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成瘾生辅导-学生网络成瘾怎么办?-如何让小浩彻底告别网瘾
案例:
如何让小浩彻底告别网瘾
郭永芬
早上第一节数学课上,全班同学都在精神百倍的听课,小浩似乎有些精神萎靡,感觉很困倦的样子,时不时地打着瞌睡。学生做练习时,我走到他身边,轻声问:“身体不舒服啊?”,“没有,就是有点困”,小浩不好意思的低头做练习,但很明显这节课他完全没有听懂,对简单的习题无从下手。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其他任课老师也在反映小浩的上课状态不好,同时小浩的作业质量开始下降,偶尔情绪有些暴躁,中饭吃得很少,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都在教室外玩耍,而小浩却经常是趴在桌子上睡觉……种种迹象表明,小浩最近的睡眠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不仅仅睡眠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与小浩进行了第一次谈心。
“最近我发现你上课的状态似乎不太好,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我问。
“没有。”小浩低着头,简略回答。
“老师发现你每天都很困的样子,是不是作业做到很晚啊?”
“还行吧。”小浩似乎有些抵抗我的提问。
“那一般你作业做到几点钟?”我继续追问
“大概九点左右吧,有时候会再晚一些。”
“那之后你都做些什么呢?”
“不做什么。”小浩似乎在回避什么。
“那就是说你一般作业完成后大概九点左右就睡觉了?还是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时候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小浩回答。
“那平时你都喜欢做些什么?比如说上网聊聊天啊?”我试探性的询问。
“有时候上网会聊聊天,但一般都是和自己的同学聊天。”小浩谈到网上聊天时抬起了头。
“噢,除了聊天,还在网上做些什么呢?”
“有时候会打打游戏。”小浩看着我,似乎在观察我对上网打游戏的看法。
“现在很多同学好像都很喜欢网上打游戏,看来是蛮吸引人的。”我没有否定上网打游戏,想了解更多小浩自己的想法。
“是啊,不过我基本上不和咱们同学打游戏,他们的水平太差了,没意思。”小浩的这句话似乎在告诉我他的游戏水平不错,并且引以为豪,同时,也暗示我,他的游戏水平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锤炼成的……
结束了第一次谈话,我感觉小浩上课状态较差的原因是沉迷于网络,晚上睡眠不好。为了进一步证实情况,我询问了班级几位平时和小浩比较要好的同学。几位同学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同样的事实:小浩的游戏水平很高,每天晚上都会打游戏至深夜,家里人也不怎么管他。同时,小浩认为以他的水平和资质以后完全可以从事游戏开发,现在的学习没什么用处。我感到事态严重,但面对正值青春期的小浩,不能采用强用的阻断措施,否则只能激起他的逆反情绪。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帮助小浩,寻求更佳的解决方案,我决定找小浩的母亲深谈一次,争取联合家庭的力量共同帮助他。
小浩是单亲家庭,他出生后因父母工作繁忙就寄住在奶奶家,周末父母来看望或是接回自己的家住。到了小学五年级,小浩开始回自己家住,但没多久,父亲意外去世。这以后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母亲对他也一直比较溺爱。以上情况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就了解了,但因为现在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所以并未特别在意。这次在和小浩妈妈深入交流后,发现了不少与小浩沉迷于网络相关的影响因素:爸爸去世后,妈妈觉得不应该让年幼小浩感受失去了父爱,于是加倍的“爱”小浩,买高档的运动鞋、换液晶电脑、尽量满足小浩所有的要求……平时,母子两个在家里也很少交流。妈妈稍微在学习上对小浩提出一点要求,就会遭到小浩的“愤怒和讨厌”。晚饭都是小浩在电脑前解决,周末就一个人打电脑游戏。就这样,到了七年级,小浩网上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甚至到半夜,妈妈提醒他不要玩的太晚,小浩根本不理睬,完全忽略妈妈的管教。妈妈很伤心也很苦恼,为什么自己这么“爱”孩子却得不到理解?为什么自己的话孩子就是不听?
针对小浩妈妈的苦恼,我一方面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帮助她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亲子之爱,另一方面建议她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与儿子多些肢体上的接触,给儿子一些抚慰等,以弥补小浩年幼时缺乏的母爱,逐渐增强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和信赖感。同时,介绍了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一些特点,让小浩妈妈知道平时小浩对自己的态度不好,很多可以用青春期逆反来解释,而并不完全是对自己的“愤怒和讨厌”,从而缓解其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压力和焦虑。
在与小浩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小浩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打游戏,一般是作业完成后就开始玩。刚开始玩的时间并不久,表现得挺有自控力。但到七年级上学期开始游戏的时间慢慢延长,有时会到半夜,平均每天游戏的时间大概6-7个小时,早上有时醒不来就以生病为借口不来上学,生物钟出现紊乱。结合小浩最近的精神状态,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下降等,可见判定小浩的上网行为已经达到了网络成瘾的程度。七年级是个明显的分界线,但这一时期小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仔细思考,七年级这一阶段是青春期表现明显的开始,这一时期,青少年非常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位置,同龄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占据青少年的心灵,而这一时期同龄人之间交友的主要标准如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外貌等,其中学习成绩是学生比较敏感的。进入七年级,小浩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一方面。从学习的内容来讲,七年级较六年级难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小浩的学习习惯一直不太好,而班级大部分学生相对比较优秀。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浩感觉到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学习成绩与班级同学的距离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到他在班级的人际交往。于是,小浩可能开始转移自己的心向,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同样,在家庭中,因为没有交流的对象,小浩也只能在网络中寻找心灵的支持。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与小浩进行了第二次谈心。谈到自己的家庭,小浩的情绪有明显的抵抗,直白的告诉我父母对他来说就是代名词,没有什么意义,可能就是给零花钱吧。谈到现在的学习,小浩承认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没什么用处,也没什么乐趣。谈到网络,小浩神采飞扬,为自己高超的技术自豪不已。他非常陶醉于网络游戏,觉得一天不玩游戏,就浑身难受,生活都失去了色彩。谈到以后的出路时,小浩认为可以以电脑网络为生。对这一非理性想法,我采用面质、举例的方式与他共同分析以网络为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对比网络与学习对以后成长各自的利弊。通过对比,小浩对学习的看法有些转变,不再完全否认学习的益处,但面对现在的学习状况表现出畏难情绪。在要求晚上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的同时,我建议从改变现在学习习惯为起点,逐步调整。于是,我们制定契约,从上课这一环节做起,坚持每节课听20分钟以上,由同桌作为监督,逐步改善,如果做不到,就取消一节体育课。一周的时间,小浩表现出明显改变的意志,即使再听不懂的英语课他都坚持不睡觉,部分老师对他的表扬也逐渐增多,作业质量有所提升,甚至会主动请教老师问题。
