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代码:Z0305010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学时数:总学时72 学分数:4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一、说明部分
(一)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实务》是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主要基于社会工作原理和方法之上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本课程是培养具备“爱众亲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技能,能及时回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社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人群提供直接的专业服务,并藉以专业的服务提升社区管理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社会工作人才。
(二)教学目的
①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方法和技巧。
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具备及时觉察社区居民的问题和需要,并对之进行预估与计划,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帮助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
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社会工作“爱众亲仁”“助人自助”的工作伦理的认同更深入,并能自觉地去运用。
(三)教学方法: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和辩论、与外部机构实务工作人员的学习和交流。
(四)考试方式 :闭卷与随堂考查相结合,以闭卷为主;期末考试占70%,平时作业30%。
(五)教材: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 编写(2010),《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含义、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重点掌握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2学时)
1、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含义。
2、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3、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2学时)
1、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2、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2学时)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1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步骤或每个阶段或步骤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任务、内容、方法和技巧,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第一节 接案(2学时)
1、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2、接案应注意的事项。第二节 预估(2学时)
1、预估的目的和任务。
2、预估的基本步骤。第三节 计划(2学时)
1、服务计划的构成。
2、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3、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第四节 介入(2学时)
1、介入的分类。
2、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第五节 评估(2学时)
1、评估的目的。
2、评估的方法。
3、评估应注意的事项。第六节 结案(2学时)
1、结案的任务。
2、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儿童需要、儿童问题、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和特殊整合方式。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2学时)
1、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
2、儿童的需要及问题
3、儿童社会工作基本要素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2学时)
1、宏观层面: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促进儿童的养育;推动儿童教育事业;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环境;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开展儿童家庭服务;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
2、微观层面: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救助;对孤儿、弃儿的救助;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儿童个案工作的方法:个别谈话;咨询服务
2、儿童小组工作
3、儿童社区工作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青少年需要、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2学时)
1、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
2、青少年的需要有哪些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2学时)
1、青少年个案
2、青少年小组工作
3、社区工作
4、整合性运用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三大方法的运用
2、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2学时)
1、老年人的特点
2、老年人的需要
3、老年社会工作目标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2学时)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与情绪问题
3、精神问题的解决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5、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老年个人家庭工作方法
2、老人小组工作方法
3、老年机构照顾
4、老年社区照顾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妇女的需要、妇女出现的问题、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妇女的需要及问题
2、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针对特殊困难女性服务内容
2、针对全体女性人口社会工作内容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个案方法
2、小组方法
3、社区支持网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残疾人需要、残疾人问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2、残疾人的需要及问题
