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遥望:远望。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总结,回顾本诗。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的说课到此结束,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1
1、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大自然。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材编排
本单元文化主题为“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最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而《望洞庭》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而让学生感悟到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出示PPT
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 ?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 ?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5、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6、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7、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2、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3、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
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
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
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
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展现了海面风平浪静的感觉。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遥望:远望。
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四句“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作者展开奇丽的想像,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这是这两句的诗意
3、总结,回顾本诗。出示PPT
对本诗中的重点词义做一个整理,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好多人都对洞庭湖充满了向往,那么这首充满意境的诗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大家对他得了解又有多少。我们应该要牢牢记住,这位诗人是如何描写洞庭湖的静态美的。
出示PPT 预设: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五)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入境吟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六)结束语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
望洞庭说课稿2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师板书课题),安排学生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师指导:在洞庭湖岸边遥望其美景)理解了课题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望洞庭。
一、读通
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古诗,关注其中的个别字词,例如: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等,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正音。
1、找个别同学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从中明确部分字词的读音,反复读,最终能够读的正确流利。
2、分男女生读,读的时候老师适时评价,例如:男生读的铿锵有力,女生读的婉转动听。也可以两句两句的比赛读。
3、字词解决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好节奏,小组交流古诗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范读(最好能做到音断气连)
4、学生能通过刚才的学习基本读通本诗,并且在方法技巧方面有所收获,例如:正音、节奏、音断气连等。
课件展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齐读本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二、读懂
生能在读通的基础上,继续读课文,并且能借助资料、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大致理解本诗的意思,教师在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适时进行指导。(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1、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关注镜未磨等字词的含义,此处可以借助相关历史知识。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知相互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老师指导点拨,生进行反复练习,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课件展示: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朗读古诗,完成该教学环节。此处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上音乐读)能形成背诵更好。
三、读情
生能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能将此感情通过诵读展现出来。
1、自由交流本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有查阅资料的更要鼓励表扬。
2、教师补充相关的资料,生默读资料并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将感受通过朗读进一步展示出来。
(微课展示:展示洞庭湖的美景,顺便了解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或者诵读,老师也可以进行范读,此处重点评价的是能否读出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赞美之情。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的神奇想象一定把握好感觉。(对于学生朗读的情感不做太高要求)
(微课赏析望洞庭)
4、齐读,背诵。完成该教学环节。
四、拓展
课件展示刘禹锡其他的诗作:
秋词
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于资料的补充,一般都是有老师直接展示在课件上,数量不要太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堂背会最好。
2、继续搜集类似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感受祖国经典文化和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
望洞庭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 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你们觉得这里描绘了湖光与秋月和谐一致的.美丽景色。
师:哦,你说你好奇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镜子呀,说的是我们古代的镜子。大家都知道古人用的是铜镜。如果不经打磨的话,是无法照人的。那这里说无风的潭面是未打磨过的镜子,是为了说明?
师:嗯,洞庭湖的平静,还有吗?非常好,朦胧美。
师:想象一下,每当清晨或是黄昏的时候,洞庭湖的水面上就会笼罩着一层水气,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师:第二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你们说诗歌的后两句是诗人远眺的场景,他不仅看到了翠绿的洞庭山水,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洞庭山水相映的美景。
师:你们分析的可真到位,一看就是认真进行了讨论。
师:那这里,老师也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遥望洞庭山水翠”,意思很明显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师:那既然是绿色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遥望洞庭山水绿”呢?
师:你的头啊,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嗯,他说“翠”除了有“绿”的意思,还说明君山非常的美丽,更能体现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师:哦,你说,你仿佛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君山倒映在水中的美丽场景。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出示一幅图片,这就是诗中的君山,这就是美丽的洞庭湖,怎么样?
