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潘传读后感
风云人物曾国藩
年级:2012级 学号:12111240014 姓名:李梅娜 专业:日语 指导老师:金承德
最近读了《曾国潘传》,对曾国潘这个风云人物深有感悟。《曾国潘传》是2009年12月1日由湖南大学出版社的易孟醇写的。整本书主要讲述述了曾国藩生少年,青年,老年时代种种事迹,研究曾国藩的内心世界,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曾国藩传》的主要内容为:曾国藩青年时代从湖南 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进京参加科考想成就一份大事业,之后中进士留京师后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来因母亲去世回乡为母奔丧,恰逢太平天国 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 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 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和生平干过的一些或好或坏的大事件,例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本书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 影响;深入归纳总结了曾国藩的用人方法。
首先允许我先介绍一下曾国潘这个人,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在第一章:时代与家世中,曾国藩说“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气。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奇耻大辱,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的事功,文学,随已充为过去,其功过是非难免会智仁个见,但是他注重道德修养,并时时以品德上的进步惕励自己,柘木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格和态度,无疑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在“第二次奔丧”中作者写道曾国藩为摆脱江西的困境接口为父奔丧离开江西,二来趁这个机会给朝廷一个难看,等朝廷没法收拾这个烂摊子,他在趁这个机会收回实权。曾国潘这一生都在为权力奔波,没有看破权利只是一个虚名,我们死后都将化为一抔黄土,随风而去。这也是他人生的局限性。
人们对曾国藩这个人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一来他是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二来他这一生坎坎坷坷,步步为营始终效忠清政府,是清朝统治的忠实维护者,残暴血腥,残酷的镇压屠杀汉族同胞。杀人毫不留情,被称为“曾剃头”。我认为对他的评价,只能在心中慢慢品会。不能说他是一个好人,但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2013年5月11日
第二篇:曾国潘名言
曾国藩是我们中国的近代文学家,政治家、战略家。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曾国潘名言大全,欢迎阅读!
1、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4、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6、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7、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8、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9、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0、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11、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3、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1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5、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6、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7、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8、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9、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2、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3、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4、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6、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27、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8、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9、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30、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33、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3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35、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3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37、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38、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39、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40、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1、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42、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4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4、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45、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46、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47、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8、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49、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50、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51、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52、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53、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54、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55、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56、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5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8、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59、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60、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61、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62、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63、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64、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65、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66、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67、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6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69、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70、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相关阅读:曾国藩的政治成就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第三篇:学习曾国潘从政为官方略有感
学习《曾国潘从政为官方略》有感
首钢劳动工资部 李忠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在不断的更新,管理方法与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远程培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工具开展培训学习,即方便又省时,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随时上网浏览和学习,像看书、看电视一样,网上课件中图文并举、栩栩如声,而且网上还有大量的相关资料,可以帮助进一步的学习消化,效果真得不错。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通过首钢职工在线学习《曾国潘从政为官方略》后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曾国潘从政为官方略》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潘的深刻剖析,包括曾国潘如何借助时代变局,营造自我发展舞台;如何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居官不败,晚场善收等等典型事例及精辟哲理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有益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养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好教材。
