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

时间:2019-05-15 05: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

第一篇: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

音乐鉴赏教案

第三单元 第六节 鼓乐铿锵 桐柏一高中高一年级 李志霞

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三首民间乐曲。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通常,由一人领诵、众人齐唱,歌词可循环重复地不断演唱,偶尔也会有人即兴创编歌词。

《童谣》是一首“吹歌”。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教学目标: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教法、学法指导:

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一)欣赏《锦鸡出山》

1、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2、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3、《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的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的全曲下设了五个小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揭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山间春色”意在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

“结队出山”的速度稍快。它采用节奏由疏而密,力度由弱到强等表现手法,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景象。

“溪涧戏游”的开头,有两个简洁松弛的短句,而后则节奏紧凑密集,音色也颇富变化,借以表现锦鸡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众御顽敌”以变化的速度,强位置和弱位置上的重音,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集的节奏等手段,表现发现敌情,与敌人对峙,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荣归”则以严谨稳健的节奏,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最后的渐弱暗示它们远去归山的景象。

4、练习锦鸡出山的典型节奏结合乐曲《锦鸡出山》的五个小标题聆听,感受乐曲通过了马锣、头锣、头钹、二钹这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二)欣赏《滚核桃》

1、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听《滚核桃》,感受乐曲采用了鼓的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他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头”为散板,带有引子的性质。演奏时,先用合奏,而后由十名鼓手轮流滚奏鼓梆,渲染出晾晒核桃的生活情景。乐曲的主体部分“身”有明确的节拍,十名鼓手合奏,采用了各种演奏技法,造成了音响音色上的不同。既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与心情,也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声响。乐曲的“尾”为散板。节奏逐渐地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们休息下来后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三)视听乐曲《童谣》:

1、练习口噙子数板的节奏和熟悉音乐主题、听《童谣》,感受乐曲仅有一个音乐主题,表达了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再次聆听,2、带问题聆听乐曲《童谣》:

乐曲的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3、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

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

[以上几个环节重在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拓展和延伸: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1小题)

1、先让学生熟悉节奏谱。(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老师引导。)

2、分组或自由组合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3、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多一些鼓励)[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外作业的布置:

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或音响资料。[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鼓乐声中离开教室。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当中,紧密结合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本人觉得较为满意的一是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个角色把握得较好;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有效性较好;三是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具体体现在如下活动中: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在谈话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为了 调动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段锣鼓音乐,并把前面学过的知识: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结合进来,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欣赏三首民间器乐曲时,我并没有直接地把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现的情绪以及知识性的概念、形式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们,而是先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最后才讨论、总结。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很踊跃,大胆回答,课堂气氛浓烈,而且问题回答得都很不错。

3、课堂上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视、听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老师看到同学们一幅幅专注的神情,总觉得在课前所花费的心血:值!不足之处就是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还需进一步地探究。

总之,教完《鼓乐铿锵》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能够顺利地完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鼓乐铿锵教案 李志霞

第二篇:高中音乐教案--6.鼓乐铿锵

《鼓乐铿锵》——节奏与情境教学设计及点评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561 更新时间:2009-4-13 17:37:13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本资源推荐人:洪啸音乐教育网友 媚眼如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卢庆泽

1.观察中国鼓的外观,认识中国鼓的制作材料及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鼓及鼓文化的兴趣。

2.通过观察、探究、创作、评价等实践活动,完成对鼓乐的鉴赏。

3.在讨论、体验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能力。通过互相观摩、表演、评价,提高学生的对鼓乐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师 生

活 设计意图

1.简单自我介绍(略)

2.欣赏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表演《中国龙》(片段)

导言: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一定感受

从创设情境导入,使学生感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它或者气势磅

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震撼。礴,或者激亢振奋,或者雄浑壮阔,或者

引发学生对鼓乐的兴趣。

清脆亮丽„„这铿锵有力的中国鼓仿佛穿

越历史的时空溶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鼓文化,离不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鼓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鼓的文化积淀,用心去体味它感天动地的铿锵神韵!

3.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1.看 鼓:

师: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鼓的一种,请 同学们观察后回

问题。问题1:中国鼓的制作材料有哪些?

问题2:中国鼓都有哪些种类?

生:中国鼓是用木头、钉子、皮革制作而 成。

师:除了以上材料,古代人还能用什么材料制作中国鼓呢?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 原始先民,什么材料是他们最容易获得的 呢?

