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馆()段()厉()弛()
招()管()断()历()驰()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
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第二篇:三味书屋-教学教案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zhè)江笔墨(mòmù)东北角(jiǎojué)来历(lìliè)当(dānɡdànɡ)铺(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现()约()福()厉()(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1)抄写新词。(2)完成《作业本》。(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2.学习第。自然段。(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小黑板或投影出示)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5.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
第三篇:《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之三-教学教案(模版)
1、了解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兴”、“几”,能给多音字“兴”、“几”据词定音;理解“来历、勤奋、默默”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
4、能理解“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的意思。
5、能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一个地方。
教学重点:
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围绕“早”学,让学生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第3自然段中第3、6、7三句话。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课前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参观三味书屋。
3、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和三味书屋。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三味书屋,揭题
1、简介鲁迅
在已经过去了的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在古城绍兴,共同追忆和颂扬着一位伟大的先生,一位让所有绍兴人乃至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伟大的先生。他是谁?
作为鲁迅故乡的后代谁能将自己对先生的了解简要告诉大家?
2、简介三味书屋
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介绍中,自然地了解私塾,初步知道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先生叫寿镜吾。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家祖传的书屋,原来叫“三余书屋”。要想弄清“三味”的含义,先得看三味书屋的一副楹联:
至乐无声唯孝悌,最美有味是诗书。
由此可知:“味”是从“诗书”中来的。“诗书”是儒家经典的代称。而儒家经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经”,第二类为“史”,第三类为“子”。古人以“味”取譬,认为“经”是谷物,“史”为菜肴,“子”则是点心。“经”“史”“子”,三“味”一体,配置出一道营养丰富的别致的中华文化大餐。这就是“三味”之所指,故寿镜吾之子寿洙邻说“三味”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aǐ)。”
不久前,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寿宇提出了通俗浅显的新解释:“三味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它表达了读书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一心向学的高尚志向。
二、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
三、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认读15生字。
(1)重点正音:绍、侧、墨、勤、奋
(2)学习多音字:兴、几 根据不同读音扩词。
(3)读读带读字:料、之、寿
●校对生字的音序、部首、结构、字典页码,重点说说查字典时自己对生字的新发现。
●说说15个生字中你认为易错、难写的字,提醒大家。这几个重点抄写3遍。
●校对《词语手册》上的作业,说说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
笔墨纸砚、来历、料理、几手、当铺、勤奋好学
●当堂听写生字、反馈,写错的字在完成《生字抄写本》作业时重点提醒自己。
四、作业
1、完成《生字抄写本》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1、2、3题。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的陈设,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反馈在生字抄写和扩词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段。
2、谁去过三味书屋?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三、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对三味书屋的了解还真不少,但老师细细一听,你们在介绍三味书屋时没按一定的顺序说。
1、复习:通过第19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说?课文第几段就是这样介绍三味书屋的?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什么?
2、带着这个方法朗读第2段。
用“——”划出写了哪几个方位,用“△”标出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反馈,课件出示了三味书屋摆设图帮助理解。
1、读第2段,哪几句话写三味书屋同一方位的摆设?(第1-2句:书屋东面的布置和摆设。第3—6句:书屋两侧的摆设。)
2、结合自制课件,弄清每个方位写了什么。
3、打乱课件中三味书屋内物品的摆放位置,请学生移动鼠标把物品按方位顺序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边放边说说自己是根据课文中哪个方位词来放的。(电脑即时反馈)
4、结合课件做讲解员。
把老师和同学当作前来参观三味书屋的中外游客,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注意引语和结束语的自然补充)。
四、作业巩固。
1、《课堂作业本》中的第5题。
2、回家对着爸爸妈妈做做小讲解员。
板书:
20、三味书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早”字,了解鲁迅小时侯勤奋好学的事迹。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引语:同学们,了解三味书屋对我们鲁迅小学的同学来说很有必要,但这篇课文更必要让我们了解,更能使我们感动的是:这三味书屋里发生过的,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这是一件什么事?(板书“早”)。刻“早”是一件小事,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动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去学学这个故事?是课文的第几段?
1、请大家积极阅读这段话,自己去体味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去看听计算机为你提供的“课文欣赏”的内容,一定能帮你更准确地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学习。)
2、重点交流,反馈下面3个句子。
(1)理解“害”、“于”、“当铺”的意思。
(2)理解“一面„„一面„„”、“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与药铺之间”,体会到当时鲁迅一家生活艰难,鲁迅小小年纪就要担起生活的重任,非常懂事、孝顺。(板书:生活艰难)
(3)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
●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书桌上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早”字。
①理解“默默”。要是你是知道鲁迅迟到原因的一位同学,你会怎么跟寿老先生说?而鲁迅呢?他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板书:默默 刻:决心改正)他会暗暗对自己怎么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②范读:老师在哪个地方特别作了处理?为什么这样读?你想怎么读?
③练习用“默默“说话。
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特别是理解了“默默”在中的丰富内涵,那么你能用“默默”来说一句话吗?
