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插花
大班科学活动:插花
活动目标:
1、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活动重点:探索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
活动难点:在操作比较中,讨论物体不易倒的原因,探索不同的方法。活动准备:
1.各式花人手二枝(小圆盘装)、一次性透明杯(“花瓶”人手两个)、扇子一把。
2.各探索操作材料:小石块、泡沫块、小盖子等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发探究兴趣。
1.师:今天,我带来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插在花瓶里谁愿意来帮我?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当花插入花瓶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幼:花瓶很容易倒,站不住)。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我准备的花瓶都容易倒,请小朋友来想办法使花瓶不倒(介绍材料)要求:(1)每人拿一枝花和一个花瓶,花瓶底部写好名字后开始做实验。
(2)在不动(改变)花的情况下,选择桌上的一种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花瓶不倒。
(3)成功后把花瓶送到前面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比较讨论花瓶稳固的原因。
师:(拿着扇子对每一个花瓶扇一扇)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预设:
(一)、一个装了泡沫、一个装了石头 对策:拿出来比较—— ①师:刚才,我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这个(装了泡沫的)花瓶倒了,而这
个(装了石头的)没倒呢?
②幼:因为石头重、泡沫轻„(请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述)③师小结:对,泡沫与石头两者相比,石头重,所以石头能使花瓶更稳固。
(二)、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到了,而另一个不倒(师预备一个“小石头”装 的花瓶)
对策:拿出来比较——
①师:那同样装了石头,为什么还会出现“一个到了,一个没倒”的现象呢? ②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少„/因为这个瓶子里装的石头小„(请幼儿用完 整的语句表述)③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装的石头大,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4、师总结:原来只要给花瓶增加重量,就能使花瓶稳固。
三、再次探索,进一步发现“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比比谁的办法最有创意。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讨论。
师:时间到,如果你已经成功了,请写上号码把花瓶送上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都
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一)、大多数幼儿仍只采用“增加重量”的方法 对策: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用不同材料“使底盘变大”的方法—— ① 师:大部分小朋友还是用了刚才“增加重量”的方法。我来做个小实验给大家看,也许可以帮助你们想出好办法。
② 师操作材料牙笔、杯子、透明碗引导孩子发现——底盘越大的物体,稳固性越强。③ 师:看了这个实验,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让花瓶不倒呢?想好了,你可以将花
瓶拿回去,再去动手尝试一下。④ 幼儿继续探索,教师指导。⑤ 交流讨论
师:时间到,请成功的小朋友把花瓶送上展台。风来了,看看谁的花瓶最稳固? 现象: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师预备一个光碟放上面的花瓶)对策:拿出来比较——
a、师:这两个都用了“光碟”,为什么一个倒了,一个不倒呢? b、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请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述)c、师小结:是的,重的放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能使花瓶更稳固!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逆向思维(收起桌上的所有辅助材料)
1、师:现在,桌上只有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倒?
2、幼儿自由探索。
3、展示成功的方法。(成功与否,问题不大,本环节只作延伸)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师示范——将花茎剪短再插在花瓶中),知道为什么吗?结束后小朋友们可以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第二篇:大班艺术活动《插花》说课稿
大班艺术活动《插花》说课稿
大班艺术活动《插花》说课稿1
一.说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插花艺术,感受插花艺术的色彩美、造型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二是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插花,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表现出插花艺术的美。
二.说选材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幼儿也非常爱花、爱草、爱叶,经常画它、唱它、抚摸它,摆弄它,这是幼儿“爱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受花店里艺术插花的启发,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插花“搬”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从而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我就选择了插花艺术活动。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让幼儿尝试插花,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满足幼儿尝试的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设计中我主要运用了邱学华先生提出的根据浓度教学法“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组织教学。先练――是让幼通过看看,试一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后讲――是教师给予幼儿操作者的正确指导、启发、评价与鼓励。
第一.激发幼儿主动尝试的愿望
运用创设尝试环境的方法,让幼儿观察各种插花,激发幼儿愿意尝试的积极情感。
第二.给幼儿各种尝试材料
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我让幼儿根据观察后的感受尝试插花,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尝试后,让幼儿自己比较、讨论、讲述。
第三.教师讲解
