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汇编)

时间:2019-05-15 06:3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一课》。

第一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颜维奇

时间:2010年9月19日

地点:通扬校区八年级1班教室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思维导图。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投影: 自学要点:

1.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的?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3.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4.故事情节按照上学路上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请简要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5.你觉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根据上面提示,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二)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学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1.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

⑴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⑵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说说他的这些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3重点研习(24-29段)⑴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⑵“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包涵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⑶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三、知识归纳 展示提升

1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感悟 体会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你心中,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什么样的语言?

提示:

我们伟大的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的音节有声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它的结构简单,句法灵活,易学易用。它的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既能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描绘得生动逼真,又能将深刻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也是爱国的体现。

四、当堂训练,一课一得

思维导图演示,检查教学效果

教后记:

这次公开课,按照学校的要求要采用我校新制定的“三主四步”教学法授课。第一个环节是自学。我找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思维导图,一个是语文科代表肖乐,还有一个我随意喊了一个叫钱晨的同学。其他同学三四人一组,合作画思维导图。两位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的同学,大约六七分钟的样子,就画好了。这次我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面对大家解说自己的思维导图。肖乐第一个介绍,他是个悟性较强的同学,思维导图上归纳的知识点比较全,内容包括作者、文体、小说的三要素、主人公、主题、线索等,解说也比较到位,虽说还有些稚嫩,但解说好后还是赢得了学生自发的掌声。钱晨比起肖乐略显羞涩,但他的思维导图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他的图更有美感,在字词部分,分成易读错的字词,易写错的字词,而且用红色笔标注出来,提醒大家注意,很有创造力。总之,两个同学开了个好头。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成,也就是“当堂训练,一课一得”,那语文怎么体现这个环节呢?我把我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演示了一遍,其目的是巩固复习刚学的知识,也是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次授课,总起感觉还好,一方面是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更熟练了,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校内的一次推广。当然,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遗憾,比如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赏析不够,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充分,朗读不多,语文味未能充分体现,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指导。

(颜维奇)

第二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诱思自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本文标题为什么确定为“最后一课”呢?什么样的老师在上课?什么样的学生在听课?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篇:最后一课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哈墨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媒体运用: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国际歌》磁带或光盘。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朗读全文,大体理清情节思路。3.搜集有关普法战争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引导学生熟悉小说背景。)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本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哈墨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一)注音:

哽住(gěng)踱来踱去(duó)惩罚(chéng fá)祈祷(qí dǎo)懊悔(ào)诧异(chà)纵身(zòng)(二)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惨白:非常白。

四、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一)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小结: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茨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哈墨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茨、哈墨尔先生)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学情预测:以“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1.课前、课上和下课。

2.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3.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课上、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茨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茨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茨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哈墨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茨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参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品读哈墨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1.哈墨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哈墨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哈墨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哈墨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内心巨大的悲痛,也表现出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茨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样也就可能失去祖国。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茨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三)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讨论,从课文的阅读中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明确: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写出了他的严厉;“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写出了哈墨尔先生用这种庄严的方式纪念他的“最后一课”,使人物形象更加含蓄深沉。

2.语言描写:如哈墨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写出了哈墨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3.行动描写:如“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写出了人物强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告别讲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

4.心理描写: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表现了小弗朗茨对侵略者的嘲讽和抗议!

5.细节描写:如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霍瑟老头的眼镜和初级读本,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字贴等,都极其生动强烈地烘托了气氛,对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拓展迁移)。(一)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茨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二)拓展迁移。

1.作者为什么样不把哈墨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茨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2.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三、总结课文。1. 归纳思想内容。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四、课后作业。

(一)阅读并模仿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写老师的作品,写一篇描写你的老师的文章,用心写出老师对你的深刻影响,注意运用丰富生动的描写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完成《伴你学语文》该课练习。附: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小弗郎茨 哈墨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思想情感:悲愤、沉痛的爱国情怀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第四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仙游县教育局杜金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生谈收获)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八)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后反思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

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五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沙城实验中学

