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音乐第二课
第二课 足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雨花石,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2、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体会休止符的作用,能正确演唱前倚音。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把握好相似乐句,休止符的演唱与运用,以情感为线,以感受音乐形象为主,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小石子 教学安排: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出发!(南京雨花台图片)这里就是南京市有名的雨花台。刚才我们通过镜头所看到的画面就是雨花台美丽的瞬间,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走进陵园,首先印入我们眼帘是一座巨型烈士群雕。看!那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却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我们知道,他们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我想到了一首歌,我要把这首雨花石献给这些可敬的英雄烈士!孩子们,请用你的掌声给老师加油吧!(伴奏音乐+教师范唱)
二、学唱歌曲
1、节奏练习同学们,革命先烈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化作一颗颗美丽的雨花石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两颗漂亮的雨花石,请听„„老师刚才用雨花石敲的就是这条节奏,(出示节奏课件)你会吗?请拿出你们的雨花石,学老师敲敲这条节奏。
1.2/4 X X X X X XOX X X--(指出休止符的地方,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2、处理难点 1=c 2/4 6 3 6 545 3 0 203 321 2— 静静地躺 在 泥土 之 中。(1)教师弹唱示范,学生学唱(2)指出休止符处,学生跟琴声唱
请仔细听老师弹唱下边这句旋律,跟我们刚才唱的这句在音高上有什么区别? 1 6 2 176 5 0 403 2312 5— 深深地埋 在 泥土 之 中。跟着琴声学一学。
师:孩子们,无数的雨花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请听,雨花石的心愿是什么?(教师弹唱)„„你知道雨花石的心愿吗?
看到歌曲的第一乐段,在这一个乐段中,又出现了一种装饰音,她是用一个小音符表示的,写在需要装饰的音的左上方,你找到她了吗?我们把她提出来(出示课件)她的名字叫前倚音,她和上波音有着一样的本领,也能够把旋律装饰得更加好听,也难怪,她们都是装饰音嘛!我们把她放到旋律中来唱一唱,(教师唱有无两种,让学生分辨)
3.学唱歌曲第一乐段(出示第一乐段课件)(1)学生跟老师的声音和琴声哼唱(2)小声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大声跟琴声唱 学生深情演唱第一乐段。4.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先听老师唱一遍,然后请你说说这个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1)教师范唱(确定情绪:激动,激昂)(2)学生跟教师声音和琴声小声唱(3)学生跟琴声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学生带着激动的情绪演唱+教师唱结束句(5)学生跟着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6)让学生带着深情,激动的情绪,完整演唱。
(7)分形式唱(女生前两句,男生后两句,齐唱第二乐段,结束句)
三、教师小结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优美的旋律,记住雨花石美好的心愿,努力学习,好好生活,做一名像雨花石一样无私奉献的好孩子!
第二课时
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生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勇敢地革命精神,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教学过程:
一、情感激发
学生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中进教室,像参观革命纪念馆一样,安静有序地绕教室一圈。你们了解红缨枪、红军帽吗?
引出王二小的生活年代,以及抗日英雄王二小。
二、歌曲学习
将歌曲进行分段处理。第一段:叙述性段落
1、听音乐故事
2、说一说
3、学一学(1)模仿演唱。(2)学唱歌谱。
4、唱一唱
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一段。第二、三段:故事起因
1、师生探究,讲故事
师:二小到哪儿去了呢?在熟悉的音乐中谈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伴怎么说的。
背景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
2、唱一唱,比一比
全班一起演唱歌曲第二、三段。第四段:二小机智斗敌人
1、剧情设想
师:二小被敌人抓住了,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你是王二小,被敌人抓住要你带路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2、歌曲学习(1)说情节:
(2)身势创作,激发情绪
3、歌曲表演
(1)表演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演策划表,安排演员角色;教师巡回指导。(2)表演故事
4、唱一唱
全班随音乐演唱歌曲第四段。第五段:二小牺牲
1、激发情感
2、进一步激发情感
3、唱一唱 第六段:怀念二小
1、朗诵动情
2、跟唱歌曲
3、完整地演唱全曲
课堂拓展
师:从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英雄王二小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其实,在我们新中国成长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还有„„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我怎样长大》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通过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教学重点 有感情演唱歌曲,并能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用lu哼唱《苹果丰收》
三、节奏练习
出示一组3/4拍变化节奏
四、表演唱《我怎样长大》
1、生听录音,谈感受。
2、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复习3/4拍含义。
3、学习歌曲节奏。先学习前两句节奏,再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以后的节奏。
4、小组汇报。
5、教唱歌谱,学生跟琴视唱全曲第一声部。
6、加词演唱,纠正错误的地方。
7、分组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指名领唱,其他学生合唱。
9、以小组为单位,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10、小组合作为歌曲伴奏。
五、编创歌词
1、回顾从潘冬子、王二小到“小萝卜头”的英雄足迹。
对歌曲创编歌词,说说自己应该怎样长大。
2、唱一唱自己的歌词。
六、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2、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
3、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乐器:马头琴。宗教信仰:喇嘛教。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3、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第三部分民歌主题。我们欣赏音频:
[草原主题]:乐曲一开始仿佛把人带入那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紧接着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抒情而优美的草原主题。但在快结束时,这个主题失去了原有的抒情,而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辛酸、哀痛和激动。为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在被封建奴役下的草原。
[斗争主题]
①第一次战斗:一声刺耳的音响,预兆王爷要出卖土地——人们被惊醒,愤怒、紧张——嘎达梅林领导人民反抗的战斗场面——再现草原主题意味战争初胜。
②第二次战斗:欣赏前先提问:发挥你的想象并回答,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告诉你战斗失败了?欣赏完后讲解:叛徒的出卖——嘎达部队被包围——战斗更激烈——一声沉重而漫长的音响,英雄倒下了——奏出哀乐。
[民歌主题]
最后欣赏民歌主题,请仔细欣赏并回答问题。这首民歌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这首民歌主题为何要重奏多遍?
