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你能把它们分开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你能把它们分开吗
幼儿园中班科人人小站renrenpop.com 学教案:你能把它们分开吗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能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利用恰当的工具找出最快、最好的分离方法,并学会用标记记录。
2、能主动大胆操作与尝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3、发展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会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待分离的物品若干如:花生肉和花生皮、米粉和赤豆,菜籽和黄豆、回形针和纽扣、小铁球和塑料球、等。
2、工具:塑料筐,筷子,勺子、杯子、碗、磁铁、筛子、水等。
3、视频仪、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花生肉和花生皮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 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记录表
老师用简单的标记把幼儿的分离方法记录在表。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分离花生肉和花生皮)
1、老师介绍几种特殊的工具。
2、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尝试各种分离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记录结果,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一种分离方法,并说说原因。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几种待分离的物品,让幼儿逐一认识。
2、幼儿分组讨论本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由组长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尝试、验证。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4、请每组的一名幼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并说出最成功方法的原因。
5、老师小结。
四、引导幼儿探讨区别生熟鸡蛋的方法。
第二篇:你能证明它们吗
§1.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特别是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辅助线做法)。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新课讲解:
在《证明
(一)》一章中,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
1.两直线被 F
形纸片帮议助学生回忆。学生充分讨论问题1,借助等腰三角形纸片回忆有关性质。)
(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探索过,这里先让学生尽可能回忆出来,然后再考虑哪些能够立即证明。)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叙述为:等边对等角。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引导学生证明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重点引导学生做辅助线,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我们刚才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否通过作一条线段,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呢?)
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
∵AB=AC,BD=CD,AD=AD,∴△ABC△≌△ACD(SS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
(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其他的证明方法。做∠BAC的平
B分线,交BC边于D;过点A做AD⊥BC。学生指出该定理的条件
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并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证明。)
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具有的性质和特征,讨论图中存在的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随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4页第1,2题。(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为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探体会了反证法的含义。)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5页习题1.11、2。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5-6页议一议
六、板书设计:
C
七、课后记:
§1.1、你能证明它们吗(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3、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5、会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正确叙述结论及正确写出证明过程。熟悉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定理应用及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你知道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性质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
1、引导探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具有上述的性质,那么,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和高线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猜想)
2、探究中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做出两底角的平分线,你会发现图中有那些相等的线段?你能用文字叙述你的结论吗?
(学生动手画图、探索发现相等的线段并思考为什么相等)
3、证明:(1)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 △ 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一生口述证明过程,然后写出证明过程。)
C 证明:(略)
此题还有其它的证法吗?
(2)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
(引导学生分清条件和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其它证法合作交流完成。)
4、议一议1:
在上图的等腰△ABC中,如果∠ABD=1/3∠ABC, ∠ACE=1/3∠ACB,那么BD=CE吗?如果∠ABD=1/4∠ABC, ∠ACE=1/4∠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根据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学生分组思考、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般结论写出证明过程。)
(3)如果AD=1/2AC,AE=1/2AB, 那么BD=CE吗?如果AD=1/3AC,AE=1/3A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议一议2:
把“等边对等角”反过来还成立吗?你能证明?
定理证明
已知:在ΔABC中∠B=∠C
求证:AB=AC(引导学生证明定理)方法如下:
(1)C
(2)
C
C
课堂小结1:
(1)归纳判定等腰三角形判定有几种方法,(2)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哪几种。(讨论、交流)随堂练习:
已知:在ΔABC中,AB=AC,D在AB上,DE∥AC
求证:DB=DE
C(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想一想:
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
证明P8
反证法的概念 P8
课堂小结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B C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9页习题1.21、2、3。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10-12页做一做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记:
§1.1你能证明他们吗?
