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蔡甸区幸福路中学 郑言慧
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学习历史劲头明显不足。同学们课前不按要求预习,总找借口说其他科作业多,没时间看书;课堂表现也差,教师提问没人回答,有学生总是与教师捉迷藏——偷做其他科作业;教师花大量心血制作精美课件,学生课堂表现差强人意。历史教学陷入尴尬境地。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班级存在,我所教的每个班都类似。以前历史是中考科目,这种现象不是特别明显,如今历史退出中考,从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学生几乎把历史学科当作鸡肋。与其他同科教师议论这种状况,大家都有同感。
一次,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我编写了《朱元璋与宋濂》的历史短剧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大家似乎眼前一亮,有个胆大的同学举手说“老师,临时选几个同学让我们亲自表演一遍。”我听后犹豫了片刻。下半学期历史课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被冲销或占用,教学任务很紧。看着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忙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同学们的即兴表演不是很到位,但大家非常活跃,特别是有两个学习基础差,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表演的更好,大家几乎对他俩刮目相看,赞不绝口。学生表演完以后,我及时给予评价,并且说:“如果大家课前积极准备,一定会演得更好。后面的历史课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课文表演相关历史剧,但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排练娴熟后在课堂展示,大家觉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高喊“好”,使劲鼓掌。当天放学前,班干部就把编剧、导演、组织委员、参演同学名单交给我。接着在其他班我把编演历史剧情况刚说完,大家都欢呼雀跃,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后来我指导学生认真编写排练几个历史剧:《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施复夫妇发家致富》。后期历史课堂教学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改变了前段时间尴尬的局面。
经过后半学期历史课堂教学的改变,我进行了认真思考与总结:历史剧表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下面谈谈历史剧表演的作用:
1、历史剧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不再把学习看作一种负担,反而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去追求,获得愉悦和满足。在编排历史剧时,学生们积极准备编剧本,做道具,认真排练。要编写、演好历史剧必须掌握剧中相关人物、事件等历史素材,揣摩人物个性,学生就会主动查找资料,掌握知识。表演时表演同学演得好,观看的同学觉得有趣,大家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着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这样演与看,大家对历史的把握与感受都有了提高,愉悦感剧增,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会更积极主动学习历史。况且学生去记别人经历的事难,记自己经历的事就易。通过表演活动,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理解更深刻,记住的历史知识更牢。历史剧表演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更好的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感知与品味历史,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历史剧表演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编排历史剧,必须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加进自己的东西与已有的素材相融合,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恰恰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及走上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剧是一门集文学、音乐、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编演历史剧能增强学生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等,让学生受益终身。
3、历史剧表演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编演的历史剧通常有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具有的许多优秀品质会熏陶激励学生。如《戚继光抗倭》中学生表演戚继光的独白“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那种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深深感染学生。《郑成功收复台湾》让学生不仅感受郑成功的伟大,而且更深刻理解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职责。编演历史剧,既让表演者经受了一次心灵洗礼,也震撼了其他学生,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由此可见,历史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可估量。
总之,后半学期的历史教学使我深受启迪。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机变。教学既要有备课预设,又不能按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者要善于抓住契机,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教学活动。这次课堂教学我抓住了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感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性,增强了历史课堂活力。在以后教学生涯中我会抓住更多的契合点,努力构建更好的动态课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附录:历史剧《朱元璋与宋濂》
历史剧:朱元璋与宋濂
时间:明洪武年间某天 地点:朝堂
主要人物:朱元璋(皇帝)、宋濂(朱元璋在宦官、锦衣卫等众人簇拥下上)朱元璋:(旁白)我朱家天下得来不易。我想了许多办法保卫我朱氏江山。我改革了行政机构,废除了丞相,中央地方的军政财权都被我牢牢掌握。唉!我还是睡不安稳,成立了个特务机构锦衣卫,让他们为我监视臣民。我的那些大臣都不敢有贰心了。不过太子的老师宋濂我仍不放心。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宦官递给皇帝)
(宋濂上)宋濂:(旁白)我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皇上抬举我做了太子的老师。不知今天有何事宣我上朝。(上朝拜见皇上)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以后要处处小心。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石门初中刘 峰
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课标和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
征。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知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中临阵而突然宣布受伤退场;也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里海域护航……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
济、军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的相似,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历史教育资源利用的想法
历史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首先是教材,其次还有网络、电视、电影、课外书籍等载体上的历史知识,还有地方的历史遗迹、遗物等。我们历史教学要适时的多利用这些历史资源,让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多姿多彩。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地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二年多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我们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方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们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则是当然的听众。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标准结合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融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知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里海域护航;也知道上海世博会……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的相似,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多姿多彩的历史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联想式教学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感觉到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我往往是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地,今天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适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可以理解、深化当前的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是温其他学科之“故”而知新。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物理方面,有阿基米德、牛顿等,生物方面,有达尔文等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也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地点。
再次是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得到的。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即将卸职的布什是美国连任的总统,但美国历史上除了罗斯福以外没有连任三届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可以提到中央2台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学知识,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教学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马庄初中 杨新锋
昨天在九4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课后我冷静下来,和九年级历史学科组的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四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2.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一)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
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在以上四点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教学肯定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要思考,老师就
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
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在以上四点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教学肯定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要思考,老师就得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探究互动,通过探究互动来激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国培学习之后的尝试:
在《经济重心南移》一课中,学生对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一定困难,因为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对农业生产了解得非常少。
《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教材中采用了《耕获图》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耕获图》蕴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几个原因。
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耕获图》画面上的青山绿水,片片肥田,再联想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认识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第二,通过《耕获图》描绘的人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欣赏田园风光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景象只有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出现;再联系晚唐到北宋黄河流域战乱频生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耕获图》上出现翻车,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北方人迁移南方,不仅为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人手,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
第四,用《耕获图》上描绘的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跟敦煌壁画上描绘的北方一人二牛犁耕的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超过了北方。
第五,从《耕获图》上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它描绘的是江南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生产情况。宋代江南形成较为稳定的一年两熟制,在我国农业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农业耕作制度自春秋战国实行连年种植制度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它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
优越的自条件、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生产力(包括劳动人手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南迁,是促进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而这几条原因都能从《耕获图》得到启示,这说明《耕获图》是认识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形象史料,十分珍贵。
感悟: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难点。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难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本节课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增强了趣味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运用了老师教与学生自主学结合这一重要历史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今后的历史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二)一、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中,出现了许多的新鲜的事物。特别强调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情感上的交流。将学生看作有生命有情感、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是不是很理想呢?