4、当然,老师这里还有以《嘎达梅林》民歌改编的舞蹈以及蒙古族人民去年2008把马头琴喜迎奥运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
有关《嘎达梅林》的题材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我们下节课学唱歌曲。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把聆听的三首歌曲,也作为学唱歌曲来进行教学,教会孩子们能够唱会一到两段,让他们在歌声中,感悟革命历史,谨记革命传统。我还让孩子们在课后写一篇“唱后感”,抒发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怀念之情和感恩之情。
第二篇:五年级音乐 第二课 农家乐 教案
第二课 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了解朝鲜族的基本知识,热爱朝鲜族。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苹果丰收》,欣赏《快乐的农夫》
2、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创编活动
3、聆听欣赏《丰收锣鼓》
教学道具:钢琴、录音机、多媒体等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苹果丰收》这首歌曲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学生唱的非常流畅,以表达这种情感。
2、聆听欣赏《快乐的农夫》,感受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等特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学唱新歌
1、导言引出课题《苹果丰收》:
师:同学们看到过苹果丰收的场面吗?有谁去摘过苹果? 学生议论发言
师:这首歌表现的是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感受下这种快乐的氛围。
2、带领学生一起听录音范唱
3、在听范唱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a、学习第一乐段,三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三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弹琴,学生一起跟着琴声唱二遍,加深对第一乐段的熟悉程度。b、第二乐段的学习可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教师弹低声部,纠正唱不准的地方。c、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d、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求学生唱出欢乐的情绪。e、学生跟伴奏唱歌词。
4、选择节奏,为歌曲伴奏。
5、带领学生一起边唱边学着做做朝鲜舞的基本动作。
三、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2、学唱主题的4小节
3、复听主题
全班分成三部分伴奏。一部分拍手,一部分拍腿,一部分学生使用打击乐器。
4、小结:简单介绍乐曲背景
四、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了解彝族的基本知识,知道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2、创编活动,学习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在相互合作中,知道配合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学唱新歌
1、导入
教师引入所学新歌名称,想学生们解题“赶圩”的意思(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革命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一组民族音调的风格以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熟练后再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拍的只会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前4小节女声领唱、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
5、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四、创编活动——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
1、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2、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3、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4、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五、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聆听欣赏《丰收锣鼓》,体验乐曲的节奏,情绪,速度,力度等
2、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喜欢民俗文化。
3、边听歌曲,边模仿演奏的动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欣赏教学
1、导入: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学生讨论回答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a、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b、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c、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三、创编活动
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四、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第三篇: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二课教案
第2课 秋天的联想
一、教学目标:
1、用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的方法,了解什么是音色。
2、了解人声的分类,通过聆听与对比,听辨出人声的类别。
3、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初步掌握基本的持笛、吹笛方法;能用适中的力度、均衡第气息吹奏短音和连音。
二、教学内容:
1、学习音色的基本知识。
2、学习人声的分类。
3、学习竖笛的基本知识并学会简单的吹奏。
三、教学重点、难点:音色,人声的类别,竖笛第1课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课前准备:收集与秋天有关的素材如:树叶、果实、图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音色。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衔接导入
师:音乐中使用的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有的声音色彩,这就是音色。人的歌喉是一种特殊的乐器,它也有着美妙的音色,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情感,扣人心弦。人声因性别、年龄等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音色。
2、教师介绍无伴奏合唱形式。
3、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五)人声的分类。
1、教师介绍人声的分类。
2、欣赏5首歌曲,分别听辨出人声的类别,讨论各种不同人声的音色特点。
3、师生讨论填写高音、中音、低音的音色特点。
三、小结。
第二课时(共2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吹竖笛
二、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由竖笛演奏的乐曲,请同学们聆听后猜一猜: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教师再神秘地拿出竖笛介绍。
(二)认识竖笛。
1、教师介绍竖笛。
第四篇:五年级美术上册 第二课 画人像
画人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2、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教学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文字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2、仔细观察,说说“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说说“我”的特征
二、新课
1、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2、说说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丽莎》:出示艺术作品——学生观察、讨论人物特征——教师简单介绍达 芬奇、《蒙娜丽莎》——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2)看达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3)《凡 高自画像》:出示艺术作品——学生观察、讨论、猜想人物特征——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4)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5)现代版的《蒙娜 丽萨》
三、探索
1、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画人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2、学生讨论、猜想。
3、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2、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3、脸型: 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
4、表情:同学们,你们“哭过”、画人像“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
(有过)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 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 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规律)
五、临摹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书上或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六、学生习作、教师进行辅导:
1、尝试观察和描绘你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2、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特征?
