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制指示剂微课分析
微课名称:变色花——自制指示剂
教学需求分析:
1.适用对象分析:《变色花》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并对于问题的猜想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性。2.教学分析:
教学中我设计教学生制作“指示剂”鉴别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个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 重要意义,进而对科学奥秘产生浓厚兴趣。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3.知道指示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自作指示剂的过程。2.能用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发现,体现探究的乐趣。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难点:用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情趣导入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
紫色甘蓝指示剂、肥皂水、洗衣液、橙汁、白醋、白色纸花、试管若干、试管架若干、水槽若干、胶头滴管若干、滤纸数张等。4.教学方案设计:
一、导入
(ppt)今天我就教大家一起来自己动手制作指示剂来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下面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制作方法: 1.将紫甘蓝撕碎放入塑料袋中 2.往塑料袋中加半杯温水
3.一手握住袋口,另一手反复挤压菜叶,直到水变紫为止 4.用牙签在塑料袋底部扎一个孔将汁倒入烧杯中
二、实验操作
(视频)教师演示实验过程,边做边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紫甘蓝撕块要小一点
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视频)将制好的紫甘蓝液装入烧杯中,开始动手检测身边的物质。1.用胶头滴管取适量紫甘蓝液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白醋,观察试管中紫甘蓝液的颜色变化,我们发现,试管中的液体颜色由紫色变为红色。
2.如果像试管中几滴盐水呢?观察发现颜色并未变化。
3.取第三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几滴肥皂水,摇晃几下,数秒中后,发现颜色慢慢有紫变为青色。
4.将三支试管放在一起,进一步对比,归纳。三.小结
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及我们的亲手的实践,我们更加深了印象: 像白醋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肥皂水这样,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甘蓝水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
像紫甘蓝水一样,能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你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试一试,检测一下你身边的更多物质的酸碱性情况。5.其他相关学习资料
变色花习题:
1、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
2、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3、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4、你发现你家的杜鹃花叶瓣发黄发枯,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
第二篇:微课案例分析
微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过程进行展示,期间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再现。但微课没有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活动都得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然后将下一个教学环节继续展示下去。
微课的内容相对于传统正常课来说,内容上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由于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
我个人认为微课作为一种特有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内容进行讲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当然,微课的教学因为其不同于传统课的特点,也更需要教授微课的老师有所改变。1.从微课教学内容来说
由于微课教学的时间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精炼,且主题突出。微课教学内容尽可能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案例一就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及爱好的相关词汇进行复习,内容的主题突出。案例二是对整个学期的单词复习,虽然对单词进行归类复习,但是内容比较多,可以就一个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2.从微课教学设计理念和特色
利用动画来进行知识的呈现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案例一是图文并茂最后作了小结,案例二只是单词的呈现,最后也没有小结。3.从微课制作方面
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制作实用、有效的课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4.从微课课件方面
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制作实用、有效的课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一的课件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案例二只是单纯的单词呈现,和案例一相比较缺乏趣味性。
第三篇:二氧化碳复习拓展——自制泡沫灭火器微课创作说明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复习拓展)反思
一、创作思路: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比较在教学领域普遍应用,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能否把化学一些延伸性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面和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呢?整合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完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后,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以及酸与碳酸盐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来认识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其生活中的化学素养。抱着这个理念,我在进行了各方面的仔细的分析之后。开始进入微课课件创作。
二、创新之处:根据教学设计方案,为了引发学生对课件及课件内容的兴趣,我们在课件的开头部分设计了一个轻松、活跃的片头。接着层层深入对课件要呈现的内容进行了展现。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多动手做探究实验,从课内到课外,多角度多方面提高化学素养。
三、三、素材选用: 图片类素材:有一部分是自己拍的照片,有一部分图片是由网站下载的。声音类素材:网络下载后,进行了声音方面的处理,比如淡出,裁剪等。影视类素材:原创拍摄,应用了“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后期编辑,最终把它转化成mp4格式导出。文字类素材:原创。
