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金与《家》

时间:2019-05-15 05: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巴金与《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巴金与《家》》。

第一篇:试论巴金与《家》

试论巴金与《家》

——从《家》看巴金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全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时代的激情,无论是叙事,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剖析人物内心,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巴金

《家》

封建制度

控诉

一、作者简介及《家》的形成: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是李氏家族长房的第三个男孩,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两位哥哥在巴金的人生道路与创作生涯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巴金创作《家》的动机之一是要用此小说来拯救他大哥,在酝酿这部小说的时候,在与大哥的通信与交谈中,都叫《春梦》,“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我知道生活之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①于是,巴金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他把这部原定名为《春梦》的长篇小说改名为《激流》。1929年夏天巴金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有过一段难忘的相处,大哥把一个丰富的生活宝库帮他打开了,作者丢开了空中楼阁般的虚拟的幻影,为他的小说找到了丰富的生活源泉和真实的背景,也找到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又进一步向里开掘,日渐深入地挖开自己的回忆的坟墓。“那些人物,那些事情,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也就是这留恋伴着那更大的愤怒,才鼓舞起我来写一部旧家庭的历史,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②至此,巴金关于《激流》的创作思想得到深化与升华,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怀着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反抗、愤怒和诅咒,为一代青年呼吁,向罪恶的旧制度提出控诉,并揭示这个制度必然走向崩溃,《家》便应运而生。

二: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巴金1931年完成的《家》描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激扬的反抗,批判精神,与内在的青年抒情性。《家》的热情悲郁的抒情风格,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即用热情的笔触写青年的直率、真挚、坦白、明朗。作品中既有一种充溢的感情,又往往带有浓重的忧郁,这既是《家》的风格,也是作家人格的写照。它具有《红楼梦》式的结构,表现了现代中国仍带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大家庭对年轻一代的压迫和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在这部小说中巴金将积蓄27年的大家庭生活体验首次集中喷发,形成文字,因而使《家》成为巴金最富于热情的长篇小说。作品情感浓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家》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则是浓烈的抒情性。巴金也曾说过:“我不是一个冷静的作家。我在生活里有过爱和恨,悲哀和渴望”“当热情在我身体内燃烧起来的时候,那颗心,那颗快要炸裂的心是无处安放的。”

(一)、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腐烂与虚伪

巴金的《家》是一本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血泪控诉书,主要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封建大家庭的面目、本质以及它的无可挽回的没落命运是通过高价两代人来呈现的。高老太爷居于大家庭权利结构的顶端,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代表与象征。他作为家族内的君主,具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却掌控着对子孙、奴仆的命运。甚至于他死后还能影响别人的生命(瑞珏),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庭训,自己却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高公馆的第二代克明、克安、克定一类人缺少高老太爷的创立家业的资本和统治大家庭的手段,只有在精神上的糜烂和道德败坏。如果说巴金对高老太爷在痛恨批判中尚不失一点对于敌手的郑重,那么对于第二代的批判则带有更多回来鄙夷和蔑视。巴金在处理高老太爷这个人物时还是试图写出他的复杂性。高老太爷固然是残害年轻生命的元凶,但他仍然强调这种行为的堂皇的理由,而且在生活上的堕落也只局限于“玩小旦”表面上还是要强调道德与立身的原则。不像其子克安、克定肆无忌惮:克安在家里勾引女仆,克定把妻子的首饰骗出去送给妓女,兄弟俩还另立“金陵高寓”,终日与妓女厮混。在家族内部的纷争中,他们明争暗斗,对年轻一代及仆人更是冷酷无情,代表了家族的彻底的腐败。巴金通过这些艺术形象表明,封建大家族以及它所代表的生存方式,它所象征的社会制度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所以巴金曾一再强调过:“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③“在我所有的作品里面我所认为有罪的是制度,倘使有人问:有人坏还是制度坏?我的答案自然是坏制度.。”④ 巴金也曾说过:“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

