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芦花荡》教案(基于问题的探究式)
芦花荡
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第二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老头子的战斗过程时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接着就用莲蓬引诱鬼子。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同时,从人物塑造上说,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更显示他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五、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1.《芦花荡》一文的描写艺术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本文的描写艺术一直受人称道。
(1)环境描写揭示主题。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2)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2.《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被选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芦花荡》可视为《荷花淀》的姊妹篇,将这两篇小说看作是“荷花淀派”作品的“双璧”,毫不为过。《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生动如画,与《荷花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集中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真实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情节和细节却要合乎情理,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叫好乃至拍案称奇。《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作者在写老人实施复仇计划之前有两句十分简短的景物描写,阅读时是万万不能放过的:“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戏耍;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人,最终一个个成了老人钩子上的死鱼,老人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鬼子不下船,老人的复仇计划无从实施;鬼子不抢莲蓬,老人的复仇计划依然无望,而这所有环节的发生,都和复仇前看似非常平常的两句景物描写密切相关。可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却体现了情节的真实性,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2)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护送这一情节中,一切都是那样静谧、安详,“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爱美的女孩儿陶醉在这宁静的月色里,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和战争的创伤,将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淀水里,又掬一把泼到脸上,洗净战火、硝烟和泥尘,露出了俊俏的富有少女青春气息的脸庞。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美好恬静与安宁的,可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这样的景物描写打破了眼前暂时的宁静,暗藏着危机和不安全因素,为下文的遇敌和受伤打下了铺垫。在复仇的情节中,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看就知道,平静中暗藏着老人复仇的怒火,拉长的水草就是日寇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3)逼真地渲染了气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集中的景物描写,写得有声有色,意蕴丰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的阴森,敌人的凶狠、严酷,面目的可憎,而另一方面,家乡的景物又是那样的优美和恬静:“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美好的田园却遭日寇的野蛮侵略和糟蹋,怎能不唤起我们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决心?由此可见,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让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烘托人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倔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正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多么富有动感,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摧不倒的胜利的雄姿,高高屹立在风中,老人的形象成就了一幅剪影,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在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只有孙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正是孙犁的小说具有永恒、无穷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三篇:教案:《芦花荡》
教案:我的教学展示
课题:《芦花荡》
课型:新授 执笔:崔华丽 审核:邱道刚
教学目标:
1.自学、积累生的新词,通读全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了解故事的传奇色彩,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5.从文章内容体会出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教学重点: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富于特色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生
(一)目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学
1.完成下列“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我的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竹篙(gāo)飒飒(sà)转弯抹角(mî)泅着(qiú)白洋淀(dià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jìn(噤)zè(仄)歪 yào(疟)子
(3)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ā(抹布)tí(提取)yào(疟子)
抹mǒ(抹杀)提疟
î(转弯抹角)ī(提防)nüè(疟疾)
(4)解释词语
监视:从旁监察注视;监督察看。
央告:恳求。
泅:浮水。
尖利:尖锐,锋利。
我的搜集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他1936年在河北安新县教过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此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天津日报》工作,继续文字创作。后来,孙犁将自己解放前及解放初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这是他最高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茶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
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旗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82年,任教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
2.完成学案中“我的自主学习”中“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 我的合作探究①
(1)熟读课文,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复述出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老头子在水淀自由出入,当交通、运粮草、送干部。第二部分(9-29):护送两个女孩,大女孩受伤,老头子发誓报仇。
第三部分(30-38):诱鬼子上钩,敲打鬼子头,讨回血债。)
(2)本小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感知全文内容,请根据文中的相关描写思考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下面的句子回答。这是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这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老头子。
过于自信和自尊
智能双全
具体分析见教参)
(3)读完全文,我们觉得老头子是一个很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要归功于本文的人物描写艺术。思考探究,本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敌人的监视封锁那么严,而年近六
十、身体干瘪且不带一枝枪的老头子却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出入,他的精神是那么地悠闲,让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让我们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老头子确实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老头子向鬼子报仇,也很具有传奇色彩。文中先用两个女孩的怀疑来反衬,接着任教又直接写他复仇的过程,对于老头子事先的计谋安排,只字不提,让读者自己回味,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4)文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试找出一两句来,领悟其中的妙算,并想想景物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见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
(一)展示教师
1.教师检查、纠正、补充学生“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2.教师检查并与学生交流“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
3.学生就本文学习中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交流,完成“我的合作探究②学生的疑问”
第三课时
三、展示运用
(一)我的展示运用
本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抗日老英雄,作者生动的描写让他就站在了我们面前,还有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也激起了我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请仿照本文的写法写我们身边的人或熟悉的景物,要写出物色。
(二)巩固与练习
1.巩固“我的积累”“我的搜集”“我的合作探究”
2.完成“我的练习提高”
采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____________,更隐含着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6、全文采用____和____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附答案
1、“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3、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采蒲台的苇美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5、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钦佩之情。
6、寓情于景;白描
教学反思
第四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⑵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能力目标:
⑴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⑵ 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⑶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情感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g)竹篙(gāo)苇塘(wěi)
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
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 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 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⑵ “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 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⑴ 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 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 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⑵ 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⑴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⑵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⑶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⑷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⑸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⑹ 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⑺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⑻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⑴ 教师示范分析第⑴、第⑻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⑻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⑵ 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板书设计】
↗ 情节──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 人物──立体美,真实美
↘ 环境──诗情画意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假如你是小说中的二菱,请你以第一人称改写这篇小说。
2、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3、仿写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写你的家乡,注意体现时代特色,体现抒情韵味。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杀害我国同胞,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消灭敌人,是民族自卫,是正义战争。请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
