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古典概型学习过程

时间:2019-05-15 05:5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古典概型学习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古典概型学习过程》。

第一篇: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古典概型学习过程

古典概型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基本事件的定义

试验结果是有限个,且每个事件都是随机事件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知识点二:基本事件的特点:

(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知识点三: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知识点四: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P(A)=总的基本事件个数

学习结论:

(1)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写基本事件时,为了不重不漏,我们需按一定顺序把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典型例题:

例1.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求掷得奇数点的概率。答案:0.5 分析:掷骰子有6个基本事件,具有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因此是古典概型。解析: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共有6个,即(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6点)所以基本事件数n=6,事件A=(掷得奇数点)=(出现1点,出现3点,出现5点),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3 m31所以,P(A)=n=6=2=0.5 例2 从含有两件正品a1,a2和一件次品b1的三件产品中,每次任取一件,每次取出后不放回,连续取两次,求取出的两件产品中恰有一件次品的概率。

2答案:3

解析:每次取出一个,取后不放回地连续取两次,其一切可能的结果组成的基本事件有6个,即(a1,a2)和,(a1,b1),(a2,a1),(a2,b1),(b1,a1),(b1,a2)。其中小括号内左边的字母表示第1次取出的产品,右边的字母表示第2次取出的产用A表示“取出的两种中,恰好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则 A=[((a1,b1),(a2,b1),(b1,a1),(b1,a2)]

42事件A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因而,P(A)=6=3

例3 现有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8件为正品,2件为次品:

(1)如果从中取出一件,然后放回,再取一件,求连续3次取出的都是正品的概率;(2)如果从中一次取3件,求3件都是正品的概率. 答案:(1)0.512

(2)0.467 分析:(1)为返回抽样;(2)为不返回抽样. 解析:(1)有放回地抽取3次,按抽取顺序(x,y,z)记录结果,则x,y,z都有10种可能,所以试验结果有10×10×10=103种;设事件A为“连续3次都取正品”,则包含的基本事件

833共有8×8×8=83种,因此,P(A)= 10=0.512.

(2)解法1:可以看作不放回抽样3次,顺序不同,基本事件不同,按抽取顺序记录(x,y,z),则x有10种可能,y有9种可能,z有8种可能,所以试验的所有结果为10×9×8=720种.设

336事件B为“3件都是正品”,则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总数为8×7×6=336, 所以P(B)= 720≈0.467.

解法2:可以看作不放回3次无顺序抽样,先按抽取顺序(x,y,z)记录结果,则x有10种可能,y有9种可能,z有8种可能,但(x,y,z),(x,z,y),(y,x,z),(y,z,x),(z,x,y),(z,y,x),是相同的,所以试验的所有结果有10×9×8÷6=120,按同样的方法,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

56件个数为8×7×6÷6=56,因此P(B)= 120≈0.467.

第二篇: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必修一第二章-幂函数-学习过程

2、3幂函数

学习过程

知识点1幂函数

幂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xa。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 的所有实数。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知识点2 幂函数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2)0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1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01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0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轴正半轴,当x趋于时,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轴正半轴。

学习结论 幂函数的一般形式:y=xa

2、幂函数的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1、(2)0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1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01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0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轴正半轴,当x趋于时,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轴正半轴。

典型例题

例题1.已知幂函数y=xm22-2(m∈Z),m为何值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且不过原点? 答案:±1 解析:令m2-2=-1,∴m=±1,即m=±1满足题意。例题2.讨论y=-x3的单调性,并证明.证明:设x1、x2∈R,且x1

f(x1)-f(x2)=x23-x13=(x2-x1)·(x12+x1x2+x22)=(x2-x1)[(x1+

∵x2-x1>0.(x1+

x2232)+x2].423x2232x)>0.x2≥0,故(x1+2)2+x22>0,4422

∴f(x1)-f(x2)>0,∴f(x1)>f(x2),∴f(x)为R上的减函数。

例题3已知(0.713)m<(1.30.7)m,求m的取值范围。答案:m>0

解析:∵0.71.3<0.70=1,1.30.7>1.30>1,∴0<0.71.3<1.30.7.已知(0.71.3)m<(1.30.7)m,则函数f(x)=xm是增函数,∴m>0。

第三篇: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

等差数列前N项和(基础训练)

1.在等差数列{an}中,a6a3a8,则

S9

()

(A)0

(B)

1(C)1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 解析:2.设a3a8a5a6a6,a50,S99a5。

。则n 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

S636,Sn324,Sn6144(n6)等于

()

(A)16

(B)

(C)18

(D)19 答案:B 解析:SnS6(SnSn6)6(a1an)36(324144)216,a1an36,n(a1an)2324

13、(2003年全国,8)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4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313A.1

B.4

C.2

D.8

答案:C 解析:设4个根分别为x1、x2、x3、x4,则x1+x2=2,x3+x4=2,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当

1357m+n=p+q时,am+an=ap+aq.设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4项,可得数列为4,4,4,4,7151∴m=16,n=16.∴|m-n|=2.4、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

Sn,若

a7a1310,则

S19的值是()

A.5

5B.95

C.100

D.无法确定

答案:B

19a1a19219a7a13219102解析:S1995

5、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735,则

a4()

A.8

B.7

C.6

D.5 答案:D.解析: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77a435, ∴

a45。

6、已知{an}是递增数列,且对任意n∈N*都有an=n2+λn恒成立,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

7A.(-2,+∞)B.(0,+∞)

C.(-2,+∞)

D.(-3,+∞)

答案:D 解析:由{an}为递增数列得an+1-an=2n+1+λ>0恒成立,即λ>-2n-1在n≥1时恒成立,只需λ>(-2n-1)max=-3。

7、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a9+a12+a15=34,求前20项之和. 解析:由a6+a9+a12+a15=34 得4a1+38d=34 又S20=20a1+20×192d

=20a1+190d =5(4a1+38d)=5×34=170

8、设等差数列答案:45 解析:S3{an}的前n项和为

Sn,若

S39,S636,则

a7a8a9()、S6S3、S9S6成等差数列,从而

a7a8a9S9S62S6S3S32S63S32363945

下载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古典概型学习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古典概型学习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