3、残疾人的特点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2、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社区康复模式
2、社会康复模式
3、职业康复模式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矫正对象特别是违法犯罪人士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掌握这一工作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矫正社会工作的方法。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2、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3、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4、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2、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3、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4、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第三节 矫正社会工作主要方法(2学时)
1、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2、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和特点,明确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特点以及内容。掌握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方法,服务于正在服役或已退役的军人。
第一节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
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
4、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2、光荣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3、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
4、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5、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
6、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2、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入重点
3、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
4、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什么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依托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面对生活困难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展开以济贫、解困、扶危等救助活动。掌握面对不同救助者采用不用的救助方法。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概述(1学时)
1、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2、社人求助的基本程序
3、社会救助的特征
4、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5、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6、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求助
2、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3、灾害求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4、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2、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3、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特征和假设,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学会运用方法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家庭社会工作
2、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家庭社人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2、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3、我国开展的家庭服务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2、家庭社会工作的实施步骤
3、家庭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 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校社会工作的涵义、要素和功能,学会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学校中,如何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有机连接,需要在学习中联系实际认真体会。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
2、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
3、学校社会工作的要素与功能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针对学生一般的学校社会工作
2、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3、结合家庭与社区的力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2学时)
1、抗逆力的理论与方法
2、个案管理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3、团体辅导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什么是社区社会工作?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内容,灵活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通过实践将所学内容深刻体会。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社区的含义
2、社区社会工作的定义
3、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4、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社区服务
2、社区就业
3、社区治安
4、人民调解
5、社区卫生
6、社区教育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
2、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十四章 医务社会工作(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医务社会工作的含义、特点,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方法,学会如何在医院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精神健康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第一节 医务社会工作概述(1学时)