(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在小说里巴金除了集中反映封建阶级的虚伪、腐烂之外,更着力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及罪恶。马克思曾说过“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家》就是通过青年一代的被迫害来揭示封建家庭的罪恶。这种迫害又主要集中在封建家庭对年轻一代爱情的破坏与对年轻女性的摧残上。两者又往往联在一起。巴金说过:“(不合理的制度)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这些年轻的女性正是大家庭临死的食物与殉葬品。巴金在谈《家》的体会时说:“我写梅,我写瑞珏,我写鸣凤,我心里充满着同情和悲愤……我深自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里面,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品的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感情,用浓重的笔墨,塑造了鸣凤、梅芬、瑞珏等女性形象,叙述了她们被封建家族势力所碾碎的悲剧性故事。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三个悲惨女性的描写来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他也曾和读者谈《家》时说“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⑤

1、鸣凤之死。鸣凤出身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里做了丫头。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把这些都归咎于命运,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然而她并没有完全安于自己的命运,她也曾有过幻想,想象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她美丽、纯洁、健康、朴素、善良、能干,因此赢得了觉慧的好感,对于觉慧的爱是她生命的全部寄托,这种爱没有任何世俗利益的打算,决非为了做“三少奶”,她只求一辈子服侍他,一生一世留在他的身边,做他“忠实的奴隶”就心满意足了。但因为阶级、身份的巨大差距,这种爱情具有不能承受的风险。于是深陷爱河的她又不的不理性与本能地拒绝、规避这不可能的爱情。这成了鸣凤巨大的心里痛苦。鸣凤的内心矛盾与陷入绝望的爱情中的少女情怀在得知自己将要被送于冯乐山做小妾的消息后走向高潮。为了“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也为了抗争和控诉,投湖自尽。在投湖那一刻,作者在小说里花了大量笔墨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有对身世的感慨,有对爱情的向往,有对死的意义的思考,然而最大的感受还是孤寂,写到这里,作家巴金只怕内心也像投进了湖水里一样冰凉。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鸣凤是巴金笔下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之一。鸣凤的有关章节也是全书中最具悲剧性和抒情性的段落。国外的评论家奥尔迦朗说过:“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 旧制度吃人的獠牙早已经扎进每一个鸣凤的心脏里,夺走鲜活的生命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2、梅芬之死。梅芬是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她是个美丽、安静、贤淑的少妇,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的人她看到花落就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晚上听了一夜的雨落,从而看出她是一个多么敏感的人,把自己放在死角里永远都走不出来。同时她懦弱,胆小怕事,以致于家里人要把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她也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表现不情愿,只是往自己的心里压抑。她和觉新从小青梅竹马,只因为双方的母亲在牌桌上斗气,这一对有情人便被活活拆散,守寡后又因为自己的礼教意识和顽固的母亲而不能另嫁他人,最终忧郁致病,至死都不得瞑目。作品中她母亲哭诉的“是我害了你,是我做妈的瞎了眼睛,不晓得你的心事。我把你们的好姻缘拆散了,苦了你一辈子,落得这个下场?”难道真的就是她的母亲害了她嘛,她的死决不是她母亲一个人所导致的,她是在封建旧制度的细细碾压下消亡的。正像觉慧痛惜鸣凤说的话,是“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3、瑞珏之死。在我们看来,同觉新结婚的瑞珏要比鸣凤和梅芬幸运,因为她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她的贤惠善良赢的了家中一致的称赞,也赢的了觉新的爱,她还为觉新生下一个儿子,让老太爷抱上了孙子。然而好景不长,她的贤惠善良并不能拯救她。她同觉新一起每日忍受着封建大家庭上网逼迫和重压,最终还是成为冤死的魂灵。在她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被以老太爷祭日期间不能产子、不能犯“血光之灾”为由,赶到凄凉的荒郊野外,孤零零地死去,甚至没有见到丈夫的最后一面。她的遭遇证实了,如果梅当初有幸与觉新结了婚,幸福也是极短暂的,最终也逃不出封建制度的魔掌。因为“家”带给女人只有眼泪和死亡。

