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对危机意识的强化效果显著。经历过危机的人,一般对危机有更高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危机刚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危机意识明显增强,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但某个人能够获得直接经验的概率相对较小,而且危机一旦发生往往会给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因此,让每个受教育者直接经历真实的危机是不可行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宣传教育的各种手段,将某些人的直接经验加以总结,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通过对大量危机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其规律性,让更多的人对危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一点也是直接经验无法达到的,危机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2、危机知识教育

危机意识的提高,只解决了对危机的态度问题。但仅有危机意识没有危机知识,知道存在的危险却不知道危机为什么会发生,时时处处都觉得危机会发生,则会在心理上产生盲目的恐慌。因此,只有正确的态度还不足以让每个人远离风险的威胁,必须在强化危机意识的同时,重视危机知识的普及,增加对危机的了解。

危机知识包括:危机发生的原因、条件、规律,危机发展的规律及各种影响因素等等,这些知识比较简单,但涉及的范围很大,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内容。

3、危机道德教育

公共安全危机不仅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也检验着每个人的道德水准。面对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需要社会公众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团结一致,努力克服困难。危机道德教育包括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德教育。

4、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公众的危机承受能力使社会成熟度的反映。在危机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抗打击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公众在面对危机是能够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实践证明,公众的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决定着危机的影响程度和对微机的控制效果。2003年“非典”危机中出现的“药荒”、“米荒”、“盐荒”都与公众的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

5、危机生存教育

通过系统的危机教育,可以使公众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技能,面对突发情况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乃至他人的安全。在公共安全危机爆发时,个人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逃生自救的技能包括正确使用各种消防器材,正确报警,及时有效地逃生等。危机生存教育不仅需要以危机意识和危机知识为基础,而且应考虑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通过适当的演练使受教育者克服紧张、惶恐等不良心理反应,熟悉正确的处置方法,以便在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逃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更多的危险因素以更小的距离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存在。普及危机生存教育,可以使公众在面对危险时不仅能够自救,也能够救人。

三、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

具有危险性质的物质是导致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危险源是在工业生产和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危险物质,以及和这些物质有关的设备、设施和场所。根据危险源的数量和危险程度,危险源又可分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两类。对危机预防来讲,控制的重点是重大危险源。

(一)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世界各国家对重大危险源有不同的分类与辨识标准。有的国家把重大危险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燃性物质泄漏,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烟云或气体,遇到火源引起火灾或爆炸;另一类是大量有毒物质泄漏,造成大面积人员的死亡、中毒和环境污染。无论危险源的标准如何制定,危险源的种类总是和石油化工企业,化学品库,大型化工企业,爆炸物品的生产厂,以及其他大量使用可以引起中毒和火灾、爆炸事故的企业和场所联系在一起。

(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可以为危机预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降低危机的损失。重大危险源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仅涉及到复杂的概率运算,而且要系统地收集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资料,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人为的失误和预防的重点。但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又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安全评价的失误往往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符合客观实际的安全评价又可以避免许多灾害事故的发生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在预防措施上,十分重视对危险源的安全评价工作。以英国为例,安全评价的范围已涉及到各个领域,负责安全评价工作的国家安全卫生执行局及其各地方局对所在地区的所有危险源均有记录,并把对每个危险源的管理与监察落实到每个监察员。

(三)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安全评价之后,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技术方面的措施包括有关设施的设计,所使用物质的选择和安全检查;组织方面的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职责的确定,以及保证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与知识水平的相应措施等。从国外已有的实践看,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谁的危险源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属于某个企业的危险源,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已辨识和评价的危险源向主管当局提交安全报告;如果属于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其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报告。安全报告应说明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可能引发危机的危险因素及条件,可能发生危机的类型,发生危机后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形成应急计划和限制后果的措施等方面。

(四)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是重大危险源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计划一般分为场内和场外应急两个部分。场外应急计划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单位提供的安全报告制定,场内应急计划由企业自己制定。为使应急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把重大危险源发生危机时需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确的做法告知可能受影响的公众,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危机时的安全措施,以保证一旦发生危机能得到妥善处置,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四、积极与保险结构合作以转移风险

保险既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方式,同时在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又是一种法律关系。对于和危机关系密切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来讲,转移风险、减少损失,在危机发生后尽快地得到经济补偿,是现代社会预防危机的必然选择。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金,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危机,因其发生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承担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必然要对保险标的的安全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和督促被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措施降低保险标的风险。对于在投保后忽视预防工作,对隐患不进行积极整改而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保险人有理由拒绝赔偿或降低赔偿额。保险机构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预防危机和管理风险的资料和工作经验。为了预防损失的发生,也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和安全咨询等活动,这些都是预防危机必不可少的环节。

思考题:

1.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指导思想有哪些?每种思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公共安全危机预防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3.为什么说人为事故灾难与社会安全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但又不可避免?

4.如何在社会公众中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第五章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演练以及应急处置保障系统建设等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演练

(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课堂讲授;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

郭太生主编,《事故对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郭太生主编:《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 应急预案的制定

大多危机的发生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我们必须为危机做好准备,加强战略规划、物资储备、长期预算和设立意外事故基金。在为危机做准备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制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一般预先采取以下措施:通过调查与情报分析,确定潜在的公共安全危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和选择;在制定战略决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确定危机发生时的行动计划等。这一过程就是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制定,关系到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能否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而且,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危机信息的获得、整理和使用过程,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危机事件很大程度上得到预防和化解。

一、应急预案的作用

编制应急预案,即根据曾经发生的危机情况,按照假设的各种危机类型、规模、程度,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队伍及确立相应的处置程序,为危机决策与危机指挥提供依据。

(一)能够增强危机决策的科学性

危机决策的科学性来源于对危机情况的准确判断,来源于对应急资源的准确了解及科学配置。编制应急预案,在总结以往危机处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危机爆发的规模、程度、等级确定相应的警戒等级及处置方式、程序,一旦危机爆发,只需要通过现场监测或者情报监测,就能够比照相应的等级确定相应的处置方案,从而增强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二)能够增强应对危机决策的时效性

危机应急决策的关键在于时效性和科学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优的决策,对于减轻危机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而编制应急预案,将各种类型的危机可能爆发的规模、程度、等级一一列举出来,在危机爆发时,只要了解了危机的基本情况,就能够按照危机管理预案进行处置,这就大大缩短了危机决策的时间,为合理解决危机奠定了基础。

(三)能够增强危机指挥的规范性

危机爆发时,必须由专业人员按照确定的、有条不紊的程序进行处置,才能及时化解危机或者最大程度地减轻危机的危害。编制应急预案,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危机处置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程序编排,不同等级的危机类型由不同层次的指挥机构、指挥人员进行指挥,一旦确定危机的等级,就可以按照应急预案,确定相应的指挥机构、指挥人员和处置程序,这将大大增强应急指挥的规范性,减少应急指挥的盲目性。

(四)能够增强危机指挥的权威性

危机指挥的权威性基于两个前提:一是指挥人员的专业性;二是指挥人员的法定性。前者表明指挥人员对业务的熟悉了解程度。后者表明指挥人员权力的合法性。应急预案对指挥人员的指挥程序做出规定,尤其是对法定的指挥人员出现空缺时的递补规则做出规定,凡是按照递补规则可能作为指挥人员的人都必须了解危机处置的内容、程序以及决策方案,否则就是不称职。危机爆发时,如果指挥人员出现空缺,则按照递补规则进行递补,如此产生的指挥人员也能做到专业性与法定性的结合,这一结合也就造就了应急指挥的权威性。

二、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

制定应急预案必须对涉及危机处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工作内容等进行完整的安排,强调可操作性。包括危机处理的目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所有工作安排等。

(二)预见性原则

应急预案不可能预见到危机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规模、伤亡的具体人数等。但是,预案必须在以下方面体现它的预见性,有助于增加组织处理的预见能力并有利于组织的有效处理:第一,本地区不同种类危机事件的性质和大概原因;第二,危机可能发展的方向;第三,不同级别危机事件可能动用的资源;第四,可采取的措施等。

