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无声到有声(浅谈中班建构区向音乐区延伸活动的实践与指导)
学科(领域)、类别:
幼儿教育
从无声到有声
——浅谈中班建构区向音乐区延伸活动的实践与指导
湖州市第一幼儿园 孙俟萁
【内容摘要】 中班年段老师通常会投放纸杯用于建构区和美工区。利用纸杯在建构区中的游戏,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逐渐从单一的纸杯叠高到关注纸杯花纹、颜色进行更细致的建构;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再到小组游戏,无目的的建构到有意识的建构,我们老师看到了通过纸杯建构游戏,孩子们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对花纹、肌理的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小小的纸杯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纸杯建构似乎已经被孩子们玩透了,我们该如何指导孩子们继续玩下去呢?纸杯作为一个单一的材料能否向其他区域进行延伸呢?我们在孩子的操作中得到启发,开始实践。
【关键词】纸杯 音乐游戏 教师指导
纸杯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在各个年段都广泛使用,它易收集、易整理,多用于建构区、美工区。中班幼儿在纸杯建构活动中不但能运用平面摆放、立体垒高、大量围合等建构技能,更会运用纸杯的颜色花纹等特性进行建构。在我们幼儿园阶段提倡“一物多玩”及同一材料在多个区域的多次摆玩,这样不但经济环保更能激发幼儿自主游戏能力,发展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能积极主动的探索“一物多玩”,这当中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同时老师有时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孩子的游戏中老师可以依靠敏锐的专业性发现更丰富的游戏内容,提升纸杯的游戏价值。
一、“从搭到听”——孩子兴趣点的转变
案例一:几个孩子一起在玩纸杯建构,三个女孩子围在一起搭,阳阳一个人在用纸杯垒高。搭到7个,自己不小心纸杯倒了,阳阳自言自语道:“又倒了,再来。”旁边的女孩子们自顾自的在搭她们的,阳阳在进行第二次垒高时女孩子们搭的倒了一个角,阳阳看了她们一眼,继续自己的垒高。阳阳重复了6次垒高,第六次时女孩们的纸杯倒塌了,阳阳轻轻地笑着说:“这个声音真好听!”旁边的女孩子们都笑了。
纸杯的垒高对孩子的耐心,手的稳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反复的进行垒高可见孩子对这个游戏的喜欢和对自己的挑战。虽说在失败的过程中也曾恼怒的敲着自己的头抱怨“又倒了”,但还是坚持游戏下去。随着女孩纸杯的倒塌,“这个声音真好听!”这句话中可见孩子开始关注纸杯倒塌的声音,自己的纸杯倒塌了那么多次,为什么没有觉得纸杯倒塌的声音好听呢?从这一点老师应该联想到是不是纸杯的数量多,倒塌下来的音效能够刺激到听觉呢?孩子关注的不仅仅是音效,还有音质。
老师需不需要让孩子们通过搭建推到来感受纸杯数量与倒塌音效之间的关系呢?孩子开始关注杯子落地发出的声音,产生了新的兴趣点,老师是否可顺应孩子的兴趣来引导探索用纸杯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通过拍打、磨、弹等方法,让纸杯发出不同质感的的声音。
二、“从听到玩”——孩子探索方法的转变
案例二:音乐区什么乐器都没有,桐桐来找老师要乐器。老师故意收掉了所有乐器,拿了一大摞纸杯给孩子们说:“今天就试一试这个吧”孩子们笑了,激动的拿起纸杯,圆圆帮助
分发纸杯,源源(男)拿到纸杯就自然的在桌面上敲了起来,杯口杯底交替着敲,旁边的依依也学着他的样子。跳跳搭了几个杯子,把一个杯子套在手上敲击其他杯子。方法越来越多,杯壁敲击、杯壁摩擦,依依边说摩擦边用手中两个杯子的杯壁摩擦桌面。接着各种摩擦出现,源源、天天用杯子和自己的头部摩擦,各种不同音效此起彼伏。
孩子对纸杯的关注从以前的颜色花纹已经转变到了声音,这也是老师意识的引导孩子将纸杯做乐器激发出来的。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纸杯,感受到了纸杯可以发声,并且是不同的方法能发出不同的音色。自由的敲打中孩子自由的运用了已知的节奏、速度,听似不成体的旋律,却蕴含着对音乐节奏型的最初展现与创意,这种探索形式是自发的、原汁原味的,是充满自由和快乐的。
幼儿这种自由的演奏固然好,但时间越久,这种过于自由的敲打会因为过于激动的情绪而变质,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看,除了是否悦耳的根本要求,音乐元素的体现方式也应该在我们老师的指导范围内,这是教师将幼儿无主题的无序音乐转变为有主题的有序音乐的过程。我们不过高的期望孩子们创作出多么美妙的杯子打击乐,而是尝试引导孩子使用杯子作为打击乐器,为歌曲或音乐伴奏,这样的方式更自然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三、“从玩到演”——孩子表演形式的转变
