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案(安全规程)

时间:2019-05-15 06: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训教案(安全规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训教案(安全规程)》。

第一篇:培训教案(安全规程)

《煤矿安全规程》培训教案

培训时间:2013年4月5日早09:00~11:00

下午14:00~16:00 培训地点:矿文化中心四楼会议室

培训人员:生产指挥中心主任、副主任,南翼采区区长、副区长,各段队队长、副队长,生产科室人员 讲 课 人:徐光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通过培训学习《煤矿安全规程》,使职工了解《煤矿安全规程》工作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达到正确认识《煤矿安全规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为煤矿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煤矿安全规程》培训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是电气部分,难点是电气部分。

一、总

1、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煤矿事故,根据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程。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程。3、煤矿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煤矿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4、煤矿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机构,配备适合工作的安全生产人员和装备。5、煤矿安全工作必须实行群众监督,煤矿企业必须支持群众安全监督组织的活动,发挥职工群众安全监督作用。职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当险情没有得到处理不能保证人身安全时,有权拒绝作业。

6、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矿长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煤矿事故的能力,并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安全任职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的规定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7、煤矿使用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产品,必须经过安全检验并取得煤矿产品安全标志,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不得使用。试验涉及安全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前,必须经过论证,安全性能检验和鉴定,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8、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煤矿企业每年必须组织1次矿井救灾演习。

9、入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严禁携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入井前严禁喝酒。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10、井工煤矿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井上井下对照图;巷道布置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井下运输系统图;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排水、防尘、防火注浆、压风、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图;井下通信系统图;井上下配电系统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井下避灾路线图。

13、露天煤矿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地形地质图;工程地质平面图、断面图,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采剥工程平面图、断面图;排土工作平面图;运输系统图;输配电系统图;通信系统图;防排水系统及排水设备布置图;边坡监测系统平面图、断面图;井工老空与露天矿平面对照图。

14、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比原三版少了205条。

二、提升钢丝绳

1、使用和保管钢丝绳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新绳到货后,应由检验单位进行验收检验,合格后应妥善保管备用,防止损坏或锈蚀;对每卷钢丝绳必须保存有包括出厂厂家合格证,验收证书等完整的原始资料;保管超过1钢丝绳在悬挂前必须再进1次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提升钢丝绳的检验应符合条件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检验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超每隔6个月检验一次;升降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起12个月进行第一次检验,以后每隔6个月检验1次。

3、在用绳的定期检验,可只做每根钢丝的拉断和弯曲2种试验,试验结果以公称直径为准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判定:不合格钢丝的断面积与钢丝总断面积之比达到25%时,钢丝绳必须更换,以合格钢丝拉断力总和为准算出的安全系数如低于下列规定时,该钢丝绳不得使用。

使用中的钢丝绳安全系数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更换:专为升降人员用的小于7;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升降人员时小于7,升降物料时小于6;专为升降物料和悬挂吊盘用的小于5。

4、新钢丝绳悬挂前的检验和在用绳的定期检验,必须按下列规定执行:新绳悬挂前的检验,必须对每根钢丝做拉断、弯曲和扭转3种试验,并以公称直径为准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判定:不合格钢丝的断面积与钢丝总断面积之比达到6%时,不得用作升降人员,达到10%时,不得用作升降物料。以合格钢丝拉断力总和为准算出的安全系数如低于下列规定时,该钢丝绳不得使用。悬挂前的新钢丝绳安全系数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使用:专为升降人员的小于9;升降人员和物料的,升降人员时小于9,升降物料时小于7.5,混合提升时小于9;专为升降物料时小于6.5

5、各种股捻钢丝绳在1个捻距内断丝断面积与钢丝总断面积之比,达到下列数值时必须更换: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的钢丝绳为5%;专为升降物料用的钢丝绳、平衡钢丝绳,防坠器的制动钢丝绳为10%。

6、以钢丝绳标准直径为准计算的直径减小量达到下列数值时必须更换:提升钢丝绳或制动钢丝绳为10%

7、钢丝绳在运行中遭受到卡罐、突然停车等 猛烈拉力时,必须立即停车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况时必须将受力段剁掉或更换钢丝绳:钢丝绳严重扭曲或变形;断丝超过第5条规定;钢丝直径减小量超过第6条规定;遭受猛烈拉力的一段的长度伸长0。5%以上;在钢丝绳使用期间,断丝数突然增加或伸长突然加快,必须立即更换。

8、钢丝绳的钢丝有变黑、锈皮、点蚀麻坑等损伤时不得用作升降人员。

9、主要提升装置必须备有检验合格的备用钢丝绳,倾斜井巷运输用的钢丝绳连接装置,在每次换绳时,必须用2倍于其最大静负荷重的拉力进行试验。

10、倾斜井巷滚筒上缠绕的钢丝绳层数严禁超过下列规定: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的2层,升降物料的3层。

11、钢丝绳绳头固定在滚筒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必须有特备的容绳或卡绳装置,严禁系在滚筒上;绳孔不得有锐利的边缘,钢丝绳的弯曲不得形成锐角;滚筒上应经常缠留3圈绳,用以减轻固定处的张力,还必须留有做定期检验用的补充绳。

12、斜井提升容器的最大速度和最大加减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升降人员时的速度不得超过5m/s,并不得超过人车设计的最大充许速度,升降人员时的加减速度不得超过0。5 m/s2;用矿车升降物料时速度不得超过5m/s。

13、提升装置必须装置下列保护并符合要求:(1)、防止过卷装置:当提升容器超过正常维和终端停止位置或出车平台0。5米时必须能自动断电,并能使保险闸发生制动作用。(2)、防止过速装置:当提升速度超过最大速度的15%时必须能自动断电并能使保险闸发生作用。(4)、过负荷和欠电压保护装置。(5)、限速装置:提升速度超过35m/s的提升绞车必须装设限速装置。以保证提升容器到达终端位置时速度不超过2m/s。(6)、深度指示器失效保护装置:当指示器失效时,能自动断电并使保险闸发生作用。(7)、闸瓦磨损保护装置:当闸瓦间隙超过规定值时,能自动报警或自动断电。(8)、松绳保护装置:缠绕式提升绞车必须设置松绳 保护装置并接入安全回路和报警回路,在钢丝绳松弛时能自动断电并报警。(9)、满仓保护保护装置:箕斗提升的井口煤仓满时能自动报警和断电。(10)、减速功能保护装置:当提升容器到达设计减速位置时能示警并开始减速。

三、电气

1、矿井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年产60000吨以下的矿井采用单回路供电时,必须有备用电源,备用电源的容量必须满足通风、排水、提升等要求。矿井两回路电源线上都不得分接任何负荷。正常情况下,矿井电源应采用分列运行方式,一回路运行时加一回路必须带电备用,以保证供电连续性。矿井电源线路上不得装设负荷定量器。

2、严禁井下配电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严禁由地面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或发电机直接向井下供电。

3、井下不得带电检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检修或搬迁前,必须检查瓦斯在其巷道风流中瓦斯浓度不低于1。0%时,再用与电源电压相适应的验电笔检验,检验无电后,方可进行导体对地放电,所有开关的闭锁装置必须能可靠地防止擅自送电,防止擅自开盖操作,开关手把必须在切断电源时必须闭锁,并悬挂“有

人工作,不准送电”字样的警示牌,4、作井下电气设备应尊守下列规定:非专值人员或值班电气人员不得擅自操作电气设备;操作高压电气设备主回路时,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并穿电工绝缘靴或站在绝缘台上;手持式电气设备的操作手柄和工作中必须接触的 部分必须有良好绝缘。

