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课赛教案)

时间:2019-05-15 05: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课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课赛教案)》。

第一篇: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课赛教案)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易门中学 沈玉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抽象艺术及两种基本形态,美术走向抽象的程和程和艺术美,学会区分冷抽象和热抽象,并能准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活动体验感受抽象艺术;寻找音乐与抽象艺术的联系、抽象艺术特点;小组合作尝试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投入,感受抽象美术作品特殊的艺术美,体察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在艺术中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创作。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欣赏世界著名抽象画家的作品,感受体验抽象绘画的特征。

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审美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感悟抽象绘画,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抽象艺术美。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抽象作品,创设情境

一、导入:

(一)走入抽象艺术

首先同学们来看两幅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回答:“不存在”。

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二、讲授新知:

(二)鉴赏抽象艺术感悟抽象艺术

1、教师提问: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什么都不像的作品能有价值吗?

假如你手中有一滴墨滴入水中,同学想象一下他产生的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没有具体形象那他到底美不美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央视水墨宣传片。学生活动:回答谈感受。

(转接)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2、展示:蒙特里安的作品《树》《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提问:探讨《红树》和《开花的苹果树》两幅作品的区别到底在哪呢?

学生:《红树》具有某种形体,同现实世界有密切联系,画家通过各种绘画技法再现客观世界物象。

《开花的苹果树》它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等绘画元素,独立表达某种纯粹的感情或精神。

教师: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

提问:抽象艺术是不是画家凭空做出来的?

学生回答:它来源于现实世界,却又不直接表现现实世界中的可视物。

教师小结:蒙特里安的作品直观、形象地说明抽象艺术的产生不是画家凭空做出来的,而是有它自己的形成过程。

《红树》、《灰树》以及《开花的苹果树》,教师进一步阐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理念:人类艺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客观是指那种普遍的、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而主观则指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事物的表现,它是相对的、短暂的、不真实的。

设计意图:以一个画家的艺术历程进一步揭示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变化,说明抽象艺术也来源于生活但决不是任意的涂抹。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问题思考: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1、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到十九世纪后期,照相术的出现使临摹现实事物的绘画失去了意义,需要艺术家对作品形式进行创新;

2、人们从音乐中受到启发。

(古典音乐的创作已达到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因此后来的音乐家也需要另辟蹊径,开辟不同的音乐形式。音乐本身就很抽象,他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听不懂,但是我们能感受大音乐带给我的情绪)

3、社会原因。

人的思维转变为更多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为强调主观感受。艺术走向抽象可以说是类思维走向个性和自我化的现实结果

什么是抽象艺术?

什么是抽象艺术呢(学生普遍的说法是:什么都不是,谁也看不明白的就是抽象艺术)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结束时再来解答。抽象艺术的两种类型。

展示:蒙德里按《红、黄、蓝》构成、康定斯基即兴作品。认识冷抽象、热抽象。

问题思考探讨:

学生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引导学生谈谈对二者的感受并尝试分析他们的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冷抽象将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三原色、黑白灰之内以及和竖线、横线,表现出秩序与冷静。

热抽象作品粗野、放荡,色彩狂乱,红黑蓝黄白交融,热情奔放 地宣泄着画家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提出导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打消了学生们对抽象艺术品的排斥感,让学生很真切的感受抽象艺术的美。

抽象艺术不表现客观物象,不受现实生活和主题内容的约束,以纯粹的(点、线、面、色、肌理等等)构成有意味形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我们如何欣赏。

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到 “同质异构”的原理:不同的物体具有相同的结构,这时我们发现可以将它进行互换。

我们去寻找某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和人的情感,再结合我们看到的外部的世界,它能够让我们产生一定的联想,产生互换。

联想 感觉

红色------血、红旗-----------兴奋(异质同构)感受线条联想说感受。感受颜色联想说感受。欣赏两种抽象作品。热抽象

康定斯基和抽象艺术

2、什么是热抽象 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

提问:从即兴二字,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学生:充满激情,提问:这幅画的结构是怎样的?是不是还是由直线,几何形构成的比较冷静、理性的呢?