1、医务社会工作的含义
2、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
3、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
4、医务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第二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学时)
1、医院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2、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3、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2学时)
1、医院社会工作主要方法
2、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3、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参考教材及图书资料:
1.库少雄 主编(2002),《社会工作实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童 敏 主编(2008),《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美)内廷等著,刘继同,隋玉杰等译(2006),《宏观社会工作实务(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朱眉华,文军 主编(2006),《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二篇: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教研室
《个案工作》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个案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 总学时:20课时/总学分:1学分
二、实验目的
在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个案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案工作理念及价值观,熟悉个案工作的原则,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三、基本要求
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验部分为个案工作方法的实训课。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其次,要求学生掌握个案工作理论模式的基本知识;最后,要求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会谈过程中的专注表达训练 2学时 目的:
1、让受助者感受到充分的接纳和关注;
2、鼓励受助者去表达,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3、便于工作者与受助者专业关系的建立。
要求:
1、面向受助者,距离要令两人感到舒服,斜坐或正对面坐;
2、面部表情放松,不要皱眉、可以略带微笑;
3、手势自然松弛,四肢可自然摆放,身体向受助者方向微微前倾;
4、眼神接触,不逼视受助者,也不眼神游离;
5、全身保持开放的身体语言,以关注的态度与受助者在一起。
6、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
练习:
1、一对一角色扮演,深刻体会专注表达的要求。
2、每一对同学做演示时,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认真指出演示同学的优缺点。
3、参看视频片段,谈论问题:若你是组员,在工作者使用“专注”技巧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实验二:会谈过程中的同感表达训练 2学时
目的:
1、同感是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前提之一。
2、同感可以是工作者更准确全面地掌握受助者的情况。
3、同感为受助者提供了倾诉的机会,可大大缓解求职者的紧张情绪。
要求:
1、走出自我参照体系,进入受助者的内在参照体系。
2、加强观察力训练。受助者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等,都是很好的线索。受助者说话时的语速及用词也是很好的线索。
3、学习作逻辑判断。
4、非评判态度。
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同感”?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作者,应该怎样回应?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三:会谈过程中的情感反应训练 2学时
目的:
1、有助于增进同感和双方情感的沟通。
2、有助于受助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3、情感反应有助于工作者对受助者表达的准确理解。要求:
1、仔细倾听受助者所表达的语句,尤其要注意语言表达中的情感词
2、仔细倾听受助者表达语句的语音、语调。
3、仔细观察受助者的身体语言。
练习:
1、两人一组,一位扮演工作者,一位扮演受助者。每次练习结束后,角色互换,重复此练习。“受助者”从下列情感中任选一种:
满足、幸福、迷惑、愤怒、沮丧
选定后不告诉“工作者”,并开始以体语的方式表现这种情感。此时“工作者”必须精确地识别“受助者”所表达的情感。
2、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受助者和工作者。
“受助者”从下列情感中任选一种:
惊讶、感动、紧张、悲伤、愤怒
选定后不告诉“工作者”,开始用一或两个句子表达所选定的情感,句子应包括与此情感有关的情感字词。“工作者”则以下例两种方式来确认:
(1)使用“受助者”所用的情感字词来重复此种情感;
(2)使用与“受助者”不同的情感字词来重复此种情感; 实验四:会谈过程中的真诚训练 2学时 目的:
1、可以给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关系,能够让受助者知道自己可以坦白表露自己的软弱、失败与错而无需顾忌;
2、工作者本身的真诚坦白,也可作为一个良好榜样。要求:
1、工作者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工作者要有自信,但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3、工作者不要刻意保持自己的“专家形象”。
4、工作者切忌在辅导过程中作冗长的个人分享和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5、真诚也不是实话实说,真诚与实话实说有联系,但不能相提并论。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真诚”?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作者,应该怎样回应?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五:会谈过程中的对质训练 2学时 目的:
1、协助受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的境况提高自决、促进了解。
2、协助受助者发现和了解自己对他人的一些混淆与态度。
3、通过对质工作者与受助者可对事物作出精确地探讨。
4、指出受助者在运用各种资源时的矛盾,然后进一步协助他正确而又有效地善用被忽略的资源,寻找适当的帮助。要求:
1、对质要建立在相互信任、融洽的专业关系之上。
2、对质应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语句应委婉,不要让它成为工作者随意发泄情绪的工具。
3、对质时一定要指出受助者言行中出现矛盾或偏离现实的地方。
4、对质的使用最适合于有侵略性和具有操纵性的受助者,或是经常向工作者挑衅的受助者。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对质”?为什么?工作者在对质时,需要留意什么?为何受助者对工作者的对质没有反感?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六:初次会谈的结构技术训练 2学时 目的:
1、减少受助者的疑虑和不且实际的期望;
2、协助受助者了解个案辅导过程,减少受助者的焦虑;
3、协助受助者做准备,以利于辅导的顺利进行。要求:
1、熟悉个案辅导的具体要求和条件;
2、具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
3、对某些具体要求提前设计。练习:
1、请用结构性技术,回应受助者的问题。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实验七:会谈过程中的澄清技巧训练 2学时 目的:
1、澄清受助者的想法、感受、行动原因、经历的情境,可以让工作者对受助者有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2、协助受助者做深入具体的走我探索,时期对自己想要表达的问题、面临的处境有角清楚地了解。
3、促使受助者体会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要求:
1、工作者与受助者在接触、交往的初期,不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受助者的问题、经历、言语及非语言的信息而不做澄清。
2、封闭式问题裨益过多,会令受助者不安,有被盘问的感觉。
3、要留心倾听,以免自己误解、遗漏了受助者所表达的基本信息。
4、工作者向受助者传达了信息以后,应留意受助者的非语言表达,以了解受助者是否领会了工作者的信息。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若你是居民,你对工作者的澄清会后什么感觉? 工作者的澄清有什么作用?
2、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在这个小组对话中,工作者为什么要用澄清?
3、书面作业一份。实验八:角色扮演 6课时 内容:初次会谈模拟
选取阶段:“申请与接案”阶段的初次访谈。目标:问题的初步探索与关系建立 会谈时间:30分钟 程序:
1、三人小组角色选取 观察者 案主 个案工作者
2、角色任务 案主:
(1)带着本组抽到的问题求助
(2)认真体会与个案工作者角色的同学互动中的感受(3)在结束后,总结评估。(如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其中(2)(3)在结束后成文。个案工作者
(1)在了解完本组抽到的个案后初步拟定初次访谈目标,并在会谈后评估目标完成的情况。(2)尝试使用所学过的技术。(3)做简要的会谈记录。(4)在结束后,总结评估。
其中(1)(2)(3)(4)在结束后成文。观察员
(1)仔细聆听案主与个案工作者的对话。(2)总结你所观察到的个案工作者所使用的技术(3)评价整个互动过程和关系建立的情况(4)试图发现个案工作者的限制之处。(2)(3)(4)成文。&抽签 &开始会谈
&会谈之后,各自在课堂上完成文字部分的撰写。&上交作业
个案1:离家出走的少女 某女,17,父母离异,与母亲关系不佳,经常吵闹,经常离家出走,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前几天刚回家。学校老师带她来机构求助。个案2:不敢出门的女孩
某女,19,一年前同其男友出门,遭遇车祸,痊愈后回家,半年前声称不敢出门,出门减少;三个月前根本就不敢出门,父母与她2一起来求助。
个案3:硝烟中的男孩
某男,15,父母离异,同父亲生活.父亲酗酒,经常打他,出手很重,总是伤痕累累。在校人际关系不佳,学习成绩不好。有好几个机构对其父母进行辅导,经机构介绍来求助。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综合成绩=出勤成绩占20%+实验成绩(角色扮演)占60%+实验作业占2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自编《个案工作实验室计划》
参考书目:《辅导与心理治疗》 林孟平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社会工作基本技巧教材》 黄陈碧苑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有:现场录像、录像回放、修改后再录;案例呈现、电影节选、案例讨论;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阅读;电子文本设计、音像制作,小组观摩等。技术手段的使用,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征,是对平面教学和文本教学的积极补充。
《小组工作》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 总学时:20课时/总学分:1学分
二、实验目的
小组工作是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注重实践。开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参与各种小组活动的机会,要求每个团体成员参加进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团体社会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工作技巧与方法。
三、基本要求
小组工作是一门偏重实用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要求: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为手段,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学生要积极参与,真正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来,与其它组员积极互动、沟通,达到实验课的目的;第三,提前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时间、场地、器材、设备等,并注意安全。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组成技术 目的:
1、建立小组目标
2、招募筛选成员成员
3、决定小组的性质
方法:
1、建立小组目标的技术小组目标是小组小组行为的引导,为小组指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清楚的目标可以帮助组员理解他们聚在一起做什么。
2、成员构成的技术
(1)评估成员资格。(2)招募成员与筛选成员。
要求:
1、积极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行的、可评估的。
2、确定恰当的人数,确定小组的性质等。练习:
1、谁是谁
目的:让成员尽快熟悉起来,在活跃的竞赛气氛中彼此认识和了解。
2、知你知我
目的: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实验二:起始技术
目的:
1、使小组成员尽快、有效地相识
2、建立成员对小组的信任,使成员从小组中获得最大收获
3、建立小组契约
方法:
1、结识技术。结识技术就是使得小组成员尽快的相识,使大家拉近距离,减轻焦虑和不安感,彼此了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自我接绍、互相介绍、信任跌倒、信任圈等。
2、分组技术。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小组对组员人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分组非常重要。分组的方法有报数随机组合法、抓阄随机组合法、内外圈组合法、活动随机组合法等等。
3、让成员从小组中获得最大收获的技术。这项技术协助成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了解如何从小组经验中获得利益。(1)注意自己的感受,主动积极的参与并表达自己。
(2)倾听关心别人,也尽可能得给予别人适当的回馈,但避免忠告、建议与讽刺。
(3)可以合理肯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正面、负面的情绪。(4)时常检讨小组的过程是否能过增进学习,以及小组的行为是否有助于促进小组的目标。
(5)领导小组不只是领导者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具有领导的功能。
4、建立小组契约的技术。小组契约的建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邀请成员共同讨论规范。
要求:
1、起始技术有语言的形式和非语言的形式,活动方式是也有多种。哪种方式最合适,要根据小组的结构、成员的特征而定。
2、分组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适当的组合方法不仅会造成适合谈话的小团体,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功能。
3、以一些原则作为促动,协助成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了解如何从小组经验中获得利益。
4、为保证小组正常发挥功能,双方都要遵守一些小组的规则,因此建立小组契约是必不可少的。在契约中保密、守时、不可身体攻击都需要特别强调。实验三:过程技术
目的:此阶段技术的练习,在于使成员有机会面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了解和顿悟,发现过去和现在经验与行为的关联。
方法:
1、引导参与的技术。引导参与的技术是指小组领导者能依照小组成员的需要去引导他们,通过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刺激成员思考、沟通,以确定解决问题的行动。因此,小组领导者必须鼓励并协助小组内各成员讨论和决定小组的事物,鼓励并给小组内每一位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
2、解决问题的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是指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环境的变化,积极地作出符合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选择、决定,减轻由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使身心有效地适应社会,以达到生活的目的。一般步骤有
(1)了解问题的存在,确认有解决的必要。
(2)分析问题的性质,直接面对问题的目标,开始搜集有关资料。
(3)分析资料,列举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
(4)评估每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可行性及预期效果。
(5)运用观察或实验解决问题。
(6)选定最合宜的可行方法,去解决问题。
3、角色扮演的技术。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心理剧和社会剧两种表演方式。角色扮演通常由小组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人际关系的技术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角色扮演的程序(1)事前的沟通:领导者向小组成员解释角色扮演的价值,是成员有所了解,并激发参与的热情。
(2)说明情境:将要扮演的情境及其特征加以说明,让成员有机会询问并提出建议。
(3)自愿选择角色:领导者鼓励成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4)即兴表演:情境确定、角色确定的前提下,领导者要协助成员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鼓励他们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台词自己决定,当场发挥。
(5)帮助观众做明智的选择:有的剧情人物不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观众,观看表演,并分析演员的言行,表演结束时提供个人的意见。
(6)表演结束,共同讨论:当所有的扮演者觉得无法继续演下去或领导者认为已达到目的时,随时可以停止表演。领导者要让每个表演者说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提供意见,最后由观众发表意见。(7)重演:为了使小组成员对某种角色讨论的更深入,可以让表演者重演,或换人表演,扮演者可参考讨论的意见,用不同方法表演。(8)互换角色:如果某个成员对某种角色强烈的表示出否定感情时,可以劝他表演该角色,这样可以从不同观点去看当时的情景,又可以促进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增进自我反省的机会。
(9)总结:领导者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整个活动的机会、感受、互相启发、相互支持。
4、变换形势与体验的技术
(1)内外圈交流的方式:如果小组中的成员有不同的意见或特质时,可以让小组成员分为内外圈,增进了解与探讨彼此间的差异。如:请比较沉默的成员与投入较多的成员分为内外圈,或请赞同或否定某种意见的成团分为内外圈,彼此讨论、倾听个人感受与想法,最后再归纳整理。
(2)增加体验的方式:当小组有必要聚焦某一成员或某一主题,可以通过夸大其情绪、想法或行为,让他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领悟。此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情境灵活运用。如,一成员一直觉得负担很重可以让该成员拿本书压在头上,感受此负担,或者背着一个成员并绕圈逐一在每位成员面前说:“某某,你…让我负担很重。”
5、及时介入的技术。小组进行过程中当领导者发现以下现象出现,应尽快介入,加以引导:
﹝1﹞一个成员为另一个成员说话
﹝2﹞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在小组之外的人、事、物时。﹝3﹞小组有不一致的行为出现时。
﹝4﹞小组变成无效率的漫谈时。
﹝5﹞成员中有人认为其问题是有某人引起的。等等 练习:
1、信任之旅
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
练习结束后讨论以下问题
﹝1﹞对于“盲人”,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使你想到了什么。
﹝2﹞你对你的伙伴的帮助是否满意,为什么?
﹝3﹞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新发现。
2、镜中人
培养成员对他人的敏感性,相互沟通,相互接纳。
讨论:今后生活中如何应用各种感受。
3、图画接力赛
培养成员合作的态度,训练思考、讨论和创意的能力,学习合作的行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验四:结束技术
目的:处理小组结束时的情绪;总结小组经验,运用于实践;愉快结束小组。
方法:﹝1﹞结束之前,成员可以互相赠送小礼物,道别祝福。
﹝2﹞小组领导者在结束时对小组作一简要的回顾与总结。
﹝3﹞小组成员反思自己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达到了期望。
﹝4﹞展望未来。明确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巩固小组的效果。练习:每次结束邀请成员个人总结,鼓励成员说出此次聚会对他们的意义。我们大家都来说。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综合成绩=出勤成绩占20%+实验成绩(角色扮演)占60%+实验作业占2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自编《小组工作实验室计划》 参考书目:《小组工作》 刘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区工作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区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时间:第六学期 总学时/总学分:18
二、实践(实验)目的
社区工作课程必须系统掌握专业社区工作的主要理论与技巧,并将此在本土予以演绎。学生要懂得参与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以及社会工作中服务提供者的拍档关系。学生除听课外,必须通过讨论、实地考察、项目运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
三、实践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项目过程、集体讨论和项目分析,是学生潜能得以激发,从而推动学生在弄清社区工作主要理论的基础上,体会、领悟进而把握专业社区工作的实务技巧。
四、实践安排
1、进行一次。学生应该学会应用“准备阶段”的专业知识,依托专业视角对小区进行探索,把握尽可能多的资料。
