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说课稿 美丽的项链
首先是我的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小班幼儿正是处于活泼好动,爱模仿、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他们对各种美术活动非常感兴趣。3岁半幼儿开始进入“象征期”,他们使用易于操作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并能逐步掌握它们的用法,进行自我表现。我班的幼儿对吹泡泡的游戏特别的感兴趣,他们每次都是兴高采烈的玩,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一节利用“吹泡泡”进行作画的美术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创作。体现真正的“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并使幼儿体验美术并不是单单只有的画、剪等常见方法,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造的美。
一、活动目标分为(1)能力目标:初次尝试用吹泡泡的方法进行绘画(2)技能目标: 大胆使用工具进行作画,逐步掌握其用法(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泡泡画的兴趣,体验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经验准备:
1、让孩子充分玩吹泡泡的游戏。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泡泡的特点。如:很轻、圆形、透明的等等。
2、让幼儿掌握吹得技巧,如:吹的力度与泡泡大小的关系。
物质准备: 泡泡溶剂、宣纸、各种颜色的颜料、吸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大胆使用颜色,运用吹泡泡的方法进行绘画。难点:会使用吹泡泡的工具,掌握往纸上吹泡的技巧,并能进行吹泡泡绘画。
为解决难点有四步策略
一、经验准备帮助幼儿掌握工具使用方法。
二、借助游戏教具,引发幼儿兴趣。
三、多媒体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四、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掌握方法。
活动过程分为四步:
一、通过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二、通过范画,帮助幼儿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进行绘画。
三、幼儿操作,教师随机指导。
四、展示后结束。
1、通过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播放吹泡泡的游戏照片,唤起幼儿游戏经验。
(2)、教师再次示范吹泡泡进行验证。(圆形、很轻、透明等)
2、通过范画,帮助幼儿学习用吹泡泡的方法进行绘画。下面是我的活动演示:
看这是谁啊?他手里拿着什么?小兔子要过生日了,我们去给他庆祝生日,好不好?我们就用泡泡给小兔子做一串珍珠项链吧。
小吸管手中拿,泡泡水里蘸一下。放到嘴里吹一下,泡泡变成珍珠啦!
3、幼儿进行操作,教师随机指导(1)、重点指导幼儿吹泡泡作画的方法,泡泡要与纸张近一些。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在活动中可以适当的提醒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2)、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注意保持干净卫生和安全。(一定不要弄到嘴里)
五、活动延伸:在学会利用泡泡绘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幼儿的已知经验提升难度,进行再创作,如:吹出葡萄等形象。
六、活动效果:
1、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发展的需要,制定活动的目标。通过体验、感知、操作等策略幼儿能够进行绘画创作。
2、活动中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互动,帮助幼儿学习吹泡泡创作的方法,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绘画创作游戏的情节简单有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通过动手创作绘画,掌握了运用吹泡泡创作的方法,进行自我表现,增强了幼儿表现的动机及信心。
第二篇:项链说课稿
各位评委:两天来,你已经听了很多教师的精彩说课,然而,他们画的都是逗号,现在,就让我为这次说课比赛画上一个句号吧!圆不圆,还请各位指教。我说课的题目是莫泊桑的《项链》。(板书)
先说教材
《项链》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是继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之后的又一个小说单元。本单元的教材编写意图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作为本单元的核心课文,它正承担着这一学习重点。
把握小说的主题,应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小说的结构,应抓住线索,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小说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理描写,塑造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作品主人公的评价和主题思想的理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教这一课,力图从“接受美学”和“人性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以领悟“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鉴于此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学习双线交织的精巧构思。
2、认识玛蒂尔德悲剧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3、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4、分析解读人物的双重性格,挖掘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