(三)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于综合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已知:∠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
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1)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2)BD,CE,DE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3)证明以上的结论。
2、复习关于反证法的相关知识
练习:
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笔试,进一步巩固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学一学
1、探索问题:①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②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
明你的思路吗?(把你的思路与同伴进行交流。)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做一做: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
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提示学生根据两个三角尺拼出的图形发现结论,并证明)
证明:在△ABC中,∠ACB=90°,∠A=30°,则∠B=60°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 AD
A ∵∠ACB=90°
∴∠ACD=90°
∵AC=AC
∴△ABC≌△ADC(SSS)
∴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D是等边三角形11∴BC=BD=AB 2
2得到的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例题学习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已知:在△ABC中,AB=AC=2a,∠ABC=∠
度,CD是腰AB上的高
求:CD的长
解:∵∠ABC=∠ACB=15°
∴∠DAC=∠ABC+∠ACB=15°+15°=30°
11∴CD=AC=×2a=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2
2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练习:课本12页随堂练习
1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五、作业:
1、基础作业:P13页习题1.31、2、3题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P15-17页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记:
第三篇:你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你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尊敬的领导、老师、各位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你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应该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而这些有意义的事就蕴藏在我们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它不是豪言壮语,不是伟大誓言而是默默奉献。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我是教师——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只知道我要做的是用心爱每一个孩子,用热忱与责任来教导每一个学生。
孩子们的情感是真挚的,孩子们的天空是浩瀚的,老师始终是他们模仿的榜样!老师始终是他们尊敬的楷模,老师始终是他们成才的基石,老师更是他们人生永远的指明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我们的衣着,我们的发型,每天都有数十双,甚至上百双单纯而幼稚的目光在盯着我们,在潜意识的模仿着我们,亲其师,信其道,身正,不令则行!我们身为教师,责任重于泰山。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要主动去解释一双双清澈眼眸中的疑惑,主动倾尽我们的爱心包容他们,身体力行的为他们铺一条成长的道路。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是一本不容易读懂的书,但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读一辈子。
而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着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那一间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要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毫不吝啬的馈赠于每一个“未来的花朵”,主动为它们施肥浇水、修剪枝叶,并且要拼尽全力去爱护它们,因为它们是那么的脆弱。还记得那地动山摇、天地变色的瞬间吗?当时间的指针定格2008年5月12日那个阴霾的下午,您一定不会忘记。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顷刻间,世界震动了!多少同胞,在地动山摇的瞬间骨肉分离,家毁人亡;多少孩子,自从得救的那一刻起就变成了孤儿,失去了爹娘;那一刻整个中国都在哭泣,整个民族都在飞泪。这泪,为同胞的不幸而来,为民族的灾难而来,更为无数的感动而来!这场巨大的地震灾难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教师这个平凡职业的不平凡。
5月14日,张关蓉在擦拭丈夫谭千秋的遗体。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住学生。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师生伤亡严重。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在生死一刻的最后选择令人感佩和动容。这是一名20出头的年轻教师,家里的孩子刚刚六七个月大。地震发生时,他所教的班级位于一楼,完全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留下来救护孩子。汤老师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却在瓦砾中牺牲了„„
在什邡龙居小学的废墟中,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体断成三截,头部血肉模糊,已经面目全非!可她仍紧紧攥着两个学生的小手!任人怎么掰,也无法将她们分开。她名叫向倩,去年才刚刚大学毕业,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名学生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得发呆时,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冲向门外。此时,她最强烈的念头就是——上苍啊!请求您,再给我给我一分钟!然尔,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袁文婷:青春定格 “公主教师”离去了,吴忠洪:用生命雕刻师德丰碑,张米亚:在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王敏:美丽之花在震灾中绽放 „„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他们带着一丝欣慰、带着对亲人的无比眷恋默默地走了!念出他们的名字,心痛与惋惜之欲更多的却是对他们无谓人格的崇高敬畏,更因为他们是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民教师,犹如最后一堂无声之课,让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