七、小结:展评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到台前讲述人物都有哪些面部特点,作品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等等。
第五篇: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音乐教案:拉 萨 谣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录音机、磁带、布达拉宫的系列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 2 3 6)
3、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引导学生随琴演唱曲谱
5、加入强弱,换气记号再次演唱,音量适当加高,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6、师生一起随琴完整演唱乐曲。
(二)学唱歌词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词
4、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词
5、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引导学生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带演唱。
三、西藏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将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且对,将被评为本节课的学习标兵。问题:
1、西藏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2、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峰宫?
3、在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它是什么花?
4、西藏有一条江是什么江?
四、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有关西藏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了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这节课使我们对西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更是能歌善舞,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藏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下节课开一个“走进西藏”音乐会。《北京喜讯到边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拉萨谣> 2.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拉萨谣>。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 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 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三、小组讨论: 完成听听想想。
四、小结: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峡
师: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分别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当你穿行在这险峻的峡谷中间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先来听一首《川江号子》。生:歌曲非常高亢,好象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师:我先给同学们唱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请你们想一想,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
生: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川江号子差不多,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哼唱一遍。生:跟录音哼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唱的歌,大家想一想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有力,要有节奏感。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所以节奏感要强,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要唱得有力,好象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学生演唱。
师:劳动号子在演唱的时候一般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你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领唱与齐唱呢? 学生分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三、展示有关三峡的音乐
师: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努力下,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或音乐作品,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三峡工程。师:三峡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三峡音乐文化,除《川江号子》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三峡的音乐作品。
生:有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歌曲《长江之歌》。
师: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学生演唱。
四、教学总结。
同学们对这首歌掌握得很好,使老师感觉到你们都非常的热爱三峡,让我看到三峡的美。同学们要是有兴趣可以上网查看三峡更多的图片。
第二单元 绿色畅想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二)具体要求
1.能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合唱时做到二声部谐和。
2.在器乐学习上要有一个飞跃,能初步做到整齐地进行二声部合奏。
3.进一步提高欣赏乐曲的能力,能注意到乐曲的结构,并能创造性地进行“音效”配音。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的合唱带、伴奏带,歌曲《绿色的歌谣》范唱带及伴奏带,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的录音带、空白磁带。
教材分析
(一)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地球仿佛变小了,各国人民可以自由地来往、相处,“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让学生们从小就有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地球村小公民的意识,本单元通过演唱和欣赏、演奏一系列有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热爱绿色,关注绿色的事业,同时进一步提高合唱能力和演奏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对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歌词有较深理解,演唱时声情并茂,二声部整齐谐和。
本单元难点
合奏《森林狂想曲》主题。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2.初步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3.能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手拉手,地球村》,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回答)同学们说得都对,“村”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现在随着交通、通讯工具的现代化及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地球也仿佛变小了,同时,“地球村”也还有全世界人民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的含义。