其中1、4是教学重点,同时4又是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3、4再说教法、学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两种学习方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再说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1、2
一、导入语
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出尽一夜风头,她受尽十年辛酸。今天,她离开法兰西,来到我们班,与我们一起追忆那段似水华年……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马蒂尔德女士!小说《项链》的主人公(出示幻灯1--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我的叔叔于勒》结合课后附录提问(一个介绍,其他补充)(出示幻灯2)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弟子。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生》《俊友》(又名《漂亮朋友》)等6部长篇小说。
三、讲述马蒂尔德的故事
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先后找两个学生分别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马蒂尔德的故事。(让其他学生评价那个学生讲得更好)(出示幻灯3)
四、梳理情节结构(完成教学目标1)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问题设计:(启发、思考、讨论、提问、点拨)
1、小说的故事共有几个主要情节?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在那些地方?(出示幻灯4)请帖(开端)--借项链(发展)-- 丢项链(高潮)-- 赔项链(结局)-- 假项链(尾声)
2、美学家王朝闻说 :“高潮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故事情节和人物,人物情绪的高潮,不见得和事件的高潮同步,前者和后者往往有所谓焦点错位。”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出示幻灯5)
(丢项链则是情节高潮,小说的结尾是情绪高潮。)
3、一般认为贯穿本文情节的线索是项链,其实除这个实物以外,还有一条虚的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出示幻灯6)(虚荣心。开头不切实际的幻想是虚荣;没有项链向人借是虚荣;舞会中的“陶醉” 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 丢了项链以后,不立即向人家说明真相,爱面子虚荣,十年艰辛后的“回想” 可见,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由此可见,本文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贯穿。)
4、“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出示幻灯7)
(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做了巧妙的暗示、铺垫:
一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
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 “没有打开盒子”,验明一下“正身”,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
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5、苏联作家苏曼诺夫:“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在最后。”请你研读作品结尾,说说“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具有怎样的“打击力量”?(出示幻灯8)
(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
五、研究精巧构思的妙处
(出示幻灯9)(这样构思使小说的情节一波多折,高潮迭起,动人心魄,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六、认识玛蒂尔德悲剧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1、文中有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请同学们查找课文,极细小的事是什么?(出示幻灯10)
(一是请柬的出现,二是丢项链。)
2、恩格斯说“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请柬的出现和项链丢失是偶然的,而这隐藏在里面的必然性是什么?请你研读小说,找出隐藏在里面的“必然性”因素。
(出示幻灯11)(“必然性”因素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极强的虚荣心)
3、联想举例:(出示幻灯12)
①《红楼梦》:“傻大姐误拾绣春囊”——碰到邢夫人——送王夫人处——寻管家不严的短处——王夫人气急——找王熙凤——查抄大观园——鸡犬不宁,一片混乱——司棋、晴雯横祸残死,芳官入尼姑庵——→一点火星导致大观园的巨大变化。
②《水浒传》:“潘金莲叉竿失手滑落”——竿打西门庆——西门庆爱上潘金莲——勾搭成奸——谋杀武大郎——武松报仇杀嫂——斗杀西门庆——刺配恩州——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七、教师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曲折的动人故事--马蒂尔德的生活悲剧,学习了一个记叙文写作的技法--双线交织,情节跌宕,同时也明白了一个事理--小事不小,偶然中有必然。因此,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定能以此为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八、作业布置
设想马蒂尔德的结局,写一篇小短文。
1、假使路瓦栽夫人大出风头后,项链没有丢失,以后的情节如何发展?
——她终于成了一位显贵的情妇,被玩弄后,又遭抛弃,她郁郁寡欢、最终自尽。
——路瓦栽夫人第二次去商店借了更昂贵的首饰,可是因为招摇过市,遭到抢劫,从此落入苦难。
——路瓦栽夫人从此在虚荣的道路上陷得更深,每天与丈夫纠缠,要他购买贵重首饰,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最后不得不离婚。
2、设想路瓦栽夫人在偿还巨额债款后,忽然得知所丢的项链原来是假的,接着她又会怎样?
