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升和毫升》教案1
《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
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2、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吗?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13、14页。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
(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毫升
2000毫升=()升
9升=()毫升
5000毫升=()升
5、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1、3、5、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 积最小:□□□×□
□□□×□□
讲解:最简单的 “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或=
900毫升○1升
6升○6000毫升
3升○2500毫升
7000毫升○8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第二篇: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教案教学目标: 的过程。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两个高矮和粗细都不相同的杯子、两个完全相同的空杯子、两个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瓶子、量杯、量筒、一盆水、不同大小的两个玻璃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这里有两个喝水的杯子,它们的高矮和粗细都不相同,到底哪个杯子装水多呢?请你们仔细观察,帮老师找出装水多的杯子来。
生1:粗(矮)的装水多 生2:细(高)的装水多 生3:一样多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意见,可到底哪个杯子装的水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你们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生:可以用水做实验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应该是无所不会,可现在老师却请自己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通过解决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认识“容量”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认识“容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两个杯子,现在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玩水”的实验。
要求:⑴小组同学要先讨论确定实验的方法。
⑵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要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⑶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杯子要拿好,不要让水洒到别处,不要弄湿衣服 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分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实验方法,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说 生1:我们组是把矮(粗)杯子装满水,到入高(细)杯子中,水都倒完了,杯子还没满,说明高杯子装水多。生2:我们组是把高(细)杯子装满水,到矮(粗)入杯子中,水还没倒完,杯子就满了,说明高杯子装水多。
生3:我们组是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通过比较知道高杯子装水多。
说明: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生3的方法,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并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玩水”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玩水”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比较,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获得直观、真实的体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也谢谢你们帮助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高杯子比矮杯子装水多。在数学上,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板书:容量
师:(举起这两个杯子)这两个杯子哪个容量大?哪个容量小?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容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容量大,又及时巩固了新知。】
2、实验二: 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的饮料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学生交流汇报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可以把两瓶饮料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说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在前面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办法比较,为学生提供利用已有活动经验解决问题的机会】
⑵认识量筒和量杯
师:我们用上面的方法知道了粗瓶子的饮料多,那每瓶饮料到底有多少呢?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
师出示、介绍三种测量工具:两种不同的量筒和量杯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发一组测量工具,仔细观察,待会儿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工具
师: 谁来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量筒是直上直下的,量杯是上粗下细 生2:量筒和量杯都有刻度,都标有字母mL 生3:量筒上刻度均匀,量杯的刻度不均匀。
生4:量杯上标的最大测量值是……
……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测量工具、交流信息的过程就是认识测量工具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交流,会对量杯和量筒有深刻的印象】
⑶认识升和毫升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量杯上标的英文字母mL,这是一个表示容量的单位,叫毫升。还有一个比毫升还大的单位是升,用字母L表示。
板书:升——L
毫升——mL 让学生读一读
师:在计量液体时一般都用升和毫升作单位,你还知道哪些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液体? 生:油,牛奶,可乐,矿泉水……
【设计意图:在认识测量工具的过程中认识“升”和“毫升”,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举出其它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液体,及时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
⑷用量杯测量饮料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杯和量筒。两个瓶子中饮料到底有多少呢?现在我们用量杯一起来测量一下。
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把两个瓶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量杯中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液面所在的刻度。
教师注意指导读的方法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使用测量工具的过程中掌握测量容积的方法】
⑸实际测量
a、小组合作用量杯量出80mL、1500mL、600mL的水
b、先估计学具中高杯子和矮杯子的容量,再实际测量,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容量的意义。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估算和测量的机会,丰富了课程资源,关注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学习情况,也为后面的估计练习打下基础】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中的题目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2、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都倒入同一个量筒中,看看一共有多少升水,然后平均分给两个瓶子。生2:把水多的瓶子里的水倒入少的瓶子里,边倒边比较两个瓶子液面的高度,直到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为止。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练习
师:你知道人一天大约喝多少水吗?(1升)
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你想说些什么?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让学生调查家中用哪些物品是用升和毫升作单位的,记录下来(可以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到的列表的方法和统计中学到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记录下从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第三篇:《升和毫升》教案
《升和毫升》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升和毫升。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一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实践法。
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形式。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结果。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认识毫升。
1、前面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来表示。(板书: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四、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五、课后练习。
六、课后总结。
第四篇:《升和毫升》教案3