沈长亮

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总觉得学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转,虽然也能说出小说的主题等等,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似乎是由于时代关系,或者生活经历的原因,他们无法真正走进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的世界。

这样一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的文章,教师需不需要使用一些教学策略?该使用哪些策略呢?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最后一课》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情节流畅,内容明了,情感炽烈。只要了解小说背景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要理解它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就在于怎样让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我收集了一些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类似的背景材料。我想,第一课时先介绍故事背景,并补充相近例子和学生交流,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背景气氛便于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再去发现。整堂课以“激情──阅读──发现”为主线,应该会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过程

3月1日,初一(6)班,上午第一节。

师生问好后,我开始做进入文本的铺垫──介绍背景、唤起体验。于是我开始谈都德,谈普法战争,谈《最后一课》的姊妹篇《柏林之围》,然后我又满怀激情的谈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受到的蹂躏和屈辱,谈到南京大屠杀中的近藤支队„„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已经高涨,觉得学生也很有感触。于是我适时收口,对学生说: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阅读《最后一课》。大约过了十分钟,我问:阅读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本来以为学生会水到渠成地说出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但让我失望的一幕出现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说话。很多人都看着我的脸,似乎在揣摩我的心思;有几个在下面偷偷地交流着;有几个轻轻地说出:“难受?”另外有人连忙否定,说:肯定不对,应该和中国有关吧。课在尴尬中进行着,虽然主题和大意都说的不错,但我总觉得他们在猜测我的心思和理性分析中小心翼翼的阅读。没有激情,没有感觉,甚至连起码的交流感也没有。一切就像机械的操纵,一问一答,顺利得有点麻木。这堂课学生学的被动压抑,我也懊恼不已,为什么会这样? 课间十分钟,我有点烦躁。从理论上看,前一节课的安排应该没有问题。从营造背景气氛到文本阅读到探究发现,似乎很符合阅读的规律:由浅而深,由感性到理性;有学生的阅读,有教师的引导,有师生的互动;有探究也有发现。但为什么学生仍走不进文本真正的情理世界呢?是不是我的引导反而是一种束缚一个障碍?我突然有了另一个念头。

3月1日,初一⑸班,上午第二节。

进去的时候,里边有点吵,刚做完课间操的浮躁尚未消退。我走到讲台前,一反以前插浑打科式的组织方式,只是静静地站着等待,等他们静了一点下来,我说:“静一下,再静一下,让我们静静地,细细地,来阅读一篇文章。”学生被我这异常的肃穆感染了,静静地望着我,眼里写满了惊异。“让我们静一点,再静一点,静静地,细细地,阅读《最后一课》。”他们开始认真地阅读,教室里异乎寻常的安静,也异乎寻常的认真。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抬头,又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人出声。我说:看完了吗?有几个人点点头。“那好,请你们闭上眼睛。”他们听话的合上眼睛。“现在,假设你就是小弗郎士。请你再静静地经历一次这最后一课。”时间过了多久,也许五分钟,也许十分钟?都无从知道。只知道他们睁开眼的时候,眼睛里装满了东西。我们对视了一会儿,开始了以下交流:

问题一:心情怎样?

他们叹口气,回答:难受!压抑!悲愤!懊悔!„„课堂里真的十分的压抑。我的心也沉重着,酸酸的、涩涩的。

问题二:你读到了一些什么?

回答:责任、爱国、坚持、坚强、法兰西万岁„„课堂里严肃起来,似乎大家都跟着小弗郎士长大了,懂事了。

问题三:你想到了什么?