作品正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来有力的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这些女性形象有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牺牲品的上层女性,如梅、瑞珏,还有封建制度下命运悲惨的下层婢女,如鸣凤婉儿。她们个个都是那样的年轻美丽,她们的心灵也无一不是纯洁美好的,却落得了悲剧的结局,作者通过对她们的悲剧的描写来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三)、批判第三代人的思想的弱点性。

《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觉新和觉慧,觉慧是“五四”式的封建大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叛逆,具有典型的反抗“父法”的青春性格,但是作为长子的觉新却具有性格的二重性甚至多重性,处在新与旧、反抗与顺从之间,极具性格的复杂性与深度,是巴金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巴金明确地指出:“觉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的最多的人。”他还说:“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因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我为他花了那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挞旧制度。”

觉新“相貌清秀”、“聪明好学”、“成绩优良”、“志向远大”。然而他的父亲替他做了他不情愿做的决定,断送了他的希望,将他的青春与才智浪费在省理钱财、操持家务上,因为继母的缘故,他与恋人梅分手,后来的妻子瑞珏有因为“避血光之灾”难产而死,但是这些封建大家庭的迫害他都逆来顺受,自觉的消磨掉最初的反抗意志,承担起长房长孙的责任。他具有双重性格。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对新思想能够理解,具有理性认识,具有个性自由的现代意识,因而同情弟弟妹妹的反抗;但是他同时又深受传统家族文化的侵染,在感情上仍对旧家庭有所依恋,无法割舍宗法文化所强调的“孝”、持家等伦理责任与家庭使命,旧的生活法则已侵入他的心灵深处。因而他是一个处身于两种人生原则之间,灵魂分裂的人,这导致了他的矛盾与痛苦。

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缺乏反抗意识,甘做封建文化的孝子贤孙的批责有失公正。这种批判思路是“五四”以来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的激进反传统主义思维模式的产物。虽然巴金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他对个体幸福的放弃,对他人与家族的承担都需要更大的勇气与主体道德意识。觉新的问题并非出在他对儒家文化关于家庭与个体责任的观念的坚持上,而是出在他的片面的坚持了其不好的方面,还有他的无原则与怯懦。他试图以压迫自我来化解这种冲突,主张“让人、忍耐、顺从”,自我的“牺牲”,信仰与实行“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企图以自己的妥协、退让缓和生活中的矛盾。他以子孙的“孝”对长辈们唯唯诺诺。不讲原则,违心的屈从,这使他无意间成为封建势力维持专制统治的帮凶,因而使他陷入自责与忏悔的痛苦之中。

作者试图在觉新身上呈现出封建家庭及其文化对年轻人的另一种残害,这是一种深深灵魂的残害。它蚀人丧失个体的生命意志与热情,成为家庭的附庸。在《家》的最后,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有所觉悟,开始支持弟妹们的反抗行动,他为觉慧的出走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这是觉新勇敢的反抗。作者在控诉中也在抗争,也在欢呼旧制度的早日灭亡。

“幼稚然而大胆”、“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这是巴金对主人公觉慧的评价。觉慧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幼稚而胆大的叛逆,是新生的民族主义的代表。但是他虽然作为封建文化的叛臣逆子,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文化的因袭与影响,很多时候,相当大的程度上,他仍然是封建文化的内部,以封建文化的方式和逻辑来反抗封建文化。在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觉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著。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

1、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

2、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

3、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注释:

①,巴金,《激流总序》,1931年4月,《巴金选集》第1卷,第1-2页。②,巴金,《关于<家>》,1937年2月,《巴金选集》第1卷,第426-427页。③,巴金,《关于<家>(十版代序)》,1937年2月,《巴金全集》第1卷,第443页。

