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习以实际行动给家庭亲人带来欢乐。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如教《盲人摸象的启示》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残疾人寻找亲人,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 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
新世纪、新形式,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之类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都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很有创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为此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这样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上《秋游去》一课时,我就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秋游购物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最后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上《春天来了》,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第二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例如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我有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节目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喜迎新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可融入到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具体行动中,“雏鹰争章”活动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注意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相互衔接,方法多样,重在激励,是符合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如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清洁章”、“孝敬章”、,教《认识好朋友》时争“礼貌章”、“友爱章”,要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当教练给予辅导,督促学生执行训练计划,还可请家长、同学、其他科任老师当评委,必须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
在这种教学大背景下,我认为适当的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或许可行。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来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把思品课创设情境看作教学设计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再说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下面我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为例,具体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明确目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它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该教学模式特点之一。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录音录像或引用名人名言、图片展示、食物演示、谈话激趣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首先展示准备好的食物:铁棒和绣花针,又把《铁棒磨成针》的成语故事做成Flash,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画面中的老婆婆最后有没有把铁棒磨成绣花针?从而揭示课题,引出目标,这样设情导入,目标明确,情境真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展现情境、激情学文、情中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使学生如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诱导学生分辩是非,明白道理,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具体事例的感知、分析,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认识。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学习课文如激情学文、直观演示、事例分析、行为辨析、录像录音等方法实施教学。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运用电教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电脑动画,采用展现情境激情学文,情中悟理的方法,要求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思考:登山者、长跑运动员等在困难面前是怎么做的?最后怎样,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引导点拔,抓住认知目标“这一明理主线,解剖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官能,通过情境的展现,使学生把眼前的实境唤起理念的意境,将学习与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从观察、思考的情境中体会到:“坚持”的可贵之处,真正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这一环节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发挥了电教媒体的特殊功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展现给学生的场景具体、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使情感目标、认知目标、顺利达成。达到情中悟理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再现情境、情理交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地参与意识,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强化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可采用榜样激励、小品表演、投影、录像、现身说法等教学方法,营造与之有关的教学情境,达到情通理达,情理交融,内化行为的目的。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教师把事先调查好的本校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实例,制成配乐录音故事,一边播放,一边启发学生思考:(1)做事有始有终有什么好处?(2)做事有始无终有什么害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结合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学生在这种道德情境中,立刻引起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升华,进一步巩固了所学道理,达到激情深化、情理交融的学习目的。
四、辨析导行、体验情境、指导实践
辨析导行是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辨析、道德评价、训练行为、总结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在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中行为辨析。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教师根据课后“指南针”展开讨论,并思考:你认为下列哪中做法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为什么?在“门诊室”中,让学生结合这节课的认识,给自己写一张“处方”,使学生明辨了是非,深化了道德认识,浓化了道德情感,优化了道德行为。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情境中,掌握了道德知识,提高了道德认识,增强了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行为。
