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学教学大纲(2012)
《宪法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及层次:法学专业(本科)学 分:4学分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践学时: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宪法学》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宪法学》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人的宪法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掌握宪法理论及其法律地位,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教学要求
全面掌握宪政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全面认识。全面了解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和制度运行的主要环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全面树立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现代法治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自觉地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
(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
四、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2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宪法学的基本问题。【教学难点】宪法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宪法总论 【授课学时】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释义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宪法的特征
(三)宪法的定义
二、宪法的本质
(一)认识宪法本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宪法本质的学说评介
(三)宪法的本质
三、宪法的分类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第二节 宪法创制
一、宪法制定
(一)宪法制定权
(二)宪法的制定机关
(三)宪法的制定程序
二、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概说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四)宪法修改的程序
三、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概说
(二)宪法解释机关
(三)宪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民主权原则
三、基本人权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五、法治原则
第四节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一、宪法形式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二)宪法形式与宪法内容的关系
(三)宪法的渊源
(四)我国的宪法渊源
二、宪法结构
(一)宪法结构概述
(二)宪法序言
(三)宪法正文
(四)我国宪法的结构 第五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概说
(一)宪政的概念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三)宪政的特征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
(一)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宪政建设的条件
(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 第六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一)司法机关审查模式
(二)立法机关审查模式
(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四)复合审查模式
三、违宪责任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一)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1)宪法概念;(2)宪法的特征;(3)成文宪法;(4)不成文宪法;(5)刚性宪法;(6)柔性宪法;(7)民定宪法;(8)宪法的制定程序;(9)宪法性法律概念;(10)宪法惯例概念;(11)宪法判例概念;(12)宪法修改的含义;(13)宪法修改的方式;(14)宪法解释的含义;(15)宪法解释的分类;(16)宪法解释的机关;(17)宪政的概念;(18)宪政的基本内涵;(19)违宪审查的概念。
理解:(1)马克思主义对宪法的分类;(2)人民主权、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3)宪政的特征;(4)宪政建设的条件;(5)建设有中国特色宪政的基本模式;(6)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区别;(7)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掌握:(1)评价资产阶级学者所作的宪法传统分类方法;(2)权力制约原则的现实意义;(3)如何实施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3)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14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难点】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渊源;宪法与宪政的区别;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
(四)宪法产生的条件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一)宪法发展呈现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三)宪法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
(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一)晚清宪法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
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了解:(1)近代宪法;(2)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3)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共同特点;(4)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法》的剖析;(5)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的历史背景,它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主要内容;(8)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9)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
理解:(1)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2)对1975年宪法的历史评价;(3)对1978年宪法的历史评价。
掌握: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4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教学难点】宪法产生的原因;当代宪法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 国家性质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说
一、国家性质概念
二、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三、各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第二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
一、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本
三、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我国宪法对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 【教学要求】
了解:(1)国家性质的概念;(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相结合;(3)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4)统一战线的任务;(5)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
理解:(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2)统一战线的重要性;(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很重要意义。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结合。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2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内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第四章 国家形式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说
一、国家形式概述
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三、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四、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概说
二、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
三、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五、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说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第七节 特别行政区
一、“一国两制”理论
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四、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第八节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一、国旗
二、国徽
三、国歌
四、首都 【教学要求】
了解:(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2)政权组织形式同国家性质的关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6)单一制和复合制的概念;(7)单一制的主要特征;(8)联邦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9)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10)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和特点;(11)特别行政区概念以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涵义;(2)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3)在我国只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4)我的首都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以具体事例说明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12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容;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必然性和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容;特别行政区概念以及其与中央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比较。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说
一、基本概念
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三、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
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三、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第三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一、物质保障
二、法律保障
三、权利和自由的界限
第四节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一、平等权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政治自由
第五节 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
一、人身自由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三、住宅不受侵犯
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宗教信仰自由
第六节 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二、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四、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五、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第七节 特定人的权利