④,巴金,《谈影片的<家>》,《巴金全集》第18卷,第699页。

⑤,巴金,《和读者谈<家>》,1957年6月,《巴金巴金选集》第1卷。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 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刘复生,《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巴金卷》,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

[3],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 现代卷(下)》,吉林出版社,1979年版。[4],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5],党秀臣,《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

第二篇:《家》,巴金

《家》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这是一个成都地区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代表传统封建的势力。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新的弟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的拆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

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巴金以成熟的文笔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另外,他还描写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写。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景物仿佛就是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以及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家带我们去了解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时代,感受现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第三篇:巴金《家》

巴金《家》教案

睢宁高级中学南校

梁雯

【教材分析】

《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教学重点 】

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

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三、《家》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 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家》的人物形象

1、觉新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2、觉民

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3、觉慧 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环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4、三个女性形象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5、琴

琴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6、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五、《家》的艺术特色

1、深刻的社会意义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2、独特的叙述角度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3、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 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教学反思】

一、落实教学目标

提出三点目标,1、了解名家巴金的文学风格及优秀作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悟巴金作品的表达方法。

2、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学会推荐一部(小说)或一篇文章,享受阅读的快乐。围绕三点目标,要落到实处有难度;难度

一、学生对巴金文学作品以及风格不透彻,堂上反馈信息跟不上第一环节:巴金知多少;超过预定时间。难度

二、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表现出热情不高,表明学生平时还不扎实,教学没有很好落实。

二、教学环节、教学手段

本次探讨课,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以下五个环节,也因为第一环节的推 延,后面的就显得时间紧迫;在调动学生思考当中,学生也显示出不太积极,为此也花了一定时间,把整个安排拉下来。

实施的教学手段较恰当,教学的思路也在不断在调整,在调整中,出现了不理想的效果;

以小练习设计,落实三点目标,效果还是满意,抓住语句,抓住理解词语,品味语言特点知识点,指导学生思维联系点,再散发思维,点拨、思想火花碰撞等等,让学生明白阅读中的读书方法,真真实实分受阅读的快乐。

练习的设计理念:透过句子对比,达到让学生学会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会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品位语言特点。

第四篇: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1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巴金《家》读后感2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最后帮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厌恶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生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向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生的性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我,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愉悦可言,更没有期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忙,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能够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第五篇: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14篇

巴金《家》读后感 篇1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它从这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城市和未知的人中去……。”

读到这儿,我轻轻地合上了巴金的这本《家》,拉了拉盖在身上的被子,脑子里突然被几行字所占领:

觉慧他真的舍得离开高公馆吗?他愿意抛弃他在这儿的回忆吗?他想忘记在这里的那些他珍爱的和珍爱他的人吗?……

答案是舍得。

高公馆里使他心痛的事太多——是嫂嫂的死、梅姐的死、大哥的异变,更心酸是鸣凤的死!封建社会如同一个牢笼,他无法挣脱,他不敢触及。可给他带来力量的是琴姐的认可和二哥的支持,更是新思想、新时代的那股力量使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憎恨这个家!他试图逃离高公馆,他最爱的人在这里死去,他却无力回天,他那颗燃烧的心带上他坐上了远去的游船。

住在高公馆的每一个人都一样。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辛苦的日日夜夜,无数个难熬的春夏秋冬,或喜、或悲、或乐、或怒。这些都是封建的高公馆为他们带来的那深深的苦痛。他们的心都凉了,现在只有那寥寥无几的兄弟姐妹还在那艰难的坚持着。

想到这儿,我倒抽了一口凉气,哀叹里想着那可幸福的水流,觉醒于这美好的东西——青春。

前方路茫茫,

何处是归宿?

