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19-05-15 05:1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第二单元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 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附表:

蚱蜢

蚯蚓

„„

草丛

泥土

„„

现 2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2、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 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例如:(老虎)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

(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3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3.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4.1谁最关心天气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1.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4.2测气温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3雨 下 得 有 多 大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三、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四、教学后记

4.4今天刮什么风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体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风的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的特征;

2、能够用一些常见材料制作风向标、风力计,能用风向标、风力计初步测量风向、风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大扇子一把、风铃、自制风向标、实验报告单。学生材料:彩色纸条、塑料泡沫小球、棉线、彩色小旗、纸风车、布条。过程设计: 活动一

体验

一、了解风的特征

1、谈话:(指着风铃)问:知道风铃为什么会响吗? 关于风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意 图]: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述,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激发兴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科学。

2、了解风的特征 ⑴体验:风的特征

①老师送一份礼物给你们,请你们张开手。(用大扇子朝学生们扇,扇起风)接住啦,别松手!现在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

②那好!拿不出,就睁大眼睛看,看看老师究竟送什么礼物给你们。(用扇子朝学生手上扇风)。

③、这样吧!你们看又看不见,抓又抓不到,那就用鼻子去闻闻看,看看这礼物是什么味。(再用扇子扇向学生)。

④、谈话:老师送给你们的这份礼物究竟是什么?能说说风的特征吗?小组讨论一下。⑵、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出风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感觉得到(板书)。

[意图]: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度、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互动式开放性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本次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从情境中认识并归纳出风的特征。

活动二

二、观测风向、风力

(一)、讲解:风有特征,同时也有风向和风力。

(二)、认识风向

1、(打开教室里所有的窗子)问:风从哪儿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打开课件,了解风向及测量风向的方法。

3、讲解风向标的制作步骤。

4、关注学生如何制作风向标。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科学仪器的能力。

(三)、认识风力

1、情境创设:打开教室里的电风扇(风力由小到大)。

2、问:风力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

3、看课件,了解风力的等级划分及测量风力的方法。

4、认识风力等级划分: 0 级 —— 烟柱直冲天 1 级 —— 轻烟随风偏 2级 —— 红旗迎风展 „„

5、关注学生用手中材料测教室、室外风力,给风力划等级。

6、关注学生汇报观测结果。

[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制的科学仪器去测量、分析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力求作到“教”为“学”,“学”为“用”服务。活动三

三、拓展、应用

1、今天我们了解了风的特征、风力、风向,你能不能说说今天刮几级风、风向如何? [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议一议,风向和风力与人们的关系。

看课件,提问:风力和风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看课件,师讲解。

3、你能不能将你所了解、观察到的风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⑴、出示诗《风》,朗诵诗(配乐)。⑵、续写该诗。(放音乐)

4、欣赏学生作品。

[意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风的特征:

看不见

摸不着

闻不到

感觉得到

向:

西

力: 0级 ——

烟柱直冲天

1级 ——

轻烟随风偏

2级 ——

红旗迎风展

„„

1、写发现时,应当对比室内外的测量结果来写,也可以把在测量过程的发现写下来。

2、在进行汇报时,应用“今天刮____风,风力_____级”和“我们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现了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设计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操作实践、网络学习,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并能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特色]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采用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结合,通过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游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科学充满着奥秘,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第六单元

6.1观察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2.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二.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各种食品、布袋、纸喇叭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2.眼睛是我们重要的器官,它有些什么作用呢?

(二)自主学习: 1.观察眼睛:

(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镜子看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2)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眼睛,并在P88的圆圈中画出你眼睛。(3)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眼睛。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1)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邮票、布料、书中的画面、手心„„(2)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分析观察到的人民币的情况:(以下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10”、面额“ 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 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问: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防伪措施?

问:第五套人民币50元、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答:第四套人民币防伪技术有十几种,主要包括: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1990年版]、手工雕刻头像、雕刻凹版印刷、对印图案等。实践证明,传统的一些防伪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研制开发第五套人民币时,加强了对传统防伪技术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质量和可靠程度上下工夫,重点是提高其技术含量。如:雕刻人像,重点突出人像的层次;安全线,增加了缩微文字和磁性、全息开窗等;雕刻凹版印刷,突出其凹印手感等等。

同时,第五套人民币还应用了多项成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防伪技术,主要包括:光变油墨印刷图案、隐行面额数字、横竖双号码、双色横号码、阴阳互补对印图案、胶印缩微文字、红蓝彩色纤维、白水印等多项防伪技术。此外,还有多项专家防伪技术。与第四套人民币相比,第五套人民币在防伪技术上一项重要的突破就是增加了机读技术,便于现代化机具清分处理。

答: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10项公众防伪措施,具体如下:

A、固定花卉水印: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月季花水印。

B、白水印:位于双色横号码下方,迎光透视,可以看到透光性很强的图案“10”水印。

C、红、蓝彩色纤维:在票面上,可以看到纸张中有不规则分布的红色和蓝色纤维。

D、全息磁性开窗安全线:正面中间偏左,有一条开窗安全线,开窗部分可以看到由缩微字符“¥10”组成的全息图案,仪器检测有磁性(开窗安全线,指局部埋入纸张中,局部裸露在纸面上的一种安全线)。

E、手工雕刻头像: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F、隐形面额数字:正面右上方有一装饰图案,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可以看到面额数字“10”字样。

G、胶印缩微文字:正面上方胶印图案中,多处印有缩微文字“rmb10”字样。

H、阴阳互补对印图案:正面左下角和背面右下角均有一圆形局部图案,迎光透视,可以看到正背面图案合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

I、雕刻凹版印刷: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数字、盲文面额标记和背面主景“长江三峡”图案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J、双色横号码:正面印有双色横号码,左侧部分为红色,右侧部分为黑色。3.用耳朵听。

(1)描述耳朵听到的声音。

(2)你有什么办法听到更多的声音。(3)用听诊器或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这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完成)(4)介绍“纳米耳”的资料。见参考书P117。4.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模物游戏。(2)尝味识物游戏。

(三)课后作业:

1.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发现其中的奥秘。2.用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

6.2用工具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三)交流感悟

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

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

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

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

1.师: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

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

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

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

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

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

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

4.健康生活每一天

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用调查统计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的结论。

2.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在学校与在家不同的行为表现。

3.用体验的方式感知亲人间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礼貌时,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在哪里。

5.探究、讨论和设计: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礼貌,小组讨论,并设计出 《家庭文明公约》。〖实施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

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

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师: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

师: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

生: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

4-2 居家生活讲节约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参观、调查、访问所用的笔、本等学习用具。

(二)教师准备

1.与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所联系,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

2.请老革命、老干部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可以向老人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与老人们座谈。

3.自制幻灯片并收集一些关于家庭勤俭节约的事例。〖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

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调查,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调查采访的成果,并在全班交流;召开“节约与攀比”小型讨论会。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2.观察访问对象的家庭,进行适当的数码拍摄。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三)返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活动

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

2.教师点拨。

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 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

3.教师小结。

师: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5.教师提出问题。

(1)节约有什么好处?攀比有什么害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你们今后想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师: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

生活中的安全 教学目标

1.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2.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情境导入,模拟活动。

通过小红独自一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分小组模拟这一情境,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探讨与研究。

课前引导学生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在课上交流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3.分小组模拟四种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4.课后拓展,付诸于实践。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并为家庭生活中不安全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从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教学过程

(一)模拟活动

1.情境引入。

师: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那人告诉小红是她父母叫他来家里拿东西的,同时他还说出了小红父母的名字。小红没了主意。她应该让他进门吗?应该怎么办呢?

请学生分小组准备,模拟以上的情况,想办法解决,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

2.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

3.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小红请他进来,因为他说出了她父母的名字,说明他跟父母很熟,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小组:打电话问一问父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是,就开门请他进来找东西;否则就不开门。

师:如果小红找不到父母怎么办?而且他说事情很紧急,非要进来。

教师及时肯定两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后者,想得很周全。同时教师强调,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

(二)探讨与研究

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你都知道哪些呢?

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作业:家庭生活中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救自护。在课上,学生用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发言,非常积极。分别说到了用电、使用燃气、防火、防溺水等与安全有关的事例。

当学生说到车祸、过马路看交通信号灯、酒后不能驾驶车辆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问题,教师对此提出,交通安全是生活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通安全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但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具有防范意识。

(三)全班模拟活动

1.模拟活动。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抽题签,然后按照题签上的内容进行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的方法。

情境:(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2.小组汇报结果。

(1)“燃气泄漏”和“有人被开水烫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说,在家里经常听父母讲,遇到燃气泄漏,一定不要惊慌,要首先关闭燃气开关,切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而且一定不能够使用明火,包括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排风扇等。

遇到有人被烫伤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烫伤,被烫伤的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方法:给被烫伤的部位冲冷水降温,缓解疼痛;涂抹小苏打水或烫伤药膏进行消炎、治疗。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要去医院及时诊治。

(2)“有人游泳时溺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展示的是马上跳下去救,理由是要“见义勇为”。对此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不能跳下水去救,如果你不会游泳,会被淹死。”“如果水太急,我们太小,不仅不能救上溺水者,反而害了自己。”教师马上追问:“你们想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自己不能救,最好向大人求救,或寻找救助工具。”教师肯定其结果,并强调:“你们都是未成年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注意逃生自救。”

(3)“有人触电”的处理方法。

当有人触电时,学生展示的是首先切断电源。但有学生补充说,他们做得不完全正确,切断电源不能用手,应用干木棍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教师肯定其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若是被高压线击倒,能不能用干木棍切断电源?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不能。因为高压电会立即把木棍击穿,把救人者击倒。”教师强调:“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离开危险之地,并向电工求救。”

3.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除了自我救护外,还应向大人求救。

教科书第19页连线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证报警内容的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

5.设计安全提示标志。

由学生根据前面讨论中找到的、家庭生活中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为家庭安全生活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

学生在这一制作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热情,纷纷为自家的电器插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位置设计制作了很醒目、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提示标志。这是他们在确立了安全生活的正确态度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四)教师总结,课后延伸

师: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回家以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为自己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标志,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

主题一

我和小伙伴

教学目标

1.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体验亲密友谊带来的快乐。

2.学会与同学正确相处,懂得以诚相待的道理。

3.能够处理同学之间的简单矛盾,学会彼此谅解。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内需。

第二课时

贴近生活,学会解决方法。

第三课时

互动参与,体验友谊之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2.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需要,引出主题

教师播放师生同去秋游焦山时的录像,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与同学一起秋游的乐趣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可以看美景、吃好东西、可以不做作业、可以与同学做游戏、与同学拍照片„„)

* 你与同伴之间一起游玩,有没有感动人的事?

* 在游玩中有没有与同学闹过别扭,为了什么事情闹别扭的?

* 这些别扭使愉快的秋游有些扫兴,看来友好相处很重要。

(二)真情流露,体验友好相处带来的快乐

1.欣赏照片。

师:有没有与同学在学习活动或游玩时拍下的照片?快拿出来,在小组内欣赏,请你给小组同学做个介绍。

2.召开故事会。

师: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伙伴,伙伴之间一定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召开一个故事会,大家来讲述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不过,今天的故事会有个特殊要求,每位同学不仅要讲一个故事,最后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美好友谊带来的快乐。

(1)先听教师讲一个自己小时候与小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故事。

(2)学生小组内轮流讲。

(3)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三)引导学生树立互相尊重和愿意与伙伴相处的意识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回忆了自己与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事,老师都被有的故事感动了,真想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你们欢迎吗?(学生表示欢迎)

师:同学们,你们欢迎班里所有的同学都与你交朋友吗?咱们班谁的朋友最多?朋友多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俗话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多快乐。只要你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四)课外作业

1.搜集与小伙伴相处中的烦恼,这些烦恼自己解决了多少?没有解决的矛盾打算怎么办?

2.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可以去问父母、爷爷、奶奶,可以去图书馆摘抄,可以去网上查一查,可以与同学一起商量。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小结,让他们选择学习方法收集答案,提醒他们及时做好记录、归类。

第二课时

做人要诚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伙伴之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

2.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和怎样处理矛盾。

(一)课外调查

课外鼓励学生通过询问家长、老师和小伙伴,浏览网络、翻阅图书等方式寻求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掌握材料。

(二)倾诉烦恼,交流解决方法

1.说出你的烦恼,大家一起想办法。

师:同学们与小伙伴相处,有时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与小伙伴闹别扭时都很烦恼。我们一起通过课余时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好的方法吗?