我们与全中国、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同住在一个地球村,地球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在科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没有在太阳系附近找到类似地球那样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但是,如今我们的地球生态已经严重恶化,人们向自然界索取得近乎残酷了,因此大自然也向人类报复了,近年来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就是十分危险的信号,由于采伐森林过度,水土难以保持,洪水、风沙就接踵而来„„
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地球上的人民是个大家庭,共住一个地球村,他们之间不应有战争和冲突,要共同维护和建设地球村,正像歌中唱的那样“希望的太阳就是我们”,让我们从小就关注地球村的兴衰,与全世界的小朋友们一起“把地球村打扮得漂漂亮亮”。
2.欣赏童声合唱《手拉手,地球村》(两遍)。
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轻快活泼、灵巧,运用了很多八分休止符;第二乐段热情奔放,有很多两拍以上的长音。
3.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注意第二乐句中的2/4节拍,要唱出节拍重音。在“× ×”和“×× ×”处拍手或用打击乐器演奏。
4.学习合唱部分。
这一乐段共有两个相似的乐句(歌词相同),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两个乐句的相似,因此,需要多作对比练习。如将“5 6 5─ │ 1 2 3─ │”与“”相对比,将“”与“”相对比。两个声部要分开教学,最好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同时要注意课本中提出的要求,即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
5.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可以集体议论、创造,还可以对比多种方案:
以上练习,也不要搞标准答案,可有多种方案。6.小结。
小结全课收获及不足,要求学生在课外对照八孔竖笛的指法图,学会吹奏“mi'”“fa'”“sol'”三个音(需解释和示范左手大指“掐孔”的技巧)。
教学评价
1.学生议论什么是地球村时的热情及参与率。2.学唱《手拉手,地球村》的效率及效果。3.能否初步学会二部合唱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绿色的歌谣》;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演奏《森林狂想曲》主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绿色的歌谣》。
2.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mi'”“fa'”“sol'”三个音。3.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演奏A段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手拉手,地球村》,这节课我们要学唱一首《绿色的歌谣》。我们还要到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去听一听那儿的各种声音,真能使人陶醉,这就是将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森林狂想曲》,当然,我们还要努力亲自来奏一奏,让我们更加亲近绿色,更加亲近音乐。
2.学唱《绿色的歌谣》。
这首歌是一首童谣,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很丰富的,我们来看一看歌词,你认为哪几句歌词含义最深,最为重要?(学生纷纷回答。比较集中于第二段歌词中的“绿色是我们的需要,绿色是生命的旗号,绿色是春天的微笑。”)
大家说得很对,所以歌中警戒我们“不能让绿色越来越少”,我们大家都要争当一名绿色小卫士。(1)欣赏录音。(2)随录音唱歌词。
(3)分析、理解第一乐段中休止符的用法,回答课本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歌词,体会使用八分休止符处的音乐情绪,回答课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答案应是运用连音顿音相结合,但要防止学生误以为旋律中有休止符就是顿音,因为运用休止符并不一定是顿音,可以这样举例,如“”中第二个“3”就是顿音,其效果与“”完全相同。
3.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这是一首台湾著名乐曲,在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树蛙、飞鼠、猫头鹰等,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这些声音和象征人类活动的音乐交织起来,构成了一幅欢乐而奇特的交响曲,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遍(初听)。
(2)下面,我们来熟悉A、B、C各段的旋律。要引导学生注意各个乐段上下两个乐句都是平行的,尤其是A、C这两段,上下两句只有结尾的音不同,其余完全相同。
教师分别用钢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旋律,使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或C段。
(3)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填充)。
(4)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现在,我来弹琴,请同学们来配上“音效”,可以用口技来模仿,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非常规音源来模仿。(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5)选择两至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4.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在口风琴上演奏这三个音是毫不费力的,只要让学生认识这三个音的键盘位置就可以了。在八孔竖笛上吹奏这三个音就要花一些工夫,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左手的大指掐住背孔(即○孔),记号是“”,方法是将左手大指第一关节弯屈,垂直立起,指甲沿孔边轻轻滑入孔内,使背孔露出一线形似月牙的缝隙,使气流能从缝隙中漏出,这个动作就称为“掐高音孔”。
吹奏这几个高音时,口腔内要有足够的空间,不可扁、挤,口风要悠长,好像在稍远距离吹一支小蜡烛,使火苗颤颤不息。学生学习吹奏“mi'”,这要多花些时间,只要“mi'”吹好了,“fa'”和“sol'”就容易学会了。
5.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旋律。6.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歌曲《绿色的歌谣》,欣赏并参与演奏了《森林狂想曲》,还学会了在竖笛(口风琴)上吹奏“”三个音,下节课我们将要进行《森林狂想曲》的合奏练习,请同学们在课下复习A段旋律并自学吹奏B段旋律。
教学评价
1.学习歌曲《绿色的歌谣》的速率及效果。
2.对《森林狂想曲》三个乐段的熟悉程度及参与“音效”配音的热情及效果。
3.学习竖笛(口风琴)吹奏“”的效果及初学演奏A段旋律的进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器乐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提高《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的演唱质量。2.能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和《绿色的歌谣》。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提高演唱的质量,唱出新意,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的内涵,才能充满感情地演唱。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森林狂想曲》,这节课我们要亲自奏一奏,这将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提高合作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自己演奏,实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真是其乐融融,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2.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复习几遍后请学生设计演唱方式,仍可有多种方式,不要设“标准答案”。
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此歌中一些颇有特点的词曲结合之处,如:
这一句中,如将第1、3小节改为和就失去了这首歌曲的特色之一了,可见即使是歌词不变曲调也不变的情况下,歌词与曲调如何配合也将会影响歌曲的情绪与风格,这一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可以并应该能理解的了。
3.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重点练习二部合唱部分,有条件的班级可要求学生既能唱第一声部也能唱第二声部,如有可能最好能初步学会二声部的歌谱。在练习中要多次强调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前提下,要能同时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使合唱更加和谐。
4.合奏练习《森林狂想曲》(乐谱见课本第48页)。(1)带领学生吹奏A段旋律。(2)带领学生吹奏B段旋律。
(3)带领学生吹奏A段的第二声部旋律。(4)带领学生吹奏B段的第二声部旋律。(5)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合奏A段,再合奏B段。(6)按谱面要求进行合奏,即A、B、A。
(7)加入“音效”,即音效—A—音效—B—音效—A—A—音效。(进行实况录音)。
(注意课本中合奏谱的第一小节是引子,并不是A段的旋律,在A段多次出现时这一小节可不奏。)
(8)放录音,共同欣赏、评价。
同学们演奏得很好,这是我们“班级版本”的《森林狂想曲》,你们还可以在文娱委员的带领下把C段也学会,就可以按录音里的顺序奏出全部的《森林狂想曲》了。5.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请大家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更加自觉地、经常地接近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教学评价
1.复习歌曲中对歌曲的理解和歌声得到改善的程度。2.器乐合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及演奏效果。
第三单元 美丽的草原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草原各民族和音乐的感情,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二)具体要求
1.能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美丽的夏牧场》的意境,并能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2.通过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等歌(乐)曲,激起学生对草原音乐的兴趣,并能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
3.通过自己搜集素材、自己组织、主持的班级音乐会“美丽的草原”,锻炼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
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及大草原的图片或VCD图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演唱带、伴奏带(包括合唱歌曲的音响)、《天堂》《牧民的一天》《蒙古人》的录音带。
教材分析
(一)草原是绿色、生命的象征,在众多的人文主题中,草原是十分重要的、必选的主题。草原上分布着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草原有成群的牛、羊、马,草原有美丽的传说和美丽的音乐。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必将激发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和美好的遐想以及对居住在草原上的各少数民族的关心和爱戴,草原上优美的音乐必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和美好的记忆。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初步认知“草原音调”(主要指蒙古族的);自己组织班级音乐会。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进一步熟悉1=G的五线谱音位。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欣赏歌曲《天堂》。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歌词。
2.欣赏歌曲《天堂》,初步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
3.引导学生热爱草原、关注草原、爱护草原。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名称是《美丽的草原》,同学们肯定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现在请大家说一说(学生举手发言,从各个方面描述草原的景象)。
是啊!草原非常美丽,但这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美,更有流动着的美,那就是草原人民放牧、歌舞的情景,更有如云的羊群和充满活力的马群,有的草原还有大批的牛群,有一句诗叫“风吹草低见牛羊”,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色。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确,内蒙古草原是最多和最典型的,但在其他省、自治区也有不少的草原,如新疆、西藏、宁夏、甘肃、四川等省、自治区,今天我们将要学唱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就是在新疆天山脚下的。
牛、羊、马除了要吃草,还一定要喝水啊,所以凡优良的草原牧场都有充足的水源。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草原的附近都有着大片的沙漠,只要一起风,大片的沙尘就扑向草原,使草原逐步“沙化”。好在我们的祖先早就觉察到了,他们栽下了大片的防护林,茂密的树林挡住了凶恶的风沙,使得肥沃的草原得以维持到今天,但是,随着沙漠的扩大化和部分地区的防护林被砍伐,有些草原已经被沙化了,草儿长得稀稀拉拉,给牛、羊、马的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造林,同时严厉打击偷伐者,部分已经沙化的草原的生态也已逐年好转。但这已经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了。所以,同学们要热爱草原,更要爱护草原,让草原永远成为“天堂”。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学唱歌曲
(1)欣赏童声齐唱《美丽的夏牧场》。
(2)请同学们看着歌词,说一说夏牧场的美丽画面(学生分析:第一段歌词是描写夏牧场的美丽,有红花、绿水,远处的冰峰和近处的牛羊;第二段是描写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就是歌词的特点之一,寥寥几句话就表达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都要注意学习。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两遍)。
(4)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首歌很好唱,很多旋律都是重复的,唱起来也不费力,高音不高,低音不低,这就叫“音域”适中。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谱。
这首歌使用1=G的调,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已初步接触过,现在让我们把本歌所使用的六个音在五线谱上表示出来:
请记住la、do、mi都在线上,si1、re、fa在间上(学生随琴声轻唱这一音列,先从la1唱到fa,再从fa唱到la1)。
(5)教师分句教唱歌谱,请学生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6)学生随琴声唱歌谱。(7)学生随琴声唱歌词。
歌词中提到的“阿肯”,课本上已有解释,教师再补充一点: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弹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他们受到哈萨克人民的特别尊敬。
3.欣赏男声独唱《天堂》(1)初听(2)请学生讨论,说一说听后的感受(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议论,要求能听出这首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3)复听
(4)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要求学生能听出歌曲两个部分的不同,第二部分在音区上比第一部分提高了,力度也增强了,各个乐句最后一个音也不太长,相互衔接更紧凑了,表现了演唱者赞美家乡的激情更增长了。
4.小结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收获,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歌颂草原的歌曲、乐曲,准备开一个“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演唱和欣赏的热情、专注及参与率。