一、保障妇女的权利
二、保障退休军人和烈军属的权利
三、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四、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第八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一、特点
二、行使原则 【教学要求】
了解:(1)公民的含义;(2)国籍的概念;(3)国籍取得的方式和原则;(4)基本权利的含义;(5)国家权力的含义;(6)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7)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8)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9)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理解:(1)“公民”和“人民”两个概念的区别;(2)公民权和人权的区别;(3)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宪法为什么还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4)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掌握:(1)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2)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来看,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16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方式和界限;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宪法为什么还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第六章 选举制度
【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说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选举制度的作用
四、选举制度的体制
五、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的原则
五、差额选举的原则
六、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第三节 选举的民主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二、间接选举程序
三、几种特殊的选举
第四节 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二、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三、代表的辞职
四、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教学要求】
了解:(1)选举的概念;(2)选举制度的概念;(3)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4)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理解:经过对选举法的多次修正和补充,我国的选举制度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更为完善,更加切实可行。
掌握:(1)从我国选举法的多次修正和补充,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健全;(2)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选举的民主程序。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3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七章 国家机构 【授课学时】8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说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二、国家机构的阶级本质和类型
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代议机关
一、代议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概述
二、我国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四节 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国务院
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节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一、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审判机关
三、我国的人民检察院 第六节 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一、我国军事领导机关概述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 教学要求:
了解:(1)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点;(2)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5)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6)
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和地位;(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10)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11)国务院的组成和任职;(12)国务院的领导体制;(13)国务院的职权;(14)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领导制度;(15)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涵义;(1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17)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18)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
理解:(1)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2)责任制原则在不同的中央国家机关内部有不同的表现。
掌握:(1)在实际工作中,你如何理解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加强党的领导;(2)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3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国家机关的各自职能 【教学难点】国家机关的宪法地位
第八章 政党制度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说
一、政党概述
二、宪法与政党制度
三、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教学要求】
了解:(1)政党的概念;(2)政党制度的概念;(3)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理解:(1)各民主党派性质的发展变化;(2)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3)各民主党派共产党领导下参政、议政。
掌握:如何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3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我国现有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现有政党制度的类型及其成因
四、考核方式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笔试考试;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两部分构成。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宪法》(第二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宪法》(第二版),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宪法教学参考书》,韩大元、胡锦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宪法学》,魏定仁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宪法》,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外国宪法判例》,韩大元、莫纪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中国宪法事例》
(一),韩大元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
大纲编写人:谭化容 教研室主任:蒲晓媛 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雷厉
第二篇:2017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教材:宪法学编写组,《宪法学》,高教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宪法学课程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具体知识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具体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宪法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法治思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掌握宪法理论和立法原则,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投身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核心概念:
1、宪法(P21)
2、宪法分类(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近代宪法、现代宪法)P26-27
3、制宪权、制宪机关P33-34
4、宪法解释、宪法监督P35
5、宪法修改
6、宪法实施P296、宪法监督P299
基本问题:
1、宪法的特征(P21)
2、宪法修改的程序P41-42
3、宪法的作用P43-44
4、宪法基本原则的作用P93
5、宪法实施的功能P297-298
6、违宪与违法的区别P299
7、宪法的渊源P29
8、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P36-37
9、我国宪法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涵P86-92
10、论基本权利的限制P206-208
11、宪法监督的意义P300
12、宪法监督的类型P303-308
13、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P309-315
第二部分国家机构
核心概念:
1、国家性质P105、我国的国家性质P107
2、单一制、联邦制P121
基本问题:
1、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P110-114
2、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P115-117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P145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P149
6、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152-153
7、选举的组织和程序P154-155
8、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P156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P247、职权P248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和主要工作程序P249-250
1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和地位P252
12、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任期和机构设置P252-253
1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253
14、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P254-256
15、国家主席的职权P258
16、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组成、领导体制、会议制度、职权P258-262
17、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P264-265
1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自治权P275-279
19、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产生、组织、职权、工作原则P279-282 20、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产生、组织、职权、工作原则P282-286
21、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本内容P288
22、特别行政区自治权的内容P289-290
第三部分基本权利
核心概念:
1、人权、人权的历史发展P195
2、平等权P208、选举权被选举权P210、言论自由P211、出版自由P212、结社自由P213、宗教信仰自由P215、政教分离的基本要求P217、人身自由P218、人身自由不受侵犯P220、人格尊严P221、住宅安全权P223、社会经济权利P225、财产权P225、劳动权P226、休息权P227、社会保障权P227、受教育权P229、物质帮助权P228、监督权P230
基本问题:
1、权利的分类P193
2、基本权利的学理分类P197
3、基本权利的的性质P199