师:先说有什么别扭的事,再将自己最好的办法在小组里向同学进行介绍,请他们进行评议,你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适时给予帮助。)

2.真情对对碰。

师:(教师引导学生)你们交流的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大家在全班范围里交流一下。

(各个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解决方法最好的案例与大家交流。有的小组采用表演的形式,如两人抢着喝饮水机里的水,结果把水泼了满地,也弄湿了衣服,两人应该互相谦让;有的小组摆事实讲解方法,如××同学借书给我看,可是我把书弄破了几页。借书给我看的同学很生气,不理我,我应该主动向她赔礼道歉,请求她原谅,也告诉大家,提醒自己,要爱护别人的东西„„学生之间虽然矛盾多、别扭多,但在自我解决、自我剖析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与人相处不能只想自己,要想到别人;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学会谅解;与人相处不能欺负人,要尊重别人„„)

师:现在你想对那些与你闹过矛盾的同学说些什么吗?请你去跟他说一说你的心里话。

(学生自由活动,自主解决与伙伴相处时的问题。既可以检验他们想到的方法是否可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会彼此谅解。)

3.教师讲一讲名人高士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认识你》。

故事梗概:高士其小时候是个学习非常认真的孩子。有一天上课时,他正在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同桌拿出一个折好的青蛙给他看。高士其像没看见一样,仍然专心听讲。下课了,他的同桌很生气,责怪高士其为什么不理他,高士其说:“上课时,我不认识你。下课时,咱们还是好朋友。”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故事后,与小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得出结论:下课时,可以一同玩耍,上课时不能影响学习。)

4.师生交流名人关于交友的名言。

例如: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苏霍姆林斯基

无论谁,只要说一句谎话,他就失去了纯洁的心。

――贝多芬

(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名言,向全班同学推荐,并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三)付诸行动,考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置问题情境。

××同学很调皮,特别爱欺负人。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打了你„„请问:你该怎么办呢?

出示答案仅供参考:(1)告诉老师;(2)告诉家长;(3)以牙还牙,跟他对打;(4)打不起,躲得起。

师:以上答案你选哪一个?为什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2.小组讨论:应该怎么办。

3.学生交流想法。

生:第三种方法不行,不能与他对打,与他对打,就跟他一起犯错误了。

生:第二种方法还可以,让老师找他,或者让家长吓唬吓唬他。

生:第四种方法也不行,你老躲他,他会以为你胆小,下次还会欺负你。

师:现在,这件事老师和家长都不帮你们解决,请你们自己解决。

4.小组再讨论,出主意,想办法。

生:我要与他先讲道理,你打我,我并不怕你。你的行为不像一个小学生。你要对得起胸前的红领巾。以诚相待,相信他会改正。

生:我会动员小组同学一起跟他讲打人犯法的道理。

生:开一次团结友爱、与人友好相处的班会,让大家来教育他。

(教师此时重点“扮演”好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急于肯定、否定,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到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

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体验同学之间的亲密友谊带来的快乐。

(一)小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小竞赛,比一比谁对班里同学最熟悉。谁在一分钟内所说的班上同学的姓名最多,谁就获胜。(学生争先恐后)

(二)开展游戏活动,加深了解

1.做“请你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让学生填写“我的好伙伴”的表格。待学生填好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宣读自己的表格,其他学生猜猜他写的是谁。(学生对自己的同学太熟悉了,都能一下子猜出是谁。)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游戏,请你们猜猜我说的这个人是班上哪位学生。

师:这是一个缺点很多的孩子。(学生一下子猜出是调皮大王×××同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只要改正缺点,就是好学生。不要因为同学有缺点就疏远他,要学会帮助有缺点的同学改正错误。你们会帮助他吗?

(学生表示会,有的学生说我愿意与×××交朋友,帮他改正缺点。×××特别激动,坐得笔直。)

(三)实话实说,吐露心声

师:班上有这么多同学,你最想对哪位同学说说心里话。你可以对他提希望、表达祝福,也可以指出他的不足,鼓励他改正;也请他说一说听了这些话的想法。

(学生互吐心声,场面亲切、感人。)

师:你想为班上的哪位同学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想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有的想要帮助班上家境困难的同学;有的学生想送一本书给××同学读,让亲密的友谊伴他成长,让友谊永存。)

师:请制作一张心语卡送给他吧。

让学生把心语卡珍藏在自己的成长资料袋中。

学会友好相处

教学目标

1.学会彼此谅解、友好相处。

2.学会彼此以诚相待。

3.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以引言导入课堂教学,用枝繁叶茂的果树象征“友谊之树”。

2.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方法拯救友谊之树。

3.总结全课,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在“友情卡”上写给好朋友的知心话,并伴以美好的音乐,以达到愉快交流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事先让学生自愿分组,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坐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针对性;二是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伏笔,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今天大家都是和你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对吗?和好朋友在一起学习生活、玩耍,你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的回答除了快乐、幸福、高兴、愉快等,还表示,生活中需要友谊,健康的友谊就像一棵繁茂的果树一样会带给人阴凉,会带给人清新的空气和甘甜的果实。

教师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央。

请学生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事情不解决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将学生总结的内容如不遵守秩序、不诚实、记恨等写在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把这些纸贴到“大树”上。)

师:你们瞧,伙伴间的友谊因为这些原因变得不再美好、牢固了,如果再不赶快补救,它就会像这棵大树一样枯萎死去。

(这个环节的设计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自私、不诚实等都是破坏友谊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师:快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救救我们的友谊之树吧!请同学们自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解决办法写在“绿树叶”“红苹果”上。

(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交流达成谅解、道歉承认错误、不记恨、诚实、谦让等,再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法模拟表演怎样解决问题。表演时由组内一名同学在旁边进行点评,说出本组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用“绿树叶”或“红苹果”覆盖相应的“黄树叶”和“坏苹果”。)

师:刚刚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老师发现大家都能用聪明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帮助教科书中的同学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还和刚才一样呢?

师:(教师出示课前不记名调查结果的统计)调查显示,我们班上多数同学都曾经与自己的伙伴发生过矛盾,很多同学能够很快地解决矛盾,与伙伴重归于好。但也有部分同学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老师已经让他们把事情写在卡片上,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抽取几张卡片,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造成矛盾的原因和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写在卡片上,由选出的代表向大家汇报,再请老师转给被矛盾所困扰的同学。

(在教学实践中,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都兴致勃勃地仔细分析事例。例如:有的学生说曾经因为小伙伴弄坏了自己东西而记恨他,失去了宝贵的友谊;有的学生说因为一次自己犯了错误,小伙伴向教师告状,自那以后,他再也不理小伙伴了;有的学生说家长不让他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玩,所以疏远了伙伴。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为同学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教训,进行自我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例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并一定是不记名的,教师要承诺为学生保密。)

师:相信那些被困扰的同学一定会从同学们为你们提供的方法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我们也衷心希望你们可以重新找回失去的友谊。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懂得了应该怎样和伙伴相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几条写下来。

(二)总结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给你最好的朋友写一张“友情卡”,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并亲手交给你的好朋友。同学们可以自愿将你写的内容念给大家听。

我们爱学习

〖本课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2.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能够自信地学习、自信地做事,体会因进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3.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包含着老师、家长和朋友的帮助,从而知道感激他人。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让学生填写一年级的试卷,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2.通过让学生对比现在和以前的作品、作业以及其他的个人资料,感受到自己是在不断进步的。

3.通过教师、家长的鼓励,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明白自己在这几年的学习当中也在不断进步。

4.在第一、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开展“登上进步快车”的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去寻找自己的进步之处,树立自信心,体验进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5.开展“叠幸运星,存放愿望瓶”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未来有哪些期盼,使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并为此而不断地努力。〖实施过程〗

(一)展开活动,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试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教师发试卷,学生拿到试卷后开始做题。)

师:大家做得真快呀!同桌之间交换一下试卷,互相订正,看看大家的成绩如何。

(订正答案,统计成绩。)

(实物投影出示:一位学生在一年级时答的同样的试卷。)

师:咱们再看看她现在做的这份卷子。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显示两份卷子)

师:同样一份卷子却是两种结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她现在学的知识多了。

生:因为她长大了!

生:她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

生:同一年级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师生互动,深化主题

师:进步可真大!其实,每个同学的身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信,你们拿出你以前的作品来比一比吧!

(学生拿出以前和现在的学习作品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通过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的对比作品。)

(三)教师、家长的鼓励

师:这么多同学都有了进步,老师祝贺你们。咱们班的班主任,对咱们更加了解,你们想不想听听她怎么说?(播放录音:老师说的都是班里较差学生的进步。)

师:在两年的时光里,老师记住了你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其实每位同学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让我们把心里的感谢化做掌声送给李老师(学生一起鼓掌)。不仅老师看到你们有进步了,你们的家长也看到了。你们想不想听听家长是怎么说的?

(教师出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并放家长的录音。)

师:听了这几位家长的话,我想采访这几位同学。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我的进步给妈妈带来了快乐。

生:我以后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生: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当然就不应该随意耍小孩子脾气了。今后,我会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讲道理的。

生:我要更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生:我要感谢李老师,是她帮助我进步的。

生:我要谢谢爸爸、妈妈,我以后一定听他们的话。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这些进步既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也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功劳。大家看,“进步快车”已经进站了。

(四)开展“登上进步快车”的活动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慢慢地开过来,上面写着“我们天天在进步”的课题名称。录音播放:各位乘客请注意,31次“进步快车”就要出发了,请各位乘客做好上车的准备。)

师:看,“进步快车”上已经有几位乘客了。他们是谁啊?(贴出一张“进步快车的座位表”,在表上贴上已经登上快车的学生的照片。)他们为什么能登上这列快车呢?

生:因为他们都取得了进步!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登上这列“进步快车”?那么就来填填“进步快车”的旅客登记表吧!(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自己的进步说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学生说过以后,在“进步快车”上贴上自己的照片。适时进行师生对话,给予赞扬)

师:看来,我们的家长为了我们能多学本领,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家长的悉心帮助。同学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就把你的进步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大家评一评你有没有资格登上“进步快车”,如果通过了,就赶快在快车上找到你的位置,贴上你的照片吧。(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后贴上自己的照片。)

(五)期待未来,升华主题

师:我们的每一点进步,不仅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有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正是在他们的扶持下,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播放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

师:对于未来,我们都怀着美好的期待,期待自己取得更多的进步。同学们,你希望自己上三年级时会取得哪些进步呢?请把自己的期待写在这一张张幸运纸条上,写完后,把它叠成幸运星,放入老师的愿望瓶中保存起来。等到我们上了四年级时,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谁的期待成为了现实。

(学生写字条,最后把幸运星放入瓶中,在乐曲的伴奏下结束本课。)

3.我们的班集体

3-1我是班集体的一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理解“集体”的概念。

2.设计好采访学校有关部门及教师时的问题。

3.准备采访所需的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等。

4.搜集、整理采访时获得的各种图文资料,供活动交流时使用。

5.回忆自己以前为班级做的事及今后准备为班级做的事,并形成书面文字。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所要采访的教师与学校部门。

2.为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提供观察场所。

3.邀请班主任参与教学活动,介绍班集体及其成员的进步。

4.与摄像教师取得联系。

5.准备若干个小信封。〖本课题教学目标〗

1.理解“集体”“班集体”“班集体的一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明白只有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才能称之为集体。

2.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要建立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尽心尽责,班级建设人人有责。

3.进一步了解班集体和集体中的成员,树立更好地为班集体建设服务的意识。

4.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2.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3.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4.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5.拓展活动,热爱集体。〖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1.开展“我是一名调查员”的活动。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调查与统计活动,将看到并认为是符合“集体”这一概念的行为记录下来,填入表内。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居委会、部队等地点进行调查;摄像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调查记录的情景拍摄下来,用于课堂教学。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活动。

第一小组:采访学校大队辅导员,调查所在班集体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的情况。围绕“我们班这几年来参加了学校的哪些活动、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您有什么看法、给我们今后的活动提点建议”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学生搜集了有关资料或录音,准备在课堂上做展示。

第二小组:采访学校教导处的老师或校长,调查所在班集体的学习状况,围绕“我班历年来的学习状况怎样、有哪些进步、请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一些要求”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也可以拍摄、录音等。

第三小组:分散采访,学生自由采访任课教师(班主任除外),重点询问班级某些成员上这门课的情况,如学习、纪律、能力等。

3.开展“我是一名小作家”的活动。

每人回忆以前为班级做过的事情,选择其中令自己难忘的、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例,写成书面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今后准备为班集体做哪些事。教师要提醒学生尽量想得周到一些,想到的事情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不要好高骛远。

(二)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1.讨论交流。

讨论主题:什么是集体。

(1)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个集体中已经相处两年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什么是集体吗?课前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繁华的闹市口和部队等地方,让你们自己通过调查,认识“集体”这个词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小组对“集体”这个词的理解。

