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5 06: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汇报材料》。

第一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汇报材料

走进童谣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来自街道中心小学,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滕州市规范化学校、滕州市教改十面红旗、滕州市教学工作示范学校,在08年10月被评为“市普通话示范化学校”,接着又在09年4月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依据《义务教育课程设臵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臵指导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开设了校本课程传统文化必修课和校本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具体设臵为:(图片1)

一、二年级童谣课,三、四年级扎染、剪纸艺术等传统文化必修课。

五、六年级开设了国学启蒙、经典诗文欣赏、钢笔硬笔书法、民族乐器、民族舞蹈、京剧欣赏、国画等传统文化兴趣小组。下面我向大家汇报我校童谣课的开设情况:(图片2)

一、课程开发背景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孩子们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早点能自己读书。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的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课程,把它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如下:(图片3)

(一)儿歌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

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哼唱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言、游戏、等各种内容的童谣成为许多过来人童年、少年时的必读课。

(三)童谣我们有基础 我校拥有有一大批年轻优秀、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我校的 校训是:播种良好习惯,收获辉煌人生。所以,一二年级的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他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还具有耐心和亲和力。我校在积极贯彻落实“三级课程”管理指示的过程中,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课程建设的理论,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研究水平及能力。同时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家长学生素质较高,学校的硬件设施齐全。这些都为童谣课程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童谣课程落到实处,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文化生活呢?我们制订了以下目标。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做为校本课程,我们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明确各段的教学目标。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年级学生要求学会介绍童谣,能把刊物上的童谣介绍给同学、老师、父母,重点放在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童谣;二年级学生要求会诵童谣、赏童谣、重点放在对童谣的欣赏、品味上,创编上,能体会出童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主动地学习童谣。通过儿童歌谣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儿歌童谣欣赏与创作的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满足学生好闹、好动、好新奇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

具体目标设臵如下:(图片4)

1.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儿歌童谣,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格式、题材选择及一般创作方法。

2.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帮其积累语言,发展朗读和口语能力,体验遣词造句。

3.通过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通过儿歌童谣的学习,欣赏美,创造美。

4.用儿歌童谣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时空。

三、立足课堂,科学施教

学校把每周一的最后一节课做为校本课。要求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教学,认真书写教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童谣的积极性。要求教师教授每首童谣都要做到:一明确德育的立足点,即在教授每首童谣时都要知道学生通过学习童谣,会受到怎样的教育;二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蕴味。通过教师的指导、示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出童谣。体会童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创编动作,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感受学习童谣的乐趣;四是教给学生改编童谣、创作童谣的基本方法,让二年级的学生能够自已创编童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图片5)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歌童谣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儿歌童谣的诵读与欣赏。

(1)激发儿童歌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环境,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我们开展儿歌童谣教学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儿歌童谣发布阵地,让学生一来到教室就被这浓郁的儿歌童谣环境所深深吸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习儿歌童谣、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创编儿歌童谣,和家长一起开展“同一首歌谣”亲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指导 儿歌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主要是孩子们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并围绕礼仪、时令、民俗、动物、植物、游戏等篇目整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活跃思想、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增进智慧。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方法。

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欣赏童谣、创作童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老师的指导下齐心协力,创编童谣,步骤是这样的:(图片6)

1、出示挂图或者是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互相交流。

2、老师辅导学生一起解读图片,并随机出示关键词。

3、学生分成四组,创编童谣,要求用上关键词。

4、作品展示并互相学习。(添加)

5、表现作品。根据情况各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演、唱、画、等形式。)演一演 演儿歌童谣,以儿歌童谣为素材,创编、排演童话剧、校园剧或歌舞,让儿童童谣走上校园舞台。(图片7)

唱一唱 唱童谣,用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换上自己喜欢的童谣唱一唱,也可自己学着给童谣谱上曲子唱一唱。(图片8)