2.学生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歌词及歌谱的积极程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合唱《美丽的夏牧场》;读谱练习《草原上》、为《牧民的一天》各段命名。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积极参与设计其他的演唱形式。
2.较为顺利地进行视谱演唱《草原上》。
3.积极参与为《牧民的一天》各段命名的活动;能专心欣赏合唱歌曲,从中受到启发改善自己的歌声。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男声独唱歌曲《天堂》,这是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创作并自己演唱的。腾格尔生于内蒙古,从小就深受蒙古音调的浸润,又受过良好的专业音乐教育,所以,他的演唱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原汁原味的蒙族音乐风格,我们再来听一首腾格尔的成名之作《蒙古人》,歌词大意是“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的家里,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学生静静欣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请学生讨论旋律和歌声有些什么特点。2.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这首乐曲运用电子琴多变的音色,生动地描绘了蒙古族牧民一天的生活劳动情景。乐曲由五个部分组成,请先听引子(教师在琴上弹奏),再听A段和B段的音乐(教师在琴上弹奏)。
(1)初听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各段落的分段和衔接。
(2)复听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各段落运用的音乐素材及表现的意境。
(3)根据音乐和课本上插图的提示展开想象,分别用语言来描述各段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4)按课本要求,将五段音乐排序并分别命名(例如草原苏醒、愉快放牧、万马奔腾、欢乐歌舞、徐徐牧归)。
3.为歌曲设计演唱方式。(1)复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欣赏合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齐唱与合唱不同的效果。
(3)请同学们思考在没有合唱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动听(可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
(4)学生试唱各种方案,大多认为较为理想的是“层层推进”式,即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总之,不要搞“标准答案”,给学生以充分创造的余地。
4.读谱练习《草原上》。
(1)现在,让我们来视谱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草原上》,这首歌只用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全音符,节奏也非常单纯,但音域稍稍宽了一些,一共用了“家看着谱先唱一唱:
”七个不同的音,请大
(学生随教师琴声先从la1唱到do1,再从do1唱到la1,教师可用1=D的调高弹奏)
(2)教师弹奏歌谱在括号处停下,请学生思考在两处括号内应分别填上什么音(在3、1、三音中选择)。教师可以分别试填,请学生反复倾听后确定,这是培养调式感、主音感的很好练习,要引导学生注意上下两句应使用不同的结尾音,以造成呼应的关系。(3)在确定两处括号中应分别填上“3”和“”后请学生视谱随琴声学唱(谱面上是1=F,但用1=D弹奏)
(4)学生独立学唱歌词,并要求学生在课外续编第二段歌词。(5)用课堂乐器学习演奏《草原上》,口风琴可用1=F,八孔竖笛亦用1=F,采用五线谱的学生可按谱面演奏,采用简谱的学生需按下谱演奏:
5.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草原上的音乐,并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下一节课,我们将举办“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及早作好准备。
教学评价
1.学生为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设计其他演唱形式的积极性及效果。
2.学生为《牧民的一天》各段音乐命名的积极性。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更多地接触有关草原的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说明进行班级音乐会的注意事项。2.由学生主持进行“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例如:
小组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欣赏:歌曲《赞歌》,几位同学伴舞
小组唱:《草原上》(有自己创作的第二段歌词)琵琶独奏:《草原英雄小姐妹》(片断)
第四单元 欢快的舞步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欢快的流行音乐为主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唱歌、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丰富音乐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在活动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二)具体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查找相关资料、欣赏、模唱、模奏、律动、创编等方式,感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具
《大河之舞》的VCD;歌曲《稍息立正站好》《大家一起来》的CD、Flash或录音带、韵律操的录像。
教材分析
(一)舞蹈艺术是儿童美育的手段之一,可以培养孩子健美的体形和韵律感,培养美的情操,同时给孩子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舞蹈与音乐就像是鱼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一般与音乐相结合,要求动作优美,富有表情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感受。本单元设计的内容力图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唱歌、欣赏、实践、创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丰富学生的体验。在学习中,通过模仿、小组合作创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感受流行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本单元的难点:
1.通过课前对资料的收集,了解当今比较流行的世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2.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创编韵律操。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感受踢踏舞热烈的节奏和气势宏大的场面。
教学过程
1.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大河之舞》的相关材料。2.导入:播放《大河之舞》VCD的片断。3.提问:谈谈你的感受?(激昂的旋律、热烈的节奏、宏大的舞蹈场面等)
4.教师介绍。
《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特别是具有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步与优美舞姿,同时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看后使人为之动容!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和拥有。
5.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1)将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介绍给大家。
重点讲一讲喜欢的原因:演奏乐器、旋律、节奏、舞蹈等方面。(2)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重点介绍。6.学习踢踏舞基本舞步。
基本站姿:头正、身直、肩展,重点强调膝关节的放松。脚步动作:踝关节放松,同时还要能控制。(1)左右脚:原地交替踏。
(2)左右脚:脚掌、脚跟;脚跟、脚掌。