就这样坚持了近两周的时间,小浩来找我,说部分任课老师偏心,自己都这么努力了,老师都不在意他。于是,我和几位任课老师就小浩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几位任课老师似乎有些意见不统一,有些认为小浩依赖性太强,就应该让他自己多锻炼锻炼;有些急于求成,认为小浩的改变速度太慢;另外一部分老师比较积极配合,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关注。面对任课老师们不同的意见,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无权要求老师们统一意见,但深感若意见不统一,无法形成合力,契约很难有效执行。就这样,契约继续执行,小浩的情况潮起潮落,当然伴随的是小浩网上游戏的时间也是此起彼伏,凡是一段时间学习上有起色,上网的时间就少些;如果一段时间学习内容较难,上网的时间又开始长了。
在契约执行的过程中,我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坚持与小浩妈妈的交流,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请小浩妈妈给予孩子更多心灵的关注,尤其是书信交流,但小浩妈妈反馈自己写了一封信,儿子看都没看就扔了,就没继续坚持。对于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小浩妈妈表面上听进去了但实践的较少。由于没有架起亲子之间交流的桥梁,小浩在家的时间里似乎“无聊”的多,上网成了小浩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同时,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加深了小浩对妈妈的不满情绪,母子间的冲突较多,这也促使小浩在家的时间里“只能上网,否则很无聊”。
一个学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其间小浩有几次突出的表现,如主动早起背英语、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等,但都未能坚持下来。上网时间除契约执行的前两周有明显变化外,其他时间没有减少,甚至有几次会因为网上游戏的时间太长,第二天早上醒不来就不来上学了。我的鼓励在小浩身上的力量似乎越来越微弱,是他没有意志力坚持不下来,还是周围的支持系统仍然不够有力,不能监督小浩将之内心的积极因子持续发挥出来?或许,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因素在影响着小浩的心理状态,需要我继续挖掘?我还需要努力,可是方向在哪里呢?
【对话班主任】
主持人:
迟希新(北京教育学院)
班主任:
唐亮(北京小学)
李洪晶(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
迟希新:
我们经常把网络比作双刃剑。网瘾问题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一个特别头痛的问题。在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对这个网瘾生做了许多细致、具体的工作。按照两位班主任老师的实践经验,您觉得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李洪晶:
首先,我觉得这个老师对学生特别细心、观察很细致。所以,他能及时地发现了小浩与其他同学的不同,比如说上课爱睡觉,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第二,他能够多方了解情况,全面分析小浩成瘾的原因。比如说他跟小浩谈话、跟家长交流、还跟小浩周围的同学交流。第三,他还采用了比如契约制等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小浩戒除网瘾。这些地方都是做得比较好的。
迟希新:
那么从班主任的角度,怎样才能避免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做好预防的工作?
李洪晶:
第一,要宣传网络成瘾可能造成的危害。比如播放一些专家的相关报告,推荐一些介绍网瘾危害的书籍,与学生一起分析网络成瘾的实例等等。
第二,应进行一些正面教育。可以召开一些这方面的主题班会。以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为主题举行一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
第三,给学生提供合理使用网络,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比如,可以举行一些flash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还有PPT制作的比赛。许多班主任和老师都在用邮箱,也可以通过email布置作业、收发作业。还可以建班级的网页,建立班级QQ联络群等。总之,要学生感受到网络有很多用处,把兴趣从网游、网聊等方面转移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迟希新:
谢谢李老师。当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中,他们就可能不会去沉迷到网络里了。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使用了和学生签订契约的办法。唐老师,您感觉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唐亮:
契约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好方法。这位老师用契约的方式,相比较那种强迫学生必须改的做法,是一种更具人性化和操作性的方法。所以,我很赞同。不过,看了看他制定的契约,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这个契约定得不是很细致,操作性和延续性不强。比如,对于一个有网瘾,上课犯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一下子就提出每节课听20分钟是否有困难?在这儿之前是否需要再设一些梯度?如何对听20分钟课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如何计算时间以及怎样界定听课和没听课,都是问题。提到让同桌做监督,如何监督也没有具体化。假使小浩能做到每节课听20分钟了,之后如何改善契约里也没有写明。奖惩措施也可以灵活一些。
第二,这个孩子上网的主要地方是在家里。而签订这个契约时恰恰没有家长的参与。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个契约细则以及执行情况,就很难说这个契约能否起到作用了。因此,家长应该参与到签约契约当中来。
迟希新:
那唐老师,您觉得在班主任和上网成瘾的学生家长沟通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唐亮:
案例中的孩子签订契约之初行为上有了变化。特别前两周的时候,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向家长做一个反馈。特别是让家长知道他哪些方面有进步了,比如他背单词了,他想发言了等等。
李洪晶:
我感觉在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给予家长必要的辅导。这个案例中,家长几乎放弃了对小浩的教育。那么班主任就有责任提供一些心理支持和家教方法,从而帮助家长摆正心态,负起该负的责任。此外,如果父母本身对电脑和网络一点也不懂,就不容易与有网瘾的孩子找到共同话题,实施有效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该建议家长学一点电脑知识,推荐一些实用的书籍或者电脑讲座,从而促进亲子间的理解与沟通。
迟希新:
人们现在把网瘾叫做精神鸦片。也就是说在戒断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的。班主任老师应该怎样去处理这种反复呢?
