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

时间:2019-05-15 05: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

第一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目的】

了解“先抑后扬”法在写作内容、人物情感变化、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选取范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感性认识,概括出此种技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予以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复习。

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1、先故意贬低人或物,后对其赞美、歌颂。

2、以人物感情(态度)为线索。

三、教师谈对这种技法的理解。

“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列宁语),退是为了进。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战略退却”时曾举出“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为例,说明“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作品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某种贬抑,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写,不仅较一味地褒扬显得波澜曲折,而且更能显出扬者越扬的强烈效果。

抑是手段,扬是目的。《阿长与山海经》......抑是现象,扬是实质。欲扬先抑,实际上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其现象,取其本质的过程。因此,这种写法,就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感情的激荡。例文《瘦马铜声》

在运用此种技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抑”“扬”有度

也就是要注意抑扬转化的“火候”。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不饱满,也不得力。下面一段话就“抑”得不充分:

小磊天性顽皮,时常惹祸,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同学对他也很不满。

但“抑”过分了,就很难“转”,更谈不上“扬”。下面一段话就“抑”得过分:

他矮个子,两只眼睛溜溜转,一个坏主意就想出来了。他经常想怎样捉弄别人。他经常把瓜皮果壳塞到别人抽屉里。有时将一口痰吐在地上,然后装着很小心的样子,故意把同学的凳子推倒,压在痰上,他再装出好心的样子,把凳子翻过来,很礼貌地说:“请坐。”

2、转变自然

开车急转弯容易发生车祸。写文章“急转弯”,容易失去真实性。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弯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刚才两人谩骂、拳脚相加,视同仇敌,一会儿就亲如手足。

3、多角度刻画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了表现阿长的“切切察察”,有时直接描写她的语言;有时又写作者对她的嫌弃、厌恶,从侧面表现它的丑;有时又将她与远房祖叔对比,反衬她的无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文《丑石》

4、适度抒情、议论

适度的抒情、议论可以使作者的感情表现得更强烈,也可以使作品主题更深刻。

总之,“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固然不错,但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但文章如写得波澜起伏,也会引人入胜。使用 “抑扬生变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一 文】

瘦马铜声

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地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乎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已经气走三个班主任。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0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儿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争抢篮板球,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儿。然而,就那么致命的一点点儿,在走慢的时候不显,可走快的时候,便有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小小的兴奋——二十多年来,马老师就这么走着的,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学生,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 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

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瞄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笔续上:

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然后问:如何?

全班一下子如江河决堤,大笑不已。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任语文课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又大笑,可笑着笑,笑不动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地站了起来,红着脸,讷讷地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他坐下,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于是,每日踏着晨光,上学路上、校园里,处处响彻初二(2)班响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头多的瘦高个子和他从眼镜后荡漾出来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相问候蔚然成风。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课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马老师的老婆原来是商店的售货员,如今下了岗。老婆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他不抽烟不喝酒,连个礼也不好送。有人便说,孔乙已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马老师怎么这么迂呢?

马霜天带的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见那个画瘦马的吴晓阳已在黑板左右各画了一大束花,五彩缤纷,煞是鲜艳。见了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

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照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亮晶晶的东西要涌出来。(选自《杨子晚报》 作者:张守印)

【一 评】

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教育工作者是阳光下了伟大的职业。你看这位赵老师丹心一片,在爱情与事业上,他选择了教育事业,确实令人为之感动。孩子就像幼嫩的花蕾,需要精心呵护、帮助、培育、管理,这里面少不了鼓励、赞扬、批评、教育;就像花儿艳丽的开放是由于园丁精心地培土、浇水、施肥、除草、治虫„„的结果一样,老师必须精心地培养、帮助、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这篇小小说有趣、有味、有意思、耐咀嚼,其“先抑后扬”写人物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

马老师为转化差生良苦用心,这里饱含了老师的一片丹心。这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小说,情文并茂,写得意趣横生,读了令人为之震撼。