(三)主动性原则

应急预案中的所有措施都应该具有主动的和较强的进攻性策略,而不是防御性措施。

(四)可操作性原则

应急预案中的所有措施都要结合环境及资源的实际,具备完全的可操作性。预案中的文字要简单、易懂,必要时可采用标志或图案等。

(五)时间性原则

对危机事件中的伤员和财产的抢救,是以小时、分钟甚至是秒来计算的。因此,要对危机处理的每一个步骤的时间要求和策略要求做出精心安排。

三、应急预案的类型

应急预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总体预案

即从总体上对危机处理的原则、机构、程序、应急指挥、应急防范、应急保障的体系建设做出规定,为不同危机类型的单项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就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二)单项预案

即就某一种类的危机发生时的指挥机构、处理程序等作出规定。如在国家一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除总体预案之外,还有25项专项应急预案和80项部门应急预案。这些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等四个方面,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制定了专门和细致的处置对策。

四、应急预案的内容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一种主动性的行动,它规定了行动的具体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所有工作安排。即它要求制定者不仅要预见到事发现场的各种可能,而且要针对这些可能拿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达到预定的目标,包括事发现场救援的延伸。例如,伤病员的抢救和转移(包括什么类别的伤病员转到什么医院、转移路线)等。

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一)确定危机的等级

预案不能设定某危机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但是,预案可以假设某一类型的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对这一假设事件进行等级设定。划分危机的等级,目的是有效利用资源。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地动用资源来进行危机管理。首先是避免资源浪费。把低度紧急情况当高度紧急情况处理,就浪费了应急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会导致“狼来了”的后果。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资源和能力不足会引发更大的公共安全危机。因此,通过划分公共安全危机的等级或大小来决定采取何种方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划分危机等级的优点还在于,为危机处理保留了一定弹性。当公共安全危机发生时,如果应对不及时,便有可能扩大升级。但是在紧急情况升级扩大的时候,应急方案也可以随之升级。如果本地的资源和能力随着事态发展已经不足以应付,则更高层的协调及更多的外地资源和支持就能够强化应急能力。

公共安全危机大致可以分为四级:一般危机情况、较大危机情况、重大危机情况、特大危机情况。

1.一般危机情况。一般危机情况,是指事件或灾难范围小、损失小、影响小,本区域范围内的应急处理机构就足以应对而无需外来协助的情况。发生这一等级的危机情况,需及时向上一级政府危机应对机构报告,以备万一等级提高而及时提供资源协助。在美国,日常遭遇的一般灾难性的紧急事件,通常以地方政府为主来处理。全球各国也基本采用这一模式。因此,救援工作分散到各种官方与民间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由于范围小,彼此熟悉默契,这些工作的分工及相关救援资源的分配,较少混淆不清。

2.较大危机情况。较大危机情况下的危机范围比较大,损失比较大,影响也比较大,本地的应急处理机构及其能力都难以妥善处理而需要省级政府和危机处理机构协调外地的资源来支援协助。这一等级的危机情况,需要在报告地市应急机构的同时,也报告省级紧急处理机构。

3.重大危机情况。重大危机情况的范围大、损失大、影响大,本地应急救援能力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高层协调,调用外省区或本地更多政府及民间资源来救援处理,有时甚至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出面调度资源来救援处理。此时,需要直接报告中央政府的紧急情况处理机构。

4.特大危机情况。特大危机情况危害更大范围内的生命和财产的公共安全,甚至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需要更多的省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救援支持协助。

较大危机情况及以上等级的危机,基本可以用“灾难”来表示,即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其严重性及重大程度常会导致死亡、伤害及财物损失。应对这种灾难政府一般无法采用常规的程序和手段来处理,而需要政府及民间各相关机构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二)确定目标与任务

对设定某一等级的危机的处理进行目标细分与明确。包括:一是确定处理的总目标;二是总目标下的细分目标;三是细分目标的领域确定;四是关键目标及领域的确定;五是可供选择的多种目标方案;六是选择与确定目标,规定欲达到的效果等。

(三)明确方案执行规划

主要包括:制定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制定纪律、颁布法令,以确保目标实施等。实现目标的一系列行动包括:明确参与部门的目标(任务分配)、职责及其性质与范围;明确执行计划的具体方法或方法体系等。

(四)确定预算范围

主要包括:该等级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内容(包括现场、支援系统、救援系统等)及人员分配与调动;该等级事件处理过程特别是现场部分可能动用的物资装备;计算每一行动需要的时间及完成目标所需的时间总量;危机后重建所需的大概资金等。

五、制定应急预案应注意的问题

(一)预案制定要有弹性

应急预案旨在提供对付一般危机的通用方法,而并非是一个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完全手册,它难以穷尽所有危机,也难以穷尽危机的所有细节。应急预案的条款不能规定得太死,应有较强的灵活性。只要一个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能有效地确定危机管理的原则、程序、资源保证、分工关系,就能够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

(二)制定不同的危机处理备选方案

不是所有的危机处理对策都能成功,因此在制定危机处理对策时,要有一些备用对策。当第一方案失效或不适用时,紧接着实施第二方案,依此类推。此时,排定不同方案的优先次序至关重要,应将适用效果较好或适用范围较大的方案排在前面。

(三)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在制定应急预案时,既要注重对内部资源的利用,也要注重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在危机处理中,尤其要注重发挥外部专家的作用,这些外部专家包括行业技术专家、学者、媒介精英、政府官员等。外部专家的介入,不但能改善危机管理小组的知识结构,弥补危机管理人才不足的缺陷,而且有助于提高在危机处理中的公信力,使外部公众相信在危机处理中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四)信息要全面

要在全面系统了解危机信息的基础上制定预案。预案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预案是否考虑了产生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各种要素以及事件发生时的各种情况。如果对预案的有关信息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势必影响预案的科学性。因此,在制定预案时,不仅要考虑影响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各个变量,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单位、个人等情况,还要研究预测环境变化后该地区、该单位以及个人环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信息必须始终保持及时、客观、全面、真实、稳定、连续、完整,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各种信息,周密地考虑了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相关的各种要素,才可能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

(五)权变性预案要与部分性预案相结合

要把权变性预案与部分性预案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权变性预案是全面考虑对付不同危机情况下应采取的不同行动方案。权变性预案的优点在于,它充分考虑了每一类危机的各种可能情况,对每一种情况都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适用范围比较广。但是,它的缺点是预案拟订起来比较复杂,不是很简明。部分性预案则侧重于在某一种危机中对那些事先可以确定的情况制定预案,部分性预案的优点在于,它比较明确、具体、简明,对首要事项规定得比较详细,操作性比较强。当然,部分性预案也有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灵活性,不能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容易导致反应过度或者反应过轻。因此,在制定预案时,应将两种预案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既保证可操作性,又保持灵活性。

(六)预案要不断修改调整

要高度重视预案的修改调整工作。促使预案修改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在对预案应对和恢复计划的演练过程中,预案存在问题,或者通过实践说明计划的一些方面不能符合实际的需要,还有许多值得修改的地方。第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既可能引发预案变量的变化,也可能使人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生变化。预案必须适应环境发生的这些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调整的方式主要有全面调整和部分调整两种。全面调整一般是由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或人类应对危机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通过演习或在培训中发现预案存在严重偏差,需要对突发事件重新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全面调整包括对危机风险重新进行识别和评估,对预案的各个环节重新进行修改,全面调整常常是全方位的、颠覆性的。部分调整只是由于环境发生一定变化,或者在实践、演习和培训过程中发现预案还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对某些部分进行修改,这种修改不是颠覆性的。总之,在进行修改时,在考虑调整的成本与收益是否合算的同时,要将预案的科学合理有效始终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预案的质量。

第二节 应急演练

预案是一个事先制定的工作计划,用于处置危机事件的工作计划在什么状况下启动,启动以后参与处置部门怎样组织实施这个预案,怎样落实各方面的实际行动,怎样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行动,以及怎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演习训练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一、演习训练的目的和作用