学生:不是,它是由曲线,比较乱的形构成,一点也不理性,相反比较随意。

教师:侧重于感性思考以抒发情绪为主的形多变,以自由的弧线为主。富有感性、神秘的浪漫感,显得热情奔放。热抽象又称抒情抽象

冷抽象

蒙得里安和《百老汇的爵士乐》,什么是冷抽象?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观看作品谈感受。教师给予肯定。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鉴赏作品,播放视频《百老汇的爵士乐》 继续引导学生鉴赏。学生谈感受 [学生交流内容] 学生1:我看起来就像坐在飞机上鸟瞰城市时的景象。学生3:纵横交错的线条像美国发达的交通网,小方块像各式各样的汽车在大道上奔驰。

学生4:直线与方块的构成,画面不拘一格,就像美国人那种开朗的性格与灵活多变思维。

学生5:我觉得各式各样的方块就像夜总会和歌剧院一样遍布于百老汇街的大街小巷。

学生6:我觉得像霓红灯随着爵士乐的节奏而闪烁。鲜艳的色块象百老汇夜晚的霓红灯光闪闪烁烁、一明一暗;直线和竖线象百老汇大街小巷横平竖直;其中的大小方块象街道上跑的汽车,鸣着喇叭象萨克斯和小号的滴滴答答悠扬的声音、金属的光泽、还象音乐上的五线谱高音低音跳跃的鼓点。

提问;这幅画的语言元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方面分析)

学生;全是由直线构成,形成直角关系,并由方块构成,互相平行且垂直。

教师:侧重于理性思考 以冷静、规则的几何构成为主,富有知性、秩序、严肃感。冷抽象又称几何抽象特点:用直线和纯色.教师小结:抽象艺术是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的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是通过抽象的色彩、线条、色块、构成来表达和叙述人性的艺术方式。

(三)创作抽象艺术

听音乐创作作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世界独立的感觉和意识,都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念的欲望,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艺术的语言把我们的这种情感和观念表现出来呢?

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音乐:《野蜂飞舞》 要求:根据所听到的音乐,用抽象的符号和色彩表现出所感受到的音乐效果。

可以用热抽象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用冷抽象的表现形式。

1、作品创作:时间10分钟,运用多种语言元素和技法创作作品。

2、小组展示:作品创作完成后,各小组都要对本组作品进行展示。

3、评选作品:分小组展示完之后,各小组讨论决定选出最优作品并简要说出选择的理由。

什么是抽象艺术?

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理解并告诉学生抽象艺术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确切定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表现任何客观形象的艺术统称为抽象

(四)总结升华:

教师小结:抽象艺术作为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的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它追求创新,挑战经验,抽象艺术用鲜明的个性及艺术符号来完成画家对艺术的生命体验。

(五)课后拓展

1、展示自然界中的抽象图片

2、展示重庆涂鸦街图片。

结束语:学习抽象艺术,感悟抽象艺术之美,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篇:教案5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教 案

课 题 第五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板书

知识与技能:了解抽象艺术的概念、发展、艺术价值与流派。运用美术元素和抽象思维方式创作简单的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评述来感受抽象艺术表现形式,从课堂实践中体会抽象艺术所表现出的艺术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名画赏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2以美的角度在生活中寻找美创造美,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了解抽象艺术的概念与艺术价值。

体会创作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抽象艺术中的形式美感。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

一、两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冷抽象 蒙德里安 热抽象 康定斯基

二、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

原始的理解和赞美

照相机的发明

音乐类比

三、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

教学环节

1.展示2幅图片 提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回答老师问题。(1)很难看出表现的是什么表象 色彩对比强烈等 思考回顾,回答问题 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回答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理解区分冷热抽象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观察,分析即使无表象也可以感受美,引出课题: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

回顾旧知识点,为接下来的课程做铺垫。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感受,发挥想象空间。通过冷热抽象画分析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5’

二、讲授新课30’

(1)图片表现了什么?

(2)是否能看出其艺术语言? 同样能给我们美的感受。

一、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中学习的美术语言的三种方式吗?分别是哪三种? 1.展示: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 提问:

(1)属于哪种语言类型?(2)谈感受

(3)语言元素有什么特点?

总结:凡是由直线、几何构成,看起来比较冷静、理性的抽象作品就是冷抽象作品。蒙德里安就是冷抽象代表人。

2.展示:康定斯基《即兴之31》 提问:

(1)即兴表现画家什么心态?(2)这幅画是什么样的结构?

总结:自由曲线,自由形体构成,感受性较强,笔势较明显的作品就是热抽象作品。康定斯基就是热抽象代表总结:没有表象的具体形象,我们同样能欣赏这两幅画,(2)线条,色彩渐变,吗?走进抽象艺术。

5’ 人。

走向抽象原因: 1.偶然性

关于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新的艺术形式-抽象艺术的诞生 2.必然性

A抽象艺术与艺术中的抽象

原始人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和赞美 B科技发展,摄影技术发明

美术的形式可以通过表现性处理提升为自为的抽象艺术形式。

展示:蒙德里安不同时期作品《红树》《灰树》《开花的苹果树》 提问:对比赏析

总结:从具象发展到意向,最后到抽象,抽象艺术的出现是必然的。C音乐的类比

体验抽象艺术美的特点

活动:展示图片,连线游戏,从分析对应原因中学习艺术美的方面。A形式与色彩

展示:毕加索《格尔尼卡》,奔徳.施维德尼《今天》 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

展示:毕加索《牛头》,波洛克《第31号》 D空间与透视

展示:瓦萨雷利 《紅窗》 E光影与运动

展示:考尔德《红白蓝黑动感雕塑》

三、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 设问:我们能不能创作抽象艺术? 实践:播放音乐《欢乐颂》 分小组听音乐做抽象作品 发放材料:不同颜色彩纸