生:讨论后作出回答(石头)

师:古代人把制作乐器的材料,共归纳了八种,称之为“八音”。除了金、石、土、革、木外,还有丝、竹、匏。(展示图片)学生回答问题2:腰鼓、大鼓、小鼓等。

师:中国鼓的种类是极其繁多的。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土鼓、木鼓、铜鼓等;从鼓 的形状上有大鼓、小鼓、手鼓、花盆鼓等;鼓 从鼓的功用上还可分为节气鼓、钟楼鼓等等。

材料上有土鼓

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主

动探究、了解中国鼓的制作

材料和种类。并从兴趣出发

引导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鼓的种类问题,同学们可以作为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课下自己搜集资料进行探究。

2.学 鼓: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已经对中国鼓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有很多同学在思考中国鼓的演奏方法了。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山西绛鼓《滚核桃》片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寻找中国鼓的演奏方法和部位。生:欣赏之后,学生参与、体验鼓的奏法并演示自己寻找到的答案。包括敲击鼓梆、根据《滚核桃》的表演,激活学生先前的经验,通过欣赏,主动探究、寻找鼓的演奏方法和击打部位,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敲击大鼓,初步感受大鼓的节奏魅力。为下一环节进行铺垫。

敲击鼓面、闷击鼓面、交替敲击鼓棰等。师: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找到了中国鼓的一些演奏方法和部位,表演也是很精彩的。

师:山西绛鼓以花敲干打而著称,演奏技巧多样而繁杂。可以代表中国鼓的基本演奏方法和部位。就大鼓而言有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单手滚奏、双手交叉敲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棰、闷击向前(向后)推奏。

1.赏 鼓:

师:在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鼓是最擅长表现节奏的。请欣赏《双鼓绝唱——牛虎斗》片段,体会鼓是 怎么把节奏和人的心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 致的。师:(提炼节奏)慢节奏——威严

快节奏——紧张

生:合作探究、归纳情感

2.玩 鼓:

师:我们已经对中国鼓的演奏方法有了一玩 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两个情境进行中国鼓的即兴创作。(给出情境,并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

境1:

一场战斗

通过教师的提炼节奏,引导

学生体验各种节奏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及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学生对鼓乐创作的渴望。

设定情境、创设表现的空间,在实践中获得对鼓的感受和体验。

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增强学生对鼓乐的创作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情 境2: 一个节日

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他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生:根据给出情境分组探究、创编。

3.表演:

生:各组同学分别表演本组的鼓乐创作,并讲述每个场景的设计构思。

4.评价:自评、互评、他评。

师:其实中国鼓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乐器而存在的。是由于远古先民自身的脆弱和对自然界的困惑而产生的一种工具。特别是看到天上打雷就会下雨,万物就会生长,于是对自然产生了不解,进而崇拜,模仿雷声创造了中国鼓。作为神器和礼器而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到了周代,鼓才被用作乐器,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战争、报警、报时、节庆等方方面面。它的演奏大多都是即兴的,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学生们的表演也充分验证和说明这一点,最后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师:中国鼓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中国鼓的历史久远,那铿锵的鼓乐声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耳边,中国的鼓乐给了我们力量,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它的演奏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正像我们同学表演的鼓乐一样,使人难忘。希望这节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中国鼓的认识,更是关注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开始。

鉴赏课结束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们能够对鼓乐有一个新的认识。对鼓乐的感受和探究仍在继续。让学生带着对鼓乐的情感和向往走出课堂。

教师简介

卢庆泽,2001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修舞蹈编导,副修钢琴、手风琴、声乐、音乐理论等。哈尔滨市科研骨干教师。曾获黑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展示高中组一等奖。多次参加省、市、区及国家级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观摩课赛课一等奖和科研论文一等奖,并承担了相应的国家“十五”、“十一五”科研课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两次获黑龙江省教育厅全省中小学音乐、美术录像课高中组音乐学科一等奖。2005年6月在全国新课程音乐教学观摩与交流(东北三省)活动中,获观摩课高中组二等奖。

=============================== 教学点评

《鼓乐铿锵》是一节对中国鼓进行鉴赏的课。这节课主要突出对鼓的“鉴”与“赏”,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鼓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把以审美为核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从教学的整体安排上体现上了以音乐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导入部分,以《中国龙》的鼓乐,展示出现代鼓乐的审美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底蕴及教学语言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看鼓”、“学鼓”、“赏鼓”、“玩鼓”等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审美实践;在课件的设计上,教师为了配合“鼓乐铿锵”的教学,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红、黄两种色调有机搭配,彰显出中国鼓的审美魅力。

创设情境空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是这节课另一个亮点。教师在“鼓乐铿锵”的情境设计中,没有设制固定的节奏型来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是围绕情境空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对鼓的体验和认识,提高学生对鼓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在感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震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探究鼓的材料、制作、功用、地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主动探究过程中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学生便在欣赏山西绛鼓《滚核桃》片段后,利用教师提供的“鼓”,演示自己寻找到的演奏方法和部位,由于学生零距离接触鼓并亲身体验击打,启动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性。在特定情境的设定中学生自由选择,找到了击鼓的乐趣,使学生在关注音乐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检验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教师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并能以轻松、生动的语言,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点评人:于薇(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张铁忠:(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鼓乐铿锵--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6448 更新时间:2008-3-22 13:16:33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萧山六中

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⒈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⒉掌握“打溜子“”鼓吹乐”概念,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了解“螺蛳结顶”和“对偶”的创作手法。

⒊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教学重点:“打溜子“”鼓吹乐”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

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综合美术戏曲舞蹈等姊妹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通过为寓言故事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打击乐器(鼓、锣、钹、排鼓等)

