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珍珠鸟教案(推荐)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诵读法,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2.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法、学法】
讨论法、点拨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欣赏《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几幅精彩的图画,学生畅谈感想。
2.探求新知:切入课文。
3.明确文题;介绍作者;介绍珍珠鸟。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学生接读中间段落。
(2)读完文章之后思考下列问题:
A.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试用“本文讲述了一个
故事”的形式来概括。)
B.珍珠鸟长什么样儿? C.珍珠鸟有什么习性?
二、自解课文,探究学习
(一)小组讨论
请你探究:
① 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 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1.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
2.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3.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4.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5.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6.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二)全班交流
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三)查缺补疑
文章中,还有不能理解的语句吗?
三、自赏课文,归纳积累
1.设计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配乐朗读。2.给文章所描绘“人鸟相依”的这幅画起个名字。
四、从读学写,自练运用。
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看了这幅图片后的感想。并把它整理在自己的随笔本子上。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文章中写珍珠鸟的句子,并谈谈它好在哪里? 2.仿照课文中对珍珠鸟的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珍珠鸟》说课稿
《珍珠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他们深入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珍珠鸟》这篇散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地哲理。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二、说目标、重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还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恰似一颗滚圆的珍珠。因此,学本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设置原因: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培养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重点: 1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鉴赏能力,真正地激起学生心中“爱”的情感。设置原因:A、以朗读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B、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爱意,是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②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涵义。设置原因:本文主体用了很多笔墨来写珍珠鸟,以初中学生的能力层次多半只会停留在“本文是写人与鸟的闲情逸致”上,但本文绝非如此,而是小中见大,由物及人,即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意境相当深远。
二、说教学方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及“读——赏——联——议——悟”的教学组织方式。(1)读: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2)赏:本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学生赏析文章中优美的词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3)联和议:联系现实,拓展课文学习的范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创造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及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片,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并力求做到读、写、说的结合。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四、说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设置原因:A、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生活积累少,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只能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味来切入文本,对作品获得感性的认识。B、学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调集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去亲历再造作者言语表达生动性的过程,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五.说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应的动物图片、以自然音乐为主的背景音乐。设置原因: 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自然的欣赏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便于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六说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情入文
借助多媒体展示“鸟语花香”的境界,以便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品味它与文中'我'那份细腻而纯挚的真情。
1出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只要努力就能顺利完成,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介绍作者(设置原因)冯骥才是现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学生有必要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延伸阅读的习惯。
(二)、初步感知,融情入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2、在文中共出现了几只珍珠鸟?那么详写的又是哪一只呢?
3、假如我从来没有见过珍珠鸟,现在我想去花鸟市场买一对来,请你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到它呢?
4、文中提到的珍珠鸟最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5、文中的鸟巢是怎样?它周围的环境又是怎么样的?请你描述一下。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
(三)、自主探究,各显风采 小小朗读家:请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用 “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教师引导: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其实,只要同学们也善于感悟,勇于表达,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尽情的表达出来。教师适时点拨鼓励,使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流露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
1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2、小小换位家:如果你是小鸟你又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3、小小创意家: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说出理由。师:老师一直都非常喜欢这段文字,总觉得作家在此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至真至纯的画面,让人怦然心动,老师一直想为这幅画取题目,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今天,我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师总结:老师今天真得很有收获,听到这么多富有创意的题目,还有那么多富含哲理的诠释,从同学的发言中,我感到每位同学都对本文,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体会。的确此情此景感人至深,难怪作家会用笔流泻下一时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架起彼此的情感桥梁。知识、概念、内涵在自主探究中生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探究中蕴育。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文本的内涵得以融会贯通。
4、联系现实,让学生体会“尊重、平等、信赖”的主题。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和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平等、尊重、信赖来创造”。此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然后我又播放了伊拉克战争的镜头,让学生谈认识。有的同学谈到人类应该和谐相处、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不能以强凌弱。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初中生活快一年了,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
(五)创作天地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拓展,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题目:1为保护动物写下条标语
2小小创作家:老师想请大家仿这种方式写一句话,把对本文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感受交流一下。出示文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3 “我”和雏鸟的首次见面
(七)作业自选超市:
1.搜集并摘抄含鸟的成语和诗句。2.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出很多美好的画面,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任选一个画下来。3.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吗?喜欢写作的同学把这个故事写下来。4.出一份“人与动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八)、结束语:“保护环境,关爱动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七、板书 信赖
怕人 理性的爱 亲近
美好境界
五、欣赏音乐,情境交融
播放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画面,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进一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使“文情”、“己情”浑然一体。
声明:
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下教师健康幸福,桃李满天下。
第三篇:七年级下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石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关键语句,归纳说出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2.品析、朗读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课文中描写石榴特征的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石榴吗?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读课文,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好的句段。
2.课文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理由。
(如:第六段中“它会笑你呢”,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相照应。第三段末、第六段首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说的是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易,敢于抗争。“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2-5段。