总结:看了同学们的作品,每小组作品都不同,抽象作品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易。抽象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组织规范和语言方式,不是任意的涂抹都可以被称为抽象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模仿抽象艺术创作的方式,但是想要创作出成熟的艺术作品,还要经过人生的积淀和对艺术的不断学习,抽象艺术就像纯咖啡,味道虽然苦涩但是回味无穷,需要有品位的人才能欣赏。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抽象艺术的元素,尝试创作一件自己

讨论、思考。

欣赏音乐,参与作品创作。

实践创作。

从故事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借用蒙德里安三幅作品直观、形象地说明抽象艺术的产生是必然的。

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加深对抽象艺术美的理解。

通过音乐与作品的结合巩固本节知识,开阔视野。

通过实践巩固知识。

二、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呢?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

展示:蒙德里安《红黑黄蓝构成》,赵无极《26-4-94》

参与游戏,回答问题。运用连线游戏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的抽象艺术作品。

第三篇:5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三种类型——抽象艺术。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以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求全。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本课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抽象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发现”产生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对象都是现实。2.抽象艺术所使用的语言是非现实的,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其中包括点、线、面和色彩。这些需要教师在讲课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两位抽象艺术家,两种抽象艺术”。

第三部分“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其艺术美有哪些表现?”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第四部分“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蒙德里安(荷兰)《灰树》(油画,1912年)蒙德里安(荷兰)《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蒙德里安(荷兰)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课本中刊载的三幅“树”,正是从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以树为题材探索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中选出的。他其后又作了多幅带着该树“影子”的更加抽象的几何图形的画作,以至1913年的《线与色的构成》、1914年的《构成6号》等作品已是纯抽象的几何图形的作品了。如果将这些作品排列起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由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过程。

《红树》创作于1908年,是蒙德里安脱离传统写实画法、开始探索表现性新艺术形式的初始作品,从其笔法和用色来看,显然受到凡高的影响。

《灰树》创作于1912年,是蒙德里安来到巴黎后受到立体主义影响,按照立体主义的分析方法,舍弃三维空间、追求平面性构成、注重构图的平衡、探索更加抽象化的表现。他将树的枝干形态概括为抽象化了的各种弧线交叉的构成,但仍保留树的形象及树形的完美。画面呈冷灰色调,由于其有力的线条和坚实的笔触,画面给人以张力强烈的艺术感受。

《开花的苹果树》创作于1912年,是画家继《灰树》之后探索将树更加简化和抽象化处理,从形式上寻求最本质的构成之作。画面上的树则变成了是一些已经失去树枝形态的弧线,成为几近纯抽象的绘画。这只是画家在步入纯抽象绘画创作前的脑中仍存有树的影子的抽象表现的作品。可以说这件作品是蒙德里安创作转入直线直角构成的抽象作品的引线,此后便步入了纯抽象的直线构成的创作了,他找到了自己风格,开创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尼金斯基(油画,116.9厘米×89.5厘米,1950年,美国私人收藏)克兰(美国)

弗朗兹·克兰(1910—1962),原是专画人物和带有社会现实主义味道的城市风景画家,直至1950年之前,他仍在埋头研究伦勃朗和哥雅等人的传统绘画。1949年他开始将黑白素描运用于大型抽象构图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很强个性特色的抽象画,后来,很快又趋向极端。画法基本上与波洛克同出一辙,即下意识地进行作画,但画上出现类似我国书法样子的汉字偏旁或局部笔法,然后加以放大,将这些笔道粗实的书法式图形以黑白分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

作这种书写式抽象画时,克兰用的是印度墨汁,后改用广告色或油漆,用大刷子作画。1949年克兰画了一幅速写人像《尼金斯基》,翌年他按照这幅《尼金斯基》又画了一幅用黑色迅速构成的抽象画,黑色被“舞文弄墨”地创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象,效果极佳,使他大为欣慰。此后,他尽量加大画面,让抽象的黑色笔道飞舞得极其磅礴。白上白(油画,1918年)马列维奇(俄国)

俄国画家卡齐米尔·马列维奇(1878—1935)是“十月革命”前夕俄国“至上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大约在1913年,他用铅笔在白色底上画一黑方块,排除了他早年掀起的俄国立体—未来主义风格。照他自己的话说,“要把艺术从物体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在他写的《非客观的世界》一书里,他说道:“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马列维奇称这种观点为“至上主义”。

