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 全国大动乱 教学设计示例_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刘少奇遭受迫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能力方面
(1)通过历史材料教学,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特点、本质的能力。
(2)通过“文革”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红卫兵运动”和“二月抗争”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的人生价值取向。4.学法指导方面
(1)指导学生对材料做分层次处理,分析逐层展开,从材料的对比中寻找历史现象的特点,从材料的联系中发掘其共同本质。
(2)通过提供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指导学生搜集课外历史材料和做社会调查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红卫兵运动是教学重点。它本身是一场青年学生的“运动”,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履行对党和国家所负有的历史责任,有重要影响。(2)二月抗争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它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奋起抗争,抗争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大革命”是否要坚持党的领导。由于毛泽东错误地支持了江青一伙,使这次党内健康力量纠正“文革”错误的宝贵努力没能成功,教训深刻。2.难点分析: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原因的分析是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实质又是什么?不揭出上述错误的本质,就很难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此外,林彪、江青一伙怎样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存在的思想理论误区,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历史地、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是“文革”史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教学录像(或照片、画片等),它会把我们带回到一个“史无前例”、动荡不安的年代。(播放“文化大革命”中与“红卫兵”运动相关的内容,或出示相应相片、画片)青年学生的激情、红卫兵运动的狂热,被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由此开始了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啼笑皆非的一场悲剧,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民族的悲剧,有待我们去揭示。(板书第七章第一节课题)
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师:(请同学阅读本章“导言”,找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请大家回忆:哪一历史事件,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生:(思考并做回答)师:“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带有全局性质的**,它的出现,既非偶然,又不是一朝一夕错误的发展。它是1957年后,党和毛泽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的恶性循环、不断积累的直接后果。请看两段材料,并思考:
1.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壁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摘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思考:(1)两段材料表达的共同正当趋向是什么?(“左”倾)(2)材料1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有什么不符合实际之处?(把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原阶级斗争无限夸大,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材料2比材料1又有什么发展?(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并且引向党的高层领导。为“文化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所以,“左”倾理论及其实践,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概括“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其他原因,即具体原因)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但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主观原因),因而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铸成“文化大革命”大错。此外,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原因)。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1][2][3]下一页
第二篇:《全国大**》教案
《全国大**》教案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批判《海瑞罢官》
B.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C.《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D.上海所谓“一月革命”
2.“大革命”开始后,对全国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最早形成全面猛烈冲击的事件是 A.对《海端罢官》的全面批判 B.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C.对于所谓“二月逆流”的批判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者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而发动 B.党内发现的一批“走资派” C.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D.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4.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会议是
①1966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②在庐山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 ③在北戴河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5.“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出现的所谓的“一月革命”的实质是 A.打击迫害老同志
B.无产阶级革命
C.武斗夺权
D.造反派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 6.下列历史冤案时间最长的是
A.刘少奇冤案
B.二月逆流
C.彭德怀冤案 D.吴晗冤案 7.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全国狂热掀起的运动是
A.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
B.红卫兵运动
C.造反派运动 D.干部下放运动 8.以下各项属于“文革”错误发动原因的是
①反“右”扩大化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 ②紧张的国际形势 ③毛泽东个人崇拜、专断 ④红卫兵到处煽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9.把林彪确立为毛泽东接班人的会议是
A.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B.“中央文革”会议
C.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D.党的“九大”会议 10.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抵制“左”倾错误的重大事件是
A.“一月革命” B.“二月逆流” C.批林批孔运动 D.四五运动 11.导致“文化大革命”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A.错误地批判了吴晗的《海瑞罢官》 B.党内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C.“两个凡是”理论的影响 D.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1.A 2.B 3.A 4.D 5.D 6.C 7.B 8.B 9.D 10.B 11.B
第三篇:高一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在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土地革命、长征、遵义会议、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上要能叙述中共历史上召开的哪些会议及历次会议所解决的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能够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要的具有转折性历史事件要能通过资料收集讲述例如红军长征的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及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要能够使学生认识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现探讨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艰难历程及中共政治上的不断成熟从而进一步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的历史结论。通过此课学习体会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的历程进一步树立为中华新崛起理念认识无论是民主革命还是今天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内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去寻找宏观知识、微观知识的呈现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中共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必然现象。
2.通过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任何真理必须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3.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综合分析认识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课时数:2课时
三、高考真题
1.(2011高考历史上海卷24题)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B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2011高考历史上海卷25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C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3.(2011高考历史北京卷18题)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吗?”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C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4.(2012高考历史广东卷16题)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D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2012高考历史全国卷18题)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B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6.(2012高考历史山东卷13题)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D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处理好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人民群众与杰出领袖、政党之间关系辩证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间关系。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熟。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师: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挽救中国危亡他们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那么爱国的学生呢?他们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发动了什么运动?