(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

(2)播放拍摄的录像。

(学生对比单个行人的行走和集体的锻炼,强化对“集体”概念的认识。)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有着相同的锻炼身体目标的一群人就组成了一个集体。但是一个人在街上走,我们就不能说他是集体。

(3)帮助学生理解“班集体”“班集体中的一员”。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刚才的总结,说一说什么是“班集体”和“班集体中的一员”。

(在理解 “班集体”这个概念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说完整,要说出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是有着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目标的集体。)

(4)教师小结。

师:是的,正是由于我们大家有着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共同目标,所以我们才组成了这个温馨和睦、团结向上的集体――三年级(6)班。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团结温暖的集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反之,则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使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

师: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同学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了,大家对我们班集体的每个同学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你们是否留意过这几年班集体的点滴变化呢?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课前,同学们已经较全面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一起来说一说吧!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汇报交流活动。

师: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各组的组员来汇报,也可以由各组的组长做总结汇报,还可以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做展示。

(1)第一小组汇报。

组员相继上台把自己的采访内容进行了汇报,还出示了班级获得的奖状、证书、书法作品、各项比赛的名次等。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荣誉有的是通过几个同学的努力为班级争取的,有的是许多同学共同努力得来的,也有的是一个人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他们都是我们班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三(2)班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活动中认识班集体的进步与变化,树立集体荣誉感。)

(2)第二小组汇报。

播放录音,出示相关的照片,进行汇报。

生:通过对教导处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咱们班在取得若干学习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每次的考试与作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另外,老师希望我们牢记“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这句话。

(学生同时了解班级的优点和缺点,便于他们认清现状,自我反思,并进行改正。)

(3)第三小组汇报。

出示不同质量的作业本、图画,及老师的评语,播放录音,进行汇报。第三小组的学生采访了众多的任课教师,教师对许多学生既肯定了优点,又提出了希望,希望学生能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树立为班级争光的信心和决心,使班集体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与班主任老师交流。

师:咱们班的点滴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最清楚。今天,我特意把他请来,你们可以围绕着班集体及其成员的问题来问问他。

(班主任老师很热情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班上每个同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还记录着这几年咱们班的进步呢!你们想听听吗?

(我在课前了解到班主任老师手里有这样的资料,于是把她请进课堂。班主任老师所讲的事例真实、可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过去,激动、兴奋和骄傲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班级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和教师共同融入了回顾成长历程的氛围中。)

师:刚才我们从许多老师那儿了解到我们班集体的情况,现在我们来夸一夸我们的班集体,夸一夸我们班的同学。

(三)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集体是最棒、最出色的,但这需要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为集体出谋划策,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更好。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为我们的班集体献计献策,并把它记在我们班的工作簿上。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条符合班级情况的意见,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明确了今后班集体努力的方向。)

(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师:同学们为我们的班集体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相信大家只要照着去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个班集体将会更加出色。

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两年多了,大家回忆一下,你为这个集体贡献过哪些力量,做过哪些事呢?当你的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是如何做的?请选择一些令你特别难忘的事情告诉同学们。

(教师要提醒学生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汇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肯定做得好的行为。)

师:听了你们的讲述,我很感动。在这里,我要代表全班同学对曾经为班集体做出过贡献的同学说一声“谢谢”,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地为这个集体服务。同学们,今后你们还打算为集体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请你们把自己打算做的事,悄悄地写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信纸上,在信纸上写清姓名,然后装在信封里交给我。当你们的诺言成为你们一贯的行为时,我们再把它公布出来。为了我们的班集体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绩,请同学们一齐努力、加油吧!

(该环节不公开学生的诺言,而是设置了一个小悬念,这种新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教师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认识了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也进一步了解了班集体及其成员。你们比以前更清楚地懂得了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自己应该为集体做些什么,如何使集体进步得更快。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以“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的态度时时提醒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拓展活动,热爱集体

1.寻找适当的机会,对已经把诺言转化为行动的学生进行表扬,并量化打分,给予鼓励;对那些敢于同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学生也要给予表扬。

2.建议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在全班开展一个“夸夸我们的班集体”的主题班会,把每位学生写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做展示。用历年来集体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照片、图片、奖状、奖杯布置会场,布置一个“荣誉角”,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开展一次活动。

3-2集体荣誉靠大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请学生回忆班集体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及自己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

2.搜集班集体获得荣誉的证书、奖状及照片。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将调查的材料汇集在一起进行整理。

2.确定两个讨论题目:

(1)咱们班获得过哪些荣誉,你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2)你认为应该怎样赢得和维护集体荣誉?

〖本课题教学目标〗

1.明白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形成乐于为集体做贡献的态度,激发热爱集体,珍惜集体荣誉的情感。

3.自觉用诚实、正直的行为赢得和维护集体荣誉。〖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导入。

教师营造特定的氛围,构建教学活动的“情绪场”,通过“合作光荣花”的游戏使学生对“集体荣誉的取得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一道理形成粗浅的认识。

2.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通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3.体验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人三足走”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激发他们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理性的认识。

4.讨论判断,解决问题。

将教科书中的小故事制作成录像片段――《红旗该不该得》,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讨论、书写等方式表达对该事件的看法。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5.制定计划,布置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争创三好班集体行动计划”,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施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在每一位同学的桌子上放了一样东西,你们看一看是什么?

生:是花瓣。

师:一片花瓣好看吗?怎么能让它变得漂亮呢?

生:用这些花瓣组成一朵花才会变得漂亮。

师:那就请同学们一起用花瓣组成漂亮的花吧。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将花瓣贴到黑板上,组成一朵光荣花。)

师:这朵光荣花漂亮吗?

生:漂亮!

师:它是怎么来的?

生:它是我们一起拼成的。

生:它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

师:光荣花是集体荣誉的象征,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它。

(板书:集体荣誉靠大家)

(二)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师: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去想一想我们班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和你为此做过哪些贡献,谁来说一说?

师:看来,我们班获得的荣誉还真不少呢!老师这儿有一幅照片,请你们看一看。

师:有些活动虽然没有奖状、证书,但受到了好评,这也是集体荣誉。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将获得的荣誉证书贴到黑板上,并用充满激励的语言给予鼓励,使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师:在这些荣誉中,你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

生:在光荣升旗班的活动中,我是主持人。我认真背台词,主持活动时没有失误。

生:我是升旗手,课下我反复练习。

生:我按时参加队列练习,各项要求我全部做到了。

生:在广播操评比中,我做到了节拍准、动作规范。

生:我的脚崴了,但坚持出勤。

师:广播操比赛时如果缺少了一个人行不行?

生:不行,那会影响我们班的成绩。

师:对,集体荣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这位同学克服困难,坚持出勤,说明他心里想着集体,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掌声鼓励)

生:在投准儿比赛中,我一个人投中了12个球。

生:我投中了9个球。

师:(指名回答)你参加比赛了吗?

生:没有。

师:那在这次活动中,你都做了什么?

生:我是观众,我给同学们加油。

师:她这样做算是为集体出力了吗?

生:应该算。我也是观众,我为同学们加油时嗓子都喊哑了。

生:应该算,因为有了同学们的鼓劲儿,所以我们才有信心获胜。

师:在有些活动中,因为人数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同学都参加,但能为集体出主意、想办法,能为集体呐喊助威也是为集体出力。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为集体做出的贡献,听了大家的发言,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集体荣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

生:我明白了要克服困难,为集体争得荣誉。

生:我明白了我们每个同学都是集体的一员,应该心中有集体。

师:对,我们每一个同学就像每一片花瓣,要想让花朵美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班集体光荣,我也光荣的道理,将集体荣誉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珍惜集体荣誉,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体验感悟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集体比赛的游戏,名字叫“同心协力”,每个小组选派四名同学参赛。(此项活动学生课下玩过,活动的组织由每组的小组长负责,教师做裁判,并负责安全保护。)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获胜的小组。你们能谈一谈为什么会获胜吗?

生:因为我们四个人配合得好。

生:因为有我们组的同学使劲为我们加油,我们有信心。

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了。

„„

师:这个荣誉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次祝贺你们。

师:第三小组开始走得挺好的,但为什么后来落在后面了?

生:我负责给他们绑腿,没绑好,绳子松了,所以我们组输了。

师:看来要想取得胜利,每一个同学都要努力才行。你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相信下一次你们一定会成功。

(四)讨论判断,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六一小学三(1)班获得了卫生流动红旗,可是有的同学却要把流动红旗送回去,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片段)

师:三年级(1)班该不该得这面卫生流动红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把讨论后的意见填在表内。(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这面红旗他们不该得。因为那两位做值日的同学欺骗了老师,红旗得来的不光彩。

生:我们也认为红旗不该得,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红旗才是集体荣誉,才光荣。

生:我们也认为这面红旗不该得。荣誉的取得不能靠欺骗,应该靠努力取得。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同其他小组一样,因为他们的做法不诚实,集体的荣誉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

师:看来你们已经达成了共识,这面红旗不该得。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他们应该把红旗送回去。

生:他们应该向老师道歉,承认错误。

生:他们虽然把红旗送回去了,但不应灰心丧气,应该大家共同努力,早日赢得这面红旗。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集体荣誉的取得要靠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还要通过诚实、正直的方式获得,这样得来的荣誉才光荣。听了大家的发言,那两位做值日的同学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放录像)

师:他们知错就改,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

(五)制定计划,布置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最近学校要评选“三好班集体”,你们有没有决心取得这个荣誉?

生:有!

师:你们真有信心!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争创三好班集体的计划。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第一小组讨论计划如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计划贴在墙报上,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按照计划去努力,为集体争得荣誉。

3-3让我们学会合作 〖本课题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认识合作的条件,初步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分成三部分:

1.看录像,对事例进行分析。

2.进行两次分组实践活动:搭建“成功塔”。

3.关注社会生活中需要合作的事情。〖实施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学生都经历过的做值日的活动导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录像,分析两种做值日的态度及结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把值日做好,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做值日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他们对应该如何做值日有自己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也容易发现问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指出录像中学生不利于做好值日的行为,并总结出做好值日的方法,初步认识到做值日这样的小事也离不开团结合作的道理。

(二)开展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易拉罐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比赛分两次进行。

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会合作成功的方法,认识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之所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具有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往往在游戏中会充分表现自我,将平时的习惯、情感真实地暴露出来,教师能借机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活动准备:每组30个易拉罐。

活动步骤:

第一次:

(1)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2)限时两分钟。

(3)开始比赛。

(4)赛后,请搭得最高的小组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比赛中是怎么做的,再请搭得最低的小组的学生说说失败的原因。

(5)各小组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

因为在活动前我没有对搭塔的方法进行任何提示与指导,因此在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完全是自主的、真实的,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坚持己见,有的忙着搭塔,有的在互相埋怨,有的在一旁承担起指挥的任务,还有的在一旁观望。看得出,每个小组在比赛前都没有经过周密的分工与协商。各小组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但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只有一个小组获得了成功。由于每个小组的成果都在学生的视线内,所以他们都很关注获得成功小组的经验和遭遇失败的小组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教师有目的地对正确的做法给以肯定和引导,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倾听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再经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总结,每个小组成员都很团结,开始共同探讨搭建成功塔的正确方法。

当进行第二次比赛时,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商讨搭建成功塔的最佳方案。在搭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许多学生还能够认真对待与自己相悖的意见。在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合作成功的条件和合作不成功的原因。许多学生认为,合作成功的条件是事先商量,大家心要齐,要互相帮助,不能相互埋怨,要合理分工,互相谦让;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是事先不商量,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也不管谁,互相埋怨、拆台,分工不合理等。这说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合作中的摩擦与磨合,学会了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

在学生感悟到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视线引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使他们意识到,学会合作的本领将关系到今后的生活,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合作,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我要很好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请学生观看了我国建国50周年阅兵式、学生集体跳绳等活动的录像片断,并利用教科书上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合作及合作带来的好处,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可以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合作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4.我们遵守规则 4-1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利用查阅报刊、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到社区进行实地调查,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则。

(二)教师准备

1.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情况。

2.抓住与学生学习生活最密切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实践。

3.引导学生策划课后的宣传活动,并付诸实施。〖本课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2.通过身边最贴切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小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摸底。

2.课堂教学。

(1)自主选择活动方式,进行“找规则”的活动。

(2)小组交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规则的重要性,并谈一谈自己以前是怎样做的、今后打算怎样做。

(3)策划课后的宣传活动。〖实施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逐渐将学校规则内化。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树立规则意识

教学难点:规则内化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校外规则。

2.教师制作课件。

3.教师准备4根接力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题

1.听说咱们班在运动会中取得了好成绩,接力跑获得了第一名,真了不起。今天,我们来一次接力走的比赛,让我见识一下你们的厉害,怎么样?我们请四组同学来进行比赛。

(第一组4名女同学,第二组2名男同学,第三组男女各1名,第四组3名男同学)

2.比赛开始。

3.好,我宣布,第——2组获胜!(学生抗议)

4.哦,我明白了,刚刚大家说的这些都是比赛的规则。看来,我们这次比赛是缺少了规则。没有规则,大家都会觉得不公平,也没有快乐。那么,除了比赛、游戏需要规则,我们做哪些事情也需要规则呢?