座位设计:三排半圆形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 学 内 容 教 法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课 堂 导 入

新课教 学

教学拓 展

第三篇:江苏省宜兴市东山高级中学高一音乐《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

课题:《鼓乐铿锵》

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三首民间乐曲。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通常,由一人领诵、众人齐唱,歌词可循环重复地不断演唱,偶尔也会有人即兴创编歌词。

《童谣》是一首“吹歌”。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

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教法、学法指导:

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

[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

1、从《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中选出部分锣鼓经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对锣鼓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2、视听《锦鸡出山》,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内涵?(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3、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4、视听《滚核桃》,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这个环节也用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

5、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

“鼓吹乐”,又称“鼓乐”。

6、视听乐曲《童谣》:

把乐曲《童谣》和前面两首乐曲对比开来,总结出一种先数板、后唱歌,以吹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的一个类别“吹歌”。

7、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以上几个环节重在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1小题)

1、先让学生熟悉节奏谱。(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老师引导。)

2、分组或自由组合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3、观看视频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课外作业的布置:

搜集或记录有关当地鼓吹乐的曲谱或音响资料。[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鼓乐声中离开教室。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当中,紧密结合课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本人觉得较为满意的一是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个角色把握得较好;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合作性、有效性较好;三是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具体体现在如下活动中: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在谈话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为了 调动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安排了一段锣鼓音乐,并把前面学过的知识: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结合进来,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在欣赏三首民间器乐曲时,我并没有直接地把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现的情绪以及知识性的概念、形式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们,而是先给出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最后才讨论、总结。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很踊跃,大胆回答,课堂气氛浓烈,而且问题回答得都很不错。

3、课堂上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视、听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老师看到同学们一幅幅专注的神情,总觉得在课前所花费的心血:值!

不足之处就是在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还需进一步地探究。

总之,教完《鼓乐铿锵》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能够顺利地完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一年级课程教案(音乐组—李志凤)

第一课 好 朋 友

 教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3.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 教

聆听《玩具兵进行曲》

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可听着《玩具兵进行曲》进入教室,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合着音乐走或跳,在学生心中建立走和动是与音乐相关的意识。

2.注意听音乐,复听时,当听到乐曲中有小喇叭和大喇叭出现的声音时用动作表示。3.还可以想像着玩具兵的样子表演,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做一些木偶兵的面具、长鼻子等饰物,供学生选用。

聆听《口哨与小狗》

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音乐,自由想像。谈谈自己的心情是很愉快还是很悲伤。注意音乐中还出现了什么声音?

2.复听乐曲,“wang wang”声音出现了几次,为小狗的叫声涂上颜色。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本图中大胆添画。

3.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分角色,分别扮演男孩或小狗,随着乐曲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教学基本要求

1.用听唱法完成歌曲的学习。教师可安排几次范唱,听录音或教师范唱,给学生完整的歌曲感受。

2.学生听范唱时轻轻地拍着手合上歌曲的节拍,心里默唱。3.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

表演《拉勾勾》 教学基本要求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看图与听唱相结合,指导学生看图形谱直观地感受歌曲旋律的高低。可用手指着“金勾勾,银勾勾”唱。 学 目 标

学 内 容 2.教师范唱自然亲切,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以师之情动生之情。 3.边唱边表演,也可参考课本中的插图动作。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编动作,给学生以“自编的动作最好”的意识。

4.这组图示意教师教唱学生模唱,体现课本内容使用的意图,教师可视学生的能力决定模唱的方式或过程。如:听录音拍手,听录音做动作,听教师范唱心里默唱,随教师的歌声轻轻唱,跟着教师的琴声唱。教师注意发现学生唱的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编创与活动

1.通过音乐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活动可以个人方式,也可以小组形式,面向大多数展开活动,人人参与,给每个人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初步的表现力。

3.教师可设计小礼品给领唱者以鼓励,或全体学生以拍手的方式,反复以 的节奏拍手,与领唱者相呼应。

 

1.聆听乐曲时,注意初听的完整性,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学生对乐曲有良好的感受,并能哼出自己喜欢的旋律。

2.用听唱法进行歌曲教学时,要注意完整地感受歌曲。在多次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分句听唱或纠正错误,在完整的听唱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记忆能力。

3.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动起来听、动起来唱,全身心地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了。

教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是音乐学科的首要任务。音乐可以给人以广阔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形成创造能力。课本从第一课开始,明显地增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并设计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练习、游戏,为师生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灵活地安排每一课的内容,独具匠心地设计每一课,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第一课是启始课,也是孩子们脱离幼儿教育,进入初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极为重视第一课,将具有幼小衔接点的第一课上好。教师不要刻意要求学生的纪律,要以你动听入耳的语言,优美的歌喉,大方的仪表,活泼而有艺术性的教室布置,灵活多变的座位排列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集中精力主动投入到你设计的教学之中,成功地完成第一课,使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喜欢音乐老师,喜欢音乐课。教 学 建 议