画一画 画儿歌童谣,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图片9)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学生创作的优秀童谣,不仅是产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则是产生在校园里、社会上、大自然中。在课下,我们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告诉他们,哪怕是一片云,一朵花,一只花气球,只要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就可以写。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放手让他们走出课堂,到校园,到操场,到各类活动竞赛中,到田野,到公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唱儿歌童谣、玩开心游戏、做文明娃”主题教育,把言语学习、游戏指导、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规则等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我们相信童谣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现今,我校的学生们都盼着上每周一节的“童谣课”。因为“童谣课”的内容灵活多变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编写童谣;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用软、硬笔书写自己搜集和创编的童谣;(图片)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童谣作品配上图画;(图片)体育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创编童谣游戏;我校的吴老师说,现在的孩子,粘在电脑上的多了,磨在电视前的多了,耗在玩具中的多了。然而,不经意间,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快乐童年的“滚铁环”消失了,“跳皮筋”“失传”了,“踢毽子”不见了……如何在这些集体育健身、音乐欣赏和团队精神培养于一体的游戏活动中推广童谣?于是吴老师将童谣《拍手歌》编成了皮筋舞。你拍一,我拍一,上课发言要积极……同学们边唱童谣,边跳皮筋。这项活动一下子就风靡全校,如今每到课间,到处都能看到同学们唱着新童谣跳皮筋舞的身影。再如我校的邓主任在上品德与生活《节约用水》一课时,启发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节约用水,可刚一说出题目,一位叫齐效方的同学地举起了小手,脱口而出:(图片10)“我叫自来水,地球水缺乏,大家都要珍惜我,时时刻刻关紧我,不要让我常流泪,无故把我来浪费。”可见优秀的童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优秀的童谣韵律优美、琅琅上口,容易接受、易于理解,是学生学习知识、表达感情的最好教材,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老师也深切感受到童谣让孩子通过他们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从这一点说,我们不仅仅是开设了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新途径。

(图片11)“教学楼,真热闹。杨柳青青花儿俏。同学们,蹦又跳。讲文明,懂礼貌。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爱环境,出新招。校园美,齐欢笑。”这首小学生自己编写的新童谣,成了教孩子懂礼貌讲礼仪的德育歌。我们教师在集体教研交流的时候一致认为:自从学校用童谣进行尊重老师的教育后,孩子们从感情上和老师更亲近了。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至今,全校学生一共创编了三百余首童谣,其中八十四首入选了《童谣伴童年》的成长手册。

四、科学管理与保障措施

为了能够把童谣课上得丰富多彩,上出成效,学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活动单周进行,学校教研组活动双周进行。

2、教研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教研组活动以教学计划制订、专业知识进修和教学活动设计、预案编写讨论等为主;学校活动以校本课程理论培训,课程纲要撰写方法介绍,课程实施检查情况反馈等为主。

3、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校本课程实践反思或校本课程故事。

4、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各召开一次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反馈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逐一剖析、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共同商讨下一步对策、措施。

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开展教师论坛,开展赛课,展示课,让大家在教研中不断提高和进步。并且在教师中开展“童谣好说,说好童谣”的童谣创作活动,让教师的一首首新童谣为孩子起到带头作用。

五、课程评价

(一)学生的评价

其一是作品展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示,通过相互交流,制作手抄报、出作品集,诗配画、配乐朗诵,向学校校刊、网站、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儿歌童谣情况,积极尝试教师、同学、家长寄语型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

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认识并欣赏自己,获得积极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的评价

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以上是我校依托新童谣开发学校课程的一点做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留下宝贵意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决心在做好新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其它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品行高尚的一代新人!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插上了翅膀,教师和学生也获得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如今,我们全校师生在享受这份收获的同时正以今天的努力储备明天的能量,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之路越走越宽。最后,谢谢大家!

第二篇:《走进三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走进三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赖以振兴和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2、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目标。根据我经济、文化等各种社区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决定设置以“陶瓷文化”为中心的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创建品牌化学校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关注教育,愈来愈重视孩子的成长,把是否让孩子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作为重大的历史使命,以便使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有立足之地。正是因为人们对教育的极大关注,致使了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一所新生的学校如何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我们希望借助毗邻三国文化圣地——成都武侯祠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千年蜀汉文明的宝贵财富,以弘扬三国文化为载体,营造学校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这种历史文化氛围中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人、文明人……”。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品牌创建的目标,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第一,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凸现学校办学特色;第二,培养一批教师,促使其专业能力快速发展;第三,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课程基本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国文化的相关知识。(2)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提升辨别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综合能力。(3)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课程分段目标:小学低段初步感知三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小学中高段能够悟出三国文化中的一些精髓,用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中学段对三国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并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挖掘三国文化中的深刻内涵。

(三)课程内容

1、读三国,倡导学校全体师生学习三国文化的故事和理论著作,通过学习理解三国文化的精髓。

2、说三国,开展讲三国故事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在讲故事中去深刻地感受三国历史人物个性特征和创业精神。