唐亮:
我觉得老师首先心理上就应该有这种准备。无论是网络成瘾还是其他一些不良习惯,孩子们在改变过程中都会出现反复。通常我们刚实施干预,他总是会有一些进步的。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疲态。因此,我们要抓住他进步的时候肯定他、鼓励他。不能等到他出现疲态了再去关注。就像案例里,小浩一开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也感觉出来了。可是这个时候妈妈并没有注意到,依然是老样子对他。他就不满意了,就又再次回到网络中去了。当然,万一学生出现了反复,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坐下来仔细分析原因,要看清他这次反复是什么状况,跟前面有没有区别,是不是需要对契约进行一些调整。
我特别清楚地记得一个小男孩在跟我聊天时哭着说,为什么没有老师相信我能变好?我也想做个好学生!这句话当时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所以,我觉得应该给孩子宽限一些时间,允许他们有反复。同时要时刻记得提醒他的进步,并清晰地告诉他下一步我们调整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孩子既有动力,又有奔头,效果会比较好。还有刚才李老师说到的,利用他的所长,让他通过网络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能帮助他获得成就感,对于他们告别网瘾会起到很多积极的作用。
【对话专家】
主持人:
迟希新(北京市教育学院)
专家:
乔志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苏尚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迟希新:
刚才两位班主任老师从班主任工作实践的视角对案例做了分析,下面我想请三位专家从学科的视角和理论的高度,对这个案例做进一步的解读。陆老师,从德育这个视角来看,网瘾是不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而且会对他的品德发展也产生负面的影响?
陆士桢:
确实是这样,我觉得从道德这个角度来讲,主要有三要点。第一,误导价值判断。网络游戏中有很多非主流的内容,比如暴力至上、崇尚黑社会等等。这些内容会传递不正确的价值观,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就会形成跟现实社会价值相背的、甚至是反动的价值观。
第二,会影响他的道德行为模式。人在做很多行为时常常是下意识的,常有固定的行为模式。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行为习惯好,其实他就是形成了一种较好的行为模式。长期沉溺于网络,就会习惯于网络的行为模式。有些游戏内容本身就是比赛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暴力消灭对方。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就会习惯于这种解决矛盾的行为方式。
第三,其实道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道德情感。我们帮助一个人,往往源于我们对他的同情,情感决定人们的行为、影响人们的价值。而长期沉溺于暴力的网络容易变得先善恶不分。对善的崇敬、喜欢的情感,和对邪恶那种憎恨、痛恨的情感会变得越老越模糊、越来越麻木。长此以往,孩子从价值、行为、情感各方面都会逐渐背离了主流社会,一定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网络对孩子的社会化不良影响,只是担心孩子会不会旷课、影响学习。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脱瘾以后仍在社会化、道德价值等方面存在适应性问题。所以我觉得需要社会、家长和老师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迟希新:
有一次我和一个班主任老师沟通的时候,听到了一件让我很震惊的事情。几个学生之间传纸条,很热烈地在交流我昨天杀了几个人,你今天杀了几个人。老师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玩一个杀人游戏。
陆士桢:
是的。我遇到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一个自杀的少女。她在网上结婚后,那个老公“背叛”了她,跟别的女的好了,结果她就自杀了。其实这完全都是虚拟的,但长时间的上网让她逐渐模糊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把虚拟当成现实了,从而采取了这种非正常的行为模式。
迟希新:
谢谢陆老师。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心理干预,在这个案例中,这个老师使用了签契法。乔老师,您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看待种方法呢?
乔志宏:
签契约书是改变行为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可以先不关注问题形成的原因,直接将目标定为行为的改变上。比如他现在每天上六、七个小时的网,我希望到三个礼拜之后,他能够变成每天只上三个小时。契约法要求所签订的契约一定是非常具体的,目标一定的分解的、可操作的。比如,我今天不上网,那我有什么可替代的事情要做,具体的奖惩措施是怎样的。合理、具体的设计契约才能保证它的顺利实行。
迟希新:
乔老师,除了契约法,还有什么方法老师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戒除网瘾?