四、技术应用: 课件主要应用“Camtasia Studio”软件为制作平台。
第四篇:微课受力分析教案
微课专题:受力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能正确地作出物体受力图。
2. 理解并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力的概念和三种基本力的认识。3. 能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操作,认识到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与综合,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能独立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培养思维的条理和周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1.在受力分析时防止“漏力”和“添力”。
2.初步建立“隔离”的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内容:
一、受力分析定义
把研究对象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的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找力
把研究对象从实际情景中分离出来,按重力,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摩擦力,最后其它力的顺序逐一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并画出各力的示意图。
口诀: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
3.受力分析的重要依据,检查是否画错力,多力,或漏力(1)是否有施力物体
(2)是否符合该力产生的条件(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三、例题讲解,感知受力分析。
例题1:(1)分析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受力。
(2)B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B物体受力。
例题2:水平力F把重为G的木块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分析木块受力情况。
例题3:如图所示,分析斜面上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题4:分析传送带上物体的受力情况(水平传送带足够长)
例题5:倾斜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分析传送带上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6:有三个物体A、B、C静止叠放在上,C物
四:课堂小结:教师归纳本节课要点。
五、布置作业:练习小卷
六、板书设计
专题: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定义 2.受力分析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2)隔离研究对象,按顺序分析
(3)受力分析重要依据
水平桌面分析A、B、体受力。
3.例题讲解:例题①②③④⑤⑥
第五篇:《黑孩子罗伯特》微课分析
《黑孩子罗伯特》微课分析
六年级组
(二)直奔重点,探究学习
师:听到丽莎生病了,而且可能会死去,罗伯特是怎么想、做、说的?请孩子们请你们用不同的符号在相关词句下勾画出来并做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批注,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出示:悟“想”——
“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当听到丽莎生病了,而且可能会死去,罗伯特是怎么想的?
生:“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从这个句子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罗伯特很为丽莎担忧。
师:那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试着读出你的担忧——
师:其他孩子,你们担心吗?
生:担心!
师:相信你们的读定能表达你们内心的那股担忧之情!
生1:齐读
生2:罗伯特很着急!
师:谁能想象一个人着急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面部表情比较痛苦!
生:皱眉!
师:就是这种感觉!朗读就得这样声情并茂地去读!谁来试试?
生:“读出”着急
师:女同学的感情最细腻!相信你们的表情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你们内心的那种着急,试着读读。
评:【“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学生读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是正常的,要充分尊重学生。】
师:同学们,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让我们再有所思地读读这句,想想:为了更好地帮我们理解这句话,走进罗伯特的内心世界,针对这句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下面就请孩子们按8人小组进行讨论,请各组小队长整理本小组同学讨论出的问题,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待会儿在全班做交
评:【敢于放手,更是尊重孩子。这样做,是必须以平日的严格训练相关的。如果没有平常的有素训练,那是盲目的放手,是放羊式的表现,追求课堂高效,不能不以先前的基本训练为前提。否则,做过场的放手,就没有价值了。放手,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极有好处。】
小组汇报(1)——
生1:我们组提得问题是:“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是一个反问句。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直接表达,而采用反问句的方式描写呢?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反问句,那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要是丽莎死了,肯定就永远见不到丽莎了。
师: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这一修辞手法来表达呢?
生: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师:那在这里是表达了怎样强烈的情感呢?
生:这句话强烈地表达出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担忧!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那种对丽莎强烈的担忧以反问句的形式读出来吗?
生:读!——引导全班读出那种强烈地担忧。
评:【学生的提问准确,有深度。师生在交流汇报之中,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十分到位。】
小组汇报(2)——
生:“呃,天哪!”这里为什么要用“呃”这个语气词,不直接写“天啦”?
师:是啊!“呃”和“天啦”都是语气词。这里怎么就用两个语气词呢?会不会显得有点啰嗦呢?
生:我认为不会!用两个语气词更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此时的罗伯特对丽莎的病情是多么的担心,可以说担心到了极致!
师:体会得真好!那请你把这种担忧的语气也带进这两个词语去读一读吧!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罗伯特的担忧之情,也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满脸忧郁的罗伯特。所以,请全班的孩子也带着你的想象和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评:【连语气词也被学生发现了,这样的孩子真了不得。“了不得”的背后,还是老师训练的结果。】
汇报(3)——
生:“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此处为什么要用三个“不能死”?只用一个不行吗?