3、辩三国,开展班级辩论会,以三国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组织辩论,通过辩论引导学生吸取三国文化中的精华。

4、演三国,利用学校艺术节展示才艺,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国文化所体现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是书法、绘画、评书、相声、舞蹈、乐器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5、悟三国,在学习和活动之后,开展专题活动,师生共谈学习体会或与专家面对面活动访谈。

6、写三国,这是在学生对三国文化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思考或合理的想象,也是学习的成果之一。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开放与统一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

(一)实施层次

(二)、时间安排:

⑴12月份起,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体教师通识培训,⑵1月份调查、研究,确定校本课程,修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计划;⑶2005年3月份教师分门别类开始参与技能培训,并确定校本课程《走进三国》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的编撰工作,;⑷2005年3月—5月,收集资料、编撰和出版校本教材《走进三国》;⑸2005年6月—8月,完善校本课程设置,9月份开始实施。(二)课程评价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3)成果展示

其一是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览和艺术节中才艺展示,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3.论文或心得体会集

五、保障措施

1、组建课程开发小组,组成教师小队作为指导小组,并根据活动的需要聘请有关部门专家、学生家长等作为校外辅导员。

2、学校提供或帮助解决活动所需要的器材、资料、场地以及人员的联络。

3、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4、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三篇: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

--------槐芽镇中心小学

一、课程开发背景

槐芽镇中心小学(原名:保安堡村小学),创建于一九六二年,位于槐芽镇中心地带。2003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强县以来,学校凭借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建西部教育强县,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强劲东风,在县教育局及镇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抓管理,同心同德求质量,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家长示范学校”、“科研项目学校”、“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县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教育科研强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明星学校”。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建设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让每一位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让每一名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的办学目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走进了课堂,走进了班级。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早点能自己读书。因 为,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怕难为情,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课程,把它作为学校“成长体验”系列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如下:(一)“儿歌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

儿歌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儿歌童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儿歌童谣流传地域之广、流传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早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与之有关的著述、文集数量惊人。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哼唱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 2 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儿歌童谣成为许多过来人童年、少年时的必读课。

(三)“灰色儿歌童谣正在流行”

媒体报道:孩子传唱不健康童谣的现象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一现象说明校园里缺乏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健康的便于流传的校园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流传下来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健康的、赋予时代气息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童谣,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

(四)“儿歌童谣是一面镜子”

学生好动、爱玩,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特点可满足学生的需要,潜移默化地为孩子们营造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而且校园儿歌童谣不仅可让同龄孩子相互了解,同时也可让父母和老师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五)“儿歌童谣我们有基础”

从2006年起,学校开设了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欣赏与创作水平日渐提高。指导教师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水平,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人与事,会欣赏优秀儿 3 童文艺作品。学生作品多篇发表,并且在全国童谣传唱中获二等奖。以此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校内条件成熟。融民俗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儿童歌谣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儿歌童谣欣赏与创作的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满足学生好闹、好动、好新奇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儿歌童谣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体目标设置如下:

1.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儿歌童谣,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格式、题材选择及一般创作方法。

2.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帮其积累语言,发展朗读和口语能力,体验遣词造句。

3.通过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世界的纷繁与陆离,通过儿歌童谣的学习,欣赏美,创造美。

4.用儿歌童谣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时空。

5.通过学习儿歌童谣,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包括言语知觉、言语记忆、言语思维、言语情感、言语个性等素养及其综合。(二)课程内容

根据我们的总目标,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

5(1)欣赏:中外民间儿歌童谣、同龄伙伴创作的儿歌童谣、名作家为孩子们写的儿歌童谣。

(2)仿作:在欣赏的基础上仿作,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3)创作:结合学习、生活、游戏进行创作。2.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一系列活动

(1)诵读儿歌童谣。以每日一首儿歌童谣,每周一星的形式,进行诵读展示交流。

(2)收集儿歌童谣。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儿歌童谣,搜集相关的民间儿歌童谣,感受不同地方的儿歌童谣风格及特色。

(3)赏析儿歌童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儿歌童谣、新儿歌童谣及中外民间儿歌童谣艺术欣赏、评价,了解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4)传唱儿歌童谣。通过相互交流,制作手抄报、出作品集,诗配画、配乐朗诵,向学校校刊、网站、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四、课程实施(一)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儿歌童谣教学向课处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儿歌童谣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儿歌童谣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2.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专题辅导。