乔志宏: 我们刚才讲的契约法是不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只针对行为本身来做干预。其实在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的过程中,光使用这种方法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关注他为什么成瘾,因为每个孩子成瘾可能内在的动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因为失恋后心理没有调整好,觉得现实中的人都不可靠了而转入网络。有的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全是失败,碰到所有人给他的都是批评,唯独在网络上才能找到他的价值感和成就敢。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仅仅有签协议是不够的,其实一开始有了效果,根本的问题不解决还是会出现反复的。
我觉得解决网瘾的根本办法是帮助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建立成就感。让他从事的学习活动、家务活动有乐趣是很重要的,需要班主任老师好好设计一些异性交往活动、小组团队活动等等。另外,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这个学生认可一点,哪怕是非常非常微小的成绩也要及时地、非常大声地给予肯定,让他感觉到自己还很有价值。所谓的教育,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慢慢地让他重拾对自己的信心,意识到网上那些玩玩就可以了不能当真从而行为上才能发生改变。
迟希新:
对,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网络成瘾是缘于现实生活的某种缺失,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或者功能不完善。苏老师,您觉得对班主任老师来说,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应该怎样利用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苏尚锋:
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环境里的人,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刚才乔老师在分析成瘾原因时已经提到了其社会性的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无非是两类。一类就是指的是复杂的多元的人际系统环境。对于学生来讲,他的周围包围着校长、教师、邻居、家庭成员,伙伴等等对他的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人物。另一类指的是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以及他处身其中的学校和班级。这些环境的氛围都能对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
在这个案例讲到班主任老师在帮助他解决网瘾的时候,除了做这个小孩子自身的工作外,还跟其他老师商量,怎么帮助他,也和他的家长取得了一些联系。这就是班主任在利用这个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实,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的人,包括网吧的管理人员、他的邻居,以及他家庭的其他成员。虽然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亲属只有一个人。此外,很重要的是他的同伴。这个老师没有注意调动他同伴的力量。这个孩子网络的技术非常好,班级同学都知道,都说他网络打游戏技术特别高。这种班级氛围其实无形中也会对他的上网行为产生激励的作用,这或许是他网络成瘾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他在这里面获得了他人的肯定。这种同伴的群体氛围如果不改变的话,对他来戒除网瘾的阻力会很大。
迟希新:
案例中的老师恰恰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苏尚锋:
是的。除了这种同伴关系之外,现在还存在一种虚拟同伴关系。就是在网络中一起打游戏的伙伴。这部分人老师是很难掌控的。但是有一些特别细心的老师,他自己也到这个虚拟的网络里面走一下,体验一下,与那些打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网上交流交流,摸索摸索他们的心理。这样他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就会更加有针对性。这也是比较典型的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做法。
迟希新:
谢谢苏老师。其实我想网络是一个特别好的资源库,里面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学生们这么热爱网络,我们就应该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引导他们更健康地使用网络。最后我还想按照我们以往方式,请三位专家用最简短的话做一下总结。
乔志宏:
网瘾的最终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要解决它却需要多方面的参与,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陆士桢:
网络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杜绝。培养孩子们的网络素养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之一。
苏尚锋:
网络成瘾问题需要统一战线,需要调配由各种社会支持资源组成的鸡尾酒疗法。
综合评析:
一、面临的问题
网络成瘾是当前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班主任所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特点和成因等是各式各样、因人而异的,因此老师处理的方法也会各不相同。
本案例中的小浩从小由祖辈抚养,小学五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但不久父亲就因意外去世,成为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对小浩溺爱的结果是亲子关系不良,小浩会对母亲的管教产生“愤怒和讨厌”,而母亲对小浩的所作所为基本是无能为力。
小浩在课堂中表现出
精神萎靡,时不时地打着瞌睡;作业质量开始下降;偶尔情绪有些暴躁;中饭吃得很少;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都在教室外玩耍,而小浩却经常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每天晚上都会打游戏至深夜,家里人也不怎么管他;小浩认为现在的学习没什么用处,其学习成绩也排在全年级的倒数几位。平均每天游戏的时间大概6-7个小时,早上有时醒不来就以生病为借口不来上学,生物钟出现紊乱。非常陶醉于网络游戏,觉得一天不玩游戏,就浑身难受,生活都失去了色彩。以上情况显示,小浩有明显的网络成瘾倾向。
二、郭老师处理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
1、发现问题后及时了解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这是郭老师做的很成功的一个地方。不少班主任碰到问题后经常急于将问题直接指出来,让学生承认错误,并施加说服教育,试图让学生改正缺点,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这里郭老师从关注学生的身体状态、关注学生的感受着手,“最近我发现你上课的状态似乎不太好,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 “老师发现你每天都很困的样子,是不是作业做到很晚啊?”……这些问话表明了老师对小浩的关心,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为进一步深入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继续的对话让郭老师了解到上网聊天、打游戏是小浩“自己喜欢的事情”,小浩的游戏水平不低、并且引以为豪。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郭老师没有否定上网打游戏,没有简单地评判此事的是非、对错,所以使小浩得以表达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2、多渠道了解信息,避免因片面形成错误的结论和归因。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对它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判断。小浩的网瘾倾向是怎么形成的呢?各种因素又在其中发挥什么样影响呢?为了进一步证实情况,郭老师询问了班级几位平时和小浩比较要好的同学;找小浩的母亲深谈一次;和几位任课老师就小浩的情况进行了交流……这些做法不仅帮助郭老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事情的原由,也对小浩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微变化有了新的、深入的认识。而这对选择、确定一个合适的矫正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3、运用行为契约法来辅助矫治小浩的网络成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成为小浩值得信赖的朋友的基础上,针对小浩内心的非理性想法,郭老师对小浩进行了认知调整(采用面质、举例的方式与他共同分析以网络为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对比网络与学习对以后成长各自的利弊),同时使小浩认识到改变目前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小浩迷恋网络,在网络中寻求成就感),并与小浩协商制定具体的方案——契约。因为契约可以将一些空洞的说理转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指标,让学生清楚自己首先应该做什么,第一阶段应该做到什么,从而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于是,我们制定契约,从上课这一环节做起,坚持每节课听20分钟以上,由同桌作为监督,逐步改善,如果做不到,就取消一节体育课。一周的时间,小浩表现出明显改变的意志,即使再听不懂的英语课他都坚持不睡觉,部分老师对他的表扬也逐渐增多,作业质量有所提升,甚至会主动请教老师问题。由于学习上有起色,小浩的上网时间也缩短了。
4、积极寻求并指导家庭的支持。研究发现: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学生网络成瘾。许多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事例都表明,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于是,如何从家庭教育切入,对网络成瘾的孩子进行辅导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往往成为矫治网络成瘾者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案例中,郭老师认识到家庭因素及其影响是小浩网络成瘾的最重要原因,所以她在对小浩实施辅导的同时,多次找小浩家人了解情况。针对小浩母亲的无助、焦虑和教育方法的不当,郭老师及时给予支持和具体指导。
三、郭老师有待改进之处
综观整个案例,可以看出郭老师考虑的比较全面,付出的也很多,但最终自己感觉不够满意,学生的情况好时坏,效果不明显。问题出在那里呢?她还需要怎样的努力呢?
