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学讲义(完整版)
宪法学讲义(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A.5 B.7 C.10 D.15
2、某市化工厂排放污染物,致当地一养鱼专业户王某的鱼大部分死亡。某市环保局对化工厂作出行政处罚,王某要求化工厂赔偿损失。环保局在处理王某与化工厂赔偿责任纠纷时,作出了调解,但化工厂不服。下列哪些选项是化工厂不能做的?()A.依法申请仲裁
B.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向环保局申请复议 D.可以和王某协商
3、王某贩卖盗版光碟被文化局查处,罚款1000元。王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复议机关也维持了处罚决定。王某逾期不履行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如何处理?()
A.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C.由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5、对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以()作为被申请人。A.委托的组织 B.委托的行政机关
C.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
D.由申请人选择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由被委托的组织
6、某县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土地管理局.某镇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调查处理县机关干部和城关镇干部违法占地建房问题。联合调查小组对县机关某干部李某作出了处理决定,没收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所建的楼房。处理决定是以四个单位联合发文的形式作出的,盖了四个单位的公章。李某不服,申请复议。本案的复议机关是()A.县委
B.县土地管理局 C.县人民政府 D.市土地管理局
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
为之日起()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的除外。A.30日 B.60日 C.一年 D.两年
8、王某贩卖盗版光碟被文化局查处,罚款1000元。王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复议机关也维持了处罚决定。王某逾期不履行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如何处理?()
A.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C.由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9、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是否可以向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再复议?()A.不能申请再复议,因为我国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
B.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法律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 C.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议 D.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复议,但规章另有规定时,可以在经过一级复议后申请再复
10、县公安局民警甲在一次治安检查中被乙打伤,公安局认定乙的行为构成妨碍公务,据此对乙处以200元罚款。甲认为该处罚决定过轻。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甲既不能申请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B.甲可以对乙提起民事诉讼
C.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可以申请复议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D.对乙受到的处罚决定,甲应当先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
11、某市交通局发布文件,规定对高速公路过往车辆征收过路费。徐某驾车路过被征收过路费,他认为这属于乱收费,欲提起复议申请。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徐某可以直接对该征收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B.徐某可以针对该规范性文件要求复议审查
C.徐某可以在申请复议征收行为时要求审查该规范性文件 D.徐某不必经过复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2、对某市某县公安局派出所以该县公安局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应由下列哪项所述机关管辖?()A.该县公安局 B.该派出所
C.该县人民政府或某市公安局 D.某市人民政府
13、李某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则()A.可以暂时终止诉讼
B.由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是否准许
C.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终止 D.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
14、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1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在这种情形下,下列选项中那个说法是正确的?()A.复议申请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B.复议申请人可以申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其受理 C.复议申请人可以申请上级行政机关直接受理 D.上级行政机关只能责令复议机关受理
16、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17、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A.5 B.7 C.10 D.15
18、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某治安联防队受公安机关的委托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在一次巡逻中,因发现王某一伙人有结伙殴斗的危险,遂对王某等人进行了警告,但王某不服提出复议,那么此案,应以谁为被申请人?()A.治安联防队 B.公安机关
C.治安联防队和公安机关
D.不能申请复议,谈不上以谁为被申请人
19、某村村民吴某因家里人口多,住房紧张,向乡政府提出建房申请。经乡人民政府土地员刘某批准后,即开始划线动工。周围左邻申某与右邻崔某发现吴某占用了自己使用多年的宅基地,即同吴某交涉。吴某申辩说建房是按批准文件划线动工,不同意改变施工计划。如申某与崔某申请复议,应当向下列什么机关提出?()A.乡政府作为复议机关 B.县政府作为复议机关
C.县政府土地管理局作为复议机关 D.县政府法制局作为复议机关
20、某市交通局发布文件,规定对高速公路过往车辆征收过路费。徐某驾车路过被征收过路费,他认为这属于乱收费,欲提起复议申请。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徐某可以直接对该征收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B.徐某可以针对该规范性文件要求复议审查
C.徐某可以在申请复议征收行为时要求审查该规范性文件 D.徐某不必经过复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1、对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以()作为被申请人。A.委托的组织
B.委托的行政机关
C.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
D.由申请人选择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由被委托的组织
22、某市交通局发布文件,规定对高速公路过往车辆征收过路费。徐某驾车路过被征收过路费,他认为这属于乱收费,欲提起复议申请。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徐某可以直接对该征收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B.徐某可以针对该规范性文件要求复议审查
C.徐某可以在申请复议征收行为时要求审查该规范性文件 D.徐某不必经过复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篇:比较宪法学讲义文本
比较宪法学
比较宪法学是现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国家宪法现象的独立的学科。在价值与事实、规范与现实、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人类将更加珍惜通过长期的宪政实践所积累的经验。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宪法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宪法运行等方面对当今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既注重于对主要国家宪法中共同内容的介绍,更着力于对有关国家宪法的不同规定及其实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剖析,突出了不同国家宪法内容的差别及其宪政实践的特色,有助于认识和感悟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性,加深对宪法学课程中所学一般知识与理论的理解。
时事分析:
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附1:美国“9·11”十年 2:微博言论及其界限 3:梅普组合新时代? 4:英国最高法院两周年
5:美国总统为何多是法律人? 6:救援中的日本自卫队 7:悦悦事件的比较思考 8:没有宪法的国家
9:人类性别、公民身份与权利保障 10:残疾人火车票半价的思考 11:居民身份证法修改
12:公务员招考中的歧视现象 13:从防艾到少数人权利保障
14:普京的选择:权力还是人民?