3.开设儿歌童谣课。面向1——2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教学,辅导学生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邀请有关教师开展导读活动)4.开展儿歌童谣兴趣小组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交流评比,通过传唱研究儿歌童谣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5.开展“儿歌童谣节”系列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歌童谣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儿歌童谣的诵读与欣赏。(1)激发儿童歌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环境,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我们开展儿歌童谣教学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儿歌童谣发布阵地,让学生一来到教室就被这浓郁的儿歌童谣环境所深深吸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习儿歌童谣、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创编儿歌童谣,和家长一起开展“同一首歌谣”亲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

儿歌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人类童心的具体表现,是儿童自己的诗。儿歌童谣从表现形式上讲,分顶针格(前后两句首尾相接)、串话(同一类的事物,穿成一串用“一套一套”唱出来)、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很像顶针格,只是前后句的首尾相接时不必特别严格)、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

儿歌童谣从作者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欣赏趣味创作的;另一类是由儿童自行创作的,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也就成了一首首“无固定格式、语言生动、节奏鲜明、充满稚趣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优美的文词,动听的韵律,让人耳熟能详;超轶的睿智,讥讽的谑笔,使人解事识礼;而俏皮的揶揄,幽默的意味,更能使老少妇孺都忍俊不禁;至于那些实用的儿歌童谣,可使孩子们获得许多生活常识。全国各地都能听到儿歌童谣,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3)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指导

儿歌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主要是孩子们感兴趣。民间儿歌童谣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并围绕礼仪、时令、民俗、动物、植物、游戏等篇目整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活跃思想、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增进智慧。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课,带领学生欣赏儿歌童谣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1)在“儿歌童谣”的欣赏中感受美

儿歌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反映内容上都蕴含着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发现、去辨别,就会感受其美。①语言的美

祖国的语言极富音乐美,优秀的儿歌童谣认真诵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像一首宛转动听的歌。诵读中,语言潜在的音乐性就会变成语言性“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儿歌,语言诙谐幽默,读来倍感愉悦。像《颠倒歌》《数数谣》《绕口令》等都有这样的效果。②自然的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事物的美,人生活在自然中,宇宙万物,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处处蕴含着美的韵律,一些儿歌童谣所描绘的阳光、月色、大海、雪山……或雄、或秀、或奇,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选择、整合,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就不难感知其美了。③生活的美

生活美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包括理想美、环境美、行为美等诸方面。

(2)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感知美

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我们可将“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同步进行,在“赏”的启发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创”,其间,通过“仿”、“借”、“改”、“配”这四种辅助性方法进行创作。学生刚接触儿歌 童谣,需要有一个过程,了解它的特点和基本写法,我们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诗作为“赏诗”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仿照它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感情色彩,进行“仿作”。“借”就是借用“赏诗”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诗,借题写诗,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练习机会,避免学生因无所写而失去兴趣。“改”就是改变“赏诗”的结局或对所写人和事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你喜欢的我不爱。当然,“改”的练习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与“赏诗”为“敌”,因而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配”就是给图片,音乐配诗。在教给学生这四种辅助性的创作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告诉他们,哪怕是一片云,一朵花,一只花气球,只要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就可以写。(3)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通过 “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书一书、画一画、剪一剪、评一评、玩一玩、用一用”等途径引导学生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说一说:说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创作的儿歌童谣。唱一唱:唱儿歌童谣,用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换上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唱一唱,也可自己学着给儿歌童谣谱上曲子唱一唱。跳一跳:跳儿歌童谣,让儿歌童谣成为花样皮筋(跳绳)的伴唱,边说边跳,其乐无穷。演一演:演儿歌童谣,以儿歌童谣为素材,创编、排演童话剧、校园剧或歌舞,让儿童童谣走上校园舞台。书一书:书儿歌童谣,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画一画: 画儿歌童谣,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剪一剪:剪儿歌童谣,剪纸是学校的特色,亦是学校开发的另一内容校本课程,我们引导学生以剪纸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别有一番民俗民风。评一评:评儿歌童谣,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儿歌童谣指导创作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童谣的兴趣。玩一玩:玩儿歌童谣,游戏类儿歌童谣是学生尽情体验玩中学,学中玩乐趣的独特载体。用一用:用儿歌童谣,知识类儿歌童谣开阔眼界;规范类儿歌童谣形象导行,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更好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学生创作的优秀儿歌童谣,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校园里、社会上、大自然中。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放手让他们走出课堂,到校园,到操场,到各类活动竞赛中,到田野,到公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学校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以及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唱儿歌童谣、玩开心游戏、做文明新竹娃”主题教育,把言语学习、游戏指导、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法制 12 教育、规则等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我们相信儿歌童谣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课程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

