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

时间:2019-05-15 05:2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

第一篇: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

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

摘要: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体化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工作任务,要求从工作任务出发选择相关教育内容并确定相应教学方法,注重创建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的完成,同时完成了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经济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解析原因并展示了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方法;经济学;经济学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

笔者所在技工学校学生分两个类型,一种是初起班(中职班),即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学制五年;另一种是高起班(高职班),即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三年。技工学校的学生都是在普考里失败而无法顺利上高中/大学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学习基础平均水平较高中比是要低一些的,还是存在一部分的厌学学生,所以整体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低些。

经济学内容理论性强、数学模型多,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感觉难度有些大;另外,该课程中会出现很多以前没接触过的新的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难以理解。对于本科生来说都是个不容易的课,对于未上高中的技校中初起班学生来说就更难了,所以选择了教学内容上就有所删减难度低些的《经济学基础》,可学生们对有删减的《经济学基础》学起来也还是很吃力,举例说明。

例1:在供给与需求分析中,需求、供给的概念,需求定理、供给定理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学生也相对易懂,可是在学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时候是相当的费力,在结合案例分析以后,学生当时反馈是懂了的,可是半个月以后提问这个问题时,36人的班级只有2-3位学生是能回答得上。可见回答不上的这些学生是没掌握的。

例2:在消费-价格弹性一章,学生们在需求-价格弹性的学习和计算多数是靠记忆而不是理解,在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中也是这样。所以一般过半个月左右学生就基本上忘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能改善这种情形,所以尝试一体化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或说任务引领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及一体化教学法简单解析

(一)《经济学基础》教学状况原因分析

在需求和供给章中,学生对需求定理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因为需求定理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减少,随着价格降低而增加。这是生活中消费者普遍存在的消费趋势。

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从字面上去理解和分析,很难区分,需求的变动难道不是体现在需求量的变动上的吗?其区别点的关键在需求量的变动是在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相关商品价格、政府政策及社会生产力不变等这些因素不变,由商品本身价格因素引起的。而需求的变动是非商品本身价格因素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也类似)。这是生活中所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以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来说,他们无法切实理解,结合案例分析,区分开了这两个概念是被动地接受了这样的概念区别,但并没有主动去找到区别点。

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的学习状况也是这样,学生们没有接触过需求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生活事例。

(二)一体化教学法

一体化指的是工作学习一体化(简称工学一体化),在工学一体化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践实现学习。工学一体化课程也是结合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它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了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全面发展那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三)一体化教学中几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情调“情境”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管理式学习;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的结合,是学习者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和适应外界要求的结合。下面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现代岗位培训法。各种方法的详细介绍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的尝试

教师要想把《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好,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突破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中的一种)的教学方法。现以“价格-需求弹性的学习”为例,探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尝试。

(一)需求-价格弹性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能叙述决定需求供给弹性的因素;

2.掌握价格-需求弹性的概念和一些简单的运算;

3.掌握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

4.能对相关?Y料、互联网资源进行检索,本次任务。

情境案例描述:

农民们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布置学习任务:

1.通过检索《经济学基础》相关资料、互联网资源或者通过实践的手段获取不同价格下的不同的消费数据,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2.利用需求弹性,分析谷贱伤农的的原因?

3.为什么有些商品可以薄利多销有更多的收益,有些商品却是高价有更多的收益?

1.学生分组,各小组以这样的流程完成学习任务:

自学。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视频来理解和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即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

2.小组讨论和数据采集。

恰逢班上有5-6位学生家里经营菜摊,五金店,社区便利店等营生的。这样将这5-6位同学分在不同的小组,与家长沟通后,用两个周末的时间,分别以灌装加多宝、大白菜、米、方便面、毛巾为实验商品,统计两个不同的价格下的销售量,以销售量为需求量,估算出商品的弹性系数E。其中有一个小组采取了两个相同的晴天,不同的价格在校园内卖西瓜,统计两个不同的价格下的销售量,以销售量为需求量,估算出西瓜的弹性系数E。当然学生们采集到的数据并不具备完全的科学性、全面性及普遍代表性。这并不是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也不影响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3.学习成果展示。