二、描述
我教的这一届虽然不是新课改的教材,但作为老师,要随时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课堂上。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因为这一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主要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将黄海海战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典型处理,搜查了大量的关于黄海海战的史料,尤其是黄海海战中以死报国的邓世昌的一些留学前后的事情和黄海海战前清廷的准备情况做了详实的考订。尔后我用一种非常感性的语言开始讲述这段历史。
这一节课我用了很长时间做情感上的铺垫。当我讲到邓世昌抱着他心爱的“太阳犬”沉入黄海海底时,许多学生的眼睛也湿润了,他们与我一同沉浸到了那段历史中,虽然我的语言是哽咽的,但是学生湿润的眼睛告诉我,学生的心被一种情感所激荡着,而且有些同学的泪水流了下来……在学生的泪水中,我顺势一转,提出了一个我自己认为非常“人性化”的问题:邓世昌的水性那么好,()为什么要选择死?在他沉入海底的一瞬间他会想什么?
学生在泪水中试图去走进邓世昌的内心世界,他们没有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在思考,试图将自己变成邓世昌,去人性的解读那段历史。学生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别样的东西,那是一种坚定,是一种对信仰的坚定。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此时课也临近结束,我没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而是将我的想法给了他们:我并不知道当时的邓世昌在想什么,但我宁愿这样去揣度他,他在想,这个国家太昏暗了,这个国家需要一些有血性的人来换起这个民族的血性,我就做这个有血性的人,用我的死来唤醒这个国度求生的欲望,再振兴起这个古老的民族。
课堂到此戛然而止,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孟子说过的“舍生取义”,我用邓世昌给学生做了诠释。
三、反思
似乎这堂课是完美的,一堂课让学生的心被高尚“摸”一下,应该是成功的。可是这堂课过了好久我一直都不能释怀,心中隐隐的有些东西让自己牵挂,可又一直抓不住是什么。
我要让学生在历史中学到什么?一节课我洋洋洒洒,可以说将邓世昌讲得荡气回肠。可是一堂黄海海战之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了如何走向死亡。难道我讲述这段历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去死吗?没错,不能明白什么样的死是有价值的,其生也就没有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了对生的追求,明白了死的价值又有何意义呢?毕竟我不是想将学生送到死亡之路上,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更加精彩、活得更有意义。其实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死固然值得称颂,但是忍辱负重的活比死更加艰难也更加有意义。因为自己对邓世昌已经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价值认同,这种情绪不但左右了我,也左右了我的课堂,让我的课堂走向了一种我并不期望的价值走向。
无独有偶,就在我刚刚从这节课中有所悟的时候,我听了一节课。这位老师讲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间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打出了一张张日本在中国犯下罪行的图片,每张图片都极有震撼力,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教师用一种极富穿透力的声音在讲解着这些图片,从教师的声调中明显地感觉到了老师自己已经深深地被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激怒……教师讲解好了之后,用一种极为低沉的声音问学生:“面对日本所犯的滔天罪行,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群情激荡,纷纷表示要报复日本。这位老师很理智的引导着学生,“日本在历史上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种违背人性的行为是我们一直都谴责的。但是如果我们‘以牙还牙’报复日本,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在违背人性呢?”我为这位老师暗暗叫好,理智的引导学生谴责日本的罪行,而不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仇恨,不让自己的情绪左右课堂,真的是堂好课。
中日的历史事件是很难讲述的,因为越是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心中就越痛,也就不自觉地会产生对日本的憎恨。但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左右了课堂,并且由此而影响了学生,我们让学生学习这段历史,并不是想让他们时时刻刻恨着日本,而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警惕日本的军国主义,并且也防止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权意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在这段历史中感悟到“和”的重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和”的种子,期望着他们构建新的中日关系。法德百年世仇都可以和解,那是因为德国的反省和法国的大度,中日为什么不可以和解?如果若干年后日本真的反省了这段历史,而我们还是仇恨的,那么中日能和解吗?
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左右了课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从“目中无人”走向“心中有人”,但并不是任由各种情绪在学生中漫延。在有情有义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有理有节,让课堂在充满人性关怀的基础上焕发出睿智的光辉。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三)昨天在九4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九年级历史学科组的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四班的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扒齿港镇初级中学张志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
和道教兴起的原因。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
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