这篇小小说有趣、有味、有意思、耐咀嚼,其“出彩”之处如下: 人物——细节逼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人物描写相当出色。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马老师极具个性,性格鲜明,其形象生动的肖像,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的描写,让你仿佛看到一位“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的和蔼可亲的马老师就站在你的面前,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从而使得像红烛那样燃烧,用生命照亮后一代,人民教师中的“这一个”——马老师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呈现的读者面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写法——先抑后扬,前后“对比”,引人入胜。

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马老师写“活”了,开篇描述了调皮捣蛋的孩子们眼中的马老师,又高又瘦,“头重脚轻”,腿还有点“长短不齐”,走快时就“起伏跌宕”,等等,是“抑”;而后写马老师对孩子真诚的爱心,一举一动的耐心引导,高超的教学水平,以及他从不做家教,在家长再三请求的情况正,给差生补课又不收费,等等,是“扬”。作者描绘马老师“欲扬先抑”;并对马老师与初二(2)班的状况前后“对比”——先是“课堂”像“剧场”,学生画画写诗嘲讽老师,而后马老师引导鼓励同学们前进,使班级的“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班级“成绩扶摇直上”“直逼第一名”,前后对照,反差鲜明,读来引人入胜,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底蕴——丰实深厚,启人心智。马霜天马老师,姓“马”,他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就在黑板上画一匹瘦马,还题了两句诗,马老师看了还续上两句。因此看马老师心甘情愿地给孩子们当“马”,他要引导孩子们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啊!“瘦马”,马老师,身材又高又瘦,形象鲜活;“铜声”,马老师爱生如子,一心一意为了教好孩子,而且教育有方,可谓其声如“铜玲”,振聋发聩,为孩子们敲响前进的“钟声”!文以“瘦马铜声”为题,蕴涵着颂扬热爱教育事业、甘为孺子“马”的人民教师的深情,内涵丰富,韵味深远,让人很有嚼头!。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第二篇:运用先抑后扬写法的

第三篇

(总第 6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种动物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

2、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运用的分寸的把握

三、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导语:虽说文无定法,但是毕竟是有法可循的。我们常常读到那些大家们的名作,会感到身临其境,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娴熟的运用了很多写作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二、课时内容:

1、欲扬先抑的概念:

1)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写文章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3)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2、同学们讨论我们学过的《蝉》一文写作方法。

3、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作:

1)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2)写一种动物

4、大家开动脑筋拟题

三、课堂作文大讨论

1、写人的:题材的讨论

2、写动物的:题材的讨论

3、口头作文。

四、例文介绍:

1、[例文]《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天津 郭韩

冬日傍晚五六点钟,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上晚自习。随着清晰的脚步声,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

“今天的晚自习,我们考试。”

话还没说完,教室里的叹气声就已经满天飞了。调皮的F君说道:“昨天考,今天考,明天还要考。然则何时而乐耶?起笔曰:考试中自得其乐矣。’”语音刚落,教室里便哄堂大笑。

语文老师并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F君,你的发言不错嘛!没有白背古文。我刚才没解释清楚,我们今天的考试不记成绩,只是想尽量的发挥出你们潜在的能力。现在回答我: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们会想到什么?”

“想到老人。”A君首先回答。

“想到深沉,默默无闻,像在思索。”

“还有别的吗?”老师问。

“想到明天,明天太阳会再次升起,那不再是夕阳,那将成为朝阳。”F君不假思索地说。

“非常好!”语文老师赞扬道。同学们对F君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个问题刚结束,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朝阳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朝气,朝气蓬勃。”

“充满自信,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回,大家一个个站起来就说,气氛马上热烈起来。接踵而来的便是第三道问题:

“你们愿做什么样的朝阳,怎么样才能让你们的青春像朝阳一般?”