各组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开始进行弹性系数,算得:毛巾E=0.83;西瓜E=2.77;方便面E=1.57;米E=0.22;加多宝E=2.54;大白菜E=1.11。

(毛巾:单价10元/条,需求量为11条;单价9元/,需求量为12条;西瓜:1.8元/斤,需求量为180斤;1.6元/斤,需求量为250斤;方便面:售价4元/桶,需求量为23桶,售价3.7元/桶,需求量为26桶;米:单价为3.9元/斤,需求量为80斤,单价为3.5元/斤,需求量为82斤;加多宝:4元/罐,需求量为62,3.6元/罐,需求量为80罐,大白菜:2.1元/斤,需求量为87斤,1.9元/斤,需求量为92斤。弹性系数计算公式:)。

各组展示各自的计算结果,激烈讨论自己的计算结果和书上参考的弹性系数有偏差的原因。

4.教师评价与总结。

学生们参与度很高,积极计算,并联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分析本次学习结果。对各组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了任务细化的评分,采集数据中遇到的问题也做了对应的分析和评分。

为了检测本次学习效果,笔者在期末复习里没有复习需求-价格弹性,而在期末测试里,这个知识点的一共是9分,1分判断题,2分选择题,8分的计算题。得分满分11分是有12位,8-10分的18位,6-8分的6位(全班共36人)。在所有的知识点中得分率是最高的。

五、本次教学效果总结

(一)学生都较为积极地参与到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自己讨?并超越本章的知识点,得出了谷贱伤农的原因有:(1)缺乏弹性:农产品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极大的减少对其需求量,但当其价格下降时,人们也不会大量的去购买,即是说农产品的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不大,它取决于人们生活中的需要。

(2)在丰收的季节,农产品价格会下降:由于上面提到过的,农产品的是缺乏需求弹性、而供给具有刚性的物品,也就是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在农产品丰收时,社会中农产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由于供求不平衡,致使农产品不得不大幅度下降价格,这样,农民的总收入下降。

(3)真正的“谷贱伤农”:在丰收的季节,农民会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而获得一定的收入,但农民也会因价格下降而形成损失(包括成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等),当收入低损失大时,农民实际上就会出现亏损状态,这就是“谷贱伤农”,也就是“谷贱伤农”的本质所在。

(4)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小量的降价如5%,能带来大于5%的销售量增加,故而总收益增加;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适量的涨价如7%,只是3%销售量的损失,总收益是增加的。

这样的课程模式,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追寻原因,学生在分析出原因后非常的开心、非常有成就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得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本次课的是根据各组学生分析的过程来评价学生成绩的。这样的模式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了特别鼓励,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这样的方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小组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存在个别学生不出力,而坐享同组其他同学的成果。在后续同样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将通过改善效果评价参数的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经济学基础.布拉德利?希勒(著)王福重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4]项目教学法[EB/OL].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

[5]李小梅.“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应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美] 萧琛主译[M].人民邮电出版社,(著)

第二篇:历史教学方法尝试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尝试

李永锋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

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 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改革试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而兴趣存在于思维和探索中,存在于收获和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为其创设探索的问题,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那样一种情境。1.利用导言,创设总的问题情境

每节课的导言给学生的印象很深,甚至会决定其对本节课的好恶感。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导言,充分发挥前因效应的积极作用。他们总是要设几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学生面

前展示将要发生的情境。由此把学生带入新的知识天地,通过一系列或熟知或陌生的故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真、求实的欲望,创设一个总的问题情景。2.精心设计,创设具体问题情境

思维发端于问题,又通过问题来展开,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教学中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创设覆盖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事件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指向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实入手,引出的问题最生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学生的思维。3.引导学生,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注意策略,灵活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的策略可用下面几种:⑴、提出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或很难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只有学习新课后才能解决。⑵、根据学生对某一学习对象认识上的差异(正与误、深刻与肤浅),挑明矛盾,摆出对立的两种看法,要学生作出选择,并述说理由。⑶、结合时代背景讲述历史人物当时遇到此问题是如何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带当