这几段紧扣“最可爱”,依次描摹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以及籽粒,请用具体的语言说出石榴每个阶段的特征。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2、课文中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请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思考:“石榴”与“心脏”有何相同之处?作者为何这样比喻?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作业:说说文中句子的含义
1、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3、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板书设计:
石
榴
爱石榴——“最可爱”
枝叶美:“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画石榴——花朵美:“夏季的心脏”
果实美:“籽粒透明、光嫩,丰腴酸甜” 赞石榴——“喜欢夏天”,“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第二课时
一、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教师补充交代时代背景
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二、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例如(1)“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
特具的形象思维。)
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1)“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2)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第二段,描写石榴的枝于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迁移训练
状物记叙文的特点即以描写 和叙述 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点,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写一篇状物记叙文。要求抓住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事物,进行描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2、《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乡愁”的内蕴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飔(sī)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憩(qì)息
融融
泄(yì)泄
忧戚(qī)蹇(jiǎn)劣
皎(jiǎo)洁
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参考:(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参考: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附:板书设计:
海
燕(郑振铎)
故乡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活动背景 隽妙无比的春景 绝美的海天
外
形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乌黑的小水禽 飞
翔 斜飞隽逸地横掠 隽逸从容地斜掠 憩
息 粗而有致的小黑点 展开双翅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四、布置作业
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3、《白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3.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白鹅”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突破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教学准备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由背诵诗歌导入课文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明确:善叫、颈长、白羽毛、红脚掌、善游泳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诱思导学.梳理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2.出示生字词,请学生认读、理解。3.请学生思考: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
(1)喜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2)“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三、本课小结《白鹅》抓住白鹅的傲慢的特点,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设计参考 高傲:
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 第2课时
一、深入研析,合作探究 1.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1)作者是从白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来写白鹅的高傲,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鹅的叫声,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能从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抓特征对白鹅进行细致观察,并且采用了对比手法。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鲜明地突出白鹅高傲的特征。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换,但要考虑他们是否是同类动物,在“高傲”特点的表现上是否有区别。
2.小组讨论、交流。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说说原因。
(2)你觉得如何才能使你的描写语言更生动? 明确:(1)A、“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生动地写出了狗讨好主人时的样子,可见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白鹅的高傲。
B.“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伺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运用成语和比喻写出了白鹅吃相的高傲。
C.“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窝边伺候。”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白鹅的高傲。
(2)A.细致观察、抓特征描写。
B.运用恰当的成语。
C.运用合适的修辞方法。
3.请学生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最好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1)构思,进行片断描写。(2)读片断,评价。
4.请学生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学生回顾、总结。可能是:(1)观察动物时,可以从它的外形,叫声、步态、吃相等
方面抓特征细致观察。(2)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事物特征。(3)运用成语、修辞等对事物进行生动描写。(4)以后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做关注自然的“有心人”“有情人”。(5)学会了和同学们合作探讨问题。
二、本课小结
课文是作者对在重庆郊外居住时收养的一只白鹅的回忆。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作了生动的描绘;二是叙述了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观察身边的动物,写动物日记。
2.建议学生定期收看《人与自然》节目,写出收看随想。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动物的文章,文字浅显,内容易懂。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少讲,主要通过提出有价值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通过辐射教学,引用三篇相关文章,让学生探究、感悟,使学生扎实地学会了比较手法的运用。再让学生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这样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参考 有贡献
物质是:下蛋
精神上:增添乐趣
4、《鹤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三.德育目标
学习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飞过„„”
1990年著名作曲家解承强将徐秀娟的感人故事谱写成了名为《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改为《丹顶鹤的故事》)的独唱歌曲,经初出茅庐歌手朱哲琴细腻凄美的演唱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震撼,由此荣获青歌赛的亚军,一夜成名唱红了大江南北,打动了无数听众。
赖毛子的故事.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毕业的徐秀娟,就是这位纯美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仙鹤姑娘”。她出生在一个黑龙江扎龙保护区鹤类保护工程师徐铁林的家里。小时候常帮着父亲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丹顶鹤“赖毛子”总是喜欢粘着她,一天,赖毛子被盗猎者突然抓住脖子,徐秀娟听到它凄惨的叫声,与盗猎者展开激烈搏斗,最终让它捡回了一条生命。虽然“赖毛子”就此受伤受了惊吓,对陌生人充满警惕和敌意,可它对为了救它而同样伤得不轻的徐秀娟却更亲热和依恋了„„
1986年大学毕业后,徐秀娟来到南方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这里是保护濒临绝迹的国宝丹顶鹤的一个重要基地。徐秀娟从北方扎龙自然保护区带了两只野性难驯的丹顶鹤赶往盐城。1987年的一天,这两只丹顶鹤又在天黑之时没有按时归巢,因为害怕它们发生意外,徐秀娟在寻找它们的过程中不慎在芦苇沼泽地中殉难。
也许丹顶鹤能与人灵犀相通,令人震惊的是,从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远在北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赖毛子”就变得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一天到晚朝着
南方悲鸣。不久后,含悲而死。
鹤骨笛的故事
父亲将这只痴情丹顶鹤“赖毛子”的遗骨赠送给素有“中国鸟王”美称的文化奇人阎福兴。阎福兴又请著名民乐乐器制作大师常敦明老先生用鹤骨精心制成了鹤骨笛,当阎福兴用鹤骨笛吹奏自己创作的《鹤歌》时,凄美的旋律,催人泪下,一个吹的动情,一个听的感动,不觉间两位艺术家热泪盈眶„„。
不管是在祖国的北方和南方,在鹤类自然保护区内,只要当《鹤歌》音乐响起的时候,就会惊奇地见到远处的10多只丹顶鹤远远地飞来,在他身边翩翩起舞,与《鹤歌》对唱,久久不肯散去,这一幅奇妙美丽的人与鸟类的和谐景观,让人们又一次感到震惊。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立 绮()丽湮()没剽悍()盘旋()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提示: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提示: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
人一种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板书设计:
战斗前
战斗后
一字形飞行一律笔直
护送引吭高鸣架盘旋高空
变换方向旋转腾轻盈上升 远飞如麻雀如蝴蝶像飞蛾小如故 战斗中拧成一团银光闪烁光莹莹耀眼
第一单元作文 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写作要求] 1.仔细观察,描摹事物的特征。
2.学习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3.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注意几点] 1.要选好状写的事物。要触动过自己的感情,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2.确定描写的重点。弄清楚自己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3.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写作指导
一、有关知识
1.“状物”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描绘事物。状物的记叙文,就是写动物,写植物,写实物,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当然,这种记叙文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就是通过描述某物,来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
2.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将物的特征人格化,体现质的特征;
借物抒情——由物的特征引发情思,侧重情感的抒发。3.探究写作方法:
阅读例文,并回答问题。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 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问:这段文字中,作者除了运用了直接描写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使紫藤萝更加形象生动?
