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维目标的设置误区及导引策略有课例
三维目标的设置误区及导引策略
文章作者:金军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3B 2010-6-7 9:47:06
新课程为课堂教学架构起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素养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服务。它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它让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意义指向了人,指向了人的发展。新的教学目标观不仅指向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重视方法的运用与习得,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陶冶或建构,而且,这一切不是在传授、灌输的方式中获得,而是在学生主体亲历、主动参与以及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生成,过程和方法既是一种途径与载体,同时也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和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强化三维目标意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但是,站在“发展人”的整体高度拟定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也给实践层面的教师带来了理念与具体操作上的巨大挑战。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三维目标就是三个维度目标的简单叠加吗?拿到一篇课文,如何着手拟定科学、合理又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对理论的认识依旧模糊,教学目标的制订存在着种种不足;而实际操作更是陷入误区犹自不知。其中三维目标相互割裂,教学目标庸俗化、机械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
一、问题透视
1.教学目标的设计片面单一,过于偏重人文性。【案例一】《春》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激情。
目标的落实是通过下列程序来完成的。首先是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开始活动体验。学生先是通过图画绘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其后是学生唱春天的歌谣,最后是学生表演春之舞。整个课堂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绘画、唱歌、跳舞„„可惜的是,整节课没有回到课文中美的语言品味上来。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也没读懂,更不要说从文本学习中发展语言,升华情感。不能说上述体验活动一点没有语文的因素,但是,离开对优美语言的咀嚼与欣赏,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更曲折而且困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说,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很重要的原因,恐怕与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关。最主要的是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视工具性,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到不适当的位置,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活动课、历史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几乎都是思想性强、情感纯正的经典之作,因而,同其他学科相比,在语文课中进行人文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但是,强调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不能忽略工具性,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也不能以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作砝码。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构,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三维目标相互割裂。
【案例二】《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
过程和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2.认识苏轼在该词中流露的情感有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人为地、机械地预设三个维度的不同目标。在上述《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目标中,“词”的文体知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知识、苏轼生平及词作固然属于语文基础知识,但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必须有个过程,也必然有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使只是识记,也有识记的方法和体验问题。而通过诵读熟悉课文与概括词的内容来达成掌握词作大意、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和举一反三领悟其他作品的意境这几项教学目标,固然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但仅界定为过程和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似乎有失偏颇。案例中设置的几项目标中,有哪一项不属于知识和能力的范畴?对词意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诗词的鉴赏活动又怎么能离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于感受词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也绝不可能是单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明月几时有》的具体词句作为载体,如果还不能读懂这首词的内容,如果还不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这两项教学目标又怎么达成?而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不正是学习方法问题吗?
二、策略导引
1.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主要理论是布卢姆的学习论——教学目标分类学以及大规模进行的“掌握学习”实验和形成性评价手段。这是实施目标教学的源头活水。要想顺利、高效地设计三维目标,必须重视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来清醒大脑,弄清楚什么是三维目标,它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三维目标,实践中必然要走许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
三维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说何为“三维”。言“三维”而不言“三种”、“三类”,是很有道理的。“种”、“类”区分是说它们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从更大的一个集合中划分出来的,彼此是相对关系,你即你,我即我。而“三维”并不如是简单。“维”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叫一维,如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普通空间是三维的。”(《现代汉语词典》)“三维”空间是“点的位置量”(同上)。明确了“维”与“三维”的确切意义,我们再来看“三维”目标。如果我们把教学中可操作的基本单位称为“元素”的话,那么每个元素都可以从“三维”角度来考察。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着密切关系。知识和能力目标往往是显性的,但同时又附带着过程和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是后二维往往是隐性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其他两维是可以由它负载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寓于具体过程中,具体过程中又需要方法的指导与帮助,而这一过程总是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随始终。对三维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准确的理解,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的目标。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三】《生命 生命》教学目标设计
能借助“三读(读通、读懂、读好)”进行自主学习,乐于朗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联系上下文等各种手段理解本课“肃然起敬”、“小憩”、“庸碌”、“擎天撼地”等词语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同时能把握主题词,准确理解文意。
上面这则案例,很准确地把握了三维目标的设定。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知识和能力目标属于显性、短期的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是隐性、长期的目标。假如课堂上我们出示的仅是显性的、短期的目标,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好的教学目标应是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预设和生成等目标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的发展和生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命的内涵。案例中的目标设定,就既有知识和能力(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等),又注重过程和方法(“三读”的学习、体验或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然渗透(乐于朗读、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等)。2.设计的三维目标要有机融合。