年历史人物思维的情境之中。

5.组织交流,创设讨论、争辩的情境

这是一种由讨论题和学生发言的评价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但只有比较复杂,学生普遍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难以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与争论。

6.讲求落实,创设实践的问题情境

历史作业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实践活动。历史作业的活动内容与形成要新颖,尽量用多样化的题型来代替机械记忆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题的编拟。这样,学生在作业和训练中也有创设问题环境的主动权。

问题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具体目标的认识需要,形成暂时兴趣。要想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就必然把暂时兴趣转化稳定兴趣,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二、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能使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历史认识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发现”的愉快情境。1.强化感知,浇铸成功的基石

感性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地、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历史知识,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做必要的直观教具(模型、图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制作课件,优化活跃课堂,而最不可少的是教师形象生动的直动描述。通过以上一些活动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2.教给方法,掌握成功利器

教给方法,最根本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要教会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学会从比较中抓特性,从联系中综合分析出共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3.传授真知、构筑成功支柱

真知是通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了的内化知识。教给学生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认识结构。传授真知关键在于抓好“双基”教学。因为双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做好整体构思和安排,针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好重点知识,力争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4.引导参与,架设成功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上是否成功在于积极参与教学的程度。我们正在进行“启发-讨论-素质教育”式教学法试验,用富于一定结构的感性材料和具有一定包涉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堂学习活动;阅读教材,相互议论,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则辅以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在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群体活动的交替进行中,使教与学都成为即时可控过程,学生和教师随时主动调节行为,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5.及时评价,激励成功斗志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本人改善学习行为。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最好水平,巧用分数杠杆,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教学过程中具体帮助学生学会与提高积极性同步进行。在为积极上进的学生设“进步奖”,在鼓励探求的同时,还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设置一些易于解答的梯度题,帮助他们沿台阶去解决基本问题乃至稍难题。使这类学生有表现他点滴进步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以不断唤起他们成功的斗志。

问题的情境与成功的情境互为条件,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两种情境反复呈现中形成和发

展。

第三篇:在尝试中解决问题

在尝试中解决问题

——对《1亿有多大》的几点再解释

尝试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或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活动)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活动)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的认知信息加工系统与教学环境和教师的指导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这个相互作用,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使之产生最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必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有机统一。

在准备尝试阶段,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导”,即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学习帮助、引导学习过程、迁移应用等等,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尽可能地让他们产生最强烈的学习欲望。在《1亿有多大》这堂课中,通过对广告的甄别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选择了挺有意思的教学材料——一个香飘飘的销售广告片段:“一年卖出10亿多杯,连起来可以绕地球3圈”,看后抛出问题——看了这则广告,你想说什么?看似教师在提出问题,实则是让学生尝试着来发现问题,学生可能会对10亿这个大数感兴趣,可能会对这则广告的真实性予以质疑,可能会想到求证验证等等,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为下面的尝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回应:老师也对此有怀疑,那我们怎么从数学的角度来进行验证?

尝试的核心在于“试”,所以一定要有明确的尝试任务。有了前面的铺垫后,教师顺势抛出任务——先独立思考,怎么验证?再同桌交流。在这里,教师没有给出任何的提示,完全让学生自己来思考,自己来想办法。因为这节课我们借助的是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任何的有效的合作都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先确定方法再计算验证的学习方式,尝试解决了10亿杯香飘飘与绕地球3圈的关系,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蕴含了对以小估大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对“亿”这个大数单位进行再次定位,到底有多大?以此确定下一尝试目标——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说清楚1亿到底有多大?

接着再逐级给出尝试任务:说说你对1亿的认识;当同学们都觉得它非常的大,但又无法说清楚时,确定1-2个选题,商定初步的研究思路;当得到1亿张纸厚10000米,1亿粒米重2吨,1亿个垃圾袋的面积有500万平方米的时候,再具体感受10000米有多高,2吨有多重,500万平方米有多大。

在尝试解决阶段,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尝试题的巧妙引导和尝试练习的有效反馈,尝试题的设计非常关键,由于它是前段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所以它的桥梁纽带作用、它的“铺路”似地解答方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功体验和愉快感受,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尝试解决和交流点拨环节中,我们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情感体验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并通过尝试提出问题,尝试解答问题,尝试表达、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几个过程来完成。