5、容易碰到的、裸露的 带电体及机械外露的 转动和转动部分加装必须加装护罩或遮拦等防护设备。

6、井下各级配电电压和各种电气设备的 额定电压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压,不超过10000V。(2)、低压,不超过1140V。(3)、照明、信号、电话不超过127V。(4)、远距离控制线路的额定电压不超过36v。采区电气设备使用3300v供电时,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措施。

井下低压配电系统同时存在2种或 2种以上电压时,低压电气设备上应该明显的标出其电压额定值。

7、矿井必须备有井上、下配电系统图,井下电气设备布置示意图和电力、电话、信号、电机车等线路平面敷设示意图,并随着情况变化定期填绘。图中应注明;电动机、变压器、配电设备、信号装置、通信装置等装设 地点。每一设备的型号、容量

8、煤电钻必须使用设有检漏、漏电闭锁、短路过负荷、断相远距离煤电钻功能的 综合保护装置。

9、电气设备必须有良好的 绝缘性能,绝缘电阻值应负合127V不底于0.5MSZMΩ,380V、660V不底于5MΩ,1140V不底于50MΩ,6000V不底于200MΩ.10、接地网上任意一保护接地级电阻值不超过2Ω。每一移动式和手持式电气设备至局部接地级之间的保护接地用的电缆芯线和接地连接导线的电阻值,不得超过1Ω。

11、局部接地级可设置在港道港道水沟内或其他就近的潮湿处。可用直径不小于35MM、长度不小于1.5M的刚管制成,管上应至少钻20个直径不小于5MM的 透孔,平放于水沟深处或垂直全部埋入底部板,电气的外壳与接地母线或局部不小于25MM的铜线.12、电缆于压风管、供水管在港道同一侧敷设时,必须敷设在管子上方,并保持0.3以上的 距离。高、底压电力电缆敷设在港道同一侧时,高、底压电缆之间的 距离应大于0.1M。高压电缆之间,低压电缆之间的 距离不得小于500MM。

13、井上、井下下必须装设防雷电装置,并遵守下列规定:经由地面架空线路引入井下的供电线路和电机车架线必须在入井处装设防雷电装置;由地面直接入井的轨道及楼露天架空引入(出)的管路必须在井口附近将金属体进行不少于2处的良好的集中接地;通信线路必须在入井处装设熔断器和防雷电装置。

14、硐室内各种设备与墙壁之间应留出0.5M以上的通道,各种设备相互之间,应留出0.8M以上的通道,对不需从两侧或后面进行检修的设备,可不留通道。

15、带油的电气设备必须设在机电设备硐室内,严禁设集油坑。

16.硐室入口处必须悬挂“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字样的警示牌。硐室内必须悬挂与实际相符的供电系统图。硐室内有高压电气设备时,入口和硐室内必须在明显地地点悬挂“高压危险”字样的 警示牌。

17.井下电缆的 选用应遵守下列规定:电缆敷设地点的水平差应与规定的 电缆允许敷设水平差相适应;电缆应带有共保护接地用的足够截面;严禁采用包电缆,必须选用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阻燃电缆;电缆主线芯的截面应满足供电线路负荷的要求。

18.电缆不应悬挂在风管或水管上,不得遭受淋水。电缆上严禁悬挂任何物件。电缆与压风管、供水管在港道同一侧敷设时,必须敷设在管字上方,并保持0.3M以上的距离。在有瓦斯抽放管路的港道内,电缆(包括通信、信号电缆)必须与瓦斯抽放管路分挂在港道两侧。盘圈或盘“8”字行的 电缆不得带电,但给采、掘机供电的电缆不受此限。

19、高、低压电力电缆敷设在 港道同一侧时,高、低压电缆之间的距离应大于0.1M。高压电缆之间、低压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0MM。

20、矿灯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守下列规定:矿井完好的矿灯总数,至少应比经常用灯的总数人数多10%;矿灯应集中统一管理,每盏矿灯必须编号,经常使用矿灯的人员必须专灯;矿灯应保持完好,出现电池漏液、亮度不够、电线破损、灯锁失效、灯头密封不严、灯头圈松动、玻璃破裂等情况时,严禁发放,发出的矿灯,最低应能连续正常使用11小时;严禁使用矿灯人员拆开、敲打、撞击矿灯;人员出井后(地面领用矿灯人员,在下班后),必须立即将矿灯交还灯房;在每次换班2小时内,灯房人员必须把没有还等人员的名单报告矿调度;矿灯必须装有可靠的短路保护装置;高瓦斯矿井应装有短路保护器。

21.所有电气设备的保护的保护接地装置(包括电缆的 铠装、铅皮、接地芯线)和局部接地装置,应与主接地极连接成1个总接地网。

22、主接地极应在主、副水仓中各埋设1块。主接地极应用耐腐蚀的钢板制成,其面积不得小于0.75M2、厚度不得小于5MM。

23、局部接地级可设置于港道水沟内或其他就近的潮湿处。设置在水沟中的局部

2接地级应用面积不小于0.6 M、厚度不小于3MM的钢板或具有同等有效面积的钢管制成,并应平放于水沟深处。设置在其他地点的局部接地级,可用直径不小于35MM、长度不小于1.5M的钢管制成,管上应至少钻20个直径不小于5MM的透孔,并垂直全部埋入底板;也可用直径不小于22MM、长度为1M的 2根管钢制成,每根管上应钻10个直径不小于5MM的透孔,2根钢管相距不得小于5M,并联后垂直埋入底板,垂直埋深不得小于0.75M。

24、连接主接地级的接地母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50MM2的 铜线,或截面不小于100MM2的镀锌铁线,或厚度不小于4MM、截面不小于100MM2的扁钢。

25、电气设备的外壳与接地母线或局部接地级的 连接,电缆连接装置两头的铠装、铅皮的连接,应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铜线,或截面不小于50MM的 镀锌铁线,或厚度不小于4MM、截面不小于50MM2的扁钢。

32、矿井地面变电所和井下中央变电所的高压馈出线上,应装设有选择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供移动变电站的高压馈出线上,必须装设选择性的动作于跳闸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井下低压馈出线上,应装设带有漏电闭锁的检漏保护装置或有选择性的检漏保护装置。

33、下列地点应装设局部接地极:每个装有电气设备的峒室;每个单独装设的高压设备;每个低压配电点或巷道。连接动力铠装电缆的每个接线盒。

34、对供电系统的要求是: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技术合理性。

35、井下的防爆开关要具有耐爆与隔爆的作用。井下电气安全工作分为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

36、在井下供电中,常见的电缆故障有:短路、单相接地和断相等故障。常见的过电流故障有:短路、过负荷、单相断线。

37、特种作业操作证每两年复审一次,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的,经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后,复审时间可延长至每4年一次。

38、对矿井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有: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可靠性。

39、设备三率指设备综合完好率、设备待修率、机电事故率。标准中规定设备综合完好率为90%及以上,设备待修率5%及以下,机电事故率1%及以下。

四、设备检修 40、高压变配电设备和线路的检修及停电送电,必须严格执行停电申请和工作票制度。

41、停电线路维修作业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必须由负责人统一指挥。(2).必须有明显的 断电开点,该线路开的电源开关把手,必须专人看管或加锁,并悬挂“有人作业,严禁合闸”字样的 警示牌。(3).停电后必须验电,并挂好接地线。(4).作业时必须有专业人监护。(5)确认所有作业完毕后,摘除接地线和警示牌,由负责人检验无误后通知调度恢复送电。