仅有三维目标是不够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语文新课程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三维目标构成中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因此,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依然要追求的目标。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忽视。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设计,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将难以落实;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人文性依然缺失。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用一句话概括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那就是:“在过程和方法中掌握知识和能力,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它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也是如此。知识和能力必然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作用和影响,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必然反作用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我们还是以《明月几时有》为例,词和作者的知识、感知熟悉课文、概括词的内容、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等,应该主要属于知识和能力维度的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必然会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作为一篇课文的《明月几时有》只是一个学习的范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合理;感知、概括、掌握艺术特色,品析、鉴赏、领悟意境的方法和能力有没有提高;苏轼这首词的情感能否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完全对应。这样,在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的同时,就促进了学习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也促进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反过来,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过程的优化、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知识掌握得全面和深刻。如果学生学会了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古代作品,如果学生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联系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逐步深入地学习古代作品,如果学生还能够联系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来学习,那么他们对《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知道词中的情感是那个时代发展的必然,是苏轼个人情感发展的必然;就不会将“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和“身边之情”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是会从二者之间找出联系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也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上面所举的案例二,采用三个目标简单叠加的表述方法,是不可取的,而案例三在目标的表述上就很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之间互相融合的关系。3.目标的达成要无痕整合。
我们认为,在制订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将课文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方法的学习作为达成三维目标的载体。也就是说,应围绕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目标的逐步达成。三维目标的融合,不仅表现在陈述中,更应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必须为教学目标的实施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我们要抛却贴标签式的人文灌输,踏稳和凭借知识和能力的基石,在言语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领悟,实现三维目标无痕的整合。【案例四】《我爱这土地》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末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1读得平淡。师请生2点评。)
生2:他最主要的是缺少情感。缺少一种泪水含在眼里的深挚爱国情。师:说得真好,你有这种情感吗? 生2(摇头回答):没有!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师播放日本人侵略我国东北,以及屠杀我国同胞的画面。)师:艾青写此诗时正值祖**亲惨遭蹂躏之时,画面上就是当时的局部情况。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诗。(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
(生3读得富有情感。师再请生2来点评。)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是他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处理还不是很好。
(师就势引导,学生展开了对语气、语势、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的讨论。学生纷纷试读、纠正,再配合背景音乐齐读,课堂呈现高潮。)
案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氛围渲染,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以及朗读技巧的点拨,来引导学生朗读,一步步体会诗人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情感。情感体会到了,对整首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就理解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也就达成了。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言语实践的朗读训练中参悟诗人的深厚感情,三维目标的达成也就了然无痕。(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214112)
第二篇: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误区及应对策略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误区及应对策略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误区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力戒过去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追求创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合理,也更加规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下面例举的有关教学目标设置的“案例”,是本人在我省各类教学大赛及各校听课中摘录下来的,通过诊断,我们发现,这些教学目标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和分析,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误区诊断(一)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案例】一位老师上《祝福》,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准确把握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反思】上述案例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不需要“过程与方法”吗?“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没有“知识和技能”成分?“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又何尝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不能人为地把三者割裂开来。(二)情感目标过于政治化【案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廉颇、蔺相如的人格魅力;3.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反思】以上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痕迹过大,过于政治化和品德教育,将语文本身的内涵窄化了。对一篇文言文来说,常用字词、重点语句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述教学目标却把它完全忽视了。三个目标中,没有一项文言基础知识目标,这样的目标设置显然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多年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爱国主义”当然是它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空洞的说教,贴标签式的教学,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
(三)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1.能概括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反思】以上教学目标都过于宽泛,而且空洞无物,难以量化。如“能概括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等都像万能公式一样,放在任何一篇文章都行,这些目标与本课的内容联系不很紧密,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学生能不能达到要求也不好测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四)教学目标多而繁杂【案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目标:1.学习和借鉴小说中人物出场的精心安排、独特的环境描写;2.对作品中精彩片断进行创作表演,提高分析鉴赏古典小说能力;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4.品味小说中的语言,鉴赏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5.学习和领会小说的现实意义,认识小说借写宝黛爱情悲剧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深刻主题。【反思】上述教学目标几乎包括了高中小说单元需要学习的全部知识,把一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所有小说知识,都放到一篇课文来学习,造成同类题材各课知识点的重复,失去了单元总体目标的层次感和系统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立足整体,关注整个单元和全册课本的总体目标。要通览全册教材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再把整个单元的目标细化到每一课当中,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艺术性的处理教材。