时势造就英雄,不是每人都会成为英雄,但是英雄却都是充分做好本职工作的普通人,所以我们坚信: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着无数这样的老师在默默奉献,传承文明。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荀子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列宁说“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每当我看到那一双双充满幼稚而又渴望在知识的海洋畅游的孩子时,我的那颗漂浮的心静了,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独特与魅力,教师身处于教育事业的底层,是普通的无法再普通的事业,却是万丈高楼的地基、苍天大树的根系。我看到教师队伍中那数不尽的前辈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教师职业的圣洁,也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生命的痕迹激励者我们这些后来人,告诉我们:生命的意愿不止于功利,虽然吃饭为了生活,但是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而教师是这样一种职业。
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至今人们还在传诵它,是因为它倡导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所共同提倡的,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社会制度,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遥远的未来。作为孩子们信赖的老师,就如同接下将军信的罗文,不能有任何推诿,而是以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去完成“任务”,来呵护、引导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要想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把教师的角色诠释到位,就需要勤勉敬业。要做到勤勉敬业,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自信心,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丰富知识,掌握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机会才不会擦肩而过,才能培养高尚情操,才能超越自己,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心灵,改掉一些抱怨,嘲弄做法 ,站在社会,集体,个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在各行各业中,不乏宏篇巨著、高谈阔论的学者,不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讲家,而恰恰缺少的就是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工作的“送信”的人物。新时代的劳动榜样就是无论干多么小的事情都能把事干好的人;新时代的劳动榜样就是始终如
一、不断开拓进取的人;新时代的劳动榜样就是始终带动大家一起奋进的人。工作中有一种人,他们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待职责,他们推委塞责、故步自封、吊儿郎当,坠落成为疏忽懒惰的人。他们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肯被动的做事。他们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懂得投入才有回报,忠诚才有信任,主动才有创新。一个班级新生入学几十个孩子,如果不从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习惯培养、谆谆教诲入手,就没有孩子的茁壮成长。
《感动中国》所说,“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后,自身素质提高了,也就有了勤勉敬业精神,不论身处何职,在环境变化时,尤其是条件较差时,都能把这看作是对耐心和自制力磨练的机会, 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环境,把自己和孩子们看成是同一整体,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事业基础与孩子们的未来紧紧相连。有了勤勉敬业的精神,有了爱岗敬业的执着,就会使工作从盲目中走出来,梳理好工作,把分内之事做的井井有条,原则做事,本色做人。
“奖赏仅仅给那些有用的人”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要停留在原地等着天上掉馅饼,一切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让我们停止无谓的抱怨,收拾好心情,从头开始,从现在开始,忠诚于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不断完美自己,做一个现代的罗文。一点一滴从现在做起,从天天学起,从节节课上起。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梳理祖国的花朵,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此致 敬礼
XXX
2009年x月x日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它们吸水吗_通用版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 单元第4 课《它们吸水吗》。
2、教材分析
本课分4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通过引导学生在四 种不同材料(木头、纸片、金属片、塑料片)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判断它们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让学生从不同的 4 幅图片上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 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方法及过程。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分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是经历用废旧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第二大块是了解纸的再利用(废纸回收)。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植物、动物的生命世界内容基础上,初接触物质世界内容,并以学生最常见的纸作为研究切入点,学生对纸这一物质还是比较熟悉,并有初步的认识经验。对于木头、塑料和金属也比较了解,能凭借生活经验初步判断这四种物质的吸水能力,但在语言表述上还存在着不不够准确的现象。
三、设计思路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感官细心观察,通过采用比较、预测、讨论、合作、实验、验证等方式,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进一步认识纸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纸这些性质正确对待用过的纸,对保护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纸的特性及作用。
3、使学生了解古代造纸的过程,并能用此方法试着造一张纸,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增强材料循环使用,产生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第 1 页
五、教学重点、难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实验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分别用纸、塑料、铁、木头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使学生加强对这四种材料的认识。)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分别是用纸、木头、塑料、铁做成的。
师: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墨水洒到桌上了,谁来说说用什么材料来擦干呢?
生:用纸来擦。
师:为什么呢?其它材料不行吗?