尝试提出问题,教师应该给学生问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的价值给予区别对待。对于一般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处理;对于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1亿有多大》这一课中,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提供了一些研究问题,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感兴趣的1——2个问题进行研究,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确定研究的主题,并确定大致的研究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要尝试的问题并对解决方案做好大致设想。

在学生尝试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引导他们如何在已学的知识中去收集提炼自己需要的材料,如何进行推理,如何用文字来说明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教师至始至终最多就是“指点”方法,而绝不亲自“下水”。在《1亿有多大》这一课中,教师安排了一个各组选题的反馈——你们选择哪个问题,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帮助提供些什么?实际上是逼着学生进行尝试解决问题方法的寻找。

尝试表达、说明自己的观点: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尝试后,“尝试性”地讲出自己通过学习的收获、体会或成果;二是学生对教师准备的探究性问题或学生间相互讨论质疑的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后,讲述自己的观点、意见,这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本节课中,1秒的研究结果没有出来,老师对本课作了如下处理:老师告诉你们答案,你们自己课后去研究,其实想想,这个答案还是不给出为更妙,既然是尝试,那就允许学生尝试不完美,留有遗憾的课堂也同样精彩。

通过上述准备尝试——尝试解决——交流点拨,学生已经解决了(1)一亿张纸有多厚?(2)一亿粒米有多少重?(3)一亿个垃圾袋的面积有多少大?这些问题,也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的方法,课堂教学基础目标已基本达成,但是学生对于10000米有多高?2吨米有多重?500平方米有又多大?等这些大数量的具体感悟还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是依样画葫芦的。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实现从“扶着走”到“领着走”再到“自己走”的逐步蜕变。但是在由于时间的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再次尝试没有进行展示,周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参照,借助数据对比来感受,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也是不错的。

尝试教学进小班课堂的教学实验的目标是: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在尝试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提炼和总结。《1亿有多大》这一课,在所有的尝试活动结束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合作、尝试,研究了我们平时很少接触的1亿,合作和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法宝,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告诉大家,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并以此相赠,希望大家学会运用。教导不留痕迹,寓意润物无声。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把尝试任务进行延伸,除了研究课堂中的这些1亿,你还能研究哪些1亿?

第四篇: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人生难免有几次尝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有位名人曾说过:“实践是进步的第一阶梯,只有实践才能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我无数次的尝试中,有一次尝试让我刻骨铭心。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让我懂得了 失败并不可怕,面对失败、面对挫折要学会坚持,学会不低头!

周六,我和姐姐、奶奶去“文华”小区游玩。当我们走到溜冰场时,我不由得眼睛一亮,溜旱冰真有趣!旱冰场上人们溜得真棒,他们身轻如燕,而我根本就不会滑,随后我的眼神暗了下来。我又转念一想:做什么事都要尝试一下,古人云:眼是懒虫,手是好汉。我为什么不能尝试一次呢?于是我去售票处卖票,进入场地。

穿上了旱冰鞋,我有种要摔倒的感觉,站都站不稳,甭提滑了。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走,我发现周围的人滑得十分快,我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步伐。脚的移动怕须是“八”字形向外滑,而且身子要配合好。我掌握了要领,就松开栏杆试一次,刚一抬脚,没想到力不从心,我摔了一跤。我勇敢地站了起来,再一次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他们弯着腰,两个手臂前后摆动,凭此保持平衡。我放松了绷紧的神经,模仿他们的动作,滑了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会滑了!可是姿态一点儿也不优美,速度也很慢,我决心改进我的技术。我又一次次地尝试,而又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摔倒。酷日当头,我的衬衫被汗水浸湿了,可我不气馁,继续练习……

终于,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滑旱冰了,我尽快地滑着,翩翩起舞,犹如一只小燕子轻轻地擦地滑翔;犹如一位舞女,展示自己的婀娜多姿;犹如一骏马,在轻快地奔驰。我自由自在地滑着,成了一道风景线。