问: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从以上例文,可总结出写作方法如下:
了解事物的特征;静动结合;注重顺序;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融情于物,真切感人(结尾托物言志,抒发感情)
二、写作方法指导
1、了解事物的特征。
写作前,我们要对所写的“物”有所了解,否则无从下笔。比如,要我们写“熊猫”这一动物,但我们却从未见过熊猫,它长的什么样子,有哪些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却一无所知,试问又怎能把这篇文章写好呢?要了解所写的“物”,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有关的资料或对具体的“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对于不同的物,我们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特征是事物的特点、个性,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描摹事物只有准确把握其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形象才能具体、逼真。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石榴的热烈、鹅的傲慢、燕子的隽逸,才使得形象更鲜明。要描写好物体的外形大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A、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B、数量:一张、两只、一条等; C、颜色:如红、黄、湖绿等; D、光泽:如亮闪闪、金灿灿等; E、质地:如坚硬、柔软、滑爽等。例:“鸵鸟的羽毛很粗大而且还很密,像是穿着一件羽绒服。它的两个鼻孔长在又扁又长的尖嘴上。在嘴的斜上方有一双嵌在深眼眶里的明亮的大眼睛,这双眼睛黑黑的,眼珠闪烁着亮光,神采奕奕。”
练习:下面的句子在描写外形特征方面,有什么问题。小狗“一身纯白色的皮毛,一对软软的耳朵,长长的尾巴。” 此外还要善于选择描写的角度。一个物体可以分解成许多细小的部分,描写时要根据物体的特点及中心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描写角度,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于动物和植物,两者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观察时,我们要考虑到“物”在某一阶段的特点。如:《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开放的形状那一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文字把荷花开放时的不同特点写了出来。观察植物时,应着重从它的形状、颜色和姿态等方面去抓它的特点。观察动物时,可以从它的外形(头、四肢、眼睛、毛色)、动作(走、跑、飞、爬等)、习性(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进行观察。例如,《翠鸟》一文,作者就是抓住了翠鸟的外形(小巧、美丽,一双红色的小爪,身体各部分羽毛的颜色,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活动(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水面)和习性(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家在陡峭的石壁上),把翠鸟写得活灵活现。
2、动静结合。
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动物是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对于动物,要写好它们的动态,应当仔细描写好它们运动时的各种动作,使用的动词要准确。例如,猴子跳跃,马儿奔跑,鸟儿飞翔等。动词使用恰当,动作描写得传神,能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动物的各种姿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植物,则可以通过它们的某些变化来写出动态。花草树木本身不会动,然而外界事物的运动会促使它们一起“动”起来,如风一吹、人一碰、地一震等都会使本不会动的花草树木跟着动起来。我们要善于把它们这时的动态捕捉住,描写出,这样的描写必然会打动读者。如:“柳树那细细的、柔柔的长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舞动着,真像春姑娘那美丽的秀发啊!”这句中“舞动”一词形象地再现了柳枝随风摆动的动态。这样的描写,使柳树的柔美和勃勃生机跃然纸上。
对于静物,如建筑物、工艺品、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联想,或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这些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或者有生命的东西,写出其动态,同样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如写小闹钟:每天早晨六点它就嘀铃铃地叫起来,好像在喊:“快起来吧,时间到了,再不起来要迟到了。”作者在这里采用联想的手法把小闹钟写“活”了。
如《石榴》一文中,描写石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看见过吗?”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果实的饱满。文中用“忍俊不禁”饱含感情色彩地表现了石榴的自然生长过程,又表现了它美好可爱的形象;用“破口大笑”表现它的爽朗、热情、大方。整句具有鲜活的形象并达到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五、范文分析 大公鸡
放学后,我推开家门,只见爸爸、妈妈从集市上买回来一只大公鸡。它那红红的鸡冠,好像一朵盛开的鸡冠花。眼睛小小的,但闪闪发光,嘴尖而硬,啄起食来“咚咚”响,身上的羽毛像雪一样白,两条腿很粗壮,爪子很锋利。一到吃食的时候,大公鸡就领着“孩子”来了,“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米
粒,而大公鸡在一旁站着,却舍不得吃,它得到一些米粒就“咕咕”地呼唤着母鸡和小鸡来吃。吃完,又领着鸡群去寻找食物。
傍晚,太阳快落山了,大公鸡先让别的鸡进窝,自己守在门口,好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大公鸡睡着时,可爱极了,还呼呼地打呼噜。让别的动物听见都十分害怕,不敢靠近它。
嘿!大公鸡玩耍起来,好潇洒呀!挺起胸,高高地昂起脖子,头上血红的大冠子直颤,深绿色的尾巴翘得老高,一会儿迈着一双黄色有力的大爪子,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地上,眼睛还机灵地瞧着我,真像一个威武的“男子汉”。
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大公鸡就昂起头挺起胸,放开它那洪亮的嗓门“喔喔”地叫着,唤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我。好像在说:“大懒虫,天亮了,快起床上学了。”我一听到它的叫声,就急忙穿上衣服。自从有了这只大公鸡,我每次上学都很准时。每天,我放学回来写完作业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喂大公鸡。抓起一把玉米喂它,它边啄边警觉地抬头张望,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接着爸爸让我切点菜叶拌玉米面喂它,不一会儿它就吃光了。妈妈又切菜叶喂它,它又“咕咕”叫了。大公鸡吃饱后更有精神了,一会儿在地上走,一会儿跳到木板上,还自由地拉起粪便来。妈妈看见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地面给弄脏了,气得大叫:“杀了它吧!”我求情说:“大公鸡这么美丽,别杀别杀,让它和咱一块过个年吧。”爸爸忙说:“咱俩腾出个苹果筐,给它安个家。”于是妈妈也就不嚷着要杀它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我们和大公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从此我每天鸡鸣而起,或出门上学,或帮妈妈干家务活儿。如今大公鸡已成为我的“活时钟”了。春节已经过去,尽管节日宴席上少了一道香喷喷的佳肴,但大公鸡却为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注意事项:
1、文章描写的对象是否明确;
2、是否能抓住对象的特点进行描写;
3、文章语言是否优美
六、帮你积累
(一)描写植物的好词好句
1、经过我的精心照顾,美人蕉的长势越来越旺盛。过了不久,嘿!美人蕉的叶子渐渐地由绿带白,变成了浓绿,浓得几乎要流下来。美人蕉的顶端更增添了异彩,成串的花蕊像蜡烛,像火炬,越长越大,抿嘴欲笑。要开放了,要开放了„„一天早晨,花终于盛开了,那鲜艳的花朵似红莲映水,红得耀眼。微风吹来,片片花瓣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那美呀,简直醉了我的心。
2、水仙花开之时,五六朵小花从花苞里相继跃出,白瓣黄蕊,真像玉盘托着一个金色小碗。
3、水仙那修长的叶儿,娇嫩嫩,湿润润,绿盈盈,仿佛是百花女神发出的春天的令箭。
4、桃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
5、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
6、这棵桃树一人多高,树干透着紫红色,极其光洁,柔软的枝条上,长满了褐色的娇嫩的骨朵儿。
(二)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
1、兔子的耳朵又大又长,只要听见一点轻微的声音,就会“唰”地一下竖起来,灵巧地四面转动,寻找发出声音的地方,直到声音没有了,才恢复常态。
2、小白兔吃饱了的时候,就仨一群俩一伙地在沙地上跑来跑去,像一个个小雪球在滚动。
3、小花猫的脑袋圆圆的,顶着一对尖尖的小耳朵,那大大的绿眼睛瞪得像两盏小绿灯。
4、小花猫早上起来先伸一下懒腰,然后再坐起来,用两只前爪在舌尖上舔一点唾沫,像人一样地洗着脸,再用舌头不停地舔着自己的毛皮,直到有一点光亮为止。