5.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有规则。(出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二、回忆校内规则

1.师:我们小朋友天天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大家对我们的学校熟悉吧?

生:熟悉!

师:那我考考你们,我们学校里有哪些规则呢?我提议,先4人小组讨论。不过呀,咱们的讨论也是有规则的。

此时的学生大都表示惊讶,心想:讨论有什么规则呀?

师:想想看,咱们讨论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对呀,我们讨论时该注意什么呢?这就是讨论的规则,我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规则归纳了一下。(实物投影出示讨论的规则)

(1)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2)声音不要太大。

(3)人人发表意见。

(4)总结小组意见。

(5)推荐一人介绍(其他同学可补充)。

师:好,讨论开始吧1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提及什么是规则这一问题,而是变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规则概念有机地渗透在讨论的具体要求中。]

3.师:好,我们开始交流了。交流的时候,你们猜到了吧,又有规则了。

生:哦!

师出示交流规则:(1)大声交流,(2)避免重复,(3)认真倾听。

师:哪个小组先让我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生1:要说普通话,轻声慢步过走廊,男生不剃光头,要穿校服。

生2:天天佩戴红领巾,戴小黄帽,带学生证。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的?

生3:不能破坏草坪,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能大声喧哗,吃饭的时候不能浪费粮食,女同学不能戴首饰,在教室里不能互相追逐。

生4:不在走廊上吃早点,准时到校,不穿拖鞋到校。

生5:不能随地吐痰„„

[学生交流的规则可谓面面俱到。这些规则时刻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也是学校四项竞赛的要求,更是学生对学校生活真实的体验。]

4.师:我发现,我们学校本部比分部漂亮多了,所以特地参观了一下,并且拍了几张照片,意外地找到了一些规则,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教师办公职责、升旗仪式等标志)

5.你们发现了哪些规则?(指名说)

6.看来,我们学校里的规则真不少。

[执教老师在学校分部任教,以到本部参观的形式出示照片,非常自然,巧妙地把学生不太注意的一些规则呈现在学生面前,似乎就在不经意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对规则的感悟也更深刻了。此时,规则可谓是随着这些漂亮的照片——风,潜入了学生的意识——夜,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交流校外规则

1.师:学校里的规则真不少,那学校外呢?老师布置大家课前去调查了,想不想把你的调查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想!

师:谁先来试试?

生1:我是在马路上调查的。我在马路上看到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这是我做的模型(生出示模型)。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师:好的,你想请谁?

(一生举灯,一生表演)

师:真不错!

生1:我还在马路上看到了人行道,我们行人在马路上要走人行道;我还看见了斑马线,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我还看到了禁止按喇叭的标志,还有这个(出示禁止车辆停放标志),表示禁止车辆停放;(出示禁止进入标志)这是禁止进入的标志。(生边说边出示标志)

师:这些标志让我们长了见识,谢谢你!

生1:我在马路上还看到交警叔叔在指挥交通。

师:你能不能像交警叔叔那样来指挥指挥?

生1:不行。

师:谁行?

一男生(上台指挥):这样是停,这样是行。

师:大家来学学看,试试做一名小交警。

学生一起兴趣盎然地学起来。

[课上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既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让其他同学增长了认识,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规则。最后让学生学学交警叔叔指挥交通,学生兴致很高,积极参与。]

2.学生继续交流。(医院、商场、公共汽车、农贸市场、电影院„„)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校外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则,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示,那就把你的调查成果展示给你的好朋友看,和他一块分享吧!

四、订规则再比赛

1.大家调查到的规则真多,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2.我们刚才的接力走比赛,大家觉得不公平,是吧?那你认为应加上什么规则呢?(人数相同,男女人数比例一样„„)

3.就让我们按大家制定的规则再进行一次比赛-,真正决一次胜负怎么样?比赛开始!

4.我宣布。第——4组获胜!

5这次按规则进行的比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公平、快乐)

6.规则除了给我们带来公平、快乐,还带来了什么?

五、总结下课

1.师:是啊,规则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公平、安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哟,该下课了,有个问题考考大家,下课时有什么规则?(指名说)

生1: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闹、喝水!

师:我们要从这里走回教室,也要遵守什么规则?

生2:要安静!

生3:轻声慢步,不能争抢。

2.师: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

(学生非常安静地收拾物品,排队回教室)

[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不能单靠课堂,还必须延伸至课外,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往往讨厌教师布置课外要干什么,或听到教师用命令式的语气说下课应该怎么样。比赛的形式学生往往是喜欢的,让学生比一比,谁在下课时做得最好,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开始将规则内化,这一切是不露痕迹的、自然的。]

一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的确,我们的品德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我们教育者作知心的钥匙,开启一扇智慧的门,为学生带去舒适的风,无声地滋润他们,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我心中的老师 5-1老师教育我成长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老师教育自己成长的事例。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二)知识与技能:

(1)科学是什么。(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2)想知道,爱提问。[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3.铁丝或铝丝。

(二)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街道什么是科学课吗?(板题)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什么是科学” 2.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1)教师演示:吹泡泡。

(2)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回答。(3)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呢?

A.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的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B.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5)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3.反思

(1)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2)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4.讨论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2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与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到校园内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教师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如: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等。

(2)将寻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请记在P75页的表格中或P10页的空档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外形样子。(3)学生活动。

(4)教师与学生一道外出寻找,发现问题及时指导。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1)学生分组讨论,(2)学生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3)老师结合学生讨论与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引导学生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然后得出“植物”与“动物”的概念。

(三)要求课后继续研究。[板书]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生物

动物

非生物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1.几种盆栽植物 2.各种植物的投影片。3.学生自备一些小型植物。[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在校园里寻找了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发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物的问题好吗?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描述一些植物。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让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各种各样的植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它们的样子等。A.分组观察;

B.分组互相说说带来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 C.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投影,介绍一些植物。2.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看P12,找出桃树与向日葵不同与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比谁的发现多。(2)班级交流。

(3)教师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生长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讨论。(4)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任意两种植物,说说它们的不同与相同点。将结果记录在P75-76的表格中。

(三)课后继续观察比较。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与相同。(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录音或录像资料;狗、兔等动物的标本。[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

(1)师出示各种动物的投影,生认识这些动物。

(2)汇报交流并叙述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3)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4)小组游戏:猜一猜,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要求一方问一些动物的情况,对方回答。如:它长毛吗?它是吃肉的动物吗?它会生蛋吗?它有四条腿吗?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2.比较两种动物有不同与相同。(1)比较狗和兔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生仔细观察、比较,将狗和兔的不同与相同写在P76的表格中。

(2)学生将自己比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长将本小组内的一致意见记在纸上。然后,进行全班交流。(3)比较任意两种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任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3.给动物分类。

(1)将搜集来的动物卡片,放在一起,把这些动物分类,把分类的结果记在P16的表格和P77的表格中。(2)汇报交流: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方法。

(三)课后继续比较一些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与动物的相似和不同。(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与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教学准备] 1.萝卜和兔子和实物或标本 2.有关尺蠖等动物植物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问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1)师说一个关于兔子与萝卜的故事。

(2)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自己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的多。(3)再看看P17的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4)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每组的情况。

(5)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萝卜和兔子生存条件等相似之处,从而认识到动植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支讨论: A.不同之处:

a.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一般能到处活动。

b.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而动物却只靠吃植物、微生物或其他动物为生。

c.大多数动物从小到大,一般只是个子变大,器官变化不大。而植物从小到大变化就大了。埋种→长出幼苗→长根长叶→开花结果→一直长几十米高。B.相同之处:

生活环境相同,都会生长,都会死亡,有的都需要氧气等方面。学生说得越多越好。2.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和植物。

(1)看录像,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与植物。(2)交流、讨论一些动物与植物的情况。

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食物、繁殖等方面去考虑。3.比较P19图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1)老虎与松树;(2)鱼与水草;(3)代鼠与树叶。(4)人与动物。

有选择地比较,把结果记录在P77的表格中。4.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人是动物吗?(2)生回答。

(3)学生根据不时了解的有关黑猩猩的情况与人相比,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同。将结果记在P20的表格中。(4)比较后进行交流。

(5)师生讨论,围绕以下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人也是动物。需要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三)课后思考:

植物、动物、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3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家乡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

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2.纸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地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2)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各种纸张、纸的物品、放大镜、纱布、铁丝框、餐巾纸、木棒、豆浆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哪些物品是纸做的。

(1)学生汇报自己带来了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用纸做的?(2)认识有哪些纸?

餐巾纸、卡纸、大白纸、牛皮纸、不透水的纸等以及光敏纸、热敏纸、压敏纸、电容纸等。2.针对纸提出一些问题。

(1)对于纸你有些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呢?(2)学生提问。

(3)对刚才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弄明白了呢?(4)学生回答。3.研究纸。

(1)对于同学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2)你们想怎样来研究呢?(3)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

(4)分组研究。4 人小组在一起,将带来的各种纸和物品放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你还能够发现哪些其他同学没有发现的特点。

(5)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每个小组一齐到讲台前共同汇报厂家的情况。

(6)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小结:光滑粗糙、软硬、结实程度、吸水性等。并结合分析,说说各种纸的特点民用途之间的关系。4.了解纸的发明史。

(1)教师结合刚才同学的介绍,补充介绍蔡伦发明纸的故事。(2)介绍纸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5.动手造一张纸。(1)简单介绍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

(三)课后作业。查阅有关纸的介绍的资料。

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第5单元

自由研究

1、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研究会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辨认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的显著特征。(2)能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3)能记录和整理信息,能向大家表达与交流自己研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发现。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更多的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事物,进一步探究相关事物的特征,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爱提问题,愿意进行新的尝试。(2)发展他们的虚心、客观、耐心细致的态度,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我们也曾经提出过许多的问题,今天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学生提问。

(二)选择问题。

1、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同学们在选择问题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要选择太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三)分析问题。

结合同学们选择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应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研究,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等。

(四)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学生对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制定切实右行的研究计划,例如: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的研究材料,研究的人员等。

(五)进行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安排的研究计划来自主开展对某种事物的观察、研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

(六)数据整理。

指导学生将自己研究后发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奥秘。

(七)汇报交流。

1、可以交流本组的研究情况,也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允许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争论。

2、汇报交流的一般步骤:(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是怎样进行研究的?(3)获得了哪些信息资料?

(4)你是怎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5)你得出了什么结论?(6)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研究完?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第二单元 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准备 :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2、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 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教学目标:

7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3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13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3.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617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4.3纺织材料——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021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

师:对,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下面我们就接下去研究一下金属的性质。

(二)、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光泽度实验。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导热性实验

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总结:铝勺导热快。

3、延展性实验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来总结金属的性质: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金属还有其他一些性质,我们以后会学到。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讨论

师: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5 塑料

324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附玩纸飞机的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其他问题: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附板书: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观察中

玩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科学小制作

5.2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

并作记录。

62728-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A.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C.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D.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E.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的获取;二是科学技能的掌握;三是有关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目标的双重性;(2)活动的过程性;(3)方法的针对性;(4)工具的有效性;(5)证据的重要性;(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7)结论的开放性。

为此,我设计了这个方案:从亲近自然、靠近自然出发,以学生身边的科学问题着手,选择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有意识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精心提供材料,创设一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吸引过来、调动起来的氛围,引导学生从真实材料中发现问题,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运用经验大胆推想,通过观察进行研究,在推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找出规律,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实验证明了的假设,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通过观看录像,纠正一些认识,改进一些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师与生的讨论、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交流,是真正提升学生认识的重要举措,运大家之脑,动大家之手,集大家之智慧,得出的结论才更为可靠,更具说服力。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 学 环 节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活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札记:

板书:

附表: 名 称

蚱蜢

蚯蚓

…… 发 现 地 点

草丛

泥土

……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或投影或录像资料、植物卡。[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 学 环 节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有条件可以播放常见植物的录像资料或带学生走入校园认识常见的植物)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 学 环 节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

实物投影

能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投影: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 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

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5、板书学生发言。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

实物投影 植物卡

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

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教学札记:

教 学 环 节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投影(挂图、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音或录像)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 学 环 节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二、游戏:猜动物。

1、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例如:(老虎)问:它长毛吗?