“我希望做一个永远充满朝气的朝阳,最好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可是„„我没有时间。”W君显得很无奈的挥了挥手。

“我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式的朝阳,可是,我总是太爱玩,‘好孩子’也许离我太远了。”F君的语气略带惋惜。

语文老师听了这些话,高兴地说:“其实你们都是朝阳。只要别太死读书,给自己留些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你们的创造不会只是梦。你们想想你们今天说过的话,多么完整,多么有道理,文采也不错嘛!„„”

这原本“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也深深地被这堂不寻常的考试所陶醉。真希望师弟、师妹们“减负”后的考试,和我们这次考试一样快乐。

2、当堂点评:

本文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构思——运用“欲扬先抑法”抒情达意,将一次别开生面的“不同寻常的考试”,写的情趣盎然,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晚自习语文老师宣布考试,“教室里叹气声已满天飞”,“F君”调侃的话,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因势利导,以“看着窗外的夕阳,你会想到什么”为话题,开始了晚自习的考试,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结尾写“痛苦的考试”“竟变得如此轻松,我喜欢”,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前后句意不通。

2、《我的叔叔》

我有一个顶好顶好的叔叔,他最疼我,我也很喜欢他。他是个税务员,平时戴着大盖帽,威风极了。有时,他把大盖帽扣在我头上,我迈起正步,逗得大家笑。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对叔叔有了新看法。

那是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去叔叔家玩。一进门,我就发现一位陌生人在跟叔叔谈着什么。见我们进来,那陌生人一把抓起叔叔的大盖帽,慌乱地盖住茶几上的一堆东西,便起身要走。只听叔叔说:“行,这事我一定能办好!”边说,边送那人出门。

趁叔叔去送客,我好奇地掀开大盖帽一看,呀!我一下子惊呆了,厚厚一沓“大团结”!哼,叔叔也会做这见不得人的事儿,真没想到!我气呼呼地想。不一会儿,叔叔走过来跟我说话,我故意装做没听见,就是不理睬他。

第二天,叔叔到我家,问我昨天怎么啦,有没有不舒服。我白了他一眼,一声不吭,心里横竖觉得叔叔挺不顺眼。为逗我开心,他把大盖帽扣到我头上,被我狠狠地甩掉了。

晚上,妈妈要我去给奶奶送鱼。奶奶就住在叔叔家里,我虽然不乐意见叔叔,但也不好说不去,只好去了。

来到叔叔家,幸好没碰见叔叔,谢天谢地。我把鱼递给奶奶,转身就往外走。经过叔叔房间时,忽然听见里面有动静,我就蹑手蹑脚地把门推开一道缝,向里面望去。糟糕,昨天那个陌生人又在叔叔屋里。他又来干什么?我侧着耳朵,想听个究竟。

“我那罚款的事„„”这是陌生人的声音。

屋里沉默了一会儿,叔叔开了口:“上次那件事,按规定应罚5000元至10000元,但考虑到你是初次偷税,决定罚款5000元。昨天你那2000元,我已经替你上交了,明天你到所里再补交3000元吧!以后记着,要自觉缴税,别来那套„„”叔叔正对他进行税法教育。听到这里,我感到内疚和不安起来,是我错怪了您,我的好叔叔,对不起!

3、“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方法。

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

鲁迅的《范爱农》也采用了这种手法。1907年作者与范爱农同在日本。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而被捕处于极刑后,消息传到日本,留学生大为义愤。当时他们集会骂清朝政府,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抗议,然而范爱农却说:“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徐锡麟是范爱农的老师,他竟说这样无情无义的话,因此作者说:“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在文章开头,范爱农给读者留下极可憎可恶的印象,这是极力的“抑”,然而接下去在叙述他俩以后的交往中,范爱农原是一个嫉恶如仇、正直有志气的人。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4、伯父从台湾归来

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

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

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多少钱?我总是诡秘地一笑:大陆上买不到的。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

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

奶奶先开口:“这是我孙儿琼琼。”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

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借鉴】

欲扬先抑。本文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义情,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抑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阿麻的故事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小时候镇上的一个邻居。

我们这个镇子并不大,叫真如镇,镇里大都是我们刘家宅的人。我家对门便是阿麻家了。

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丑,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

记得那时,满园的柿子熟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溜进柿子林偷摘柿子吃,被阿麻抓往了。“好呀,小丫头,又来偷柿子了,走,见你父亲去!”不由分说拉着我就走。我犟着脾气不走,小伙伴们有的抱他的腰,有的用柿子砸他的头,我挣扎了出来,撒腿就跑。跑着跑着,不见了阿麻,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不消说,后来便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是对阿麻便恨之人骨。