5、小鹦鹉尾巴又细又长,上半截是绿色的,下半截是黑色的。因为它从头顶到翅膀上的羽毛有一条一条的黑斑,像老虎身上的花纹,所以又叫“虎皮鹦鹉”。
6、这种鹦鹉全身羽毛雪白,只是双翅略显金黄色,头上生着金黄灿烂的羽冠。在激动时,它头上的羽冠呈扇形竖立起来,好像是盛开的葵花,因此得名“大葵花鹦鹉”。
7、那条小黑狗,一身乌黑发亮的皮毛,就像黑缎子一般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儿,像4朵梅花;那条撅着的小尾巴,总是悠闲地、不停地摇摆着。
8、那黑狗不吼不叫,像一个很有身份的武士,威严、老练,一动不动蹲在那里,雄纠纠地张开胸脯上绒样的长毛。
5、《鲁迅自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二)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 1.解读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3.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5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
救失。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四、布置作业
作业: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
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2.引导学生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2.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3.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难点
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介绍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几位同学分块试读课文,注意及时指导正音:
慷慨()恫吓()驯()服
耸()听怒不可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工1~3段,注意语调的控制。明确: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象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时的安详神情。
3.默读课文4~21段,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同桌间可相互交流,注意文中交代年龄的词。
三、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布置全班讨论、交流:
①提炼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门~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对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1层(4~8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2层(9~19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3层(20~21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②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对同学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点拨。〗
(四)自主阅读,把握细节
请同学选读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挑选其中的某个或某些细节作简要的分析。
示例:有同学对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较感兴趣,可点拨提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精忠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仅仅是“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吗?
点拨:这些所谓“禁书”正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此外,像《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附文,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第一部分(1~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少年时代的经历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4~8段)8岁一13岁的经历
(二)(9~19段)13岁一16岁的经历
(三)(2~21段)16岁时的经历
板书设计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志向远大
擅长思考
刻苦修身 独立见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品味语言
请同学从文中寻找、品味用得好、有特色的词语,将它们圈起来,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示例:“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
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
〖说明:这一开放性教学板块,旨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倘祥,让学生自由地在“品折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其间要强调师生对话,相机点拨。〗
二、课外练笔
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以第三人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沙年毛泽东小传入
7《第一千个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熟悉文章内容,了解“足球之王”贝利的一些生活经历。
2、体会贝利的父亲在他成长中的巨大作用。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并运用多种手段,共同解疑。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贝利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并透过贝利的成长经历找到自己成长的正确方向,并为之努力。重点:
1、学习文章概括简练生动的叙事的叙事方法,体会选材的典型性。
2、学习在叙事中直抒胸臆,披露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物个性的心理描写方法。难点:
通过贝利的两次经历,体会贝利父亲的伟大。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 介绍球王贝利
(二)掌握的字的读音 滂沱(pāng tuï)
摄影(shâ)
区域(yù)
叠(diã)
拧(níng)皱皱巴巴(zhîu)一拐一拐(guǎi)膝盖(xī)
名誉(yù)堕落(duî)
(三)词语积累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天分:天资。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起来谈论或对待。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轻举妄动: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四)作者简介
球王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他以卓越的球艺、上乘的球德,赢得了“黑色珍珠”的美誉,被推上“足球之王”的宝座。这位世界足球奇才在1956年至1977年的21年足球生涯中,共参加了1366场比赛,射进1281个球,曾在一场比赛中单枪匹马8次攻陷对方城池。直到现在,他创造的连续3年每年进球超过100这一纪录还没有人打破过。
1958年,不足17岁的贝利入选国家队,代表巴西奔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还未成年的贝利不辱使命,为巴西队初捧世界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年贝利共射进66球,成为巴西全国的神射手。后来,贝利又作为国家队主力参加了第七、第八、第九届世界杯赛,为巴西夺得其中两届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巴西队三次夺冠,使金光闪闪的“雷米特杯”永归巴西所有。贝利为此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世界最大的马卡拉纳体育场入口处,人们为贝利建立了最漂亮的人球纪念碑。球王贝利所穿的10号球衣和射进的第1000个球成了巴西的国宝。
贝利是有史以来惟一三次参加世界足球冠军队的球员,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
(五)把握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可集体朗读,第二部分可由教师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读完后分别请同学概括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了解前后两部分内容的联系
球王贝利不仅球艺精湛,而且心理素质良好,为人谦逊,请同学从第一部分里找出相关语句。想一想编者把这两个片断放在一起,有什么深意?从贝利的哪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慈父与恩师”?