答:是。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投影(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交流汇报。

实物投影、多媒体

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填写活动结果。

实物投影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不同。(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教学准备] 萝卜、兔子等的实物或标本,有关尺蠖等动植物的录像资料或投影图片。[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难点知道植物、动物、人的相似。[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植物〃动物〃人 教 学 环 节

技 术平台

目 标 检 测

一、比较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教师故事导入新课:兔子与萝卜的故事。(边讲边出示兔子的标本和萝卜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动画导入)

2、模仿兔妈妈问:你(兔子)和萝卜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代表小兔发言。

4、再问:萝卜和兔子也有相似之处吗?

5、小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出示萝卜和兔子从小到大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兔子标本 萝卜

会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技术平台目标检测

6、全班交流汇报萝卜与兔子的不同与相同。(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二、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的趣事。

1、播放录像。(奇妙的动物、奇妙的植物)

2、谈话: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或植物的趣事吗?上前来说给我们听听。

播放录像资料

了解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动植物;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三、再次比较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图片(老虎、金鱼、水草、大树……)

2、提问:这些动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3、小组讨论、记录。

4、代表发言。

5、教师小结:

实物投影

能通过语言、文字交流比较结果;知道动植物之间的共同特征。

四、比较人、动物、植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1、提问:人是动物吗?

2、出示:人与黑猩猩。

3、小组讨论: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5、小结:我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需要食物、水、空气和生活的空间;我们生长,我们也会死亡。

实物投影

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不同;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教学札记:

板书:

三、教学活动框图

描述某一植物的特征

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认识丰富多彩的植物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寻找校园里的生命

讨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讨论、交流人与黑猩猩的异同

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比较并交流动植物的异同

描述某一动物的特征

4、植物〃动物〃人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比较萝卜和兔子的不同 比较并记录狗和兔的不同与相同

比较萝卜和兔子的相同

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讨论某些特殊的生物

四、学习评价表序

号 评

容 等

级 自

评 小

组 评 1 比较植物的相同与不同 没

做 △ △

了 ☆ ☆

有所发现 ★ ★ 比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没

做 △ △

做 了 ☆ ☆

有所发现 ★ ★ 比较植物、动物与人 做

了 ☆ ☆

有所发现 ★ ★ 教师评价 老师想对你说: 2.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教学后记:

2.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教学后记:

2.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教学后记:

第3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3.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4.1谁最关心天气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1.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4.2测气温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3雨 下 得 有 多 大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三、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四、教学后记

4.4今天刮什么风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体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风的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的特征;

2、能够用一些常见材料制作风向标、风力计,能用风向标、风力计初步测量风向、风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大扇子一把、风铃、自制风向标、实验报告单。学生材料:彩色纸条、塑料泡沫小球、棉线、彩色小旗、纸风车、布条。过程设计: 活动一 体验

一、了解风的特征

1、谈话:(指着风铃)问:知道风铃为什么会响吗? 关于风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意 图]: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述,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激发兴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科学。

2、了解风的特征 ⑴体验:风的特征

①老师送一份礼物给你们,请你们张开手。(用大扇子朝学生们扇,扇起风)接住啦,别松手!现在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

②那好!拿不出,就睁大眼睛看,看看老师究竟送什么礼物给你们。(用扇子朝学生手上扇风)。

③、这样吧!你们看又看不见,抓又抓不到,那就用鼻子去闻闻看,看看这礼物是什么味。(再用扇子扇向学生)。

④、谈话:老师送给你们的这份礼物究竟是什么?能说说风的特征吗?小组讨论一下。⑵、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出风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感觉得到(板书)。

[意图]: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度、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互动式开放性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本次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从情境中认识并归纳出风的特征。活动二 实

二、观测风向、风力

(一)、讲解:风有特征,同时也有风向和风力。

(二)、认识风向

1、(打开教室里所有的窗子)问:风从哪儿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打开课件,了解风向及测量风向的方法。

3、讲解风向标的制作步骤。

4、关注学生如何制作风向标。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科学仪器的能力。

(三)、认识风力

1、情境创设:打开教室里的电风扇(风力由小到大)。

2、问:风力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

3、看课件,了解风力的等级划分及测量风力的方法。

4、认识风力等级划分: 0 级 —— 烟柱直冲天 1 级 —— 轻烟随风偏 2级 —— 红旗迎风展 ……

5、关注学生用手中材料测教室、室外风力,给风力划等级。

6、关注学生汇报观测结果。

[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制的科学仪器去测量、分析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力求作到“教”为“学”,“学”为“用”服务。活动三 应

三、拓展、应用

1、今天我们了解了风的特征、风力、风向,你能不能说说今天刮几级风、风向如何?

[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议一议,风向和风力与人们的关系。

看课件,提问:风力和风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看课件,师讲解。

3、你能不能将你所了解、观察到的风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⑴、出示诗《风》,朗诵诗(配乐)。⑵、续写该诗。(放音乐)

4、欣赏学生作品。

[意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板书设计: 风

风的特征:

看不见

摸不着

闻不到

感觉得到 风

向:

南 西

北 风

力: 0级 ——

烟柱直冲天 1级 ——

轻烟随风偏 2级 ——

红旗迎风展 ……

1、写发现时,应当对比室内外的测量结果来写,也可以把在测量过程的发现写下来。

2、在进行汇报时,应用“今天刮____风,风力_____级”和“我们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现了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设计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操作实践、网络学习,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并能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特色]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采用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结合,通过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游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科学充满着奥秘,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第六单元 6.1观察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2.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二.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各种食品、布袋、纸喇叭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2.眼睛是我们重要的器官,它有些什么作用呢?

(二)自主学习: 1.观察眼睛:

(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镜子看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2)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眼睛,并在P88的圆圈中画出你眼睛。(3)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眼睛。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1)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邮票、布料、书中的画面、手心……

(2)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分析观察到的人民币的情况:(以下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10”、面额“ 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 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问: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防伪措施? 问:第五套人民币50元、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答:第四套人民币防伪技术有十几种,主要包括: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1990年版]、手工雕刻头像、雕刻凹版印刷、对印图案等。实践证明,传统的一些防伪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研制开发第五套人民币时,加强了对传统防伪技术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质量和可靠程度上下工夫,重点是提高其技术含量。如:雕刻人像,重点突出人像的层次;安全线,增加了缩微文字和磁性、全息开窗等;雕刻凹版印刷,突出其凹印手感等等。

同时,第五套人民币还应用了多项成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防伪技术,主要包括:光变油墨印刷图案、隐行面额数字、横竖双号码、双色横号码、阴阳互补对印图案、胶印缩微文字、红蓝彩色纤维、白水印等多项防伪技术。此外,还有多项专家防伪技术。与第四套人民币相比,第五套人民币在防伪技术上一项重要的突破就是增加了机读技术,便于现代化机具清分处理。

答: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10项公众防伪措施,具体如下: A、固定花卉水印: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月季花水印。

B、白水印:位于双色横号码下方,迎光透视,可以看到透光性很强的图案“10”水印。

C、红、蓝彩色纤维:在票面上,可以看到纸张中有不规则分布的红色和蓝色纤维。

D、全息磁性开窗安全线:正面中间偏左,有一条开窗安全线,开窗部分可以看到由缩微字符“¥10”组成的全息图案,仪器检测有磁性(开窗安全线,指局部埋入纸张中,局部裸露在纸面上的一种安全线)。

E、手工雕刻头像: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F、隐形面额数字:正面右上方有一装饰图案,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可以看到面额数字“10”字样。

G、胶印缩微文字:正面上方胶印图案中,多处印有缩微文字“rmb10”字样。

H、阴阳互补对印图案:正面左下角和背面右下角均有一圆形局部图案,迎光透视,可以看到正背面图案合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I、雕刻凹版印刷: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数字、盲文面额标记和背面主景“长江三峡”图案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

J、双色横号码:正面印有双色横号码,左侧部分为红色,右侧部分为黑色。3.用耳朵听。

(1)描述耳朵听到的声音。(2)你有什么办法听到更多的声音。

(3)用听诊器或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这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4)介绍“纳米耳”的资料。见参考书P117。4.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模物游戏。(2)尝味识物游戏。

(三)课后作业:

1.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发现其中的奥秘。2.用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

6.2用工具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2)认识量杯和量筒。(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2)学习使用小天平。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B.测量物价的质量。(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1)认识各种温度计。(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指导学生认识书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仪器。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1)学生活动。(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第二单元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 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附表:

蚱蜢

蚯蚓

„„

草丛

泥土

„„

现 2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2、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 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流。

9、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75页活动记录中。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1、任选家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的活动记录上。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校园里的小动物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例如:(老虎)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

(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3单元 3.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3.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3.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二.教学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4.1谁最关心天气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1.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4.2测气温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3雨 下 得 有 多 大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三、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四、教学后记

4.4今天刮什么风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体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创设浓郁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风的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的特征;

2、能够用一些常见材料制作风向标、风力计,能用风向标、风力计初步测量风向、风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大扇子一把、风铃、自制风向标、实验报告单。学生材料:彩色纸条、塑料泡沫小球、棉线、彩色小旗、纸风车、布条。过程设计: 活动一

体验

一、了解风的特征

1、谈话:(指着风铃)问:知道风铃为什么会响吗? 关于风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意 图]: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述,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激发兴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科学。

2、了解风的特征 ⑴体验:风的特征

①老师送一份礼物给你们,请你们张开手。(用大扇子朝学生们扇,扇起风)接住啦,别松手!现在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

②那好!拿不出,就睁大眼睛看,看看老师究竟送什么礼物给你们。(用扇子朝学生手上扇风)。

③、这样吧!你们看又看不见,抓又抓不到,那就用鼻子去闻闻看,看看这礼物是什么味。(再用扇子扇向学生)。

④、谈话:老师送给你们的这份礼物究竟是什么?能说说风的特征吗?小组讨论一下。⑵、听取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归纳出风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却感觉得到(板书)。

[意图]: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度、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互动式开放性问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本次的学习活动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从情境中认识并归纳出风的特征。

活动二

二、观测风向、风力

(一)、讲解:风有特征,同时也有风向和风力。

(二)、认识风向

1、(打开教室里所有的窗子)问:风从哪儿来你是怎么知道的?

2、打开课件,了解风向及测量风向的方法。

3、讲解风向标的制作步骤。

4、关注学生如何制作风向标。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科学仪器的能力。

(三)、认识风力

1、情境创设:打开教室里的电风扇(风力由小到大)。

2、问:风力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

3、看课件,了解风力的等级划分及测量风力的方法。

4、认识风力等级划分: 0 级 —— 烟柱直冲天 1 级 —— 轻烟随风偏 2级 —— 红旗迎风展 „„

5、关注学生用手中材料测教室、室外风力,给风力划等级。

6、关注学生汇报观测结果。

[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制的科学仪器去测量、分析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力求作到“教”为“学”,“学”为“用”服务。活动三

三、拓展、应用

1、今天我们了解了风的特征、风力、风向,你能不能说说今天刮几级风、风向如何? [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议一议,风向和风力与人们的关系。

看课件,提问:风力和风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看课件,师讲解。

3、你能不能将你所了解、观察到的风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⑴、出示诗《风》,朗诵诗(配乐)。⑵、续写该诗。(放音乐)

4、欣赏学生作品。

[意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风的特征:

看不见

摸不着

闻不到

感觉得到

向:

西

力: 0级 ——

烟柱直冲天

1级 ——

轻烟随风偏

2级 ——

红旗迎风展

„„

1、写发现时,应当对比室内外的测量结果来写,也可以把在测量过程的发现写下来。

2、在进行汇报时,应用“今天刮____风,风力_____级”和“我们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现了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设计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操作实践、网络学习,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并能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特色]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采用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结合,通过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垃圾分类游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科学充满着奥秘,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外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第六单元

6.1观察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2.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观察。

(2)知道观察的作用——发现事物的特征及现象,提出问题。(3)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

(2)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3)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二.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各种食品、布袋、纸喇叭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2.眼睛是我们重要的器官,它有些什么作用呢?

(二)自主学习: 1.观察眼睛:

(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镜子看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2)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眼睛,并在P88的圆圈中画出你眼睛。(3)请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眼睛。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1)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邮票、布料、书中的画面、手心„„(2)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分析观察到的人民币的情况:(以下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10”、面额“ 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 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问: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防伪措施?