演习训练是让来自多个机构、组织或群体的人员针对假设事件,执行实际紧急事件发生时各自职责和任务的排练活动,是检测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好度量标准,是评价应急预案准确性的关键措施,演练的过程也是参演和参观人员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演习训练的目的是:验证应急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可能有效的付诸实施;验证预案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事件方面所具备的适应性;找出预案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通讯联络渠道;检查所有有关组织是否已经熟悉并履行了他们的职责;检查并提高应急救援的启动能力。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参与处置的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人更好地理解预案,更好地检验预案,进而提高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整体水平。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过程,在此过程中,演习训练可以发挥如下作用:一是评估组织应急准备状态,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行动核查表中的缺陷和不足;

二是评估组织应急能力,识别资源需求,澄清相关机构、组织和人员的职责,改善不同机构、组织和人员之间的协调问题;

三是检验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评估应急培训效果,分析培训需求;同时,作为一种培训手段,通过调整演练难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四是促进公众、媒体对应急预案的理解,争取他们对应急工作的支持。

二、人员的训练

(一)专职人员的训练

对专职应急处置人员的训练是提高处置危机事件整体能力的首要环节。训练时要着眼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出现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专职人员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般训练与特殊训练

一般训练就是按照处置预案的常规来演习训练;特殊训练是指针对遇到的特殊情况,如夜间停电、恶劣天气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何处置所进行的训练。在针对危机事件应急预案的训练中,一般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一些可能出现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

2.基础训练与应用训练

基础训练就是指对预备参与危机事件的专职人员进行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学习和训练,包括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方案、措施的学习掌握;各种器材和装备的使用技能训练;排除各种障碍物的训练等。应用训练主要指解决各种问题、排除困难能力的训练。它的着重点与好处在于:培养全体参与处置事件的人员在复杂的条件和情况下合理运用已经掌握的技能、技巧,提高队伍处置危机事件的战斗力。

应用训练和基础训练是两种不同的训练类型。应用训练可以直接形成和反映处置危机事件上的指挥决策水平以及实际的处置能力。应用训练的好坏,取决于基础训练的水平。因此,既要强调基础训练,也要加强应用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战能力。此外,根据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还可以将模拟训练分解为心理训练、快速反应训练等不同的形式。在强调基础训练的同时,要避免和克服形式单

一、情况简单、自导自演的不良现象,要注意问题设置的综合化及复杂化,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处置危机事件的实战能力。

(二)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的训练

在我国,由于应急处置的组织文化还未形成,因此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的人数还较少。这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也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有关。由于危机事件的特点,尤其是一些规模范围较大的灾难性事故和事件,仅依靠专职人员,或政府的应急资源处置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更多的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参与。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如果有兼职人员或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则需要加强对这些人的能力训练,使他们在处置危机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充分保障自身安全。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与专职人员不同,他们并不是处置危机事件的专业人员,在平时他们还有自己的其他工作,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训练不可能像专职人员那样是长期的、系统的。此外,在处置危机事件中,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所承担的任务与专职人员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对兼职人员和专职人员的训练要从处置的实际出发,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训练计划的拟订、训练目标的确定到具体训练内容的选择都要与他们在实际处置时所承担的任务相符合。

(三)对社会公众的训练

在危机事件中,社会公众不是应急处置的主体,而是可能受到侵害或伤害的对象。因此,对社会公众的应急训练应当着重于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方法的掌握与自救能力的提高。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日本处于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国,它的政府及其公众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在防灾减灾和个人的逃生自救等方面注重对公众的教育和日常训练。这对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工作,如对伤员的救治、失踪者的寻找、救灾物品的发放等,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为什么经历同样震级和烈度的地震,日本的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比其他国家要小得多的原因之一。

三、演习训练的方式

(一)桌面演练

桌面演练是指由危机管理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运作程序,讨论危机事件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桌面演练的主要特点是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非正式的活动。主要作用是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演练人员在检查和解决应急预案中问题的同时,获得一些建设性的讨论结果。主要目的是在友好、较小压力的情况下,锻炼演练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桌面演练只需展示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响应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演练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桌面演练方法成本较低,主要用于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应急预案管理小组成员聚集在会议室一起讨论他们在应急预案中的职责以及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他们该如何做行动。这是一种有价值并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在进行更多的培训活动之前确定出应急预案存在的缺陷。

(二)功能演练

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活动举行的演练活动。功能演练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举行,并可同时开展现场演练,调用有限的应急设备,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响应人员以及危机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目的是检测、评价多个政府部门在一定压力情况下集权式的应急运行和及时响应能力,演练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所举行,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外部资源的调用范围和规模应能满足响应模拟紧急事件时的指挥和控制要求。又如针对交通运输活动的演练,目的是检验地方应急响应官员建立现场指挥所,协调现场应急响应人员和交通运载工具的能力。

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组织。必要时,还可要求国家级应急响应机构参与演练过程,为演练方案设计、协调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应急响应组织的参与而增大。功能演练所需的评估人员一般为4~12人,具体数量依据演练地点、社区规模、现有资源和演练功能的数量而定。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三)全面演练

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响应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展示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

与功能演练类似,全面演练也少不了负责应急运行、协调和政策拟订人员的参与,以及国家级应急组织人员在演练方案设计、协调和评估工作中提供的技术支持。但全面演练过程中,这些人员或组织的演示范围要比功能演练更广。全面演练一般需10~50名评价人员。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书面汇报外,还应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

以上各种演练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演练的复杂程度和规模,所需评价人员的数量与实际演练、演练规模、地方资源等状况有关。无论选择何种应急演练方法,应急演练方案必须适应组织辖区危机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应急演练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确定应急演练方法时,应考虑组织应急预案和应急执行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组织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组织现有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演练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相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和各类应急组织投入资源的状况等因素。

四、演习训练的设计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救援预案有效性的最直观的方法,但一次演练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因而在演练之前编写一个好的演练方案是实施预案的一个关键任务。演练方案应以演练情景设计为基础。演练情景是指对假想事件按其发生过程进行叙述性的说明,情景设计就是针对假想事件的发展过程,设计出一系列的情景事件,包括重大事件和次级事件,演练情景中必须说明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件、被影响区域、气象条件等事项,即必须说明事件情景。事件情景可通过情景说明书加以描述。情景事件主要通过控制消息通知演练人员,消息的传递方式主要有电话、无线通信、传真、手工传递或口头传达等。

情景设计过程中,应急小组应考虑如下注意事项: 编写演练方案或设计演练情景时,应将演练参与人员、公众的安全放在首位;负责编写演练方案或设计演练情景的人员,必须熟悉演练地点及周围各种有关情况;设计演练情景时应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情景事件的时间尺度可以与真实事件的时间尺度相一致;设计演练情景时应详细说明气象条件,如果可能,应使用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必要时也可根据演练需要假设气象条件;设计演练情景时应慎重考虑公众卷入的问题,避免引起公众恐慌;设计演练情景时应考虑通信故障问题,以检测备用通信系统;设计演练情景时应对演练顺利进行所需的支持条件加以说明;演练情景中不得包含任何可降低系统或设备实际性能,影响真实紧急事件检测和评估结果,减损真实紧急事件响应能力的行动或情景。

在应急演练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应注意以下方面:

演练过程中所有消息或沟通必须以“这是一次演练”作为开头或结束语,事先不通知开始日期的演练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监督措施,以便保证演练人员和可能受其影响的人员都知道这是一次模拟紧急事件;参与演练的所有人员不得采取降低保证本人或公众安全条件的行动,不得进入禁止进入的区域,不得接触不必要的危险,也不使他人遭受危险,无安全管理人员陪同时不得穿越高速公路、铁道或其他危险区域;演练过程中不得把假想事故、情景事件或模拟条件错当成真的,特别是在可能使用模拟的方法来提高演练真实程度的那些地方;演练不应要求承受极端的气候条件(不要达到可以称为自然灾害的水平)、高辐射或污染水平,不应为了演练需要的技巧而污染大气或造成类似危险;参演的应急响应设施、人员不得预先启动、集结,所有演练人员在演练事件促使其做出响应行动前应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除演练方案或情景设计中列出的可模拟行动及控制人员的指令外,演练人员应将演练事件或信息当作真实事件或信息做出响应,应将模拟的危险条件当作真实情况采取应急行动;所有演练人员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服从执法人员的指令;控制人员应仅向演练人员提供与其所承担功能有关并由其负责发布的信息,演练人员必须通过现有紧急信息获取渠道了解必要的信息,演练过程中传递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具有明显标志;演练过程中不应妨碍发现真正的紧急事件,应同时制定发现真正紧急事件时可立即终止、取消演练的程序,迅速、明确地通知所有响应人员从演练到真正应急的转变;演练人员没有启动演练方案中的关键行动时,控制人员可发布控制消息,指导演练人员采取相应行动,也可提供现场培训活动,帮助演练人员完成关键行动。

第三节 应急处置保障系统(自学)

思考题:

1.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哪些?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有哪些? 2.制定应急预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3.应急演练的方式有哪些?