导论
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
(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
对于比较宪法学是属于宪法学的一门学科,还是属于比较法学的一门学科?在学术界也是存在着争论的。
1、“宪法学”+比较 →宪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宪法学是研究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比较宪法学则是从比较对照的角度加深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科学。
2、“比较法学”+宪法 →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比较宪法或比较宪法学,是比较法的一个部门,它是对作为各国根本法-----宪法或首要部门法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研究。
这两种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方法与对象的特点。总的来看,以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来看,比较宪法学与宪法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来看,1
比较宪法学又是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要遵循比较法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则。
(二)比较宪法学的性质
1、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宪法学
2、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宪法学
二、比较宪法学在我国的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宪法学首先是从西方国家中发展起来的。运用比较方法探索宪法发展规律,是宪法学理论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890年布戈尔(Burgess)所写的《政治科学与比较宪法》 米尔恩的《宪法的国际化》、罗文斯坦的《比较宪法学总论》等
(一)清末立宪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实行新政立宪 1905年清廷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二)民国时期
王世杰的《比较宪法》(1927年)
王世杰、钱端升合著的《比较宪法》1936年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还有程树德的《比较宪法》(1931年)、丁元普的《比较宪法》(1931年)、章友江的《比较宪法》(1933年)、周逸云的《比较宪法》(1933年)、费贡的《比较宪法》(1933年)、马质的《比较宪法论》(1948年)等。
(三)新中国成立后
1.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期,围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开始了对外国宪法的研究,并在学术研究中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比较宪法学研究。除了参考苏联宪法、东欧宪法外,还参考了旧中国宪法、法国宪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2.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宪法学进入了其“曲折发展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停止时期”,比较宪法学研究没有得到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
3.1978年后,中国宪法学进入了恢复与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修改1982年宪法前后,比较宪法学的研究价值与成果受到普遍关注,学者们也开始自觉地运用比较研究来思考中国宪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比较宪法学的目的与意义 1. 服务型。2. 交往型。3. 文明型。
4、理解型。
四、比较宪法学的内容、体系
1.比较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2.制宪过程的比较 3.宪法文化形态的比较 4.宪法文本、语言、结构的比较 5.宪法诉讼形态的比较
6.对世界政体模式变化的比较
五、比较宪法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外语,为独立看阅相关语言国家的资料打下语言基础。2.要紧密结合外国宪法文本进行分析比较。
3.要紧密关注外国宪法知识及其实践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
4.要将中国宪法放在世界范围内:在研究、比较的过程中对中国宪法文本及其实践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
第一编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概念 一.宪法的概念
一定的宪法概念是特定宪法观的产物,宪法概念的成立与演变是受宪法观的支撑的。
(一)西方国家的宪法观
1.实证主义的宪法观2.决断主义的宪法观3.整合主义的宪法观
(二)我国的宪法观 1.宪法是根本法: 2.宪法的阶级本质: 二.宪法的功能
(一)作为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功能在于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免受国家权力侵害提供有力的保障。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特点:(1)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性(2)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整体性(3)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发展性
(二)作为调整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功能也在于直接调整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
案例: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关于总统是否必须签署联邦法律的决议1998年4月6日 《俄罗斯联邦宪法》第107规定:“如果俄罗斯联邦总统自收到联邦法律时起的十四日内将其驳回,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得按照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审议该法律。如果在重新审议时,联邦法律未加任何修改获得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各自院三分之二多数投票 3
赞成时,俄罗斯联邦总统得在七日内签署和公布该法律。”
三.宪法规范的效力
(一)宪法的效力――宪法与国际条约
宪法与国际条约之间如果发生冲突,该如何解决? 1.条约优越说。2.宪法优越说。3.折中说。
第二节 宪法基本原则 一、一般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
(三)法治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 一、一般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1、主权理论
首创者:法国人让·博丹:
主权具有最高性(不受外来权力限制)、永久性(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力)、不受限制性(不受法律约束)。
修正者: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
集大成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论证了人民主权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一定的差异: 1.逻辑立论的不同。2.对“人民”的界定不同。3.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的不同。
2、人民主权原则的宪法形式表现
一是,宪法序言中表现的人民主权原则 二是,宪法规范体现的人民主权原则:
第一种是,宪法规范直接确认、明确宣布主权属于人民。第二种是,间接宣布主权属于人民。
3、人民主权原则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是,人民主权的所有和行使的问题
二是,人民主权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人权原则
世界各国体现基本人权的形式:
1.以人权宣言为序言,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公民基本权利:
2.序言中确认基本人权原则,然后在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中具体规定: 3.宪法中专列一章(节)确认基本人权原则: 4.并不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只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 基本人权原则适用的问题: 1.如何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2.如何处理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
(三)法治原则
宪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2. 法治在宪法中的体现:
一种:在宪法序言中明确宣告为法治国家。一种:在宪法正文中明文规定是法治国家。
一种,虽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样,单从其它内容、文字可以推敲出宪法以法治为基本原则。3.法治原则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是,后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的借鉴与移植问题。二是,法律与习惯规则之间的关系。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1.分权理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近代分权理论: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权力制约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权力监督关系
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
(一)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
一、序言中表明的和平宪法
二、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
三、为达到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的目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布包持陆海空军即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2、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执行问题。
3、宪法第9条与修宪争议。
(二)英国的议会至上原则
第二编 宪法诉讼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模式:
(一)立法机关审查模式:英国
优点在于,能实现宪法监督的最高性、全权性、附属性和一体性(第482-483页),保证了其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实现了违宪审查的权威性;由于其最了解立法原意,也能充分实现审查的准确性。然而,缺点在于代表机关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也影响了进行立法是否违宪审查的实际功效。
(二)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美国 1.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 案例: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这个判例开创了司法机关审查违宪法律的先河。马歇尔在判决中所阐述的宪法理论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宪法发展史。在该案中,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精湛的法律技艺,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化解为法律原则的斗争,以政治上法官任命的失败为代价赢得了确立司法审查原则的胜利。
2.美国普通法院违宪审查的基础 美国各种社会因素互动整合的结果。
(1)分权制衡理论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2)各州违宪审查的实践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社会基础。(3)判例法与先例拘束原则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制度基础。
(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法国与德国 规范法学代表凯尔森
奥地利最早在1920年设立了宪法法院。
德国宪法法院违宪审查的特点:
1、违宪审查权限于宪法法院所享有。
2、违宪审查程序的启动不以争端为前提条件。
3、宪法法院的受案范围比较宽泛。案例:德国的“西南重组案”(BverfGE1,14)法国的宪法委员会
源于1799年宪法下的“护法元老院”。法国1958年宪法
案例:法国的“结社自由决定案件”
二、宪法监督模式的移植与发展:以韩国的经验为例
第一阶段:宪法委员会模式(第一共和国时期1948-1960年)第二阶段:宪法法院模式(第二共和国时期,1960-1961)第三阶段:最高法院模式(第三共和国时期,1961-1972)
第四阶段:宪法委员会模式(朴正熙执政的第四共和国时期1972-1980、全斗焕执政的第五共和国时期1980-1987)
第五阶段:宪法法院模式(1988――至今)
《韩国宪法法院法》明确规定了宪法法院的职责:
1、根据普通法院的提请,进行法律、法令违宪与否的审查;
2、弹劾案件的审判;
3、涉及解散政党的案件的审判;
4、涉及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自治团体之间以及地方自治团体之间权限争议的案件的审判;
5、宪法诉讼的审判。
第三编
国家及相关制度
一、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政体进行了探讨和分类,比如亚里士多德、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布丹、以及洛克等,基本上都是遵循的以执政者人数为标准对政体进行的分类。
根据代表国家意志的主体的产生方式和行使权力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政权组织形式划分为三类:
(一)君主专制
(二)君主立宪制
1.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2.内阁制君主立宪制
链接:尼泊尔制宪会议宣布共和,改为联邦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共和制 1.议会内阁制 2.总统制
3.委员会制 4.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单一制 1.中央集权型
2.地方自治型
3.均权型
(二)复合制 1.邦联
2.联邦
A.中央集权型的联邦制 B.分权型的联邦制
重点:联邦与成员国权力的划分(1)联邦列举、成员国概括保留(2)明确列举成员国权力
(3)宪法同时列举联邦和成员国的权力
三、选举制度
(一)选举资格
(二)选区划分
选区――划分出来供选举产生代表以及公职人员的区域。1. 小选区制:每个选区只选举产生一名代表的选区划分制度。2. 大选区制:每个选区可以选出两名以上代表的选区划分制度。
基本原则:
1. 同等数量代表同等数量选民选出的原则 2. 按照自然界限划分选区的原则 3. 按照人口变动适时改划选区的原则。
小选区制里的选举地理学:专门研究选区划分,以便使得本党获胜、对手失败的问题,创始人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长杰里(Flbridgt Gerry)。
(三)候选人的产生及竞选 产生候选人的方式:
1、选民提名:
2、政党提名: 候选人的竞选:
1、组织竞选班子:
2、制定竞选纲领和策略:
3、筹集竞选费用:
4、竞选的方式:
传统的竞选方式:周游全国发表演说、会见选民。
现代:注重电视传媒,制作电视广告、在新闻节目中接受采访、进行电视辩论等。
(四)选票的计算及确定当选 1.比例代表制:
2.多数代表制:
3.混合代表制:
第二部分 国家元首的选举
(一)美国
选举方式:间接选举,选举人团选出 总统候选人资格:
总统候选人的确定:在总统选举一年前由共和党和民主党通过民意测验等方式酝酿本党候选人,然后在各党的代表大会上确定总统和副总统人选 投票选举总统:
(二)法国
根据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最初规定,总统由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海外领地议会议员及市镇议会选出的代表组成的选举团组成,采取“两轮多数投票制”。
(三)德国
选举方式:间接选举。
总统候选人资格:具有选举联邦众议院议员的资格、年满40周岁的联邦德国公民 总统选举:选举总统的大选举团称为联邦大会,由联邦众议院议员、各邦议会按照比例代表制选出的以联邦众议院议员人数相同的代表组成。
选举方式:获得联邦大会成员半数以上的选票则当选。若无人获得半数以上,则举行第二轮投票,仍为联邦大会成员半数以上的赞同;若仍无人当选,则举行第三轮投票,得票多者当选。
(四)俄罗斯
总统候选人资格:年满35岁、在俄罗斯定居满10年的俄罗斯联邦公民。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选举必须有半数以上的选民参加投票方为有效,获得投票的半数以上选民赞同便可当选俄罗斯总统。第三部分:议会的选举 英国议会: 美国议会: 法国议会:
第四编 公民基本权利总论 第一节 基本权利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权利的主体
(一)基本权利主体的一般理论:
1、一般主体:公民
2、特殊主体:法人与外国人
3、特定主体:
(二)公民基本权利的取得与消亡
1、始于生命?何谓生命? 案例:英国的联体婴儿分离案:
(二)终于生命?