其一是作品展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示,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儿歌童谣情况,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师资配备

1.以各年级语文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本课程的实施。2.集中学校在儿歌童谣教学方面有一定文学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实施的专题指导。3.聘请有儿童歌谣教学,有经验的家长及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实施的顾问。

(四)教材编写设想

1.学校儿歌童谣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教育性、民俗性、可读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创造性。教材的编写力求规范、通俗,切实反映儿歌童谣的基本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儿歌童谣的学习兴趣。

2.儿歌童谣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学校将组织教师和学生将收集到的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体裁的儿童歌谣进行整理,汇编,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来赏析这些儿歌童谣;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积累,把学生在学习儿歌童谣的过程中自行创作的,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编入教材。

3.目前,学校已经着手进行部分篇目的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

第四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方案一:开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学校的优势和条件见课题研究方案)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

(一)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二)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八、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xxxxxxxxxxxx

方案二: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背景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1988年,位于常州市火车站东,历经几代人艰苦的努力,学校规模由小变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更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认识到要发展必须进行创新,必须努力探索符合校情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育人途径。我们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是以艺术为抓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给学生有足够的时空去选择和创新,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在学校领导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学校一致决定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开发剪纸课程,把它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好动、爱玩,特别喜欢动手。学生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剪纸正好利用了这一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要。2.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从1988年起,学校利用美术教师的资源,开设了学生剪、刻纸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剪、刻纸水平日渐提高。学生剪、刻纸作品先后在市少年宫、省美术馆、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英国、捷克等地方展出,并且结集出版,具有一定的基础,内部条件十分成熟。社区内有许多民间剪纸爱好者,喜爱用剪纸作品美化家庭和社区环境。开发剪纸课程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3.剪纸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融民族性、时代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剪纸,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剪纸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剪纸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剪纸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总目标

了解中国剪、刻纸的历史和文化,初步掌握剪、刻纸的技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剪、刻纸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剪、刻纸”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刻纸的相关知识。

2.掌握剪、刻纸的基本技法。

3.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剪、刻纸的悠久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提升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的综合能力。

4.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二)课程内容

根据我们的总目标,剪、刻纸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剪、刻纸的基本技法的训练。

2.围绕剪、刻纸开展一系列活动:

(1)收集有关剪、刻纸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剪、刻纸的历史发展以及等剪、刻纸艺术门类的背景资料的收集及研究。

(2)访问民间艺人,了解各地的剪、刻纸特色,搜集相关的民间传说,了解不同地方的剪、刻纸风格及特色艺的术考察。

(3)参观各种展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剪、刻纸、现代剪、刻纸及中外民间剪、刻纸艺术欣赏、评价,了解历代艺术大师及代表作的艺术欣赏、评价。

(4)对学生剪、刻纸作品进行展览。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美术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剪、刻纸教学向课处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剪、刻纸课程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剪、刻纸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2.开设专题讲座。

3.围绕剪、刻纸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

4.开设剪、刻纸课。

5.开展剪、刻纸兴趣小组活动。

(1)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开展剪、刻纸教学。(每周在兴趣课中开设一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节剪纸课,邀请专家和民间艺人进行讲座)

(2)班级兴趣小组。选取实验班开展剪、刻纸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剪、刻纸。开展班级剪、刻纸交流评比。

(3)校级兴趣小组。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周六周末艺校进行剪纸创作,研究剪纸艺术。

6.开展“剪、刻纸节”系列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剪、刻纸环境。学校常规管理要求中十分强调环境育人的功能,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我们开展剪、刻纸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剪、刻纸宣传橱窗;在学校最中心活动区还要特建剪、刻纸作品展室。环境,让学生展示自已的成功;环境,引导学生追求学习新知识的目标。让学生一来到学校就被这浓郁的剪、刻纸环境所深深吸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剪、刻纸,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了解历代的剪、刻纸名家、讲讲他们勤学苦练的故事,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关剪、刻纸方面的趣闻轶事;观看有关介绍剪、刻纸家的影片,举行学生作品展、和家长一起开展剪、刻纸竞赛,切磋技艺,共同成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感染、明确事理、激发热情。