——她震惊过度,发了疯。回家后自杀了。
——同去查看项链,这挂也是假的,去找买主,已经人去楼空。
——要回真项链,老毛病发作,再去参加夜会,却又因老又丑而遭冷淡、讥笑。
——她接受了教训,从此勤俭过日子,生活很美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3、4。(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适当作点评。)
一、导入语
人常说“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项链》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精巧的构思上,更主要的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马蒂尔德,寻找一下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联系时代背景,找外因:社会根源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1830创作)的主人公——锯木场老板的儿子于连,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进行报复性的、绝望的反抗;在被判处死刑的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控诉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不容中小资产阶级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罪恶”(周煦良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同样,莫泊桑《项链》的主人公——小职员家庭出身的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正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在她思想上的投影。凭借天资的美丽以及四百法郎的长衣裙、借来的钻石项链而进入上流社会的舞会,“看到所有的官员”,并得到他们的“赞美和羡妒”,目的也是想“跟和他处于平等地位或者高于他的人攀比”,从而获得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平起平坐”的地位。
三、分析马蒂尔德的心理,挖内因:思想根源(完成教学目标3)
着重分析人物心理,兼顾动作、肖像、语言描写,主要抓住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 和请柬的出现时的面部晴雨表,舞会结束后的匆忙逃走。
1、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现实 梦想
住宅 寒伧 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
墙壁 黯淡 东方帷幕、古式的壁衣
家具 破旧 高脚青灯、宽大椅子、精美的木器
饮食 简单 精美的晚餐、佳肴、鲈鱼、鸡翅
穿着 粗陋 朴素 漂亮的服装、珠宝首饰
用具 桌布几天不洗 珍奇古玩、亮晶晶的银器、名贵的盘碟
心理特征 痛苦烦恼悲哀伤心悔恨失望 跟亲密的男友交谈、跟女人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得人欢欣,被人追求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作用:揭示玛蒂尔德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也是她的悲剧内因。
2、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
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
3、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
十年艰辛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
4、请柬的出现时的面部晴雨表
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
晴 多云转阴 时有小雨 小雨渐止 转阴 到多云
5、舞会结束后的匆忙逃走
披衣——寒伧——丢脸——逃走——
四、评价玛蒂尔德其人--一个惹人争议的女子(完成教学目标4)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引入“人性论”和德国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引导学生分析玛蒂尔德人物的双重性格,对马蒂尔德给一个公正的评价。
一个缺点: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虚荣。
四个优点:丢失项链后“诚实守信”“勤劳坚强”“纯洁高尚”“热爱生活”。
“诚实守信”。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纯洁高尚”。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五、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
展示郁达夫的《书塾与学堂》中的“让母亲为我买皮鞋”片段
请同学们自我解剖,将自己潮湿的心灵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六、讨论小说的主题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模式:
通过一个……故事,批判了……,有赞扬了……,同时,也告诉我们……。
七、教师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马蒂尔德悲剧的外因与内因,针对这个惹人争议的女子展开争论。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定会掌握从外因与内因两方面分析事情结果的方法,定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分为二的看待人、事、物。
八、作业布置
开卷有益——以“我从《项链》得来的启示”为题作文。
最后说板书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第三篇:《项链》说课稿
《项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篇目是《项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项链》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品读多味的人生”,主要从人生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今后的职业生涯或人生旅途上,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都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梦想奢华的生活,为一时的漂亮和沉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面对不幸,她最终选择了坚强,用十年的辛劳偿还了债务。小说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剧,既写了女主人公人性中的弱点,也赞扬了她的勇气和坚强。
教读《项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了解作者,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重在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旨。本次说课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职专一年级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也乐于展现自我,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通过平时的训练,能进行小组合作,对遇到的问题能进行思考和探究。根据教材分析、单元重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审视人物形象的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是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二.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闯关游戏、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话、讨论、交流中觅取新知,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描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旨。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上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追梦人》,为学生创设氛围。导语这样设计: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谁?(学生一起回答)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来分析这一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此环节用时约1分钟
导入新课之后,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将所学内容设置为三关:夯实基础、赏读分析、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利用excle表格记录各小组的得分情况,最后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第一关夯实基础 主要是检测第一课时学习掌握情况,利用学案提供检测题,主要内容为作者生平及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在规定时间完成后小组成员交换学案,师生共同明确答案,检测完成,给全部答对的小组计分。第二项内容是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由一名学生来复述,师生共同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用时8分钟。
第二关赏读分析
这一关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采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此环节主要是借助学案、引导学生研读小说以问题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1).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所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主要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玛蒂尔德,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何种方法? 明确:是心理描写。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有关语句,并简要分析主要刻画人物的何种性格? 教师归纳总结。
A: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B: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 C: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 D、赔项链、偿债务 勤劳坚强、诚实守信
(2).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主要体现在小说构思的精巧上。
提问: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在何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以外。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做了巧妙的暗示。
A、借项链时,女友表现的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B、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C、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2、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
文章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
3、事虽偶然,理却必然
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因素在。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小说的主题,教师为学生介绍关于主题的两种说法:虚荣说和命运说,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阐发自己的看法,小组推荐代表进行观点陈述,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予以肯定。
第三关学以致用 课堂45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结合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题目:十年辛苦使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的妇女。根据你对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展开想象,续写《项链》,谈谈玛蒂尔德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四.板书设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这节课的板书。板书直观形象,以玛蒂尔德为中心,体现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里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板书旨在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项链》说课稿