4、基本权利限制的三种方式P205
5、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16
6、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P221-222
7、监督权的内容P231
第三篇: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56学时 总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宪法学课程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法学专业都必须开设的一门法学专业必修课。宪法学是学习研究宪法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工作制度,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门法学学科。宪法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法学课程,在呼伦贝尔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必修课。法学专业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对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宪法的实施等内容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学生应具备运用宪法学理论分析和解释宪法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设本课程有助于掌握法学基础;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民主宪政意识、人权法治观念、理性和责任思维的现代公民;也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学习宪法学课程有利于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宪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领会和掌握中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及其具体规范内容,为学好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宪法学,不断增强法治观念,积极促进改革开放,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宪法学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宪法的概念、特点、分类、宪法渊源、结构、宪法的创制,了解宪法规范和宪法关系。
教学重点:宪法的含义、特征、种类、宪法渊源、结构、宪法创制 教学难点:宪法的特点、渊源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概念
二、宪法的特征
三、宪法的分类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一)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
(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
第二节 宪法的渊源与结构
一、宪法的渊源
(一)宪法渊源概述
(二)我国宪法的渊源
二、宪法的结构
(一)宪法的形式结构
(二)宪法的内容结构
第三节 宪法的创制
一、宪法的制定(制宪)
(一)宪法制定权
(二)制定权的主体
(三)制定机关
(四)宪法制定程序
二、宪法修改(修宪)
(一)宪法修改的概念和限制
(二)宪法修改的原因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1.全面修改2.部分修改3.无形修改
(四)宪法修改的程序
1.提案2.先决投票3.公告4.议决5.公布
三、宪法解释(释宪)
(一)宪法解释的含义
(二)宪法解释的体制
(三)宪法解释的种类
第四节 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一、宪法的价值
(一)宪法价值概说
(二)宪法的基本价值
二、宪法的作用
第二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掌握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2
宪法学教学大纲
教学重点: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 教学难点: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第一节 人民主权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
二、人民主权原则的起源
三、人民主权原则反对什么
四、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二节 基本人权原则
一、基本人权原则的含义
二、基本人权原则的起源
三、基本人权原则反对什么
四、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三节 法治原则
一、法治原则的含义
二、法治原则的起源
三、法治原则反对什么
四、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 权力制约原则
一、权力制约的含义
二、权力制约的起源 三、三权分立反对什么
四、美国:三权分立
第三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西方宪法史和旧中国宪法史;重点掌握新中国宪法的历史,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正。
教学重点:美国宪法、我国1982年宪法
宪法学教学大纲
教学难点:我国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第一节 西方宪法史
一、西方宪法产生的条件
二、西方主要代表性国家宪法
第二节 中国宪法史
一、旧中国宪法史
(一)晚清、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二、新中国宪法史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的:掌握我国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和义务的内容。教学重点:基本权利的内容 教学难点:基本权利理论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
一、公民
二、国籍
三、基本权利的内容
(一)平等权
(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三)政治自由
(四)监督权
(五)人身自由
(六)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七)社会经济权利
(八)文化教育权利
(九)特定人的权利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基本义务的概述
二、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民族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本经济制度等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民族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国体、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民族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一节 国体和政体
一、国体(国家性质)
二、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体的概念
(二)政体的分类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
四、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
(二)行政区划的分类
第三节 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一、选举制度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制度的体制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选举制度的程序
二、政党制度
(一)政党
(二)政党制度
(三)我国政党制度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五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
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
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立
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机构
第六节 国家标志
一、国旗
二、国徽
三、国歌和首都
第七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八节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一、文化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二、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的规定
第六章 国家机构
教学目的: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特点;我国国务院
宪法学教学大纲 的领导体制及职权;我国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教学重点:国家机构组织的原则、国家元首的职权、我国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设置和职权
教学难点: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及职权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第二节 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概述
二、我国国家元首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三节 国家机关
一、代议机关
二、行政机关
三、司法机关
四、军事机关
第七章 宪法实施与保障
教学目的:掌握宪法实施的条件、宪政、违宪审查制度;了解宪法实施的概念及特点、宪法秩序。
教学重点:宪法实施的条件、宪政、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难点:宪政、违宪审查制度
第一节 宪法实施概述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和特点
二、宪法实施的原则
三、宪法实施的条件及过程
四、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概述
(一)宪政的概念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三)宪政的特征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联系
(二)区别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
(一)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宪政建设的条件
(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
第三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一)违宪审查的含义
(二)违宪审查的特点
(三)违宪审查的主要内容
(四)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1.司法机关审查模式2.立法机关审查模式3.专门机关审查模式4.复合审查模式
二、中国宪法监督体制
三、司法审查与宪法诉讼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学习法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宪法学作为根本法和母法也是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依据。
1、内容上的基础性地位。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它部门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所以宪法学的学习为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起到指导性与基础性作用。
2、方法论上的关联。宪法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联系实际法、社会调查分析法、经济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使宪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与行政法学的紧密联系。宪法是静态的行政法,而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两者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的重叠性。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宪法(第四版)》,周叶中主编,高教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第三版)》,周叶中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年版。《宪法学导论》,张千帆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宪法学案例教程》,焦洪昌等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宪法事例研究