帮助幼儿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归纳整理,也就是尝试教学理论中的“先练后讲”,经过我的讲解示范,总结出正确的插花方法,幼儿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再进行尝试,资料共享平台《大班艺术活动《插花》说课稿》。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丰富的插花艺术环境,让幼儿观察插花的造型、颜色等感受其艺术美,懂得怎样插花才好看,从中体味大自然可以创造美,人们通过劳动也能创造美。其次在幼儿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我提供插花的材料与工具,介绍其功用。让幼儿尝试插花,从中了解幼儿感受和理解插花的程度,在操作中,我提醒幼儿有秩序,互相谦让,按需要选取材料。幼儿操作完毕,我从幼儿的作品中挑出几盆,对照范样讨论,怎样才更好看?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寻找答案。然后教师示范,知道花朵颜色有深和浅,大花插在下,小花要偏上,选三个主枝为宜,三主枝插法不一,或直或斜,或高或低,并选择合适草,叶类搭配衬托。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再次尝试,放上轻柔悦耳的音乐,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听觉艺术中,对个别忽略插花规律的幼儿及时予以帮助,让他停下来,与范样做比较,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使每个幼儿的作品比前一次都有所提高。最后,展示幼儿插花作品进行欣赏,自由讨论,然后再请三、四名幼儿在集体前讲讲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盆作品的优点和理由。通过欣赏与讲评,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启发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插花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让大家欣赏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美。
整个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尝试、比较、讨论、讲述,通过幼儿的自身的活动掌握了插花的要点,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变化,还是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治。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美的理解,而且能使其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和表现美。
大班艺术活动《插花》说课稿2
一、说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插花艺术,感受插花艺术的色彩美、造型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二是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插花,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表现出插花艺术的美、
二、说选材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幼儿也非常爱花、爱草、爱叶,经常画它、唱它、抚摸它,摆弄它,这是幼儿“爱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受花店里艺术插花的启发,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插花“搬”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从而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我就选择了插花艺术活动、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让幼儿尝试插花,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满足幼儿尝试的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设计中我主要运用了邱学华先生提出的根据浓度教学法“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组织教学、先练――是让幼通过看看,试一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后讲――是教师给予幼儿操作者的正确指导、启发、评价与鼓励、
第一、激发幼儿主动尝试的愿望
运用创设尝试环境的方法,让幼儿观察各种插花,激发幼儿愿意尝试的积极情感、
第二、给幼儿各种尝试材料
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我让幼儿根据观察后的感受尝试插花,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尝试后,让幼儿自己比较、讨论、讲述、
第三、教师讲解
帮助幼儿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归纳整理,也就是尝试教学理论中的“先练后讲”,经过我的讲解示范,总结出正确的插花方法,幼儿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再进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丰富的插花艺术环境,让幼儿观察插花的造型、颜色等感受其艺术美,懂得怎样插花才好看,从中体味大自然可以创造美,人们通过劳动也能创造美、其次在幼儿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我提供插花的材料与工具,介绍其功用、让幼儿尝试插花,从中了解幼儿感受和理解插花的程度,在操作中,我提醒幼儿有秩序,互相谦让,按需要选取材料、幼儿操作完毕,我从幼儿的作品中挑出几盆,对照范样讨论,怎样才更好看?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寻找答案、然后教师示范,知道花朵颜色有深和浅,大花插在下,小花要偏上,选三个主枝为宜,三主枝插法不一,或直或斜,或高或低,并选择合适草,叶类搭配衬托、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再次尝试,放上轻柔悦耳的音乐,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听觉艺术中,对个别忽略插花规律的幼儿及时予以帮助,让他停下来,与范样做比较,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使每个幼儿的作品比前一次都有所提高、最后,展示幼儿插花作品进行欣赏,自由讨论,然后再请三、四名幼儿在集体前讲讲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盆作品的优点和理由、通过欣赏与讲评,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启发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插花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让大家欣赏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美、
整个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尝试、比较、讨论、讲述,通过幼儿的自身的活动掌握了插花的要点,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反思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变化,还是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治、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美的理解,而且能使其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和表现美、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说课稿 插花
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说课稿 插花
导读: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明的需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变化,还是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治。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美的理解,而且能使其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和表现美。
一、说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插花艺术,感受插花艺术的色彩美、造型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二是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插花,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表现出插花艺术的美。