(1)能否自己结束生命?――自杀的问题(2)能否他人代为结束生命?――安乐死的问题 案例:美国的夏沃案
二、基本权利的效力
(一)基本权利的公法效力 1.对立法机关的效力 2.对行政机关的效力 3.对司法机关的效力
(二)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 1.“第三人效力说”的兴起 2.“第三人效力说”的法律争议
1.直接效力说 2.间接效力说
案例:日本1973年的三菱树脂案
三、进一步的思考:私法自治与基本权利保护 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适用的困难:
a.基本权利的性质、对象:主要拘束的是国家机关
b.基本权利与私法自治的关系:
1.问题的现实性: 2.解决问题的渠道:
通过民法中“公序良俗”等概括性条款的解释运用来达到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目的和要求
平等权
一、平等权的基本理论
(一)平等的历史意义
(二)平等权的性质
是一项基本原则,还是一项基本权利?
(三)平等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一)相关案例:
案例1: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Ferguson)
原理分析:普莱西诉弗格森案之所以倍受瞩目,是因为它确立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平等权”违宪审查中的“平等但隔离”原则。这是由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有色人种保护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公众观念所导致的,其主张被后来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所推翻。
案例2: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原理分析: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它全面否定了1896年的普莱西诉弗格森案所确定的“隔离但平等”原则,将平等权的保护从政治参与的平等扩展到了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案例3:1962年的西德媒介案
原理分析:作为联邦德国宪法法院审理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西德媒介案”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与各政党现实状况的平衡问题。根据机会平等原则,公有企业应当给予每个政党以平等宣传机会,公有企业不得拒绝为某些政党进行宣传,但在充分考虑政党实力不平衡的前提下,予以不同的时间分配是不违反宪法的。
三、平等权的司法审查:
在美国长期的司法审查实践中,形成的“三重审查标准”。1. 合理审查标准 2. 严格审查标准 3. 中度审查标准
少数人权利的保障
一、“少数人权利”的“少数人”包括哪些?
二、“少数人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三、如何实现“少数人权利”的保障?
一、少数人的涵义
• 概念的模糊性:内涵和外延都相当模糊 • 概念的相对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 对“少数人”的三种界定 A.凯博多蒂(Capotorti)的界定:
是那些数量上居于少数,政治上不处于支配地位,在人种、宗教和语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国民。B.杰伊·西格勒的界定:
是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在肤色、宗教、语言、种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由于受到偏见、歧视或权利被剥夺,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长期居于从属地位,国家应当给予积极援助的群体。
C.《欧洲保障少数人权利公约》的界定:
在数量上居于少数,在人种、宗教或语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它人的特征,含有维护他们
文化、传统、宗教或语言倾向的国民。认定“少数人”的标准: A.客观要素:
群体特性、数量规模、群体的社会地位、国籍或公民身份、在该国领土范围内生活的时间 B.主观要素:
主观认同:土著民的自我认同→少数人群体?
主观认同的表达方式:明示表达——存续默示?