总之,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教学模式应符合小学生特点和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创设或引入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达到,导入求情,晓理求准,激情求深,导行求实的教学境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篇:最佳路径案例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六课《最佳路径》
教学片断:
„„
师:这篇文章哪儿给你印象深刻?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6节,迪斯尼乐园的草地被踩出许多小径,这些踩出的路径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一定很舒服。
生:我印象深的是第七节,我知道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生:我印象深的也是第七节,我记住了这个时间——1971年。
师:(把1971写在黑板一侧)让我们记住这个时间,这对于设计师格罗培斯来讲是个难忘的日子。(全班同学一起读1971。)
生:第二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读:格罗培斯他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处精美的杰作。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师:为什么这里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这里看出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认真,很细致。
生: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赞同地)谈得很好,(板书:追求完美,然后让学生在读读几个数字:四
十、无数个、七十多处、五十多处)
师:正是因为格罗培斯的细致严谨,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了最佳路径。你从这一节还看出什么?(学生读书)
生: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要动脑筋,总会有办法。
生:(齐)动手动脑,学会创造。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动脑筋思考了,的确有收获。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蓝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因为正是老太太给他的启发,才让他有了灵感,设计了最佳路径。
师:(板书: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就是获得设计大奖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最佳路径》这一课时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个教学案例中使用了对话的策略。思维策略是思维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分别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的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其中,对话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最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这种策略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复述书本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授课就可以过关。另外,这种策略教师和学生一起思维,扮演了一个最佳典范,向学生亲身示范他们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让学生进行批评性思维。对话策略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策略,也是很有挑战性的策略。如果运用对话策略的教师要想取得成功的话,做的准备起码不会比前两种策略少。因为对话策略要求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而且教师还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在以上的教学中,我尝试对话策略,我发现正因为课堂的生成,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发现学生因此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节课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给人自由、任人选择”是获得最佳路径的主要原因,并让学生分析格罗培斯的特点以及获得成功的其他因素。我认为教学目标实现了,但是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的发挥,还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通盘考虑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而一堂课的
中心环节,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这节课里,我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各种手法与匠心。我感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运用。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当我走进教室时,耳旁立刻响起了熟悉又响亮的“Good morning”。但是根据我平常的经验,这股热情在这个班里最多只能维持二十分钟。不等新授内容结束,教室里马上变得死气沉沉。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六个英语单词:lion、lock、milk、mouse、night、nest。在教读之前,我把画有这些单词的挂图贴到黑板上,以便于学生理解。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刚掌握这些词语的发音,就习惯性地保持沉默了。更恼人的是,教室一角竟出现了一阵骚动,问了才知道这几个同学在为一道“脑筋急转弯”争得面红耳赤。不积极发言就算了,还要闹事啊!我打算叫这几个“肇事者”起来读单词,顺便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但是,当我的眼睛落在黑板上的教学挂图时,我有了另外的主意。“好吧,老师也准备了一个英语的脑筋急转弯,看谁猜得对,Ok?”效果果然不错,听我这么一说,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小朋友都表现出十分的兴趣。“从前啊,有一只贪吃的小mouse,有一天竟然闯进milk厂里,它喝了好多好多的milk,结果人们发现mouse死了,你们猜,mouse 是怎么死的?” “Mouse掉进milk 里淹死拉。” “mouse被milk厂里的人打死了。” “我知道,mouse肯定是喝了太多的milk 撑死了。” “„„” 我狡猾地一笑:“No,因为这桶milk早就过了保质期,mouse喝了拉肚子拉死了啊!” “哈哈„”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看到学生的激情已被点燃,而且经过这么一问,mouse 和milk也能很自然地从他们口中说出来,我又生一计,“刚才这个脑筋急转弯是老师根据黑板上的一幅挂图编的,但其实每一幅英语挂图都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编编看,肯定比老师编得还好。”于是,我让他们分小组编故事,并写下来,然后派代表上台讲给大家听。顿时,教室里成了一锅煮沸的粥,所有学生都好像被点燃了智慧之火,兴高采烈地各抒己见,有的抢着说故事,有的忙着作记录,有的为了一个情节争得面红耳赤„„还没有到汇报成果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们的作品跟我分享。更让我惊喜的是,那几个英语课上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也纷纷加入了编故事的队伍。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棒的,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有被lock在笼子里可怜的lion大王,有住在潮湿的nest里还在漆黑的night饿死的 birds,还有不怕lion的权威,利用机智拯救一群animals的mouse„„孩子们的笑声和掌声告诉我:这堂英语课是精彩的、成功的!没想到自己无意中的一丝灵感给孩子们带来这样无穷的乐趣,让这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如此富有生机;我更惊异于孩子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这些是我平时低估了他们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精彩,真的不需要预约!
阅读了这篇教学案例后,我也感动于教师那富有创造力的灵感。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我们更多地关注着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如何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环境,反思一下,我们是否也足够地关注了我们眼前这些生动活泼的学生和他们提供给我们的动态生成资源呢?