我快乐极了,因为我学会了滑旱冰,尝到了自己滑翔的幸福,感到了成功的喜悦,领悟到了自由的味道,我深深感受到“不以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道理”。我为我这次勇敢的尝试,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我终于战胜了自己(在尝试中成长)

蹦极,应该算是勇敢者的游戏,而我不敢相信胆小的自己也尝试过,并且战胜了自己。

同学们聚会,觉得一起出去玩。而一个胆大的同学建议玩蹦极。我想退出,很多同学都同意了,我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也不想被别人说是胆小鬼,就跟着大家去了。

看到排队的人很多,我不敢相信,这么危险的游戏为什么也有这么多人要尝试?难道是我太胆小,别人都很胆大么?可是当队伍越来越短,我听到一声声尖叫,而几乎每一声尖叫,我就抖一下。又因为自尊心,假装不在乎,和同学大声说笑,可是心里却是很紧张。

我看到有玩过了的人从我身边走过,有的很兴奋,有的很激动,有的哭了,而还是高兴的人多。可是看着高兴的人,我心里却更是害怕,万一我吓得哭了,开始明明同意了,会被嘲笑的。

就要到我们了,开始提议的那个男生很兴奋,又对我们大声说道“害怕的快点回去,不要吓得尿裤子!”有的女生走开了,我身边的一个男生说道“就是女生嘛,娇气。” 我听了后更不想退出了。就到我们了,最开始的是那个胆大的男生,他冲我们打了个胜利的手势,纵身一跃,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好像刚刚下去的是我。那男生也叫了出来,但是可以听出来,是兴奋,而不是害怕。就这样,轮到我了。

我看前面的同学都很激动,没有吓哭的,我安慰自己,也许真的没那么可怕,看他们都没事呢。当我站在上面时,看着下面,好像深渊,没有底,我这么下去还能上来么?我模模糊糊的听到了同学们好像在给我加油,可是我的脑子里除了害怕,什么都想不到了。

我闭上眼,跳了下去,我可以听到呼呼而过的风声,和自己的尖叫。我不敢相信那是我的声音,脑子嗡嗡作响。当我回到同学中时,我挤出来一个笑脸,然后就吐了。同学们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嘲笑,而是夸我勇敢。

事后,我不敢相信我当时真的下去了。好像做梦一样,而这梦又是那么真实,真实到我还能感觉呼呼的风声。

我战胜了自己,学会了做一个勇敢超越自我的强者!

我终于战胜了害羞(在尝试中成长)

“奶奶(爷爷),这个位置您坐吧。”现在,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时,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这句话,想当初我第一次让座,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时,那可是下了相当大的决心才战胜了害羞心理呢!

那一次,大概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单独坐公交车去天目琴行上课。冒着被挤成肉饼的危险,我在公交车上“长途跋涉”,想找到一个座位。可能是我的诚心感动了苍天,没过多久,我旁边的一个叔叔就下车了。我立马眉开眼笑,心花怒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到了那个座位上。

就在我准备好好享受这个在公交车上坐到的第一个座位时,一位头发花白、额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看起来年逾古稀的老奶奶走上了公交车,瘦骨嶙峋布满了岁月沧桑的手紧紧地抓住扶手,小小的“三寸金莲”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艰难地寻找着立足之地。

原本一位在杭州这个“最具幸福感城市”应该有很多人抢着为这个老奶奶让座,可没想到的时,那些坐在“照顾专座”上和座位上的叔叔阿姨们在看到这个老奶奶后,竟然不是闭上眼睛“睡觉”就是把头扭向玻璃窗“看风景”。我就准备放弃自己的座位,让给那个老奶奶坐。

谁知我刚想站起来,却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生生地按下去,脸上想着火了似的滚烫滚烫。哦,原来是害羞在作怪!我自己给自己打气说:“没关系,不就让一次座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况且我这个还是做好事呢!”正要站起来,我却又一次犯难了:“怎么办呢?应该怎么跟那个老奶奶说呢?”“算了,不管了!”