我们镇旁边有条小河,说小不小,每次上学、进城都要绕很大一个圈子。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条小木船,撑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免费送大家过河,大人们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多久,阿麻收费了,大人孩子渡一次船要收费三角;再过一个月,竟涨到了一元钱。大人们很生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敲自己人的“竹杠”。阿麻什么也没说,只是来来往往地摆渡,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渐渐的,人们发现阿麻消瘦了,撑船的力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于是人们又抱怨阿麻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终于有一大,阿麻病倒了。听医生说,是癌症,活不长了。而这时,小河上开始架起一座石桥。阿麻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小石桥一天天地快要完工了。

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里办事了。

【借鉴】

①欲扬先抑。文章的主人公是阿麻;这个阿麻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章先写阿麻的外形:“脸上满是麻子,脚一跛一跛的”,难怪小孩们“不喜欢他、阿麻对小孩们很凶,不是“抓”便是“拉”,小孩们对他“恨之入骨”。至于大人们,对阿麻也有评价,因为他收摆渡费,而且不到一个月,竟从三角涨到一元,人们说他“缺德”,敲“竹杠”,连阿麻消瘦了,也挖苦他“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可以看出,文章先是对阿麻这个人一抑再抑。直到小河上架起了石桥,阿麻死了,镇长才道出了石桥就是阿麻把收来的摆渡费分分角角积起来造的。这样,在这篇文章中,一个看似令人厌恶、确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便树立起来了。这里用的是先抑后扬的谋篇手法。

②曲径通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赞扬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但是,文章并没有直说,却是叙述了一些看来阿麻的品质并不高尚的事,特别是写阿麻从摆渡到造桥,先是买船,免费摆渡,不久却收了费,而且摆渡费猛涨。直到最后,才写出阿麻收摆渡费正是为了造石桥,为人民做好事。文章就是这样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品质高尚、值得尊敬的平凡的普通人。

6、听报告

布告栏上贴着一张蓝色的广告纸,用醒目的字体写着:留英博士,研究生黄衍报告会。地点:大饭厅;时间:9月20日下午三时半。

“又是什么长篇大论,立志成才啦,要当个好学生啦,还不是老一套!”我心里嘀咕着,顺手带了本《心有千千结》,走进了会场。

“与其听他吹牛、抖威风,不如瞧瞧琼瑶的书。”我想。

报告开讲了,黄衍西装革履,笔直地站在讲台上。

“同学们,我并不是伟人„„”不必要的谦虚。

“我是中国第一个得到英国剑桥大学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口气不小。

“我只想说些你们没听说过的。”——不入俗套。

“请给我40分钟。”——倒还爽快。

“要想有所作为,知识面必须尽可能广„„”——鄙人同意。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数理化好的同学决不能轻视语文„„”——是的,学理的最好有文学才能。

“我很骄做,但骄傲不一定错„„”——貌似奇谈怪论,但我赞成,人应该有一点傲气。

“我在母校时,老师就很难一致赞成我是个好学生„„”——哟,原来与我“同类项”!

“啪”——我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两眼直直地叮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会场里静得出奇。一千几百名听众的心仿佛被他的心吸引和融化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生动的报告!

【借鉴】

①欲扬先抑。学校组织听报告,在“我”看来内容是“老一套”,无非是立志成才啦,当个好学生啦,而且总是长篇大论,让人恹恹欲睡。这次听报告,“我”断定也不例外,故带了小说书进会场。这是对听报告的“抑”。然而这次报告却例外,越听越有劲,全神贯注到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明知也不去拾,“两眼直直地盯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这是“扬”,极力赞美报告的内容好,报告的时间短。全文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

②亦庄亦谐。这是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可惜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写得大少),写法也很诙谐别致,在记录报告人某些话后,插入作者的评议,如“不必要的谦虚”、“鄙人同意”、“原来与我‘同类项’”等,文白夹杂、数学名词的借用,都显得幽默有趣味。