作品36号(油画,1953年)波洛克(美国)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是美国抽象表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二战以后第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美国艺术家。他彻底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在材料、技法和思想上都有新的突破,为现代绘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波洛克出生于怀俄明州,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南加利福尼亚长大。他最初对雕塑有兴趣,但不久就把注意力转向绘画。17岁开始在艺术学生联盟跟随托马斯·本顿学习。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一些抽象的作品,仍采用传统的画笔作画。他这时的作品有力度,色彩浓重,形象带有一种暗示性。接着他首创了著名的滴洒绘画。波洛克先将大画布直接铺在地上或钉在墙上,将油漆和颜料以各种工具滴洒在画布上,滴洒的过程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手势,颜料随手的动作或身体的动作而自由滴洒在画布上。最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再添加沙子、颜料或其他材料。

波洛克的这一创造为艺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突破了传统画笔、画布的观念,不用笔而采用其他任何工具,画面没有传统绘画的布局和构成,颜料布满了整个画面,给观众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其次他选用了新的材料,用油漆、沙子或其他任何材料来进行创作,其作品的表面出现新的肌理,产生了独特效果。画架、画框、画笔、油画颜料等传统工具材料均被他放弃,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自由。因此,在波洛克之后,美国现代艺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隐现3X(综合材料,1986年)斯特拉(美国)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迈尔登市,曾在马萨诸塞州安多富的菲里普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学习,1958年移居纽约,20世纪60年代成为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后绘画抽象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并在欧美各地四处举办展览。起初,斯特拉放弃了三维空间形象,用各种方法来强调绘画的平面性,后来他开始用各种形状的画布来作画,其中的形象变成了色条与色条的交叉和相汇,目的是创造一种“无关系”的绘画,这与当时的“初级结构”和“极少主义”艺术家十分接近。以后他又在这个基础上把材料扩展到金属和工业漆、金属漆等方面。其作品一般非常巨大。这里的《隐现3X》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6—4—94(油画,1994年)赵无极

赵无极(1920—)江苏南通人,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和著名油画家吴大羽。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赵无极赴法留学,一直在巴黎从事美术研究和创作。赵无极艺术视野开阔,善于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且不断超越自我。

20世纪50年代正是西方抽象艺术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赵无极在艺术上的转折期。面对当时西方抽象艺术的滚滚洪流,赵无极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他最终在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的水墨画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结合点,形成他抒情、诗化和充满神秘感的抽象艺术,这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独树一帜,并很快就为西方主流艺术所接受,赵无极因而成为第一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界的华裔艺术家。赵无极艺术成就的取得无疑与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教导密切相关,但赵无极能自出机杼、随机应变、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与他开阔的眼界是分不开的。赵无极的作品气势开张、意蕴深远,其形色舒卷腾挪、变化自如,极尽抑扬顿挫之韵律感。但这幅作品是他晚年所作,已从他以往的激动、变化、冲突转向了平静、和缓、沉思,真实地反映了他目前的心境。赵无极曾多次回国讲学、考察,1985年还应邀专程回到母校——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绘画讲习班,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红窗(油画,1964年)瓦萨雷利(匈牙利)

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1908—?)早年毕业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穆希利艺术学院,20世纪30年代移居巴黎,参加“抽象—创造画会”,40年代开始从事视觉理论研究和创作。他创作的“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吸引了许多艺术家,至60年代造成较大的影响。他通常在平面上配置各种规则的几何图形,经过精心的色彩处理和巧妙的安排,造成一种经过电子仪器或机械作用后的画面效果,显示出技巧的精致和技术美感,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点。

(二)名词解释 构成

简单地说,构成就是把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关系,但它常常与“构成主义”联系在一起。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重要的美术流派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而言,它是由英国美学家里德提出的一个雕塑美学概念。法国雕塑家罗丹(Francois A.R.Rodin,1840—1917)曾经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两部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应该包含有后一种成分。里德继承了罗丹的这一艺术理论,把现代雕塑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构成主义”的,另一种是“有机的”。“构成主义”主要凭借工业上使用的原材料如金属、塑料、玻璃等,构成各种几何形式,以表现雕塑艺术的形式美。然而,里德又认为,实际上,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又分不清一件艺术品究竟是属于“构成的”还是“有机的”,因此,只能求助于精神分析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以“构成主义”的概念来描述某种艺术类型的作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其他艺术的表述。而狭义的则专指发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以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和嘉博(Naum Gabo,1890—1977)、佩夫斯纳(Antoine Pevsner,1884—1962)兄弟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流派。