生:“五四”运动。齐声回答
2、“五四”运动
师:“五四”运动导火线是什么?
生: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仅仅一个外交的失败就能开创中国民主革命新时期吗?重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生:学生思考、讨论选取若干同学重点回答。
师:“五四”运动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汇成了反帝爱国斗争交响曲。“五四”精髓就是爱国主义。
师:“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这里有一个很难理解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联系和区别问题。同学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新旧民主革命联系和区别是什么?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
生: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师:总结、联系。同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别在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不同、革命的前途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节是本课中易掌握的内容,适当补充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⑵中共成立过程中要引导认识中共“一大”规定的党的任务的不完善性。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师:问学生党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中国革命的国情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敌人是什么?
生:通过充分的讨论,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师:进一步问学生,中共“一大”规定的党的任务有推翻资产阶级是否符合中国革命的国情。
生回答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中国革命的敌人还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师:中国共产党纲领的不完善性,说明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政治上不成熟。
4.国民革命
⑴国民革命又称大革命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⑵讲述本框题必须向同学们说清楚推进国民革命的旗帜是革命统一战线。
师:问学生,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政党,为什么还要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政党合作呢?
生:思考、讨论,得出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的强大和凶残,单靠无产阶级是无法战胜敌人的,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师:充分赞扬学生得出的结论,并充分说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教师必须简要叙述国民革命发展线索。从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失败,并认真解析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5.“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⑴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这个框题,讲的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个符合中国国情革命的探索过程,这个革命道路开辟是用血的代价换来,也充满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⑵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阶级,所以中共走农村革命路线推翻封建军阀存在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赢得广大农民对革命战争的支持。
⑶必须向同学们重点说明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发展、转移这样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总的发展轨迹。
⑷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段史实时重点引导学生思索两个问题一是红军长征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二是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两个问题学生一般还是能够认识,不过教师要作必要指导。在长征的原因问题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危害是导致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在讲述红军长征这段史实时,须略为叙述“长征精神”内涵,它与“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关系及内在联系。
⑸讲述分析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这个框题,须总结毛泽东思想在国共十年对峙阶段体现。可从军事理论、土地革命理论、政权理论、党的自身建设理论、革命策略理论加以叙述从而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⑴抗战这段历史上教材作了简要说明,教师只要说明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作用。同时说明抗战中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国民党主持的正面战场相互关系让学生明白抗战胜利是全民族抗战奏响的凯歌。
⑵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一节内容可让学生看书教师提问。
师: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生:美蒋反动派与中国人民矛盾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上升
师:国共两党矛盾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教师稍作提示,学生讨论。
生: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师:问学生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在短短三年内取得胜利。
生:热烈讨论,学生不一定得出较正确的答案。
师:同学们可从舆论上、土地改革上、军事斗争路线方面加以论述。
⑶人民解放军从军事上推翻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教师从粉碎敌人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大反攻、大决战、渡江战役加以说明。
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段史实,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新政协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标志着“三座大山”统治人民的结束。
⑸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可让一名普通话讲得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教师逐条讲解,宏观上从国际意义、国内意义加以解析从而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必然。
六、课堂练习
1.“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A)
A.爱国主义
B.追求科学
C.追求真理
D.勇于解放 2.中共一大确立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之一是(B)
A.制定革命纲领
B.领导工人运动
C.领导农民运动
D.与国民党合作 3.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B)A.共产国际的帮助
B.“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需要 C.二七大罢工的教训
D.国民党的革命性 4.贾庆林指出,台湾同胞英勇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话体现的最主要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C)。
A.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C.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
D.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A)A.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王败者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七、典例分析
1、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B)
A.袁世凯接收“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变式练习:下列口号能全面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通过本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相关的知识。2、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A)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变式练习:下列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基本上摧毁了军阀统治的基础
B.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人们所接收 C.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
D.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通过本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国民革命相关的知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于巩固(A)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变式练习: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经过“红三角”地区北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六年后中央红军长征再次经过此地。期间的变化是(C)
A.国共两党有对峙走向合作
B.中国革命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C.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革命形势低潮走向持续高潮
变式练习2: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C)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方针 C.军事指挥的严重失误
D.敌军采用碉堡战术
通过本环节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相关的知识。4、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D)
A.抗战胜利雪洗百年耻辱
B.半殖民地别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变式练习:在中国人们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这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我认为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B)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队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使学生掌握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关的知识。
八、课堂总结:
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由于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而失败。由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同发动国民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加上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发动旨在攻打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力量强大而失败。在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并在遵义会议中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问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进一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并且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
第四篇: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
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
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雅典民主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全国大**》教案(岳麓版)
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