新课程改革提出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众多英语教师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 活 ”起来了,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面对这一个个“ 活 ”起来的英语课堂,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想说、敢说也爱说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课堂上学生各种突发的问题和情况,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 “ 呈现者 ”、对话的 “ 提问者 ”、学习的 “ 指导者 ”、学业的 “ 评价者 ”,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 “ 活 ” 起来的 “ 动 ” 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 “ 生成性资源 ”,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即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具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相对于预设性动态教学资源来说,它是不可预设的,也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芬芳的精彩回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一、精彩,生成在“兴奋”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反之,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并从中体验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乐趣。
[案例]我教授灵通少儿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句式Can you„? 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项拓展活动,课件上出示了许多小动物的图片,我首先示范学生:Hello, Miss Rabbit? Can you jump? 课件中我点击一下小兔子,它会可爱地说:Yes, I can.并蹦跳几下。这样设计既符合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快乐中操练了句式,又拓展了知识,使得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的本能。我的设计果然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到电脑前和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打招呼。这时候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跑到前面:“Hello, swam.Hello, swam!Can you dance?”下面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赶紧点击了一下:“No, I can’t.”这是胆子最小的那个女同学举起手来,“Yes, she can.The swam can dance.”我被她的发言弄得不知所措。“我看过一部动画片,那里面的小天鹅是会跳舞的”。原来她把小天鹅拟人化了,多好的回答。我被她说服了,下意识地点击了我设计好的按键“Yes, I can.”。课件中的小天鹅点头回答,可是意外又出现了,课件中我并没有设计小天鹅跳舞的场景呀。又是这个小女孩自告奋勇,我会学小天鹅跳舞,她优美的舞姿迎来了同学们的掌声。其他同学的也被她鼓舞了,接着我设计的课件完全失效了,同学们都抢着说:“The bird can sing.The fish can fly.The money can „”有的同学还边说边做动作。虽然我的活动设计被学生们完全更改了,但是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学得更主动,更富有情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充满了欢乐。只要善于捕捉和创造学习兴奋点,唤醒和发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精彩则无处不再。
二、精彩,生成在“错误”里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财富,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引导学生纠错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
[案例]灵通少儿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学习Colors 颜色,为了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变化,我准备了三杯不同颜色的水。原计划设计学生把红色和蓝色的水倒在一起,配成绿色。红色和黄色倒在一起配成橙色。可是有一个男同学一下子弄错了。把蓝色和黄色倒在了一起。学生们哄堂大笑。我灵机一动,Oh, you’re so great.That’s a new color.It’s so beautiful.It’s my favorite color___purple.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把原来的green改成purple.我旁边的小女孩非常喜欢紫色,举手说I like purple.I have a purple dress.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了下去,当讨论到What color is your bedroom? 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S1: My bedroom is red.My bedroom is blue.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我刚想结束这个话题,大家莫名其妙。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What does it mean? 我也奇怪地询问她。I like red.I like green, blue.哦,我恍然大悟,color.Yes, your bedroom is colorful.她满意地点头微笑,在我的手势帮助下,大家都明白了,colorful.接下来,大家都饶有兴趣地一起学习新单词colorful.I have a colorful dress.My painting is colorful.这堂课很快结束了,学生都兴趣盎然。错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错误,为教学增添一些精彩。
三、精彩,生成在“随机”中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能及时捕捉并巧妙地利用这些偶发事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及时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真实语境,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轻松氛围中操练并习得语言,使课堂教学收获不曾预设的精彩。
[案例] 一天,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了,几位男生才从操场上打完排球回来,正要推门而入,我故意站在门口看着他们说:Oh,you’re late.What should you say?学生们马上对我说:Sorry, we’re late.May I come in , Miss Qiu?我边开门边微笑着说:Come in , please.Don’t be late next time.看似一段简单的交际性对话,其实是抓住了一个运用英语的良好机会,引导学生能主动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已学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同时,也抓住了一个教育的良好时机,适时地对学生的进行礼貌教育。
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不要愤怒,切忌意气用事,学会随机应变。请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生机,各种生长因素,让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有效且恰如其分,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的新课堂。
四、精彩,生成在“细微”处
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模式化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发现,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会有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性的迸发。面对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老师应该给予支持与关注,认真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因为在学生的“插嘴”中能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
[案例]记得我在教授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就是给班里的一位同学过十岁生日,同学们准备丰盛的食物过一个“birthday party”。课前我精心准备了食物卡片和一些实物,我想学生肯定对这节课感兴趣,心里暗暗自喜。我很自信地说:“Today is Amy’s birthday.She is going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Please prepare for some food, ok ?” 我期待着学生说“OK!”可是,快人快语的刘津序噘着嘴说,现在我们过生日都到肯德鸡去,好玩又省事,气氛又好。他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是啊,老师,我们都愿意这样过生日。”这下,我可傻了,我精心准备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是全白费了?