材 分 析

第二课 快 乐 的 一 天

 教 学 目 标

1.能注意力集中地聆听《快乐的一天》,初步知道怎样聆听音乐,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2.能够整齐地演唱《其多列》和《跳绳》,学习用歌声及动作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3.知道音有长短,谈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

 教

聆听《快乐的一天》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可引导学生谈上学第一天的感受,完整地初听音乐,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分辨每一首小曲让你想到了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时,让学生自由想像,创编动作表现每段音乐的内容,鼓励学生创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演《其多列》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前应启发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上学路上的愉快心情。再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2.提示学生用轻松而欢快的声音演唱,注意要清楚地唱好一字一音的歌词。结尾的“其多列”应唱得更为轻柔、亲切。

3.用小声吟唱歌词的方式,唱准第二段歌词,教师可教唱其他几段歌词,也可以让学生自编歌词。

4.可边唱歌曲边做动作,以动作记歌词是低年纪学唱歌曲的好办法。

编创与活动

1.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说一句话:“你去 做什 么?”学生随意创编一句话,节奏自行掌握,时值准确即可。

2.下图以小人图形谱代替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及其时值: 学 内 容

下面的图表,为课本中四行小人图形谱的节奏谱,应读为:

3.教师可指导学生依次读准确,然后分两小组同时读,再交换。还可以让学生重新排列读。

表演《跳绳》 

教学基本要求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2.启发学生理解“小绳子,很灵巧”的含义,演唱时声音要轻快而有弹性。 3.在教师创设的民主氛围中理解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自编动作表现歌曲。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

4.在学会第一段歌词后创编第二段歌词。可分组进行,只要学生创编的有道理,就可以让学生在大家创编的歌词中选择二、三段演唱,并加以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注意:教学中千万不可出现“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的限定式语言,这与“你想怎样做”、“你要怎样做”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相悖。

创编与活动

1.用画图形的方式感受长短。红绸舞红绸飘动长;乒乓球跳动短。以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长短,为过渡到音乐中时值长短的感知做铺垫。

2.教师可指导学生把红绸和乒乓球涂上颜色。以红绸的线和乒乓球的点,从视觉上感受长与短。

 教 

1.歌曲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范唱。因为这对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学 建 议 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生动的范唱,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毕生都值得回味的印象。因此,教师要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音乐的殿堂。

2.在唱歌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范唱、手势、表情的提示,随时纠正学生唱歌时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姿势,提醒学生不要大声喊叫,克服、耸肩、伸颈等毛病,做到轻松、自然、愉快地歌唱。  教

1.小组曲《快乐的一天》

《快乐的一天》是编者为了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编排的一组专题音乐欣赏。它由“早早起”、“上学去”、“来学习”、“做游戏”、“静静睡”等五首不同情绪的音乐小品组成。课本中配以相适应的五幅插图,生动地展示出小学生在“快乐的一天”中的学习和生活。并通过对这五首小曲的欣赏,使学生能初步地借助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感知音乐,体验听音乐的乐趣,并初步感受、听辨表现欢快、活泼和温柔、宁静等不同情绪的乐曲。

2.歌曲《其多列》

《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2/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简单上口,便于演唱。这首歌是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的路上唱的。歌曲原有六段歌词,前三段描述了砍柴路上“树叶随风摇摆”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后三段赞美了哈尼族小姑娘的服饰和装扮是多么美丽,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课本选用了经调整修改后的《其多列》。歌曲为三段歌词,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拣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上学去”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哈尼族小朋友生长在祖国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歌曲《其多列》在课本上采用了小人图形谱示意节奏,山坡示意旋律的起伏的呈现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且有一定的趣味性。

附:歌曲《其多列》动作说明

基本动作:双腿一拍一次上下颤动。

第一段做法:第1-4小节,手拉手,眼视第8点。第5-8小节,以脚跟为轴向反方向转作对称动作〔图1〕。

第二段做法:第1-2小节,腿为基本律动,双手在三位做一拍一次向右摆动。腿向下颤动时,手腕带动手臂向右摆。动作不要太大〔图2〕。第3-4小节,腿的动作不变,双手在一位向右摆动〔图3〕眼视下方。第5-8小节,如〔图3〕手臂动作不变,以左脚掌为轴,向左自转一圈。

第三段动作:第1-2小节,腿为基本律动,手臂为背书包状〔图4〕,眼视第1点。第3-4小节,动作不变,身体由第2点一拍一次转动拧身至第8点〔图4〕,第5-8小节做第1-4小节的对称动作。材 分 析

3.歌曲《跳绳》

《跳绳》是一首活泼短小的创作歌曲,2/4拍,宫调式。歌曲的节奏规律性强,由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组成,旋律以跳进为主,活泼、跳跃,结合生动的歌谣体歌词,形象地刻画了小朋友喜爱小绳的心情,表达了小朋友每天跳小绳为建设祖国而锻炼身体的决心。歌曲约创作于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是多年来深受儿童们喜爱的一首歌曲。