巴金《家》读后感 篇2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其中最主要是觉慧。他是高公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追求光明。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这些女性美丽,但却遭遇了不幸。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巴金《家》读后感 篇3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主要讲述了一个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大家庭中所发生的故事,展露出旧社会大家庭所犯下的种种可笑又可恨的恶行。

“家”是指高家,是当地的首富,全家上上下下共有几十人(仆佣除外),都靠老太爷打下的江山吃饭,而在老太爷的“统治下,高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却没有发现这个曾经辉煌的名门望族在逐渐衰败,当老太爷刚一离世,这个家族便全都乱了套。整日吵闹声不断,各种状况不断,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没有人会相信,曾经外表那么辉煌的金陵高家,内部竟是如此腐朽,不堪一击。生活在公馆里的每个人现在都感到陌生,感到恐惧,他们想反抗,但他们不敢,也不能,他们凭借自己薄弱的力量是无法将旧社会的牢笼给挣脱的。所以,现在,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唯唯诺诺地将每件事,每一天应付过去。但事实是残酷的,如果这些向往自由,向往光明的人们不去反抗,那么那些腐朽的旧势力就会将他们吞噬,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见一个个年轻的,青春的生命葬送在这条通往光明的黑暗道路上……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我相信小说的素材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家》来激励奋斗中的人们的,激励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与封建的恶势力做斗争!

巴金《家》读后感 篇4

当我看到巴金老先生的《家》的题目时,我便想起了我的家,想到了那个让我温暖幸福的家,于是很愉快的读起这本佳作。读过之后才发觉,《家》这部小说是巴金老先生为朋友而写的,我被它动人的情节深深感染了。

《家》这本书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却因为迷信而分隔两地。书中的觉新代表那些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他不知道怎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却由着父母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做主。他爱的是他的梅表妹,但却要遵循父母的主张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觉新的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却只是唯命是从,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开了,娶了那个父母指定的女人。而觉慧却是一个与觉新不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屈于封建的束缚,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反抗,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即使他的爷爷不允许他外出,他也没有中断在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读书看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用另一种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兄弟中要数觉慧的思想最为先进。他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最终,他用离家出走来表明了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这个社会是一直进步的,它不会因为什么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要像觉民、觉慧那样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永往直前。

巴金《家》读后感 篇5

读完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很丰富。

首先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态原来是这样的,其实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我们以前读过的很类似,但是在同样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有着很不一样的社会生态。

因为在川蜀地,思想上的浪潮还没能很深入影响到这些地方,所以当地接触到新思想往往是进度很慢的一个地方。

第二个,其实更多的就是对于人物的这些感觉了。

嗯,其实都很老套。一些思维或者说是一些升华起来的内容,其实就是都是我们以前司空见惯的一些理论,我都能够很好的理解。

在开头我就说过,作为读者,这本小说给我带来的体验感很好,让人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枯燥。

这种要冲破旧社会的牢笼,要去冲破这些时代的掣肘,大部分那个时代的小说情节都有所体现,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在说这个事情。

哪一个积极向上的小人物不都是在终其一生地冲破时代牢笼?

当然在合适的故事背景下,这样的人物都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因为他们都会有值得我们去汲取的力量。

可是我们的一生实在太短,我们的目的真的不是要去追求别人眼里的不一般就能取悦自己,而找到最珍贵的自己的价值,已经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也许我读书的境界还不够高,难免总是把作者的许多描述当作是刻意安排的故事情节,其实往往未必如此。

但是作为读者的我,还是十分感谢巴金先生塑造了这么生动的人物角色,能让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下,读到这么有力量的故事。

巴金《家》读后感 篇6

从中午听着龚诗嘉的.《放不下》,基本是哭着过完2个小时的,看到每个人的挣扎,每个人的痛苦,每个人的无能为力…虽然主角是觉慧,虽然是写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绝望和不合理的制度,怂恿觉慧为后人开启一条光明的路。就像觉慧说:“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罢!”。真的是感动。大概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许我不能体会觉慧吧!也许我永远也成不了像觉慧那样的人。

