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课时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学会鉴赏送别诗

3、说出并能熟练运用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与态度: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

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体会并说出下列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A、首联、颔联哪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B、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B、末联直抒胸臆,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三、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 不同之处。(4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答:

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帐,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3分)2.第三句的比喻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朝雨”“杨柳”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3分)4.“更尽”的“更”和“无故人”表达了对朋友的什么感情?(3分)

答:1. 诗中通过杨柳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色,以乐景写哀,反衬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情怀。(评分景色1分,反衬手法1分,诗人情感1分)

2.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3.“朝雨”还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心情。(1分)“杨柳”有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之意。因为杨柳一般象征离别折柳的留恋之情。(2分)4.“更”表示诗人劝酒的殷勤,表现诗人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1分)“无故人”既写出远行者今后生活的孤单寂寞,(1分)也表达诗人对老朋友别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1分)

诗歌鉴赏·训练二(送别诗)答案

1.“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2分)“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2分)。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2分)2.“微霜”“鸿雁”渲染了离别时肃杀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3.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教后感: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二、三课时

千古兴亡多少事——怀古咏史诗鉴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学会鉴赏怀古咏史诗

3、说出并能熟练运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与态度: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

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分析下列诗歌中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例题解析:

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第一类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例题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 登石头城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这首诗歌结尾“伤心”二字因何而来?

参考答案:诗人登上石头城,想到从前这里的繁华显赫,这里曾发生的风云史事,看到今天的荒凉冷清,不禁生出昔盛今衰的“伤心”。第二类是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南宋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上片作者引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典故,抒发对东晋谢安的赞叹,对南宋卞京残破的叹息。下片中的“怆遗情”、“桓筝”句又提到谢安晚年的另一典故。因为位高望众,加上小人拨弄是非,谢安与孝武帝发生了一些摩擦。在一次宴饮中,同僚桓伊奏古筝替谢安表达忠信之情,致使孝武帝很惭愧。诗人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离开中枢府,与谢安一样“怆遗情”、“东山老”,其壮志难酬的感伤虽有历史遮盖,还是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第三类是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桃花曲

顾况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1)试分析诗中“魏帝”、“隋家天子”两个典故的作用。(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1)借古代亡国的教训,讽今朝君王安于享乐。(2)作者借象征的手法暗示如果不接受历史教训,唐王朝的繁盛终将像桃花随水流走那样亦将付之东流。

第四类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过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杜牧的《赤壁》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如王安石的《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现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的主张。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的复杂感情。例题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5(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2)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简析“穷通”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整首词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统领全文。上篇主要写伊吕两人的前半生,所谓“穷”。下片写二人的后半生,所谓“通”。(2)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②,老作北朝臣。

[注]①司空曙,中唐诗人。仕途坎坷,长期迁谪。②庾开府:庾信,曾官开封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曾深受梁武帝器重。梁亡后,被迫仕于北朝,常常想念故国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有《伤心赋》、《哀江南赋》。

(1)

三、四句中诗人引入庾信的典故,用意何在?(2)简析“暗”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2)前两句写实。“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首先它描绘了昔日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而今只有道旁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 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的景象,又透露出此刻作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沉重心情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2)杜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兴感之由。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

2、自选《知能全真训练题》 教后感: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教学目标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鉴赏方法.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二、咏物诗

三、思乡诗

四、边塞诗

五、怀古诗

六、感怀诗

七、山水诗

八、送别诗

九、哲理诗

十、闺怨诗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①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一句一景,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②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写作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

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作者是以“小松”自喻。2000 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

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边塞诗赏析要注意: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第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3)风格――雄壮豪迈。(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四、常用的评析词语: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英雄气概昂扬精神厌战情绪深切同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ppt.ppt.Convertor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河南睢县回族高级中学:李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中肯,要就诗论诗,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一.看标题(序、注)二.巧分类 三.析尾句

四.抓字词

五.明意象

六.知人论世 一.看标题(序、注)