师:是不是就像诗人的比喻一样,远远地望去,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师:那通过简短的四句,你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师:嗯,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嗯,诗人也一定像我们一样陶醉在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之中。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来齐读一遍整首诗。
师:望洞庭,1、2,起。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介绍,同时体会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进行背诵。
师:同时,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可以是阳光下的洞庭湖,也可以是四季中的洞庭湖。
师:好,同学们,下课。
望洞庭说课稿4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
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望洞庭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望洞庭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望洞庭》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这首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求知欲强,本文是一首山水诗歌,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介绍刘禹锡。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思考:通过题目中的“望”字,寻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作者身处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见了远处的君山、看见了波平如镜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继而板书。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顺势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展开讨论,我将进行巡视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我会寻找小组代表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3.接着,我会提出问题: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经过朗诵,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在以上分析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整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的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为:
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其他山水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本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的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以“我心中的洞庭湖”为题准备演讲稿,下节课一起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望洞庭说课稿6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青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精读感情: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望洞庭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目标
《望洞庭》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刘禹锡选取了月夜遥望洞庭湖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诗情,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特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办;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得重陶。
说重点:因为中国古诗词言简意丰,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得景色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本诗的想象力丰富,但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
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对话,所以我将“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定为本点次过程课的难点。
二、说过程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和学生交谈引出课题,并交流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入境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他的独特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和”和“磨”来突破读写难关。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异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身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中,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想象诗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意境,抓住“和”字想象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下的洞庭湖并重点体会镜未磨中洞庭湖的平静,在后两句的引导中我重点抓住“翠“”结合“青螺”来理解洞庭山的绿和潭面的平静,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洞庭湖的美景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成。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的串讲串问,通过抓重点字词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真正学有收获。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以读代讲法,顺势而导等方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幼中来,在乐中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学习中有所发展,通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得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展开,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并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望洞庭》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望洞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两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
小学语文课《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
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四篇:三年级《望洞庭》
校本课程—古诗词诵读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诗中生字,了解其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谈话: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可以说我们每个同学都和诗歌交上了朋友,我知道你们会读会背很多诗歌,谁能来背诵一首?这是谁的诗?你还会背谁的诗?(送别诗、写景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赶快看书是哪位诗人写的?关于刘禹锡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
【出示屏幕搜集】交流的刘禹锡的有关资料
二、学习古诗,感悟诗情
(一)、导入读,解诗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播放图片】【补充洞庭湖资料】师旁白:禹锡贬逐南荒……人生最……
2、从刚才播放的望洞庭图片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释题“望洞庭”
(二)整体读,感知美。
1、自己试读,读准字音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三)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不仅能有节奏的读好,还要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同桌或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5、短短28个字,作者将诺大的洞庭山水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可言志,亦可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什么感情?(1)指名交流
(2)教师小结:喜爱洞庭湖,热爱大自然,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出示另一首《望洞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诵唱诗,深化美。
古诗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浓缩与精华,今天我们领悟到了《望洞庭》这首诗写景如画,借景抒情。其实诗歌的感人魅力还在于它声韵悠扬,以声传情:老师带来了《望洞庭》的歌曲,请同学们用心来听。用你的歌声来表达你对洞庭湖的喜爱。
(六)延伸读,创造美。
今天我们品诗赏画,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传情,诗曲画意,尽在我们心中。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改写古诗)写在笔记上。
(请你根据图画画面,写出你对八百里湖庭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八百里洞庭的美景。)
2、检查学习效果,背一背:古诗及诗意。
(六)自选作业,表现美。
投影映示: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诗词曲画。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可以试着分类收集。
第五篇:《望洞庭》教案
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四 年级 语文 学科 教师: 刘林洋
编号:
课题:《
1、望洞庭》
一、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激趣引题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
2、引题解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板题,解题)
2、资料交流
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3、介绍诗人
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板书)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
二、初读感悟
1、播放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师范读,配乐)
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
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
8、展示,再齐读诗。
三、理解诗句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
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指导读)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
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图片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读)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
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
四、拓展延伸
游戏:赛诗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