7、买 鸡

国庆节前一天,家里正忙着大扫除。爸爸突然想起晚上舅舅要来我家吃饭,便对我说:“敏敏,你去买只光鸡。”说着他摸出十五元钱。

我兴匆匆地来到自由市场的鸡摊上。买鸡的人真不少,好不容易轮到我,摊主见我太小,替我拣了一只草鸡,浑身黄灿灿的。我乐滋滋地回家,心想爸妈一定会表扬我。

一到家,果然爸爸说那鸡不错,称称分量,一丝不差。妈问花多少钱,我说十二元。我想把找出的三元钱还给爸,可是摸穿口袋也找不到。“丢了?”妈说。我说肯定忘记在鸡摊上了,我转身要去自由市场。爸一把拉住我:“干什么?”“去要钱!”爸说:“卖鸡的多大年纪?”我说:“二十多岁。”爸说:“算了!这种做个体生意的人见钱眼开,怎么肯承认。”他还说上星期在国营店买烟,明明给了营业员二元钱,但对方心不在焉地跟别的顾客闲聊,最后说只给了他一元,怎么解释也没用,还诬蔑爸爸要赖钱。妈也说:“你吵不过他们的,别为三元钱被人揍了。”唉,自认倒霉,一件好事被弄成了坏事,可我心里怎么安定得下来呢?

过了半小时,我推托要到同学家去,便直奔鸡摊。那卖鸡的一见我,没等我开口,便说:“你这小鬼,真没头脑,多余的三元钱怎么不拿去。”我分明看见在他的钱箱旁压着我的找头。他一边给我钱,一边说:“给家里人骂了吧?”我点点头,真是哭笑不得。我谢了他一声,他说:“别谢了,我们都有不对。”他随手拣起一个鸡肫,说:“给你,这算你吃批评的补偿。”我怎么也不要,他硬是塞给了我。

我急急地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对爸妈说了。妈说:“这人不错。”爸爸先是不吭声,过了一会儿说:“恐怕我是用老眼光看问题。”

【借鉴】

①欲扬先抑。有一段时问,摊贩给人的印象不佳,似乎他们都是剋扣斤两、以次充好的利欲熏心者。本文“我”的爸爸、妈妈也有这种思想,因此当“我”没拿三元钱找头后,便一致认为无必要再跟小贩去计较,而且爸爸还以亲身经历说明计较是毫无用处的,还可能会招惹是非。这把小贩的形象一贬再贬,然而事实证明,那卖鸡的为人正直,且有自我批评的精神,不仅还了钱,还象征性地赔偿了一只鸡肫,这就一扬再扬。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本文中运用得很好。所以说,即使一件普通的小事只要通过巧妙的谋篇,也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②铺垫蓄势。本文主要的篇幅在议论那卖鸡的:父亲认为他年轻,买卖油滑,一定是个不择手段地赚昧心钱的人;母亲也认为去计较说不定反会挨揍,因为在她看来,做小商贩的形同流氓,惹不得的。这些叙述与描写都是作铺垫蓄势用,目的是为突出那卖鸡者的形象。这铺垫蓄势,还与下文起对比作用。

第三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吊街中学

李凤兰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预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上课,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以城管暴力执法为例探究市容管理与摊贩生存的和谐共处之道

鱼与熊掌是否不可得兼?0936603709行政管理陆月明

——以城管暴力执法为例探究市容管理与摊贩生存的和谐共处之道

中大东校公共教学楼与宿舍区之间的马路边,每当华灯初上,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聚拢起八九家卖杂货的摊贩,向过往的学生兜售消费物资。有时误过饭堂时间,自己也会顺路解决就餐问题,犹记得去年广州亚运会前夕的某一晚,我曾亲眼目睹城管暴力执法的场面。当晚,一群身穿城管服、手执电棒的执法人员跳下公车,来势汹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驱赶营业小摊贩。期间的快、准、狠以及“高执行、高运作、高效率、高效果”,与现行政府的“三低”(低执行、低效率、低效果)形成了南辕北辙的状态。以市容管理为主责的城管执法与以弱势群体为代表的摊贩生存权,两者是否难于得兼?在城管暴力执法屡见不鲜、小摊贩暴力维权逐渐兴起的今日,两者为何形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恶性循环?