二、少数人的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A.享有、维护自己文化的权利: B.宗教信仰自由: C.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 D.有效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
三、少数人权利的保障 A.国际保护: B.国内保护:(1)禁止歧视原则:
各国宪法中关于平等(法国宪法、瑞士宪法)、禁止歧视(德国基本法、印度宪法、俄罗斯宪法)等规定
(2)确立少数人的宪法权利: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维护传统文化(越南宪法、加拿大宪法)的规定(3)规定对少数人的积极保护措施:
少数民族子女接受教育的保障措施(加拿大宪法)、少数民族建立教育机构的权利(印度宪法)、以特殊法规保护少数民族(意大利宪法)
自由权
一、人身自由
二、表达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一、人身自由
(一)人身自由的宪法保护
1.人身自由是公民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支配权,是举止行动的自由。
2.人身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成为人的与生据来的自由,是不可剥夺的。3.作为一种宪法权利,人身自由是被规定入宪法并被宪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
人身自由保护的基本要求:
1、禁止对公民人身的奴役:
2、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
3、对刑事被告人身自由的特殊保障:
(二)人身自由保护的拓展――住宅自由、迁徙自由: 1. 住宅自由保护的基本要求:
住宅自由保护的意义:
2. “住宅”保护范围的拓展:从传统的房屋拓展到流动住宅、临时居所
(三)人身自由的进一步延伸――妇女堕胎权的问题 案例:美国的罗伊诉韦德案
从1973年的“罗伊案”到1992年的“凯西案”,在近20年的时间里,随着法官构成的变化和社会潮流的转向,最高法院从最大限度保护妇女选择权的最初立场上后退了不少,认可了各州立法机构对堕胎的种种限制。从美国人有关妇女堕胎权的争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社会和道德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最后又成为一个司法问题的过程。
二、言论自由:
1.对新闻自由的挑战:诽谤还是舆论监督? 案例:《纽约时报》诉沙列文案(1964年)思考:
1、言论自由的真实性:
2、政府官员接受舆论监督的义务:
3、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意义
2、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的两难
案例:罗德尼·金诉洛杉矶市警察局案(1992年)
政治权利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罢免权
三、创制权
四、复决权
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一)选举权利的意义
(二)选举权利的性质
1、选举权的性质(1)权利说:(2)义务说:(3)权利义务说:
2、被选举权的性质(1)资格说(2)消极权利说
(三)选举权利的资格条件
1、国籍条件及居住条件
2、年龄条件
3、精神状态条件
4、政治条件
5、财产条件
6、性别条件
7、教育程度条件
案例:美国总统选举的“世纪大战”――布什诉戈尔案 思考:
1. 美国总统的选举
2.总统选举与政党竞争
3.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二、罢免权
(一)罢免权的意义
(二)罢免权的行使
1.罢免权的主体:一般为公民
2.罢免权的对象:民意代表――对个人的罢免;对全体的罢免 3.罢免权的行使: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三、创制权
创制权――对于立法机关应当制定或修改之法律,当其不制定或不修改时,公民可以提出原则或建议,促使其制定修改的权利。1.创制权的主体:
2.创制权的范围: 3.创制权的方式: 4.创制权的限制:
四、复决权
复决权――对有权机关决议的宪法或宪法修正案或法律案,公民享有的通过投票决定其是否最终生效的权利。
立法复决:对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废止的普通法案的复决; 立宪复决:对立宪机关通过的宪法或宪法修正案进行的复决。
1. 复决权的主体:依法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2. 复决权的对象:普通法案、宪法及其修正案 3. 复决权的方式: 4. 复决权的限制:
事例:欧盟宪法的全民复决
社会经济权利
一、财产权
(一)财产权:从近代向现代的发展
(二)财产权保障的宪法规范 1.一般保护条款:
2.社会义务条款: 3.征收征用条款:
二、劳动权
(一)劳动权的保障
1.劳动就业权。2.公平获酬的权利。
3.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的权利。4.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5.休息权。6.享受社会保险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案例:针对德国《投资补助法》的宪法诉愿(二)劳动权的限制
三、社会权
(一)社会权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社会权保护的全面考量
(1)立法与司法的关系(2)民主政治要求
(3)法院对于公共政策的考量能力(4)社会权的不确定性
(三)社会保护的积极实践
从实践中看,南非法院已经开始了有利的尝试,试图实现社会经济权利的可裁判性。而意大利、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
第三篇:宪法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理论:A、苏联;B、中国:各种观点(P1-2)方法主要有两种:列举式和概括式;概括式较为可取:列举式不可穷尽;宪法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社会关系——宪法关系。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三项内容: A、宪法:宪法典、宪法性法律文件
B、宪法现象:宪法引起的社会现象;如行为、心理、制度等 C、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研究对象的的一个小的侧面。
主要研究的问题: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规范、宪法的实施。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期(古希腊——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追溯到古希腊、罗马。认识是零碎的。
1、政体
2、法治
3、基本法
4、国家主权
创立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将零碎的思想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宪法学思想
1、天赋人权
2、社会契约
3、人民主权
4、分权
5、基本法
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今)法律发达国家出现了很多流派;社会主义宪法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宪法学;殖民地等国家的宪法与宪法观
宪法学在中国
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直观走向理性。主要受日本影响较大
形成时期(1911-1930)形成了初步的宪法学体系。围绕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权宪法思想”
发展时期(1930-1949)钱端升、王世杰《比较宪法》;五权宪法、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1957初创;1957-1965曲折发展;1965-1976停滞;1978—恢复和繁荣发展阶段21、、、、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
答:(1)1988年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1条修正案:“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修正案修正了《宪法》第11条和修正案第1条,它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23、、、、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都在于此;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成为国家机构的核心.其在地位上高于其他国家机关,一切国家机关都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其代表实行兼职制,并设常委会作为常设机关。24、、、、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
答: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机关。它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这些国家机关,使这些国家机关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并在授权范围之内,行使各自的权力。(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25、、、、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6、、、、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来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党组织的关系。
(2)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3)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现状,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主要应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将已有的工作机构充分、有效地运转起来,特别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应该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建设。
(2)制度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一系列制度,建立系统、全面的议案制度、质询制度、罢免制度等。
(3)成员素质的提高。①在选举过程中,尽可能地将那些政治品德、政治思想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选进去。②对当选代表通过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予以提高。28、、、、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4.秘密投票原则。现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29、、、、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答: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者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党的主要特征有:
1.政党有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这是政党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
2.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在阶级斗争条件下形成的政党就是以夺取和维护政权为主要目的的政治组织。
3.政党有定型的组织系统。政党组织是政党的存在形式。
4.政党都具有组织纪律性。组织纪律是政党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只是各政党纪律的严格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而已。30、、、、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并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的政治制度。作为一项完整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下三项特点: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一个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这种民族自治以聚居的民族区域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3.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标志。31、、、、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答: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一国两制”。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
2.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它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3.当地人管理。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由当地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派遣干部到特别行政区担任公职,亦即所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32、、、、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