1、对学生实施的行为契约应该具体、有操作性,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修正。行为契约中必须写明:①明确的期待行为。它是客观可操作的,如每节课的听课时间、每天的上网时间等;②衡量期待行为的方法。如是通过别人记录、描述还是自己记录等;③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也即该契约的有效时间是一周、一月还是一个学期;④具体的强化与惩罚及由谁来实施。如我做到了这些或者说是进步了,可以得到什么奖励以及由谁来奖励等等。而从本案例的描述来看,郭老师仅仅强调了课堂行为目标(坚持每节课听20分钟以上),而对实施过程中的记录、监督以及强化奖励等相对忽视,使用的一个惩罚措施(如果做不到,就取消一节体育课)对认真听课行为的强化作用未必很有效,对目标行为的分层细化做的也不够细致(如每节课听10分钟如何、听15分钟如何,等等),从而导致小浩学习习惯的改变不明显,网瘾行为也相应出现反复。郭老师可以在跟小浩协商的基础上,按照上述要求,使契约更加具体、明确,同时写明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另外,是将听课作为期待行为还是将上网作为期待行为?也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一般而言,听课行为比较复杂,它涉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而上网时间则相对简单,你原来上网4小时,现在减少半小时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在小浩同意的前提下,不妨先将上网作为契约中的期待行为,通过奖励的兑现,让小浩享受到减少上网时间所带来的好处。
2、对小浩母亲的支持、指导应具体可操作,并逐步深入,坚持不懈。既然认为家庭因素及其影响是小浩网络成瘾的最重要原因,我们就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点。郭老师与小浩母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也指导了一些具体方法,但效果不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小浩在家的时间中似乎“无聊”的多;母子两个在家里也很少交流。母亲抱怨为什么自己的话孩子就是不听?但是小浩妈妈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吗?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听母亲的话?母亲有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的想法呢?在平时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什么?等等。这些可能是不少家长较少考虑的,也是非常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的。这里,郭老师可以设法让小浩母亲明白,耐心的倾听比简单的说教在交流中更重要,也更能让小浩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郭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增进相互交流的具体方法:如看到小浩在专心做一件事情时,妈妈可以轻轻走过去拍一下或抚摸一下,同时说“不错!”“很好!”等表示自己赞赏的话语。在进行交谈时,先问问小浩的想法,也可以征求一下小浩对自己的看法或要求。即使小浩表达的想法不正确或片面,也不要急于否定并给予正面教育,而是可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如果这样下去的话自己以后可能会怎么样?等等。另外,如果小浩妈妈对网络也不陌生的话,可以建议双方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妈妈可以适当表达对小浩网络技能的欣赏,某些方面可以向小浩请教,甚至可以一起玩游戏……这样可以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相互之间更加信赖,小浩妈妈也由此可以对小浩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3、助人自助,积极关注并调动小浩本人的内在力量。老师往往比较看重自己给学生施加的积极影响,而对学生自身有时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却关注不够,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其实每个人都会要求上进,都会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案例中的小浩也不例外:其间小浩有几次突出的表现,如主动早起背英语、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等……小浩为什么会这样做?说明他内心还是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还是将学习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作为班主任就要及时抓住这样的契机,将小浩的上进心强化、放大。如当了解到小浩主动早起背英语时,郭老师应设法让小浩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并给予鼓励,而不要因为忽略让这种好习惯慢慢消退下去。郭老师可以及时与小浩交流相关情况,关注其具体的做法等。同时可以与英语老师联系,请她在课堂上适时提问小浩,由于每天早上起来背过英语,因此小浩对一些问题应该能答上来。这是英语老师再给予肯定、表扬,一定能使小浩在英语课上认真听课的时间延长。而郭老师也可以根据契约的相关约定再给予小浩奖励强化。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支持并帮助小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降低小浩的网瘾程度。当发现小浩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时,郭老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同时,郭老师在平时也应该积极找寻并发现小浩内在的积极因素,通过强化、放大,让小浩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4、设法将小浩的网络行为与学习联系起来。从案例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浩的网瘾行为与在家无聊、想获得成就感等有很大关系,同时小浩对自己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期望,结合这些情况,郭老师可在征得小浩同意的前提下,布置一些与网络、电脑相关的学习行为:如帮助老师制作一些教学课件、查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建立一个班级学习网页请小浩做版主,等等。这些都是令人骄傲的事情,同时又能发挥小浩的网络特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小浩从网络游戏转移到与学习相关的网络行为上。
(张建国)
拓展案例:
一“网"情深
才入高二,发现苗头不对。
班上部分男生:上课注意力下降—— 发呆。作业马虎涂鸦。几次三番测试成绩宛如“9·11”事件后的股市—— “一泻千里”。
作为班主任的我,能不气不急!
气归气,急归急,可问题摆在那里。得赶紧解决才是,于是静下心来细细琢磨。班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好像最近男同学放学回家特别积极,连以前我怎么也赶不走的篮球场上,也不见他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听到放学的铃声,他们犹如听到“冲锋”的号角,转眼无影无踪。几经周折,我发现,好像最近西藏北路路口又新开了一家很大的网吧;好像最近沪太路路口上电脑房门口的自行车傍晚时分也停得是密密麻麻;会不会是„„
猜想归猜想,我先不露声色,开始明察暗访。找班干部了解近况;加强家校联系,找家长打听情况;跟踪调查几个重点对象;“线人”传来“情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班上的有些同学迷上了上网,经常在放学后,刚钻出“ABC”和“XYZ”,便一头栽进“www.xiexiebang.com”,成了网虫,乐不思蜀。
我有点困惑,怎么都高二了,还不懂事!
“上猛药”!