(二)本章思路、主旨
本文由“第一千个球”和“慈父与恩师”两部分组成,层次清楚。
本文把这两个片断放在一起,是很有深意的:贝利不仅有出众的球技,而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直到许多年后,贝利向人反省说,当时父亲要是狠狠地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由此可见,贝利的父亲虽然对儿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尊重儿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对贝利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两个小标题划,共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千个球
主要内容是:全世界的球迷都在欢呼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的时候,贝利也为这件事而高兴,为创造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当巴西报纸的头版把贝利进了一千个球和美国宇航员康莱特、比思第二次登上月球的新闻并列刊登时,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想到“不只一次而是两次把人送上月球,比发生在足球场上的任何事当然重要得多”。
第二部分:慈父与恩师
主要内容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了过去,好像朋友之间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从那一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
(四)讨论回答“思考与练习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
(五)心理描写片断训练
请同学阅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第10段,模仿本课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在“这激怒了我”和“我就要跳下去”这两句话后插写合理的心理描写。
8《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对于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哪位同学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简介: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
意义)
二、课前热身:
1.生字:
孤僻pì
腼腆miǎn tiǎn 遏止â 涓涓细流juān 胆怯qiâ 2.形近字:(yí)怡然自得、(tái)抬头、(dài)怠慢 3.成语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怡然自得:形容非常喜悦。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井然有序:形容非常整齐有条理。
大名鼎鼎:名气很大。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提示: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提示: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3、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提示: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4、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并体会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四、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五、作业 1.链接生活
通过课前准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爱因斯坦的事迹,丰富课文内容。
2. 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名言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爱因斯坦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爱因斯坦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爱因斯坦 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爱因斯坦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板书设计
少年爱因斯坦 对音乐早慧 爱独立思考
少年爱因斯坦 有正义感 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
第二单元作文训练:写自传
一、程序设计
(一)、导入:直接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何为自传,自传特点;(8分钟)
(二)、写作指导:结合课文:《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第一千个球》弄清自传写法,归纳要点(20分钟)
(三)、布置练习,采访互动,帮助学生理清自传思路,收集整理素材(10分钟)
(四)、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二、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学习自传的写法,练习自传的写作。
教学重难点:归纳自传的写作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与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久闻实验学校学生大名,今天老师带来一份学学生的习作,请同学们看看,提些建议。(请同学们着重从文章体裁特点方面考虑。)
【学生发言】引导:
1、它是不是自传?那么什么是自传?(出示自传概念)
2、刚才的文章写成了什么体裁的文章?
3、记叙文同自传间是什么关系?(出示包含关系)
如此包含关系决定了二者在写人记事时,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那么自传有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自传特点)(二)明确写法
1、我们明确了自传的概念和特点,那么请以此为标准衡量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几篇是自传?
2、请比较《鲁迅自传》第一段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一至三段
1)这些段落在写作内容上有何共同点?均交代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2)从中你能归纳出自传开头可交代那些内容?
3、那么我们学过的自传都记了些什么事呢?(学生回答)
4、请看《第一千个球》中“观众„„”一段 1)这段写了什么?(概括段意)
2)贝利一生恐怕经历了无数件事情,为什么他单写这一件? 3)从中你能归纳出自传写人记事时选材有何特点?
5、再看《第一千个球》中“次日„„”一段
1)请在段中找出能体现贝利观点的句子。
2)这一句可否删掉?为什么?
3)从中你又能获得自传写作的那些经验?
6、请快速回顾《第一千个球》中“慈父恩师”一部分 1)这部分写了什么?(概括文意)
2)这一部分中贝利和他父亲谁是主角?写父亲冲淡写贝利自己了吗?写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对写贝利自己有何作用?
3)从中你又能获得自传写作的那些经验?
7、请回顾我们学过的《鲁迅自传》、《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两篇自传,它们以什么顺序结构文章?想一想这样安排为什么?这对我们写自传有什么启发?
8、通观这几篇自传,请你看看作者均是如何结尾的?我们的自传又可以怎样结尾?