答: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特别行政区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主权方面的事务。主要是:(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5)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6)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33、、、、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答: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9人组成。(1)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节民间纠纷。(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协助人民政府或它的排除机关做好与本居住区居民利益有关的具体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34、、、、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国籍法》规定:(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3)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35、、、、简述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加入我国国籍的条件
答: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两个前提是:(1)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2)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其法定条件是:(1)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2)本人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如享有在中国政治避难的权利等。只要具备上述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36、、、、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1)人权是人类普遍享有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剥夺本国公民的人权;(2)基本人权范围的确定和人权保护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的干涉;(3)只有在一国大规模侵犯本国人民或他国人民的人权时,国际社会才应当起来制止,但必须慎重,尽可能不使用武力;(4)中国政府尊重并保护本国公民的人权,积极促进人权保护的发展;(5)集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人权,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37、、、、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答:(1)宗教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3)宗教信仰属于思想领域问题,不可能用法律或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或强制人民信教与否。(4)在现阶段,信教与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是根本一致的。38、、、、简述简述简述简述2004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
答:第一,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第二,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第四,增加了补偿条款。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在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者征用时,应当给予补偿。40、、、、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
答:《宪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庇护权主要有下述含义:(1)受庇护权只给予提出申请要求的外国人;(2)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避难,必须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包括一般刑事罪犯;(3)我国政府对提出避难的要求,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4)被给予受庇护权利的外国人,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对他们在华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受庇护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区别对待41、、、、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
答:(1)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护人民,镇压敌人;(2)国家机构主要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作;(3)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发展为公民服务的各项制度和设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4)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抗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42、、、、简述简述简述简述 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答:(1)在意志代表方面,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人大代表人民的最高意志,制定法律,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2)在权限划分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等由人大选举或决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机关在其宪法权限内处理属于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国家事务。(3)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原则,但必须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4)在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体制,而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则都实行首长个人负责制。
(5)在具体工作方面,不管在那一个国家机关,具体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出现“一言堂”情况,更不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43、、、、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答:(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职权。44、、、、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
答: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按专业分工而设立的辅助性工作机构。
(1)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议案;(2)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3)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并提出报告;(4)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报告;(5)对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此外,各专门委员会还有一些与本委员会职责有关的特殊工作。45、、、、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答:(1)出席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2)可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3)参加各项选举,可对主席团提名的国家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名单提出意见。(4)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军委负主席、委员的人选。(5)可提出咨询,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其下属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权。(6)可依照法律的规定提出罢免案。(7)可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8)可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6、、、、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答:(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下,对有关地区、有关单位进行视察,就视察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2)可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以及各专门委员会会议。(3)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回答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的询问,协助政府推行工作。(4)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议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5)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7、、、、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共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选和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的权利。(3)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权利。(4)依法提出罢免案的权利。(5)人身特别保护权。(6)言论免责权。(7)享受适当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的权利。义务:(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代表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宣传法治并协助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2)与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其所选出的代表。(3)保守国家秘密。(4)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参与对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定,积极参加代表的视察活动。48、、、、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
答:总理负责制是国务院总理对它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此相联系,他对自己主观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1)有总理提名组成国务院,总理有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议案的权利。(2)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其他组成人员都在总理领导下工作,向总理负责。(3)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对与所议事项总理有最后决定权,并对决定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向全部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国务院有关人员的决定,都由总理签署
第四篇:宪法学
试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这一政体比较完善地表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即体现国家的统一与人民权利的统一,又保证了各级政府能够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处理国家事务,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因而是适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
