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瞌睡、疲乏、精神不集中状态的克服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瞌睡、疲乏、精神不集中状态的克服
定西市安定区胜利学校
王爱霞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课堂教学的成败,是教学效率高低的最直接、最鲜明的因素。炎热的夏天,尤其是下午,老师给同学们上课,课堂中难勉学生会出现如瞌睡、疲乏、精神不集中等不良状态。如此各类现象的出现,将意味着你的这堂课是失败的,也意味着课堂教学效率的直接低下。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如此之类现象的再发生呢?笔者试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经验和观点。
一、兴趣是课堂教学中的万能因素。
俗话说,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源泉和动力。古人也曾说:“教人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可见,在学习中、在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持久的,是最不可忽视的。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的最佳时期。兴趣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观察力紧密相连。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始终有意识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乏味,而活跃、轻快的课堂气氛却会让学生积极、快乐,所以要尽力为学生创造活跃、轻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得到快乐。
其次,创建灵活、宽松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以参与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及时予以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那怕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要尽可能地找到一些优点,并及时肯定这些优点,以增强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说教式,讲解式教学会使学生乏味、乏力、厌烦,最终导致学生渴睡无精神、课堂效率的严重低下和甚至成零。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幻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升,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你可以随时增加以给学生讲故事听、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讲课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教师讲课位置的来去移动变幻等不时地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轻松和快乐。
三、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组织者,并不是领导者。而有些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以领导者自居,领导着学生干这干那,这样做或那样做,显然,学生就成了教条式的被动者,这样,学生往往会因为太注重如何做而不明确做什么,导致最终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要创造性地、灵活多变地组织好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因为经常是那么一种课堂形式而感到乏、感到累。
你或者用你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兴奋,再由此兴奋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最终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除了运用有声的语言去领导学生,说教学生,感染学生以外,你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一种无声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地感染学生。如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空间距离语、服饰语等都是体态语言。利用这些巧妙的体态语言,陶冶学生美的心灵,美的行为,最终取得优质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用:爱“架起师生间桥梁
有教育家早就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体会,理解关爱每一位同学,尤其是那些后进生,要转变他们“爱”字是当头的,只有爱才能拉近他们与教师间距离,使他们转变长期以来对学习的厌倦、乏味。如,可随时给这些后进生以必要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本来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个人简介:
王爱霞,女,汉族,定西市谗口镇人,2001年毕业于定西职业专科学校,幼师教育专业,从事教育事业三年。
26、蟋蟀的住宅
安定区胜利学校
王爱霞
[教学目的]
1、会认本课的生字“蟀”、“蟋”、“隧”、“耙”、“钳”。
2、通过阅读,了解一些蟋蟀的知识,特别是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是怎样筑成它的住宅的。
3、读文后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想,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的精神。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是怎样筑成它的住宅的。
2、畅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教学准备] 蟋蟀的挂图。[课时划分]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见过蟋蟀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地谈论自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蟋蟀挂图,并结合图进行总结,导入新课。蟋蟀又名蛐蛐,是一种昆虫,身体呈黑褐色,善叫与跳跃,雄性好斗,人们常让它进行争斗观看取乐。
而蟋蟀出名的原因则不仅因为它的歌唱,还是因为它的住宅。(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了解蟋蟀的住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字词
2、解释词语 慎重:认真、谨慎。柔软:软弱。
骤雨:下得又急又大的雨。
3、检查课文读通及理解情况(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相互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3)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生:蟋蟀的住宅特点。
生: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蟋蟀是怎样建住宅的。
三、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1、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蟋蟀的住宅特点,蟋蟀造住宅的工具,蟋蟀是怎样建住宅的。)
2、仔细读文,思考问题。(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2)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是什么?(3)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3、逐题反馈(讨论归纳)
(1)外部特点:干燥、隐蔽、弯曲、有“平台”
内部特点: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钳子、前足、后足
(3)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土,用后腿推土,干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干。
4、教师总结
蟋蟀就是这样靠长时间的努力,一点一点地挖住宅的。
5、讨论: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过程? 生讨论回答
蟋蟀本是一种小小的昆虫,在动物界里,昆虫可以说是柔弱的,它们的性命随时都可能被侵害而丧失,蟋蟀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那么柔弱,只要人们轻轻一碰,就可能断了,而它却用这种简单而柔弱的工具建起了住宅。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课文在介绍蟋蟀的住宅时,都抓住了住宅的什么来写?(特点)
2、抓住住宅的哪些特点来写?