(一)》,韩大元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宪法导论》,刘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宪法学》,蒋碧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宪法学案例教程》,李树忠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宪法司法化:案例评析》,王禹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宪法精解》,蔡定剑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宪法学新编》,朱福惠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宪法学基本理论》,张庆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林来梵著,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西方宪政体系》(上、下),张千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韩大元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国公民与宪法》,劳娃、许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四篇:《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宪法学A(The Law of Constitution)课程编号:162129 总学时数:48学时 讲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上机教学: 0学时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中国法制史 法学导论
教 材:周叶中 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宪法(中国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崇德 主编 胡锦光 副主编 李步云 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李树忠 主编,《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共三编十六章,形成了以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宪法实施为主线的宪法学教学体系。第一编是宪法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与宪政等基本理论。第二编论述了中国宪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论述了中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请求权等。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两条主线。主要论述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各级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自治机关,最后论述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三遍论述了宪法实施,主要是违宪审查制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为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求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宪法学的理论前沿和制度建设的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中国宪法学A》授课课时分配表 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讲课***2习题课***0讨论课***2实验***0其他***0合计***24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主要内容是:宪法释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分类。
重点、难点: 宪法释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难点:宪法的发展趋势;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三章:宪法的制定
主要内容是:宪法制定权;宪法制定机关;宪法制定程序。重点、难点:宪法制定程序。第四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主要内容是: 宪法形式;宪法结构。重点、难点:82年宪法的结构。第五章:宪法规范
主要内容是: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重点、难点: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
第六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价值与作用。重点、难点:宪法的作用。第七章:宪法与宪政
主要内容是: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重点、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第八章:国家性质
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重点、难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九章:国家形式(上)
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十章:国家形式(下)
主要内容是: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重点、难点:特别行政区。
第十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
主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重点、难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第十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
主要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重点、难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十三章:选举制度
主要内容是: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重点、难点: 选举的民主程序。第十四章:国家机构
主要内容是:代议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重点、难点: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十五章: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是: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重点、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十六章:违宪审查制度
主要内容是: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违宪责任;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重点、难点: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三、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适度结合各国典型宪法案例,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素质,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能力。
四、成绩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大 纲 执 笔 者:蒲 红
大 纲 审 定 者:
分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编 写 时 间: 年 月 日
第五篇:宪法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理论:A、苏联;B、中国:各种观点(P1-2)方法主要有两种:列举式和概括式;概括式较为可取:列举式不可穷尽;宪法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社会关系——宪法关系。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三项内容: A、宪法:宪法典、宪法性法律文件
B、宪法现象:宪法引起的社会现象;如行为、心理、制度等 C、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研究对象的的一个小的侧面。
主要研究的问题: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规范、宪法的实施。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期(古希腊——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追溯到古希腊、罗马。认识是零碎的。
1、政体
2、法治
3、基本法
4、国家主权
创立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将零碎的思想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宪法学思想
1、天赋人权
2、社会契约
3、人民主权
4、分权
5、基本法
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今)法律发达国家出现了很多流派;社会主义宪法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宪法学;殖民地等国家的宪法与宪法观
宪法学在中国
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直观走向理性。主要受日本影响较大
形成时期(1911-1930)形成了初步的宪法学体系。围绕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权宪法思想”
发展时期(1930-1949)钱端升、王世杰《比较宪法》;五权宪法、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1957初创;1957-1965曲折发展;1965-1976停滞;1978—恢复和繁荣发展阶段21、、、、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
答:(1)1988年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1条修正案:“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修正案修正了《宪法》第11条和修正案第1条,它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23、、、、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都在于此;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成为国家机构的核心.其在地位上高于其他国家机关,一切国家机关都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其代表实行兼职制,并设常委会作为常设机关。24、、、、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
答: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机关。它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这些国家机关,使这些国家机关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并在授权范围之内,行使各自的权力。(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25、、、、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6、、、、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来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党组织的关系。
(2)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3)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现状,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主要应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将已有的工作机构充分、有效地运转起来,特别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应该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建设。
(2)制度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一系列制度,建立系统、全面的议案制度、质询制度、罢免制度等。
(3)成员素质的提高。①在选举过程中,尽可能地将那些政治品德、政治思想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选进去。②对当选代表通过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予以提高。28、、、、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4.秘密投票原则。现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29、、、、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答: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者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党的主要特征有:
1.政党有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这是政党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
2.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在阶级斗争条件下形成的政党就是以夺取和维护政权为主要目的的政治组织。
3.政党有定型的组织系统。政党组织是政党的存在形式。
4.政党都具有组织纪律性。组织纪律是政党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只是各政党纪律的严格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而已。30、、、、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并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的政治制度。作为一项完整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下三项特点: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一个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这种民族自治以聚居的民族区域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3.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标志。31、、、、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答: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一国两制”。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