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于历史,社会变迁等因素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大的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前提。各级人大都是人民选举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提高人民对人大制度的了解有助于人大开展工作,实现其职能。由于封建专制的影响,建国后又加上对社会主义民主宣传的不够,人民群众的民主的意识还是很缺乏的,对人大的工作程序不了解,对于人大的活动并不热心,妨碍人民群众对人大的监督与支持。只有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人民群众能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参与这一伟大事业。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做到:第一,广泛的开展教育,使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参与人大的选举、监督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第二,人大代表应广泛的接触选民,使选民了解最新政策的实施和自己本身的主张,维护选民的利益。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橡皮章”。人民代表大会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
(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人大作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但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政分开原则,理顺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受苏联模式影响加上历史原因,中国长期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现在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党政不分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善。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个误区,一般所说的“党政不分”,很多人只理解为党委和政府职权不分,其实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是党委和人大职权不分,党委的职权取代了人大的职权。由此造成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实际地位和它应有的法律地位并不相称。邓小平曾说过“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善于不善于党的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要干预太多。”“干预太多,搞不好会削弱党的领导。”所以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宪法权威,确保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制度,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权力是无限的,党的领导权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党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应强调依法治党。建立健全制度,实现党的职能的转化。针对政治体制中党的职能和国家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邓小平曾
指出:“党的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要认真考虑党在整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党委不能再包揽、干预一切。党的领导要体现在制定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所以党必须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实现职能转化。党委的领导干部要少兼任政权机关的职务,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党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精简,该放的就放。在这一职能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相应的各项制度加以保证。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使党委不致超越自身的职权去包揽一切,从而有利于人大独立地开展工作。
(三)明确规定代表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从《宪法》、《选举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对代表资格并没有作过多的规定,而是追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绝对平等。但实践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任务,选民要使自己的权力得到真正的实现,就必须选举比自己素质更高的代表。因此,应该对代表的基本条件作一些具体的规定。第一,具备良好的品行代表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应敢于实事求是,与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斗争;不得利用职权图谋私利。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拥护并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二,提高代表候选人的年龄限制。我国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都是18周岁。低年龄资格虽然扩大了享有被选举权的公民范围,但18周岁的公民一般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社会活动能力,而这些经验和能力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的选举实践中,除极个别情况外,几乎没有18周岁公民当选的情况,从而使这一低年龄资格的规定流于形式。我国法律对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公职的年龄曾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对担任审判员、检察员的法定年龄下限为23周岁。据此,对公民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年龄下限可提至23周岁,以保证其正确行使代表权力。第三,要有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代表应具有审议工作报告、议案和参加调查、视察等活动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健康的体质,能身体力行地从事代表工作。代表参政议政能力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素质有密切的联系。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借鉴世界西方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之一,既是一种组织原则,又是一项活动原则。国家在决策过程中,国家机关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意见,然后贯彻下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充分发扬民主,不维护集中统一,我们就不可能干好事业,就容易造成独断专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可以避免独断专行、组织软弱涣散。要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就必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地关系。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既要少数服从多数,又要认真听取少数的意见,而且要适度的集中意见,注意把握好火候和时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例如以议会为中心的普选制、分权制和多党制等等。虽然以西方的民主理论为典范来讨论中国的民主发展不合适,但是在思考中国民主的问题时关注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民主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普遍适应的。换言之,只要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推进,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人大选举透明度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取得明显成绩。但是,毕竟社会主义民主时间还不长,实践也不多,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它的制度化、法律化,尤其需要一个长期探索、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汲取西方和中国过去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泰国式”的民主政治不稳定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多数暴政。
第五篇:宪法学
宪法学
宪法的根本特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基本的国策。
宪法的效力:宪法在整个法律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一般法律的程序更为严格。我国《宪
法》改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经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2/3
以上多数通过;宪法和法律都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表现。
宪法的规范:宪法是根本的行为准则。
(多选)宪法的分类:(1)以宪法的本质为划分的标准,宪法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宪法和资
本主义宪法两大类型。(2)宪法可以划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两类。(3)宪法可以划分
为柔性宪法和刚性宪法两类。(4)其他。
宪法规范: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说来,宪法规范是
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多选)宪法规范调整后的社会关系:(1)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2)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
(3)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4)国家与国内各民族、团体、企业、事业和其他
社会组织的关系。
(单选)宪法规范本身具有的特点:(1)最高性(2)广泛性(3)原则性(4)概括性(5)
适应性(6)无具体惩罚性。
宪法渊源是指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
(单选)宪法的渊源:(1)宪法典(2)宪法修正案(3)宪法性法律(4)宪法判例(5)宪
法解释(6)宪法惯例(7)条约(8)学理等。
(多选)新中国修宪的方式:(1)全面修改(2)部分内容进行修正的方式(3)是由全国人
大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正宪法的部分内容,并将修正案按顺序列在宪法文本末尾的方式。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公民与臣民之上的最高权力,是不受法律限制的。
人权原则: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
宪法的作用:(1)巩固和规范国家权力(2)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3)推动三大文明协调发
展。(4)宪法发挥作用所必备的条件,宪法的充分实施和法制的健全、完备。
宪法监督概念: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
法权利的制度。
宪法监督权:是一种特殊的监督活动,只有享有宪法监督权的主体才能进行宪法监督。
宪法监督实施的主要内容:(1)审查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抵触宪法(2)审查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3)审查各政党、团体、企业事业等组织的行
为是否符合宪法。
监督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1)事先审查(2)事后审查(3)附带性审查(4)宪法控诉
《立法法》第91条第一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地
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
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
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古罗马帝国时代,宪法一词用来表示皇帝的各种建制和皇帝发布的诏令、谕旨。