3、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课文在不少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如“主人”、“大厅”“卧室”“唱歌”“弹琴”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4、读了这篇课文后,谈谈有何感想和体会? 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生: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师总结:大家都谈了各自的体会,说得都很好,是啊!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学习、工作的成功。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慎重——()
宽敞——()清洁——()
隐蔽——()干燥——()
柔弱——()平坦——()
简单——()
1、选词填空。
隐蔽
隐藏
(1)这洞很(),因为它四周长满高高的荒草。
(2)狐狸()在路旁的草丛里,只有小动物从这儿经过,它就猛扑过去。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外部:干燥、隐蔽
慎重选址
耐心建宅
弯曲、平台
内部:光滑、简朴
清洁、干燥
个人简介:
王爱霞,女,汉族,定西市谗口镇人,2001年毕业于定西职业专科学校,幼师教育专业,从事教育事业三年。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使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创新源于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每个老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艰巨的任务。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常开展探究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在改进课本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例:物质密度的测量。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 —— 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
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 m / 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通过讨论,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创新胆子大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
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出前人。”
2、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要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红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一个小红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小红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小红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用实验方法比较铁和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一题,学生提出了二种实验方案:一是用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二是将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又如对制取硫酸锌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学生有的设计用锌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设计用锌和硫酸铜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氢氧化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
出有碳酸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浓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各方案的利和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加强了,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
3、在开放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种教育思想,促进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学科学实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促使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在没有酒精灯的情况下,能否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原理,并可以亲自操作。学生可以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科学实验教学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好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因为科学实验教学既能产生一个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材料,这就足以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如:针对怎样搞好金属的防护这个课题,学生提出了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等保护法防止金属腐蚀的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社会调研和实验,从而学到了比课本上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4、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英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是教授学生去发现的方法。”虽然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科学反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注重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积极把所学的实验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到具体实验过程中,大胆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实验开发。从化学新教材的修订和中考的命题要求都可以看出,关注社会、生活、环境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主题,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实际的最重要载体,因此,进行化学实验复习中,应多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备课中要多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要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动脑去思考、解释,甚至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课题的研究,如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污染水体中有害物质等,自来水成分的探究,自来水厂怎样消毒、沉淀、调节其 PH,又如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步骤,列出仪器清单,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写出研究性学习论文,提高了创新实验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能力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究性、开放性实验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
第三篇:六岁一年级孩子上课及做作业精神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怎么办?文档
六岁一年级孩子上课及做作业精神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怎么办?
今年我又接了一个一年级,在日常和家长聊天中,特别是说道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上,家长往往第一句话就是:“您说他是不是有多动症啊”。这让我很郁闷。为什么他们首先关注的不是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孩子自身可纠正因素),而是孩子有没有病(自身不可纠正因素)。我不知道将这种现象说成是关切过度好,还是替孩子推卸责任好。总被问及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回答起来总觉得自己底气不足。于是上网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训练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孩子具有的特点。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处在发育当中,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好转。而小学要求学生上课要坐40分钟,然而我们并不能被动地等待孩子的自我发育的完善,否则将影响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因此,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可进行一定的具体训练,以提高注意力,适应课堂生活。我现举具体操作方法给大家作参考,尤其第一条,是我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
一、玩扑克游戏。可锻炼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应能力。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
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2在哪儿。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这种方法能高度培养注意力的集中,由于是游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非常受孩子欢迎,玩起来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坚持玩一阵,注意力会有所提高。这是我发明的办法。我孩子当时玩起来兴致颇高。他上小学时注意力非常集中。得益于小时候我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他的注意力。
二、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三、玩“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当然如果有爷爷奶奶或其他参加,那就更好了。为了叙述的方便,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如,父当作北京站,母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这是我少年时代同学联欢会上玩的游戏。这种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四、玩乒乓球干扰注意游戏。
本来一个人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不容易,如果旁边再有人进行干扰,你会觉得更难以集中注意。比如你在做作业时,旁边正上演吸引人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分散注意力,然而正因为有干扰,有难度,才能在人为设置的更困难更复杂的情境中,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有一次,我和五岁的孩子在玩乒乓球,我让他用把球放在球拍上,绕桌子行走一圈,要求乒乓球不能掉下来。我在旁边进行捣乱,但不能碰到他的身体。一会儿拍手跺脚,一会大喊大叫,还一边说“掉了!掉了!”他忍不住就笑了,但为了不输给我,又不得不保持镇定和注意力集中,继续完成游戏,一圈走下来,我俩笑得前仰后合,流泪不止。此外还有类似的这种游戏,对提高注意力非常有效。
当然,培养儿童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报送材料目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报送材料目录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原因及对策的研究》研究报告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调查问卷
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调查问卷结果及统计图表
信息技术“零起点”学生辅导课程安排表
《高中信息技术学生“零起点”对策》论文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奖证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