案列三:区域活动开始,几个孩子要了快板和纸杯,凑在桌子嘀咕,并要求表演个节目。桐桐和烨烨手拿纸杯,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两拍她们用纸杯敲击桌面,其他孩子使用快板表演。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一个有主题的歌曲表演,纸杯已然成为了孩子们表演的道具,孩子把熟悉的一个歌表演加入了前期对纸杯音质的探索,表现出的音乐感受力、节奏感、创造性都超出了老师对他们的认知。在音乐中自信心的表演力、分工明确的合作意识都有了深层次的展现,老师的及时赞许和追问或许会激发他们进行更多的音乐创造吧。
孩子的表现已经超过了歌表演本身的价值,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老师发现了能力的提升,但也要关注孩子可提升的空间。如何引导幼儿以简单的音色、固定的节拍,迁移到使用纸杯表现不同的音色、音长、音频等。把这些看似高深的音乐知识在孩子们的敲敲拍拍,随意探索纸杯中进行小结、练习、提升,这样的玩音乐是不是内涵更丰富,对幼儿的发展推动力更强。
纸杯材料的使用从建构区成功转型到音乐区,在幼儿自发的游戏中生成的,但其中也有着教师刻意的介入干扰才会生延伸的活动。如何做好下一步音乐区活动的实践与指导呢?这需要我们教师拥有慧眼、慧心、慧能来对幼儿自主生成活动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活动质量,发展幼儿能力。
一、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亮点。
发现幼儿关注到了纸杯倒塌发出声音,这个意外让我们十分惊喜,因为这样纸杯在建构区、益智区、美工区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较多层次多元素的开发利用,幼儿因为倒塌关注声音,这也刺激到了我们,纸杯是否能成为一种自制乐器来玩呢?
1.抓投放材料亮点进行探索
把纸杯作为乐器放在音乐区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可怎么玩是需要
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我们找来了小班玩音乐区的自制的打击乐器,请幼儿尝试着使每种自制乐器至少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然后再把纸杯给孩子们,他们就自然的对纸杯或拍或打,或甩或摇,各种不同音色的声音应运而生。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激发幼儿针对一种材料制造多种声音的探索能力,这种玩法没有错与对,没有好与坏,只要孩子们愿意去玩,去听,去感受同一种材料的不同音质那么我们教师的指导就是成功了。
2.抓音乐元素亮点进行探索
著名作曲家谭盾先生说过:“生活之中皆有音乐。”风吹麦浪是音乐,水滴石穿是音乐,鹰击长空是音乐,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美妙之声都是音乐。再细细推敲后可发现,这些生活中的音乐只是一些元素,一些构成音乐的元素。那么我们孩子利用敲、拍、磨、甩等动作使纸杯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音乐元素。音乐元素不仅仅只有音色,还有音长、音强,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通过不同的动作是纸杯发出声音的同时还要提醒幼儿关注其他的音乐元素。如手指弹纸杯是发出的声音短而清脆、杯口摩擦桌面时的声音轻而低沉等。
这些听上去很复杂,但只要老师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归纳、指导,孩子们一定会有惊喜之作。
二、拥有一颗慧心,善于迁移经验。
当孩子对手上的纸杯有了充分的认识、感知后,我们老师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序的音乐“创作”呢?(请允许我用上创造一词,虽然创作是专业的,但我觉得孩子们的创作是最原生态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元素有机的进行整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节奏,有强弱的乐句,甚至可将这些乐句组合成旋律。我们老师可以通过知识、经验迁移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进行纸杯音乐游戏的创作。
1.抓已有经验迁移进行创作
在以往感受音符音长的时候,我们老师引导孩子把一个苹果看做一拍,半个苹果为半拍,两个半个苹果集合在一起就是一拍。把这种物体代换的方法迁移到纸杯游戏中,孩子很快的能根据节奏谱排出“杯子谱”。杯口向上为一拍,杯底为半拍,两个杯底放在一起是一拍。除了根据已有的节奏谱看着摆杯子,孩子们还互相出难题,你摆我拍,你拍我摆,一来一往中孩子们对节奏型、乐句都有了很好的巩固认识。
