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的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了解作者求学的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复习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①、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②、题目解说:
⑴、关于东阳:渐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⑵、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⑶、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本文就是一篇赠序。(做学案基础训练)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是当时的“开国文臣之首”。本文出自《宋学士文集》。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不认识的字。
(做学案能力训练)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D)
A、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B、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
媵(yìng)人
C、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D、缊(yùn)袍敝衣
容臭(xiù)
既加冠(guàn)
硕
shuó师 ②、听朗读录音。
③、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④、集体朗读。
2、默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疏通大意。(齐读每段→学生自译→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文言常识总结 通假字
支 ——肢
被——披
灌——盥
2、活用词
手自笔录
(手——动手
名→动;笔——用笔
名→状)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名→动)
3、古今异义
臭
古义:香气、气味
假
古义:借
扣
今义:询问
走 古义:跑 今义:臭味
今义:休息日、虚假
古义:敲
今义:行 再
古义 :第二次
汤古义:热水
今义 :又一次
今义:烹调后汁水多的食物
4、词语辨析
①、走:跑
趋:快步走
奔走:四处奔跑 ②、同义复词
假借
崩殂
疲弊
5、多义词 以:
无从致以观(表目的,来)以衾拥覆(介词,用)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俯身倾耳以请(表目的,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连词;以:把,介词)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之: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盖余之勤且艰苦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6、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
弗之怠
②、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做学案基础训练)
找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点字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
1、(B)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弗之怠 之:(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大
D俟其欣悦 俟:等待
2、(D)
A缊袍敝衣。缊:旧絮。
B礼愈至。至:周到。
C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好处
3(D)
A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DD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 :多余
二、问题导学
①、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一句话概括?
(本文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和自己读书勤奋的态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作者求学的艰难表现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克服这些艰难困苦的的?最后结果如何? 幼时
得书之艰
嗜学——家贫 →
假借、笔录→
遍观群书
成年后
叩问之难
趋百里外、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卒获有所闻
旅途之艰
负、曳、行
皲裂、僵劲
→
久而乃和
生活之苦
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略
→
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③你认为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勤奋、专心、坚韧 ④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现身说法,读起来也更 亲切平易。
⑤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 6本文在表现人物时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用了对比的方法,试分析一下。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A、听辄默记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夜潜出,坐佛膝上 ..⑵翻译下列句子。
A、或牵牛来责蹊田
B、曷不听其所为 C、门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⑶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参考答案〗
⑴A、辄:就B、去:离开C、以……为异,认为……不同凡响D、潜:悄悄地
⑵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B、怎么不由他去呢?C、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孝顺父母。
(二)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腰.白玉之环()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感泣辞.母()(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 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 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明确: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
(要求填写两个)。〖参考答案〗
(1)腰佩;同“披”,穿 ;热水;辞别(2)C(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甲】 文宋濂是: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乙】文范仲淹是: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设计人:郭仪言 审核人:王晓燕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
1、给下列加黑体字注音:
嗜 学 弗之怠 加冠 叱 咄 俟 负箧 曳 屣 皲裂 媵 人 容臭 烨 然
缊 袍廪 稍
裘 葛 之遗 冻馁 谒 以为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3)媵人持汤...沃灌()(4)尝趋百里()(5)或遇其叱咄()(6)卒...获有所闻()(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8)腰白玉之环()..3.重点词句翻译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无从致书以观。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难点:①对比手法。②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文章思路清晰,自学时,诵读全文,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1.介绍作者(自读课文注释①。)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
【课内探究】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6.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7.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3分)(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劝董郡南不要北去,但又不便明说。
(5)、写借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与《马说》相比,体裁和语言有什么异同?(4(6)、写抄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7)、写还书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分)
答:两篇短文的内容都是议论性的,但体裁不一,《马说》是议论文,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赠别文章,重在叙述。(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马说》语言奇巧而言辩,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0)、写衣食简陋的句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恳切而意味深长,言外传意,委婉含蓄。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讲练册》
三、思考探究、结构脉络: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课外延伸】
阅读《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完成15~14题。(15分)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5.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字。(4分)
①知其必有合也()
②风俗与化移易()③ 而观于其市()
④ 为我谢曰()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①段叙述了作者早年艰难求学的经历,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学案答案
深圳市田东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讲学稿(08-09春季学期)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学案
课型:讲读课主备:彭宛然审核:黄利辉班级姓名家长签名_________
【导语】精神似乎常与物质背离。多少大学问家都始于贫贱,终于学成。匡衡凿
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似乎矫枉过正,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却是不
争之实。明初大学问家宋濂励志好学,笃行求学,令人动容。“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让我们共勉!
