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三注意[本站推荐]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三注意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的重要课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应该注意的地方,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一份意见支持。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一、善于使用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思想与品德教学的主旨就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提取事件展开教学,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与生活相结合,善于使用教材,切忌脱离生活实际。例如在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吃饭与穿衣》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描述了吃饭的主要内容,介绍我们所吃的食材的来源和形成,与此同时介绍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节约粮食。在“七色光”中,以拟人手法,介绍了食物的主要功能及给人们生活和身体带来的帮助,然后在“游戏宫”中提出让同学们做一个“插秧”的小游戏,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这样的活动,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想让孩子们亲自模仿农民干农活的方式,体会他们的辛苦,懂得节约粮食这个道理。课本还提出了让学生给自己及家人选菜谱,懂得合理搭配膳食,以此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不要偏食、不要浪费粮食。同时,书中还通过几幅图画,展示不文明用餐的习惯,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文明用餐,懂礼貌。这些教材,编得都很好,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用好。用的过程中,注意增删,充分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应该与生活相结合,课本的内容及老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都要与生活相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课本十分活泼生动,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与大篇幅的文字说明,更多的是生动的图画以及一些真实的照片。在用好这些内容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多说,充分说、充分议身边事,从中明晰到底该怎么看待、怎么做。像教材中所呈现的学生吃饭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知道这些吃饭的习惯不好,需要改正,可是如何改正,什么样的吃饭习惯才是好的吃饭习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议,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建立正确的观念,以此体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应有的价值。
二、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以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为教材基础的,课本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对知识的讲解,还要努力观察生活,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验的积极性。只有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但是,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也都有对生活的不同看法,这不仅与学生的年龄层次有关系,同时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个人经验也有着巨大关系。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于生活的观察总是想象大于实际,他们对于生活的认识比较梦幻。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则更加细致,开始注意观察每个环节的主要变化和形成状态。所以,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以及实际情况,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让他们在细心观察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同时,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从多个方面感受生活。教学中,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提出对生活的看法,不断完善学生观察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在《小区生活》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就有必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小区的主要建筑和各方面的生活设施等,如小区的物业公司、商店、小区附近的学校等,通过观察小区的设施让学生展开交流,自己日常是如何在小区生活,小区的设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等。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细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三、重视实践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感悟与提高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安排,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渗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可以盲目地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让课堂变得多样化,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接受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小学生思想认识与现实生活实际之间的主要矛盾。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这些道德思想,有时候会碰壁,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对思想品德课所学产生不信任的感觉,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具体分解,要鼓励学生去生活中尝试遇到问题怎样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于诚信的认识,有这样一个提问:“大家都愿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那么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对方相信自己,愿意与自己相处?”笔者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之后,笔者才对学生们的看法进行全面的整合,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实践。这一过程中,所有孩子都在成长。
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注重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重视在实践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的能力,方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的重要指导性作用。(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
参考文献:
[1]翟继红;思想品德课课改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1年02期
[2]周长青;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过程评价[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郜春花;多媒体技术发展下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整合[J];改革与开放;2011年08期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教学“三不要”
现在来说,这一学期的时间已快到半了,我坚持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不要讲解太详细
思品课教学中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思想品德课教学“三不要”。后来经过反思明白一个道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识记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没有热情。相反,如果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设置鲜活的热点材料,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讲授第一课第一节《学会与父母沟通》时,针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让学生从收集的图片中自己去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45分钟,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教学反思《思想品德课教学“三不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课堂要注意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生气。比如,在学习伟大民族精神时,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马上调整上课的思路,停下新课的讲述,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同学们听了以后,是不是感到很骄傲、很自豪?”成千上万航天工作者的这种航天精神就是我们所讲的伟大民族精神。因为联系了学生感兴趣的事,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热闹,课堂也跟着活跃了起来,知识也迎刃而解。
三、不要让电脑、投影屏幕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代替了板书
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但是,黑板在教学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富有艺术的板书,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作为思品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赢取学生的爱,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思品课堂中得以升华。
第三篇:浅淡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浅淡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属于重要地位,思想品德课担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教会他们一些行为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中学德育的一个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根本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短子。因此,我在这里所说的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这里思想品德教材和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即正确的道德规范、概念、理论、在课内外的行为实践中能得到相应的体现。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明理和导行一致。道德行为统一。使学生能应用正确的道德知识,辨别是非,自学规范,矫正不正确的道德行为,身体力行尝试道德理论指导行为实践。这病学生道德认知不断丰富。道德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行为不断完善。