2.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3.简单的操作实践

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这里重点介绍单色剪纸:

(1)阳刻剪纸

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

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3)阴阳结合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4)剪影

它通过物象外轮廓来表现形象,所以它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我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说,剪影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高级的造型心灵”。英国民间流行的“剪影画”就是用黑纸剪出物象的影子,用黑影构成了画面,这种剪影画后来还发展成为一种电影的形式。前民主德国的剪影片《山神与打谷者》就是其中一例。中国早期的皮影戏与剪纸艺术实际上也是相互借鉴和影响的。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独具一格的。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通过开设剪、刻纸欣赏课,带领学生欣赏剪、刻纸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剪、刻纸指导过程中,我们采用“一看二画三剪刻四修改五设计六评”的六步一环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刻纸的能力:

一看看范作。学生的知觉常表现得较笼统,不易发现的特征和事物间的联系。因此应指导学生比较同类事物的不同表达方法,了解一般的表现手法。

二画画范作。学生在了解了一般表现方法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范作进行描绘,这样有利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剪、刻纸的表现方法。

三剪刻剪刻范作。在画好范作的基础上,尝试对范作进行剪刻。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及时矫正学生的用刀的方法。

四修改修改范作。请学生对范作的剪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请大家讨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范作进行修改。

五设计设计作品。在对范作的掌握的基础上,尝试对范作进行新的设计。

六评评作品。评作品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剪、刻纸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剪、刻纸的兴趣。

第三阶段:了解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

古今剪、刻纸名家众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蔚县剪纸 河北剪纸 扬州剪纸 山西剪纸 江苏剪纸 安徵剪纸 湖南剪纸 山东剪纸...它们风格各异。在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各种各地剪、刻纸的代表作,让学生进行“三分钟代表作介绍”,由学生自已来展示各地代表作品的风貌和品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各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为掌握各种的风格奠定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时间的临摹、剪刻,能够对某种地方剪、刻纸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增强了他们对祖国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

(二)课程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

其一是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见表一)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剪纸学习情况(兴趣、技能、态度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

3.小评论: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

4.期末评语: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附:

学生剪纸内容的选择原则:

1.民族性:体现民族特色,发扬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适应发展趋势,利用现代美术资源。

3.趣味性: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寓教于乐。

4.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剪纸系列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总体要求见下表:

年级段表现手法表现内容

低年级临摹和想像临摹为主

中年级想像和创作校园生活为主

高年级写生和创作民族民间风情为主

方案三:西安丰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西安丰镇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本土实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四、校本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五、校本课程的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开发学校教师资源。我校有一批有志于从事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和潜在素质。据此,可开设声乐、器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类课程;朗诵、演讲、写作等文学类课程;篮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类课程。

2)西安丰镇校外教育资源丰富,根据本镇实际,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旅游——家乡文化——家乡特产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西安丰镇是个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古文化调查发掘了一大批文物古迹和历史史料,有500年以上古建筑22座,古桥梁3座等,有诸葛亮后裔、刘备后裔、李频后裔等家普和珍贵史料计10姓、12套,2000余万字,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西安丰“江南悬空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新叶古民居、里叶十里荷花等景点。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了解古文化,让学生通过参观欣赏、考察等方式,更深地了解家长的历史,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进行美的熏陶,以及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西安丰镇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肥沃。莲子产业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先后建成了杭州市莲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浙江省莲子出口创汇示范基地,里叶白莲获浙江省名牌、省农博会金奖。还有西瓜、红花菜、柑桔等农特产品也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种植莲子的方法、莲子生长的过程、莲子的功用等常识类课程,了解家长的特产。

六、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各年级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教师个人素质、学生年龄特点等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总结经验。一般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安排在兴趣活动课进行,具体教学时间一般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等活动)。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而大型的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春游、秋游等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1)评价内容多元化;(2)评价过程动态化;(3)评价个体主动化;(4)评价方式的质性化;(5)评价行为日常化;(6)评价结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工作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7)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

(8)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方案四:八都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求评估