二、说选材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幼儿也非常爱花、爱草、爱叶,经常画它、唱它、抚摸它,摆弄它,这是幼儿“爱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受花店里艺术插花的启发,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插花“搬”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从而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我就选择了插花艺术活动。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让幼儿尝试插花,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满足幼儿尝试的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设计中我主要运用了邱学华先生提出的根据浓度教学法“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组织教学。先练――是让幼通过看看,试一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后讲――是教师给予幼儿操作者的正确指导、启发、评价与鼓励。
第一.激发幼儿主动尝试的愿望
运用创设尝试环境的方法,让幼儿观察各种插花,激发幼儿愿意尝试的积极情感。
第二.给幼儿各种尝试材料
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我让幼儿根据观。
察后的感受尝试插花,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尝试后,让幼儿自己比较、讨论、讲述。
第三.教师讲解
帮助幼儿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归纳整理,也就是尝试教学理论中的“先练后讲”,经过我的讲解示范,总结出正确的插花方法,幼儿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再进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丰富的插花艺术环境,让幼儿观察插花的造型、颜色。
等感受其艺术美,懂得怎样插花才好看,从中体味大自然可以创造美,人们通过劳动也能创造美。其次在幼儿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我提供插花的材料与工具,介绍其功用。让幼儿尝试插花,从中了解幼儿感受和理解插花的程度,在操作中,我提醒幼儿有秩序,互相谦让,按需要选取材料。幼儿操作完毕,我从幼儿的作品中挑出几盆,对照范样讨论,怎样才更好看?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寻找答案。然后教师示范,知道花朵颜色有深和浅,大花插在下,小花要偏上,选三个主枝为宜,三主枝插法不一,或直或斜,或高或低,并选择合适草,叶类搭配衬托。
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再次尝试,放上轻柔悦耳的音乐,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听觉艺术中,对个别忽略插花规律的幼儿及时予以帮助,让他停下来,与范样做比较,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使每个幼儿的作品比前一次都有所提高。最后,展示幼儿插花作品进行欣赏,自由讨论,然后再请三、四名幼儿在集体前讲讲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盆作品的优点和理由。通过欣赏与讲评,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启发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插花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让大家欣赏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美。
整个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尝试、比较、讨论、讲述,通过幼儿的自身的活动掌握了插花的要点,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篇:大班科学活动
活动名称:
大班科学活动
活动内容:
四季的变化
-、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变化的顺序。
2.发现季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对四季的特征有初步的感知经验。
2.幼儿用书。
3.方向箭头三个。
4.四个季节的娃娃图片及四季美景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以谈话形式引人。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
现在是什么季节?
一年有几个季节,从哪个季节开始?
(二)展开部分
1.引导幼儿交流讲述有关四个季节的经验。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个娃娃,谁能说一说,它们各是哪个季节的娃娃?
“(请幼儿结合娃娃的穿着、图案颜色,介绍四个季节的图片)
2.认识四季的特征,交流对季节的认识。
(1)出示春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春季的特征。
教师:“,你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的图片?
“(春季)
教师:“春天来到了,在春天,你会看见什么?,柳树发芽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树叶长出来了,颜色是嫩绿....教师:“这个时候。小朋友会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呢?
小朋友会脱掉棉衣,穿上外套,跑出来玩游戏.....(2)出示夏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夏季的特征。
导幼儿说出夏天气会很热,白天变得很长,夜晚变得很短等》“
教师:“这个时候,小朋友穿上了什么衣服,玩些什么?
穿上背心、短裤裙子:在院子里玩游戏,会感到热,会出很多汗。
(3)出示秋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秋季的特征。
教师:“夏季过去了,什么季节来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会看见什么?
“(庄稼成熟了,瓜果成熟了,树叶变黄了落了下来...)
教师:“这个时候,小朋友穿上了什么衣服?
“(穿上薄外套)
(4)出示冬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冬季的特征。
教师:“谁来说一说,在这个季节会发生什么?
“(天气很冷,会下雪,一片白茫茫的,树变得光秃秃的....)
教师:“下雪时,小朋友会做些什么?“(打雪仗堆雪人)
教师:“这个时候,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
“(冬天会穿厚厚的衣服,戴帽子、手套;天黑得早,不能在院子里玩了,要早早回家)
3.引导幼儿说一说四季的顺序。
教师小结:“四季是按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教师小结:“四季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快乐和美好的感受。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
太阳班科学活动——1米有多长
设计思路
在主题活动“我爱运动”中,幼儿对举重,跳远,投掷、跳高、跑步等体育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这些项目的基本动作和锻炼 方法,也在游戏中模仿练习进行比赛。很多比赛都需要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结果获得成绩,当“米”这个词出现时,幼儿产生了探究兴趣,我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并由此设计教育活动,激励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2.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3.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或多种方法进行测量,能正确记录,大胆表达。活动准备
室内环境中各种游戏材料,学习用品,一米长卷尺,一米长的纸条若干,记录表格,相机电视及传输线。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一米有多长 1.提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刘翔练的是什么项目?郭晶晶比赛的是多少米跳台跳水?
幼儿:刘翔练的是110米跨栏,郭晶晶比赛的是10米跳台跳水。2.启发思考
教师:在跑步,跳远,跳高,跳水的运动项目中都有一个测量的长度,高度的名词是什么?
幼儿:110米,5米,10米,都有个“米”。教师:一米到底有多长?