步伐可以任意组合,强调上身保持不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放松。跟随音乐的节奏就可以尝试你的踢踏舞了。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3.在小组学习中,“我”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小伙伴心中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稍息立正站好》。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模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跟着录音学会歌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会一段韵律操,培养学生协调的运动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稍息立正站好》。
提问:这是哪部动画片中的插曲?这首歌曲的名字? 2.再次听赏。
提问:你感觉这首歌曲好听吗?你喜欢歌曲的什么? 3.模唱。
跟着音乐模唱歌曲的旋律。4.演唱指导。
5.欣赏:《稍息立正站好》的flash动画。6.跟着老师学习韵律操。7.分小组汇报:边唱边跳。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2.对歌曲旋律节奏、情绪把握的准确度。
3.在音乐伴奏下,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和跟准节奏的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家一起来》。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大家一起来》,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创编一段韵律操,为下一课时的热舞比赛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 2.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3.模唱。
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情绪、节奏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4.分小组学习:创编一段有组合的花筋操。5.小组汇报。
6.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热舞大赛。同学们可以任意组合,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舞蹈创编活动。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将评选最佳舞蹈、最佳音乐、最佳创意、最佳服装等若干奖项。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2.在歌曲模唱环节中,学生掌握的速度和熟练度。能否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3.在小组学习中,“我”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动作表现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欢快的舞步》──热舞大赛。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和展示的舞台。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组织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热舞的比赛。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1.课前要进行小组的组合: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进行分组,应当做到全员参与。
2.教师在课前要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3.做好学生主持的准备工作(串词)和评选工作(选票和奖状)教学过程
1.学生主持宣布比赛规则。
观众:热情有序,为所有节目热烈鼓掌以示鼓励。
演员:小组成员参加、服装有特点、所选音乐与创编动作有创意等等。
2.比赛。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将此节课的活动录制下来。学生们分小组开始展现各自的节目。3.评选。
最佳创意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演员、最佳服装、最佳设计„„ 每一项由学生自主投票选举。4.颁奖。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率。2.在欣赏活动中的文明程度。3.在比赛中学生的表现。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欣赏为专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二)具体要求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模唱、模奏、再创造等方式,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具
《彼得与狼》的VCD;相关乐器的图片和音响;乐曲中各主要段落的节选;所有人物和动物的头饰等。
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只有一个教学内容,就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部交响童话剧。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和所要表现的角色的性格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勇敢、机智、善于动脑等。
(二)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
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运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教学过程
1.导入。西洋乐器可以分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木管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等。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等。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乐器的图片和音响,对已有乐器知识进行检验和复习。2.揭示课题。每一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音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用各种乐器讲述的一个故事《彼得与狼》。
3.故事梗概。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1)彼得
播放彼得和老爷爷的主题。
师:请听下面的两段旋律,哪一段描述的是彼得?为什么?(什么乐器演奏的?根据旋律、速度、节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小提琴演奏的音色柔和,节奏跳跃,似乎彼得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学生跟琴视唱主题。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彼得活泼的样子。(2)老爷爷
这段旋律描述的是老爷爷。请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色、速度如何?表现了老爷爷什么特点?
大管演奏的音色低沉。爷爷说话声音低,速度慢,说明是爷爷的年龄特点。节奏紧凑暗示老人絮叨的特点。
(3)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的动物,如小鸟、鸭子、猫、狼。每一种动物都是用一种乐器表现的。下面,分别播放四段乐曲,请判断这段旋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描述的是谁?为什么?
播放小鸟的主题:长笛明亮的音色、流畅的旋律形象的描述小鸟的可爱。播放狼的主题:低沉的音色,不和谐的音程描述了狼的凶狠和恶毒。
分别播放鸭子和猫的主题:让学生判断。鸭子更笨拙,猫更狡猾。
5.总结:每一个人物或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怎样表演?这个故事怎样用乐器表现的?我们下节课分段欣赏。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对已有乐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学习新的内容。
3.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彼得出场。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梢,洒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是谁走在草地上?他的心情怎样?
你能不能随着音乐的旋律,哼唱彼得的旋律,体会彼得此刻的心情?