2、教师将根据“模式选择”主题的架构,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应该根据本学期的所学知识、实务体验和个人反思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社会工作学生的应有风采。
3、学生按照既有分组,选择政府正在推行不同社区项目,利用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常规剖析。每组所有同学都必须参与相关工作,集体向其他同学进行汇报,每次汇报与回应的时间为15分钟。汇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社区项目计划、中期社区项目推展和展开社区项目评估总结。
每组在完成总结汇报后,提交针对该项目的分析论文一篇,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章附以参考文献并注明写作分工,并在6月30日前递交,逾期不交者其小组论文不得分。
五、实践内容
学生以社会工作的身份,发现某个社区的问题,推行社区工作项目。全程约3个月。全班分若干小组,每组五人左右(名单见分组表)
1、教师在3月上旬进行布置,各组学生随后分工合作。各组在整合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其它资料和个人体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社区,探索可行的社区项目,并进行详细策划,于3月20日前完成计划书初稿。
2、各组在3月22日公开介绍计划书的主要内容,每组用时15分钟左右。全班同学分别对不同项目进行讨论,努力使计划书步向完善。随后一星期内,各组整合计划书初稿与他人意见,形成准备推行的项目计划书。3月29日将计划书终稿递交给老师。
3、各组根据项目计划,自行推行社区工作项目。
4、项目推行中,各组可以在保证可行性的前提下动态修订工作内容。4月初,各组与其他组分享该项目执行体验,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5、项目必须在6月1日之前结束并完成书面总结工作。6、6月中旬,各组进行项目总结汇报。每位学生对组内其他学生在项目中作用及其他组学生的汇报进行评分。
7、项目的整个过程必须充分体现社区工作的技术。每次汇报由组员进行分工,所有组员必须分别成为三次汇报的主要汇报者,汇报的时间、内容等须进行恰当安排,并共同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
六、实践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社区工作实践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基础上的无记名打分,平均初期、中期和总结社区项目的三次分数为最终实践分; 社区项目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1)社区项目15分,计划书5分,阶段成果(论文)10分,整体汇报10分。或者是(2)特定项目20分:剖析汇报10分,小组论文10分。
第三篇: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一/
(一)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推动社区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低龄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价值的肯定。高龄老年是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社区关怀照顾。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宣传画廊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宣传“手拉手”。俱乐部成立的背景:
社区目标意义:唤醒居民对高龄老人问题的关注,主动邀请、鼓励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让低龄老人体会到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提升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考虑老人的担心和顾虑,要预估志愿服务过程中安全风险,并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邀请低龄老年人的子女一道参与志愿服务。
3、提高低龄老年人的参与能力。
要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低龄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与高龄老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提升老年志愿者的信心和能力。
4、提供资源支持。
为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为志愿者购买保险等,开展志愿者激励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保障他们的安全。
(二)运用推动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策略时的工作重点(主要)
1、要注意倾听低龄老人及其家人的想法和其他居民的反响。
2、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社会工作者要与低龄老人建立良好关系,尊重他们的参与,并与志愿者一起开展工作。
3、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时,要是和老年人的特点,关注老年人兴趣点,让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有成就感。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由于本科目没有客观题,所以复习的时候.细枝末节的东西并不需要花太大的功夫去记忆了(比如儿童社会工作一章,教材中关于宏观的和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到底各有多少,就不用记得特别清楚,只要知道大致的内容即可)。十四章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来解读,前面两章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重点要掌握从接案一预估一计划--介入一评估——结案这六大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后面十二章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不同领域,重点要掌握每个领域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力法。固为在做“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时—定需要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把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比作是答题的“框架”或者“骨骼“.那么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就是”实体”或者“肉体“了。“框架”和“实体”、“骨骼”和“肉体”两者一经一纬.一纵一横.就组成了“案例分析题”或“方案设计题”的主要内容了。所以,做主观题时,请大家一定首先要想到这一纵一横的框架。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无沦是对“案例分忻题”,还足“方案设计题”,服务对象的问题预估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它是决定这两类题目正确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考试的指导数材。网此每本书的容量都不宜过大,从而导致《社会工作实务》一书中案例显得太单薄、太稀缺(这也是其他两本教材的共同特点,所以整套套教材成了高度概括的理论著作).没有丰富多样的案例,考生要理解掌握本科目,就相对比较困难唯一些。这里就需要考生自己多做些课外作业收集一定叶案例,跟教师、同学切磋.