我决定不再犹豫,坚定地站起来,对那个老奶奶甜甜地说:“奶奶,这个位置您坐吧!”那位老奶奶忙不迭地对我说:“谢谢!谢谢!”霎那间,全车人的目光齐刷刷的投向我,有赞赏的,有夸奖的,更多的却是带着深深的内疚。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并且充斥着满满的自豪。因为,我不但做了一件好事,还战胜了害羞!

在尝试中成长

初一(6)班 王振檑

伴着年岁增长,有些往事渐渐冲淡,只有那第一次尝试使我记忆犹新。在尝试中获得知识;在尝试中收获乐趣;在尝试中慢慢成长„„

午后的阳光无私地洒在片片绿色上,树叶静静的,微风也不见一丝。小草尽情吸收着三春的光辉。然而在我眼里哪有那春意美景的静谧?我的眼中只有那一串串烦杂的数字。汗水淌下脸颊像一滴甘露,滋润我红得发烫燃烧似火的脸,如顽皮的娃娃快速滑下。笔杆上滑得已有些握不住,但我仍不愿放下,不放弃我第一次尝试参加数学竞赛。

这次竞赛,我鼓足勇气,打算勇敢拼一把。本来不错的心情,一直调了半个月,却全毁于一时。考试前我还稳稳的手,等到发下试卷,立刻颤抖起来。手心缝里直滑冷汗,整个人如同失去了灵魂,愣在了那一秒。

我的心里十分懊悔,当初为什么要报名!报了名也是垫底,还不如不出这个丑呢!我有点灰心,心想顺其自然吧,不会做就不做;会做的,就做吧!收卷时,我把笔一扔,站起身来就往教室外面冲。

一个半小时前还亮着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树叶上那层新绿也蒙上了淡淡的灰。更多的是树在叹息,草在叹息,天空在叹息。我边发着楞边一步步向前挪动。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这么失败。有些人,总和我一样,认为第一次总能成功。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我的心情才慢慢恢复了平静。

次日,进老师办公室时,老师欣喜地告诉我,我考了86分,是年级第一!我一个短路,最近没有考试啊,怎么?哦!难道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年级的奥数测试成绩!年级第„„一?我跑出办公室,跺跺脚,不错啊,有声音;拍拍手,真的,还挺响。

当我拿到那张黑白交错的试卷。哦!空的地方更白了,远处的天更蓝了,树更绿了,风更轻了。不,它们又都模糊了,融到我那晶莹的泪光里了。

我的尝试真的成功了吗?成绩虽然还可以,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倒是我临阵时的灰心丧气,使我失败了。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也不是每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你永不成功,只要有那一份面对任何挑战都毫不畏惧的坚定信念,那你就成功了。尝试的结果不一定,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每一次经历中成长了。我终于战胜了胆怯(在尝试中成长)

暖意代替了冬日的寒风,渐渐袭来。阳光柔和地笼罩了天地,投射在树木上,洒下星星点点的斑驳。教室里正上着一节语文公开课。感谢这节语文课,让我终于战胜了胆怯。

第一个环节,大家表现的都很好。可到了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老师随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到三节女生读,而四到六节男生读?这样分配角色的用意是什么?”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脑海中倐地就闪现出答案了。我悄悄环顾四周,却发现周围所有的人全都低着头,看着书本,一片寂静无声。我胆怯了,心想要不要举手发言,打破现状呢?可是如果没回答好,那怎么办?那也太丢人了!而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可是如果我不敢举手发言,别人更不敢了!气氛就会一直这样冷清了。后面听课的领导也在窃窃私语,仿佛在说,这个班上课怎么一点也不积极?我紧张地用手来回搓着裤脚。之前的信心满满也全都烟消云散了。

老师环顾了一下四周,眉头微微紧锁,叹了口气,又似“强颜欢笑”般的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我低着头,简直不敢呼吸。心中一遍遍地大声喊着答案,手却不敢举起,仿佛有千斤万斤的石头压着。这种死一般沉默的氛围简直要把我逼疯,如同置身于真空的世界,四周有一股股无形的气墙向我逼近,令我无法动弹。杂乱如麻的思绪将我层层缠绕快要窒息。

我紧握拳头,心中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你是语文课代表!要起榜样作用!不能让老师失望!不就发个言吗!有什么好怕的!一定要战胜胆怯!