2.抓外来知识迁移进行创作
孩子们有时自发的已有经验迁移是不太合适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孩子们想效仿小班的酒瓶音乐游戏,往纸杯中注入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杯口产生不同的音高。这种迁移在尝试后显然是不成功的,孩子们有些沮丧,来询问我还能怎么玩。我给孩子们搜集了纸质杯套、杯垫、塑料吸管,在网上找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外国乐团用纸杯演奏的表演,孩子们一看就“乐疯了”,他们迫不及待的尝试着用杯套套在杯子上摩擦杯壁,用杯垫盖在杯口上并用胶带黏住做成一个杯盖,用手指弹杯盖„„各种各样的改装纸杯开始出现,纸杯马上呈现了更为丰富的音色。
教师在孩子的游戏中是支持者,我们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心灵,去感受和挖掘生活中、学习中所有益与孩子积累经验、提升经验的内容和方法,知识经验的自然迁移学习比我们教师
教更自然更有力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三、拥有一种慧能,善于提升分享。
《纲要》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幼儿的。”一个游戏的产生如果只是集中在小部分孩子身上,大部分孩子不会玩,玩不了,那么这个游戏的难易度可能就不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游戏的价值就降低了。虽然说音乐的能力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但后天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不能因为几个孩子的突出表现而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这样玩,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提升绝大部分孩子的能力。
1.抓自身能力梯度进行提升
个别指导是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导形式。在纸杯音乐游戏中也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游戏存在于区域游戏中,孩子的自主性特别强,那么游戏音乐能力不强的孩子可能就不会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抓住其他时机,如集体音乐活动时间、音乐专用活动室时间等,对这些孩子进行不同梯度的指导,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帮助他们体会到玩纸杯音乐游戏的自由与快乐。这样,即便这部分孩子的游戏是重复多,创造少,但他们的音乐感受机会还是多的,感受音乐的机会多了对音乐的理解、节奏的掌握、游戏方法的构建,都会慢慢提升。
2.抓同伴互助学习进行提升
孩子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探索、同伴的模仿,这些都是学习方法,那么对于能力不同的孩子来说,找个朋友学一学是一种最为轻松自然的方法。一个教一个学,不但使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更促进了孩子间的交流,发展了音乐领域以外的能力。
3.抓自由表演分享进行提升
孩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体会成功的呢?除了那一声声爽朗的笑声,恐怕就是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吧。教师要个孩子自由表演的舞台,到孩子们站在集体面前,自信满满的展示自己的创作,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赢得大家掌声时,这种内心的满足体验不言而喻。同样,这样的舞台也是对其他孩子是一种激励,只要你愿意,舞台永远属于你。教师组织这样形式的活动,对孩子的自我肯定意识也是一种提升。
一学年的纸杯音乐游戏你问孩子你学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会说什么都没学,但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他们拥有了快乐。那纸杯音乐游戏带给我们老师的是什么?是告诉我们要用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孩子游戏的兴趣点,并用心组织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学习能力,这样的过程对我们教师的能力何尝不是一种提高呢!