利用早读课时间,我表情严肃地宣布了两个“坚决”:
“第一,坚决不允许无故上网;
第二,坚决不允许玩电脑游戏。”
同时再苦口婆心地讲述利弊:学生当以学业为重,网吧非吾学子常去之所,希望大家能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大道理讲了一套又一套,连我自己都有点洋洋得意,这下他们该不会去了吧!)下午,坐在办公室里,隐约觉得还不够保险。放学时,我板着脸再次走进教室,又宣布了一个补充条例:凡是发现放学后去网吧者,将呈报学校进行纪律处分.另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 “杀手锏”,说完放心离去。
接下来的头两天,颇为平静,我有点高兴。
遗憾的是,过了风头后,故态复萌,放学后,学生泡吧依旧,作业马虎依旧,更有甚者,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说孩子经常泡网吧,回家还一身的烟味,同学反映他们都跑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上网了。
我有点光火了,真想狠狠批评他们。
可冷静一想,我对学生的说教不可谓不多,对学生进网吧的相关条例亦不可谓不严厉,但学生为什么做不到呢?看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深层的原因。于是我请教其他的教师、查阅资料。得出以下的结论,“部分学生网虫”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1.依赖心理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学生上网一段时间后,就被深深吸引了,沉迷其中,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烦躁不安,不能抑制地想上网。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上网频率才能达到心理满足。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而且更可怕的是,经调查发现,学生经常上的网站往往是一些聊天网站、游戏网站,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网站,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上一些健康向上、开阔眼界、促进学习的网站。他们患上的是类似于饮酒、赌博、吸毒的“瘾君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上网过程中,他们产生了心理和生理的愉悦反应,这种反应多次重复,就形成了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这种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孤独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可视性、亲和感,而人经常上网,无疑会减少这种可视、亲和的人际交往。正常的人的情感需要不断与社会交往来维持,如果整天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缺乏活生生的、形象的、有情感的联系,久而久之,易造成交往能力差和孤僻冷漠、孤独的心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但在网上却活跃异常,下网后却更加孤独、更加内向。孤独的学生因为孤独而上网,而网络使他们更加孤独。
3.矛盾心理
无休止的上网必然会使学习的时间减少,成绩下降也是在所难免。上网与学习始终是摆在他们面前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当阶段性的成绩检测的时候,这种矛盾心理更加突出、更加明显。因为考得不好,将面临家长、同学和老师的压力,自己的面子也过不去。于是他们对学习、作业更不感兴趣,甚至破罐破摔,更加疯狂地上网,借网消愁,愁更愁。
从意识的分析来看;“网虫”上瘾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而非传统的生理上的药物上瘾。故粗暴的干涉、禁止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不是封堵,而是疏导。
“退烧药”
某天班会课,我经过准备举行了一场辩论赛,正方“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上网弊大于利”,特意请了几位“网虫”担任反方辩手,让他们自己去意识和体会上网带来的弊与利。当时的辩论气氛异常热烈,正反两方辩手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据理力争,最后我引导归纳得出一点:上网是把双刃剑,处理得好,是件好事,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处理不慎反被其误,势必影响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尤其目前网络世界十分复杂,学生分辨能力又差,接受能力不强,易迷失方向。这次意味深长的班会后,有几条“网虫 主动来找我了,谈了他们的体会,有的对我说:“老师,我以后不会经常上网了,今天当着全班的面说了这么多上网的不好,要再去经常上网,那太不好意思了。” 通过这次生动形象的疏导,看来学生有触动了。之后,班上果然逐渐平静下来。
当前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网络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同时他们也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有自己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教育,横加干涉,粗暴指责,只会引起他们内心的不服,造成逆反心理,对于像“上网”这类事情,解铃还需系铃人,对他们正确加以引导、宣传,深入、耐心做好工作,让学生教育自己,再犟的毛驴也能扭过头来。
(案例提供者:孟京舫)
点评:
班主任处理学生的上网问题,已经成为一件经常性的事情,特别在中学阶段,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生成迷于网络并影响学习。不少班主任往往会象孟老师前面的做法一样,一是宣布规定禁止(第一,坚决不允许无故上网;第二,坚决不允许玩电脑游戏。凡是发现放学后去网吧者,将呈报学校进行纪律处分,另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二是讲大道理教育(学生当以学业为重,网吧非吾学子常去之所,希望大家能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可惜效果一般都不理想。
本案例中孟老师及时觉察了自己处理方法的问题,转而请教其他的教师、查阅资料,以期了解和掌握学生进网吧的深层原因。因为学生上网往往有其心理的原因,光靠“堵”和“禁”是没有用的。作为班主任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需求和所思所想,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自己来教育自己。文中孟老师举行的一场班级辩论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他特意请了几位“网虫”担任反方“上网弊大于利”的辩手,让他们在查找资料和辩论的过程中自己去认知和体会上网带来的弊与利。这种体会和感悟比简单的说教要有力许多且更加有效,因为它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能打动学生。事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孟老师最后所言,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这些都很容易使他们迷恋上网络。如果横加干涉,粗暴指责,简单禁止,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内心的不服,从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对于网络,作为班主任要尽可能理解、认同甚至支持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网络成瘾,助人自助,最终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
(张建国)
相关文献: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基本程序
