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5:4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第一篇:【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第4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及结果。

(2)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概述红军长征的经过,说出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阅读,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2)利用教科书相关内容并查找资料,讲述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例和英雄业绩。(3)通过讨论,分析归纳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执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作战方针的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了,而第五次反“围 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了,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崇高感情。

(2)学习红军战士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

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妥善处理党内的矛盾和分歧,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新的领导集体,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让学生说一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指出:1933年9月,蒋介石在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美英提供购买军火的贷款,德国七十多个军事专家被聘为顾问,美、英、德、日、法、意等国帮助运辖武器装备。)的第五次“围剿”,企图以“步步为营,节节进剿”的战法,消耗红军主力,从而进一步消灭红军。但是敌人的强大并不是造成红军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倾路线,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已推进到中央苏区的腹地,中央红军即决定主力撤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长征开始。2.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问题:你知道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吗?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保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继续前进。为什么?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3、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练一练 :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

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二、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6月在四川的懋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等先后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组织学生讲述“长征的故事”。《金色的鱼钩》、《一根火柴》等等。

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这优美深情的音乐想必已带我们进入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红军长征》。我将从教材简析、教材目标定位、教法简介、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兴起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教学目标定位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历史的能力,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课文小字和插图的识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与识图能力。

(2)学习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召开“长征”主题班会和故事会等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历史分析能力。(4)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歌曲诗词如《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大胆思考,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历史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吸取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通过学习更多的长征史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学习长征精神,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4、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gcd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而且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要让学生明白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把它定为重点讲解。突破策略:

演示遵义红楼加深学生印象。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讨论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难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濒临绝境的原因,由于初二学生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这个难点并利用排比概括法来巩固认识。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可用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来概括。

二、教法简介

1、情景再现法。用情景再现法不仅可以利用直观的素材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真实的再现红军长征的经过,从而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实质。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身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本课有丰富的插图,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通过观察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应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如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发现它们的特点及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教材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六步:

1、课前热身

把班级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若干人,以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撰写长征小故事并在组内交流,推举代表准备在课上演讲。

2、走近历史

利用情境导入: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有感情朗读《七律•长征》,提问设计这首诗提到了那些地方是红军长征经历过的,红军长征还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3、新课教学

[pages_luzhuba]

(一)长征的开始: 红军五次反围剿示意图 次 数 时 间 双方力量

对 比 红军领导人 运 用 策 略 结 果 第1、2、3次 1930年10月-1931年7月 毛泽东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突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红军 胜利

第4次 1932年底-1933年春 周恩来、朱 德 同 上 红军胜利 第5次 1933年秋 :100万

红军:10万 博古等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红军失利

提出问题: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① 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 ② 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③ 我们从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果,来分析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红军长征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是敌强我弱,主观上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是一次危险的撤退,撤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力量。那么红军长征开始于哪一年 展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1)指导学生观察,找到瑞金、乌江、湘江等位置,了解军队设下的四道封锁线的位置。

(2)指出博古等人军事指挥错误的表现及其危害。(3)充分肯定毛泽东主张红军停止去湘西,挺进贵州的意义。

(4)理清长征初期的路线。

教师指出:红军在占领遵义后,得到暂时的休整,但此时已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人马,且未能完全摆脱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形势依然危急,直到遵义会议的召开。

(二).遵义会议

教师展示遵义会议的会址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掌握:(1)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会后分工(2)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3)向学生讲解遵义会议会址的有关情况及其现实纪念意义。

(4)找到遵义这个地名,重点记忆。

引导:要想知道遵义会议的意义,我们看看遵义会议后 红军长征的表现就知道了。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结合观察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翻越雪山》图和《红军走过的草地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2)指导学生依图讲述历史故事,描述红军将士的光辉战斗历程,联想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4)齐读《七律•长征》,激发气氛。

4、探究交流

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

5、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6、课题延伸

活动。模拟新闻发布内容,就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向红军领导三人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提问,并模拟时事评论员加以评论。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学生对长征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语文课上学过《七根火柴》、《草地的晚餐》等课文,而且对“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情节耳熟能详。因此,本课的新意究竟在什么地方,需要思量。此外,在情感方面,学生对长征精神能有一个笼统的、大概的认识。如敢于吃苦、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但缺少一个具体的、全面的认识。有许多学生对长征只停留在一个好奇的表面,如只关注皮带到底能不能吃,而忽略了对长征精神的体会。因此,如何设计一些启发性、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情趣盎然的学习境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我认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就一定能让学生主动的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通过分析概括变为所为,同时,也会注意这其中蕴含的历史精神。教师只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就一定能上好这一堂课。

第三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朗诵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引言: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段历史,重走长征路。

二、新课。

事出必有因。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长征的原因。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蒋介石深感恐慌,立刻调集大批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同学们请看,这是国民党军队五次“围剿”红军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发动的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都是相差悬殊,但是前四次红军的指挥者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红军的指挥者是博古、李德,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方针,采取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前去湘西,红军战士一路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此时人员已经伤亡过半,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但博古等人还执意要去湘西。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道贵州,渡过乌江,解放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找到以下问题:请大家来汇报学习成果。1.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2.解决了什么问题?3.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同学们说的很好。