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2)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3)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宪法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的资本主义宪法(2)现代资本主义宪法及其方向(3)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单选)《宪法大纲》共23条,分为“君上大权”(14个条文)和“臣民权利义务”(9个条文)两部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形势急转直下。清王朝急忙于11月3日抛出《重大信条》十九条,宣布立即执行。
孙中三领导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0月3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拟就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直系军阀曹锟在掌握掌权以后于1923年10月10日颁布《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由民国党政府于1931年6月颁布的。
1946年底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1954年《宪法》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1982年《宪法》的基本精神为:(1)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宪法》的修改:(1)1988年通过第1和第2条《宪法修正案》(2)1993年通过第3至第11条《宪法修正案》(3)1999年通过第12至第17条《宪法修正案》(4)2004年通过第18至31条《宪法修正案》
1982年宪法是我国的现行宪法。
(简述)人民民主专政:
(一)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即无产阶级专政(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
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1)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2)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他社会阶层一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二是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三是个体户四是私营企业主五是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选择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同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保证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单选)政党的涵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最初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而产生发展的。
(多选)政党的特征:(1)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政党的目的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政党活动,以便夺取或控制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利的运用,最终实现特定阶级、阶层的利益;(3)政党的目的决定了政党必然与国家政权发生联系,通过一定的程序执掌和运用国家权利;(4)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政党的政治纲领是政党性质的集中反映,是区别不同政党的主要标志;(5)政党作为政治组织,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用于构成政党中坚,组织和动员群众,以实现政党的目标。
(多选)多党合作的特征:(1)再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
(2)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4)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5)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吸收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
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政府的稳定和政策的稳定(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能够充分的体现民主,体现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动员和团结一切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宪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第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宪法》第10条第1款、第2款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1)劳动者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商投资企业
《宪法》第6条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坚持按劳分配的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有关的配套改革,通过吸收任何先进的科技成果,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五爱”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人民当家作主
(三)依法治国。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政权组织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法去组织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
政权组织新式的分类:
(一)君主立宪制(1)二元君主立宪制(2)议会君主立宪制
(二)共和制(1)议会内阁制(2)总统制(3)半总统制(4)委员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组织形式。
(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其他国家权力的源泉(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主团结
选举概念:指一定的选举人,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选举公职人员或代表的行为。
选举法:确认国家选举制度的法律,它是规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原则(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差额选举原则(5)无记名投票原则(6)选举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原则
选举的组织和民主程序:(1)选举的组织(2)选区划分我国《选举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主乡、镇的民主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3)选民登记(4)代表候选人的产生(5)代表的产生
国家构成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1)单一制(2)复合制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1)历史原因(2)民族原因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1)有利于国家的独立和统一(2)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
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路本民族内部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1)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各种不同聚居情况的少数民族都能行驶区域自治权力。(2)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3)民族区域自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4)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1)坚持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国家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3)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4)在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5)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当地人组成。
“一国两制”指导方针的重大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第二,“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一种思路和办法。特别行政区的特点:第一,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第二,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治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第三,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方针。第四,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征:第一,基层性。第二,群众性。第三,自治性。
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个人。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涵义:(1)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4)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5)按照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劳动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参加劳动的机会,并切实保证公民具有按照劳动的质量、数量取得报酬的权力。
(简述题)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一)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二)权力和义务的现实性(三)权力和义务的平等性
(四)权力和义务的一致性
公民正确行使权力和自由的原则:
(一)权力和自由的相对性(二)权力和自由的有限制性
(三)不得损害整体利益
公民作为国家权力的主体,在权力和自由的享有上附有限制条件,《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力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力”。
责任制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的表现方式有两种:(1)集体责任制或集体负责制。(2)个人负责制。
国家元首的涵义:国家元首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多选题)国家元首的共同特征(1)对外代表国家。(2)属于国家机构的首脑部分。(3)地位崇高(4)享有礼仪上的特殊待遇。
实位元首是指实际统揽统治权的元首,其存在于总统制国家以及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国家。
虚位元首是指没有实际掌握权力,处于虚位状态的“临朝而不理政”的元首,其存在于议会
内阁制国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国家。
国家元首的职权:
(一)参与立法权
(二)任免权
(三)紧急命令权
(四)军事权
(五)外交权
(六)赦免权
(七)荣典权
我国现行《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进行国事活动等规定,以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对内事务的职权的规定,基本上体现出国家主席就是我国的国家元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都是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他们必须年满45周岁)
行政机关的概念:国家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多选)行政机关的分类:(1)议会制政府(2)总统制政府(3)委员会制政府 行政机关的组织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领导机构
(二)职能机构
(三)辅助机构
在议会制和法国式总统制国家,各国政府一般由首相(或总理)和大臣(或部长)等成员组成。
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1)执行法律(2)制定和实施政策(3)行政立法权(4)内政权(5)外交权(6)其他方面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