1、与网络成瘾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由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很少自己主动前来求治,大部分是被父母或老师等强制来治疗,因此来访者往往对于辅导者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所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网瘾者充满爱心从而使他们相信、配合辅导者是干预网络成瘾的前提和基础。不少人矫治网络成瘾获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与网瘾青少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正如陶宏开教授所言:因为我具备了这种爱心,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肢体语言表现这种爱心,让孩子感到,我是发自内心关怀他。这就是沟通的最好切入点,这才会有真正的感染力。交谈氛围宽松了,我才能了解、观察到孩子的特点,走进他的心灵,以后的转变就顺理成章了。
2、评估网络成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和程度
在辅导者和网瘾青少年建立了良好关系、相互接纳的前提下,辅导者才可能了解网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网瘾者也才可能认识自己的行为对自身、周围人等的危害程度。如喜欢什么时候上网,在什么场所上网,每次上网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上网时主要做些什么等,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与上网行为有关的关键信号,如上网行为的引发条件和维持条件。同时辅导员还要了解来访者的情绪状态、网络成瘾行为对来访者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程度等。
3、探讨网络成瘾行为的深层次问题
探讨网瘾行为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分析、探讨来访者网瘾行为的产生原因,使来访者能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在很多情况下,来访者当事人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是为了逃避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比如,考试失败或学习碰到困难,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失恋、与父母不和等情感上的挫折;被周围的人排挤、没有知心朋友等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父母离婚、父母失业等家庭变故;等等。通过对话让来访者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在辅导者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网络成瘾行为的引发条件。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辅导者可与来访者一起探讨,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从日常生活逃离出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近期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或巨大的压力?是什么压力?应该怎样去解决它?生活中有谁可能会支持帮助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网络中是什么吸引了自己,让自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等等。
4、缓解网络成瘾者的压力并调整其认知
根据上一阶段所探讨出的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原因,面对当前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辅导者要帮助来访者去面对、并着手解决,而不是逃避。因为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也许可以使我们一时忘记它,但这样做并不会使问题真正消失,相反,它往往会强化问题,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个环节主要是缓解网络成瘾者的内在压力,并初步调整其认知。例如,对于那些因为父母离婚,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被父母抛弃,而成天通过上网聊天来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的来访者,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治疗以缓解家庭变故给来访者带来的压力,并鼓励其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朋友以获得支持和帮助。同样的,对于很多因为认知问题而导致的网络成瘾行为,辅导者首先应帮助来访者调整认知,改变其对网络以及其它问题的不正确看法,进而再纠正其网络成瘾行为。比如不少网络成瘾者认为网络比现实生活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中更能获得成就感、只有在网络中才不会被人欺负、不会自卑、网友比周围的人更懂得关心人,等等,显然这些都是相当片面的观念,坚信这些想法会促使他们更加依恋网络,由此辅导者就应该化大量的精力与他们讨论、对质这些片面观点,指出其不合理所在,并示范应如何理性地分析看待,帮助来访者形成合理、正确的认知。
5、协商制定克服网络成瘾行为的具体方案
为保证网络成迷行为矫治的顺利进行,辅导员与来访者协商制定克服网瘾行为的具体方案非常重要。它可以将一些空洞的说理转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指标,让来访者清楚自己首先应该做什么,第一阶段应该做到什么,从而帮助来访者一步一步克服网络成迷行为。
具体方案中应该明确来访者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好这些事情,做完以后又如何等等。方案的制定必须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协商完成,不能由辅导员单方面直接拟订,也不能完全依从当事人来拟订。同时还要考虑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应首先设想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的优劣进行权衡、评估,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案作为行动计划。
6、建立双方认可的监督评估机制
为了使矫治网瘾方案顺利实施并保证其实际效果,在辅导前应该建立辅导员与来访者双方认可的监督评估机制。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认真完成各自的目标。监督评估的内容包括当事人的上网时间变化、方案中各个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同矫治阶段的自我感受,当事人要定期记录矫治过程评估表,并请家长、老师或辅导员签署意见,辅导员也要随时注意评估进展情况,不断鼓励当事人,并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保持双方良好的关系,推动矫治的顺利进行。
7、具体实施矫治网络成瘾计划
有了计划后还必须具体落实和实践,这是整个干预的最重要环节——克服网瘾行为。也即根据拟订的计划,采取行动,达到矫治目标。因为暂时改变行为是容易的,但如果网瘾者内心没有改变的话,其效果是不会长久的,很多家长采取了各种方法而孩子的网络成瘾行为却依旧的原因也就在此,所以我们将改变网瘾行为放在最后阶段,在来访者的认知有所改变并内心认可的基础再进行,以求水到渠成,并维持长效。
这一阶段可采用前面论述的所有方法,其中的关键是获得网瘾者的认可,即它不是辅导者所强制要求的,而是与网瘾者共同探讨、协商的结果,是网瘾者自己选定的方法,他能够自己去实施并加以监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网瘾行为的引发和维持条件,来改变网瘾行为。例如,实施时间管理,打破原来的上网习惯;设置提醒卡,当又动了玩电脑的念头时,不断提醒自己:“不行,现在不是时候!现在应该学习!等周末再说!”;寻找支持群体,有意识地参加各种兴趣小组,通过恢复、扩大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逐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当自己又抵御住了诱惑,不上网而认真学习,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夜晚后,就进行自我鼓励:“今天学得有收获,很投入!坚持就是胜利!”