(五)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案例】某农村高中《雨巷》的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品味,体会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反思】《雨巷》本就是一首朦胧诗,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能体会一层意思已不太容易了,对于一所农村高中来说,让学生体会本诗不同的情感内涵要求太高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也要备学生。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目标不能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太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学会。试想在一所农村高中,教师抛出上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怎能“动起来、活起来”呢?(六)教学目标空洞术语过多【案例】《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为:1.赏析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感知细、清、真的写景手法;2.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3.体悟郁达夫的爱国情怀;4.了解“芦花、杨柳、秋月、钟声、秋蝉、秋风和秋雨“等意象的意蕴。【反思】以上教学目标与中学语文教学和散文学习关系不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散文教学重在朗读,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悟情感,赏析重点语句。而上述教学目标却不从这些方面下功夫,却设置了一大推空洞的术语,如“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艺术风格”、“清”、“静”、“悲凉”、“爱国情怀”、“意象的意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语言,而不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这么多不着边际的空洞术语,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七)教学目标存在语法或表达错误1.逻辑顺序混乱【案例】《拿来主义》的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4.学习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反思】以上目标设置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感觉,结构比较混乱,逻辑顺序颠三倒四。就这篇杂文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上,将“把握文中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放在首要一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再看“目标2”和“目标4”,“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与“学习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属于同一个范畴,不应该分属两个教学目标。
2.先后顺序颠倒【案例】《赤壁赋》的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扫除语言障碍,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反思】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学习艺术手法和写作方法。如果不考虑知识积累的因素,光说写作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中学生而言,将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放在首要位置进行教学,这样的目标设计欠缺深入的考虑。【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反思】把“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放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前面,先后顺序颠倒了。人们思维的一般模式是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学生的学习也应遵循这个思维规律。3.动宾搭配不当【案例】《琵琶行》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解读诗歌形象与情感。【反思】“解读”与“情感”搭配不当。4.语法存在错误【案例】《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1.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想象,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其语言特征。【反思】 “扫除语言障碍”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不是关联的一个行为;“通过想象”与“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也存在明显的语意不相关。
二、应对策略如何设置教学目标,怎样解决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呢?首先,目标设置应具体明确,三维目标要有机整合。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无法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标不突出或目标条目过多,是不利于操作的。同时,我们不能把三维目标采用三组目标分列的方式,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而应该把三者有机的整合起来。因为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的三个维度,不应该孤立运作。其次,目标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宜过多。对于每一课的目标确定,必须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要尽可能地切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难度不宜大,也不能低,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有所得,有所获,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重点突破和解决一个“主目标”。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一课一得,一节课要解决某一问题,就要在这一堂课里真正落实,宁可少些,也要能落到实处。从整个学期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连续的,有序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第三,目标设计要有层次差异,要能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一定要统筹兼顾本单元、本学期的整体目标,要在语文总体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的统摄下,规划和设计各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心中有整体,眼里有个体。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必须杜绝语文课“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着重关注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语文课的其他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而不至于把它上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第四,目标设置要合理,表述要规范。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所预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变化上。不要把倾向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词语来表述教学目标,如“梳理”“分析评价”“学习”等,也不要把单元目标或课程目标当作课堂教学目标。例如,不应把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为“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评价课文观点”,而应表述为“能简要复述故事情节”、“能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也不应把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有明确的认识,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等课程目标或单元目标,而应该表述为“能指出课文作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和“能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简要表述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把不可测评的“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改为“能简要故事情节”和“能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学目标就成为可观察的,同时也是可测评的。
第三篇:关于组织参加市教科所三维目标统整的小学品德教学课例研讨及《品德...
关于组织参加市教科所三维目标统整的小学品德教学课例研讨
及《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的通知
各小学: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市教科所于2011年3月29日组织小学品德三维目标统整的课例研讨及《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人员
1.各县区分管思品的教研员、直属小学分管思品的领导。
2.南宁市思品兼职教研员和中心组成员。
3.曾参加2009年、2010年区、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比赛的教师。
4.每个学校、每个乡镇派1名骨干教师参加。
二、会议时间:2011年3月29日(周二)上午9:00
三、会议地点: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六楼多媒体教师
四、会议内容
1.介绍三维目标统整的小学品德教学课例研究模式;
2.观摩一节课并研讨;
3.《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五、其他
1.参会人员差旅费回单位报销,食宿自理。
2.参会人员请自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滨湖路小学校园内无法停放汽车,请参会教师选择好出行工具,并注意往返安全。
如有不明事项,请与雷秋带老师联系。联系电话:4887917。
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201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