4.应急处置保障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5.个人如何做好应急准备? 6.设计制作一份学生宿舍楼的人员应急疏散计划。

请续----

朱明工作室zhubob@21cn.com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

第二篇: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修改版

公共安全危机概述

一、公共安全危机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危机与危机事件:概念: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自主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侵害或破坏,其正常生产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的状态;危机事件是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将导致非均衡状态或危急,需要决策者及时应对的突发事件。危机的特点: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安全危机:概念:是指危及国家安全,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立即做出联合反应的事态或情境,包括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本身及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特点

(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概念:是导致公共安全危机的突发事件。特点: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连带性

(四)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分类

(一)自然灾害

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特征:

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可控性

分类:

1、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突发性和缓发性自然灾害

2、发生原因:源生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

3、表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二)事故

(三)公共卫生事件

(四)公共安全事件

三、公共安全危机的基本理论

(一)政治主义理论:

1、公共安全危机属于认知与情感范畴。

2、公共安全危机是社会因子相互冲突造成的。

3、公共安全危机通过政治运作和启动社会修复机制实施去合法化和再合法化的过程。

(二)正常事件理论:公共安全危机是因为高技术系统和社会性系统之间相互的复杂性和紧密的关联性而引发的正常事件。

(三)工具主义理论: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对事件系统管理过程的进行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的动态管理过程。

(四)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群体之间始终因为利益存在冲突,在冲突与缓解的互动中将导致社会的整合与和谐。

第二单元 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

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的依据: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为保证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的迅速有效开展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特征:假设性、应急性、程序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二)应急预案的体系

(二)应急预案内容:总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管理流程;保障措施;附则与附录。

(四)应急预案常见问题:

1、预案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

2、缺乏针对性

3、预案直

接衔接不畅通

4、预案缺乏实践演练

5、预案管理不规范

二、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保障系统

1、法律和政策保障。

2、组织与人员保障。

3、后勤保障:物质装备、资金、医疗卫生。

4、通讯保障。

5、治安保障。

三、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措施

1、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

2、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知识教育、危机道德教育、危机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危及生存教育。

3、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技术、组织。应急计划。

4、积极与保险机构合作以转移风险。

5、开展应急演习:(1)人员的训练(2)演习训练的方式: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3)演习实施: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开展演习前培训、实施演习、总结。(4)应急演习注意事项。

6、进行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式: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分析、风险等级划分。(2)、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

四、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防中常见问题:

1、片面的认为应急资源是充足的。

2、仅仅关注本地问题、重大风险和具体事件。

3、预防的模糊性。

4、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在操作性方面的计划倾向于考虑安全,试图涵盖所有可能的风险。

5、平时的规划和预备措施,可能根本不能在危机事件的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可能变成政治游戏的一部分。

第三单元

现场控制

一、目标:控制事态蔓延扩大。维护现场秩序,控制违法犯罪。为恢复秩序创造条件。保护现场与证据不被破坏(区域控制法【先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先危险区域,后安全按区域;先中心区域,后外围区域。】、遮盖控制法、以物围圈法、定位控制法)

二、基本原则:

快速反应,协调联动 ;安全第一,适度反应;合法有序,平等共享。

三、现场评估

评估公共安全危机的性质、现场潜在危害的监测、现场情景与所需的应急资源、人员伤亡的情况评估、财产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

四、公共安全危机现场控制的基本措施

(一)应急组织与协调

应急响应、应急指挥与协调(紧急征调、紧急排险、紧急管制、即时强制)、应急人员与物资的调配(危害范围已经超出本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应急资源不足以控制事态的蔓延扩大。需要特殊的专家和技术支援。需要动用上一级政府权限)

(二)维护现场秩序

划定区域,设置警戒线(设置两层以上的警戒线。由内向外,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布置警戒人员。)现场交通控制(封闭可能影响现场处置工作的道路。开辟救援专用路线和停车场。禁止无关车辆进入现场。疏导现场围观人群。)现场危险源控制(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分离和屏蔽、减少故障和失误、个体防护、安全监控系统)。重要目标与设施的保护(特定区域内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设施等)。现场治安秩序控制(防止违法犯罪行为。防止现场破坏。对嫌疑人实施

监控。)

(三)受害人的救助与处理

1、受害人

2、现场搜救 注意事项。

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医务优先。先多后少。

3、受伤人员的现场救护(1)确定伤害类型。

(2)确定伤情,分类标志:检伤人员的分类,开始就只有优先的病人,依次为红色、黄色和绿色。黑色牌为死亡最不优先。

(3)遵循一定的急救顺序: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活人后搬尸体、先分类在后送。

(4)转运和分流共有4级。转运顺序(1)、一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30次/分钟,则看末梢循环灌注情况,毛细血管灌注>2秒钟或无桡动脉搏动;则看伤员的意识状况,若不能完成简单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2)、二级优先:若能服从简单的指令则分类为可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3)、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4)、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通畅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死亡组,为四级优先。

后送标准: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手术后伤情为稳定着、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骨折以固定、体温在38.5℃以下者。

暂缓后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精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置者。

4、死亡人员的法医学处理:初步检验尸体、对破碎尸体进行复原、进行尸体编码、遗物标号装袋、尸块编号盛装、填写遇难者识别表、尸体、尸块、遗物的运储。

5、其他受害人的救护

受害人影响的风险评估:心理伤害严重程度:情感受影响、认知损害、行为损害。情绪状态评估:情绪公共安全危机性质、受害人情绪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生理损害程度。自杀危险性评估:应付资源、自杀可能性。社会设置遭受破坏程度评估:家庭、学校、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干预的基本程序:设计访谈、倾听、评估、确定治疗目标、实施影响、结束关系。

(四)组织人群疏散

(五)管理新闻媒体与信息 现场疏散

一、人员安全疏散的前提:

1、是否可能对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要考虑到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

2、危机的危害范围是否会扩大或者蔓延;

3、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二、临时紧急疏散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和战斗。

2、过度恐慌。

3、从众心理。

4、趋熟。

5、奔光。

6、回救。

(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1、概念:群集行为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

2、表现: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

(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1、改进场所硬件设计,避免群集现象的出现。

2、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3、组织训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人员队伍。

4、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5、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

三、远距离疏散:

四、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返回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5、自由进出 秩序控制

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

一、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

1、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消极、积极。

2、新闻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舆论监督、警示教育、社会沟通、引导激励、信息传播。

3、新闻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刻意隐瞒公共安全危机的真相、口径不一致,使公众对发布的信息与报道的情况产生质疑、媒体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者的冲突。

4、新闻信息管理问题对策:承认媒体的积极作用、完善危机处置机制,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公开信息:危机信息监控、危机信息报告、危机信息分享、危机信息披露。加强与媒体的沟通。

二、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

1、现场设立新闻联络点。

2、设立信息中心:协调公共信息、收集来自各个方面有关应急处置的信息、向决策管理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向个人、家庭、企业和直接与间接的受公共安全危机影响的部门、单位以及向新闻发言人提供媒体所需要的各种有关反映与恢复的信息。

3、推荐新闻发言人,确定现场新闻信息管理人员与机构。

4、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应该把有分歧的,或未经证实的见解自由的散布或者传播出去、信息的发布要与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起来、新闻信息的发布应当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统一组织之下,有机关的发布、需要考虑公共安全危机现场的具体情况。