幼儿:有大人的一个胳膊那么长......(幼儿伸直胳膊表示)教师:大人的胳膊不一样长,那么比划出来的一米也不一样长啊?(教师与配班老师比胳膊)
幼儿:有大人迈一步那么长......
教师:每个人迈的步伐都不一样,那么迈出来的一米也会不一样的?(教师与配班老师各迈一大步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各人的步子不一样大)
幼儿:(;两手围城椭圆形)有这么长.......
教师:就这么一比划吗?每个人都这样比划吗?那身体高矮不同胳膊长短不同,这么一比划准确吗?
幼儿:有桌子的长边这么长......(小朋友们的表情表现出质疑,不相信)
(二)认识一米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根一米长的尺子,它非常标准。请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一米尺很直......
幼儿:上面有很多长的短的黑线...... 幼儿:有数字。
教师:(带领幼儿指认刻度一起念一遍)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再次讨论;一米有多长
教师:老师的一米尺是你们比划那么长吗? 幼儿:不是,我们比划的不标准。
教师:小朋友说是大人的胳膊那么长,老师用胳膊来比一下看?(把胳膊伸直与1米尺比较,结果胳膊比一米尺短)教师:那么你们比划的动作是标准的一米吗? 幼儿:我们比划的动作不标准。
教师:那么用什么东西能够准确的摆出真正的一米长呢? 幼儿:可以用积木,可以用书本。可以用水彩笔摆,用图画纸,用水彩笔盒......
教师:好,老师为小朋友做了很多一米长的纸条,大家比比看标准吗?(用一米尺与一米纸比较,使幼儿发现一米纸很标准)教师:请小朋友看记录表,表中有三格,第一格画出你所用的工具,第二格画出工具摆放的方法,第三格用数字写出摆了多少个?(出示记录表格边指边讲,然后分发给幼儿)
(四)大家摆一摆
教师:请小朋友快速找到材料,把一米纸放直,用选好的材料和工具才顺着它摆出一米长来?数数能摆出多少个?是怎样摆的? 幼儿取走一米纸,教师提醒幼儿找一个可以平直放纸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先摆直一米纸,然后自取想好的材料,工具开始摆放。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指导幼儿把一米纸摆直,可以借用透明桌垫或重物压住纸条,保证它是平整的,便于材料在上面摆放。1.教师用相机拍下方法正确的幼儿动作,并给予肯定。
(1)在建筑城地面上摆直一米纸,取用中长积木沿着一米纸的一端对齐,用积木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摆放。最后剩余一点白纸,取出来一个小正方体积木摆满,一共摆了四个中长方体积木,两个小正方体积木。幼儿在记录表格上画出中长方体和小正方体积木。在摆放栏内画出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样子,在数量格内画出4+2......
2.教师用相机拍下摆法有问题,动作不准确的情况(1)在地上摆放好一米纸,然后从玩具架上取下了几种不同的玩具进行摆放,摆放的玩具种类太多,差点数不过来,在记录纸上慢慢的画着这
(2)在窗台上摆直一米纸条,随意取来不一样的水彩笔盒,把水彩笔盒竖紧密摆放,用笔盒的宽边来量。
(3)把一米纸摆在桌子上,一边已经出了桌子,取下来剪刀(长短不一)摆放,最后数出21把剪刀但没有摆到纸边。
(五)分析问题
1.教师让幼儿停下来观看照片发现问题,师幼共同总结纠正测量的问题,最后探讨出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测量物和被测量物的一边要对齐。第二,测量物之间不能有空隙。第三,测量物要摆直,不能弯曲。第四,测量到头不够时可以用小材料代替。
(六)展示交流记录
教师:(幼儿都完成了至少一种材料的研究摆放)请小朋友们讲一讲自己的试验记录。
幼儿:(将记录表面对大家)我用的材料是中长方积木,一个一个摆齐紧挨着,一共用了四个中长方和两个小正方积木摆出一米长。
(七)活动延伸
教师:大家的记录都很清楚,都有进步,我们知道了一米有多长,会用统一标准的材料摆放一米长,比以前小朋友说的胳膊长,一大步长要准确了,不过测量跳了多远,跳了多高最准确的工具还是尺子。老师把一米纸放在测量区,小朋友在活动区时可以继续测量。活动反思
本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和幼儿关注点自然生成。在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启发幼儿对“一米有多长”进行思考,面对有趣但含糊错误的认识教师没有急于批评指正,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激励幼儿在做中学,学后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升知识,有效提高“教”与“学”质量。
“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这是该活动的一个目标,在30分钟内,幼儿要把自己想象的一米长具体物化为可操作性材料,并验证想法得出经验总结认识,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始终处于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这种快乐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简单刺激而激发出来的一种肤浅的快乐。而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