问:第五套人民币50元、10元纸币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答:第四套人民币防伪技术有十几种,主要包括: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1990年版]、手工雕刻头像、雕刻凹版印刷、对印图案等。实践证明,传统的一些防伪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研制开发第五套人民币时,加强了对传统防伪技术更深层次的研究,在质量和可靠程度上下工夫,重点是提高其技术含量。如:雕刻人像,重点突出人像的层次;安全线,增加了缩微文字和磁性、全息开窗等;雕刻凹版印刷,突出其凹印手感等等。

同时,第五套人民币还应用了多项成熟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防伪技术,主要包括:光变油墨印刷图案、隐行面额数字、横竖双号码、双色横号码、阴阳互补对印图案、胶印缩微文字、红蓝彩色纤维、白水印等多项防伪技术。此外,还有多项专家防伪技术。与第四套人民币相比,第五套人民币在防伪技术上一项重要的突破就是增加了机读技术,便于现代化机具清分处理。

答: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采用了10项公众防伪措施,具体如下:

A、固定花卉水印: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月季花水印。

B、白水印:位于双色横号码下方,迎光透视,可以看到透光性很强的图案“10”水印。

C、红、蓝彩色纤维:在票面上,可以看到纸张中有不规则分布的红色和蓝色纤维。

D、全息磁性开窗安全线:正面中间偏左,有一条开窗安全线,开窗部分可以看到由缩微字符“¥10”组成的全息图案,仪器检测有磁性(开窗安全线,指局部埋入纸张中,局部裸露在纸面上的一种安全线)。

E、手工雕刻头像: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F、隐形面额数字:正面右上方有一装饰图案,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可以看到面额数字“10”字样。

G、胶印缩微文字:正面上方胶印图案中,多处印有缩微文字“rmb10”字样。

H、阴阳互补对印图案:正面左下角和背面右下角均有一圆形局部图案,迎光透视,可以看到正背面图案合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

I、雕刻凹版印刷: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数字、盲文面额标记和背面主景“长江三峡”图案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J、双色横号码:正面印有双色横号码,左侧部分为红色,右侧部分为黑色。3.用耳朵听。

(1)描述耳朵听到的声音。

(2)你有什么办法听到更多的声音。(3)用听诊器或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这项活动可以放在课后完成)(4)介绍“纳米耳”的资料。见参考书P117。4.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模物游戏。(2)尝味识物游戏。

(三)课后作业:

1.用放大镜观察人民币,发现其中的奥秘。2.用纸喇叭听大树的“心跳”

6.2用工具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温暖的家 我长大了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

1、教师讲解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并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后的感想。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你们谈感受呢?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教学反思:

爸爸、妈妈抚育我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回顾成长历程,勾起生活的回忆,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揭示主题:《爸爸妈妈抚育我》

1、师生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有这么一位同学,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特别关心、照顾她的人,她是谁呢?

2、生谈感受。

师: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3、师小结揭题:是啊,郭殷子心小小年纪就能获得这么多荣誉,离不开她妈妈全身心的关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爸爸妈妈抚育我》,好吗?

二、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通过交流、辨析和观察,了解并理解自己父母亲养育呵护自己的由衷,体会父母为了家庭生活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1、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讲述父母关心他们令他们难忘的事。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们的呢?

(1)小组活动。(生在小组内交流,师参与小组内活动,提升、指导)

(2)在班上交流

2、师小结过渡:是啊,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可我们还常常习以为常,还不知道他们为我们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和负担。老师建议,让我们走进他们,看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真正了解你们的爸爸妈妈,好吗?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真情触动,实话实说

1、观看录像谈感受。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父母的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体会他们抚育子女的辛苦。

师:世麟妈妈的一天是这么得辛苦和忙碌,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呢?把你们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介绍吧!

3、针对“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在你们成长过程中,倾注了爸爸妈妈全部的爱,那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生实话实说自己对待父母这种做法的态度。

师:大家都认为,父母长辈这样做,是对我们的关心,是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平常他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满意吗?我们来个实话实说。

5、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抚育我们成长(出示板书),无私地奉献与付出着,可我们有许多人还是不能理解他们。大家想想,这样对吗?()那你们就想想看,今后该怎么做呢?

6、师小结并过渡:老师明白了,你们也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出示板书:爱),你们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那好,借此机会,老师建议大家动起手来,亲手做一份礼物,献给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

四:敬献礼物,以表心意。

通过向父母长辈赠送礼物,表达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1、生制作礼物。

2、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请你们先停下来。做好的先上来展示,还没完成的我们课后继续完成。

3、师生共舞《让爱住我家》轻松结课。

师总结:爱心之家收到这么多礼物,老师会转交给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收到礼物后一定会很开心。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学会互相关爱,让爱永远驻我们的家!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随着《让爱住我家》的音乐,一起唱吧,跳吧!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份爱带回你们的家吧,再见!

五、课后反思:

3.我懂事了

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学生猜)

(二)引导对比

1.师:(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可爱吧!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

(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

师: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

(三)交流感悟

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

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

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

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

1.师: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

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

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

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

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

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

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

4.健康生活每一天 4-1家里的文明礼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教师准备

1.教学中要使用的调查问卷表格。

2.课前就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表现,采访学生家长,并拍成录像片段。〖本课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用调查统计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的结论。

2.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在学校与在家不同的行为表现。

3.用体验的方式感知亲人间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礼貌时,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在哪里。

5.探究、讨论和设计: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礼貌,小组讨论,并设计出 《家庭文明公约》。〖实施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

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

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师: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

师: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

生: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

4-2 居家生活讲节约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参观、调查、访问所用的笔、本等学习用具。

(二)教师准备

1.与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所联系,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

2.请老革命、老干部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可以向老人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与老人们座谈。

3.自制幻灯片并收集一些关于家庭勤俭节约的事例。〖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

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调查,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调查采访的成果,并在全班交流;召开“节约与攀比”小型讨论会。〖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2.观察访问对象的家庭,进行适当的数码拍摄。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三)返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活动

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

2.教师点拨。

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 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

3.教师小结。

师: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5.教师提出问题。

(1)节约有什么好处?攀比有什么害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你们今后想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师: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

4-3 生活中的安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我校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家长多是双职工,他们工作很忙,有许多学生是“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很常见的。平时家长也告诉孩子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课前调查: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重点是“当你在不同地方遇到陌生人该怎么办?”

(二)教师准备

在课堂上设置有关生活中安全方面的模拟活动,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课题教学目标〗

1.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2.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情境导入,模拟活动。

通过小红独自一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分小组模拟这一情境,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探讨与研究。

课前引导学生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在课上交流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

3.分小组模拟四种情况,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4.课后拓展,付诸于实践。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因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并为家庭生活中不安全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从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实施过程〗

(一)模拟活动

1.情境引入。

师: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那人告诉小红是她父母叫他来家里拿东西的,同时他还说出了小红父母的名字。小红没了主意。她应该让他进门吗?应该怎么办呢?

请学生分小组准备,模拟以上的情况,想办法解决,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

2.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

3.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小红请他进来,因为他说出了她父母的名字,说明他跟父母很熟,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小组:打电话问一问父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是,就开门请他进来找东西;否则就不开门。

师:如果小红找不到父母怎么办?而且他说事情很紧急,非要进来。

教师及时肯定两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后者,想得很周全。同时教师强调,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

(二)探讨与研究

师: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你都知道哪些呢?

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作业:家庭生活中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救自护。在课上,学生用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发言,非常积极。分别说到了用电、使用燃气、防火、防溺水等与安全有关的事例。

当学生说到车祸、过马路看交通信号灯、酒后不能驾驶车辆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问题,教师对此提出,交通安全是生活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通安全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但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具有防范意识。

(三)全班模拟活动

1.模拟活动。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抽题签,然后按照题签上的内容进行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的方法。

情境:(1)燃气泄漏;(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2.小组汇报结果。

(1)“燃气泄漏”和“有人被开水烫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说,在家里经常听父母讲,遇到燃气泄漏,一定不要惊慌,要首先关闭燃气开关,切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而且一定不能够使用明火,包括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排风扇等。

遇到有人被烫伤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烫伤,被烫伤的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方法:给被烫伤的部位冲冷水降温,缓解疼痛;涂抹小苏打水或烫伤药膏进行消炎、治疗。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要去医院及时诊治。

(2)“有人游泳时溺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展示的是马上跳下去救,理由是要“见义勇为”。对此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不能跳下水去救,如果你不会游泳,会被淹死。”“如果水太急,我们太小,不仅不能救上溺水者,反而害了自己。”教师马上追问:“你们想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自己不能救,最好向大人求救,或寻找救助工具。”教师肯定其结果,并强调:“你们都是未成年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注意逃生自救。”

(3)“有人触电”的处理方法。

当有人触电时,学生展示的是首先切断电源。但有学生补充说,他们做得不完全正确,切断电源不能用手,应用干木棍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教师肯定其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若是被高压线击倒,能不能用干木棍切断电源?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不能。因为高压电会立即把木棍击穿,把救人者击倒。”教师强调:“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离开危险之地,并向电工求救。”

3.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除了自我救护外,还应向大人求救。

教科书第19页连线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证报警内容的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

5.设计安全提示标志。

由学生根据前面讨论中找到的、家庭生活中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为家庭安全生活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

学生在这一制作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热情,纷纷为自家的电器插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位置设计制作了很醒目、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提示标志。这是他们在确立了安全生活的正确态度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四)教师总结,课后延伸

师: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回家以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为自己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标志,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

主题一

我和小伙伴

1、学会友好相处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收集名人小时候与同伴相处的故事,以及与人相处的名言集锦。

2.到图书馆、上网查找关于与人相处方式的资料。

3.与父母交流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困惑,请他们给予帮助。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与同伴相处的烦恼。

2.学生秋游活动中的录像片段。〖本课题教学目标〗

1.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体验亲密友谊带来的快乐。

2.学会与同学正确相处,懂得以诚相待的道理。

3.能够处理同学之间的简单矛盾,学会彼此谅解。〖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内需。

第二课时

贴近生活,学会解决方法。

第三课时

互动参与,体验友谊之趣。〖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2.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感需要,引出主题

教师播放师生同去秋游焦山时的录像,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与同学一起秋游的乐趣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可以看美景、吃好东西、可以不做作业、可以与同学做游戏、与同学拍照片„„)

* 你与同伴之间一起游玩,有没有感动人的事?

* 在游玩中有没有与同学闹过别扭,为了什么事情闹别扭的? * 这些别扭使愉快的秋游有些扫兴,看来友好相处很重要。

(二)真情流露,体验友好相处带来的快乐

1.欣赏照片。

师:有没有与同学在学习活动或游玩时拍下的照片?快拿出来,在小组内欣赏,请你给小组同学做个介绍。

2.召开故事会。

师: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伙伴,伙伴之间一定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召开一个故事会,大家来讲述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不过,今天的故事会有个特殊要求,每位同学不仅要讲一个故事,最后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美好友谊带来的快乐。

(1)先听教师讲一个自己小时候与小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故事。

(2)学生小组内轮流讲。

(3)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三)引导学生树立互相尊重和愿意与伙伴相处的意识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回忆了自己与伙伴之间令人难忘的事,老师都被有的故事感动了,真想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你们欢迎吗?(学生表示欢迎)

师:同学们,你们欢迎班里所有的同学都与你交朋友吗?咱们班谁的朋友最多?朋友多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俗话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多快乐。只要你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四)课外作业

1.搜集与小伙伴相处中的烦恼,这些烦恼自己解决了多少?没有解决的矛盾打算怎么办?

2.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可以去问父母、爷爷、奶奶,可以去图书馆摘抄,可以去网上查一查,可以与同学一起商量。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小结,让他们选择学习方法收集答案,提醒他们及时做好记录、归类。

第二课时 做人要诚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懂得伙伴之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

2.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和怎样处理矛盾。

(一)课外调查

课外鼓励学生通过询问家长、老师和小伙伴,浏览网络、翻阅图书等方式寻求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锻炼了交往能力,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掌握材料。

(二)倾诉烦恼,交流解决方法

1.说出你的烦恼,大家一起想办法。

师:同学们与小伙伴相处,有时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与小伙伴闹别扭时都很烦恼。我们一起通过课余时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好的方法吗?