初春的风从窗缝,不禁意地吹拂过我的发梢,似一股力量的源泉从心底喷薄而出,嘴角微微上扬45度。我缓缓举起了右手。

老师向我投来期盼的目光,似在鼓励着我勇敢一点。我清了清嗓子,动了动脸部因紧张而僵硬的肌肉。说到:“暖国的雨是柔美的,所以要用女生读……。” 虽然把话说完,可我明显感觉到,周围一双双的眼睛齐刷刷的看着我。我拿书本的手也在微微的颤抖!脸也火烧火燎的。老师欣慰地笑了,“嗯,答得很好。但就是有一个地方用词有些不准确,应该是“南方的雪”,而不是暖国的雨吧。”

我尴尬地面红耳赤,吐了吐舌头。但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我自我安慰到,只要迈出第一步,无论对与错,都是难能可贵的。

一节平凡的语文课,一个平凡的发言,看似普通,但却惊心动魄意义非凡。我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斗争下,战胜了胆怯,获得了勇气。

阳光的粉末纷纷扬扬的透过玻璃,洒落在语文书上,洒落在我的心田。

第五篇: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爱迪生无疑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和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他成长的背后,其实他经历了许多失败的尝试。据说他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过上千次的失败记录。1877年爱迪生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实验,为了使实验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寻找一种经过20xx度的高温燃烧1000小时以上的灯丝。爱迪生做了200多本笔记,达四万余页。先后经过了3年时间,直到1880年上半年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灯丝。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钨丝做的灯泡,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关于尝试我也有所经历。六岁时,我常常看到爸爸在运动场上与老师们一起打篮球。看到他们精湛的球技,我羡慕极了,于是就叫爸爸教我。爸爸说:“要想我教你,先把球投上篮框。”说完我马上把球抱起来,用“倒尿罐”的姿势用力朝上投,可是只到半空,球就掉下来了,还把我的头砸了一下。就这样我尝试了很多天,终于有一天,我用尽全身力气,用力一“倒”,球一下子就上了篮,并且进了篮框,我一下子喜跳三尺,高兴极了,爸爸也在旁边笑了起来。

由此可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后停止尝试,如果你学会了尝试,你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身边很多小的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解数学难题,你也许会失败很多次,你也因此会沮丧,但是多次尝试,不一会儿,思路就会从你的脑子里一下子蹦出来。试想你放弃尝试做这道难题,那么成功会最后属于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朋友们,请你们多多去尝试吧!你会发现,你已经慢慢在尝试中不断成长。

下载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中的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字趣 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爷爷写毛笔字。爷爷在兴致勃勃地写字,我总是痴痴地看着,那时候觉得所有的“字”都像是很伟大的杰作似的。 到了七八岁时,在爷爷......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人生充满了许多尝试,许多尝试的背后是收获,是喜悦,然而更多的是感悟。在尝试中,发现了能力,发现了内在的潜质,人性得到了升华,心灵得到了净化。 自从上了初二,我第一次......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尝试是强者生活的点缀,奋进的动力,然而它也是弱者无底的深渊,前进的阻碍。前者在尝试中一次次变得勇敢、自信、积极,而后者却在畏惧中一天天变得颓然、沮丧、心如......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一句句的“在坚强中成长”,“在挫折中成长”,“在鼓励中成长”,总会不时地在我的眼前闪过,但所有的这一切,前提都是:尝试。 每一次杨柳吐芽,每一次秋日落叶,都是在尝......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一、写作指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会碰到无数的第一次,但“尝试”不仅仅是第一次,还要求是有意义的、主动的,要揭示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比如第一次看电视、......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路漫长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道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困境是一扇紧闭的黑暗之门、门外就是光明,那么开门的唯一办法便......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在人生中,也许我无法成为湛蓝的天空,但我曾尝试变为一朵白云,点缀蓝天;也许我无法成为波澜壮阔的海洋,但我曾尝试变为一滴水,拥抱大海;也许我无法成为茂密的森凌,但我......

    在尝试中成长

    在尝试中成长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尝试;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中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