42、严禁在设备运转中进行检修,检修时,必须切断供电电源、水源、汽源、风源、油源等,并悬挂“正在检修,禁止启动”字样的 警示牌。

43、电焊、气焊、切割必须遵守下列规定:工作场地必须通风良好,无易燃、易爆物品。各类气瓶要距明火10M以上;氧气瓶距乙炔瓶5M以上;在重点防火、防爆区焊接作业时,必须办理用审批单,并制定防火、防爆措施。

44、高气作业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高气作业必须使用登高工具和安全用具。(2).作业时必须戴安全帽和系安全带。(3).使用梯子时,支承必须牢固,并防滑措施。(4)严防物体坠落,严禁上下抛掷工具和器材。

五、名词解释

45、抽出式通风:主要通风机安装在矿井的出风井口,通风机的吸风口和矿井的出风口相连接,当通风机开动时,矿井中的空气因被通风机吸出而变稀薄,形成低于大气的压力,由于压差作用,地面的空气自然地从矿井进风口流入井下巷道,再由通风机排入大气。

46、检漏装置:当电力网路吕漏电电流达到危险值时,能自动切断电源的装置。

47、保险闸:在提升系统发生异常现象,需要紧急停车时,能按预先给定的程序施行紧急制动装置。

48、接地电阻:接地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大地电流值。

49、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地面的向全矿井、一翼或一个分区供风的通风机。50、阻燃电缆:遇火点燃时,燃烧速度很慢,离开火源后自行熄灭的电缆。

51、欠电压释放保护装置:即低电压保护装置,当供电电压低至规定的极限值时,能自动切断电源的继电保护装置。

52、接地装置:各接地极和接地导线、接地引线的总称。

53、增安型电气设备E: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火花或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高温的设备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安全程度,以避免在正常和认可的过载条件下出现这些现象的电气设备。

54、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I: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所谓本质安全电路,是指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煤矿安全规程

55、井下供电应做到三无:无鸡爪子、无羊尾巴、无明接头。四有:有过电流和漏电保护装置、有螺钉和弹簧垫,有密封圈和挡板、有接地装置。

56、井下供电应做到三全:防护装置全、绝缘用具全、图纸资料全。三坚持:坚持使用检漏继电器,坚持使用煤电钻、照明和信号综合保护,坚持使用瓦斯电和风电闭锁。

57、设备完好标准中的五不漏:不漏油、不漏风、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

58、井下三大保护:漏电保护、接地保护、过流保护。

第二篇:作业规程培训教案

烧碱厂作业规程学习材料

一、执行作业票的目的及作用

为了真正做到每项工作都有可追溯性,做好检修前的安全教育和事故预测分析,找出检修过程中可能存在和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做到安全组织、安全任务、安全责任、安全措施“四落实”。

三、每类作业票签订的工作期限

1、设备检修作业许可证、高处作业许可证、动土作业许可证、临时用电作业许可证、工作期限不得超过3天。在甲类厂房或重大危险源区域进行作业,签定期限不得超出12小时。

2、吊装作业许可证、盲板抽(堵)作业许可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得超过1天。

3、特殊、一类动火作业许可证、设备维修断、送电许可证不得超过8小时,二类动火作业许可证不得超过12小时。

四、作业票的留存、建档

本着“谁签发,谁留存”原则,安全管理员以每十天为一个周期,进行收票、验票工作,依据我厂制定的《作业票签发记录》为准,核对记录与作业票的数量是否相符,检查办理的作业票上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签订。发现作业票填写不齐全或更改日期等现象,将对作业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处罚不少于50元。检查发现办理作业票但未进行记录的现象,将考核作业票签发人50元。安全员将完整的作业票收回后,建档保存不得少于一年。

五、作业票的交票

办票人在签订作业票的期限外,次日12点前必须将工作票交到作业票签发人处,未按时送回的人员,作业票签发人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罚款不少于50元。发现一次丢票的现象,考核作业负责人100元。例如设备检修作业票签订期限为1月25日—1月27日,那么1月28日12点前必须将作业票交给当班生产主管(包括签发人与收票人不是一个人的情况),生产主管按照《作业票签发记录》的情况,在备注栏中填写票已交回的记录,并保存作业票。

对于特殊情况,外协单位负责办理作业票时,如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工作票交回,作业票签发人要及时与直接上级联系,在外协单位的工程款中给予扣减。

六、作业票的相关要求

1、作业票未办理完,严禁提前进行施工作业。每发现一次考核作业负责人及岗位主操每人100元。

2、作业票必须由作业人员随身携带,作业完成后由作业负责人 收回,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完工验收的签字确认。

3、作业票上背面都有相关的安全作业规程,作业负责人及作业

人员必须认真阅读,并签字确认。未阅读并未签字确认的,发现一次考核作业负责人及作业人员每人100元。

4、采取双人监护的办法,即施工单位人员1个监护人,岗位员 工1个监护人,监护人要按照相应的安全作业规程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监护、监管。发现违章作业现象,要立即制止或要求停止作业。并汇报直接上级或安全管理人员。

5、每张作业票上(尤其是检修工作票)必须有安全员的签字(夜 间、安全员不在厂内除外),避免作业票办理、审核、安全措施不齐全的现象。

6、安全管理人员不在厂区时,需进行特殊作业(特殊、一类动

火,抽堵盲板,吊装等)由当班生产主管电话告知安全管理员,说明作业内容及作业人员等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员同意后。由当班生产主管负责签发特殊类作业票。

7、周六、日正常休息和夜间进行特殊类作业时,必须由值班领 导或值班人员负责签字审核。否则严禁进行作业。

8、每类作业票上的“危险、危害因素及风险评价”项中有16 类危险辨识,在辨识过程中,有的项目在对应的栏中打“√”,没有的项目在对应的栏中打“×”。在主要安全措施项中,认定有的项在对应的栏中打“√”,并在后面有作业负责人一一签字确认,没有的项目在对应的栏中用斜线划去。

9、作业负责人在签订作业票时,必须认真阅读并按照规范进行

填写,不应有漏填、错填的项目,如发现一次漏填、错填的项目将给予作业负责人50元的经济处罚。如岗位人员检查作业票时未发现漏填或错填的项目,将连带相关人员给予50元的经济处罚。

10、遇节、假日或生产不正常情况下的动火,应升级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1、遇节假日或正常工作日之外时间动火,需事业部生产管理部

和安全环保部审批的,由生产管理部总调全权负责审批,落实安全措施,特殊动火作业事业部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必须到现场签字审核。

12、作业票签发人在进行作业票编号时,必须按照“年-月-日-序号”的格式进行编写。例如2011年2月15日检修工作票,编号为“11-02-15-01”.13、检修分厂人员(电气、仪表人员)进入生产区域内进行作业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作业前岗位人员必须认真检查作业票的办理情况。

七、动火作业区域划分标准及相关要求如下

1、特殊动火区

电解厂房、氢处理厂房、液氯储槽、氯化氢合成、二期电解南门管廊

在特殊动火区域内进行敲击、砂轮打磨、塑料焊、切割、墙体打洞、钻眼、使用射钉器等作业,都认定为是特殊动火,必须办理特殊动火作业许可证。

特殊类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厂安全员签发。动火作业负责人到厂安全员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动火单位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生产主管、岗位主操、分厂领导、生产部、安环部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经事业部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审核后,方能进行动火作业

• “动火作业许可证”不准转让、涂改,不准异地使用或扩大使用范围。一份“动火作业许可证”只准在一个动火点使用,动火前由动火人员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如果在同一动火点多人同时动火作业,可使用一份“动火作业许可证”,但参加动火作业的所有动火人应分别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 特殊危险动火和一级动火作业必须制定动火方案,特殊危险作业必须经生产部、安环部审核签字,现场必须有可燃气体检测仪随时监测,直至动火作业结束。