纸杯游戏到此结束了吗?不是的。我们老师可以利用纸杯这单一材料,做到物尽其用,让纸杯在益智区、游戏区、美工区、音乐区等等区域发挥极致,我们的纸杯游戏一定会越玩越有味!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 冯晓霞 人教版 2.《幼儿园游戏指导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
第二篇:大班音乐区角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
大班音乐区角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
区角活动是进行个别化教育有效的途径,它能给与幼儿更多的表现空间,更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根据我班幼儿对音乐的喜好,我们开设了音乐区,让孩子在音乐区尽情的唱歌跳舞,尽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游戏实录:
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曹燕婷,周静蕾等四个幼儿选择了音乐区,她们先把头饰戴起来,只见她两穿着新疆的服装,随着优雅的“新疆舞曲”在翩翩起舞。过了一会儿她们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根据区角中的图谱进行练习,刚开始的时候她们能够根据节奏图谱共同演奏,演奏效果还不错,但敲打了几遍之后就开始自己玩自己的了,乐器的声音响成一片。再后来,其他两位音乐区的小朋友来告状,走进音乐区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小老师”为争抢乐器盒中的“指挥棒”争吵起来,你不让我来我也不肯让。在我的调解下,两人协商轮流做小老师才算一场**过去。
其实我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选择音乐区,她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乐器进行游戏,有的把头饰戴起来,拿着小乐器进行演奏;有的听着录音机里的歌曲音乐进行表演。但时间都玩不长,一会儿就产生了厌倦感。类似以上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什么幼儿在音乐区里兴趣保持时间短,不能深入地游戏呢? 行为分析:
分析我班的音乐区活动,幼儿之所以喜欢音乐区,主要是能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但我只是单纯的为他们设置了独立的区域,忽视了区域进一步的环境创设;其次活动材料不够丰富,只有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节奏图谱、表演头饰和道具,幼儿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丰富的主题内容,从而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保持时间不长;再次,音乐比较抽象,没有教师从中的指导,幼儿就会出现乱敲乱打的现象。一般来说,音乐区的活动内容多是作为集体教育的延伸活动来进行,这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样幼儿在活动中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就是造成了幼儿在音乐区兴趣保持时间短,不能深入地进行游戏的原因。观察到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在音乐区域活动的指导和策略上作了以下调整:
一、结合主题活动,创设主题背景下的音乐区
尝试结合主题开展音乐区角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我在音乐区提供了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孩子先学会倾听,再学着实践操作。有的孩子听了蒙古族的音乐之后,马上会选木鱼、响板来伴奏。有了听了傣族的音乐之后,会说:“听上去很温柔的,”然后选择三角铁或者小铃伴奏。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两个孩子的合奏,有不同乐器相同节奏的合奏,也有不同乐器不同节奏轮流伴奏。在其间我根据幼儿具体的水平层层推进,通过这样的音乐区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提高幼儿参与音乐区的兴趣
针对班级幼儿情况,提供了铝琴板的音块操作材料,幼儿对于敲敲打打总是很有兴趣。他们一边敲一边唱,在不断敲打倾听中幼儿尝试用“3 5 6”三个音符敲出不同的音乐小段落。在音乐区中除了提供铝琴板的音块和一些打击乐器外,还有许多乐器是幼儿自己动手制做的,为使幼儿有多积极主动地参加音乐区活动,我启发幼儿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制作音乐区的操作材料。如我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废旧物品,如易拉罐、豆子、酸奶瓶、纸盒等,让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各种小乐器,如:在小瓶里装上豆子,做成简易的响筒;玻璃瓶上贴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纹和漂亮的图形,放上不等量的水做成打击乐器;用废旧包装纸把旧筷子缠成指挥棒,幼儿对自己制做的这些活动材料爱不释手,大大吸引了幼儿参与活动区的兴趣。
三、强调音乐区角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开展音乐区角活动不仅要尊重了个体发展,还要非常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在合奏歌曲《小星星》时,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在游戏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幼儿始终坚守自己“岗位”,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分享着合作的喜悦。
四、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把握指导重点
在音乐活动区里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助产士”。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观察、把握、记录幼儿的兴趣、发展上。在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在欣赏之前,我只为幼儿介绍了乐曲的音乐背景,作者想要表现的音乐内容。幼儿了解之后,在进行欣赏时,就能够主动听辨什么地方是小鸟出来了?什么地方是小兔子出来了?什么地方是狮王出场了„„幼儿通过进行自我思考、听辨比较,掌握了这首乐曲,并分角色进行了很好的表演,我也深受感染。
音乐区角活动不仅尊重了每个幼儿,发展了幼儿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为其创设了一个适应他们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幼儿在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幼儿,相信幼儿,给予幼儿发展的空间,让幼儿在音乐区域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第三篇:浅谈中班数学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_2