歌曲《跳绳》第一句采用了小铃图形谱示意旋律的高低。歌曲的第二段词未出全,是为学生留下了编创歌曲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动脑编创合适的词演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哈尼族及其音乐文化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了开拓祖国边疆山区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红河西岸哀牢山麓遍布梯田,高望数百级,从河谷到山巅,宛如天梯,宏伟壮观,他们在梯田养鱼,成为鱼米之乡。绿春县茶厂制“滇绿”,畅销内地,哈尼族居住的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产地。哈尼族种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红河自治区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据查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产锡。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红河地区称“苦扎扎”,一般在6月24日前后,节期3-6天。此外,便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哈尼族的民间文学以创世史诗《奥色密色》为代表作。

哈尼族的民间音乐丰富,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器乐。

哈尼族民歌有7类

(1)哈尼,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逢年过节,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朋友聚会时演唱,内容广泛,有12篇,包括人类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处事哲理、宗教信仰等。以叙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遵奉的规矩和道理。演唱形式有一人主唱、听众帮腔和二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吟唱。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族语言音调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

(2)阿哧,亦称“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为爱情内容,有的涉及劳动等其他社会生活内容。传统的歌词极为丰富,亦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和独唱,亦有用民间乐队伴奏的男女领唱、众人帮腔等形式。后一种往往形成自由的多声部。在山上大声唱的叫“赤玛”、“阿其左”,中声唱的叫“啰白”、“阿其俏”,均类似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对比。

大声唱和小声唱的阿哧曲调多数不同。也有同一曲调分大声、小声唱的。阿哧大都有固定的引句,有时全曲的高音就在引句中出现。引句所用的衬词,大多没有具体含义,只起开腔助兴的作用;有的则用美丽的姑娘、英俊小伙之类的词句开头。澜沧江以西地区爱尼人的“呆航彻”(草坪上唱的歌),属青年男女夜间聚会、选择情侣时唱的情歌,深情优美,有《普确香》、《社里罗哎》、《噶萨指》等曲目。

(3)然咕差,意为娃娃唱,即儿童歌。内容丰富。有《太阳歌》、《彩虹歌》、《放鸭歌》、《放牛歌》、《阿密册》、《搓泥团》等等。均为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曲调短小,音域不宽,多为歌舞曲。

(4)阿尼托,意为领娃娃歌,即摇儿歌。多由妇女轻声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相似的乐句反复吟唱。

(5)然咪比,嫁姑娘的歌,系婚礼风俗歌。

(6)迷煞维,丧葬习俗歌,为给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长辈送葬时不可缺少的礼仪。哭一声唱一段,音调悲切。

(7)莫丕差,又叫贝玛(巫师)调,属祭祀歌。

哈尼族的民歌特点

(1)旋律以级进为主,常伴有二、三、四度或六度下行装饰。也有六、七、八度跳进和个别乐句间的十度大跳。

(2)歌词多为两个字为一组,形成前短后长、前轻后重的节奏;句尾常任意拖长;多采用混合节拍。

(3)曲式多样,有单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有由上下句或多乐句构成的乐段,也有由两个有一定对比的乐段构成的结构。由于一曲多词,演唱时旋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和乐句的扩充或紧缩。

(4)调式色彩多样,以五声为主的各种调式均有。有些民歌旋律由sol、la、do或la、re、mi三音列构成,或由sol、la、do、re或sol、la、do、mi四音列构成。红河地区还有一些极富特色的调式,如:缘春戈奎阿哧音列和红河甲寅煞枝阿哧音列。

(5)演唱的方法多样,既有大、小嗓分别演唱的,也有用大、小嗓结合演唱的,一些地方的颤音唱法,使歌声独具风韵。

哈尼族有很多歌舞音乐

“哈瑟”、“罗作”流行于红河地区,“哈瑟”意为手舞,以手的动作为主,音乐节奏舒缓适中,旋律优美。“罗作”的跳跃动作较大,音乐节奏紧促,旋律欢快,加上舞者、围观者拍掌击节伴唱,和不时发出的呼喊声,气氛尤为热烈。“哈瑟”和“罗作”均有简短的舞蹈歌曲自由穿插其间。

鼓舞、扇子舞、木雀舞为哈尼族特有,由打击乐伴奏,节奏较为单一,保留了古老的风貌。

得波措:是西双版纳等地哈尼族爱尼人最有代表性的歌舞,有慢速和快速两种,前者比较古老,后者欢快活泼。

竹筒歌舞,流行于澜沧勐海、孟连和景洪等地。由一群妇女拿着一米长的背水用的竹筒顿地击拍,边唱边舞,或齐唱,或一领众和。曲调高亢悠扬。竹筒击节有固定的节奏和变奏两种,兼有大鼓、铓锣、镲等乐器伴奏。

哈尼族的吹管乐器较多,有梅巴(巴乌)、哩噜(草杆)、扎比、俄比、册节(栽秋号)、号翁、切波、期哩、亚加、确孛、葫芦笙等。弹弦乐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乐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构造与小三弦相同。演奏时,置琴筒于两膝间,用马尾弓子演奏。打击乐有鼓、象脚鼓、竹筒、铓锣、镲等。器乐曲多来自民歌和歌舞曲。