【学习目标】1.了解何为赠序。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3.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辩证看待
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4.背诵课文。
【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濂全集》,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课前自主学习】
一.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将疑难字词做上记号。
二.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求学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勤 且 艰(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尝趋百里外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
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课堂学习】
一.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吧!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嗜学(shì)假借(jià)弗怠(dài)逾约(yú)加冠(guān).....
硕师(shuò)叱咄(chì)(duō)俟(sì)....
负箧曳屣(qiè)(y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拥衾(qīn)......
被绮绣(pī)(qǐ)朱缨(yīng)容臭(xiù)烨然(yè).....
缊.袍敝.衣(yùn)(bì)
2.按课文填字,看谁填得快
(砚)冰坚弗之(怠)
德(隆)望尊(援)疑质理
(倾)耳以请负(箧)(曳)(屣)
(穷)冬(烈)风足肤(皲)裂
四支(僵)劲以(衾)拥(覆)
(缊)袍(敝)衣
3.解释加粗字。
(1)余幼时即嗜.学:特别喜欢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3)走.送之:跑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行加冠礼更加
(5)或遇叱.咄.:训斥
(6)负箧曳.屣:拖着
(7)足肤皲.而不知:冻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8)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9)寓逆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旧絮
4.试一试,我们一起来翻译: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结了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学习。
②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他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下身侧着耳朵请教。
③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在我从师时,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④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旧棉袄,破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意思。
二.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
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送东阳马生序》课堂检测
(满分100分)
姓名:班级:得分:
1.填空(16分):
① 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
大家”。主修《元史》,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②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是宋濂作为前辈
对后学马生的勉励。
2.给下列词语注音(12分)
嗜学(shì)砚冰(yàn)逾约(yú)加冠(uān)....
硕师(huò)叱咄(chì)(duō)俟其欣悦(sì)负箧曳屣(qiè)(xǐ)......
皲裂(jūn)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容臭(xiù)....
3.体会下列词语古今不同的含义(16分)
① 录毕,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脚交互向前移动。
②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 左佩刀,右备容臭。.
古义:各种气味今义:(气味)难闻(与“香”相对)
④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一次又一次
4.解释下列加粗词,体会其用法(每题解释1分,说出用法1分,共8分)。
(1)寓逆旅:名作动,寓居 .
(2)主人日再食:吃作动,供食 .
(3)无鲜肥滋味之享:形作名,鲜肥的食物 ..
(4)腰白玉之环:名作动,腰上佩戴 .
5.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6分)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披,披挂,这里指“穿”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灌—盥,洗理
6.对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无硕师名人与游(结交)援疑质理(提出)..
B.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C.穷冬烈风(极)不敢出一言以复(说出)..
D.余则缊袍敝衣(旧)(破)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留)留给 ..
7.选出朗读停顿节奏划分不对的一项是(C)(3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余)无从致书以①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
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余)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②是人多以③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1.古人说话简炼,常省去一些不必言明的词语,请在上文括号内填入省略的内容(4分)。
2.解释上文加点的词(6分)。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录毕,走送之:跑。.
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3.按序号解释“以”(6分)。
①来,表目的,②因为,表原因,③用,把,表手段。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结了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学习。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结了很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学习。
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4分)
幼年抄书之艰
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4分)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稍”的深刻含义。(4分)表现了作者有借有还的诚信;更表现了作者害怕下次不能借到书的心酸。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4分)。
(1)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2013序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二课时
一课时
一、了解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自学生疑,简介作者及文体特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怠(dài)叩问(kòu)绮秀(qǐ)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宾语前置句)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询问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8)之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9)以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介词,因为;以:把,介词)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10)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11)古今异义词: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
(12)词性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
手自笔录 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4、难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
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得书难──借书、抄书
嗜学 从师难──百里叩问
求学难──负籍远游
附课文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实词“嗜、趋、俟、穷、被、臭、遗、馁、书”和虚词“以”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现象。
2、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正反对比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教学重点: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教读新课: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1)、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比较 吃
穿 我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手法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讨论明确: 对比 拓展: 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1、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2、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课后作业:
1、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自身经历 诸生求学
幼时抄书之艰 书
成年叩问之难 师 求师奔走之劳 行
住读生活之苦 衣食
难 对比 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