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通过“源活水清”的生活现象,意在说明什么哲理? 诗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肯定源头活水乃是方塘明净如镜的根本原因,据此,作者意在对读书之道作一个总结:只有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才能够明白事理,才能心明如镜。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赠友送别诗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二.巧分类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写景抒情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客船等。特征:秋夜幽寂 凄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独、愁绪满怀的情感。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

①要概括诗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②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 ④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以抒情言志,或用衬托、对比手法,或用白描手法,或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写景抒情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景物特征:孤寂

表达技巧:拟人 作者情感:孤独、受冷落,寄情自然 读懂写景诗的方法

1.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写景常用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即事感怀诗 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后两句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加以说明。期待、失望、无聊、惆怅相互交织的情绪。由对客人的等待让读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原因,或者由作者“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想象作者内心的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

2.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

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即事感怀诗常见的情感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闺怨诗、离别诗)如: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3.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4.或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5.或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或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远大报负。如屈原《离骚》。

7.或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咏物言志诗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事物特征:孤独;失群;哀伤;无人理解。

2.诗人情感:以孤雁自喻。体现了诗人孤独;失落;人生不得意、无人理解的哀伤之情。

3.咏物言志诗

读懂咏物诗的方法1.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2.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

3.表达技巧——象征、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拟人、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写物象,绘形绘色,以求逼真传神;一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如《硕鼠》《江雪》《咏柳》。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 怀古咏史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用对比手法以强烈的反差抒写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反衬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怀古咏史诗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汴河。隋炀帝时,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名的暴行。汴河怀古(其二)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第四句以“大禹治水的业绩”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但这样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统治阶级奢侈糜烂的生活予以批评。边塞征战诗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第一句怨战事频繁,“朝朝”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赏析边塞诗要注意:

①了解时代背景;②分析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B.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痛苦;

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D.反映独具风格的塞外风光和塞外的风土人情。5.边塞征战诗

大漠、烽烟、长城、落日、黄沙等景物 赠友送别诗

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6.赠友送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1.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风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和关切之心。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的《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⑴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⑶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唐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 2.唱歌送别3.饮酒饯别

折柳送别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白)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翔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思念故国,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角声、鸦鸣、柳、亭),或因梦寄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7.思乡怀远诗

山水田园诗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把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写作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以此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兴。诗人往往从山水中或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

特征有: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8.山水田园诗

三.析尾句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四.抓字词

六.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注意也要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就本诗的思想内容给出赏析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思乡怀人怀古伤今

长亭送别

怀才不遇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伤春悲秋

离愁别恨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建功报国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二)建功报国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思乡怀人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生活杂感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四)生活杂感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3.对别后生活的关切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思想内容应全面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原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4.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借落花表达伤春伤别之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花比喻表达诗人的骨气与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坚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坦荡的胸怀、积极的精神

落花营造氛围,突出诗人的某种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同诗人内心的沉静纯净的互相契合。

A.描写了什么形象B.构成了什么意境C.抒发了什么情感D.表现了什么人格 鉴赏思想内容的步骤

1.看标题、作者、背景、注释;2.读两遍,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3.抓住诗歌的意象(物),对诗歌进行理解;4.分析技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5.审清题干要求;6.根据要求,结合全诗意境组织语言表达。

“这句诗/这首诗运用了„„艺术手法,„„表达了„„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的一般基本步骤。

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问题是:①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②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③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④不会就诗论诗;⑤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⑥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

(1)增强术语积累和题型意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审清题干,锁定解答切入点;

(3)按图索骥,调动知识积累和题型积累,明确步骤,规范组织答案;

(4)学会“化用”诗词中的词语和运用相关术语去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表述条理清晰、逻辑合理,书写整洁; 应对措施

借落花表达伤春伤别之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比喻表达诗人的骨气与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坚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坦荡的胸怀、积极的精神