5月3日,辽宁省辽阳市发生城管与当事人冲突事件,当事人周晓明被欧当场死亡。5月13日,哈尔滨城管暴力执法惹民愤,遭数百民市民围殴。

5月21日,深圳小贩李勇与城管发生冲突被殴打受伤,事态一度僵持约数小时,再度引发人们对城管执法方式的质疑。

作为街头官僚的典型代表,在担任输送政府政策的执行角色中,城管执法为何越来越多的遭受到各方面的质疑,本文就以城管暴力执法为例,试图探究市容管理与摊贩生存的和谐共处之道。

一,城管身份界定以及执法环境分析

1,城管执法人员的街头官僚属性

“街头官僚”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行政学家李普斯基1977出版的街头官僚伦理论一文,他指出,街头官僚是处于低最低层执政单位同时也是和最前线的政府工作人员,包括警察、公立学校教师、社会工作者、公共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收税员等等。

街头官僚作为公共政策链条上的最末端执行者,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又拥有较大的“政策再制定”的功能①。其对政策的再决定以及执行状况,直接影响并成为一个政策成败与效果认定的重点。这种自由裁量权以及面对面的公众服务,给政策执行效果带来了二元性质。一方面,作为低层政策执行者,“街头官僚”往往是最有效用价值的;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凭借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恣意妄为,有意无意发展出一整套应付上层管理者和直接服务对象的“应对机制”,从而对影响着政策目标的达成。

鉴于城市管理职能的多项化和综合化,我国推行组建出一个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构,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应运而生。城管执法人员作为我国最底层的行政执法人员,是政府雇员中直接和公民打交道的公务员,也从属于“街头官僚”的体系。受客观环境和服务对象的制约,要求城管人员必须当即作出决策,这种自由裁量权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立志于整顿城市形象和市容市貌的努力并没有因为城管的出现而得到良好治理,相反,城管以及相伴随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成为公共关注的焦点。

2,执法环境分析

(1)政府价值追求偏离 ① 姜蜜,张明金;城管执法人员公共性取向缺失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街头官僚理论;政法论坛;2009年10月;

传统的政绩观下,城市政府变样追求城市审美和城市形象,将市容管理和弱势群体生存权完全割裂开。在这种上有所好的城市审美和城市市容下,再通过官员升迁机制的刺激下,势必衍生出市容管理和摊贩生存的利益冲突,而身为直接与公民接触的城管人员,在扭曲的价值体系引导下,必然会和底层摊贩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上文的引子中,随着亚运会的临近,政府迫切要求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市容市貌。在政绩体制的压力下,处于基层的城管人员必然采取极端手段驱使摊贩,以贯彻相关的法规达到提升市容的目的。

(2)城管体系的不完善性

城管综合执法是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的产物,行政处罚的职能和责任的横向转移,并没有和相应的原有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其他职能的转移。导致职权、管理体制、强制手段的不明确,这带来了城管管理的混乱。

再者,处罚权和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处罚的割裂,造成管罚脱节、监管失效,给城管执法带来了难度和执法工作的被动。

再从法律规范和城管队伍性质来看,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规范城管执法,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城管执法更容易产生暴力冲突。而城管身份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建立完善的权责体系、问责方式,缺少有效的监督方法和保证有利的行政执法秩序。

(3)城管个人因素

作为政府公务员的城管队员,承担着诸多的社会角色。个人修养和道德观点的不同,体现出执法过程中的力度和措施。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城管个人因素:1,工作态度消极,缺乏职业道德心;2,缺乏耐心,应对执法过程中的挫折容易冲动,情绪比较极端;3,城管执法过程中,受管制惩治传统观点的影响深远。

(4)社会监督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城管执法的对象是弱势群体,靠摆摊维持生计,虽未经相关部门审核允许,但也是服务大众依靠劳动合法所得,除了未获取营业证以外,也并没有大的违规,却面临生计困境。在次情况下,城管强制驱赶没收其劳动工具,使矛盾爆发变得不可避免的。