师:不同的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同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吸水性。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种材料的吸水性把!(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假设再验证,自然而然地推出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活动
1、探究谁更容易吸水。
(1)猜测 教师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木片、铁片各一片。
师:请大家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谁不易吸水?并把猜测结果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生:我认为纸更容易吸水……
(2)验证 师: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师出示稀释的红 墨水、滴管)我请几个同学来验证,打算怎么验证呢?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下去巡视、指导,并提出要求:
第 2 页
1、水滴的大小、位置要尽量相同;
3、要观察水滴的变化;
4.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5、边观察边记录,用合适的语言或画图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6、按吸水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这四种材料。
7、实验完后,整理好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情况并板书。
结论: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第二,塑料和铁最弱。
2、探究纸的特性
(教师提供放大镜、餐巾纸、素描纸)
师:纸的吸水能力最强,为什么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纸吧!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揉、撕、折等方式对纸进行细致的观察。)
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里面有很多很多小孔,难怪它容易吸水。
师: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空隙,水就被吸到空隙里去了。师:你们现在知道纸有什么特性吗? 生:纸容易吸水。
3、造一张纸
师:我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 生:……
师:我国的祖先早就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跟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有什么关 系?
师:看完动画后,也想试着用纤维造一张纸吗?
生:想。
师:(出示造纸方法和浸泡好了的废旧报纸。)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师: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它和我们所用的纸相同吗?可能的原因
第 3 页 是什么? 生:观察
小结 : a、相同之处:都是由纤维组成的,里面都有空隙。b、不再之处: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师: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吗?
生:能
[设计意图: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实验,互相借鉴,共同分享,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 能力,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指导者、激励者。]
三、归纳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活动,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系 呢? 生:与材料内部的结构有关系。
师:纸有多种多样,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你们了解纸有哪些用途吗?(出示课件)
师: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是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生:不能乱扔,可以回收,通过加工,还能造出新纸来。[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纸的特性及作用,同时 渗透环保意识,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 板书设计:
4、它们的吸水吗
纸 最强 由纤维组成木头 较强
塑料 弱 铁 弱
第 4 页
第五篇:中班数学《它们相等吗》[推荐]
中班数学活动:它们相等吗
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抽象的课程,特别是对幼儿园的幼儿来说,更是不容易理解、掌握的。对于数学《它们相等吗》从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就是左边和右边相等或者不相等,其实涉及到涵义、内容还是比较多的。《纲要》中也突出了数学与其他各领域及生活的联系,指出应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数学不再是抽象的逻辑知识体系,而是贯穿于幼儿生活和游戏之中的事物。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我就根据我班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了本活动。活动目标:
1、学习用“=”或“≠”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积极思考问题,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述活动的结果。
3、通过游戏活动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活动重、难点:
学习用“=”或“≠”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美丽的春天来了,各种颜色的花儿都开放了。请你看看老师带来了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二、比较数量,学习符号
1、幼儿学习“=”号。
师:红花和黄花各有几朵?(6朵)它们的数量一样多,我们把它们叫做“相等的”。
师:红花和黄花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出示“=”,就是这个符号,我们叫它等号,我们把“=”放在红花和黄花中间,就表示红花和黄花是相等的。
2、教师示范讲解等号的写法。
3、幼儿学习“≠”号。
师:黄花和紫花各有几朵?(黄花6朵,紫花5朵)它们的数量不一样多,我们把它们叫做“不相等的”。
师:黄花和紫花不相等,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出示“≠”,就是这个符号,我们叫它不等号,我们把“≠”放在黄花和紫花中间,就表示黄花和紫花是不相等的。
4、教师示范讲解不等号的写法。
三、游戏活动,巩固符号。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你先比较两边的物体是否相等,如果相等,请把你位置上的笑脸贴在“=”下,如果不相等,请把你位置上的笑脸贴在“≠”下。
师:两种物体数量一样多,它们就是相等的,我们用“=”表示;两种物体的数量不一样多,它们就是不相等的,我们用“≠”表示。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第一组:数一数左右两边各有几个,然后用“=”和“≠”表示。第二组:根据数字添画物体,使它们变成相等的。
五、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体,有些是相等的,有些是不相等的,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到外面去找一下吧。
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