曾国潘1932年考取秀才,28岁考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之路。在京十年间,他七次升迁十级,从翰林院庶吉士升至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后因母丧返乡守丧,恰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一支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至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潘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近百年来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毛泽东有言“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对曾国藩推崇备至,称之为是他一生学习的楷模。记得初识曾国潘还是年少时看太平天国连环画,后来插队时曾粗读过《曾国潘传》,受当时阶级斗争的影响,对其印象如当时多数人观点一样,他是一个封建士坤的代表、是清王朝的一个忠臣,是个卖国贼、刽子手。再后来,尽管也看了一些介绍曾国潘生平的文章,对其人其事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仍属只了片语,不够全面和深刻。
自从这次在首钢职工在线学习网上看过《曾国潘从政为官方略》后,一下子就吸引上了我,但是光看课件还是感到不过瘾,我又在学习的同时从网上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浏览,帮助学习和理解,对曾国潘有了进一步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使我受益非浅。
纵观中国近代史,很少有人像曾国潘那样,所得评价天壤之别。敬佩与痛恨,推崇与指责,同时集于一身。褒之者敬称其深谋远虑,沉稳持重,是国之栋梁。贬之者蔑视其老奸巨滑,深不可测,是官场中的老狐狸。如果摘掉有色眼镜,客观地评价曾国潘其人其事,不乏后世之人学习借鉴之处。那么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官运亨通之士,他身上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值得世人如此推崇。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曾国潘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他知识渊博,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理政方面,他提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仁政,主张严惩贪官污吏。在治军方面,他提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在文化方面,他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以食为天,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家为第一要务等。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二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的重要措施。他十分注重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所以,经他发现举荐的人才不可计数,大到总督、巡抚,小至管带、营哨等,这些人为清王朝的稳固与发展,立下了波汗马功劳。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潘功不可没。
三是百折不挠,临危不惧。曾国潘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愈加努力,第三次终于一试及第。他从二十九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临终去世的前一天。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
四是虚怀若谷,心胸坦荡。左宗棠作为曾国潘的门生,曾因两人政见不和,产生隔阂,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潘谁是当今第一人时,曾国潘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李鸿章大感不解。曾国潘解释到两人政见不同属个人问题,人才仍国家大事。曾国潘在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期间,曾与江西巡抚沈保桢因百金分配问题上发生争执。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但事后曾国潘还是主动反省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失误。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五是严于律已,勤俭廉明。曾国潘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要求都非常严。他告戒家人读书要讲究“志学恒 ”有志则不甘下流,有知识则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在他的教育下其子都非常出色,其中长子曾纪泽靠自学精通英语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
近百年来,对曾国潘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历史是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人看主流。对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更应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简单片面地全盘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潘从政为官之道是经典的人生大全。他一生纵横天下,挑战自我,能困难踩在脚下,除了目标明确之外,更擅长借助时代变局,营造自我发展舞台。他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善待上司、同僚与下属,保持居官不败,晚场善收以及鉴人之法,用人之术等成功的从政为官之道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首钢正处在压产搬迁、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正需要上下团结,集中众人持之以恒智慧成就大事吗?作为一名机关管理人员不更需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吗?
第四篇:陈国达传读后感
生命的意义
——“陈国达传”读后记
一开始准备仔细读这两本书只是想单纯的为读而读——为了能顺利完成导师交给的写读后感的任务,当真正花了一些时间仔细读完之后,发现感受颇多却又无从起笔:不知道如何理清思路,怎么将体会用一条主线完整表达出来,也许是因为有些触动内心的东西确实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吧,姑且把这些归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吧。然后是想了半天没有想出合适的标题,最后无奈确定“生命的意义”这一有点儿虚无缥缈、有些儿宽泛无边却又有着自己一些真实体会在里面的题名。
读完全文,其实最初想到的是高中时期写过的一篇情景作文:一个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在海边卧在躺椅上,一边吃着东西悠闲的晒着太阳,一边子自得的欣赏着远处的海景,一位看不下去的老者责问青年:“小伙子,你为啥整天在此虚度光阴,怎么不知道去工作呀?”年轻人冷笑回道:“我为什么要工作?”“为了以后你能够幸福的生活,能够像现在一样悠闲的享受美丽的风景呀?”老人回复,年轻人大笑,更加不屑的回答:“我现在不正在享受着那种生活吗?”对这一情景对话,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当时虽然也知道年轻人的做法是不对的,作文出题的主旨也一定是批判这种人生态度,但是对于与年轻人的人生态度所对立的那一面自己并没有想的那么深远和深刻。而此后也一直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过关于自己人生观的思考——尽管有无数次也为自己定下了这样那样的人生目标,而即使到现在,即使读完了陈老的传记到现在让我有机会思考的时候,其实我也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世界三观想得彻底和明白。
但是现在我对上面那段情景对话以及其背后的寓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
是多少明白了一点生命的意义——虽然这样说还是很空洞无力——是什么,人活着不只是仅仅为了自己能够功成名就,不仅仅是只为了自己能够享受幸福的生活。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讲,每个人之所以要努力工作,付出劳动是因为生活中除了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家人,而他们是我们刻苦学习、奋斗不息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动因;其次才是对个人前途和成就,个人幸福与否的关注。如果说这样的动因带有浓厚的狭隘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的话,那么比起现实中存在的啃老族、碌碌无为不学无术者,即使只有这样的奋斗动因也无可厚非吧?
可是人毕竟不只是属于单个家庭,每个人还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至少是属于某一小群体中的一员,这个小群体也许是某一科研小组、也可能是公司单位某一职能部门,还可能是…总之作为这一小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不能只是从中享受到利益,相反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付出自己的一份甚至全部的汗水去浇灌别人的工作园,让这个小集体的光环里也能带上自己的一点色彩。
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毕竟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太阳让整个世界都有他的光彩,更多的时候,其实我们可能只能成为一支小小的蜡烛,即便如此,那又怎样?因为即使是蜡烛也有属于他的闪光点,所以从理性同时带有些许感性的角度看,作为整个社会中的一份子,或许自己很渺小,可能自己真的能力有限,但每个人都完全有能力为这个世界奉献一点烛光。当现实世界里经常性的浮现某些抱怨生活的不公和为自己的遭遇不平的声音时,我们可曾多一些反思:我们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读完“陈国达传记”,是想到了几个问题的:为什么他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什么他能赢得那么多的“掌声”?为什么他能提出地洼学说?现在的自己要怎样做呢?