浅谈中班数学活动区的创设与指导
菜园幼儿园
张优梅
一等奖
【摘要】
在中班通向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发现我班部分孩子不能理解数学概念,需要较多练习与操作的机会。因此,有效地创设与指导中班数学活动区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主要从精心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投放具有目标性、多样性、层次性、跟进性的数学操作材料,耐心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有效地进行介入指导等几方面进行尝试,从而促进我班孩子的数学水平得到发展。【关键词】
中班 数学活动区 创设 指导 【正文】
我园引进奕阳教育开发的通向数学课程已经有三年了,这套教材编写得非常具有系统性、配套的操作材料也非常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但在中班通向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发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两级分化现象较严重,有的孩子一点拨就通,能够很快且正确地完成数学操作内容、理解数学概念。但也有部分孩子,在短短几十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还不能理解数学概念,他们需要较多练习与操作的机会,不断与材料和环境互动,以建构相应的数学概念。针对孩子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差异,我认为在通向数学课程的指引下,有效创设中班数学活动区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既可以为通向数学教学活动作前期经验准备,也可以作为教学活动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那么,应如何有效地创设与指导中班幼儿数学活动区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精心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1.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活动空间
数学活动区主要是让幼儿能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需要幼儿进行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因此环境应该相对要安静和独立,便于幼儿养成专注活动的良好习惯。在设置数学区时,我们把它和美工区相邻,并用玩具柜作为分隔物相互隔开,柜子里的每个格子中都摆放着相应的操作材料,每个格子上都贴有相应的标签,幼儿在拿取材料时也比较方便,同时数学区内还摆放了一张桌子,便于幼儿活动时使用。
2.投放适合中班幼儿探索学习的数学操作材料
在数学活动区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1)操作材料的投放应围绕近期的通向数学活动目标
我们对本学期的通向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比如中班下学期第二周通向数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8—10的数量,初步理解其基数意义。2.能按数量给物群卡分类。”那么,我们在当周设置数学活动区时,就围绕这个目标提供材料,例如,自制了2套物群卡(6—10)共10张,同一数量的排列形式不同。幼儿两人结伴游戏,每人一套,进行目测物群6—10的游戏。并提供了了印章,让孩子根据作业单上的数字进行相应数量的敲印,还把本周通向数学集体活动中操作过的“整理橱窗操作材料”继续投放到数学区中,这样一来,不仅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本周的数学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还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指导。(2)操作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多样性
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首先是利用中班通向数学课程配套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串珠、插钉、磁贴、印章、骰子、数棒、卡片、拼插组块、数棒等,我们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排序、数物拼板、认识图形等活动。比如用印章按一定的数量要求进行敲印、用插钉、数字骰子、多用插板等进行占地盘游戏,感知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其次是教师自制的数学操作材料和一些开放性、游戏性强的成品材料。比如在孩子学习序数时,我们设计并制作了图形序数棋游戏材料,包括大棋盘一块,不同颜色的色子四块(每一面画有提示图形加数字)。幼儿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下棋的方式感知6以内的序数。
教师还可以更多地去发现和选择一些现成的纸牌、棋类等玩具。如我们利用纸牌进行10以内数字比大小活动,这些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性和开放性,幼儿在用这样的材料操作时往往更轻松、更自由、更多元。
再次是利用幼儿熟悉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比如石子、树叶、水„„我们利用树叶引导幼儿开展数数、分类、比较大小、多少等活动。用纸盒、饮料瓶、果壳、冰糕棒等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比较高矮、胖瘦活动。
(3)操作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层次性
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就要预先作思考: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以适应不同能力层面幼儿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合理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和发展。1.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如:在中班上学期,为让幼儿掌握“认识7以内数字的基数意义,能按数字取物。”,我们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提供了数物拼板1—5,数字拼板1—5,把数量1—5的物品在方框里按数字从少到多排序,再按物品数量匹配数字。
层次二:提供了数物拼板3—
7、数字拼板6、7;把数量3—7的物品在方框里按数字从少到多排序,再按物品数量匹配数字。
层次三:提供多用插板、底卡《占地盘》、任意两色的插钉,双方轮流掷骰子、根据掷得的数字取插钉比多少。
材料不同,难易不一,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幼儿参与数学区活动。