同时,在实施矫治网瘾行为的过程中,辅导员要适时介入到当事人的行动之中,对其遇到的困难之处予以及时指导,并根据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对矫治方案作必要的调整。
8、效果评估与随访
这是对青少年网瘾干预的最后环节,主要是根据矫正目标和矫治方案对干预效果作一评估:通过对辅导过程的总结、辅导员和当事人双方共同填写《网络成瘾干预效果评估表》,帮助来访者回顾整个矫治过程的要点,检查干预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出来访者的进步、成绩和需注意的问题,其中要突出对来访者的鼓励、赞赏和支持(如你现在表现得越来越好了,你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管理好自己了等等)。
此阶段要注意处理好结束关系和跟进巩固等问题。成功的辅导关系在结束时会使来访者感到一些不情愿、焦虑,甚至依恋,因为他担心失去一位最知心的朋友,并要独自面对挑战。因此辅导员应及时说明,今后会仍然关心他的情况,还会有一些跟进辅导(随访),并随时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
其次,该阶段还要为来访者将来能独立地处理不同情境下的各种问题作好准备。针对来访者的个人特点和当前状态,辅导员要与之讨论:在离开辅导的后一段时间里如何自我控制而不依赖于他人,并逐步过渡到自我依赖(即一切都自我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动手),运用在咨询与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处理新问题,或应用到以后的生活里,从而扩大辅导效果,促进成长发展。
(吴增强、张建国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辅导》)
第二篇: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
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青少年的自控力普遍较差,为什么有人上网会上瘾,而大多数人不会上瘾?上瘾者是否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趋利避害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机制
现实世界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空间,虚拟世界是以信息流为中心的空间。这种区别,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实时性、性和交互性。
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患上网瘾的孩子,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首先,由于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孩子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上网费。
其次,由于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最后,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 1 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是聪敏的、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很多个案告诉我们,患上网瘾的孩子有着一些共同特点:专注、执着、有主见、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
虚拟世界的基本原则值得仿效
要解决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谴责网瘾,对孩子采取高压措施,而是要虚心向虚拟世界求教,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们的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得到满足,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虚拟世界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则:
(1)奖励原则。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和物品,对孩子们极其微小的进步予以奖励。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表现再差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点滴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予以肯定,以满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将会逐步积累起来,渐渐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娱乐原则。网络游戏以娱乐贯穿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不能充斥着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我们为什么不能......你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建议你培养一下你的另外的一些兴趣爱好﹐如打球、看文学书籍的或小说等﹐降低你对上网的兴趣与需求﹐可以试着把上网的钱存起来﹐看一 2 看你有什么是需要买的﹐而不是在要买的时候在向爸爸妈妈要钱﹐还要就是学会省钱和如何用钱。
第三篇: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与预防(发言稿)[小编推荐]
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与预防
发言稿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网络有几个最重要的也是最突的出特点,那就是:交往的平等性、虚拟性和无限制性。正因为这些特点,网络对人们就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并构成了人们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也很自然的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大中学生,网络拓宽了他们的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扩大了社交范围和沟通对象。而在这些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中,包括了人世间的万物和人间百态。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
网络成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学们,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对照一下,看看你们是不是对网络已经成隐。(1)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今天上了,明天还想上,明天上了,后天还想上;(2)在上网的过程中,感觉很愉快和满足,但下网后感觉并不愉快甚至感觉心里空虚;(3)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4)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5)倾向于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的损害。同学们,要是你们具有上面的一点或者几点,那我就要告诉你,你对上网已经上隐了。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它可以丰富你的视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可以扩展你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但是,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2004年12月27日,天津一名十三岁的花季少年张潇艺在网吧连续上网36个小时后,从24层高楼顶部跳楼自杀身亡。张潇艺在生前至少一年的时间内一直是《魔兽争霸》的消费者。《魔兽争霸》是世界知名的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美国暴雪娱乐有限公司开发,并由神州奥美网络有限公司引进,在中国境内销售的电子游戏。这款系列游戏因为含有血腥、暴力内容被美国软件评级委员会评定为“T”级,这就是说这种游戏是未成年人不能使用的。而经销商在中国境内销售、经营《魔兽争霸》产品,没有以适当的方式揭示其产品的内容 1
信息,没有如实披露其对未成年人的有害性,消费者无法充分了解该软件的潜在危害。而商家为了达到搛钱的目的,放纵、支持未成年人玩,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自己可能也清楚网络给你们造成的危害,就如很多同学跟我说过这样的话:老师,我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我做不到。我知道,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来学校之前是在心底里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的,而真正来了之后就并不是你想要做到的那样了,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那就是自制力不强。
有一句话叫做“自制者强,放纵者衰”。所谓自制就是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不但能抗拒外界的各种诱惑和干扰,而且能克服自身的疲劳、懒惰等,奋力进取。
陈毅同志一度吸烟很厉害,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常常是一支接一支的吸。在任上海市长期间,一次乘两小时的车,竟吸了十支。后来调到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工作更忙了,烟也吸得更厉害了。可是,一次陈老总患了支气管炎,医生郑重地告诉他不要吸烟了,他便立即表示坚决戒掉。当时在场的同志对此有些怀疑。陈老总严肃的说:“我陈毅只要下了决心,就能说到做到。”“我小时候的学名叫世俊,长大了大号叫仲弘。后来我感到,如果取个名字真要有点什么意义,那么,万事成功都得有毅力。于是,我就取了陈毅这个名。这回戒烟,我就拿出点毅力给你们看看。”从此以后,任凭各种名烟送到他的面前,陈毅总是一笑置之。从戒烟一事即可看出陈毅同志崇高的自勉精神和十分宝贵的自制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提倡一个“忍”字,实际上就是强调自制力的培养。心尖上插把刀便成“忍”,说明很多情况下“忍”实在不容易,需要极强的自制力。但因为“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所以要“忍”,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一时冲动导致的悲剧何止千万!一个人如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则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很多杰出人物,为了伟大的理想,为了长远的目标,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最终有所成就。勾践忍作吴王奴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些为些许小事就怒从心起,恶向胆边生的人,是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那些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的人,也容易给自己及社会留下后患。张飞英雄盖世,却因为脾气暴躁,好酒贪杯,不知节制而不得善终,西门庆富甲一方,风流倜傥,却因为生性好色,纵欲无度而命丧九泉。
同学们,要彻底的改变自己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我们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树立人生的目标,因为
目标可以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目标能使你集中力量,发展专长,不断积累相关知识,最后形成“聚光效应”; 目标还能激发你的进取心和创造热情;
目标还能促进你的身心健康创造生活的乐趣;
目标能够引导你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二)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要不怕挫折和失败,勇往直前,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同学们,你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有些同学是为考大学而来的,有些同学是为了学习技能而来的,但不管目标是什么,你们其中有些同学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我们要知道,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和坎坷。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三)坚持就是胜利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同学们,我们有了目标,有了勇气,那剩下的就是坚持了。下面这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重要意义: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的时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的时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的时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的时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40年的时间。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早就指出:“没有任何事物是一蹴而就的,连栽种葡萄和无花果也是如此。如果你对我说,我想要一个无花果。我将回答说那需要时间,首先要把树种上,然后才长出果实,最后果实才成熟。
请记住这句古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人人都想做好,只是暂时没有做到,但你们只要具备顽强的毅力,忍受网隐对你们暂时的煎熬,做好上面几点,你就会跳出暴力而又虚幻的网络世界,找回真实的自己,面对现实的人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向着你们的目标靠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