(三)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理清自传思路,收集整理素材)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四人互相采访。
活动目的:帮助自己理清自传思路,收集整理素材。活动方式:一人负责提问
一人负责记录
一人整理发言
一人接受采访
活动要求: 充分的讲,认真的听。(四)学生展示(五)作业
根据课堂交流的结果, 写一篇自传。
要求:
1、内容真实可信;
2、写出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情趣;
3、500字以上。
9《骆驼寻宝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骆驼形象及作者刻画形象的方法。(重点难点)
②领会童话蕴含的道理。(重点难点)③培养学生想象力。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讨论”“点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骆驼不畏艰险,坚忍不拔,胸怀大众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说说,在你们眼里什么是宝?我提供选择答案:金钱、名誉、亲情、友情、时间、知识,学生回答之后。然后我顺势导入:那么骆驼眼里什么是宝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骆驼一起去寻宝吧!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陈伯吹(1906-1997),现代儿童文学家。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
2、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并按下列要求做好标记 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中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它许多动物,请将它们圈出来。正音:
携(xiã)手 嫉(jí)妒
对峙(zhì)
踽踽(jǔ)独行 淙淙(cïng)
潺潺(chán)
温馨(xīn)
花团锦簇(cù)
三、品读课文 1.精读品析
指导学生阅读骆驼寻宝的段落,搜索骆驼在寻宝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如:“骆驼登场时的形象”、“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体现出来的品质”和“骆驼成功的原因”等。
全班分为四大组,合作讨论各自的问题,然后向老师汇报合作成果。教师也参与其中。
合作成果展示
形 象
艰 险
品 质
原 因 高 大
刺骨的冰凌湖
不畏艰险
坚定的信念 谦 虚
炙热的热风洞
坚忍不拔
顽强的毅力 踏 实
狭窄的夹扁谷
胸怀大众
高尚的目的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 1.研读比较
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体会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急切心情。教师评价后紧接着问: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其他动物寻宝的动机?他们寻宝的结果如何?对表现骆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成果展示:
动机:各怀私心 结果:半途而废 作用:反衬 2.悟读归纳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思考:骆驼寻宝的目的和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时代背景:这篇童话创作于1982年,当时许多人存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然而又流于浮躁,一心想发财,却不肯付出努力,结果一事无成。学生相互交流,再举手发言。合作成果展示:
启示一: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启示二:一个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而要为大多数人更好地活。启示三: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本课总结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三、拓展延伸 1.口头作文
寻宝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作合理想象 2.献计献策
目前我国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沙尘暴不时侵袭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而我们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不时发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以什么实际行动来改变目前这一状况呢?请用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帮助老师描绘一幅美好蓝图。(可参考课前准备的有关治理沙尘暴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师让学生观看课前准备的有关沙尘暴和环境污染的电影片断。学生看完影片后,提出自己的设想。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技巧:衬托手法。
10《地毯下的尘土》
目标解析 知识和能力
1.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如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
3.通过片断练习,发展学生想像力。过程和方法
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是人的美德。教学重点
品析“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节。教学难点
将所悟到的道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一个优秀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你认为拥有哪些美德才是一个有“德”之人呢? 畅所欲言 要点: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诚实、信仰、忠诚„„
2. “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轻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这样,我们的年轻人才能在
健康的土地上成长,沐浴着阳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的《美德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其中有寓言、神话、小说、诗歌,每一篇都在展现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今天,我们将随着这篇课文去参加这美德的聚会,在这里,你不会感到孤独,得到的只有快乐。
朗读、品味,摘记要点,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阅读分析。
二、熟悉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问题:米妮是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内容中找出评价依据学生朗读、勾通、摘录,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条理。示例:“她是个勤劳的孩子,文中第几段这样写道„„她是个诚实的孩子,文中第几段这样写到„„”(估计学生的回答都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2.引导:《陌上桑》一文为了突出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侧面描写,请 同学们回忆。本文在描写米妮这个形象时,也运用了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谈谈正侧面相结合写法的好处。
回忆旧知,背诵相关诗句。勾画、谈体会,分组讨论。
3.课文题目与童话前半部分并没有太多联系,试着换个题目,看 表达效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学生通过变换题目练习,理解课文主要情节是“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因为米妮诚实、善良的美德也主要是从这一情节体现的。
4.引导学生品味“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这一重点。体会作 者运用形象化的心理描写写米妮内心深处的斗争,生动感人。
要点:米妮没有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总是在想着“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作者在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尾用的是惊叹号,这就表明了米妮的内心在进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最终诚实占了上风:“她再也忍不住了,便拿起了扫帚,开始打扫地毯下的尘土。”
三、讨论作品意义
引导:跟米妮相比,我们现在中学生的 讨论发言,力求层次清晰,内容具体。
四、本课小结
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对于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性格是很有好处的,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使用这种方法。这个童话故事的重点是写米妮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节,这是作者精心的设计。在这里,作者不是叙写行动而是描写心理来表现人物。作者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来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的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与星星的爻寸话也写得十分生动感人。问题探究