2、一级动火

二期脱氯、氯干燥、氯压缩、低压配电室、氯气液化、液氯包装、合成楼南面管廊、蒸发片碱一楼及楼顶

一级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厂安全员签发。动火作业负责人到厂安全员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动火单位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相应的生产主管、岗位主操、分厂领导(厂长助理)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方能进行动火作业。

3、二级动火区

化盐厂房、盐水泵房、盐泥压滤、凯膜厂房、一期脱氯、液碱输送、片碱库房、纯水、循环水、空压站、溴化锂、蒸发片碱二楼、三楼。

二级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厂安全员签发。动火作业负责人到厂安全员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动火单位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岗位主操、分厂横班主管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方能进行检修作业

4、固定动火

凯膜厂房东侧检修间、化验室

5、分析人员在做氢气含量分析时,要对动火作业现场及动火设备内部(包括法兰连接处、排气口)都要检测,严禁只分析作业环境区域内大气中的易燃易爆气体含量,设备置换及动火分析合格标准为:置换合格标准≦2.0%,动火分析要求含量≦0.5% 设备检修作业具体规定

4.1检修项目均应在检修前办理相关工作票,设备检修作业票由分厂横板主管进行签发。

4.2检修作业负责人到分厂横班主管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检修负责人、设备专工、工艺专工、安全员、岗位主操、横班主管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方能进行检修作业。作业结束后,由设备专工或工艺专工、岗位主操及横班主管负责验收签字,由横班主管留档。

4.3 检修项目负责人必须按工作票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向检修人员交底。

4.4如检修过程中如需进行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吊装作业、高处作业等还必须办理相应的工作票。

4.5一般夜间不安排检修工作,遇特殊情况由生产分厂横班主管代替分厂其他职能人员签字,事业部总调代替事业部职能部室签字。5 检修安全通则

5.1根据“检修工作票”的要求,生产单位要对检修的设备管道进行工艺安全处理。

5.2 检修单位与生产单位共同对工艺安全处理等情况检查确认后办理交接手续。不经生产负责人同意,不得任意拆卸设备管道。

5.3从事动火作业,按防火、防爆有关规定办理动火证,经批准后方可作业。5.4高处作业人员必须遵守《高处作业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5.5一切检修应严格执行企业检修安全技术规程,检修人员要认真遵守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各项规定。

5.6检修的设备、管道与在生活区域的设施、管道连通时,中间必须隔绝。5.7在易燃、易爆区域的生产车间临时检修时,要使用防爆器械,或采取其它防爆措施,严防产生火花。

5.8在检修区域内,由当班岗位主操对各种机动车辆要进行严格管理。

5.9在生产危险化学物品的场所检修过程中,要保持与当班操作人员的联系。当化工生产发生故障,出现突然排放危险物品或紧急停车的情况时,应停止作业,迅速撤离现场。6 检修准备

6.1检修传动设备、传动设备上的电器设备,必须办理“断电票”,切断电源,并经两次起动复查、验电无误后,由电工在电源开关处挂上“禁止合闸”牌。6.2对检修使用的工具、设备应进行详细检查,保证安全可靠。6.3检修单位应检查检修中使用防护器具、消防器材的准备情况。

6.4横班生产主管及岗位主操对岗位的检修设备是否影响到生产和和安全,给予确认并告知现场其他人员。7 检修作业 7.1焊接作业

7.1.1 焊接作业要注意防火、防爆工作,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动火作业前,对动火点周围易燃、易爆物应清理干净。如附近沟池可能存在可燃气体、液体,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非专业人员禁止从事焊接作业。7.1.2 氧—乙炔焰焊(割)作业安全必须做到:

7.1.2.1 焊接作业工具要符合质量标准,焊具控制阀要严密可靠,氧气、乙炔减压器要灵敏有效,气体软管耐压合格,无破损。

7.1.2.2氧气钢瓶、溶解乙炔气钢瓶不得靠近热源,禁止倒置,溶解乙炔气钢瓶不得卧放,钢瓶内气体使用完后必须留有余压。

7.1.2.3溶解乙炔气瓶和氧气瓶之间应保持5米的安全距离,与明火点应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

7.1.2.4高压电源线及管线下禁止放置溶解乙炔气钢瓶。7.1.3电弧焊割必须做到:

7.1.3.1电焊机要设立独立的电源开关。

7.1.3.2电焊机二次线圈及外壳必须有妥善接地或接零保护,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7.1.3.3一次线路与二次线路绝缘良好,易辨认。

7.1.3.4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焊接(焊割)作业时,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1.4、焊工在操作中要遵守焊工安全操作规程。

7.1.5在多人或交叉作业场所从事电焊作业要设有防护遮板,以防止电弧光刺伤他人眼睛。

7.1.6等离子切割、氩弧焊接等特种作业,应采取相关安全防护措施。

7.2有关动火、用火作业、设备内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吊装作业、断路作业、动土作业及设备检修等分别遵守《动火、用火作业安全规程》、《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程》、《高处作业安全规程》、《吊装作业安全规程》、《断路作业安全规程》、《动土作业安全规程》、《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程》。检修完工后处理

8.1检修完毕后必须做到:

8.1.1一切安全设施恢复正常状态。

8.1.2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抽堵盲板,检查设备管道内有无异物及封闭情况,按规定进行水压或气密试验,并做好记录备查。8.1.3清理现场。

8.1.4《检修工作票》按分厂要求,交专工或安全员存档保存。

8.2检修单位会同设备所属单位及有关部门,对检修的设备进行单机和联动试车,验收后办理交接手续。

8.3投料开车前,岗位操作人员认真检查确认维修部位和安全部件,保证其安全可靠,仪表管线畅通。8.4生产岗位交接班时,操作人员必须将检修中变动的设备、管道、阀门、电气、仪表等情况相互交接清楚。

3.1 特殊危险动火,指在处于运行状态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和罐区等重要部位的具有特殊危险的动火作业。

3.1.1 特殊危险动火作业应申请办理特殊类动火作业许可证

3.1.2 特殊类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厂安全员签发。动火作业负责人到厂安全员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动火单位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生产主管、岗位主操、分厂领导、生产部、安环部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经事业部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审核后,方能进行动火作业。作业结束后,由技术人员或生产主管、岗位主操负责验收签字,由动火负责人交厂安全员留档。

3.2 一级动火,指在存在较大易燃、易爆危险性生产区域内(即:甲、乙类火灾危险区域)的动火作业,在该区域内若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后可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和较多的人员伤亡。

3.2.1 一级动火作业应申请办理一类动火作业许可证。

3.2.2 一级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厂安全员签发。动火作业负责人到厂安全员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动火单位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相应的生产主管、岗位主操、分厂领导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方能进行动火作业。作业结束后,由技术人员或生产主管岗位主操负责验收签字,由动火负责人交厂安全员留档。

3.3 二级动火,指在存在较小火灾或爆炸危险性生产区域内的动火作业,若区域内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后,只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和较少的人员伤亡。3.3.1 二级动火作业应申请办理二类动火作业许可证。

3.3.2 二级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厂安全员签发。动火作业负责人到厂安全员处办理作业票,并进行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落实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并经动火单位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岗位主操、分厂横班主管签字认可并补充主要安全措施后,方能进行检修作业。作业结束后,由岗位主操或生产主管负责验收签字,由动火负责人交厂安全员留档。

3.4 凡全厂一个车间或单独厂房内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并采取隔离措施后的动火作业,可根据其火灾危险性大小,全部或局部降为二级动火管理。