师:同学们觉得呢?用一个可以吗?
生:可以的。
师:但是这里却偏偏用了三个“不能死”,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三个“不能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罗伯特是多么的不想丽莎死去啊!
生:我还感受到罗伯特对丽莎的不舍!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不舍吧!
师:作者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深入了我们对罗伯特感受的体验。这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的表达
效果,值得男同学们学学。男孩子们再读一读,读出罗伯特当时的“不舍”!
评:【理解到位,才能读得声情并茂。罗伯特的形象此时应该说已经进入孩子们的心中了,罗伯特的情感更是感染着课堂参与者。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箱的有机统一。】
汇报(4)——
生:我发现一个奇怪的写法,在““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中,前两个“不能死”后面用的都是“,”,而最后一个“不能死”后面用的是“!”收尾!同样的词语,为什么标点符号运用却不同呢?
师:你太会观察了!会针对作者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你真了不起!是个会思考问题的孩子!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孩子谁来告诉同学们这个奇怪的用法呢?
生:因为最后一个“不能死”前面加了一个表示程度的“绝”字!感情比前两个更为强烈了,所以要用“!”。
师:你了不起,发现了三个“不能死”用词上的细微差异。
生:罗伯特在说三个“不能死”的时候,应该是对丽莎的病情越来越担心,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也表达了对丽莎的越来越不舍!所以最后一个“不能死”感情是最强烈的,理所应当用“!”才符合当时感情表达的需要!
师:你们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不仅会针对文章的用词用句发现问题,连标点和修辞手法叶成了你们质疑的对象。还能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学习语文就该如此反复地抓住文章的字、词、句等叩问自己,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思考,去理解。你们算是真正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去感悟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啊!
评:【引导学生明白理解句子得从关键词句、标点、修辞等去理解——理解反复、感叹号、反问句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真正会学习不仅需要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能针对文本相机质疑,进而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语文综合学力的提高。】
师:在罗伯特的心目中,丽莎仅仅是他的同学吗?
生:还是他的朋友。
师:可是,丽莎把他当朋友吗?
生:(哑然)
师:尽管丽莎不停地叫他——
生:“小黑鬼!”
师:多伤自尊的话语啊!可是听说到丽莎的噩耗,他满怀担忧地想——
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尽管丽莎不止一次地——
生读:拒绝和他做朋友!
师:多么无奈啊!可是想到病重的丽莎,他还是着急地想——
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丽莎甚至还对他说——
生读:“哼,谁跟你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你们黑人又蠢又脏。”
师:多么不屑的奚落啊!可是一想到丽莎的病情,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想——
生读:“呃,天哪!丽莎,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
师:从丽莎对罗伯特的态度和罗伯特对丽莎的态度两者一对比,孩子们此时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伯特呢?
生:善良、宽容
评:【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课文,用读的方式回顾人物情感,可以加深对罗伯特崇高品质的升华理解和行为趋同,不经意间,又在对孩子们进行“传道”教育。】
总评:文老师这节语文课具有大师般的风范。一是对教材处理的得心应手具有大师风范。面对《黑孩子罗伯特》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情感丰富而细腻,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刻,要驾驭它,难度的确不小,但老师在课堂上如庖丁解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紧紧抓住“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话题做文章,在层层剥笋之后,或者说是在做够了这个话题的文章之后,又回扣到话题上,轻松中透露出教育的智慧,简洁中折射出语文课的灵性,简明中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质,收放中彰显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二是对课堂的驾轻就熟具有大师风范。今天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情,将教学的处理融入对学情的充分掌握之中。在文老师的课堂上,师生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天然生成。三是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具有大师风范。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直奔重点,探究学习;小结全文,总结板书;激情总结,欣赏歌曲四个部分逻辑性强,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般惯例。而第二部分中的悟“想”、品“做”、动“情”,就是一般老师不敢轻易而为的了。因为其中表现出大胆的放手,大量的变序教学,还有信手拈来的“一唱三叹”,也有课外文章的有益补充和适度拓展,这都是需要老师具备相当的基本功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