《项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项链》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
一、说教材
<一>、确定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四册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小说的鉴赏占全书的50%。该册虽只选入了三篇外国小说,但这三篇各有千秋,且在文学史占有显著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其典型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见长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以其传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吝啬鬼闻名;而莫泊桑的这篇《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可以形成完整的小说鉴赏体系;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僻字词
2、分析小说的情节,初看人物思想和品质。
3、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玛蒂尔德评价形象。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C、德育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鉴于学生已在英语课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又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三、说学法
品读法——仿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复述《失街亭》的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
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周朴园。<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
爱慕
项
借项链——忐忑不安
虚荣 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
坚强 蒂
链
赔项链——悲苦不堪
诚实 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
善良 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一)导课
1、以诗导入 新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考虑这两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点拨。学生略家思索便可以知道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 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的导入 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在笑声中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笑声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关于莫泊桑,除了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抓住。同时,这也是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
3、解题
《项链》的原题是《首饰》,后来选入课本时,才更名为《项链》。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在小说中,改变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的,是一条项链,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项链展开的,因而后一个标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而原题《首饰》所涵盖的范畴显然太大了。那么,这一条小小的项链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体会是,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课题,深入挖掘课题所蕴涵的信息,这课书就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点拨教学法时,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二)说课文分析(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1、关于本文的情节和结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里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可以辅助提问法,同是主要是为了解决目标A)
⑴、小说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⑵、所有的情节中有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请指出来。
⑶、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就渗透了目标B在其中。)
⑷、有人说“丢项链”写得太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让大家小组讨论是否这样?(有学生这样回答:孤立地看这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前文,尤其是全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那么她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出人物性格的致命弱点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2、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每个人不同的语气。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诵读法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假项链”,是《项链》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让大家考虑最后说明“项链是假的”有怎样的“打击力量”?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这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由此我让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去探索。有的学生见解独特:他说可以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借项链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偶然;丈夫给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妻子手忙脚乱,偶然;项链的丢失当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 C就渗透在其中了。
第五篇:《项链》说课稿
《项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篇目是《项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项链》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品读多味的人生”,主要从人生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今后的职业生涯或人生旅途上,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都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梦想奢华的生活,为一时的漂亮和沉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面对不幸,她最终选择了坚强,用十年的辛劳偿还了债务。小说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剧,既写了女主人公人性中的弱点,也赞扬了她的勇气和坚强。学情分析
职专一年级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也乐于展现自我,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通过平时的训练,能进行小组合作,对遇到的问题能进行思考和探究。阅读能力不高,知识面窄,不善于表达,合作能力较薄弱。
根据教材分析、单元重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审视人物形象的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难点是学习并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采用了任务引导法,点拨法,拓展研究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完成本课教学,我设计安排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出示一组图片的前后对比照,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导语设计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因为一条项链就使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妇变成了这样一个早衰的妇人,极细小的一件事就败坏了这个人,你相信吗?你想知道命运是怎样捉弄人吗?
2、朗读感知
步骤
一、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玛蒂尔德。(约4分钟)步骤
二、全班齐读第2-4自然段,进一步了解玛蒂尔德。(问题设计:玛蒂尔德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可见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本环节的设计:1.初步了解玛蒂尔德;2.训练学生说话有根据的能力)
3、探究学习(约22分钟): A、问题探讨:(约3分钟)
她产生那样的梦想错了吗?
(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公正客观的去评价一个人,同时和开始的看法有个衔接和反差,让学生今后在对一个人的理解,能联系客观因素,更加理智些)
B、合作探究:(约12分钟)(分角色朗读第4、5两部分)
主人公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假如项链没有弄丢,她是不是能凭借美貌挤进上流社会呢?想象一下她以后的生活。可见玛蒂尔德又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本问题设计:学生朗读、想象、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对比,深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及命运,从而落实教学重点。)
C、问题探究:(约2分钟)
你认为这件事是败坏了玛蒂尔德还是成全了玛蒂尔德?为什么?(全班学生齐读“要是那时候没丢掉那挂项链——也可以成全你!”)
(要求以“我认为,因为。”的句式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理解程度,衡量本堂课教学重点的落实情况,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谈谈从玛蒂尔德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坎坷命运中得到一点 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总结巩固(约1分钟): 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是从古代奴隶身上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
——鲁迅
利用小结突出本文的中心,并渗透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布置作业
(约1分钟):
续写《项链》 开拓思维,锻炼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设计板书如下
爱慕虚荣,不安于现实
社会必然、性格必然、生活必然 锁链
勇于面对生活危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注重了朗读,也注重了“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公正客观评价 项链 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并由她坎坷的命运及生活现实中的事例而得到启发。通过检查学生的续写作品,思路不是很放得开,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注意这一现象,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