3.5 固定动火,指在无燃烧或爆炸危险性生产区域内的动火作业。

3.5.1 固定动火区应设置在易燃、易爆区域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距易燃、易爆厂房、罐区、设备、阴井、排水沟、水封井等不应少于30米。

3.5.2 室内固定动火区应以实体防火墙与其它部分隔开,门窗向外开,通道要畅通。3.5.3 生产正常放空或发生事故时,可燃气体不会扩散到固定动火区内。3.5.4 固定动火区内不准存放易燃、易爆、可燃物和其它杂物,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

3.5.5 固定动火区要设立明显标志,落实专人管理。

3.5.6 在固定动火区内,对产生火焰、火花和表面炽热的长期动火作业(如:电炉、电热器、酒精炉,茶炉等),均须办“用火证”,用火证的有效期限为六个月。生产区内禁止使用电炉、煤气炉。

3.5.7 “用火证”上应明确负责人、有效期、用火区域及安全防火措施。用火证一律由厂安全员签发,主管厂长审批,用火时要将用火证悬挂在用火点附近备查。

3.5.8 临时在该区域范围内进行动火作业时,可免去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的手续。若该区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存有易燃、易爆、可燃物和其他杂物,应升级管理,履行相应等级动火的审批手续。4 其它规定

4.1 遇节、假日或生产不正常情况下的动火,应升级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2 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进入设备内、高处等进行动火作业,还应办理其他相关票证。

4.3 “动火作业许可证”不准转让、涂改,不准异地使用或扩大使用范围。一份“动火作业许可证”只准在一个动火点使用,动火前由动火人员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如果在同一动火点多人同时动火作业,可使用一份“动火作业许可证”,但参加动火作业的所有动火人应分别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

4.4 特殊危险动火和一级动火必须经分析合格后方可进行,其动火证的有效期为一天(8小时);二级动火也可以进行分析,二级动火证的有效期为12小时。

4.5 “动火作业许可证”应清楚标明动火等级、动火有效期、申请办证单位、动火详细位置、工作内容(含动火手段)、安全措施、动火分析的取样时间、取样地点、分析结果,每次开始动火时间以及各项责任人和各级审批人的签名及意见。

4.6 特殊危险动火和一级动火作业必须制定动火方案,特殊危险作业必须经生产部、安环部审核签字,现场必须有可燃气体检测仪随时监测,直至动火作业结束。

4.7 高空进行动火作业,其下部地面如有可燃物或空洞、阴井、地沟、水封等,应检查分析,并采取措施,以防火花溅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4.8 拆除管线的动火作业,必须先查明其内部介质及其走向,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在地面进行动火作业,周围如有可燃物,应采取防火措施。动火点附近如有阴井、地沟、水封等应进行检查、分析,并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4.9 五级风以上(含五级风)天气,禁止露天动火作业。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10 凡在有可燃物或难燃物构件的凉水塔、脱气塔、水洗塔等内部进行动火作业时,必须采取防火隔绝措施,以防火花溅落引起火灾。4.11 动火作业现场的通排风必须良好。

4.12 动火作业完毕应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4.13 遇节假日或正常工作日之外时间动火,需事业部生产管理部和安全环保部审批的,由生产管理部总调全权负责审批,落实安全措施,特殊动火作业事业部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必须到现场签字审核。5 各项责任人的职责

5.1 动火项目负责人对执行动火作业负全责,必须在动火前详细了解作业内容和动火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参与动火安全措施的制定,并向作业人员交代任务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项。

5.2 动火人在接到动火安全作业证后,要详细核对其各项内容是否落实和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若发现不具备动火条件时,有权拒绝动火,并向单位防火安全部门报告。动火人要随身携带“动火作业许可证”,严禁无证作业及审批手续不完备的作业。每次动火前均应主动向现场当班横班主操呈验“动火作业许可证”,并经其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动火作业。

5.3 动火监护人员负责动火现场的安全防火检查和监护工作。应指定责任心强、有经验、熟悉现场、掌握灭火手段的人担当,监护人需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签字。监护人在作业中不准离开现场,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停止作业,及时联系有关人员采取措施,作业完成后,要会同动火项目负责人、动火人检查动火作业现场,消除残火,确认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5.4 横班主操负责生产与动火作业的衔接工作,动火作业中,生产系统如有紧急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停止动火作业。

5.5 动火分析人对分析手段和分析结果负责。根据“动火作业许可证”的要求及现场情况,亲自取样分析,在“动火作业许可证”上如实填写取样时间和分析结果并签字。

5.6 各级审查批准人必须对动火作业的审批负全责,必须亲自到现场详细了解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审查并确定动火等级,审查“动火许可证”审批程序是否完全,防火安全措施是否完善,在确定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签字批准动火。动火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6.1 取样要有代表性,特殊危险动火的分析样品要保留到动火作业结束。6.2 取样与动火的间隔不得超过30分钟,如超过此间隔期或动火作业中间停止时间超过30分钟,均必须重新取样分析。

6.3 使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或其他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该仪器必须经被测对象的标准样标定合格。7 动火分析应执行以下标准

7.1 使用仪器分析时,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浓度大于等于10%时,其浓度应小于1%(体积比,以下同);当爆炸下限浓度大于等于4%时,其浓度应小于0.5%;当爆炸下限浓度小于4%时,其浓度应小于0.2%。8 动火还应执行下列规定

8.1 凡可能与易燃、可燃物相通的设备、管道等部位的动火,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必要时应拆掉一段连接管道。

8.2 有易燃、可燃物的设备、管线、容器等,必须经清除沉积物,清洗、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8.3 在用树脂、塑料等可燃物质制造的容器、设备内动火,要做好防火隔绝措施,防止炽热焊渣引起的火灾。

8.4 动火部位应备有足够和适用的消防器材,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一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2米至5米)由厂安全员、横班主管、岗位主操会签。

3.1.2.2二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5米以上至15米)由厂安全员、横班主管、岗位主操会签。

3.1.2.3三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15米以上至30米)由厂安全员、横班主管、岗位主操、厂长会签。

3.1.2.4特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30米以上)由厂安全员、横班主管、岗位主操、厂长会签。

3.2 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体检合格,凡不适于登高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3.3 高处作业用的脚手架、吊篮、吊架、护网、手拉葫芦等,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吊装升降机严禁载人。

3.4 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随身携带的工具、零件、材料等必须装入工具袋,不准从高处抛物。3.5 高处作业一般不应交叉进行,因现场原因必须在同一垂直线下方工作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防范措施,否则不准作业。在石棉瓦、玻璃钢瓦上作业,必须采取铺设踏脚板等安全措施。

3.6 在易散发有毒气体的厂房上部及塔罐项部作业时,应进行现场环境监测。3.7 在邻近有带电导线的场所作业时,必须保持相应安全距离。3.8 遇六级以上的风力或其它恶劣气候时,应停止高处作业。

第三篇:电力安全规程培训心得

安全培训心得

通过深入学习,我充分的认识到在电力生产中,生产者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是安全思想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一次质的飞跃。但是,要确保电力生产安全,这一转变依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由“我要安全”转变到“我会安全”,才能够从事故源头上遏制不安全因素的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以往的事故原因分析中,一次次映如我眼帘的不外乎以下一些内容:某某安全意识淡漠,严重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某某安全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某某现场设备不熟悉,安全措施不完善等等。显而易见,工作人既是事故的制造者又是事故的受害者。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所有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工作人的主观愿望。因此,“我要安全”也就仅仅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要真正取得确保电力生产安全这一客观效果,就必须解决好“我会安全”这一根本。

大凡发生了事故后,总结时都不难得出:“安全基础不牢,安全观念淡薄,安全管理不善,技术素质不高,安全防护能力弱,习惯性违章”等诸多教训的结论,都会把违章作业认为是事故的“病灶”,也提上了人们的议事日程。但深层次地去分析违章作业存在的原因,拿出切实可行的从源头上杜绝违章作业的办法来,是不是真正摆上了我们各级安全部门、管理者、生产人的办事日程?