(2)同一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提供时,我们会针对每一种材料的价值和玩法,精心的分析和研究,对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并使操作难易程度逐步加大,将操作材料分成几个层次,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操作材料,教师也便与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中班数学区活动《绷图形》举例。
在数学活动区,教师投放了多用插板、范例卡—三角形、梯形,范例卡—有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组合的图形、彩色橡皮筋若干根等。主要是加深幼儿对三角性、梯形等图形空间方位的变式的了解和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层次一:(难易等级为☆)从范例卡入手,绷出各种单个的三角形和梯形。
层次二:(难易等级为☆☆)从范例卡入手,绷出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组合的图形。层次三:(难易等级为☆☆☆)把范例卡反过来,发挥想象绷出各种组合图案,并进行记录。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注重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4)操作材料的投放应具有跟进性
游戏材料的设计与投放都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育目标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做判断。比如在“比比谁最长”的测量活动中,第一次我们在记录单上有用回形针进行波浪线、折线、直线进行测量,但是发现孩子们无法用回形针进行波浪线测量和记录,因此便把波浪线测量改为了长城形状的线进行测量。还另外还设计了折线密度不同的线进行测量,增加孩子测量的兴趣。
二、有效地观察与指导,促进幼儿数学水平发展
数学活动区活动发挥作用,固然离不开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材料,但更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教师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与指导,是数学区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1.耐心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
观察是了解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操作方式,观察幼儿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观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1)投放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活动的兴趣点是什么?
(2)投放的材料难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材料?
(3)哪些材料幼儿已不感兴趣?为何不感兴趣?
(4)幼儿是否正确地使用数学区的材料?
为了有效地进行观察,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问、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我们归纳和汇总这些观察记录,这样,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有效地指导,促进幼儿数学水平发展
(1)尽快分解指导任务。
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区操作材料的作用,同伴的作用。当同时面对几个需要指导的幼儿时,要迅速确定:哪个幼儿需要直接语言指导;哪个幼儿可通过调整他的活动材料来解决;还有哪几个幼儿,可建议他们去找某个同伴商量等。
(2)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适时介入,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我们进行介入指导。
积极等待,仍没结果时
当幼儿在数学区活动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但长时间探索没有结果,幼儿的探索兴趣逐渐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如:在数学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
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一般有两种表现,一种失去兴趣,转移关注点;另一种求助,将“球”抛给身边的同伴或老师,因此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如:我在数学区中投入了各种颜色的橡皮筋和操作板,鼓励幼儿绷图形。幼儿根据底纸上已画好的三角形和梯形,绷出了三角形和梯形这两种图形,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底纸反过来,启发幼儿将橡皮筋组合绷出更多的组合图形图案。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绷出了房子、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模仿底板上的图案进行绷图形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3)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注意方法。
当幼儿对某种材料束手无策时,教师不要急于将所谓的正确方法抛给幼儿,而要通过提供帮助或通过同伴的协助引导幼儿思考;当幼儿的操作方法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使他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思考,通过探索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要只关注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习品质的培养;不要知识让幼儿“记住”,还要引起它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我们能精心为幼儿创设数学区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在数学区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能进行认真观察记录,并给予指导,但对孩子微观指导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在数学操作材料层次性和变化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还将继续总结、反思,相信通过大家一起的努力,我们班数学区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钱震:《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刊社,2011年第7期 2.金红萍:《素质教育论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5期 3.《通向数学教师指导手册》
中班
奕阳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