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塞腰鼓》教案1(2课时)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情感价值态度观:
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2.品读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方法
投影演示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北方,夏季太阳肆无忌惮地照耀在广阔的天地间,与冬季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造就了北方人义气、豁达、豪爽的性格。对于南方,雾蒙蒙的天气,湿漉漉的空气,润泽着江南的大地,也熏染着南方人的性格,他们清秀、不愠不火,优雅平和。
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二、作者简介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字词积累
晦暗(huì)困倦(juàn)瞳仁(tïng)
捶(chuí)
/ 7
烧灼(zhuï)亢奋(kàng)羁绊(jī)恬静(tián)冗杂(rǒng)
束缚(fù)戛然(jiá)淋漓(lín lí)磅礴(páng bï)骤雨(zhîu)
四、诵读课文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 2.倾听学生朗读 3.对同学的朗读简单评价 4.指导朗读
五、分析文章结构
(1——4)安静的腰鼓(5——26)激昂的腰鼓(27——29)寂静的腰鼓
六、研习文章第一部分
文章是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
②从人物写: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高粱。
③从神情写: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在沉稳而安静的气氛中,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七、课堂小结
这群陕北的汉子们,他们在积蓄激情和力量,等待敲响身旁的腰鼓,请同学们回去想象一下,敲响后的场景是如何?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没有杏花春雨江南,没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黄土,火红的高粱,以及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在等待时机敲响身侧的腰鼓。今天,就让我们踏上黄土高原,来欣赏他们用激情和力量敲起地腰鼓。
二、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三、分析文章
/ 7
1.观看后有何感受?
明确: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2.而作者对它的情感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
3.它总共出现了几次?每出现一次,又分别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明确:①赞美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
②赞美安塞腰鼓雄壮的响声;
③赞美安塞腰鼓击鼓的后生;
④赞美安塞腰鼓绮丽的舞姿。
4.因此,人们这样形容安塞腰鼓的表演“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明确:排比。
5.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请用“我喜欢„„,因为„„。”“„„ 美,你看(听)„„。”“„„好,好在„„。”的句式来说。
(将上节课学生未读到的地方进行品读)
6.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7.那样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了这样的力量,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明确: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
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 3 / 7
“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8.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过,黄土高原的土层有多厚,它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封闭,改革开放后,安塞人仍过着贫穷的生活,可他们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打的那么响?文中有没有宣泄他们情感的一句话?
明确:因为他们的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9.这“劲”从何处而来?
明确:联系陕北的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精神;地域特点及改革开放。正因为穷,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整个黄土高原时,他们激动了,他们飞扬了,他们回忆起那些曾为“保卫”这片土地勇往直前的战士们,他们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他们要为“建设”这片土地大干一场。于是,他们击起了腰间的鼓。
10.当鼓声戛然而止时,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作者认为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在这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用“鸡啼”来反衬寂静,是激情后留下的一片宁静,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想到安塞人的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想到安塞人的渴望定能实现!所以“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请学生朗读最后3小节,要读出在寂静中的沉思。)
四、解读难句
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
五、创意展示
请发挥你的创造力:“安塞腰鼓”品牌准备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做宣传,4 / 7
请你为它拟一则广告词。
六、课堂小结
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生命有一股劲,重生之日并不遥远。人活得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工作上,要有一股能劲;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我们中华民族正有了这股劲,才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后,能神奇的崛起。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你们该怎样做呢?
七、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敲鼓场面
敲鼓声音
生命活力:乐观向上的人生。
敲鼓气势
敲鼓舞姿
八、作业布置
请各位同学以“从《安塞腰鼓》中,我读到了„„”为话题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或体验。
《安塞腰鼓》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安塞(sài)晦暗(huì)冗杂(rǒng)羁绊(jī)B.烧灼(shuï)闭塞(sâ)磅礴(páng)亢奋(kàng)C.戛然(jiá)恬静(tián)骤雨(zhîu)沉稳(wěn)D.思绪(xù)震撼(hàn)淋漓(lí)飞溅(jiàn)2.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A.安静 B.舒适愉快 C.幽雅寂静(2)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 7
A.踏实 B.质朴诚实 C.朴素
(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A.叹息看到的事物停止了 B.感叹到此为止
C.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请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4.“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反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1)A(2)B(3)C 3.D 4.D
《安塞腰鼓》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
/ 7
1.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1)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紧靠、紧粘)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
(2)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簌簌、飘飘)(3)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飞扬、飘飞)的思绪。(4)耳畔是一声()(飘渺、渺远、渺茫)的鸡啼。2.解释下列词语
羁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戛然而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晦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这腰鼓,使____________的空气变得____________了,使____________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_______了,使____________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_______了。A.冰冷 B.恬静 C.燥热 D.亢奋 E.困倦 F.飞溅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紧贴
(2)萧萧
(3)纷飞
(4)渺远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3.A C B F E D
/ 7
第二篇: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案
《安塞腰鼓》 第二课时教案
徐斌2015、10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伴着这激情地朗读,我们再次走进黄土高原,去欣赏,去体会,去感受安塞腰鼓。读课题。有人这么说安塞腰鼓。出示
感知安塞腰鼓的气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吗?