勿庸置疑,经过有电以来的生产实践和血的教训,总结提炼了一套有效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的规章制度。各电力生产企业又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生产时期制定了大量的具体保证措施,以及上级随机性,针对性的电力安全生产的指示、通报、要求等。这些是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的依据,且有唯一性。但是电力生产是一个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过程,从事生产的人又是这个过程是否安全的决定因素。而人的认识水平,接收能力,工作姿态,经验积累等等又各尽不同,要把所有确保电力生产的依据变为每一个从事电力生产的职工的自觉行动,解决好“我会安全”的问题,应是从事电力生产安全的管理者,生产者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课题。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就要要为我而学。安全既是电力生产本身的需要,更是从事生产职工的生存需要,安规技规既反应了电力生产安全的客观规律,又是从事生产人的行为规范。因此,每一个从事电力生产的人,都应明白学习安全技能,既是企业的需要,更是自我的需要。这就需要“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不要“实用主义”、“形式主义”。把强制性与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学习,反复学习。从个体到团队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安全技能的良好氛围。并制定配套的学习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点滴学习,日积月累,这样不仅能够对安规、技规等安全生产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能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自如。也只有人人成为安全明白人,才能事事做到安全人。

“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需要漫长的过程,而“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更需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甚至说是一个无终极的课题。总之,生产要安全,生产必须安全,任何时候忽略了人的因素置安全于不顾的做法都是本末倒置的,试想,失去了安全做保障的生产实践会是何种境遇,又会发生多少人间惨剧。我们一方面制造产品想方设法的去改变我们的生活,可人连最宝贵的生命权利都的不到保证,生活再美好又有什么用?所以,安全生产必须时时刻刻以人为本,从己做起!从根本思想出发去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篇: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教案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教案

(摘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电气和电力线路部分)

吴建林

变电所与发电厂电气部分

一、总则

1、教育培训:作业人员对本规程应每年考试一次。因故间断电气工作连续3个月以上者,应重新学习本规程,并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恢复工作。

2、任何人发现有违反本规程的情况,应立即制止。各类作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3、电气设备分高压和低压两种:

高压电气设备:对地电压在1000V及以上者;

低压电气设备:对地电压在1000V以下者。

所谓运用中的电气设备是指全部带有电压、一部分带有电压或一经操作即带有电压的电气设备。

二、高压设备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一般安全要求

1.1室内高压设备的隔离室设有遮拦,遮拦的高度在1.7米以上,安装牢固并加锁。

1.2设备不停电的安全距离:10kV及以下为0.7米;

35kV为1米;

110kV为1.5米。

1.3运行中的高压设备其中性点接地系统的中性点应视作带电体。

2、高压设备的巡视

2.1雷雨天气,需要巡视室外高压设备时,应穿绝缘靴,并不得靠近避雷器和避雷针。

2.2高压设备发生接地时,室内不得接近故障点4米以内,室外不得接近8米以内。进入上述范围人员应穿绝缘靴,接触设备外壳和构架时,应戴绝缘手套。

3、倒闸操作

3.1倒闸操作应根据值班调度员或运行值班负责人的指令执行。

3.2倒闸操作票由操作人员填用,应填写设备的双重名称,即:设备名称和编号;操作票应保存一年。

3.3停电拉闸操作应按照断路器-负荷侧隔离开关-电源侧隔离开关的顺序进行,送电合闸顺序与此相反。严禁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3.4倒闸操作中发生疑问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发令人报告。雷雨天气一般不进行倒闸操作,禁止在就地进行倒闸操作。

4、高压设备工作

4.1在运用中的高压设备上工作,分为三类:全部停电的工作;部分停电的工作;不停电工作。

4.2在高压设备上工作,应至少由2人进行,并完成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三、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1、电气设备上安全工作的组织措施: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终结制度。

2、工作票制度

2.1在电气设备上的工作,应填用工作票或事故应急抢修单,其方式共有6种。

2.2工作票一式两份,一份保存在工作地点,由工作负责人收执;另一份由工作许可人收执,按值移交。

2.3工作票中,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三者不得互相兼任。工作负责人可以填写工作票,工作票一般由设备运行管理单位签发。

2.4工作票中需要变更工作班成员的,须经工作负责人同意,非特殊情况下不得变更工作负责人,如确需变更工作负责人应由工作票签发人同意并通知工作许可人。工作负责人运行变更一次。

3、工作许可制度

3.1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安全措施,工作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应先取得对方的同意。变更情况及时记录在值班日志内。

4、工作间断、转移、终结制度

4.1只有在同一停电系统的所有工作票都已终结,并得到值班调度员或运行值班负责人的许可指令后,方可合闸送电。

四、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

1、电气设备上安全工作的技术措施:停电;验电;接地;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

2、验电

2.1高压验电应戴绝缘手套。雨雪天气不得进行室外直接验电。

3、接地

3.1当验明设备确无电压后,应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电缆及电容器接地前应逐项充分放电。

3.2装设接地线应先接接地端,后接导体端,接地线应接触良好,连接可靠。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

3.3成套接地线应用有透明护套的多股软铜线组成,其截面不得小于25mm2,同

时满足装设地点短路电流的要求。

4、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

4.1明确“禁止合闸”、“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线路有人工作”牌的用法。

4.2“止步,高压危险”、“禁止攀登,高压危险”、“在此工作” 牌的用法。

五、线路作业时变电站的安全措施

1、线路的停、送电均应按照值班调度员或线路工作许可人的指令执行。

电力线路部分

一、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电力线路安全工作的组织措施:现场勘察制度;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结束、恢复送电制度。

二、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

电力线路安全工作的技术措施: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使用个人保安线;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

高处作业:凡在离地面2米及以上的地点进行的工作,都应视为高处作业。

2009.3.20

第五篇:技能培训专题-氯气安全规程、

氯气安全规程

氯气安全规程

Safety

regulation

for

chlorine

2009-12-1

起执行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GB

11984—1989《氯气安全规程》。

本标准与GB

11984—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氯气单位应遵守的防火和卫生相关标准(1989年版的4.2、4.3,本版的3.3、3.4);

——增加了氯气生产企业应遵守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见3.5);

——修改了氯气单位应配备的抢修器材和防护器材(1989年版的4.6,本版的3.8);

——增加了氯气单位作业场所应设置报警仪(见3.10);

——增加了氯气单位应编制应急预案(见3.17);

——增加了对三氯化氮指标的要求(见4.6);

——增加了液氯气瓶及液氯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的充装安全(见5.2);

——增加了充装量为100

kg的气瓶的有关安全要求(见6.1.3、6.1.4、8.1.3、8.1.13);

——修改了气瓶加热水温的指标(1989年版的6.1.10,本版的6.1.5);

——增加了液氯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的使用安全(见6.2);

——增加了液氯贮罐区应设置事故围堰(见7.2.4);

——增加了液氯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的运输安全(见8.2);

——删除了预防泄漏和抢救的相关内容(1989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九兰、岳涛、汪彤、刘利民、常虹、张志航、齐书芳、淡默、路念明、王小庆。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1984—1989。

氯气安全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气在生产、充装、使用、贮存、运输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氯气的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等单位。本标准所指氯气系液氯或气态氯。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138