在开始的几段里其实正是解决的自己的第一个疑惑。陈老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状态是源自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救国”的崇高人生信仰。在这样一种光辉的人生路标下,生活中的巨大艰辛和种种磨难无法阻止他在童年时学习的热情,在少年时求知的欲望,在青年时探索科学真谛的执著,乃至在青年之后的所有岁月里对振兴中国科研事业的恒心和决心。然而收回思绪回到现实中,不禁要扼叹:为何世间很少再有陈老先生们这样的科学巨匠?…
第二个疑问是为何陈国达先生能生前硕果累累,逝后誉满九州?
因为他是一个人才!然而什么样的人才算做人才呢?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是这样描述人才的:(大意)“所谓人才,不是取决于你自己能创造多少财富,你能坐上多大的官位,你能让多少人记住你的名字…而是在于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甚至为整个人类的进步或者文明做出的贡献”我觉是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人才们做出的伟大事情才是值得世所景仰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补充一点的是,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哪怕为他人或者社会做出一点点的贡献,大家也都应该予以尊敬(比如那些马路上的清洁工,田地里的农民伯伯等等等等,诚然,他们做出的贡献其实并不小,或许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的)。陈先生实现的则是人生境界的另一种升华,他的信仰是科学救国,做出的科研成果却推动整个世界在大地构造这方面的科研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把小我做成大我,我想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吧!
第三个不解是关于他的原创性科学成就——地洼学说。谈及此点,首先想说说几本书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其实前两本书籍是我们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习科目了,因为他们几乎从中学一直陪伴我们到现在,但实际是我们这些理工类学生很费解为何一定要
修这些课程,因而在我们许多人的潜意识中这些知识一直被我们排斥着,也因此我们中的很多人(很大程度上我自己也是)与这些原本有用的知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纵观陈先生地洼学说的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和马哲中的许多哲学原理对他的思维的转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陈老用实践告诉我们深厚的人文修养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否真正成为科学巨匠的重要内容;另外我想最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陈先生“继承而不泥古,发展而不离新”的治学精神和“坚恒、勇慎、严实、德勤”的做人风格。
下面则是自己的第四个问题,我想也是最难的一个吧?前述问题回答的再差无非是自己的体会不深,可是第四个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怎样做事,怎样为人,怎样…?
说实话,和陈老先生的一生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的幸运和幸福,我们没有童年的艰辛,在快乐与自由中度过人生的一个个阶段,可是到现在大部人(包括自己)却并没有一件很像样的成就,也许唯一可以用以辩解的是“自古英才多磨难”,不过我想这也只能是一个聊以自慰的借口。原本每个人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大多数),可是大家没能做到足够勤奋,没能更加踏实一点,没有抵得住很多诱惑,更多时候被已然存在的社会中的某些浮躁所影响。反思自己我想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没有一种持久坚持的人生目标,缺少明确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可能每个人都清楚生命是没有重复的机会的,更没有时间停留原地后悔以往错过的一切,生命的意义究竟是怎样的?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时间和事情等着我们去经历,还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解答,或许每个人只有等到经历完所有的生命历程才能真正得到那个答案,但是那也
只是属于“你”自己的。可是我们还是有很多东西是自己可以把握的,那便是:让自己在今天的时间里更多一些对自己过往的反思,更多一些勤奋和踏实,更多一些责任和义务,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更多一些平静与和谐的旋律,让自己的行为画卷里更多一些正义和光明的色彩!
第五篇: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
篇一:彼得潘>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彼得潘》这本书。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书的大意是这样的:达林夫妇有了三个孩子。首先出生的温蒂,接着是约翰、麦克尔,他们的到来给家带来了许多欢笑。可是,温蒂却不想长大,因为她觉得当孩子很快乐。有一天,温蒂遇到了彼得潘,然后,她和她的弟弟们跟着彼得飞到了永无岛,达林太太很伤心,她一直把窗户开着,让孩子们飞回来。到最后,温蒂还是选择长大,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看了书,我特别喜欢彼得。因为彼得是那么勇敢。自从彼得把温蒂带到永无岛之后,他总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宝贝守护着她。彼得还根凶残的海盗船长——詹姆斯胡克决斗了。彼得还很聪明。胡克把约翰和麦克尔给抓走了。彼得很想救他们,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彼得学着胡克的声音对她的手下说:“把那几个小孩放了!”糊涂的手下们把孩子放了。胡克回来之后问孩子在哪?他们还很高兴地说把孩子们放走了,胡克听了很生气,他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杀了。
更让我羡慕地是彼得很>幸福。他可以飞,飞向他未来地蓝天。他可以不用长大,无忧无虑地在岛上玩,不需要去学习,不需要去工作,更没人管!多快乐呀!