调查研究内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活动步骤
1.选取几位调查样本(以十名学生为宜)。
2.通过对其本人、同学、父母、老师采访和日常观察了解其性格特点。3.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并作出书面总结。
4.向其父母提出改正其不良性格的合理化建议。5.监督约束其行为,直至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问题探究
我们常说“宽以待人”,我觉得小矮人对米妮太苛刻了,(因为文中说“米妮每天都这样认真地干着”,可小矮人还是不信任她,还要将金币放在“地毯下”),你是怎样理解的? 注意此处写法与《犟龟》有相似之处。各抒己见。(领悟到此处写法与《犟龟》有相似之处,犟龟没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却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只是为了告诉人们“执著追求总有收获”。本文地毯下出现的金币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故事的结尾告诉读者米妮由此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这实际上是在教育小读者要向米妮学习,也要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二、引发想像活动
1、假如米妮上了床就睡着了,难道小矮人就不再报答米妮了吗? 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假若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请你发挥想像,写下下面的情节。按要求进行片断练习。
A.按照人物性格特点支展开情节
B.学习文中心理活动的描写,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C.要有创造性。
3.分组修改,评议。选出优秀片断,全班交流。
三、本课小结
通过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米妮,明白了诚实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应该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并且请同学们通过这次片断训练,逐步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四、板书设计参考 地毯下的尘土 莫德•林赛
各抒己见: 参与想像
小矮人待人是否太苛刻? 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 A苛刻
情节一: 理由:
情节二: B不苛刻 理由: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搜集名人名言“工作篇”,阅读《美德书》中的《麦琪的礼物》。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篇童话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对儿童很有教育意义。应
以此文辐射开来,鼓励学生阅读《美德书》中的其它故事,如《麦琪的礼物》、《美女和野兽》等等,使学生透过这些故事,发现一个人的爱心怎样从爱蜜蜂和小动物开始,到爱家人,爱周围的人,爱整个人类;怎样从幼童的纯真之爱融人到哲人精深博大的深沉之爱中,从此让美德伴随着学生成长。
11《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理出文章结构。3.体会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2.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3.初步掌握运用拟人手法增添文章色彩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含义。
2.培养学生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2.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妙处。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后,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和秋天?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教法:设疑、启发、诱导、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朗读、查资料、讨论、领会、圈点批注、概述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今天我们学习的童话《巨人和孩子》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巨人和孩子》
二、课前检查
1.本文是()国作家()写的一篇()。2.童话有什么特点?(生答后出示小黑板)3.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词
栖()息:停留。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聆()听:恭敬地听。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4.回忆作者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完成)
三、授新课。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理出文章结构。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巨人不在——孩子玩耍————春驻花园 第二部分(3—10):巨人自私——禁孩嬉戏————冬驻花园 第三部分(11—21):巨人省悟——与孩共玩————春回花园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路点拨1)巨人由于自私带来什么后果?
2)孩子到来,花园发生什么变化?
3)哪件事使巨人深受感动,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引生归纳主题:爱心使人欢乐,自私使己痛苦。
3、能力迁移。
例:人们常说“爱心无限”,“爱心千秋”,在爱的蜜缸中长大的你们,也能向爷爷、奶奶,父母、老师亲朋好友表达一点爱心吗?说说你想怎么做。设题意图:考查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点拨:调动自己的体验,做到爱的回报就可以。
参考答案:做卡片,用压岁钱买礼物,打扫一次卫生,做一顿饭等。
四、总结全文
献“爱心”能使自己终生受益,也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师生齐唱《爱的奉献》结束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探究性问题。
课文结尾说:人们看到巨人和孩子们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请想象他们是如何游戏、玩耍的,描述当时 的情景,不超过150字。
剖析:可描写花园如何美丽,也可描写巨人和孩子玩耍的内容。
2、知识拓展
搜集三条赞美胸怀宽广的格言。
3、积累
将文中优美的拟人句抄到摘抄本。
附:板书设计
巨人和孩子 巨人不在 孩子玩耍 春驻花园
巨人自私 禁孩嬉戏 冬驻花园 巨人省悟 与孩共玩 春回花园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教学步骤:
1.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整体分析文章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蟋蟀在时报广场续写(范文)
蟋蟀切斯特唱完了这首告别歌,又为大家脱帽致敬,便带着一个大包准备走。那包里有老鼠塔克送的几块面包,猫儿哈里送的小鱼和马里奥一家人送的食品。切斯特要走了,大家哭红了眼,流了一脸的麻油,还是留不住他。“不好了!”一个好心人急忙跑来了,原来切斯特的乡下的一个好朋友兔子罗特被猎人抓走了,切斯特很恨那个猎人,回乡的念头更坚定了。
切斯特出发了,突然马里奥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书名为《防猎人秘诀》,切斯特谢过马里奥便上路了。
切斯特走进了一片大森林。他停了下来,原来前面有一只梅花鹿被身后追赶着的猎人击中了,他受了伤,躺在了草地上,切斯特不能见死不救,找了一下《防猎人秘诀》,用了一招:调虎离山之计。他用自己创作的迷魂音乐把猎人引开了,又采来一些草药给梅花鹿敷上了,梅花鹿谢过他便介绍说自己叫贝尔,他有一个好伙伴叫贝特,他可以送切斯特一程,切斯特很高兴,他骑上贝特的背,跟贝尔说了声再见就走了。
切斯特和贝特淌过了一个个沼泽地,越过了一座座山岭,他俩互相帮助,经过了无数次磨难,一路上又多交了许多个朋友,终于到了一个小村子里,切斯特
以为到了他们村,便让贝特回去了。
在这里,也就是叫瓦斯的小村子里,切斯特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好朋友们。是呀,这又不是他们村。切斯特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他走错了,切斯特想到这儿住一夜,明早再赶路,可是不幸被两个满脸麻子的人拦住问话了:“你是本地人吗?”“不是。”“你有通行证吗?”“没有。”“你的户口和身份证呢?”“没有。”“你什么都没有?那好,马上给我滚蛋!对!马上!”切斯特被他俩吓得脸色苍白,提起包袱跑开了,差点被人踩死,被车子压死。可怜呀!
他跑着跑着,一则新闻传入他耳中:我村伟大的兔子罗特医生机智地逃出来了!切斯特高兴极了,并断定这就是康涅格州,他便找到了他的好朋友们。大家见切斯特回来了,罗特也逃出来了,真是双喜临门呀!今晚就在一起庆祝,不过,这回可没有着火。最后,切斯特用最美妙的歌声结束了这次欢庆。
5、拓展读本:推荐课后阅读:《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童话卷》。
6.畅所欲言,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7.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附:问题
1.文章第11自然段中:老鼠塔克决心把钱拿出来帮助切斯特,他绝不能让人们说自己是一个小气鬼,塔克拿钱出来就是为了有个好名声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2.这篇童话情节曲折,可有人说有些内容可以去掉。例如:老鼠塔克攒钱的原因和过程。你认为呢?
