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教学反思》。

第一篇: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教学反思

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我们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来看看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目标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利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导入,还是非常可取的,学生的积极性的确调动起来了,似乎很符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但是,因为一方面准备不足,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问时用词不当,造成课堂出了意外,没有把学生引到正确轨道上来,这些都值得我反思。

学生讨论,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是这位老师在发现自己所设计的情景没有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调整,马上采取补救措施。

其实,老师只要用爱心引导学生,对学生说,不管贡献大小,在一起要和平相处,都要互相包容,最好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就把话题拉回来了。

由于数学的特殊性,即便我们老师认为好的方法,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习惯于在上新内容时,课后常常都要进行反思,我这一节课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了吗?学生的反应如何,他们能接受我的方法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就如前几天,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教学已知长和宽,求周长及周长公式的推导时非常顺利,可是,当学生导出公式后,在教学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一边,求另一边的情况下,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的实际,所以,开始,我用学过的周长公式来引导学生,可是,上完课我总感到效果不佳,从作业来看,也确定了我的感觉。所以,课后,我及时进行了认真反思和认真进行揣摩,觉得甩开公式,结合图形,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来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是,我重新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先算出已知边及对边的和(不用边长乘以2,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看图更直观,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只学过表内乘法),在用已知周长减去,把得到的差除以2(同样是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这样,就方便地算出了另一条边。

总之,教学中,细节成就完美。这正是我们与名师的差距,也是我们急需提升的教学艺术,及时地进行反思对我们的教学及教师的成长都很有利。

曹政洪

2012年11月14日凌晨

第二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许桂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2-15例

1、例2及P20练习三(1、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 5

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1、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2、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2012年7月3日

第三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 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

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下载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联想到我对《长方形的周长》的课堂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