鲁迅走在去当铺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鲁迅走在去药铺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鲁迅走在去三味书屋的路上,心里默默地想:()。
任选一句完成,交流,师点拨。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①为什么用“刻”不用“记”、“印”?
②为什么要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板书:深深、刻、时时提醒)
3、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把勤奋好学的鲁迅刻“早”的故事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用来勉励我们自己。齐读。
三、拓展延伸
1、小结:从这个刻“早”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2、小朋友们想更多地了解鲁迅爷爷吗?学校图书室里有很多介绍鲁迅的书,大家可以去借。课外大家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时搜集到的资料放到教室门口的“语文新知堂”里交流。今天课堂上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份电子读物。我们到介绍鲁迅爷爷的网页去看看。(让学生点击课件中“走近鲁迅”进入,自由浏览。)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看了丰富的介绍后,一定更深地体会到了鲁迅爷爷确确实实把在三味书屋里刻的“早”字牢牢地记住了,并时时提醒自己,做什么事都争分夺秒。鲁迅先生一生不息地奋斗,终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鲁迅小学的学生,更应该向鲁迅爷爷学习,长大后也成为一个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五、作业巩固。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第6题。
板书:
三味书屋
奔走于„„之间
(生活艰难)
早
默默
刻
深深
刻
◆[2003年11月11日]
争分夺秒
(决心改正)
(时时提醒)一生奋斗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童年梦痕”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的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
鼎沸 dǐng 锡箔bó 鉴赏jiàn 脑髓suǐ 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2、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五。合作交流,感悟探究(百草园的生活)
1.阅读1—8段,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明确:(学生畅所欲言: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2、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分析对先生的描写
(1)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C.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训练: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学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和准确运用动词叙述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感受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景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2.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即清晨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正字:
确凿(záo)菜畦(qí)斑蝥(máo)人头攒(cuán)动 攒(zǎn)钱 敛(liǎn)脑髓(suǐ)秕(bǐ)谷 蝉蜕(tuì)书塾(shú)宿儒(rú)半宿(xiǔ)星宿(xiù)倜(tì)傥(tǎng)拗(ǎo)断 拗(ào)口 执拗(niù)荚(jiá)豁(huî)达 豁(huō)口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确凿:确实无误。菜畦:菜地。
缠络:缠绕。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答礼:还礼。倜傥:洒脱大方。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方正:行为、品性正直无邪。人声鼎沸:人生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设计说明:以上两部分内容均为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三、精读赏析
1.从题目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那么两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 明确:第9段是过渡段
2.齐读第一部分,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这一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明确:从乐景、乐闻、乐事三个方面体现的。4.探究质疑:
(1)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矛盾吗?
明确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已经隔了多年,印象淡薄,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对“我”而言,百草园中的景、物、事却好看、好听、好吃、好玩,充满着诱惑和吸引力,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儿童无拘无束的天性在这里得到自由发展,对于周围世界的探求欲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因此,“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乐景)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为的是突出强调下面“单是”的内容。
B.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视觉:a.颜色: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蜂与菜花;b.形状: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光滑的石井栏,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C.从写景的顺序来看:先写整体的绚丽多彩,后写局部“泥墙跟一带”的“无限趣味”,点面相互映衬。每一层内部的条理顺序也很讲究。第一个“不必说”是写的植物,顺序是由低到高;第二个“不必说”是写的动物,顺序是由高到低;写“单是”的内容是先写动物,次写植物,再写“我”的活动(四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整段文字条理分明,言之有序。
D.从季节上看:桑葚、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完整的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师(过渡语):那菜畦、桑葚、黄蜂的色彩是那么鲜亮,那鸣蝉、油蛉、蟋蟀的吟唱是那么动听,那覆盆子、桑葚的味道是那么美,还有蜈蚣、斑蝥和何首乌,是那么好玩。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百草园啊!百草园有趣的还不止这些景物呢?还有什么呢?(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乐闻)若学生回答不了,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点拨: a.童年的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b.这个故事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我”,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雪天捕鸟?(乐事)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优美的景物)、乐闻(迷人的故事)、乐事(有趣的游戏)。时时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
快乐生活。
七、作业: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2.仿照“雪天捕鸟”的动作描写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你玩某种游戏的过程 3.朗读“三味书屋”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齐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第9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2.讨论: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你认为“三味书屋”部分与前面的“百草园”部分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不限答案,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就行。通过此题的讨论,可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若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上来,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加以引导: 1.对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三件——拜师、问师和读书
2.想一想,对于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及拜师(9、10自然段),“我”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奇感
3.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明确: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4.作者为什么要写“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和先生念书的场景?想一想,对此情景,“我”是什么态度?
(教师可简要介绍学生与先生所读内容的大意。有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作者怀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儿童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幽默的态度对此进行的绘声绘色的回忆,笔调充满欢乐、天真,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5.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一是方正、质朴、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三是很“和蔼”,开始严厉,后来好起来,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读书很投入。6.三味书屋的生活有哪些趣味?
明确:一是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的追忆之情。
四、作业 1.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思考童年生活对鲁迅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