我们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你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大家说得都不错,有理有据的。我们一起来看,在遵义会议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首先,在军事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错误指导思想,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组织上,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之前,由于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前期人员伤亡惨重;在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开始突出重围,一步步取得长征的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的指导下,红军都采取了哪些军事行动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军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关于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电影片段,一起来感受一下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渡过大渡河之后,红军可以说已经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但是他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强大的敌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的考验,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有几位同学在课前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小故事,同学们,请听。感谢这些同学带来的精彩的故事分享。我们看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都不曾击垮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这是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他们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那么,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请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每小组回答的都很好,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起来总结。

同学们,请看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长征胜利意义是什么?谁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一起来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通过学习,同学们,你认为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 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同学们,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今天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要重温长征,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想一想,平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课下交流心得体会。

课堂小结 跨过岁月,穿过风雨,燃烧的火炬在我们心中生生不息!让我们用勤劳和勇敢去续写今天红色的传奇,用智慧和汗水去浇铸新时代红色的传奇!最后,让我们带着红军长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重温这段伟大的英雄史诗。

第四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

唐月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征经过的旅游景点,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征故事和精神,一方面感受真实历史的震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

二、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课前播放诗朗诵《长征》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气势。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当年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展示学习目标: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 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3、学习新课

(二)、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及指 挥者。

②接着找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和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 进行对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 次截然不同,它是不计成本的硬拼硬打,结果一败涂地 ③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转移

(三)长征的经过

1、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内容,划出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的地点、及人数。

教师强调: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的是红一方面军同时长征的还有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

②请同学们进一步说出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结论】王明“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仍然指挥着红军,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2、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是谁力挽狂澜?在胜利与失败的面前,党、红军做出了怎样的诀择呢?

3、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请大家阅读书本60页插图下的文字、注意找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①提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 ②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请大家比较一下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处境看看有什 么变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的血的代价等,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度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境内,胜利完成长征。)

教师分析归纳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说明遵义会议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遵义会议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也说明了它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遵义会议也成了我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红军是如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胜利的。

4、冲出重围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卢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阅读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请同学们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找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说出四渡赤水河与巧渡金沙江的意义

②请同学起来讲飞夺卢定桥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说出从夺桥红军战士的身上感受到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②当我们的红军战士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后,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③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过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让学生齐读61页的小字部分,体会长征的艰难)老师强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④请同学们想一想,长征结束了吗?长征是什么时间结束的?其标志是什么?

5、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让同学们试着说说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

教师归纳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了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渡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吴起镇。1936年10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湖南出发的红二方面军战胜了千难万 险,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实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师过渡: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回顾刚才学过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P61页的动脑筋长征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从这些红军战士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就是长征精神。(让同学们通过讲故事来体会长征精神)教师总结: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通过长征小故事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②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五)故事小擂台

小组讲述关于长征的小故事《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向参加长征的英雄们学习什么? 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六)我当评判员

某同学是这样描述长征的:

1933年10月,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损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巧渡金沙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在陕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七)小结

(八)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生活中不断实践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最后请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七律长征》。

(九)当堂达标

(十)作业: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写一篇以长征精神为题的小论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

第五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白正毅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通过长征的路线和遵义会议以及最后的会师体现本主体长征路线一目介绍了红军为何要长征,以及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而遵义会议则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大主力的顺利会师宣告了长征顺利结束。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是整册教材的重要一课,地位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长征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讲解遵义会议,学生基本能够体会此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突破方法:红军长征至今还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学难点】

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突破方法:利用总结的方法进行分析。【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6.音像辅助法。【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相关音像材料、图片【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遵义会议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

导语: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边讲解毛泽东创作《长征》的由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重要的第一节课,从歌曲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原因

多媒体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国民党人数对比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设计问题1:

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长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长征图片”:并且做出图表,分析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的对比。设计问题2:

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有哪些? 多媒体图片展示遵义会议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这就是当时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设计问题3: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电影。设计问题4:

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事斗争有何变化,由此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红军丧失了主动权,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指引下,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设计思路:一般的讲,会议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内容,用丰富的图片讲授新课能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视觉效果。通过两个问题的设问,使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恰当适时地在课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路线。设计问题1:

1.通过动态长征路线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冲出重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经过?

(预期效果: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被称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有一首歌里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设计问题2:

阅读课本内容并通过看图了解: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强调大会师时间、地点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设计问题3: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多次诚恳希望西藏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时在教材上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即1951年。)设计问题2:

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预期效果: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设计思路:本环节旨在说明用图片表明,红军最终终于成功,培养了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同学知道了红军经历怎样的苦难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就是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但都不太难。所以在讲述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和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感知历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过程较感兴趣,但课本上介绍的不够全面,因此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展示,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时间:

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遵义回忆: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3、意义:

三、长征路线: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宁

下载【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图版】八年级上册:3.4《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同学们,请大家一齐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 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者]李淑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地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xxx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现在,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讲......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马岭中学 李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个......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自主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年 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 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奋战一年,最后进行战略转移。 2、 年 月,党中央和 中央红军八......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