5、签发采访许可证的原因:避免现场从事新闻采访媒体的人员过多、现场的条件不允许过多的采访人员存在、避免对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影响、需要权威媒体进入应急处置的核心区域。

6、开设公众咨询电话:主要内容与类型:亲属询问伤亡情况以及善后处置、媒体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赔偿的方式以及影响、保险公司询问需要提供赔偿的名单、国际救援组织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三、对谣言与留言的控制:

1、谣言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社会基础:政府公信力降低或缺失、信息资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安全感不足。谣言与流言传播的过程:制造者-倾听者-转移者-渲染者。

2、谣言与流言的控制:辟谣、惩处、信息源的控制。

四、新闻媒体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刺激受众的心理。

2、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3、鼓励应急参与人员的士气。

4、安排好重要人物对应急处置现场的视察与访问。

5、注意掌控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初始阶段:事件发生及现场情况的客观评价。中期阶段:医疗救护、人员疏散、损毁统计。后期阶段:恢复进程、公众评价、恢复困难、社会救济、社会支持。

第四单元 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

一、公共安全危机恢复概述:

1、公共安全危机的恢复形式:政府完全主导型恢复、公共参与型恢复。

2、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公民自助相结合的原则,时效性和成本效益结合的原则,恢复与计划、系统防范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共安全危机恢复步骤:

1、建立恢复的领导机构。

2、开展前期评估:收集信息,确定需要恢复的所有可能对象和内容,对灾害事故恢复对象和内容的重要性排序。

3、制定公共安全危机恢复计划:常规项目,常见内容:实体重建、心理重建、人员疏散和安置、资源管理、形象管理。

4、总体整改和监督落实:整改,相关责任人的奖惩,加强监督。

5、进行后期恢复评价。

三、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基本手段:

1、建立协作互助机制:志愿者协作机制的完善,宣传渠道的确立,国际救援合作机制的建立。

2、公共安全危机后社会安全网络的复原:抚恤金的发放,公共安全危机解除政策与措施,居住安排(临时、长久),无自谋生活能力的灾民安置(老、弱、病、残、儿童),相关人员的就业问题(身体健全),饮食、卫生、医疗及学校恢复,公共设施的迅速修复。

3、社区的重建(社会管理网络的重建)。

4、法制重建。

5、心理重建。

6、政府形象的重建。

四、公共安全危机恢复的策略

恢复准备、因地制宜、齐心合力、有效联通、危机公关

第五单元 常见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

一、事故

(一)概述

概念:人们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而发生的人员伤亡、物质损毁,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社会治安秩序的非正常事件。特征:

1、事故一般发生在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

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为的因素引起的。

3、事故的后果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损毁、人员伤亡或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社会治安的稳定。

4、事故在发生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衰败期三个阶段。事故分类:

1、按事故对人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类:轻伤、重伤、死亡事故。

2、按事故的责任性质进行分类:破坏事故、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

3、按事故对人的伤害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4、事故分类中要注意的问题:(1)、自然事故、破坏嫌疑事故、治安灾害事故。(2)、破坏事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的区别。(3)、技术事故与自然事故的区别。(4)、重大责任事故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5)、罪与非罪、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标准。

(二)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

物质危险因素只表明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激发条件,两者共存但没有相互作用的状态叫做事故隐患;一旦受到外界激发,两者相互作用将事故隐患转化为事故;如果管理缺陷在事故发生后再次激发物质危险因素,导致事故的扩大与蔓延,就是二次事故。

(三)事故预防

预防原则:事故可以预防、防范于未然、继发原因、综合治理、以人为本 预防措施:

1、一般措施: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防护

2、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注意危险信息的沟通与应用,强化人的安全动机。提供符合人行为特征与规律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场所

3、普及安全文化: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应急能力

4、加强保险管理:审查、审核、理赔

(四)事故查处 查处原则:三不放过

查处措施:保护事故现场;抢险救灾,防止二次事故;成立事故调查组,勘验现场,查明情况;定性处理,撰写报告;整理事故档案。

二、群体性事件

(一)概述

1、概念:具有共同挫折经验、动机、目标或理想的多数人,通过集会、游行、请愿、静坐或示威等方式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政府施压,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影响社会秩序的集群性活动。

2、特点:事件引发的组织性;事件形成的互动性;公开对抗的社会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事件发展的反复性;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

3、成因:社会:贫富差距,权力腐败,政府不作为;心理:失落不满,集体认同,情感唤醒;诉求:利益表达,不满宣泄,价值追求(违法行为);机制:信息披露,解决渠道,舆论冲击

(二)处置原则

(1)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处置(2)防止矛盾激化

(3)将事态控制在单位

(4)“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性措施(5)依法果断处置

(三)预防与查处措施

(1)收集情报信息,完善预警机制(2)疏导劝阻,化解矛盾

(3)依法调查取证,适时揭露打击

(4)严密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

(5)强制命令解散(6)实施现场管制

三、恐怖主义事件

(一)概述

1、恐怖主义的相关概念

恐怖主义: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特征:①、暴力

②、恐惧

③、政治目的

恐怖活动:以制造社会恐慌,胁迫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

恐怖组织: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分工,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组织

恐怖分子:与恐怖组织发生一定的联系,在国内外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人员

2、恐怖主义特点

强烈的国际化倾向、打击目标扩大、恐怖手段多样、极端主义的交织

3、恐怖主义产生根源: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二)反恐原则

谴责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注重联合国的领导,强调国际合作、标本兼治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准确,避免双重标准

(三)恐怖主义危机事件防治机制

①、防范:社会面治安防控、反恐宣传教育、舆情引导;

②、管理:重点场所、危险物品、重点人员,媒体、信息、预案 ③、预警:情报搜集、评估、预报; ④、打击:立法、主动出击; ⑤、保障:技术、装备; ⑥、合作:国内、国际;

⑦、善后:心理安抚、秩序恢复

第三篇:1、公共安全教案

第一课 安全乘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乘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陆地交通安全意识。

2、通过对交通安全应急常识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学会自救、互救,以及应对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

3、增进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事项。

通过对交通安全应急常识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学会自救、互救,以及应对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车辆已经越来越快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它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的条件,节省了很多时间。骑车、乘车也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这方面的交通安全知识。

二、骑自行车应该遵守的规定 1.请有骑自行车经验的学生交流。2.看书上的插图,判断对错。3.教师小结:

(1)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马路的慢行道上骑车。(2)自行车的铃、闸齐全并有效。

(3)骑车时应靠右边慢行道行驶,人行道上不准骑自行车。(4)不闯红灯,拐弯减速慢行;不准双手离把,不准追逐打闹。

三、乘汽车的安全

1.学生各自谈谈乘公共汽车、打的车、摩托车时的安全做法。

生:上下车要有秩序;上车后要抓牢、扶稳;乘车时头、手等身体部位不能伸出车外;下车时要等车子完全停稳,不急于跳车;要到站时,提前到车门旁边等候;不能和司机说话,不随意在车内说话、打闹;不乘坐酒后驾驶司机的车辆。

生:下车后,如果想到马路对面去,不要在车前、车后突然横穿马路,车子开走以后,看清有无车辆行驶,再穿行;乘坐小型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乘坐摩托车时,要戴好头盔等。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车辆已经越来越快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它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的条件,节省了很多时间。骑车、乘车也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这方面的交通安全知识。

二、骑自行车应该遵守的规定 1.请有骑自行车经验的学生交流。2.看书上的插图,判断对错。3.教师小结:

(1)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马路的慢行道上骑车。(2)自行车的铃、闸齐全并有效。

(3)骑车时应靠右边慢行道行驶,人行道上不准骑自行车。(4)不闯红灯,拐弯减速慢行;不准双手离把,不准追逐打闹。

三、乘汽车的安全

1.学生各自谈谈乘公共汽车、打的车、摩托车时的安全做法。

生:上下车要有秩序;上车后要抓牢、扶稳;乘车时头、手等身体部位不能伸出车外;下车时要等车子完全停稳,不急于跳车;要到站时,提前到车门旁边等候;不能和司机说话,不随意在车内说话、打闹;不乘坐酒后驾驶司机的车辆。

生:下车后,如果想到马路对面去,不要在车前、车后突然横穿马路,车子开走以后,看清有无车辆行驶,再穿行;乘坐小型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乘坐摩托车时,要戴好头盔等。

师:同学们概括的比较全面,现在自己再结合课本,看看课本上还有什么补充。(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四、遇到交通事故时怎么办

1.观看相关的录象,学习正确及时的处理方式。2.布置场景,让学生模拟练习交通事故中的自救与互救。

五、晕车的预防和处理。

1、安排一个孩子在路途中晕车了,提问学生:应该怎么呢?