一、吃透《大纲》精神,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吃透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原则,力求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统一。了解分年级的具体要求。熟悉名册思想,品德课教材,正确处理教书育人。“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多次训练,真正收到实效以达到以下教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勤俭节约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行为习惯。三是教育学生具3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 1
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培养最起码的非观念和判断是非能力。
教材是教师上思想品德课的依据,因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自己从教的的去考虑,教材而忽视学生和如何学习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研究,以《大纲》教学要点的要求进行教学,比如:教《讲礼貌》一课,阐明对别人要有礼貌是好孩子的表现,讲述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要讲礼貌,达到教育学生能对人讲礼貌,正确对待。培养学生的产物道德、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
二、知行统一教学的实施办法与效果
(一)思想品德知行统一实践也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经过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的研究,我们自身初步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以身立教、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富于探索、善于总结反思的意识,能自觉地追求和探索教育、教学活动的底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初步树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形成了加强与同事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工作方式,初步掌握了课程开发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业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1、强化了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形象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通过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在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知行统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强化了“灵魂工程师”意识,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信任、尊重学业生,理解、宽容学生,赏识、激励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2、强化了教师理论素制裁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成为学习型人才。
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要成功地进行研究又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知行统一教学研究与新课程实验、新课程贯彻融会贯通,强化了《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深刻把握“品德、教学生活回归生活”这一思、品学科最核心的理念。
(二)改革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有魅力的品德教学活课堂。
1、活用教材,当好引路人
思想品德课中会出现的系列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者生活背景,大多是些美好的生活图景。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实践知行统一。例如:在组织人教版《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注重通过学生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感受、理解、体验、践行”的价值目标。教材是讲是编者设计的一个具体家族生活背景场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符合我们实际的活动情境。并以家里对你这么好,你又该为家族、家里人做些什么等问题讨论发言。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家族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落实了回归生活、知行统一。
2、主动学习、乐意探究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于去探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我们在思想品德学中,强调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主体自主参与,乐意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探究,自主获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乐意,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体验,以情促行
“个体体验是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感悟”体悟式教学。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中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以情促行。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4、做中学,学中做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不不应该理性、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行到充分,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达到:“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挖空的活动过程。导入后,组织第一次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捏能猫,每个小组合作提一个,每个同学捏其中的一部分。而后,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这些问题,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首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这些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效果很好。
三、研究后的几个思考
1、知行统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它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的思品教学的积弊,构建了有魅力的品德教育,提升了学科品位,知行统一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研究表明:知行统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人道德观念的确定,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漫长的实践,体验和内化的过程。所以,知行统一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体验感情,内化确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意志的循环往复、循环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唯其如此,知行统一教学是一个长期永久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决心在认真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推广成果基础上,继续对该课题作深层次实践研究,可求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往往不能保证有良好的道德为。但要是随着这样的脚步走,一切一定都能实现的。
第四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本人现就如何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抓情感体验,促道德内化,提高道德素质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那么,通过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内化的目的呢?
1、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又如,讲《拾金不昧》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
忆自己丢失东西和别人将失物交给自己时的心情。由心情沉重到心情欢快,两种情感体验,内化了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拾金不昧会给失主、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要从小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德。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2、对比体验。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又如,一位教师在讲《腾飞吧祖国》一课时,通过查资料、搞调查,绘制了三张图表:一是祖国解放前后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对比表;二是改革开放前后农、副、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对比表;三是我国和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对比表。通过列表比较,突出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学生觉得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对比体验,无疑会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实践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
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第五篇:2016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研修日志
睢县实验小学 王素梅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只有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我们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孩子们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这种能力经常会被无情地扼杀。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创造灵感之根本。我们在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的同时,还要注意释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生活,找到创造的灵感,发挥各自的智慧才能,以自信的心态去创造、去想像、去生活。只要他们有这个意识,即使是海市蜃楼,也是美的。
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善于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我们一直追求让“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细节决定成败,生活化的思品课的构建必须从课堂的细节做起,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让“教师快乐地教,学生要想使思品课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无论从备课、上课、还是布置作业上,教师都要精益求精,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的思品课才是学生想上的一门好课,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