第三课 祖 国 您 好



1.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能够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能在歌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按图格拍击节奏,创编节奏、传递节奏。

 教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可选用抗战时期的图片、幻灯配合欣赏。聆听后启发学生联想中国体育健儿夺得世界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联系学校的升旗仪式,说一说国歌响起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引导学生懂得升国旗时应肃立,敬队礼或行注目礼,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现对祖国的热爱。

2.复听后,说一说,听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聆听《颂祖国》 教学基本要求

1.分初听、复听进行。初听可让学生轻轻拍着手合上音乐,谈一谈,听了这段音乐是想跳舞还是想散步?

2.复听时,启发学生动起来,将自己对乐曲的愉快感受表现在动作上,可以选择课本上的两个动作,也可以自编动作,教师通过学生的动作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解的情况,提醒学生动作合上音乐。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传消息”的游戏,即传递节奏的练习。

做法:由每一组的第一个学生开始拍击节奏向后传,拍击时尽量不出声音,由最后一名学生准确地拍击出来,优胜组在自己课本的右下角画一朵大红花。 教 学 目 标

学 内 容 2.课本上的节奏以拍手图出现,每一长方格表示一小节,其节奏为:

每一组都可用这一节奏,看哪一组正确。

3.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创编节奏,创编者由第一人起传,传至最后拍击出来。这样大家会更有兴趣。

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基本要求

1.在完整聆听全曲的基础上,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教师可结合插图介绍关于国旗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知道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知道国旗的含义,以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

2.演唱歌曲要注意音量适中,音与音之间要唱得连贯,后两句要唱得更为亲切、自然,尤其是“亲亲您”要唱得轻而有弹性。

3.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可像唱歌词一样教唱唱名,使学生在有一定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唱唱名,有一些容易唱谱的歌曲,教师都可以这样带着学生唱唱名,慢慢积累熟悉歌曲唱唱名所获得的音高感受。像小孩子不认字,但可以说很多话一样,为学记谱做铺垫。待学生在三年级以后开始学识谱时,会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记谱就会变得很轻松。

编创与活动

这是为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安排拍手、拍腿的示意图。

为拍手

为拍腿

在唱歌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第一拍(强拍)拍手,第二拍(弱拍)拍腿,边唱边拍,拍的要自然,拍腿不要用力,感受歌曲的节拍。

这个图还是模唱的示意图,示意学生学习歌曲可采用模唱的方式进行。

表演《同唱一首歌》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可在学生感受歌曲时进行拍手拍腿的动作。第一拍子拍手,第二拍、第三拍拍腿。使学生有一定的节拍意识,学唱便容易得多。

2.在学生多次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用听唱法学会歌曲。注意歌词中“像呀”的“呀”轻轻地带出来,“妈妈”两字要唱得亲切,结尾稍慢一些。

3.歌曲唱完后,便为歌曲填唱新词。这一练习很容易操作,将歌中的空格填上同学的名字,主要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觉得唱起来更亲切,更有兴致。

4.最后启发学生自己编创动作,也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集体编创,一组组展示编创的动作,以表达歌曲的情憾。教师对学生的编创应给予鼓励和积极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教 学 建 议

1.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2.第一课时: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编创与活动。3.第二课时:听《颂祖国》;唱《同唱一首歌》;编创与活动。

 教 材 分 析

1.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写于1935年。本歌为当时进步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今天仍然不断激励着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进。

国歌的歌词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散文式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长一句有十四字之多,聂耳创造性地把它谱写成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自由体乐段,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的发展手法,以引子中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号角式音调作为发展的基础,贯串全曲,使整个歌曲充满了昂扬、振奋人心的气势。歌曲从前奏开始,引出了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作者用了突然休止,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紧接引出人们被迫发出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在三次层层向上的激昂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它像一声嘹亮的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和爱国同仁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简介

聂耳(1912-1935)作曲家。原名守信,字紫艺,1912年2月14日生于云南昆明市。父聂鸿仪,母彭叔宽,靠行医和经营药铺维持一家八口生计。

聂耳在中小学读书时,已显露他的艺术才能,音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学会了笛子、小提琴,喜看花灯和滇剧,他在少年时所获得的民间音乐感性知识,为以后从事音乐创作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1927年秋,聂耳初中毕业,进入云南省第一师范高级部外语组学习,并在共青团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活动,于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处于低潮,年轻的聂耳抱着一种希望革命事业快些推进的心情,于1928年11月应募入伍当兵。在滇系军阀范石生的十六军半年的军营生活,丰富了他的社会生活经验。