2、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各抒已见。

3、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并且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1)可以含一块口香糖或薄荷糖、酸梅。

(2)可以多解开几粒上衣扣子,让空气流到身体里面。(3)用湿毛巾轻敷额头上。

(4)眼睛看外面的风景,让视线放远一点,精神会好一点。

(5)告诉孩子:要乘车的前一天晚上,要早点睡觉,以免睡眠不足影响精神。

六、小结:

1.总结骑车、乘车是的交通规则。

2.遇到紧急事故不要慌张,运用所学到的自救和互救本领。

第二课 同学之间互助友爱

教学目标:、1、同学之间要友爱

2、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复习,看到老师要讲礼貌

三、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出示学生打架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图,这两个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思考回答

四、新课讲授

学习课文,同学们之间要有爱

要互相帮助,不能打架,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学生

五、应用与练习

看图说一说,这些同学做的好不好,不好的同学要怎样改正。

情景练习:请同学们上台表演,知道做错事要说对不起,知道要互相帮助。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点评,布置作业。

第三课 预防校内外活动的意外伤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校内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在校内应注意哪些情况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应该怎样去防范。

2.知道在课间活动中要按顺序、守规则。3.能用正反事例说明课间活动要守秩序。

4.使学生明白在学校我里参加游戏、运动、劳动等活动也会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要防止危险的发生。懂得课间活动守秩序,大家才能愉快又安全。

教学重点:使学生生知道校内活动守秩序应该怎样做。教学难点:为什么校内活动要守秩序。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校内发生的不安全事故。2.了解一些校纪校规。教学过程:

一、校内的安全教育

课件出示在其他学校发生的一些伤害事故(如,湖南湘乡发生在育才中学的踩踏事故),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秩序、注意安全。)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照自己是还有上述行为。(2)交流:自己以后该怎样

做。

二、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可请学生举手,让学生在思考中意识哪些事在楼梯上是不能做的。)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5)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6)上下楼靠右行。2.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1)要注意选择安全的场所。要远离变压器、高压电线;不要攀爬水塔、电杆、屋顶、高墙;不要靠近深湖(潭、河、坑)、水井、粪坑、沼气池等。这些地方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伤亡事故。

(2)要选择安全的游戏来做。不要做危险性强的游戏,不要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危险镜头,例如扒乘车辆、攀爬高的建筑物、用刀棍等互相打斗、用砖石等互相投掷、点燃树枝废纸等。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容易造成预料不到的恶果。(3)游戏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游戏的时间不能太久。这样容易过度疲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最好不要在夜晚游戏,天黑视线不好,人的反应能力也降低了。容易发生危险。

小结:学校安排在两节课之间休息是想让同学们休息一下,上上厕所、喝点儿水;也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换换脑筋,以便下一节课能精神饱满地学习。

大课间设置的目的是让同学能一天有足够的活动时间。3.同桌互相说说:你还知道课间活动应注意些什么吗?

课间活动的时间短,全校同学同时活动,人很多,因此,大家都要守秩序。按顺序走出教室是课间活动守秩序的第一个要求。上体育课有哪些安全事项?

(1)学生要服从老师的指挥,有秩序地集合、解散,遵守体育规则,这是确保安全的基本要求。

(2)服装:要穿宽松、舒适的服装,不要穿紧身的、裙子和皮鞋,以免运动时扯破衣裤,或扭伤脚踝。

(3)开展活动前,要将口袋中的小刀、钥匙、钢笔等坚硬的、锐利的东西掏出来,发卡等饰物也要取下,以免弄伤自己。(4)在垫上运动时要摘下眼镜。

(5)在做剧烈体育运动之前,要先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适应,防止肌肉拉伤,关节扭伤。

(6)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不要攀爬篮球架足球门,以免受伤。(7)剧烈运动之后,不要马上大量饮水,喝冷饮。

(四)齐读《校园安全七字歌》 课间游戏不可少,有趣正规不打闹。要想跑步上操场,场地宽大最理想。楼梯扶手不要趴,掉下容易摔傻瓜。体育活动按规则,危险动作易伤人。

三、发生意外时的自我保护

(1)遭遇意外时,一定要保持镇定,不要盲目逃生,只有保持冷静的情绪,理智应对,才能有序撤离危机现场。

(2)若在逃生的途中被推倒在地,失去平衡的话,要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面向墙壁,双手紧扣置于颈后,这样手指、背部和双腿可能受伤,但保护了最脆弱的部位。

(3)平时注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四、总结:

校内安全不容忽视,希望每个同学今后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第四课 预防爆竹伤害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燃放鞭炮要有安全意识。

2、从小养成在安全场所燃放鞭炮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知道燃放烟花爆竹不当会给人带来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培养安全文明燃放烟花爆竹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掌握燃放鞭炮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生:可以燃放鞭炮

师:班上有多少同学也喜欢烟放鞭炮的?请举手。

2、看来,很多同学都喜欢放鞭炮。我们把鞭炮请到黑板上来吧。(板书:鞭炮)

3、有两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喜欢放鞭炮。咦,他们怎么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平安故事)

4、指名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5、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要做到安全燃放鞭炮。(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了解中国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

1、了解燃放鞭炮的由来。

2、你还知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燃放烟花爆竹吗?

看来,人们对烟花爆竹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放,喜欢看,你们想亲眼目睹一下放鞭炮的情形吗?

3、播放燃放烟花爆竹视频,感受烟花的美和喜庆的氛围。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4、教师小结:这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礼花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为人们传递着快乐和幸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三)了解燃放烟花爆竹不当造成的后果

1、烟花爆竹能给我们带来喜庆、快乐,但如果我们燃放不当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2、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燃放烟花爆竹引发事故的资料,大家都搜集了吗?咱们来交流交流。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教师小结:不安全、不文明燃放烟花爆竹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让我们记住这些惨痛的教训,时时处处做到安全文明燃放烟花爆竹。

(四)了解燃放鞭炮的注意事项

1、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燃放鞭炮呢?请同学们到平安指南中去寻找答案。

2、学生交流。

3、出示书上六幅图,指名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

4、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记住燃放鞭炮的注意事项,养成安全文明燃放鞭炮的良好习惯,老师还帮助大家创编了一首平安歌谣。(出示:平安歌谣)

大人指导放鞭炮,选时选地要记牢。避开人群易燃物,点燃捂耳远处跑。

(五)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安全燃放鞭炮以及哪些地方燃放鞭炮最安全!课后,请同学们回家为你居住的小区绘制一幅《安全燃放鞭炮地图》,好吗?