课件出示:那是
的安塞腰鼓。
2、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由衷地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好一个” 这样重复出现的表达形式我们叫 反复!每一次赞叹都是心灵的激荡、感情的升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3、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好”呢?
板书: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去充分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二、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一)、感受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的壮美
过渡:刚开始黄土高原还是一片寂静,可是,捶起来呢?
1、请同学们默读5—8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概括写舞蹈场面的一句话。
出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指名读。
B、描写舞蹈场面连用了:壮阔、豪放、火烈。从中你有何感受? C、有感情朗读。
2、课文是怎样具体描摹这一情景的呢? A、找出第6小节的前3句话。
出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你读懂了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句子划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相机出示:“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a、有何感受?指导读。
b、它们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颠倒吗?(三个短语组成排比句,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指名读。
c、第一组读“发狠了”--一二组读“忘情了”--全班齐读“没命了”。(2)、出示:“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a、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比喻的精妙:后生们一敲起鼓,人与鼓、鼓与响声就合二为一了。(3)、出示:“骤雨一样,……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a、学生自己说说体会。
b、照我们平时说话的语气,这句话应该这么说:
c、[出示课件]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来比较着读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句话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语气越来越强,声势越来越大,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与豪放)
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这样的语言很有诗意。指名读。
d、变换为诗的形式。来,全班齐读这一句。师生交替读。C、出示段落,连起来一起读
3、引读第7小节。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是困倦的世界里几遍的亢奋。
(1)、因为安塞腰鼓的舞蹈如此壮阔、豪放、火烈,所以,它使——,使——,使——。
(2)、(词语变色)从这几组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引读----齐读
4、小结: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豪放而火烈的—安塞腰鼓!难怪作者会发出感叹: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指读)
好在它豪放火烈。
板书
豪放火烈
(二)体会鼓声的惊天动地。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在听觉上,更给人剧烈的震撼!
1、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他听到的鼓声的呢?谁来读读。
出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感受一下哪里让自己震撼了。指导朗读。
2、拓展填空:沉重的鼓声还会碰撞在哪里?想想还会碰撞在哪里?用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
出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填好后全班齐读。
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读)
好在它惊天动地。板书:惊天动地
3、安塞腰鼓给人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想欣赏一下吗? *播放腰鼓表演片断。
(三)学习打鼓后生的元气淋漓。过渡:安塞腰鼓无疑是魅力四射、令人折服的,那击鼓的人呢?是谁?---后生。请大家轻声读读描写后生的这部分,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群后生的? 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的搏击着------奇伟磅礴的能量。
1、指导理解:搏击
既然是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呢?
一是力量。二是与命运、困难------(学生没体会到,提示上下文,或者说他们与什么搏击?)
了解黄土高原。学生说,老师出示图介绍。
(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引读13、14小节。因此作者要发出感慨: 出示:引读
黄土高原啊,你——,也只有你,——!好一个——!好一个——!知道他们与什么搏击了吗?(与恶劣的环境,与艰苦的生活和命运。。。)想想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还会在赞美什么? 就连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
课件出示: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让我们永远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3、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学生接着说)出示: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有这么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四)学习舞姿的变幻美。过渡:那作者为什么又说这是
出示: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呢?
1、默读15-小节,思考,用“因为……所以……”试着回答这一个问题。
(因为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
止。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所以说这是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有感情地读15小节。
小结:这真是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好就好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板书:叹为观止)
3、这鼓声愈捶愈烈------我们一起捧好书-----愈捶愈烈---读
三、学习鼓声停息后的寂静。
过渡:而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便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1、轻声齐读18-20小节。给你什么感觉?(静)区别静。
2、这一声渺远的鸡啼让你想到了什么? 品味“鸡啼”,提升认识:
耳畔的那一声嘹亮的鸡啼,似乎让我们看到这陕北后生们的—— 陕北后生们对明天充满着希望。我们还看到了——
陕北后生们对未来是那么的憧憬,他们希望未来因为他们而更美好。我们还看到了——
黄土高原美好的未来。
小结:这渺远的鸡啼似乎是在说:尽管如今的大西北还暂时贫困落后,但因为有这么一群元气淋漓的黄土人,相信它的明天一定会是光明美好的!
四、体会文章语言表达形式。
课文学到这,你们是否感受到不仅是安塞腰鼓的----场面、声响、打鼓的后生、它的舞姿令人震撼,全文的语言也非常震撼人心。鼓美,人美,文也美。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一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你看,文中多处出现了排比,不仅有句内的排比,还有句子与句子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的排比,还出现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还采用叠词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让文章如诗一样的语言充满了魅力,让人享受,让人陶醉。
以后我们也要学会这些表达方法,增强我们的文章表达效果。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借助作者生动的描写,感受了黄土文化的雄浑壮美,领略到黄土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认识到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作者直抒胸臆,反复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大屏幕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让我们一起再来赞叹一番!