工业用液氯

GB

7144

气瓶颜色标志

GB

18071

氯碱厂(电解法制碱)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AQ/T

900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一般要求

3.1

凡生产、贮存、运输、使用氯气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2

新建、扩建、改建的氯气单位,应遵守国家相关行政许可制度,未经批准不应建设。

3.3

生产、使用、贮存氯气的厂房、库房建(构)筑应符合GB

50016中的有关规定。

3.4

生产、使用、贮存氯气的工业企业选址应依据国家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及卫生等法规、标准和拟建项目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

3.5

新建、扩建、改建的氯气生产企业应满足GB

18071中的有关规定。

3.6

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单位相关从业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3.7

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车间(部门)负责人(含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工艺过程和设备性能,并具备氯气事故处理能力。

3.8

生产、贮存、运输、使用等氯气作业场所,都应配备应急抢修器材和防护器材(见表1、表2),并定期维护。

表1

常备抢修器材表

表2

常备防护用品表

3.9

对于半敞开式氯气生产、使用、贮存等厂房结构,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换气;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通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对于全封闭式氯气生产、使用、贮存等厂房结构,应配套吸风和事故氯气吸收处理装置。

3.10

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作业场所)及贮氯场所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作业场所和贮氯场所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允许浓度为1

mg/m。

3.11

用氯设备(容器、反应罐、塔器等)设计制造,应符合压力容器有关规定。液氯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应符合压力管道的有关规定:

a)氯气系统管道应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

b)用氯设备和氯气管道的法兰垫片应选用耐氯垫片;

c)用氯设备应使用与氯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

d)液氯气化器、贮罐等设施设备的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应装有带远传报警的安全装置。

3.12

设备、管道检修时应符合有关安全检修作业规程。

3.13

使用液氯气瓶,应执行气瓶的有关安全规定。

3.14

使用液氯铁路罐车应执行铁路罐车的有关安全规定。

3.15

使用液氯汽车罐车应执行汽车罐车的有关安全规定,使用液氯集装箱罐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16

贮罐按压力容器加强管理,并按有关压力容器安全规程中规定的周期定期检验。

3.17

氯气生产、贮存和使用单位应制定氯气泄漏应急预案,预案的编制应符合AQ/T

9002中的有关内容,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备案,定期组织应急人员培训、演练和适时修订。

生产安全

4.1

液氯应符合GB

5138中的有关规定。

4.2

氯气总管中含氢≤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应≤4.0%。

4.3

充装液氯的压力不应超过1.1

MPa。

4.4

液氯贮罐、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应大于容器容积的80%。液氯充装结束,应采取措施,防止管道处于满液封闭状态。

4.5

不应将液氯气化器中的液氯充入液氯气瓶。

4.6

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应装有排污(NCl3)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分析NCl3含量,排污物中NCl3含量不应大于60

g/L,否则需增加排污次数和排污量,并加强监测。

4.7

为防止氯压机或纳氏泵的动力电源断电,造成电解槽氯气外溢,应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a)氯气生产系统安装防止氯气外溢的氯气吸收装置;

b)配备氯压机、纳氏泵出口氯气连锁阀门或逆止阀;

c)配备电解直流电源、氯压机、纳氏泵出口阀门以及氯气吸收装置启动电源等与氯压机、纳氏泵动力电源联锁的装置。

4.8

氯气设备、管道和阀门,安装前应经清洗、吹扫、干燥处理,定期清除滞留在反应设备和管道内的反应生成物,消除堵塞。阀门应逐只做耐压试验,对于重要管道和阀门应建立定期更换制度。

充装安全

5.1

液氯气瓶的充装安全

5.1.1每班应对计量器具检查校零。充装用的计量器具应由具有计量器具检验资质的检验检测单位每三个月检验一次,计量器具的最大称量值应为常用称量的1.5~3.0倍。计量器具应设有超装警报或自动切断液氯装置。

5.1.2

液氯气瓶的充装系数为1.25

kg/L,不应超装。

5.1.3

充装前的检查记录、充装操作记录、充装后复验和检查记录应完整,内容至少应包括:气瓶编号、气瓶容积、实际充装量、发现的异常情况、检查者、充装者和复称者姓名或代号、充装日期,记录应妥善保存、备查。

5.1.4

气瓶充装前应有专人对气瓶逐只进行充装前的检查,确认完好无缺陷和无异物方可充装,并做好记录。气瓶有以下情况时,不应充装:

a)颜色标记不符合GB

7144规定或未对瓶内介质确认的;

b)钢印标记不全或不能识别;

c)新瓶无合格证;

d)超过技术检验期限;

e)瓶体存在明显损伤或缺陷,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

f)瓶阀和螺塞(丝堵)上紧后,螺扣外露不足三扣;

g)瓶体温度超过40℃。

5.1.5

充装后的气瓶应复验充装量,两次称重误差不应超过允许充装量的1%。复称时应换人换衡器。充装后应逐只检查气瓶,发现泄漏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妥善处理。

5.1.6

入库前应有产品合格证。合格证应注明:瓶号、容量、重量、充装日期、充装人和复称人姓名或代号。

5.2

液氯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的充装安全

5.2.1

充装前应有专人对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缺陷,对铁路罐车按规定用干燥空气进行密封试验后,方可充装;充装用装卸软管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并有试验结果记录和试验人员签字。

5.2.2

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充装前应采用汽车衡或铁路轨道衡核验罐车的重量,充装后的罐车应再次称重,其充装系数为1.20

kg/L,不应超装。

5.2.3

罐车充装结束后,应进行下列检查并认真填写罐车运输交接单:

a)关闭压力表座阀和紧急切断阀;

b)各密封面进行泄漏检查;

c)气、液相阀门加盲板;

d)检查封车压力(不应超过环境温度下的液氯饱和蒸汽压力)。

5.2.4

充装前后和复检的计量值均应登记,作为使用期的跟踪档案。

5.2.5

充装后按规定填报运输路单及充装记录。

5.2.6

罐车有以下情况之一时,不应充装:

a)新罐车无合格证;

b)超过技术检验期限(包括车辆行驶部分);

c)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

d)车辆行驶部分或罐体部分有缺陷不符合规定;

e)罐体温度超过40℃;

f)其他有安全隐患的情况。

5.2.7

罐车上卸液氯用的压缩空气,应经过干燥处理,保证干燥后空气含水量低于0.01%。

5.2.8

铁路罐车卸氯时,罐车的压力应高于贮罐压力0.15

MPa~0.2MPa。罐车最高压送压力不应超过1.4

MPa。

5.2.9

罐车液氯卸车完毕后,应通过气相连接管将罐车气体进行泄压处理。罐体内应保留有不少于充装量0.5%或100

kg的余量,且应留有不低于0.1

MPa的余压。

5.2.10

液氯充装站应负责液氯气瓶和罐车的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编号、原始档案、检验周期和周转去向等。