第五课 迷了眼睛怎么办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遇到灰尘或其他异物迷眼睛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在遇到突然发身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时,能冷静对待、正确处理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迷眼的正确处理方法和遇到此类事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要沉着,稳定,不慌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夏季的傍晚或者早晨,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飞虫,当我们在走路、玩耍、骑车时,可能会有飞虫或者灰尘飞进我们的眼睛里。我们都知道的,一旦眼睛里进了东西,我们会感觉非常难过,很想把东西赶快取出来,就情不自禁的要用手去揉。其实用手来揉眼睛,是不对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二、学习新课:

1.为什么不能用手来揉眼睛? 因为:

①人的手上有很多的病菌,揉眼时,可能病菌也会进入眼睛里,引起发炎。②容易使进入眼睛里的尘粒刺破眼球的表面而引起发炎。2.既然在迷眼时不能用手揉,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轻闭双眼,眼球向下转,泪水冲刷。轻提眼皮,泪水冲刷。

请人帮忙翻开眼皮,用干净的手帕轻轻地擦掉异物。如果还是取不出来,我们就到医院请医生帮忙。3.组织学生表演迷眼剧情。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迷了眼,他用了闭眼,提眼皮,找人帮忙,用手帕轻擦等方法,还是不能把异物取出来,最后他去了医院,医生帮了他很大的忙,取出了异物。最后他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三、巩固新知:

1.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为什么迷了眼不能用手揉、以及迷了眼的应付措施。

2.老师设置表演的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选出表演最好的组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巩固本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第六课 火灾中如何脱险和自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灾的状态、特点,掌握火灾中逃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了解火灾的残酷、危急;亲历探究正确逃生方法的过程;采用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积累火灾逃生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体会火灾的危险和学生逃生的必要性。明白遇到危险时不慌乱,要冷静。在遇到火灾等灾害时保全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火灾逃生的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2)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了解火灾现场,模拟火场中逃生。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创设教学情境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火”字)火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你知道火的作用吗?

(2)(教师在黑板上的“火”字后面写出“灾”字,出现“火灾”一词)同学们你们知道火灾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火灾是什么样子的?打开教材,读一读相关的介绍。(播放火灾现场的视频。)

(3)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烧当日穷,看了这熊熊大火,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可以从火灾的危害,预防等方面谈感想,引入如何在火灾中逃生)2.新授

(1)同学们说得很好,火灾是危险的、残酷无情的,我们平时用火要小心谨慎。如果火灾真的就发生在你身边了,你会选择正确的方法逃生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在火灾中正确的逃生方法。(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学会在火灾中逃生》)

(2)出示PPT课件的选择题。请学生选择正确,并说明理由。①油锅着火时怎么办? A.用手将锅端下;

B.用锅盖或湿毛巾盖在锅上。

②在给酒精锅加添酒精时突然起火怎么办? A.用嘴吹灭;

B.用茶杯盖或小菜碟盖在酒精锅上.③家电着火了怎么办? A.将手擦干关闭电源;B.取水灭火.④睡觉时被烟呛醒,应该怎么办? A.穿好衣服带上贵重物品往外跑;B.迅速下床俯身冲出房间.⑤大火封门时怎么办? A.应该使尽力气往门外冲;B.改走其它出口.(3)你知道在火灾发生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吗?(PPT出示判断题)

①不慌张,不乱跑,不贸然出门. ②摸门把手,如果烫,不能开门出去. ③跳楼逃生. ④乘电梯逃生. ⑤向楼下撤离. 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⑦趴在床下或桌下. ⑧拨打报警电话119求救. 请同学们做出判断,并说明原因。

(4)实际模拟火灾现场,选择正确方法逃生。

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你愿意吗? 布置游戏场景,道具准备:盛水的脸盆,毛巾,座机电话,红领巾

学生分组,研究如果室内发生火灾,应该怎样逃生,怎样求救。小组选代表说一说。

游戏设计:老师发布火灾信息,指定一个小组模拟逃生过程。(1)学生把毛巾浸湿,掩住口鼻,快速向门口撤离。

(2)大火封门了,出不去怎么办?不能跳楼,一人在窗口挥动红领巾求救,一人拨打119报警。

每组模拟做完以后,让学生评价,教师适当点拨。3.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多么珍贵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七课 水灾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洪水的相关危害,提高防洪意识。2.了解洪水的特点等相关知识。3.了解洪水暴发时的紧急自救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观看洪水造成的危害的视频及图片。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3.教师总结。

(二)了解洪水的相关知识 1.了解洪水的类型

洪水可分为:暴雨洪水(含山洪)、风暴潮、冰凌洪水、冰川洪水、融雪洪水、泥石流和跨坝洪水等多种类型。主要的是暴雨洪水。

结合本地特点,请学生分析本地可能发生什么洪水。(暴雨洪水、泥石流、跨坝洪水)

2.洪水的主要特点:(1)季节性明显(2)洪水峰高量大

(3)江河洪水年际变化不稳定

(三)了解洪水暴发时的紧急自救措施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很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了解呼救的方法:

SOS标识、利用鲜艳醒目的颜色呼救、拨打119(了解119不仅是火警,也可以是抢险救援电话)

(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特别是紧急自救方法的知识。

(五)强调平时不到溪边玩耍、摸鱼等,防止跨坝洪水。

三、教师总结:

水火无情,我们平时要多关注周围的环境,避免伤害。

第八课 预防手足口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发病症状。

2、能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3、增强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二、教学准备: 手足口病的教学挂图、收集有关此病的资料.三、教学过程:

1、疾病概述: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学校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2、预防措施

讨论: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多吃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多运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了解洗手的正确顺序: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推荐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把好“手”关。

教会学生正确洗手方法。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1、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2、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3、擦: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三、延伸活动将所述的预防方法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并用简单文字写出图画内容,制成宣传品。

第四篇:公共安全教案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三年级教案 第十三课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上尤各庄小学--------梁亚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三年级中的第十三课《地震发生时应怎样保护自己》。主要介绍什么是地震,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情景,学会做好防震准备以及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的方法。让学生从小了解这种自然灾害,懂得在灾害中如何保护自己,减少损失,避免更大的伤害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震的知识虽然了解不多,但对前不久发生的汶川地震一定有所了解和耳闻,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对于地震的了解,以此为切入点引出课题内容。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

2、初步掌握一些灾害中保护自己的方法应急求生。(2)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地震自救演习等实践活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演习,让学生树立遇到灾害或处于危险时,头脑要冷静,不慌张,采取相应应急自救措施。

2、结合5.12地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四.教学重难点:掌握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措施。五.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有关唐山和5.12四川大地震的文字材料和地震来临时自我保护的相关视频。六.教学过程

(一)由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视频材料引出课题(学生讨论看后感想)

(二)自由结组讨论大地震造成的危害(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并小结)

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

(三)地震来临之前有征兆吗?(学生为主进行,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对地震灾害,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作出预报。但长期的观察研究表明,地震前是会出现一些征兆的,能够提醒人们提高警惕。这些征兆主要有:

1.动物出现异常:例如大量的蛇爬出洞来长距离迁移;家禽家畜不吃不喝,狂叫不止,不进窝圈;大量的老鼠白天出洞,不畏追赶;动物园里的动物萎靡不振,卧地不起等。

2.地下水发生异常,例如震区的枯井突然有了水,井水的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井水由苦变甜、由甜变苦等。

3.出现地光和地声:临震前的很短时间里,大地常会突然发出彩色的或强烈的地光,还可能发出轰隆隆的或像列车通过,或像打雷般的巨响。

4.有的人也有异常感觉:地震发生前,某些人也会有异常感觉,特别是老人、儿童、患病者可能更为明显。

(四)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先让学生发表见解,和议论)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可见,学习地震知识非常重要。

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五)考一考学生是否掌握防灾的方法(让学生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2.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六)震后如何自救(先让学生发表见解,和议论)

师总结: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七)在教室进行地震脱险和自救演练

以学校的铃声为指令发出地震信号看一看学生的自救能力以及学生们自救时所出现的问题。

(教师用DV拍摄全程演练过程以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

(八)教师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当它发生时会在一瞬间夺走人们的生命乃至财产,所以这样的自然灾害是十分令人畏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逃生避险知识,以便在发生灾害时得以逃脱。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自然灾害,懂得在自然灾害中如何保护自己,我们就可以减少损失,避免更大的伤害了。同学们今天的知识学得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一个安全知识小测。

(九)拓展延伸在家中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帮助父母掌握求生方法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地震发生适应怎样保护自己

地震:人的异常感觉

地下水发生异常

出现地光和地声 动物出现异常 脱险:床下、桌下、厕所… 保持冷静

不贪恋财务 备好食品和水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三年级教案

第十三课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杏山学区上尤各庄小学

梁亚超

第五篇:公共安全教案

公共安全

12Y06班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学生面临突发事件自救自护能力,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最大限度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学生造成的伤害。