我更被觉新而感动,也为他感到可悲可愤(他自己只是一未的为别人着想,破灭了自己的爱情,又因为家庭的封建制度又失去深爱自己的妻子。)也许就想觉慧说的那样,是他懦弱,也许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弟弟受到家里人的责备,也许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家里人因为自己而生气…他做了好多好多…书里大概是说他的懦弱吧!可我还是想他不是懦弱,他是为了别人,我看了这书没对慧觉有什么想法只是觉的觉新真的太可怜了他幸运的是有一个贤惠了解自己的妻子,也许他自己也觉得满足——他肯定很满足——他不是那中不知道知足的人。

看看书中觉民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努力也很让人触动,看到这我明白命运是自己把握的…每个人都要好好努力。

巴金《家》读后感 篇7

读《家》的时候,我喜欢的是觉慧这个人物,因他的热血和热烈,因他敢抛下一切地去争取去闯荡。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强烈的白光,掩盖过一切后通透彻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觉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点一点地射放,越来越强大。

如果对觉慧是爱是叹,那么于觉民则是敬是佩。同样的家庭,他的抗议是逃婚,他的抗争是留下来,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担。

我敬佩的就是这么一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责任。像觉慧那样洒脱决绝地转身他也会,也许他也会走上这条路,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么干脆,那么不计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贵,说实话他巴不得生于平凡人家。金丝雀是关在笼子里给别人看的。他还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与留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代人的命运。再潇洒的转身都不过是逃避而已,而他却是面对,从当下开始抗争。正是他的无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帮淑英在那条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女人不应当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个毫无思乡心绪的木偶或砝码。他要这些人在一条女人毫无自主与地位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

他是一个强者,他留下来了,这是证明;淑英飞出了囚笼,这是证明;报社办的风生水起,这是证明。

叹往事隔不过昨天。觉民看着觉慧与淑英飞远,下一个人也在蓄势待发,而他,他还不打算先逃离,他还有更远的路要摸爬滚打,还有更难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丝一缕,微弱的,强烈的,都是力量。一个强者的光芒。

巴金《家》读后感 篇8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家》是描写“五四运动”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从繁荣走向奔溃的故事故事情节集中发生在19冬天至19秋天这段时间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撕开了封建大家庭里被温情、亲情所掩盖的勾心斗角与自私,暴露了“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同时,也描写了一批青年在新思潮的召唤下艰难的走向新的时代《家》的主要人物有觉新、觉明、觉慧、琴、鸣凤,巴金笔下的这群年轻人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因而也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轨道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在虚无的世界里主宰着一大群人的命运觉新向旧势力屈服,成为了他曾经所憎恶的人;觉明和琴在新思潮的召唤下勇敢但艰难的远离家乡,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的支持,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

巴金言:在写《家》中的那群年轻人时,他仿佛和他们一起在魔爪下,和他们一起享受生命的欢愉,也陪着他们哀哭《家》是巴金自我掘开思想坟墓里他曾经目睹的、耳闻的真实的存在

巴金向那“垂死的制度”喊出他的控诉的时候,也深深的震撼着许多读者,那一群在阴影下生活的少年在心理上、身体上都备受折磨从这一部小说看出,坚定的信念和新的思潮对一代人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巴金《家》读后感 篇9

巴金的《家》这部作品是我喜欢的作品之一,原因很简单,巴金先生通过你《家》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封建家庭走向灭亡的过程。觉新的一味妥协,觉民的相对中庸,以及觉慧的激进,充分展示了在高家这个封建家庭中各种势力的融合以及斗争。

《家》这部作品通过多高家这个封建家庭的发展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封建思想走向没落,只有接受新思想才能取得成功的社会现实。高父的守旧让原本应该学业有成的觉新弃学回家,娶并非与自己青梅竹马的不相识的李瑞珏结婚。尽管妻子属于聪明又贤惠的女子,可谁又知道觉新的结婚直接导致了与其青梅竹马的钱梅芬的婚姻不幸,也正是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钱梅芬的死。更为不幸的是,也是因为封建思想的作怪导致了觉新妻子的死亡。