5.3

液氯的贮罐的充装安全

5.3.1

充装液氯贮罐时,应先缓慢打开贮罐的通气阀,确认进入罐车内的干燥压缩空气或气化氯的压力高于贮罐内的压力时,方可充装。

5.3.2

采用液氯气化法向贮罐压送液氯时,要严格控制气化器的压力和温度,液氯气化器应用热水加热,不应用蒸汽加热,进口水温不应超过40℃,气化压力不应超过1

MPa。

5.3.3

充装结束时,应先将罐车的阀门关闭,再关闭贮罐阀门,然后将连接管线残存液氯处理干净,并做好记录。

使用安全

6.1

液氯气瓶的使用安全

6.1.1

液氯用户应持公安部门的准购证或购买凭证,液氯生产厂方可为其供氯。生产厂应建立用户档案。

6.1.2

使用液氯的单位不应任意将液氯自行转让他人使用。

6.1.3

充装量为50

kg和100

kg的气瓶,使用时应直立放置,并有防倾倒措施;充装量为500

kg和1000

kg的气瓶,使用时应卧式放置,并牢靠定位。

6.1.4

使用气瓶时,应有称重衡器;使用前和使用后均应登记重量,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充装量为50

kg和100

kg的气瓶应保留2

kg以上的余氯,充装量为500

kg和1000

kg的气瓶应保留5

kg以上的余氯。使用氯气系统应装有膜片压力表(如采用一般压力表时,应采取硅油隔离措施)、调节阀等装置。操作中应保持气瓶内压力大于瓶外压力。

6.1.5

不应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气瓶。可采用40℃以下的温水加热。

6.1.6

不应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与氯气易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气瓶附近。

6.1.7

气瓶与反应器之间应设置截止阀,逆止阀和足够容积的缓冲罐,防止物料倒灌,并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6.1.8连接气瓶用紫铜管应预先经过退火处理,金属软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

6.1.9

不应将气瓶设置在楼梯、人行道口和通风系统吸气口等场所。

6.1.10

开启气瓶应使用专用扳手。

6.1.11

开启瓶阀要缓慢操作,关闭时亦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关闭。

6.1.12

气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允许使用瓶阀直接调节。

6.1.13

作业结束后应立即关闭瓶阀,并将连接管线残存氯气回收处理干净。

6.1.14

使用液氯气瓶处应有遮阳棚,气瓶不应露天曝晒。

6.1.15

空瓶返回生产厂时,应保证安全附件齐全。

6.1.16

液氯气瓶长期不用,因瓶阀腐蚀而形成“死瓶”时,用户应与供应厂家取得联系,并由供应厂家安全处置。

6.2

液氯汽车罐车和液氯铁路罐车的使用安全

6.2.1

汽车罐车和铁路罐车的押运员和驾驶员应熟悉其所运输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防护措施,了解装卸的有关要求,具备处理故障和异常情况的能力。

6.2.2

液氯用户不应将单车式汽车罐车作为贮罐和气化罐使用。

6.3

液氯贮罐的使用安全

6.3.1

贮罐的贮存量不应超过贮罐容量的80%。

6.3.2

贮罐输入和输出管道,应分别设置两个截止阀门,定期检查,确保正常。

贮存安全

7.1

液氯气瓶的贮存安全

7.1.1

气瓶不应露天存放,也不应使用易燃、可燃材料搭设的棚架存放,应贮存在专用库房内。

7.1.2

空瓶和充装后的重瓶应分开放置,不应与其他气瓶混放,不应同室存放其他危险物品。

7.1.3

重瓶存放期不应超过三个月。

7.1.4

充装量为500

kg和1000

kg的重瓶,应横向卧放,防止滚动,并留出吊运间距和通道。存放高度不应超过两层。

7.2

液氯贮罐的贮存安全

7.2.1

贮罐区20

m范围内,不应堆放易燃和可燃物品。

7.2.2

大贮量液氯贮罐,其液氯出口管道,应装设柔性连接或者弹簧支吊架,防止因基础下沉引起安装应力。

7.2.3

贮罐库区范围内应设有安全标志,配备相应的抢修器材,有效防护用具及消防器材。

7.2.4

地上液氯贮罐区地面应低于周围地面0.3

m~0.5

m或在贮存区周边设0.3

m~0.5

m的事故围堰,防止一旦发生液氯泄漏事故,液氯气化面积扩大。

运输安全

8.1

液氯气瓶的运输安全

8.1.1

气瓶装卸、搬运时,应戴好瓶帽、防震圈,不应撞击。

8.1.2

充装量为50

kg的气瓶装卸时,应用橡胶板衬垫,用手推车搬运时,应加以固定。

8.1.3

充装量为100

kg、500

kg和1000

kg的气瓶装卸时,应采用起重机械,起重量应大于重瓶重量的一倍以上,并挂钩牢固。不应使用叉车装卸。

8.1.4

夜间装卸时,场地应有足够的照明。

8.1.5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输气瓶时,应严格遵守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行车路线,不应在人口稠密区和有明火、高热等场所停靠。

8.1.6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按规定悬挂危险品标志。

8.1.7

不应同车混装其他物品或让无关人员搭乘。

8.1.8

车辆停车时应可靠制动,并留人值班看管。

8.1.9

高温季节应根据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运输。

8.1.10

充装单位应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进行检查,证照不齐全的,不应充装。

8.1.11

运输液氯气瓶的车辆不应从隧道过江。

8.1.12

车辆运输气瓶时,瓶阀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侧。

8.1.13

充装量为50

kg的气瓶应横向装运,堆放高度不应超过两层;充装量为100

kg、500

kg和1000

kg的气瓶装运,只允许单层放置,并牢靠固定防止滚动。

8.1.14

不应用自卸车、挂车、畜力车运输液氯气瓶。

8.1.15

船舶装运液氯气瓶应严格遵守交通、港口部门制定的船舶运输危险化学物品规定。

8.2

液氯汽车罐车和液氯铁路罐车的运输安全

8.2.1

应选派持有押运员证的人员跟车押运监护。

8.2.2

铁道押运人员在押运过程中不应擅离职守,到编组站应及时与车站联系,办妥有关手续。

8.2.3

押运人员在发生氯气泄漏时应迅速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并应立即通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9、急救和防护用品的管理

9.1

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定期更换。防护用品放置位置应便于作业人员使用。

9.2

若吸入氯气,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立即就医。

10、氯气的用处10、1

氯气可以用来制盐酸,之后盐酸可以成为制氯气的原料,两者可以循环利用,是氯碱工业可或缺的原料。

10、2

氯气可以用来做消毒剂和灭菌剂,可以有效的杀死有害因子,保证人和动物的健康。

10、3

新鲜氯气是很多工业和实验的原料,比如说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氯水都担任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校对:苏立智

责任编辑:黎竹勋)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12-23发布

提出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批准单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下载培训教案(安全规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训教案(安全规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员工培训规程

    新员工培训规程1目的为规范员工进厂培训和上岗考核,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需要,企业尽快发挥新进员工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2适用范围适用于新进......

    新员工培训规程

    新员工培训规程1目的为规范员工进厂培训和上岗考核,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需要,企业尽快发挥新进员工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新员工培训规程。2适用......

    新员工培训规程

    新员工培训规程1 目的为规范员工进厂培训和上岗考核,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需要,企业尽快发挥新进员工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

    新员工培训规程

    新员工培训规程1 目的为规范员工进厂培训和上岗考核,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需要,企业尽快发挥新进员工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

    新员工培训规程

    新员工培训规程1 目的为规范员工进厂培训和上岗考核,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需要,企业尽快发挥新进员工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

    新员工培训规程

    新员工培训规程1 目的为规范员工进厂培训和上岗考核,使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需要,企业尽快发挥新进员工聪明才智,达成双方的相互认知和协调统一,特制订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

    安全培训教案(培训)

    安全培训教案 起重设备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及安全管理要点 一、培训内容 1、起重设备(吊车) 分类: 按吊运物件分类:冶金起重吊车吊运液态金属 吊运重要物件或危险品吊车吊运普通物......

    安全培训教案

    安全培训教案 (安全培训专用教材) 培训目的:秋冬季是事故高发时期,用火、用电、取暖、保暖增多,降雨减少,天干物燥,是火灾、煤气中毒和交通事故的高发期,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