但是到20世纪之后,“雕”与“塑”或“加”与“减”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艺术的要求,或者说,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概念,这就是“构成”观念的形成。在这种观念下,雕塑已变成各种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等材料的组合或“构成”关系,这为当代雕塑以至当代艺术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从对材料的利用的角度看,立体主义在绘画中的实验预示了这样的必然结果。在1912年毕加索就设计了一个用纸和绳子制成的三度立体主义构成,同一年他又为另一个构成绘制了素描。1912年他的《吉他》和1914年的《乐器》,就是用金属片或木头制作的构成,形象是立体主义的,但结构却是构成主义的。尽管处理得很粗糙,但艺术家却以此申明了构成主义雕塑的一个基本问题——认定雕塑是空间的而不是体量的。

构成主义作为一个流派是在塔特林的领导下进行的实验。塔特林最早与马列维奇一起展出了他的所谓“绘画浮雕”,但塔特林却嘲笑马列维奇的作品不专业,尽管他们在许多方向上是一致的,因为塔特林提出的是一种更具刺激性的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艺术家应该直接与机器产品、建筑工程和印刷及摄影的交流方式相一致,以致于强调整个社会在实用上和思想上的需要。为此,塔特林把他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生产主义”(Productionism),这表明了他将艺术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愿望。这种愿望与当时人们力图创造一种区别于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古典主义、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的抱负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政治性的艺术,而是艺术的社会化。在这种明确的观念下,一些像嘉博、佩夫斯纳、波波娃(Lyuboc Popova,1889—1924)、利西茨基(El Lissizky,1890—1941)这样的艺术家都站到了塔特林的一边,从事构成主义的实验。直到大约1922年,他们才在苏联艺术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纷纷移居欧洲,对欧洲的现代艺术,尤其是通过“包豪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构成主义艺术家嘉博坚持认为,“构成主义观念”不是为了把艺术和科学统一起来,不是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是要去感觉其真理。这使构成主义既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的抽象风格,甚至也没有想成为一种艺术之类的东西。构成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阿列克赛·甘曾经写道:构成主义“不欲作出抽象的计划,而是以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从社会便利和实用意义出发,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取代以前艺术家的静态活动,创造新的动态的艺术,这成为构成主义的第一原则。因为构成主义者相信,机械的基本条件和人的意识,自然会创造出反映他们时代的美学。这使他们喜欢用两个颇有说服力的词汇来说明创造的辨证过程:构造的和既存的,二者综合的结果就是构成主义的真实性。对他们而言,“构造的”,即整个观念乃基于社会应用和方便的物质上的基础概念——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既存的”,即物质本身的自然倾向,在其构成和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条件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此后的“风格派”(de Stijl)或“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包豪斯、“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以及所有追求“抽象”的艺术中,都多少有所反映。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概念上说,“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确定的用词。人们在使用“抽象”一词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往往在两种含义上被使用,一方面是指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如采用夸张、变形或减少等手法来描绘一事物;另一方面则是指那种完全抛弃了任何可视自然形象的表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严格的“抽象艺术”应是指后者,但人们在使用此词时并非那么严格,如有时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也被不恰当地称为“抽象的”,准确说来它们至多只能是“半抽象的”。“抽象艺术”一词由于它的含混性而并不适用于精确地描绘那种不表现具体现实可视形象的艺术形式,所以,20世纪许多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之命名,杜斯堡称之为“具体艺术”,蒙德里安则用“新造型主义”和“非客观的”来描绘它,另外还有“非再现的”、“非具象的”和“非传统的”等,但“抽象艺术”一词却流传最广,尽管可能它最不恰当。

一般认为,真正的“抽象艺术”是从康定斯基1910年创作的一幅水彩画开始的,但到底谁是第一位抽象画家目前还难确定(或者说根本无法确定)。美国的达夫(Arthor G.Dove,1880—1946)、捷克的弗兰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立陶宛的米科拉斯·齐马利昂尼斯等人都是合适的人选。但不管是谁,“抽象艺术”都可以说是20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抽象艺术” 具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直接来自“后印象主义”。一方面是“色彩的抽象”,它从凡高、高更经过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最后解放,以后影响到奥尔甫斯主义、同步主义、塔希主义、非正式艺术或其他艺术、抒情抽象、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等;另一方面是“形式和结构的抽象”,它从古典主义开始,经过新古典主义、库尔贝、塞尚、修拉到立体主义,以后影响到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辐射主义、至上主义、风格主义或新造型主义、具体艺术、圆与方、抽象创造社、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前者由于强调感情的直接宣泄、有机的形态和表现方法上的绘画性而俗称“热抽象”,后者因着重于理智的结构分析硬边、几何化的造型和平涂的塑造方法而俗称“冷抽象”。在推动“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沃林格于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起了关键的作用;1912年康定斯基出版的《论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原理和原则,给“抽象艺术”的发展以重大影响。