师:先说有什么别扭的事,再将自己最好的办法在小组里向同学进行介绍,请他们进行评议,你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适时给予帮助。)

2.真情对对碰。

师:(教师引导学生)你们交流的办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大家在全班范围里交流一下。

(各个小组内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解决方法最好的案例与大家交流。有的小组采用表演的形式,如两人抢着喝饮水机里的水,结果把水泼了满地,也弄湿了衣服,两人应该互相谦让;有的小组摆事实讲解方法,如××同学借书给我看,可是我把书弄破了几页。借书给我看的同学很生气,不理我,我应该主动向她赔礼道歉,请求她原谅,也告诉大家,提醒自己,要爱护别人的东西„„学生之间虽然矛盾多、别扭多,但在自我解决、自我剖析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与人相处不能只想自己,要想到别人;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学会谅解;与人相处不能欺负人,要尊重别人„„)

师:现在你想对那些与你闹过矛盾的同学说些什么吗?请你去跟他说一说你的心里话。

(学生自由活动,自主解决与伙伴相处时的问题。既可以检验他们想到的方法是否可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会彼此谅解。)

3.教师讲一讲名人高士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认识你》。

故事梗概:高士其小时候是个学习非常认真的孩子。有一天上课时,他正在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同桌拿出一个折好的青蛙给他看。高士其像没看见一样,仍然专心听讲。下课了,他的同桌很生气,责怪高士其为什么不理他,高士其说:“上课时,我不认识你。下课时,咱们还是好朋友。”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故事后,与小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得出结论:下课时,可以一同玩耍,上课时不能影响学习。)

4.师生交流名人关于交友的名言。

例如: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苏霍姆林斯基

无论谁,只要说一句谎话,他就失去了纯洁的心。

――贝多芬

(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名言,向全班同学推荐,并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三)付诸行动,考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置问题情境。

××同学很调皮,特别爱欺负人。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打了你„„请问:你该怎么办呢?

出示答案仅供参考:(1)告诉老师;(2)告诉家长;(3)以牙还牙,跟他对打;(4)打不起,躲得起。

师:以上答案你选哪一个?为什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2.小组讨论:应该怎么办。

3.学生交流想法。

生:第三种方法不行,不能与他对打,与他对打,就跟他一起犯错误了。

生:第二种方法还可以,让老师找他,或者让家长吓唬吓唬他。

生:第四种方法也不行,你老躲他,他会以为你胆小,下次还会欺负你。

师:现在,这件事老师和家长都不帮你们解决,请你们自己解决。

4.小组再讨论,出主意,想办法。

生:我要与他先讲道理,你打我,我并不怕你。你的行为不像一个小学生。你要对得起胸前的红领巾。以诚相待,相信他会改正。

生:我会动员小组同学一起跟他讲打人犯法的道理。

生:开一次团结友爱、与人友好相处的班会,让大家来教育他。

(教师此时重点“扮演”好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急于肯定、否定,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到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

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体验同学之间的亲密友谊带来的快乐。

(一)小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小竞赛,比一比谁对班里同学最熟悉。谁在一分钟内所说的班上同学的姓名最多,谁就获胜。(学生争先恐后)

(二)开展游戏活动,加深了解

1.做“请你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让学生填写“我的好伙伴”的表格。待学生填好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宣读自己的表格,其他学生猜猜他写的是谁。(学生对自己的同学太熟悉了,都能一下子猜出是谁。)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游戏,请你们猜猜我说的这个人是班上哪位学生。

师:这是一个缺点很多的孩子。(学生一下子猜出是调皮大王×××同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只要改正缺点,就是好学生。不要因为同学有缺点就疏远他,要学会帮助有缺点的同学改正错误。你们会帮助他吗?

(学生表示会,有的学生说我愿意与×××交朋友,帮他改正缺点。×××特别激动,坐得笔直。)

(三)实话实说,吐露心声

师:班上有这么多同学,你最想对哪位同学说说心里话。你可以对他提希望、表达祝福,也可以指出他的不足,鼓励他改正;也请他说一说听了这些话的想法。

(学生互吐心声,场面亲切、感人。)

师:你想为班上的哪位同学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想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有的想要帮助班上家境困难的同学;有的学生想送一本书给××同学读,让亲密的友谊伴他成长,让友谊永存。)

师:请制作一张心语卡送给他吧。

让学生把心语卡珍藏在自己的成长资料袋中。

8学会友好相处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2.采用调查、访问、体验、游戏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3.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用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从中体验伙伴相处的乐趣和帮助别人的成就感。

(二)教师准备

1.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绿树叶、红苹果和大树形状的纸。

2.将教科书中的事例拍成录像短片。〖本课题教学目标〗

1.学会彼此谅解、友好相处。

2.学会彼此以诚相待。

3.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以引言导入课堂教学,用枝繁叶茂的果树象征“友谊之树”。

2.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方法拯救友谊之树。

3.总结全课,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在“友情卡”上写给好朋友的知心话,并伴以美好的音乐,以达到愉快交流的目的。〖教学结构〗

(一)导入

(事先让学生自愿分组,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坐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针对性;二是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伏笔,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今天大家都是和你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对吗?和好朋友在一起学习生活、玩耍,你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的回答除了快乐、幸福、高兴、愉快等,还表示,生活中需要友谊,健康的友谊就像一棵繁茂的果树一样会带给人阴凉,会带给人清新的空气和甘甜的果实。

教师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央。

(二)播放录像,并讨论

师: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光是充满快乐的,但是有时候也会闹别扭,比如遇到下面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放录像:展示课文中的两个故事拍成的短片。

请学生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事情不解决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将学生总结的内容如不遵守秩序、不诚实、记恨等写在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把这些纸贴到“大树”上。)

师:你们瞧,伙伴间的友谊因为这些原因变得不再美好、牢固了,如果再不赶快补救,它就会像这棵大树一样枯萎死去。

(这个环节的设计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自私、不诚实等都是破坏友谊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师:快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救救我们的友谊之树吧!请同学们自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解决办法写在“绿树叶”“红苹果”上。

(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交流达成谅解、道歉承认错误、不记恨、诚实、谦让等,再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法模拟表演怎样解决问题。表演时由组内一名同学在旁边进行点评,说出本组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用“绿树叶”或“红苹果”覆盖相应的“黄树叶”和“坏苹果”。)

(模拟体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但是加进点评就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从实践中概括出理性认识的能力应该得到培养和提高。)

师:刚刚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老师发现大家都能用聪明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帮助教科书中的同学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还和刚才一样呢?

师:(教师出示课前不记名调查结果的统计)调查显示,我们班上多数同学都曾经与自己的伙伴发生过矛盾,很多同学能够很快地解决矛盾,与伙伴重归于好。但也有部分同学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老师已经让他们把事情写在卡片上,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抽取几张卡片,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造成矛盾的原因和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写在卡片上,由选出的代表向大家汇报,再请老师转给被矛盾所困扰的同学。

(在教学实践中,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都兴致勃勃地仔细分析事例。例如:有的学生说曾经因为小伙伴弄坏了自己东西而记恨他,失去了宝贵的友谊;有的学生说因为一次自己犯了错误,小伙伴向教师告状,自那以后,他再也不理小伙伴了;有的学生说家长不让他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玩,所以疏远了伙伴。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为同学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教训,进行自我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例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并一定是不记名的,教师要承诺为学生保密。)

师:相信那些被困扰的同学一定会从同学们为你们提供的方法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我们也衷心希望你们可以重新找回失去的友谊。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一定懂得了应该怎样和伙伴相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几条写下来。

(根据刚才解决问题的类型不同,允许各组的结论有差异。)

(三)总结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给你最好的朋友写一张“友情卡”,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并亲手交给你的好朋友。同学们可以自愿将你写的内容念给大家听。

2.我们爱学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准备三年级以前的作业、作品以及舞蹈录像带等资料。

2.一张彩色的纸条。

(二)教师准备

1.一份一年级的试卷。

2.课前联系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在课前录下家长对孩子进步的感受和评价。

3.一张“我进步了”的表格。

4.教学活动涉及的相关课件。〖本课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2.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能够自信地学习、自信地做事,体会因进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3.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不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还包含着老师、家长和朋友的帮助,从而知道感激他人。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让学生填写一年级的试卷,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

2.通过让学生对比现在和以前的作品、作业以及其他的个人资料,感受到自己是在不断进步的。

3.通过教师、家长的鼓励,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明白自己在这几年的学习当中也在不断进步。

4.在第一、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开展“登上进步快车”的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去寻找自己的进步之处,树立自信心,体验进步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5.开展“叠幸运星,存放愿望瓶”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未来有哪些期盼,使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并为此而不断地努力。〖实施过程〗

(一)展开活动,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试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教师发试卷,学生拿到试卷后开始做题。)

师:大家做得真快呀!同桌之间交换一下试卷,互相订正,看看大家的成绩如何。

(订正答案,统计成绩。)

(实物投影出示:一位学生在一年级时答的同样的试卷。)

师:咱们再看看她现在做的这份卷子。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显示两份卷子)

师:同样一份卷子却是两种结果,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她现在学的知识多了。

生:因为她长大了!

生:她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

生:同一年级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师生互动,深化主题

师:进步可真大!其实,每个同学的身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信,你们拿出你以前的作品来比一比吧!

(学生拿出以前和现在的学习作品进行对比,然后全班交流,通过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的对比作品。)

(三)教师、家长的鼓励

师:这么多同学都有了进步,老师祝贺你们。咱们班的班主任,对咱们更加了解,你们想不想听听她怎么说?(播放录音:老师说的都是班里较差学生的进步。)

师:在两年的时光里,老师记住了你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其实每位同学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让我们把心里的感谢化做掌声送给李老师(学生一起鼓掌)。不仅老师看到你们有进步了,你们的家长也看到了。你们想不想听听家长是怎么说的?

(教师出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并放家长的录音。)

师:听了这几位家长的话,我想采访这几位同学。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我的进步给妈妈带来了快乐。

生:我以后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生: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当然就不应该随意耍小孩子脾气了。今后,我会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讲道理的。

生:我要更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生:我要感谢李老师,是她帮助我进步的。

生:我要谢谢爸爸、妈妈,我以后一定听他们的话。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这些进步既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也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功劳。大家看,“进步快车”已经进站了。

(四)开展“登上进步快车”的活动

(课件出示一列火车慢慢地开过来,上面写着“我们天天在进步”的课题名称。录音播放:各位乘客请注意,31次“进步快车”就要出发了,请各位乘客做好上车的准备。)

师:看,“进步快车”上已经有几位乘客了。他们是谁啊?(贴出一张“进步快车的座位表”,在表上贴上已经登上快车的学生的照片。)他们为什么能登上这列快车呢?

生:因为他们都取得了进步!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登上这列“进步快车”?那么就来填填“进步快车”的旅客登记表吧!(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自己的进步说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学生说过以后,在“进步快车”上贴上自己的照片。适时进行师生对话,给予赞扬)

师:看来,我们的家长为了我们能多学本领,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家长的悉心帮助。同学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下面就把你的进步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大家评一评你有没有资格登上“进步快车”,如果通过了,就赶快在快车上找到你的位置,贴上你的照片吧。(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后贴上自己的照片。)

(五)期待未来,升华主题

师:我们的每一点进步,不仅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还有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正是在他们的扶持下,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播放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

师:对于未来,我们都怀着美好的期待,期待自己取得更多的进步。同学们,你希望自己上三年级时会取得哪些进步呢?请把自己的期待写在这一张张幸运纸条上,写完后,把它叠成幸运星,放入老师的愿望瓶中保存起来。等到我们上了四年级时,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谁的期待成为了现实。

(学生写字条,最后把幸运星放入瓶中,在乐曲的伴奏下结束本课。)

3.我们的班集体

3-1我是班集体的一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理解“集体”的概念。

2.设计好采访学校有关部门及教师时的问题。

3.准备采访所需的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等。

4.搜集、整理采访时获得的各种图文资料,供活动交流时使用。

5.回忆自己以前为班级做的事及今后准备为班级做的事,并形成书面文字。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所要采访的教师与学校部门。

2.为学生理解“集体”的概念提供观察场所。

3.邀请班主任参与教学活动,介绍班集体及其成员的进步。

4.与摄像教师取得联系。

5.准备若干个小信封。〖本课题教学目标〗

1.理解“集体”“班集体”“班集体的一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明白只有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才能称之为集体。

2.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要建立一个和谐民主、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尽心尽责,班级建设人人有责。

3.进一步了解班集体和集体中的成员,树立更好地为班集体建设服务的意识。

4.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2.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3.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4.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5.拓展活动,热爱集体。〖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搜集

1.开展“我是一名调查员”的活动。

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调查与统计活动,将看到并认为是符合“集体”这一概念的行为记录下来,填入表内。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居委会、部队等地点进行调查;摄像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调查记录的情景拍摄下来,用于课堂教学。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活动。

第一小组:采访学校大队辅导员,调查所在班集体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的情况。围绕“我们班这几年来参加了学校的哪些活动、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您有什么看法、给我们今后的活动提点建议”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学生搜集了有关资料或录音,准备在课堂上做展示。

第二小组:采访学校教导处的老师或校长,调查所在班集体的学习状况,围绕“我班历年来的学习状况怎样、有哪些进步、请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提一些要求”等问题展开访问并做记录,也可以拍摄、录音等。

第三小组:分散采访,学生自由采访任课教师(班主任除外),重点询问班级某些成员上这门课的情况,如学习、纪律、能力等。

3.开展“我是一名小作家”的活动。

每人回忆以前为班级做过的事情,选择其中令自己难忘的、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例,写成书面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今后准备为班集体做哪些事。教师要提醒学生尽量想得周到一些,想到的事情应该是力所能及的,不要好高骛远。

(二)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1.讨论交流。

讨论主题:什么是集体。

(1)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个集体中已经相处两年多了,可是你们知道什么是集体吗?课前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繁华的闹市口和部队等地方,让你们自己通过调查,认识“集体”这个词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你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小组对“集体”这个词的理解。

(在充分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

(2)播放拍摄的录像。

(学生对比单个行人的行走和集体的锻炼,强化对“集体”概念的认识。)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有着相同的锻炼身体目标的一群人就组成了一个集体。但是一个人在街上走,我们就不能说他是集体。

(3)帮助学生理解“班集体”“班集体中的一员”。

师:请你们根据老师刚才的总结,说一说什么是“班集体”和“班集体中的一员”。

(在理解 “班集体”这个概念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说完整,要说出班集体是由学生组成的,是有着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目标的集体。)

(4)教师小结。

师:是的,正是由于我们大家有着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共同目标,所以我们才组成了这个温馨和睦、团结向上的集体――三年级(6)班。集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团结温暖的集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反之,则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使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

师:在我们的班集体中,同学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了,大家对我们班集体的每个同学已经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你们是否留意过这几年班集体的点滴变化呢?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课前,同学们已经较全面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一起来说一说吧!

