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四)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五)二十四节气的概括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六)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二篇:二十四节气教案
五月立夏见小满,果树疏花紧相连 ——从立夏、小满走近二十四节气
刘婷
教学目标:
1、借助《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个节气名称。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古人制订和划分的依据。
3、重点学习5月份的两个节气“立夏”“小满”,了解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4、了解二十四节气对现在的指导意义。教学重点:
学习5月份的两个节气“立夏”“小满”,了解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由来,古人制订和划分的依据。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朗读《二十四节气歌》,读过或者想读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朗读。揭示歌名。就是《二十四节气歌》,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老祖宗们就已经依据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二十四节气。
二、了解名称由来,制订、划分依据。
1、什么是二十四节气?老师今天邀请小问号来给我们解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2、二十四节气如何制订和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多年前,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3、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些节气呢?我们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来了解一下,知道的同学可以和我们分享。
4、二十四节气可以根据四季来划分。
5、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节气,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简单介绍“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特殊的节气。)
三、重点学习5月的“立夏”“小满”
1、观看日历牌,知道5月的两个节气(立夏和小满)
2、重点了解立夏和小满的对农事的指导、相关谚语、诗歌、习俗。
四、二十四节气现在的意义。
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对现在的我们就没有用了呢?答案是否定,在现在它依然在我们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五、小结、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二十四节气,还重点了解了立夏和小满的对农事的指导。对二十四节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即将到来的6月份和下半年的二十四节气。
第三篇:二十四节气教案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视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5日或6日。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二十四节气教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四)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五)二十四节气的概括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六)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二十四节气国学公开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
2、探索节气习俗等文化内涵,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习俗等文化内涵。难点:激发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又出现了第五大发明。下面我们来看一短片,请仔细看视频回答相关问题。(视频播放)请问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二十四节气)
2、新课
①从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交流
②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③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是什么? 交流
④二十四节气制定方法
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便在地上插一根竿子,依「竿影」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再根据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依次划分出二十四节气。⑤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诵节气名称,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⑥二十四节气含义 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⑦辨一辨:节气知识知多少?
1、赏景色,辨节气
2、话习俗,辨节气
3、知农活,辨节气
4、品意境,辨节气 ⑧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
总: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全球温室效应
4、气节如节气 „„
五、小结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华夏祖先无穷的智慧,是我们老祖宗仰望星空发现的奥秘,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少年,希望我们勇于肩负这项使命。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希望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仅只有端午清明。
六、作业
收集相关二十四节气其他知识。
七、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 《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沈善书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修订版)》张红星、左祖俊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八、板书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立春 春 季 2月3—5日 春分 3月20--22日 立夏 夏 季 5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立秋 秋 季 8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立冬 冬 11月7--8日 季 冬至 12月21--23
雨水 2月18--20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满 5月20--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处暑 8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小寒 1月5--7日
惊蛰 3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芒种 6月5--7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白露 9月7--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雪 12月6--8日 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七一,一雷九台来。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