我沉思了片刻,做出了一个事后让我自己感到欣慰的决定。我决定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请Amy 到KFC过生日,“OK!”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很快学会了“What would you like?”这个句型。同时,我还教了一些与购物有关的用语,如:Welcome.Excuse me.Can I help you!Here’s the money.Help yourself.等等。学生在掌握句型的同时,分组做起了道具,有用纸做的汉堡包,各式的饮料杯,还有一对对画好的鸡腿和鸡翅。一切准备就绪后,学生开始进行情景对话,有的扮演服务生,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组合进行表演,生动、逼真地表演了生日party的整个过程。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句型的掌握非常牢固,运用得非常自然。在Happy Birthday 的歌声中,这节课结束了。我想,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那么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又要如何很好地把握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呢?
首先,教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 “ 蹲下身子倾听 ”,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孔子曰:教学相长也。在课堂对话中,学生的发言往往会成为教学中有效的动态资源的生成点。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 “ 可笑、幼稚 ”,甚至是 “ 错误 ” 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 “ 可笑、幼稚 ”,甚至是 “ 错误 ” 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其次,教师应 “ 弹性 ” 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 “ 生成性资源 ” 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设计上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 “ 可能 ” 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最后,教师要提高对“生成”的调控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是一种教学智慧,也需要教师对“生成”的良好调控能力作为前提。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不忽略课堂教学过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不断积累,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对课堂“生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
当然,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开放教学动态,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这样,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第四篇: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马路不是游戏场》案例分析
--石家庄市无极县东侯坊小学 李志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交通事故的事例给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规则,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2、通过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常识。
3、通过探讨分析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三、教学准备
课件:事故照片、录像、统计数字等
四、案例背景:
《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路线图并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交通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教育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
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交通事故大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引起的。在讲这一课时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学生,新林小学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而且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这无疑是该校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这条公路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从而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五、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今天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非常的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生:想。
(课件一:播放新林小学门前的场景,公路上车来人往,时有行人违反交通规则„„)
师:你们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前面的马路。
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每天要经过这条马路?(生举手示意)
师:每天在你过马路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会怎样嘱咐你们呢?
生:嘱咐我们要小心。
师:家长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呢?
生:担心我们路上出危险。路上的车太多了。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太多了。片段二:
师小结:是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交通事故。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下面请同学们先在本组为内交流,然后选取你们组最为令人震撼的交通事故讲给大家听。
小组内交流并选取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在全班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老师课前也用电话对我市的交通大队做了采访,由此我了解到以下几组数据。
(课件二:展示课件,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伤人数,以及死伤中小学生人数,并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数据,由此数据你们有何感触呢? 片段三: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录像,师:组织学生观看交通警示片:《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
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女孩,不见双腿,下身坐在篮球里,用双手支着向前爬着,在凄凉的二胡声中,一个女孩的声音缓缓响起——
我叫钱红燕,今年七岁了,六岁的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去给正在地里干活的妈妈送钥匙,在我们要穿过马路的时候,几辆大汽车向我们猛扑过来„„,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我只觉得我的两只脚冷冰冰的。我叫妈妈给我穿上鞋子,妈妈什么也不说,泪水滴到我的脸上。原来我今生今世再也不用穿袜子、穿鞋子了,甚至连裤子也不用穿了。我走路的鞋子是一个篮球,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磨破了六个篮球了。每天,好多的叔叔阿姨来看我,他们总是给我买一些糖果呀饼干什么的,可我多么希望他们给我买一个新篮球和一个新书包啊!驾驶员叔叔阿姨们,你们飞快地开着汽车,又飞快地跑的时候,请你们想想我,想想我这个坐在篮球里的女孩儿,我天天在想,谁能给我像你们一样的两条腿呢?