2.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的汇报交流活动。

师: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各组的组员来汇报,也可以由各组的组长做总结汇报,还可以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做展示。

(1)第一小组汇报。

组员相继上台把自己的采访内容进行了汇报,还出示了班级获得的奖状、证书、书法作品、各项比赛的名次等。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荣誉有的是通过几个同学的努力为班级争取的,有的是许多同学共同努力得来的,也有的是一个人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他们都是我们班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三(2)班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活动中认识班集体的进步与变化,树立集体荣誉感。)

(2)第二小组汇报。

播放录音,出示相关的照片,进行汇报。

生:通过对教导处老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咱们班在取得若干学习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每次的考试与作业,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另外,老师希望我们牢记“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这句话。

(学生同时了解班级的优点和缺点,便于他们认清现状,自我反思,并进行改正。)

(3)第三小组汇报。

出示不同质量的作业本、图画,及老师的评语,播放录音,进行汇报。第三小组的学生采访了众多的任课教师,教师对许多学生既肯定了优点,又提出了希望,希望学生能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树立为班级争光的信心和决心,使班集体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与班主任老师交流。

师:咱们班的点滴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最清楚。今天,我特意把他请来,你们可以围绕着班集体及其成员的问题来问问他。

(班主任老师很热情地解答了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班上每个同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还记录着这几年咱们班的进步呢!你们想听听吗?

(我在课前了解到班主任老师手里有这样的资料,于是把她请进课堂。班主任老师所讲的事例真实、可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过去,激动、兴奋和骄傲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班级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和教师共同融入了回顾成长历程的氛围中。)

师:刚才我们从许多老师那儿了解到我们班集体的情况,现在我们来夸一夸我们的班集体,夸一夸我们班的同学。

(三)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集体是最棒、最出色的,但这需要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为集体出谋划策,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更好。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为我们的班集体献计献策,并把它记在我们班的工作簿上。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条符合班级情况的意见,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明确了今后班集体努力的方向。)

(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师:同学们为我们的班集体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相信大家只要照着去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个班集体将会更加出色。

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两年多了,大家回忆一下,你为这个集体贡献过哪些力量,做过哪些事呢?当你的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是如何做的?请选择一些令你特别难忘的事情告诉同学们。

(教师要提醒学生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汇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肯定做得好的行为。)

师:听了你们的讲述,我很感动。在这里,我要代表全班同学对曾经为班集体做出过贡献的同学说一声“谢谢”,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地为这个集体服务。同学们,今后你们还打算为集体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请你们把自己打算做的事,悄悄地写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信纸上,在信纸上写清姓名,然后装在信封里交给我。当你们的诺言成为你们一贯的行为时,我们再把它公布出来。为了我们的班集体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绩,请同学们一齐努力、加油吧!

(该环节不公开学生的诺言,而是设置了一个小悬念,这种新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教师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认识了自己与班集体的关系,也进一步了解了班集体及其成员。你们比以前更清楚地懂得了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自己应该为集体做些什么,如何使集体进步得更快。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以“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的态度时时提醒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拓展活动,热爱集体

1.寻找适当的机会,对已经把诺言转化为行动的学生进行表扬,并量化打分,给予鼓励;对那些敢于同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学生也要给予表扬。

2.建议班主任老师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在全班开展一个“夸夸我们的班集体”的主题班会,把每位学生写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向全班做展示。用历年来集体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照片、图片、奖状、奖杯布置会场,布置一个“荣誉角”,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开展一次活动。

3-2集体荣誉靠大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请学生回忆班集体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及自己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

2.搜集班集体获得荣誉的证书、奖状及照片。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将调查的材料汇集在一起进行整理。

2.确定两个讨论题目:

(1)咱们班获得过哪些荣誉,你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2)你认为应该怎样赢得和维护集体荣誉?

〖本课题教学目标〗

1.明白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2.形成乐于为集体做贡献的态度,激发热爱集体,珍惜集体荣誉的情感。

3.自觉用诚实、正直的行为赢得和维护集体荣誉。〖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导入。

教师营造特定的氛围,构建教学活动的“情绪场”,通过“合作光荣花”的游戏使学生对“集体荣誉的取得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一道理形成粗浅的认识。

2.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通过汇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集体的成功及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3.体验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人三足走”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激发他们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理性的认识。

4.讨论判断,解决问题。

将教科书中的小故事制作成录像片段――《红旗该不该得》,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讨论、书写等方式表达对该事件的看法。教师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5.制定计划,布置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争创三好班集体行动计划”,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施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在每一位同学的桌子上放了一样东西,你们看一看是什么?

生:是花瓣。

师:一片花瓣好看吗?怎么能让它变得漂亮呢?

生:用这些花瓣组成一朵花才会变得漂亮。

师:那就请同学们一起用花瓣组成漂亮的花吧。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将花瓣贴到黑板上,组成一朵光荣花。)

师:这朵光荣花漂亮吗?

生:漂亮!

师:它是怎么来的?

生:它是我们一起拼成的。

生:它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

师:光荣花是集体荣誉的象征,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它。

(板书:集体荣誉靠大家)

(二)互动交流,提高认识

师: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去想一想我们班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和你为此做过哪些贡献,谁来说一说?

师:看来,我们班获得的荣誉还真不少呢!老师这儿有一幅照片,请你们看一看。

师:有些活动虽然没有奖状、证书,但受到了好评,这也是集体荣誉。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将获得的荣誉证书贴到黑板上,并用充满激励的语言给予鼓励,使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师:在这些荣誉中,你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

生:在光荣升旗班的活动中,我是主持人。我认真背台词,主持活动时没有失误。

生:我是升旗手,课下我反复练习。

生:我按时参加队列练习,各项要求我全部做到了。

生:在广播操评比中,我做到了节拍准、动作规范。

生:我的脚崴了,但坚持出勤。

师:广播操比赛时如果缺少了一个人行不行?

生:不行,那会影响我们班的成绩。

师:对,集体荣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这位同学克服困难,坚持出勤,说明他心里想着集体,为集体赢得了荣誉。(掌声鼓励)

生:在投准儿比赛中,我一个人投中了12个球。

生:我投中了9个球。

师:(指名回答)你参加比赛了吗?

生:没有。

师:那在这次活动中,你都做了什么?

生:我是观众,我给同学们加油。

师:她这样做算是为集体出力了吗?

生:应该算。我也是观众,我为同学们加油时嗓子都喊哑了。

生:应该算,因为有了同学们的鼓劲儿,所以我们才有信心获胜。

师:在有些活动中,因为人数的限制,不可能每一个同学都参加,但能为集体出主意、想办法,能为集体呐喊助威也是为集体出力。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为集体做出的贡献,听了大家的发言,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集体荣誉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

生:我明白了要克服困难,为集体争得荣誉。

生:我明白了我们每个同学都是集体的一员,应该心中有集体。

师:对,我们每一个同学就像每一片花瓣,要想让花朵美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班集体光荣,我也光荣的道理,将集体荣誉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珍惜集体荣誉,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体验感悟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集体比赛的游戏,名字叫“同心协力”,每个小组选派四名同学参赛。(此项活动学生课下玩过,活动的组织由每组的小组长负责,教师做裁判,并负责安全保护。)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获胜的小组。你们能谈一谈为什么会获胜吗?

生:因为我们四个人配合得好。

生:因为有我们组的同学使劲为我们加油,我们有信心。

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了。

„„

师:这个荣誉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次祝贺你们。

师:第三小组开始走得挺好的,但为什么后来落在后面了?

生:我负责给他们绑腿,没绑好,绳子松了,所以我们组输了。

师:看来要想取得胜利,每一个同学都要努力才行。你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相信下一次你们一定会成功。

(四)讨论判断,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六一小学三(1)班获得了卫生流动红旗,可是有的同学却要把流动红旗送回去,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片段)

师:三年级(1)班该不该得这面卫生流动红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把讨论后的意见填在表内。(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这面红旗他们不该得。因为那两位做值日的同学欺骗了老师,红旗得来的不光彩。

生:我们也认为红旗不该得,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红旗才是集体荣誉,才光荣。

生:我们也认为这面红旗不该得。荣誉的取得不能靠欺骗,应该靠努力取得。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同其他小组一样,因为他们的做法不诚实,集体的荣誉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

师:看来你们已经达成了共识,这面红旗不该得。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他们应该把红旗送回去。

生:他们应该向老师道歉,承认错误。

生:他们虽然把红旗送回去了,但不应灰心丧气,应该大家共同努力,早日赢得这面红旗。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集体荣誉的取得要靠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还要通过诚实、正直的方式获得,这样得来的荣誉才光荣。听了大家的发言,那两位做值日的同学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放录像)

师:他们知错就改,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

(五)制定计划,布置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最近学校要评选“三好班集体”,你们有没有决心取得这个荣誉?

生:有!

师:你们真有信心!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争创三好班集体的计划。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第一小组讨论计划如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计划贴在墙报上,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按照计划去努力,为集体争得荣誉。

3-3让我们学会合作 〖本课题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认识合作的条件,初步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分成三部分:

1.看录像,对事例进行分析。

2.进行两次分组实践活动:搭建“成功塔”。

3.关注社会生活中需要合作的事情。〖实施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学生都经历过的做值日的活动导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录像,分析两种做值日的态度及结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把值日做好,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做值日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他们对应该如何做值日有自己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也容易发现问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指出录像中学生不利于做好值日的行为,并总结出做好值日的方法,初步认识到做值日这样的小事也离不开团结合作的道理。

(二)开展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易拉罐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比赛分两次进行。

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会合作成功的方法,认识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之所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具有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往往在游戏中会充分表现自我,将平时的习惯、情感真实地暴露出来,教师能借机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活动准备:每组30个易拉罐。

活动步骤:

第一次:

(1)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2)限时两分钟。

(3)开始比赛。

(4)赛后,请搭得最高的小组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比赛中是怎么做的,再请搭得最低的小组的学生说说失败的原因。

(5)各小组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

因为在活动前我没有对搭塔的方法进行任何提示与指导,因此在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完全是自主的、真实的,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坚持己见,有的忙着搭塔,有的在互相埋怨,有的在一旁承担起指挥的任务,还有的在一旁观望。看得出,每个小组在比赛前都没有经过周密的分工与协商。各小组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但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只有一个小组获得了成功。由于每个小组的成果都在学生的视线内,所以他们都很关注获得成功小组的经验和遭遇失败的小组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教师有目的地对正确的做法给以肯定和引导,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倾听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再经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总结,每个小组成员都很团结,开始共同探讨搭建成功塔的正确方法。

当进行第二次比赛时,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商讨搭建成功塔的最佳方案。在搭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许多学生还能够认真对待与自己相悖的意见。在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合作成功的条件和合作不成功的原因。许多学生认为,合作成功的条件是事先商量,大家心要齐,要互相帮助,不能相互埋怨,要合理分工,互相谦让;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是事先不商量,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也不管谁,互相埋怨、拆台,分工不合理等。这说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合作中的摩擦与磨合,学会了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

在学生感悟到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视线引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使他们意识到,学会合作的本领将关系到今后的生活,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合作,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我要很好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请学生观看了我国建国50周年阅

下载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2010-09-06 14:49:38) 转载 标签: 教育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有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五篇]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教学重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