而政府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这些弱势群体没有途径参与制定和影响政策。因此,政府往往在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特别是政府自身形象建设和政绩建设的利益,却唯独缺少了弱势群体的表达和呼吁。在缺少利益攸关方的参与下,其制定出一些明显违背公共利益和政府公共属性的政策。

二,市容管理与摊贩生存的共处之道

传统意义上市容管理和摊贩生存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对立关系,政府通常是基于城市形象建设、城市市容环境以及部分摊贩卫生食品安全的层面来论证摊贩买卖活动的不合理性。市容管理是否就一定会与以小摊贩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生存权相冲突,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几个维度:

(1)小摊贩的街头营业是否对城市形象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2)经营便捷式食品的摊贩是否存在食品卫生安全的隐患?

(3)城市公民是否认为摊贩行为造成了市容环境上的障碍?

从城市形象层面看,不能否认,小摊贩乱停、乱摆、乱买现象的存在,确实给城市形象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从城市形象的构成来说,城市形象的组成要素包括城市景观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政府形象、城市市民形象、城市市容形象和城市潜能形象等若干子形象②。这些因素综合体现城市形象的自然性、独特性、象征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几大特征。

小摊贩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反映出城市某些特定的属性。例如,经营的特色小吃、② 陈柳钦,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1月

地域物品,既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也可以从中体现城市的特性和文化。所以,小摊贩的街头营业和城市形象建设不是单纯的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统一的。

引用城市经营理论,将小摊贩的合理规划列入城市形象的建设的一部分,针对乱停、乱摆、乱买现象,加强引导和政府财政支出,指定区域内允许小摊贩的经营活动。对于摊贩的谋生方式,城市政府不必惶恐城市形象的缺失。另一方面讲,热热闹闹的街头营业,也是城市形象的表达方式之一。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缺斤少两、食品安全在流动性极高的摊贩营业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现象。是否将摊贩行为固定或是设定为铺位后,食品安全以及相关问题就得到良好的解决,从中国现状食品安全领域看,想通过城管执法解决小摊贩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政策。

在毒馒头、假奶粉、双汇病死肉质等等社会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见报的今天,政府针对摊贩营业活动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避重就轻。经营食品类的摊贩来说,其卫生食品安全是存在一定问题,问题是这些并没有造成社会群体性的安全隐患。即使是要解决这类问题,也不应该是以冲突暴力形式。

从公民利益的角度分析,市容管理表达的是城市全体公民的利益,包括弱势群体的利益;小摊贩生存权表达的是弱势群体生存权利,孰轻孰重?存在不同权重方式的比较。从数量、影响范围看,全体性利益高于群体性利益,不能因为弱势群体生存权利而让其凌驾于公众利益上。从性质、影响程度看,生存权时是最为基本、最容易受到利益伤害的自然权利,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生存权。权重比较中,当数量权重与性质权重发生矛盾时,后者比前者重要,也就是说,弱势群体的生存权高于市容管理权。

其次,小摊贩的营业活动也满足了市民消费的需求,双方在市场买卖活动中各取所需、互利双赢,将摊贩的街头营业视为市容管理障碍是片面的做法。

要探究市容管理与摊贩生存的和谐共处之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抑制街头官僚的“经济人”取向,建构其公共性取向,采取适当措施强化对城管执法人员等街头官僚的外在控制;(2)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的改革,注重管理权和处罚权的统一和反馈机制;

(3)转变旧的政绩观和形象观,树立城市政府正确的价值体系,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4)加强对城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的招聘系统;(5)提高民众参与度,建立社会监督和部门监督体系;(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弱势群体的身份认定,小成本经营牌照的发放,摊贩营业活动的时间空间地点限制;(7)合理利用摊贩营业活动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特色。

城市政府的“刚性”管理应逐渐从“柔性”管理转变,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摊贩的经营活动,城管暴力执法并不是解决突发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通过认知摊贩营业以及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可从中获取让两者和谐相处的方式举措。

下载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探究先抑后扬的写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