落花营造氛围,突出诗人的某种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同诗人内心的沉静纯净的互相契合。1.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A.首联、颔联哪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B.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A.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B.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伤感情调。

关于送别诗的做法,有人归纳如下:

首联叙题意趣;颔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尾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病

牛(宋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2.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不超过20字)

借牛写人,以牛自况。表现了诗人的失落隐忍、委屈愤懑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3.概括下列诗歌思想感情。(不超过20字)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烈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三四句把现实与梦境虚实对比,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07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材料是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

咏鹰》,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⑥轩举:昂扬貌。⑦汝:指鹰。(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海南)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

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住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写景抒情类和咏物

抒怀类

一、写景抒情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生在水边的蓼草,花色浅红成穗。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 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①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1)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请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诗人的情 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行 袁 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的不同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春思 严 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1)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物抒怀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 ①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请简析“芳心犹卷怯春寒”中“犹”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 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②欹:通“倚”。③沉音:低声吟咏。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⑤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 ①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请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1)请分析颔联描写牡丹的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牡丹”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于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纹缬乱”说明波纹荡漾;“双尾”“玉刀”“明”说明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写出了鱼的特征;“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与星空倒映在一处的优美境界。(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2.(1)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2)结尾照应前文:积雪与冰初结呼应;气氛以行人绝迹为铺垫;直见以榆柳萧疏为条件。尾句既增添了画面的亮度,又写出了明月照嵩山积雪的壮观景象,以宏阔之语收束,有画龙点睛之妙。故结尾最奇。

3.(1)比喻。诗人以雪喻白发,借“两鬓雪”的具体形象,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对前途的怅惘。这样既明白浅显,又含有深意,使全诗既有具体形象,又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这首诗饱含诗人对岁月如梭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体验。美好年华已逝而功业未就,自己对着镜中如雪的双鬓无望地叹息。这无望,也使诗人由悲哀转为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也才有了“明日对秋风”来倾诉一生的辛酸和无限的苦涩。4.(1)诗人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运用了对比(衬托、映衬)、拟人的手法,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5.(1)诗人紧扣“春日”二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根从旧处生”揭示的是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

6.(1)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来衬托思妇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之感。

(2)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

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7.(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的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8.(1)“犹”字不仅明写芭蕉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指它将来的充分舒展,同时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看”遥相呼应。

(2)比喻。首句以物喻人,把未展芭蕉比作“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美丽的联想;第二句以物喻人,巧用暗喻,把未展芭蕉比作芳心未展含情脉脉的少女;第三句则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联想丰富而优美。

9.(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意思对即可)(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10.(1)示例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落”“又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无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示例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远离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脆弱的心灵。词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

11.(1)上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牡丹: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下句从听觉角度描写牡丹:那潇潇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

(2)牡丹象征遭受打击和排挤的诗人。李商隐少有才华,有理想追求,但屡受打击,有志难酬,就像诗中的牡丹,为雨所败。诗中的牡丹正处于万里阴霾的环境中,生气荡涤殆尽。想必日后遭受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诗人悲叹牡丹,实际上是在悲叹自己。12.(1)对比。飘荡的“旧苑”(故国)春来,依然一片草木荣生,青葱馥郁,含烟吐翠,丝毫

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弱其生机。作者将杜鹃在“他山”(异乡)啼血与此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自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2)既表达了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心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鸟自况,来表达情感。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1)

一、记住“标本”

(一)熟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1 自然类意象

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思乡的代名词  流水 —— 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 斜阳(夕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 风、烟 —— 哀怨、惆怅、凄苦、苍凉  浮云 ——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 霜 —— 孤独凄凉

2植物类意象

 杨柳(垂柳、柳枝、柳)—— 怨别  杨花 —— 漂泊离别之情

 落花(落红、残红)——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  菊花 —— 坚贞、高洁  梅花 —— 冰清玉洁