了解生活中和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策略。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有关知识;明确危害安全的行为。通过学习,时刻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掌握自救方法,提高自护能力。

教学方法与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讲述中学生面临突发事件如何自护自救,如何加强防卫意识教育。认识安全的必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危害安全的行为,及自救措施。

一、树立起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

1、当前,在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他们中有人被敲诈,有人被欺负,甚至有人被杀害,此类案件比比皆是,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我们中学生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非常重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2.我校政教处规定:坚决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到学校中。对违反安全规定,擅自携带管制刀具及危险物品及时予以没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警告和处理。

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

第二、要有及时报告的意识。特别是个子矮小,体力单薄的学生遇欺时,要及时报告家长、老师,请求其出面解决。

第三、要有机警的报警意识,即遇危急时临危不惧,寻找脱身之遇,求助于警方帮助。第四、要谨慎交友。

二、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策略

(一)、地震 地震,群灾之首。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前兆: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发生地震时:

(1)、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如果你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你住的是楼房,跑已经来不及了,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厨房,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柜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具体参见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紧急疏散预案)

(3)、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

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震后: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二)火灾 水火无情,人所共知。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说,近5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有2070多万人在大火中丧生,受伤的就更难以计数了。

在面对大火肆虐的危急时刻,必须坚持“三要”、“三救”、“三不”的原则,才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1.“三要”

(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做到对住所的楼梯、通道、大门、紧急疏散出口等了如指掌,对有没有平台、天窗、临时避难层(间)胸中有数。

(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

面对熊熊大火,只有保持沉着和冷静,才能采取迅速果断的措施,保护自身和别人的安全。有的人因为乱了方寸,出现错误的行动,结果延误了逃生的宝贵时间。例如,只知道推门,而不会用力去拉门;错把墙壁当作门,用力猛敲;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跳楼„„在开门之前要先摸摸门,如果门发热或烟雾已从门缝中渗透进来,就不能开门,准备走第二条路线。即使门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一点点并迅速通过,随后立即把门重新关上。因为门大开时会跑进氧气,这样一来,即使是快要闷熄的火也会骤然燃烧起来。

(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在火灾中,最大的“杀手”并非大火本身,而是在焚烧时所产生的大量有毒烟雾,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另外还有氰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消防专家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为1%时,人呼吸数次后就会昏迷过去,一二分钟便可引起死亡。专家建议,用湿毛巾将鼻子和嘴捂住,尽快地撤离火场。如果火势过大过猛烈,出口通道被浓烟堵住,且没有其他路线可走,可用湿棉被做掩护,贴近地面的“安全带”,匍匐通过浓烟密布的走廊和房间。绝对不能以身体站直的姿势去跑。因为冷热空气是对流的,有毒烟气飘浮在房屋空间的上部,而贴近地面的地方会跑进一些新鲜空气供人呼吸。站着跑很有可能无法呼吸,窒息而死。如果自己的衣裤着火,应该脱掉,或在地上打滚,将火弄灭。若有人惊惶而逃时衣裤带火,应将其按倒在地打滚,直到把火熄灭。

2.“三救”

(1)选择逃生通道自“救”

发生火灾时,利用烟气不浓或大火尚未烧着的楼梯、疏散通道、敞开式楼梯逃生,是最理想的选择。如果能顺利到达失火楼层以下,就算基本脱险了。

(2)结绳下滑“自救”

在遇上过道或楼梯已经被大火或有毒烟雾封锁后,该怎么办呢?应该及时利用绳子(或者把窗帘、床单撕扯成较粗的长条结成的长带子),将其一端牢牢地系在自来水管或暖气管等能负载体重的物体上,另一端从窗口下垂至地面或较低楼层的阳台处等。然后自己沿着绳子下滑,逃离火场。

(3)向外界求“救”

倘若自己被大火封锁在楼内,一切逃生之路都已切断,那就得暂时退到房内,关闭通向火区的门窗。呆在房间里,并不是消极地坐以待毙。可向门窗浇水,以减缓火势的蔓延;与此同时,通过窗口向下面呼喊、招手、打亮手电筒、抛掷物品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消防队员的救援。总之,不要因冲动而做出不利于逃生的事。

3.“三不”

(1)“不”乘普通电梯

发现火灾后,人们为了阻止大火沿着电气线路蔓延开来,都会拉闸停电。有时候,大火会将电线烧断。如果乘坐普通电梯逃生,遇上停电可就麻烦了,既上不去,又下不来,无异于将自己困在“囚笼”里

(2)“不”轻易跳楼

跳楼求生的风险极大,弄不好往往不是死就是伤,不可轻取。即使在万般无奈之际出此下策,也要讲究方法。首先,应该向楼下抛掷棉被或床垫,以便身体着落时不直接与硬的水泥或者石头路面相撞,减少受伤的可能性;然后双手抓住窗沿,身体下垂,双脚落地跳下,缩小与地面的落差。

(3)“不”贪恋财物

火灾来势极快,10分钟后便可进入猛烈的阶段。因此,消防专家警告,遇上火灾时,必须迅速疏散逃生,千万别为穿衣或寻找贵重物品而浪费时间,因为任何珍宝都比不上生命更为珍贵。更不要在已经逃离火场后,为了财物而重返火口,到头来只能是人财两空,自取灭亡。

(三)雷电 夏季,经常会有雷雨大风,应该预防雷电袭击。

1.在空旷田野上,不要使自己成为尖端,也就是说,要尽量降低自身高度,不应该把铁锹、锄头、高尔夫球棍等带有金属的物体扛在肩上高过头顶。

2.在市郊地区,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也可躲进有金属车身的汽车内。

3.在稠密树林中,最好找一块林中空地,双脚并拢蹲下;在大树下躲雷雨是极不安全的。此外,不要在高楼烟囱下、地势高的山丘处停留,以防不测。

4.在山间旅游,如路遇山洞也可进入避雷。

5.打雷时,最好不要到湖泊、江河,海滩等处钓鱼和划船,也不要去游泳。.打雷时,在平坦的开阔地带,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驾驶摩托车或开拖拉机。7.打雷时,在室内相对比较安全,但要紧闭门窗,防止危险的侧击雷和球形闪电侵入。

(四)家居安全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3、知道了 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五)、校园活动的安全

1、在走廊里和上下楼梯时不能推搡打闹,以免误伤同学。

2、在劳动和冬季扫雪时正确使用工具,以免误伤自己。

3、上体育课严格按老师要求练习,正确使用体育器械,在健身器上运动时,也要注意安全。

总结

班主任:同学们,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下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安全教案

    第一课成长的烦恼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肥胖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青春痘的成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正确界定身体、体型的合适与肥胖及正确科学的减肥方法。 2、学会防......

    管理沟通教案(危机管理)

    第六讲:危机管理中的沟通 本讲学习目标: ◆理解危机管理的定义和意义 ◆了解危机管理中的沟通对象 ◆掌握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策略 案例导入:三鹿奶粉事件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1、......

    公共安全管理(大全)

    公共安全管理(本科类) 本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校特有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浅析城市公共安全事件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

    六年级公共安全教案

    第一课 不做危险的动作 教学目的: 了解常用的交通法规,掌握骑车的注意事项,远离危险游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学过程: 一、 图画故事,导入新课二、安全博士 1、遵守法规 《中华......

    六年级公共安全教案

    六年级公共安全教案 第一课 不做危险的动作 教学目的: 了解常用的交通法规,掌握骑车的注意事项,远离危险游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图画故事,导入新课 二、安全博......

    安全教案:公共安全

    安全教案:公共安全 活动一:钻爬护栏真危险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和阅读幼儿用书,知道攀爬的危险。 2.能够辨别木偶表演中人物行为的正误。 活动准备: 1.小男孩和小女孩......

    公共安全教育课教案

    五年级 《生病了不用怕》教学设计 作者:付印伟 单位:唐山市迁西县太平寨镇牌楼沟小学 电话:*** 《生病了不用怕》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公共安全教育课第2课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