(画外低沉的解说音):这只特别的篮球再一次牵动我们的心,相信没有一个人肯将这种特别移植到自己身上,那就请所有的人,特别是司机和儿童记住这个一生将坐在篮球里的孩子吧。
录像播完,全场一片肃静,片刻后——
师:同学们,看完了刚才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她很可怜,这么小就失去了双腿。
生:她真惨,将来怎么办呀?她的腿再也要不回来了。
生:老师,我想我们可以帮她买个篮球。
师:小燕失去的仅仅是双腿吗?(不)这场车祸带给她家庭的是什么?给社会又带来了什么?
生:这场车祸给小燕家带来只有灾难。
生:他们家再也没有欢乐了,他们再也不能一起出去爬山、游泳了。
生:小燕的遭遇将会给大家留下思考,给驾驶员叔叔、阿姨提个醒,告诉人们出门要小心,开车时要注意安全,要珍惜生命。
师: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不要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应该要做到什么?(遵守交通规则)下面请小组讨论:我们小学生到底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呢?
生:在路上不喧哗,不乱扔杂物,不打闹。
生:过马路要看人行横道信号灯。
生:骑自行车时不要骑到机动车道内。
生:红灯停,绿灯行。
生:坐公共汽车先下后上,要排队,不推推攘攘。
生:下雨天,撑伞时不要遮挡住视线。
生:12岁以下儿童不得骑自行车上街。
生:乘坐汽车时,不要把头和胳臂伸出车外。
生:不能在铁路附近玩耍,更不能在铁路上摆石子,那样会发生危险。
生:横穿马路时,应走斑马线。
生:行人应走人行道。
出示《交通规则拍手歌》,师生一起拍一拍,念一念。片段四:
师:面对频频敲响的警钟,面对如此痛苦的回忆,在今天我们是否就已经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了呢?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录像,看一看我们是否遵守了交通法规?
(课件三:播放新林小学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录像)
生:有的同学没有走人行横道。生:有的同学逆道行使。
生:有的同学在马路上嬉戏,把马路当成了游戏场„„
师:看到这一录像,你想对身边的同学说些什么呢?
生: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生:我们要提醒周围的人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创设一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交警,给遵守规则的同学发绿牌,给没遵守规则的同学发黄牌,并说说该怎么做。案例分析:
巧妙运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育活动生活化:
一、巧妙运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拉近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在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利用周边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作为品德课的课程资源,课一开始,我播放校园门前的录像,问:“这个地方你们熟悉吗?谁每天上学要经过这条马路?”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拉近了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课的开始就使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本节课拉开了轻松的序幕。
二、巧妙运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更加真实,使学生更加刻骨铭心。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是在个体(自己)的生活、活动中发生和形成的,品德的提升和完善也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和品德。道德离不开日常生活事实,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道德的素材,而且从中也在接受道德的影响。课的进行中,我展示从交通队收集到的近两年所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继而播放一幕幕真实的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情景,真实数据的呈现,真实场景的呈现,使学生赫然一惊。整节课始终以学生身边的公路这一课程资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就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拘泥于教材本身,而且这样的课程资源更加鲜活,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提倡教师不唯书,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断挖掘运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也正是由于我所选取的是鲜活的学生的生活,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就显得更加深刻。
三、巧妙运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更具针对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儿童经验为起点,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愿望,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这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鲜活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起轨来,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去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发生过或知道哪些交通事故,这些交通事故给自己本身和他人带来了哪些伤害。通过学生的调查、相互汇报,学生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亲人发生交通事故时甚至失声痛哭,这无疑给每个学生心灵中敲响了警钟,从而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在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本校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录像,让学生发现自身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讨论,明辨是非。这正符合了《课程标准》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得要求。
正如鲁宾斯坦曾经指出的那样:“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思品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句话,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巧妙运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15×3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真的很简便!
学生2:这个“×”是什么?
学生3: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四)结合情境,充分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材练习更多采用的是联系具体情境(如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对于“乘法”这一概念的引出、理解、巩固、深化等过程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教学时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现实意义.其一,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对“数”的作用,经常地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用数学符号去解决具体“形”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才更利于掌握乘法的真正含义.其二,这也是生活数学的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并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五)利用“对应”,加强联系
加法,特别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是学习乘法的基础,各版本练习中较多地运用加法算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正好说明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乘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变化起到正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乘法时的困惑,引导学生加强联系,突破难点,从而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