三、组织以“英雄的故事”为题的故事演讲会
同学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其中勇敢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请以“英雄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全班交流,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参加全校的演讲比赛。
四、开放性探究
阅读微型小说《午后的故事》,回答文后问题: 午后的故事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当时是午后,阳光明亮亮的,没有多少事要去做的人们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有流水一样的行人。听到这一声叫骂,人们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睁圆眼睛朝叫骂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大街上狂奔,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大街的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一同往街道两旁挤靠。街道两旁的男男女女也都站起来,紧张地往更里面的地方挤靠。一时间街道两旁形成两堵人墙,人们都屏住呼吸茫然地看着大街上那个狂奔的壮汉。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静止的流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在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
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立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
老人又大吼一声,声若洪钟。
壮汉这次听到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凶相毕露,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壮汉声嘶力竭地叫道:“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再去杀林三。”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不会让你走过去,除非我倒下。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钻出,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前胸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都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壮汉无望地说:“不,你让开。”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听着老人这句悲凉的话语,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行人如流水,三个歹徒在殴打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了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无力地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剧烈地抖动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1、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2、作品是如何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
3、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对比性描写,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暗示有人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暗示竟无人制止阳光下的罪恶;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
2、正面描写:通过语言、行动描写表现老人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
侧面描写:写周围人的胆小怕事,衬托老人的见义勇为;描写壮汉的穷凶极恶,反衬老人的英勇无畏。
3、表现壮汉由疯狂到恐惧的心理变化,侧面表现老人强大的震慑力。【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关于《白洋淀纪事》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课文赏析 战斗的诗情画意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美好的幻觉。这是多么优美的自然环境呀!然而,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到窝里,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情感!接下来,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一样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结尾部分有一段关于芦花的描写: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 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这段描写,表面上看,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不过,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是老人战胜鬼子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在轻松、愉快的老人眼中,鲜嫩的芦花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
从这两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战争在孙犁笔下,已褪去了它那狰狞的面目,有浓浓的诗情画意。这是作者内在气质的集中表现。
──(参考《孙犁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版)
第五篇:芦花荡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理解孙犁小说“诗体小说”的特点;
3、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2、理解孙犁小说“诗体小说”的特点。教学教法:朗读法、谈论法、品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的类型:精读课文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老人形象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结合图片)
二、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师: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今天主要来分析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节?请你在不改变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有声有色地给大家描述一下吧!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一位老人利用白洋淀中的芦花荡为在淀中的抗日武装队伍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故事。
2、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3、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根据加以说明。先自己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老师补充:爱国,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机智、勇敢。(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第4段)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第5段)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6段)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第48段)
(3)过于自信、自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A、他对苇塘里的负责民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段)B、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的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第6段)
C、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就叫他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可见他过于自信。(第10段)
D、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他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大的挂花了,他还是说“不怕,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第14-21段)、(第25-31段)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第47-50段)
E、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槁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第48-62段)“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作用)
(4)机智、勇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上系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第56-61段)
4、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1)外貌描写(例:第3、4段)(2)语言描写(例:第5、10段等)(3)动作描写(例:第3、22、61段等)
(4)心理描写(例:第47段:精彩地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讨论:作者表现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有什么深意?
明确: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作者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谕示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五、作业
1、抄写
2、随堂练习
3、预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诗体小说”特点的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犁的小说特点是淡化故事情节,他的诗体小说有很强烈的抒情性。他所叙述的故事是抗日根据地很平常的故事,如果我们都小说仅仅满足于看他故事,收获就会很少。著名学者朱光潜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小说:向艺术家求教对于人生的深刻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
他还有一个精妙的比喻: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文字资料的形式发给学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寻找《芦花荡》那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二、细读课文,品评文中诗歌般的语言
师:大家细读课文,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有哪些语言富有诗歌的韵味?并简要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引导补充:
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C、这里是一个反衬,用水鸟的声音衬托白洋淀的宁静。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的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4、5句,可以把它变成一首诗: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引导学生从朗读角度品评诗化的语言。)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神秘的战场)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精妙的比喻)
8、初夏的小麦黄梢,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向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诗意盎然,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9、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神秘的战场)
10、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诗意地表达人物心情)(那该句转成诗歌让学生读: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分析:作者用沉静从容的姿态,清新明快的语言,抒写芦花荡的美丽风光,作者乐观的笔调和对美的歌颂给抗战中的军民以莫大的精神鼓舞。这正是:生活如此宁静,岂容日寇蹂躏;江山如此多娇,岂容鬼子践踏。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再读课文,品评人物的诗意美
师:诗体小说不仅体现在环境描写上,还体现在人物塑造时的诗意,请同学找找看,人物的诗意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找,老师来分析,这个有一定的难度,赏析要求更高些。)师明确:
浪漫传奇的人物,诗意的栖居: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没事的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悠然自得)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顶针的手法回环往复)“不怕,洗一洗吧„„”“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镇定,自信,乐观。像诗歌一样的一唱三叹)浪漫的战斗:没有血肉横飞,没有硝烟弥漫,甚至激烈的战斗也充满了荷花的清香。
酣畅淋漓地敲打老玉米--丰收的快乐--浪漫的想象。过于自信、自尊缘于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小说的诗意还有很多,比如语言的色彩美,叠音词的节奏美,人物的朴实美等等,希望课后大家再去品评。
四、课外拓展
师: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明确: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战斗歌曲赏析。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灿烂的花卉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食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六、作业
1、随堂练习
2、预习
3、整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