彼得我希望你能教我飞行,带我去永无岛享受那快乐地滋味。在那里,我不愁吃穿。在那里,我可以和小精灵们一起玩耍。在那里,我不用工作、学习。彼得,我希望这些幻想都能变成现实。
我不想长大。因为我们小孩都拥有一颗童心。可大人没有,他们总是让我们学习学习,烦都烦死了。长大后,我们还要辛勤地工作,培养孩子„„还不如不要长大呢。小时候,我们不用学习,可以天天玩。我们想要什么,大人们都会给我们。
彼得,到我去永无岛吧!我要永远享受快乐地滋味!永远„„永远!
篇二:彼得潘读后感
所有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小飞侠彼得潘。
彼得潘永远是个贪玩的孩子,总是开心地笑,无忧无虑地飞。在无忧岛,他和海盗决斗,卸下别人一只胳膊;和其他没家的孤儿一起玩耍,当他们的头儿。在现实城市,他每天晚上听温蒂讲灰姑娘、睡美人和白雪公主的>故事。
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可是自由过头就是>孤独。因为自己的影子不跟着他,他伤心地哭了。只有童话故事能安慰他,只有温蒂能安慰他。可是他没有父母,没有感情,他不能长大。小飞侠的身份注定了温蒂和那些孤儿都会离开他,他们必须长大,在现实世界中长大。而他必须孤单地飞,飞在无忧的世界里,永远做个孩子。
小飞侠彼得潘有许多别的孩子不曾经历的快乐,但是有一种快乐他永远与之无缘。
人都不想长大的时候。觉得成人世界太多烦恼,太多金钱、权力、地位、名声的纷争,甚至是情感的纷争。觉得只有孩子的世界才最干净、最单纯,只要心里感到快乐就好了,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想。想像童话故事里说的去和海盗决斗,去森林探险,想一直和伙伴们一起玩,不回家。
可是,有得必有失。不长大的孩子,在逃避了成人的烦恼和责任之时,也错过了长大的快乐和情感的体验。错过了许多生活的经历,也就少了对世界的感悟,对自己的认识,少了成熟的心智。
人生不可能简单得就像童话世界或童年一样。没有人可以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不长大。但是我们可以在长大的同时保持一颗童心,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探索精神。不要失去被感动的能力,不要失去对生活对自己的满足感。每天看看天空,看看花草树木;享受每一顿饭,每一次休憩;在烦杂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关心他人的同时>收获感动;时不时地对自己笑笑。简单的快乐才是最快乐。
虽然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世界,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无忧岛。安静的时候,回到无忧岛里飞一会儿吧,一个人在无忧岛里飞那么一会儿。
篇三:彼得潘读后感
教师的读书交流,我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这做件事的。这几年,总想去买几本书看看,当我经过书店时,始终没有走进门。《小飞侠彼得潘》是我在当>班主任时,按上级的指示要求学生买的,我也是在这个时期和学生共读此书的。这个读后感是去年的一篇日志,今天又拿出来做了修改,添了些新的感想,在此呈现了。
《小飞侠彼得潘》是英国的詹姆斯?巴里为我们大家创作的一本美丽动人的童话,他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同时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那丰富的想象力。
这本书生动、详细地介绍了温迪和彼得潘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一起经历的探险,还有那些温馨的、快乐的场面。我读《小飞侠彼得?潘》一书,真的一开始读不懂,细读起来,就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主人公彼得潘是一个顽皮、淘气、会飞翔、勇敢、有绅士风度、又有些傲气的小男孩!他带着一群没有家的孩子住在乌有岛,在一个夜晚,他带着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飞往乌有岛,给孩子们带去一个会讲故事的妈妈,从此发生一系列冒险。故事的最后,温蒂长大,已为人妇,她和当年一起冒险的孩子们一样都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但是她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不断地陪着永远长不大的彼得?
作者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梦幻岛!在梦幻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作者正是通过奇妙的梦幻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无论哀伤或是欢乐,彼得?潘已经成了一个活了的小人,成了文学中走出来的熠熠生辉的经典形象:小孩子因为彼得?潘而快乐,大人因为小孩子快乐而快乐。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可以帮助我找回童年和暂时逃避这个复杂的世界!好书是良药可以解毒,你可以透过作者的双眼看到未知的世界,通过亲密的文字体验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本好书真可以改变对世界的认识。
最后,以着名女作家毕淑敏的话和大家共勉: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