抽象艺术的产生被理论家解释为是人类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抽象冲动”的支配下创造的,即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冲动去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形式的强烈的内在要求,这种冲动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也可以直接由艺术家的内心需要产生。这一术语是本世纪初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现实世界变幻不定,五光十色的景象引起了人类心灵强烈的骚动不安,如果人不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中的规律秩序,就会产生对世界的精神恐惧,因此,人有一种整理纷乱的现实、从中找到超越个别事物偶然性存在方式的内在要求,这就是强烈的抽象冲动。所以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但是这种抽象冲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先验心理结构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活动,支配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结果。至上主义

1913年马列维奇也在著名的“靶子”展览中展出了一批典型的“立体未来主义”的绘画。在这些作品中,绘画对象被以圆筒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交错的、近乎机械的节奏,这使人们想到了莱热那些表现工业场景和工业题材的作品。但是马列维奇对自己作品里还残留着主题这一不正常现象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白底上有一个黑方块的作品,以表明他对纯粹艺术的追求。照他本人的话说:“我竭尽全力要从物体的重担下把艺术解放出来。”这是一幅铅笔素描,是这种风格的第一个实例,也使他成为最早把绘画作为一个绝对纯几何抽象体系的画家,马列维奇把这种画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在他写的一本名为《至上主义:非客观的世界》的书里,这样解释了他的艺术:“所谓至上主义,我指的是绘画艺术中纯感觉的至上。”他写道:“从至上主义的观点看,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在本身中和在已被唤起的完全独立的上下关系中。”从此出发,马列维奇就把学院派印象主义,甚至塞尚和立体主义等都视为“自然主义”,是与“艺术”无关的,因为“客体”对世界的本质而言只是“谎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无关的“非客观”的存在,而“至上主义”就是“对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客体’的增长而早已逝去的纯艺术的再发现”。

马列维奇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他认为,可以证明一幅绘画是完全能够脱离任何影像,或者脱离对于外部世界的模仿而独立存在的,这使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在1915年和1923年之间,他继续实验了三度的素描和模型,其中研究了在三度之中的形式问题。这些抽象的三度模型所提出的问题,使“立体未来主义”成为一种过渡的风格,它不仅对以后俄国构成主义以及以构成主义为基础的抽象艺术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马列维奇的弟子,特别是李西茨基,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以及现代建筑的国际风格的进程。几何抽象

又被称为“硬边绘画”,即它是用边缘清晰的几何形来构成其形象的。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评论家朱利斯·郎斯纳于1959年提出,用以描述那些使用大面积的、平涂的、未加调和的色块,再由精确勾勒出的边缘加以限定的绘画形式,这种绘画类型从1960年以后才开始流行。评论家艾洛维给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硬边的定义与几何艺术正好是相反的,“塞尚以之成名的‘锥形、圆柱形和球形’,继续出现在20世纪的大部分绘画作品中。然而,即使如此,这些形式也表现得不纯正,抽象艺术家们已经倾向于编排独立的要素。形式曾一直被当作分离体来看待”,而“在硬边绘画中形式不多,画面洁净无瑕,整幅绘画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形式展现于整幅绘画,色调限于两到三种,这种稀疏空旷回避了背景图形的立体效果”。“硬边绘画”与更早时候的几何传统之间的重要区别,正是这里所引述的探寻一种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前景或背景,也没有“背景图形”。这种绘画的主要人物是凯利(Ellsworth Kelly,1923—?)、莱茵哈特、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 Liberman,1912—?)等。造型画布

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即将画布绷在隐藏的支架上作有形的或三维形状的表现,以使画面产生新的张力。尽管这一形式在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一直都有表现,但20世纪这种新的形式有自己的特点:(1)采用各种形状的画布造型;(2)画面主题为各种几何形的抽象组合;(3)画面常采用各种材料向三维空间发展;(4)边线交界明确。

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一词最初是在1919年人们用于描述康定斯基的某些抽象作品。约于1946年,美国艺术评论家柯蒂斯开始把它用于某些美国年轻画家身上,但现在一般特指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一批具有强烈独创性和影响力的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由于它的主要特征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了动作,评论家卢森堡又把它称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它还有“滴画”(Drip Painting)和“整体绘画”(Over-all Painting)等名称,都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不同侧面和特征的表述。

“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张彻底摆脱传统美学观和艺术观,追求自发的、任意的个人表现,认为艺术家应当服从于自然而然的内心冲动,追求自我表现,强调艺术是作画的行为或过程而非结果,并把这种过程看成是自我完善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抽象表现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因为抽象表现主义者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个人,除了他们所反对的和追求的总的目标比较一致外,他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却很少有相同之处。高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从超现实主义中获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有机的抽象艺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追求一种大写意的抽象笔法;克兰(Franz Kline,1910—1962)和托比(Mark Tobey,1890—1976)、汤姆林(Bradley Walker Tomlin,1899—1953)等人则崇尚东方式的书法意味。此外还有巴乔蒂斯(William Baziotes,1912—1963)、特沃柯夫(Jack Tworkov,1900—?)、马卡雷里(Conrad Marca-Relli,1913—?)、布鲁克斯(James Brooks,1906—?)等。