1929年5月,他从部队回到昆明,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继续读书。1930年,云南省反动当局大肆镇压革命力量,党的地下组织被叛徒出卖,聂耳在得知可能逮捕他的消息时,于7月离开云南到上海,始作店员,后于1931年春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班(1932年易名为明月歌剧社)。在明月一年多期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惨案”,眼见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工农群众的痛苦生活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深切地感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他思考着“怎样去作革命的音乐”,创造“能够兴奋起、可以鼓舞起劳苦群众的情绪”的音乐艺术的问题。他意识到明月歌剧社大部分演出节目迎合的是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和时代的需要背道而驰。为此,他用“黑天使”的笔名,在报刊上相继发表了《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两篇文章,对黎锦晖的歌舞创作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在文中指出:“香艳肉感,热情流露,这便是十几年来所谓歌舞的成绩。……唉!被麻醉的青年儿童,无数!无数!”“黎锦晖的作品当中,并非全是一塌糊涂;有的却带有反封建的元素,也有的描写出片面的贫富阶级悬殊;然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他认为歌舞艺术应该成为帮助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手段,并说道:“我们应该取怎样的手段去寻求一个劳苦大众的救主?!”他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流露了他的爱憎:“你没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无穷的一群人在你的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

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条件,勤奋、刻苦地学习音乐。除了小提琴外,还学习弹钢琴。民乐方面,他原来就会演奏二胡、笛子、京胡、板胡、椰胡、四胡、坠胡、低音大胡琴,常用的弹拨乐器后来都一一学会了,并能做一般的演奏。他也学习阅读古琴谱、昆曲谱、雅乐谱,并对所能得到的民歌、戏曲、中外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的资料进行钻研。同时,还努力学习作曲知识,求知欲望显得十分旺盛,并有飞跃的进步。

1932年8月,聂耳脱离了“明月”,去北京寻找工作未成,又返回上海,入联华影片公司。1934年4月,去百代唱片公司担任唱片录音工作,约八个月后,又入“联华”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和配音。

1933年,聂耳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冲破了弥漫于当时社会上的靡靡之音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音乐的包围,创造出反映工农群众心声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踏上了我国革命音乐的光辉道路。

从1933年4月间聂耳为田汉编剧的影片《母性之光》创作的《开矿歌》开始,至1935年4月他出国为止,两年间共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其中,多数是为当时的一些进步影片写的主题歌或插曲,此外是为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田汉编剧)、话剧《回春之曲》(田汉编剧)等写的歌曲。

1934年初创作的《开路先锋》(孙师毅词)和《大路歌》(孙瑜词),是聂耳所追求的“能够兴奋起、可以鼓舞起劳苦群众的情绪的音乐”的最初的成功之作。前者表现中国工人阶级为推翻“三座大山”,为开辟自由解放道路和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关于后者,聂耳曾经对友人谈过创作意图。他说,在表现筑路工人们艰苦沉重的步伐的同时,更应强调工人们团结作战,负起重担,争取自由解放的那一种朝气蓬勃和胜利乐观的信心。

1932年夏,他乘船路过九江,听到码头工人劳动时的号子声后,激动不已,他写道:“一个群众的吼声振荡着我的心灵,它是苦力们的呻吟,怒吼!我预备以此动机作一曲。”1934年夏产生的《码头工人歌》(孙石灵词)正是劳苦群众英勇的反抗斗争精神对聂耳的教育、启发,并经过他长期酝酿而成的结果。他在创作《新女性》的时候,为了熟悉和了解纱厂女工的生活,每天清晨二 三点钟就起床跑十多里路到上海有纺纱厂的地区去了解女工的生活。

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争,是聂耳的歌曲创作中的一个重大题材。《毕业歌》(田汉词)以激愤的音调揭示了当时全国人民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它一经问世,就紧扣人们的心弦,掌握了亿万群众。

193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六大纲领”,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聂耳在这时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前进歌》(田汉词)等,有如战斗的号角,有力地激励着中国人民的斗志。在抗日战争中,这歌声鼓舞着中国人民向侵略者冲锋陷阵,奋勇战斗。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国代国歌。这是对这首歌曲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

聂耳在短暂的两年创作过程中,主要是创作歌曲,但也做过整理改编我国民族器乐曲的工作,在继承发扬我国民族器乐优秀传统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实践。他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很受群众喜爱。

1935年4月,为了避免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迫害,党组织通知聂耳离开上海。他于4月间到达日本,准备在日本停留一个时期再转赴欧洲考察和继续学习音乐。7月17日,他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被大海吞噬,逝世时才23岁。

田汉(1898-1968)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字寿昌,湖南长沙人。自“五·四”运动起,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早年留学日本,•1925年创办进步文艺团体南国社,后积极投入左翼文化运动,对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歌词创作上,他运用主题歌和插曲的形式,和聂耳、星海等合作,通过电影、话剧使这些歌曲广为流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争取解放、要求抗日救亡的呼声,同时也给予当时对人民起着腐蚀作用的黄色歌舞以致命的打击。他写的歌词作品(经聂耳谱曲),影响最大的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打长江》、《慰劳歌》及小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

小故事:聂耳的耳朵

聂耳是我国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短暂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写过许多电影音乐、器乐曲、歌曲等,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他写的《义勇军进行曲》,从解放后就成为我国的国歌,他写的《卖报歌》至今受到小朋友的喜爱。聂耳原来名叫聂守信,后来,为什么改名叫聂耳呢?