2、新时代的安塞腰鼓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观看国庆阅兵的安塞腰鼓视频
五、课堂作业。
1、课文小练笔:“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它-----------”,围绕中心句写。
六、课外积累:
1、语文综合性学习:搜集资料学习一种中国的民族文化。
2、尝试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
场面 豪放火烈
好一个
鼓声 惊天动地
14、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简评:
1、教者能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抓住关键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体会安塞腰鼓火烈的场面、惊天动地的声响、元气淋漓的后生、叹为观止的舞姿。小学高年段学生应掌握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能充分注意。
2、教师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章表达形式的学习与运用,通过仿写、想象、比较加以体会。通过课外拓展练习加以吸收、巩固。
第三篇:安塞腰鼓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录像,谈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屏幕显示)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朗读感知课文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结构说明
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内容赏析
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品味语言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作业: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第四篇: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案
设计人:土山镇聂阁小学
刘苏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通过研读、探究、品味,感悟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安塞腰鼓的魅力。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风采,这节课让我们带着激情继续走进——安塞腰鼓(齐读),去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吧!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请大家欣赏画面,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二、自读课文,圈划词句
1.过渡: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究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或语句。2.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教师巡视指导。3.大声朗读自己圈画的内容。
4.检查自读效果:你画的是_______________,这儿写的是_______________。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
三、研读课文,感悟安塞腰鼓的魅力 1.学习火烈的舞蹈场面
⑴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 指导读:你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去读? ② 教师范读。③ 学生齐读。
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展现了出来。
⑵引读:这样的场面,就叫_______________(壮阔、豪放、火烈)在这么壮阔、豪放、火烈的环境下,(引读:冰冷的空气立即会变得(),恬静的阳光立即会变得(),困倦的世界立即会变得()。)
所以,我们要由衷地赞叹: 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2.学习沉重的鼓声
⑴过渡:安塞腰鼓除了好在舞蹈场面的“火烈狂野”外,还好在什么地方?
⑵理解“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的意思。(被感动了,引起了共鸣。)⑶小结: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赞叹: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3.学习变幻的舞姿
⑴过渡:除了火烈的舞蹈场面、隆隆的鼓声外,安塞腰鼓的魅力还体现在哪里?
⑵指导读:怎样才能读出它的气势? ⑶指名读。⑷齐读。
⑸小结:所以,作者赞叹道: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4.学习茂腾腾的后生
⑴过渡:同学们,俗话说:“鼓是有灵魂的。”鼓的这种灵魂是谁给予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后生,感受后生的人格魅力吧!⑵出示第12自然段。
⑶教师范读。说说后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⑷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粗犷、豪放、张扬着生命活力、乐观、自强不息„„)
⑸师范读第一句。质疑:既然是写打腰鼓的,为什么不用“敲击”,而要用“搏击”?
(搏击还能体现在与命运搏击)小结:读书就要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细细的品读,读出它的精髓来。
质疑:从哪里还能看出他们是在和命运搏击?(红豆角、老南瓜,奇伟磅礴)
小结:读书还要前后联系对比着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细味道来。
后生们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可是他们充满着乐观,他们用自己充满生命力的躯体向别人展示着自信,他们坚信:只要生命尚在,就要(搏击)!只要生命尚在,就要不停地(搏击)!⑹齐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后生们的人格魅力吧!⑺教师领读第13自然段。理解“元气淋漓”和“惊心动魄”。所以。作者赞美道: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⑻讨论交流:作者在写后生,怎么会一下子写到黄土高原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⑼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介绍: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贫穷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里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只有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可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赞美自己的故乡,赞美黄土高原人民的自强不息,赞美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⑽小结:让我们也发自内心地赞美一声吧: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鼓声中有痛苦,也有欢乐。后生们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而且是愈捶愈烈!看——
出示: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齐读。
小结:后生们要用鼓槌把这痛苦击碎,用这鼓槌去追求欢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坚信: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只要生命还在搏击,成功距离我们就不会遥远。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作者却是这么写的—— 出示: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请比较一下,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含蓄,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感受“静”
1.过渡:安塞腰鼓表演时,是这样的惊心动魄,震撼人心,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自读第18、19自然段。2.课文还有哪部分写到了静?自读1至5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前后照应,写出了静。通过静和闹的对比,把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火烈、狂野、壮阔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齐读。
六、作业
必做: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选做:1.配乐朗诵课文。
2.阅读《羊想彩云》散文集中的其它散文。附板书:
安塞腰鼓
舞蹈
壮阔
声响
沉重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
自强不息 舞姿
变幻莫测
第五篇: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今天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 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开篇(1-4):雕塑般的造型(静态美)以静衬动。
主体(5-27)
(5-13):火烈的舞蹈(动态美)。(14-17): 激越的鼓声(气势美)(18-22):击鼓的后生(阳刚美)。(24-27):变幻的舞姿(艺术美)。
结束(28-30):无声的世界(静寂美)无声衬有声。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明确: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明确: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四、品味语言。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4.短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学习小组交流。
③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④教师整理学生评点教师整理学生评点。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归纳总结,言尽意长。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七、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八、作业: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