另外,由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时不久,且绝人多数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本土化的理论模式和实务经经验在探索阶段,又是第一次全国性的考试,所以笔者推断,近儿年的考试,主观题中需要你明确指出理论运用的概率应该比较低,主要还是以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务模式和过程的整体把握为主.
第五篇: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所谓模式是指对现象所做的总结和概括,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运行发展的过程,是将现象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后的一种抽象,它能够为行动提供指引。
2、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共性的概括,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涵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系统。
3、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社会工作者为了评估和解决人的问题:必须了解人在每个发展阶段的需要和资源,同时也要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如何认定和满足这些需要,包括人们生活中的各个社会系统(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以及社会系统是如何推动或阻碍人们保持与获得健康、幸福的理论和知识。②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每个部分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系统论重视分析社会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服务对象与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形态和性质。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对服务对象问题所持的观点:
一、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理模式,即不再是一种个人归因。其问题的产生是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采取“社会病理”模式,既考虑对象外在环境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情况,也考虑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以及人们所处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或不公平。
二、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内在生理或心理的行为特征层面,而且涉及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三、服务对象问题的相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
四、服务对象问题的处理需要采取周延和连续的整合观点。③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一脉相承。栖息地是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存空间是指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滋养性环境能够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和支持,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发展。如果人面对生活压力又缺乏 社会支持,便会出现严重沮丧,甚至产生偏差行为,这种环境是不友善环境。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适应不良指的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类的发展公式是D=F(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主动的、有目的和目标的,人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及选择。生态系统工作切入点:1)微观系统指个人在亲密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2)中观指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一是中间系统,两个以上的系统间发生关联,二是外在系统即两个以上的关联系统发生关联。3)宏观系统包括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使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焦点放在:一是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二是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先移除环境对人和群体的阻碍,四是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
生态系统理论下工作实务的任务,生态系统理论说明,个人或家庭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单纯是个体内在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不足与障碍,是多种因素互动而形成的。
一、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二、环境的品质,三、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干预的目标在于:一要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二要聚集于加强或建立社会支持。通过对环境进行干预,从而增进人与环境的调和度。社会工作的功能就在于增进个人、家庭、群体的需要与环境中的支持资源的两相调和度,同时兼具直接服务和宏观干预两个层次的专业功能。直接服务重在通过环境工作提升个人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满足发展的需要。间接服务是在社区、组织及政策倡导等层面发挥专业功能。④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1)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的宗旨是: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都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优势视角的优点在于它有分析、探索和发展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也在于它为服务对象培养那些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环境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社会工作的角色是帮助对象自我增能。优势视角认为: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的、可以发展和可以扩展的资源。优势视角强调:1)每个人小组家庭都有优点,都有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资源。2)创伤疾病可能是伤害,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3)个人和小组家庭潜能是无限的,4)社工与服务对象协作才能更好提供服务。5)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优势视角将增能建立在五个理念之上: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对象能力的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对象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社工的角色不是为他人增能还是帮助人们自我增能,社工要避免以一种父爱主义的姿态与服务对象沟通。优势视角提供另外一种态度: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可以发展和可以扩展的资源。
4.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和群体、组织以及社区的需要和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有内部原因,也有其外在的诱因。
5.内外影响力范式试图解释为什么对相同的处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行为,协助社会性工作者理出其中的头绪。基本假设是人自身及其环境中生成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用某种方式行事,即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等各种力量的交互作用导致的行为。
6.生命周期理论观点,通用过程模式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协助,消除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素。7.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基本要素:个人或系统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个人或系统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或系统的困难与社会问题的关系。(1)非正式系统: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非正式系统资源能够提供物资与精神的帮助,情感支持,建议、信息,或直接提供具体服务和资源,如帮助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临时性帮助,如借与钱财。(2)正式资源系统:一种是群团组织,如工作单位、各专来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另一种是社会性资源,如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
8.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改变必须是一种主动与自发的过程。必须启发与促进对象内心的动机与愿望,使改变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运用综合方法。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五、整合的价值观。
9.改变媒介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他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在“问题-解决”的改变过程中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服务对象的改变媒介不只是社会工作者还包括其他的助人者,即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目标系统为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