 松 —— 傲霜斗雪 坚贞 高洁  莲 —— 爱情

 梧桐 —— 凄凉悲伤  丁香 —— 愁思

 红豆 —— 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 芳草 —— 喻离恨

 芭蕉 —— 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动物类意象

 杜鹃鸟 —— 哀怨、凄凉或思归  鹧鸪鸟 —— 离愁别绪

 蝉 —— 惜时光

感身世

明心志

 鸿雁 ——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猿啼 —— 悲伤

 青鸟、鱼、鸳鸯 ——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 燕子 —— 爱情的象征  蟋蟀 —— 惆怅 人事类意象  人造物象类

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 离情别绪、思乡不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 琴瑟 ——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或兄弟朋友的情谊  羌笛 —— 凄切

——

行为类

 登高、凭栏 —— 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 吹笛、吹萧、吹笙 ——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 饮酒 ——豪情、悲愁、苦闷、不得志  折柳 —— 惜别怀远、思乡

 捣衣(捣练)—— 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三)熟记古诗内容理解“一看到就想到”

1.一看到诗题中有“送”“留”“归”等字眼,就想到可能是表达怀念和依恋之情。2.一看到诗词中有“折柳”字眼,就想到可能表达离愁别绪。诗题中有“归雁”,可能表达思乡和思念亲人之 情。

3.一看到写故国的兴衰,就想到可能是告诫当朝统治者,借古讽今。

4.一看到诗词中出现好梦或优美的风景,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对官场和现实的不满。

5.一看到诗词中写花开无人赏,新叶无人瞧,就想到可能是诗人自己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6.一看到诗中写战事,就想到可能是:①表现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对贪战者的憎恨,③对战乱人民的同情,④歌颂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将士。

7.一看到写乐景就想到表示喜悦,哀景表示悲伤,有乐有哀往往是以乐衬哀。8.一看到诗词中咏怀古迹,就想到可能是:①感叹历史的兴亡,②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③仰慕历史人物,④自叹自己无所作为、不被重用的无奈。9.一看到文人当官就想到总写官场黑暗和社会黑暗。文人未当官,总表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文人被贬,一般都表达热爱山水。

10.一看到诗题中有“旅”字,可能表达诗人因飘泊而孤寂的情感。11.一看到诗中有写响声的,就想到是以声衬静。12.一看到诗人表示年事已高,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情。13.一看到描写山势高峻,就想到可能暗示社会背景恶劣或仕途艰险。14.一看到诗词中涉及到饮酒的内容,就想到可能表达作者喜之极或悲之极或愤之极。

15.一看到诗词中描写月就想到可能表达思念之情。

16.一看到诗词中有登高望远,就想到可能表达:①对古英雄的仰慕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③对历史兴衰的感慨④无法施展报负的无奈⑤忧国忧民情怀。

(四)熟记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 描写手法

渲染气氛 烘托反衬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铺陈白描 欲扬选抑 运用对比 正面侧面 联想想象 运用象征 修辞方法

夸张 比拟 对比 比喻

双关 借代 对偶 设问 反问 通感比兴

互文 叠词

(五)熟记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 1.思乡

(1)抒发羁旅之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心思家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2.咏人

(1)同情百姓,如李绅的《悯农》。

(2)反映离乱痛苦生活,如杜甫“三吏”“三别”。

(3)思念亲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4)依依惜别,情深意长,如柳永的《雨霖铃》。3.慰己

(1)抒发壮志凌云、施展报负的豪情,如杨炯的《从军行》。(2)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3)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4)告慰生平的喜悦,如杜甫的《客至》。4.怀国

(1)渴望建功立业,如陆游的《书愤》。

(2)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感叹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伤世

(1)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2)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兵车行》。

排比

下载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篇一:2014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案】【学习目 标】 1、了解考纲和考点; 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古代诗歌鉴......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推荐5篇)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教学要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态度,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考点阐释: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难点一(共五则)

    难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物象。 1、首先,知人论事,关注背景:关注注释中关于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所处时代,生平经历、政治主张、具体创作背景。 2、整体理解,分析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