需要说明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美国艺术家20世纪以来不断努力的结果,又反映了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军械库展览”之后,美国人就激发起势与巴黎争雄的决心。因为从西方美术史上看,从17世纪起,巴黎就已经取代了罗马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中心,而“抽象表现主义”的出现,则表明了西方的艺术中心又转向了纽约。但是,这一结果却是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来的,在抽象表现主义的成长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出钱出人,而且为其大作宣传,使之成为冷战中美国宣传其价值观的工具。视幻艺术

又称“光效应艺术”(Op Art),或直译为“欧普艺术”,这个词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艺术的特性,即它不存在任何思想上或观念上的意图,它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图形和手段在观众与图像之间造成视觉上的幻觉,即一种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反应的艺术形式。它与后来西班牙的“五十七小组”(Equipo 57)、意大利米兰的“T小组”(Group T)、帕多瓦的“N小组”(Group N)、德国杜塞尔多夫的“O小组”(Group O)和法国的“视觉艺术探索小组”(Group de Recherche d’Art Visuel)、“艺术与技术实验”(Expeee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等都有关系。但是“光效应艺术”却主要集中在对光的运用上,即利用人们对光的反应创作艺术品。

造型艺术与光的关系,艺术家很早就给予了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伦勃朗的强光、维米尔柔和的自然光更是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印象派画家深入探索了光与运动的关系(如莫奈在有55幅作品的《草垛》系列中,描绘了光在草垛上每隔20分钟的变化情况)等,这使艺术家不再关心光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倾注于光与运动本身上。这一倾向在20世纪60年代被确定下来之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利用光幻效果在作品和观众之间造成纯粹视觉关系的艺术品,即“光效应艺术”,另一个就是对光的雕塑性使用即在三维空间中光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而对观众造成“虚”空间延伸的活动艺术。

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在像阿尔伯斯和瓦萨雷利这样的艺术家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对他们来说,绘画不再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手段,而是艺术家用来探索一种艺术形式或视觉作用的过程。他们以色彩、结构形式上的对比、重叠、错位、透视等手法,给观众的视觉以迷幻,进而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可以说,现代知觉心理学为“光效应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就是要以不同形式要素的不同的组织方式,通过观众眼睛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幻象形成心理反映。对于这一过程法国评论家费舍尔是这样描述的:“由于组合成分之间是均等的(即保持完全的和谐),所以单色形象在结构上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一幅画就构成了一种蜂窝状的结构,并且其整体也是以分格式的秩序组成的,这就有可能通过单个部分有规律的变动,加进分裂的成分或造成分割而打破这一结构的规律性。比如,造成不会影响大局的变动,而不至于使观众因而分散了对整体的注意,通过使用曲线、凸线、网状线和类似曲线的手法,艺术家就可以把这种有前有后的底面变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于线条繁复,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形成一个单一的平面,要么形成两个相同但却无法相互分开的平面,其中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在整个结构中,这些组合成分轻微分裂,导致了一种光效畸变,藉此,作品产生波动、闪烁、振动等。”

此后,各方面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于1964年秋发展成一个广泛的艺术运动,其作品首次刊登于《时代》杂志。1965年2月,塞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敏感的眼睛”的展览,使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国际影响,并开始应用于设计和橱窗陈列等实用美术领域。因此,幻觉光效绘画意义上的“光效应艺术”,到了70年代就衰落了,虽然与它有关的某些艺术家还在继续坚持这一脉络,或许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价已逐步提高,如瓦萨雷利继续保持老一辈光效艺术大师的地位,虽然这时的作品与其说是构成与知觉幻觉的关系,倒不如说与印象派的几何图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英国画家赖利(Bridget Riley,1931—?),实际上也是如此,她逐步放弃了波浪形的线性幻觉,代之以组合平行线条的彩色图案,有时可与诺兰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绘画相比拟。这样,这时的“光效应艺术”已逐步退出了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商业领域,例如采用霓虹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霓虹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艺术家对这种视觉游戏已不再发生兴趣,而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其他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去了。

三、教学建议

(一)抽象艺术一般较难理解,可以结合音乐等姊妹艺术一起来加强对抽象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二)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具体体会“冷抽象”和“热抽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三)通过不同类型的抽象艺术作品来讲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美特征。

四、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论艺术的精神》,[俄]康定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 ed.By Harold Osbo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Modern Art, ed.By David Britt, Thames and Hudson Ltd.,1989 《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第四篇:它们吸水吗赛课教案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些材料容易吸水,有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2、纸是由纤维组成的,中间有很多空隙,所以纸容易吸水。过程与方法:

1、做简单的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吸水能力。

2、借助放大镜观察纸的结构和组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重要性。

3、渗透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能力。【教学难点】

收集证据探究纸的吸水能力和纸的结构有关。【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大小、形状、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烧杯、实验记录表等。

老师:多媒体课件,海绵、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餐巾纸、滴管、烧杯、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课

1、老师表演小魔术。

师:孩子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看,老师的手中有一个杯子,杯子里装着水,我把水倒入另一个神奇的杯子。孩子们,水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猜测。

师拿出杯子里的海绵,问:这是什么?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水到海绵里去了。

师:对,海绵能吸水,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材料,它们吸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

探究四种材料哪些容易吸水,哪些不容易吸水。

1、老师介绍四种材料并让全部学生猜测。师:孩子们,这是什么材料,它容易吸水吗? 师:孩子们,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为了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了滴管和稀释的红墨水,滴管由两部分组成,红色部分是胶头,下面是玻璃管,使用的时候先用手指捏住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把玻璃管伸入水里,松开手指,水就吸进上啦。对着材料,再轻轻挤压,就滴出一滴水来。用完以后,玻璃管朝下,放入杯中。师:那你们打算如何做实验呢?

生:把水滴到这几种材料上,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师:你们认为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水不能滴得太多

水不能洒到衣服上了

师:孩子们,实验前老师给大家几点提示。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抽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每个组的孩子进行实验。开始。

2、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小组的孩子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这四种材料有的容易吸水,有的不容易吸水?材料的吸水能力可能与材料的什么有关呢?接下来,我们就对这四种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时可借助放大镜,开始观察。

4、观察四种材料的内部结构。

5、汇报观察结果。

师:孩子们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木片、纸片它们有许多许多的什么? 生:缝隙。

师:所以滴上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生:到缝隙里面去了。师:对,跑到缝隙里边去了。师:而塑料片、金属片? 生:没有缝隙。

师:对,几乎没有缝隙。所以就? 生:不容易吸水。

师总结:木片、纸片结构比较疏松,所以容易吸水,而塑料片、金属片结构比较紧密,几乎没有缝隙,所以不容易吸水。

师:因此,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 生:缝隙。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些呢,在科学上叫做结构。师拿出词语卡(结构),说一遍。生读一遍。

师:材料的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 生:和材料的结构有关。

三、观察纸的结构,研究纸容易吸水的原因

1、提出问题。

师:在这些材料中,纸是容易吸水的,那纸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对纸进行观察呢。

2、引导学生说说观察纸的方法:

可以把纸撕开,借助放大镜看它里面到底有什么?

3、分组观察纸。

4、汇报交流。

师:观察完毕的孩子举手示意,你有什么发现,谁来说一说。生:我用放大镜看,发现纸里面有很多小孔。

师:我们把纸拿高一点,看到小孔了吗?小孔换一种说法叫什么? 生:小洞,空隙

师:空隙,这个词语不错,纸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空隙。那纸里面除了有空隙还有什么? 生:还有“毛”

师:还有毛,我们把纸撕开,看一看撕开后的边缘,有没有毛呀? 生:看到了

师:像老是这样,用手拿下几根毛,看到了吗?这些毛呀在科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纤维。师:说明纸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纤维。

师:纤维之间还有很多的什么? 生:空隙。

师:所以纸就容易怎么样? 生:吸水。师:这就是纸容易吸水的秘密。

四、了解古代造纸过程

1、观看造纸的课件,了解造纸的过程。

师:这些材料中,纸很容易吸水。那,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代的人是怎样造纸的(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小结造纸的过程: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成型。

3、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孩子们想一想,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生1:把用过的纸送到回收站。

生2:用过的纸不要随便丢掉,要保护环境。

生3:我们要节约能源,我们使过的本子,可以用另一面做验算。

五、学生课后造纸

师: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废旧的书本、报纸可以进行再加工,生产出新的纸。

师:孩子们有没有兴趣用自己来造一张纸呢? 师:出示造纸方法(课件演示)

师:孩子们回家亲自动手造一张纸,体验一下造纸的过程吧。

六、材料吸水性的应用

七、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知道了我们身边的材料有的容易吸水,有的不容易吸水,通过观察我们还知道了纸之所以容易吸水是因为纤维之间存在着空隙。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希望孩子们课后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第五篇:语文:第5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方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能力目标:

①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②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介绍演讲词的特点: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学生试读:

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四、感知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3、补充闻一多当时演讲的时代背景。

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2)补充闻一多演讲背景:

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提示:体现在6—10自然段。

五、研讨写作特色:

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例如:对敌人:无耻。对李先生:光荣

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

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

5、饱含激情的语句。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六、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练习演讲(先让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七、介绍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八、推荐课外阅读: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下载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课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课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