1、学校特色建设的需求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陶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思路。作文教学是我校办学特色,十多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为主题的系列课题研究,包括《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两个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中审美功能的研究》《生活作文教学中实践“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研究》3个陶研会、教育学会省级课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读写结合能力的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作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作文教育资源的研究》《生活作文教育中渗透新时代荣辱观教育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5个吴江市级规划课题等。作文与学生学校生活、与社区活动联系紧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我校作文特色相结合。

2、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同时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定位、学习主体的地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上存在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依托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化就可以形成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3、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学校中外来民工子女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家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校本课程应该能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服务,让每一位学生乐于读书、勤于作文、真诚做人。

4、学校及社区资源分析

学校与社区都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环境优美,校园内草木华滋,翠绿掩映,亭台错落,小径通幽,是一所花园式农村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有“一廊”——行知廊,廊内张贴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活动剪影,是学生、教师表现自我、展示才情的舞台;“三亭”——咀华亭、舒逸亭、韵读亭,每个亭子都制作了具有古色古香的木质匾额、对联;“四园”——含英园、咀华园、舒园、逸园,地球仪、荷花池、蓝竹亭、九曲桥、翠竹林等景点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小中高教师4人,高级教师45人,市名教师2人,吴江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4人。学校硬件设施到位,有各类专用教室23间,各类器材齐全,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标准。

学校所处八都社区,虽地处偏僻,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企业众多,华鑫集团、通鼎电缆、丹龙纺织、苗圃场等企业为我校学生德育实践基地。社区内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社区周围,风景名胜众多,社区北端有双塔桥,震泽镇有慈云塔、师俭堂,接壤的南浔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需求评估,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勤于实践,乐于写作,在“读书、实践、习作”中丰富素养,健全人格。

2、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至少学习一门形成自己特长的课程。

3、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

第五篇:走进名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走进名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了解历史的情趣,学习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鉴赏力。学生很羡慕名人。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名人,特别是历史名人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奠基人,是社会灿烂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学识、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和学校办学理念开发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知道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成长历程。

2、概述他们的历史贡献,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基于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了,提高讲述历史名人的兴趣;

2、逐渐加深对历史名人及其贡献的理解,主动参与到搜集、评述人物的学习活动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心体会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文精神;

2、增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1秦始皇嬴政——中华帝国的始皇帝 2汉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3汉武帝刘彻——鼎盛时代的伟大帝王 4魏武帝曹操——文治武功的大政治家 5蜀汉昭烈帝刘备——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 6隋炀帝杨广——毁誉参半的皇帝 7唐太宗李世民——盛世唐朝的创造者 8女皇武则天—中华帝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9唐玄宗李隆基——少年英豪

10宋太祖赵匡胤——佑文抑武的仁义皇帝 11元太祖成吉思汗——震撼世界的草原战神 12明太祖朱元璋——从历史夹缝中钻出的英雄 13明成祖朱棣——永乐盛世的缔造者 14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 15清太宗皇太极——在战争中成长

16清圣祖康熙——中华帝国史上最出色的皇帝 17清世宗雍正——康乾盛世的政治强人

18清高宗乾隆——一艘破烂不堪头等战舰的老船长

四、课程实施

(—)成立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管理

为了保证《走进名人》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学校的要求,成立学校《走进名人》课程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王喜泳

副组长:刁丽梅

组员:全体语文历史教师

(二)开设《走进名人》课程

本课程在初一、二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0.5课,主要语文历史教师负责实施。通过对历史名人生平事迹的了解和他们的成长历程的把握,用心体会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通过创作成果和反思继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提升人生品位。

(三)组织编写校本教材:针对目前没有统一教材的状况,根据学生需要编写系列教材、保证教学、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开展多种《走进名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不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应注重学生对实践

活动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在实施之前,教师必须对活动有周密的设计,但每一个活动都不能根据预定目标进行机械装配,应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的不断生成,要让学生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火花才不断迸发。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本课程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动手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板报、手抄报展览、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2.对学生的评价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图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同时,在一学期结束时,也应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激励嘉奖,每学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素质教育《走进名人》标兵奖,发给证书。3.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

二是学校教学检查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一、课程背景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了解历史的情趣,学习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提高鉴赏力。学生很羡慕名人。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名人,特别是历史名人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奠基人,是社会灿烂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学识、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和学校办学理念开发本课程

石良中学

下载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走进童谣》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一、课程定位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张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但......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台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王庄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灯埔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园文化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繁荣则学风积极活泼,富有创造力;文化平庸学风低靡平淡,不思进取。受到乡村小学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