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已打)语文也应树立探究性教学理念2翁兆光
语文也应树立探究性教学理念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本文力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探究性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教学的良性快速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课堂教学创新 师生互动
新课标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何谓探究,从字面上看,就是探讨、研究的意思,小的方面可以探讨一个词,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知识的规律性及派生出来的问题。探究有一个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的行为,通过探究,学生可获得直接的体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形成独立的学习风格,奠定创新的坚实基础。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填鸭子教学不断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活动重知识记忆轻问题思考,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探究,许多教师认为只有数理化这些自然科学可探究,语文学科没什么好探究,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语文记录人的活动、人的情感,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微妙的,人的内心情感又是隐秘的,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抽丝剥茧,触及人物的心灵深处,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与古人对话,实现真正的心灵交流。
进入21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指导下,教与学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性教学将扮演重要角色,起到重要作用。
一、教师应为探究性教学搭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合作平台。
要实施探究性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师生平等、民主的班集体,努力消除学生紧张、胆怯、害怕批评等不良心态,学生间形成共同学习的若干小组,教师要合理的整合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不应当是探究的裁判,而应当是研究活动的主持人和参与者,师生共同各种观点与问题,共同辩论,共同协商,得出结论,达到合作双赢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性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有的来自教师,教师为上课而设定的,如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几个问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经历哪几次变化?
3、我和父母对于勒态度一样吗?应该怎样看待于勒?
4、文中表现菲利普夫妇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5、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涵盖了课文内容的方方面面,要求学生在认真预习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一致的意见,基本上就把课文解读透彻了。更关键的是问题应该出现在学生身上,老师培养学生提问题应该付出更多的精力,如九年级下册课文《公输》,学生陆续提了一些问题:⑴、墨子献十金给公输,公输如接受,墨子又说不出要杀的人选,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⑵、墨子把楚王类比成有窃疾的病态者,楚王为何不会恼怒?⑶、墨子事先做好了以打促和的预案了吗?对此,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临场经验,能
对学生经过大脑过滤碰撞出来的心灵火花,予以合理的点拨。
三、探究性教学要运用好四个步骤:①、导入新课、准确切入;②、设置目标、提出问题;③、探究质疑、合作解疑;④、联系实际、总结启发。
导入新课、准确切入要找准教材的中心及学生的兴趣点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把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找准学生的生活需要,想想这节课帮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作为上课伊始提升学生的兴奋点并转化成学生认真上课的源动力。
设置目标、提出问题即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既来自教材又适当延伸拓展的问题,就好像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可口大餐,这些问题既不能太偏太怪也不能太平淡缺乏探究的价值,这充分体现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把握和审美价值取向。探究质疑、合作解疑即教师主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通过点评尽量肯定褒扬学生的思想智慧、观点理由,并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提出派生的问题,让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同时获得美的熏陶,轻松愉悦的实现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总结启发即对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总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获得为人处世的启迪。
四、探究性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认识活动,还要注意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使语文回归生活实际,既立足于课堂又不拘泥于课堂,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探究的问题,给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表
达个人的观点,学会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日常生活收集学生的信息,为合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困惑提供依据。教师应该创造竞争氛围,强化所有学生参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适当根据实际制定适合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及教育规律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会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后进生要考虑他们的特殊性,针对其自卑而又好强要胜的心理,适当降低起点,给予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克服自卑,并对前景充满信心。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有难度的,挑战性的题目,如做分析归纳类的题型,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五、探究性教学要将学生自我思考、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探究性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唯书、不唯师”,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展现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特个性。同学间以座位近邻组成若干小组,一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成共识,每组轮流推出一个同学代表发言,同时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对问题的点拨指导,既代表教师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教给学生某种类型题目规律性解决办法,久而久之,学生渐入佳境后水到渠成,老师也就不必多费口舌。
六、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构建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语文,接触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家名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探究性教学也应该渗透到个人的情感体验中。课文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意境描绘,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启迪心灵,陶冶
情操,满足成长的精神需求,健全成长的人格素养。如课文《背影》中父亲送别为我买橘子这样一个简单平凡的事例为什么会让儿子泪流满面呢?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联系当时特定的家庭背景,父亲丧母失业,艰难养家糊口,体弱多病,与儿子代沟隔膜等诸多复杂的遭遇与处境,使父亲的心境苍老,一种淡淡的忧愁笼罩着全文,这正是这篇散文打动千千万万读者,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苏轼《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孟子的“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千古美文名句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探究性教学与其他新事物一样,它的发展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善于反思,勇于创新,探究性教学就会达到一个高度,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的《探究性教学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
2、商继宗《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现代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