邵江涛的发言让我吃了一惊:沈老师,我读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遭遇真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被外族蹂躏侵占„„不能学自己的语言„„ 赏一飞站起来,急急的补充:沈老师,我爷爷那时侯在诸暨,他们读书„„要学日本话,他们就把日文书放在上面,中文书放在桌子下,日本人来了就读日文书,„„走了,就赶快拿出自己的语文书„„ 听的学生都露出愤怒的、惊异的复杂表情,大家似乎都被带到了那个**的屈辱的时代。林伟说:“台湾和东北三省都进行过长期的日式教育。”徐超补充:“所以台湾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还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呢。”于是我和他们谈起了“南京大屠杀”,谈起杀人者中那支“近藤支队”,谈起这些沾满自己同胞的鲜血还以为在效忠“祖国”的台湾“日本人”,谈起小时侯看过的有关的文章„„ 他们激动了,愤怒了,走进文本走进自己的心里去了。“一个民族的毁灭,不在于生命的消失,而在于文化的灭亡。”我也谈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入侵者拼命地毁灭文化,而被压迫的民族呢──”话未说完,很多学生迅速的接上:“绝不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林伟又谈起居里夫人在波兰沦丧时怎样一边用俄文回答侵略者的刁难一边含着泪学习波兰文,大家谈起了自己知道的中国人„„

“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精确,最明白!”──这就是他们在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忽然,下课的铃声响了。从未有过的短暂。

三、反思和讨论

两节课的构成相差无几,但课堂气氛迥然不同,效果也应该是有很大的差别。初一⑹班的语文阅读成绩向来优于初一⑸班,但今天,阅读的效果却刚好相反。什么样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我想,也许应该是自主的、完整的、真实的阅读吧。

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中的发现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发现。在第一节课中,我自以为精心设计的导入,实际上只是我体验感受的的结果,并非是学生在阅读中实际的、自主的、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所以反而给学生的阅读过程造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环境,给学生的阅读思维编织了一个樊笼。整堂课下来,不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而是学生围着教师的发现在不停的猜测。学生的读,是为了去附和教师设计的情境。课堂的中心和阅读的主体,已经不可逆转的由学生转向教师,这和“尊重学生主体”完全背道而驰,主体错位了,于是,一切都错位了。

真实的阅读应该是独立的阅读。反思我们自身的阅读,有多少是在别人的干预下进行的?真正意义的阅读,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是“阅读者、作品、写作者”之间的对话和思维交流。这三边构成一个相对完整与和谐的思维环境。阅读时,读者和作者的灵魂借助文字发生碰撞,产生“主体间对话”──真实的读者与完整的作品。如果太多的加入教师的干涉,学生阅读的就是教师版的作品:学生思考的就是教师指出的,学生感悟的就是教师暗示的,学生欣赏的就是教师赞美的。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恐怕要改为“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至于一千个学生吗,恐怕只有他们老师的那个哈姆雷特了。教师的好心反而在读者和作品之间造成了一条人为的鸿沟,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障碍,这恐非教师的本意。

真实的阅读应该是完整的阅读。就像造房子要一层一层的造,真正的阅读应该遵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自表及里的规律,有一个自然流畅的完整过程。而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氛围,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阅读感受实际,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感受过程,直接将阅读有可能得到的最深、最高的结果呈现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被迫产生了极大的跳跃,一下子被放置到一个极高的层面上,就像一座“空中楼阁”。像第一节课,教师的导入将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就呈现出来,因为缺乏基础的稳固和循序渐进的积累,所以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被迫猜测甚至接受,使得“空中楼阁”最终变成“海市蜃楼”,时间一过,烟消云散,什么也没留下,于是他们拼命回忆开始的导入,猜测教师的心思,将自己的阅读拼命的往印象中的教师思维靠,结果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自己阅读所得也丢了。关于课前的导入,尽管教师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可以不走歧途,但教师的启示有时反而是对学生思维的严重干扰,说的越多,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就有可能被破坏的越严重,就有可能再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也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把握,更不必谈发现与创造了。

下载最后一课(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一课(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星期六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最后一课>,刚进入影院门口,我和妹妹就被那比雷电还要轰鸣的声响吓坏了.原来那就是地震的声音. 画面上谭千秋老师整个身子趴在......

    最后一课

    七年级《最后一课》 文段一:1-5自然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2、找出本部分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正在操练......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泽林中学陈绪勇2009.3.11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进行预防冬季流感的教育。 教育内容:家庭、学校、......

    最后一课教案

    7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2015-10-17 16:5519566次 1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