《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3.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课时 认识毫升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的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测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部分内容在《大纲》版教材中都作为量与计量的内容并且安排在高年级学习“体积”之后,主要认识“容积”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本套教材把升和毫升的认识安排到四年级上学期,并且安排在第一单元,有以下两点思考:第一,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和这些单位有关的事物,如:一瓶饮料245mL、一袋牛奶250mL、一桶花生油5L等。学生既有学习知识的生活经验,又有学习知识的现实需要。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升和毫升,既可以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第二,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方面考虑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另外,主要考虑9月初,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既高兴,也易于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第一个数学活动,通过比较两个杯子哪个杯子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容积)的概念。教材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空杯子,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同时通过书中同伴的交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根据第二个杯子水的情况,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二是先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再分别倒进同样大的杯子里,观察、比较这两个杯子水面的高低,判断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倒水”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兔博士的活告诉学生“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容量大。”教材的这些内容,不是教师教学的文本,而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活动结果的预设。课堂活动中,教学千万不要介绍比较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在分组“玩水”的过程中,学会比较的方法。第二个数学活动,首先比较两杯饮料多少。教材出示了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而且装饮料的高度也一样的两个杯子。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说说看,可以怎样比较”的要求。同样通过两个同伴谈话的介绍,把这两个杯子的饮料分别倒入同样大的杯子里进行比较,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量杯和量筒的内容。在认识了不同测量工具、知道了升和毫升及它们的字母表示后,教材设计了“把两个杯子中的饮料分别倒入量杯中”,让学生学习读量杯的刻度,了解饮料的多少。最后,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题是直接读出量杯和量筒液体的多少,并填空;第2、3题都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其中第3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使两个杯子里的水变的同样多。教学活动中,用量杯和量筒测量饮料多少的方法,学生如果提不到,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进行。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注意安全。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是:“在100毫升的量筒装入100毫升水,倒入1000毫升的的量杯中„„”,问题是“几次才能倒够1000毫升的水?”。这里要特别注意,不是装满100毫升或1000毫的量杯或量筒(装满就多了),而是装入100毫升的水和到够1000毫升。在学生实验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1000毫升也叫1升,从而得出1升=1000毫升或1L=1000 mL的关系式。最后,教材设计了现实生活中与升和毫升有关的问题。第二单元 除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除法的单元。主要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简单应用问题。按照《课标》要求,小学结段只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因为中学也不再学习整数除法运算,实际上也就是说关于整数除法的笔算,学生就学到这为止。这一要求比《大纲》降低了不少的难度,删去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和四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三位数及难度较大的商中间、末尾有0的复杂计算。从教材安排来看,《大纲》版教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一般需要24课时(口算
3、笔算
19、整理2课时)课时左右。《课标》教材安排了12课时,时间比《大纲》版教材晚安排一个学期,且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这对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根据本套教材的整体设计,同级混合运算(加和减、乘和除)都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所以,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及解决两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问题也都安排在本单元。另外,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探索乐园,单元最后设计了参观植物园的综合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设计思路: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三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小学阶段数学计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首先是因为这是学生最后一次学习整数除法笔算,并且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基本上包括了多位数除法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只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具有了自主进行知识迁移,探索多位数除法笔算方法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笔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在交流、讨论的活动中,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建构过程,理解算理,形成除法笔算的一般思想方法。说它是难点,主要是因为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比,除的过程中由于首次试商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调商等,不但计算枯燥复杂,而且难于理解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所以教材坚持“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的原则,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淡化计算的枯燥无趣,同时,把“估算”、“估计商是几位数”贯穿在整个单元计算学习中,一方面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估算的结果解决竖式计算中商的书写位置等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计算方法,积累学习计算方法的经验。
本单元教育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单元共安排了12课时,其中除法安排了7课时,乘除混合安排了3课时,探索乐园安排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
本单元是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初步认识了线段、直线、直角和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画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和画平行线。本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了解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平行线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
3、在探索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对周围环境中与线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两条直线垂直、平
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一,设计了“挂装饰画”的活动。师生合作把一幅装饰画挂在墙上,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把装饰画挂端正?活动目的是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体会要挂的端正,装饰画上的两棵钉子与房顶线之间的距离应一样高。接着试一试,通过把房顶线看作一条直线,把两个钉了看作两个点,画出一条直线,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活动二,教材设计了两组直线,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每组中两条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会出现什么结果?在交流学生想象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关于平行线的概念中“同一平面内”怎样理解,教师不作理论上的解释,可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不同方向的两支铅笔等。活动三,教材呈现了一组平行线,通过让学生在平行线之间任意画出几条垂线,并测量出它们的长度等活动发现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活动四,画平行线。教材用图画呈现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三个步骤。由于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所以先由教师示范画,边画边说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如用直尺靠紧三角板的另一条边时,强调放稳,三角板向下平移时,直尺不能动等。然后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组平行线,并交流自己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