原来聂耳从小耳朵就特别灵敏。小时候,他非常爱听母亲讲故事。每天睡觉以前,他就坐在床前的小凳上,听着母亲讲各种有趣的民间故事,像《孟姜女》啦,《柳荫记》啦。他常常是听一遍就记住,而且能完整地复述出来。母亲常常夸他说:“你的记忆和耳朵真灵!”

是的,灵敏的耳朵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像猎人的眼睛同样重要。可聂耳的耳朵为啥这样灵呢?有人曾说他的耳朵是天生灵敏的,但聂耳自己知道:是靠平时刻苦锻炼出来的呀!原来,聂耳从小喜欢留心听各种人物的说话,时间长了,他的耳朵就特别灵敏,对别人讲的东西,常常一听就明白并能学出来。

1931年4月,聂耳来到明月歌舞班担任小提琴乐师。班上学员有广东人、江西人、山东人、江苏苏北人。平时,他们各自讲着自己的家乡话。聂耳一听,立即会从嘴里溜出各地方言,简直一模一样。每逢这时,同班的学员都爱亲切地喊上一声:“耳朵!”

一天,联华影片公司召开同乐会,邀请歌舞班和学员一起参加。总经理知道聂耳向来有“耳朵”的外号,还能学讲各地方言,特地为他安排一个特别节目:“聂耳博士演讲”。

同乐会开幕了。台上一会儿唱歌跳舞,一会儿奏乐演戏,掌声哗哗,笑声朗朗,好不热闹。忽然,报幕员兴高采烈地说:“下面有个精彩节目:„聂耳博士演讲‟。演出者:聂守信。”霎时,观众交头接耳喜气洋洋。这个说:“哈!„耳朵‟上台了。”那个说:“这个特别节目可从没见到过呢!”

紫红色的幕布拉开了。聂耳微笑着站在台中央,神态自若,笑着朝大家望了一眼,说道:“今天,我给诸位演个„三十六行无所不会‟的节目。”

“哗……”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聂耳熟练地用平时溜进耳朵的三十六种方言,编成三十六句有趣的话脱口而出,引起大家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会后,总经理为了答谢聂守信,特地送了件礼物,上面系着粉红色的绸带,写上“聂耳博士”四个字。台下观众纷纷叫着:“耳朵、耳朵!”聂耳接过礼物,用各地方言重复地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聂耳送我,那么就收下了。”从此,聂耳干脆取消了聂守信这个名字,正式改名聂耳了。

2.器乐曲《颂祖国》

《颂祖国》这首器乐曲是根据维吾尔族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60年代曾广为流传于全国各地,现歌词已无从查找。

乐曲的旋律活泼、欢快,流畅上口,其节奏紧凑、舞蹈性强。乐声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身着节日盛装、热情洋溢的维吾尔族人民之中,边歌边舞,同声歌颂伟大的祖国。

音乐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在不同的调性上重复了三次。速度呈渐快趋势,乐曲结束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

3.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国旗国旗真美丽》是一首2/4拍,五声C宫调式,四乐句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歌曲的旋律流畅、亲切。歌词简洁,多为一字一音,简单易唱。抒发了孩子们赞美与喜爱国旗的真挚情感。

小故事:关于国旗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在1949年6月16日举行第一次会议,会上决定成立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方案小组,同年7月根据拟定国旗、国歌、国徽方案领导小组的要求向全国发布关于国旗设计的应征要求:

体现中国特征(如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体现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形状为长方型,长周三与周二比,以庄严简洁为主;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这件事得到亿万民众的关注,仅一个月时间便收到三千多件应征图案。其中有一个名叫曾联松的人,他设计了五颗星的图案,一颗大星,四颗小星。他把五星设计成黄色,体现中华民族黄色人种的肤色特征,与象征革命的红色旗帜辉映协调,他设计用大五角星来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一个小星都有中心点,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他把五星放在了旗面的左上方,五颗金星,居高临下,普照大地。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重新以法律的形式把国旗确定了下来。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她由红色作底,四颗金黄色的小星环绕着一颗大星。原设计时四个小星代表四个阶级的含义已改变为代表海内外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一颗大星的周围,旗面的大部分面积象征着祖国辽阔的国土,红色则象征着我们的革命政权是由无数革命者的鲜血铸成的。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愿望、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情。

五星红旗,象征着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代表着自由、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代表着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她是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精神的显示,是社会主义祖国大踏步地跻身于世界民族前列的明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如今,能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夙愿。每天清晨,都有无数人聚集在那里,等待着那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到来。

4.歌曲《同唱一首歌》

《同唱一首歌》是一首创作歌曲,3/4拍,宫调式,四乐句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清新,用贴近语言的节奏、韵律发展而成。歌中唱到四名少数民族小朋友,喻示着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共同歌唱祖国妈妈。

下载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鉴赏 鼓乐铿锵的教案 桐柏一高 李志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