(2)片段二:小鸟出场。
彼得走着走着,先后遇到了他的三个朋友。你听他先遇到的是谁?(小鸟)
他们在做什么?(彼得和小鸟他们在互相问好、对话等等。)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弦乐演奏的彼得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3)片段三:鸭子出场。彼得又遇到了谁?(鸭子)
下面的旋律描述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鸭子与小鸟正吵得面红耳赤)
怎样表现他们在吵架?(节奏紧张、速度快)
再听此段旋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听到双簧管演奏的鸭子主题,请举红牌;另一组听到长笛演奏的小鸟主题,请举黄牌。
(4)片段四:猫出场。这是谁?(猫)
猫怎样出现的?为什么?(猫准备偷袭鸭子,是小心翼翼的。)(5)片段五:老爷爷出场。正在这时,谁出现了?(老爷爷)(6)片段六:狼出场。
谁出现了?从哪走过来?怎么听出来的?(狼从树林的深处慢慢走了出来。音乐力度渐强,表明狼越走越近。)
(7)片段七:动物们的反应。
猫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猫见到狼迅速爬到了树上。速度越来越快,旋律上行,表明猫快速爬到树的高处。)
小鸟呢?(长笛高音区快速的演奏,表示小鸟飞到高处去了)鸭子见到狼怎样反应?怎么听出来的?(鸭子拚命地逃跑。音乐速度越来越快,表明鸭子着急的心情。)结果呢?(音乐出现了强音,像是鸭子的惨叫。最终还是被狼抓住了,一口吞了下去。)
(8)片段八:智斗。
彼得在屋内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他运用智慧与狼周旋。(听音乐)
音乐描述了什么?乐器代表谁?音乐主题是谁?说明什么?(小鸟在狼的头上盘旋。乐器是代表小鸟的长笛,音乐主题是彼得。小鸟代表彼得的智慧与狼周旋。)
(9)片段九:放绳。
彼得迅速从墙头顺着树枝爬到了大树上。他用手中的绳子拴了一个结,然后„„
彼得在做什么?怎么听出来的?(音阶下行表示绳子从树的高处顺了下来。)
(10)片段十:捉狼
彼得手中的绳子悄悄地套在狼的尾巴上,用力一拽。(狼拚命挣扎。)
(11)片段十一:猎人出场。
谁出现了?(定音鼓和大鼓代表的猎人)猎人是怎样从树林深处走来的?(力度由弱到强)3.总结。
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下节课我们完整欣赏这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学生对已有乐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学习新的内容。
3.运用已有的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节拍、旋律、音色等知识),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故事情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总结。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结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遇事要沉着冷静。要勇敢、不怕困难。要善于动脑。)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良好的欣赏习惯。
3.在聆听过程中能否真正的随着音乐的进程进行音乐想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彼得与狼》。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演分成三个层次:(1)随音乐带头饰表演。
(2)由学生自己解说、播放音乐和表演相结合。
(3)由学生自己解说、音乐形象由学生自己演奏或其他乐器代替、并且有自己的想象和夸张的表演、结尾部分有拓展。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3.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分设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道具、最佳音乐、最佳化妆„„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率。
2.在模拟表演活动中,能够积极体验,大胆表现。3.在模拟表演活动中,是否有自己的想象和夸张。教学内容:爱的人间
教学目标:感情投入地演唱歌曲《爱的人间》,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在丰富的音乐表演形式中感悟“爱”的主题。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录象片
师:在2005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今天带来了舞蹈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后,师:舞蹈非常的精彩,你们知道吗?这些跳舞的演员都是聋哑人,因为聋哑人听不到声音,又要求动作统一协调,所以在排练过程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是她们都做到了,她们在无声的世界中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艺术享受。同学们,你们从她们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虽然她们的身体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们都以顽强的毅力超越残障、超越自我。
二、交流体验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残疾人身残志坚,凭着顽强的毅力奋发向上,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人才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生:……
师:是啊,他们是多么地了不起啊!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生活在爱的人间。
三、自主感受、表现歌曲
1、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歌曲《爱的人间》,我们先来听一遍。
2、欣赏歌曲
师:这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的一首歌曲,歌曲优美抒情,我们再来听一遍。
3、复听歌曲
轻轻地跟着音乐哼唱歌词
4、学唱歌曲(1)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跟琴唱一唱(2)学习中间部分 哪句有困难?单独练唱
(3)练唱最后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区别在哪里?(4)完整唱歌曲
5、歌曲处理
同学们唱的很好,我们来看,这首歌曲怎么处理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
第一部分可以唱的轻一些,显得温馨而甜蜜;中间部分呢?情绪激动,可以唱的强一些,充满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轻柔,给人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宁静感。
6、拓展
在四年一届的残奥会上,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着,更让我们为他们喝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课件:残疾人参加运动会 他们是新时代可亲可敬的人。
四、合作创编、升华情感
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敬意,把我们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写下来,写在我们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写好以后贴到黑板上来。
课件幻灯片《感恩的心》音乐。
五、小结
无数个小爱汇成一个大爱,让我们在爱的人间生活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