觉新是高家封建思想桎梏下的牺牲品,而相对于觉新来说,觉民和觉慧算得上是比较幸运的。觉民和觉慧作为接受新思想的一代新青年,开始对这个家庭的封建思想提出反抗了,当然,反抗程度有大有小。

同样是面对逼婚,觉民选择的不再是妥协,去自己不喜欢的人为妻,而是选择宁可逃离家庭,也要与自己喜爱的人在一起,选择坚持自己与琴的爱情。作为哥哥和梅表姐爱情悲剧的见证者的他们,开始反抗,开始主动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觉慧的反抗精神责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巴金《家》读后感 篇10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小说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说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的人物。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我问自己,家是什么,家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不可以回答,但我可以肯定,家的真正含义一定不会是《家》里面所写的那种压抑,封建,势利……那种时代早已过去,那样的家庭也该成为历史。《家》无情地鞭挞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罪恶,同时也昭示了那积极,热烈的青春,惟有那旺盛的青春才会敢于追寻那美好的梦想!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家》读后感 篇11

看了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心里有很多感想。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XX、贪婪的官员。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巴金《家》读后感 篇12

《家》是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写的,这本书没有固定的内容。它主要写的多半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身边琐事。让我们结识那些善良的人们和忠诚的勇士,去认识那些丑恶的嘴脸和险峻的现实,从而体味人间的挚爱与友谊,感受非凡的智慧和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智慧的熏陶。书中讨论的人物的成长史,浸透了人生奋斗的金玉良言。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好教材。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从中学到人生的哲理和经验,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本书,无论从哪里读起,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不仅用细腻的文笔传情达意,或鞭挞丑恶的现实,或赞美善良的人们,或歌颂举世英雄。作者用平淡的笔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事,用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或赞扬,只要你用心去阅读,相信你每次都有新的发现。而且用跌宕起伏的悬念,丝丝入扣情节来展现艺术的魅力,引人入胜。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在人间之道上,我们要多做善事,不然作者会在文章中揭示你的恶行的!要好好做人,不要做坏事。还有,我们以后要好好读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吧!好好学习,

不让家长失望,不让老师操心,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巴金《家》读后感 篇13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但是希望依然在延续,小说的最后,觉慧终于离开了他厌倦已久了的家,要到上海去,寻找那个属于年轻人的新的社会。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进新社会的希望。

巴金《家》读后感 篇14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不可抗力,它就是合约里唯一一条也是永远都会存在的那一条无人可以更改的霸王条款”我一直不相信这句话,甚至是不同意的。

我始终坚信着:生活是可以靠人来改变的,人是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的,因为“人定胜天。”

《家》这本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描述了高公关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

作者写作这篇小说,一是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

二是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岁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

对广大青年的诚挚热爱,作者通过《家》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

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家》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生活的道路。”《家》也正是表达了这种不屈于命运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下载试论巴金与《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巴金与《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1 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

    巴金《家》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家》 小时候读巴金先生的《家》,觉得这是个再枯燥不过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迥异的人物性格都让人深感烦乱。而成熟后再看,却仿佛读懂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读出了......

    巴金《家》——读后感

    读巴金的《家》有感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

    巴金《家》书评

    巴金《家》的书评 《家》由巴金先生所著,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它讲述的是高家——一个腐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硝烟战乱四起、军阀割据横霸、封建专制动摇、新旧思潮冲......

    巴金家简介

    《家》 作 者: 巴金 著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

    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中文071张敏 ●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

    巴金《家》读后感

    读《家》有感 读了《家》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为他们的经历感到难过,为他们的执着与反抗而感动,闭上眼睛,他们好似就在我眼前,我也好似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家 巴金 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的长篇小说之一,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