2.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它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3.当地人管理。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由当地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派遣干部到特别行政区担任公职,亦即所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32、、、、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
答: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特别行政区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主权方面的事务。主要是:(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5)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6)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33、、、、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答: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9人组成。(1)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节民间纠纷。(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协助人民政府或它的排除机关做好与本居住区居民利益有关的具体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34、、、、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国籍法》规定:(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3)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35、、、、简述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加入我国国籍的条件
答: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两个前提是:(1)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2)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其法定条件是:(1)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2)本人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如享有在中国政治避难的权利等。只要具备上述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36、、、、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1)人权是人类普遍享有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剥夺本国公民的人权;(2)基本人权范围的确定和人权保护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的干涉;(3)只有在一国大规模侵犯本国人民或他国人民的人权时,国际社会才应当起来制止,但必须慎重,尽可能不使用武力;(4)中国政府尊重并保护本国公民的人权,积极促进人权保护的发展;(5)集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人权,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37、、、、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答:(1)宗教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3)宗教信仰属于思想领域问题,不可能用法律或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或强制人民信教与否。(4)在现阶段,信教与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是根本一致的。38、、、、简述简述简述简述2004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
答:第一,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第二,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第四,增加了补偿条款。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在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者征用时,应当给予补偿。40、、、、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
答:《宪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庇护权主要有下述含义:(1)受庇护权只给予提出申请要求的外国人;(2)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避难,必须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包括一般刑事罪犯;(3)我国政府对提出避难的要求,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4)被给予受庇护权利的外国人,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对他们在华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受庇护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区别对待41、、、、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
答:(1)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护人民,镇压敌人;(2)国家机构主要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作;(3)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发展为公民服务的各项制度和设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4)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抗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42、、、、简述简述简述简述 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答:(1)在意志代表方面,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人大代表人民的最高意志,制定法律,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2)在权限划分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等由人大选举或决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机关在其宪法权限内处理属于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国家事务。(3)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原则,但必须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4)在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体制,而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则都实行首长个人负责制。
(5)在具体工作方面,不管在那一个国家机关,具体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出现“一言堂”情况,更不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43、、、、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答:(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职权。44、、、、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
答: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按专业分工而设立的辅助性工作机构。
(1)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议案;(2)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3)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并提出报告;(4)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报告;(5)对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此外,各专门委员会还有一些与本委员会职责有关的特殊工作。45、、、、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答:(1)出席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2)可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3)参加各项选举,可对主席团提名的国家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名单提出意见。(4)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军委负主席、委员的人选。(5)可提出咨询,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其下属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权。(6)可依照法律的规定提出罢免案。(7)可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8)可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6、、、、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答:(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下,对有关地区、有关单位进行视察,就视察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2)可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以及各专门委员会会议。(3)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回答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的询问,协助政府推行工作。(4)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议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5)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7、、、、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共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选和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的权利。(3)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权利。(4)依法提出罢免案的权利。(5)人身特别保护权。(6)言论免责权。(7)享受适当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的权利。义务:(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代表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宣传法治并协助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2)与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其所选出的代表。(3)保守国家秘密。(4)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参与对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定,积极参加代表的视察活动。48、、、、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
答:总理负责制是国务院总理对它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此相联系,他对自己主观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1)有总理提名组成国务院,总理有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议案的权利。(2)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其他组成人员都在总理领导下工作,向总理负责。(3)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对与所议事项总理有最后决定权,并对决定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向全部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国务院有关人员的决定,都由总理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