3.文章第14自然段中:本来是塔克摔倒在火柴盒上引起了火灾,可是为什么蟋蟀切斯特要承担责任?
4.文章第16自然段中:马里奥的妈妈说“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意大利乐曲的蟋蟀绝不可能纵火”。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表述你的见解。
5.文章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切斯特出了名,可他为什么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童话故事接龙》
一、活动目的
“童话故事接龙”趣味性很强,使众多的人接续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多么有趣呀!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创造力,让童话伴着学生成长。
二、活动要求
1、由一位同学设计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其他同学陆续说下去。
2、每个人每次可以说一两句语义完整的话,与前一位同学说的内容相衔接。每个人在接续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前面人的语言环境,还要考虑后面故事的发展问题。
3、语言的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内容是前后关联,情节要逐步深入。
三、实施建议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以给为单位开展活动。
2、由一痊同学事先设计一个大致的故事情节供同学们参考,大家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之后再进行本活动。
四、“童话接龙”素材
1、蟋蟀还乡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蟋蟀在时报》就很有这样的特点。读完这篇童话,你也许会不由得产生许多联想:切斯特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到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跟城里的朋友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附:学生材料一篇 冬 天 里 的 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热神和冷神有了个女儿,叫雪儿。她美丽动人,活泼可爱。众神们把她当作宫中的明珠,无比地疼爱。
在时间的年轮中,雪儿一天天长大了。她厌倦了天宫枯燥无味的生活。渐渐地,她变得忧郁起来。冷神妈妈看着十分着急,于是决定让女儿到凡间去游玩一番。在雪儿临走之前,冷神妈妈再三叮嘱:“雪儿,你在凡间游玩时,遇到了危险,要及时运用法力,还有一定要在春天到来之前回来,否则,我将永远不能见到你!” 雪儿她来到了美丽的百花谷。这里的景色让她欣喜若狂,她不停地蹦跳,唱歌。歌声飞入谷中所有人的耳朵,像磁铁一般吸引住了他们的心,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儿,都跑来看雪儿。小弟弟拉她的手,小妹妹提她的裙子,阿姨为她端来新鲜的水果,雪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幸福。因为冷神妈妈总是冷冰冰的。
从此,雪儿便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她帮阿姨晾洗衣服;干活的叔叔累了,她便为他端来热茶。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位村民。有一次,镇上一个叫豆花的小男孩,由于贪玩从大树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雪儿知道了,十分伤心。忽然她想起地临走时母亲的话。于是雪儿跑到了豆花眼前,嘴里默念咒语,不一会儿,豆花就跟没事一样,又蹦又跳的。从此以后,村民们都认为这是玉皇大帝赐给他们的女儿,所以叫她“神的女儿”。
生活的好景不长。第二年,一场灾难降到了百花谷。百花谷遇到了千年不遇的蝗虫侵袭。铺天盖地的蝗虫,落地成片,飞起遮天,其所到之处,不管庄稼,还是花草,皆一扫而光,甚至连糊窗纸也被他们吃掉,它们还咬破婴儿的耳朵。百花谷陷入了恐慌,村民们被搅得无法生存。
雪儿痛心极了,她爬上山庄出口,顶着蝗虫的叮咬,拦住逃灾的村民:“乡亲们,我们不能扔下百花谷啊!我们不能走,不能被蝗虫打败,我们要联合起来对付蝗虫。”“神的女儿,不要白费心思了,没用的,蝗虫这么厉害,任你有百般本领也斗不过他们,你跟我们一起逃吧!”“我是不会逃的,我是不会扔下这么多亲人独自逃跑的,我要与蝗虫斗到底。”“神的女儿,你这么弱小,怎么斗得过蝗虫,听
叔叔的话,走吧,不要白白送掉了性命。”“不,我不走。”雪儿扔下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话,就向蝗虫最多的地方跑去了。
雪儿闭上双眼,默念咒语。顿时,整个百花谷卷起了一阵暴风雨,雪花像钉子一样砸下来,比蝗虫的来势更加猛烈。不过片刻,地上已积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成千上万的蝗虫在不停地挣扎,雪儿高兴极了,然而,就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时间老人敲响了春天的大钟。冷神妈妈焦急地催促女儿:“爱儿啊,快快收回雪花,回天宫吧!不然你就要变成雪花,化成冰水,永远不能回到妈妈的身旁了。”“妈妈,对不起,女儿不能回去,女儿要保护百花谷,要消灭蝗虫!”“不,女儿,快回来,妈妈不能离开你啊!”冷神妈妈痛心地叫着,可她的话音刚落,阳光老人无情地敲完了冬天时钟的最后一响,一个惊天地的春雷向雪儿迎头劈来,瞬间雪儿化成纷纷飘扬的雪花,然后又融化成凉水流向江河,涌向大海„„
百花谷得救了。可大家却失去了雪儿,冷神妈妈失去了最美丽善良的女儿。从这以后,冷神妈妈每遇电母,就想起春雷,想起失去的女儿,眼泪不停地洒向人间,这就是春天为什么总是下雨的缘故。而每年冬天,雪儿仍不忘人间的灾难,就会变成雪儿,永无止境为人们除灾化难,造福人间。[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童话的确良特点,激发了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第三单元作文训练
[训练目标] 展开想像,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要 求] 1.保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的一致; 2.情节发展要符合原有故事的发展脉络;
3.要有创造性,所续的故事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写作指导] 怎样续写故事?
按照下面故事的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写完整。小猴病了 太阳快要下山了,小猴捧着一个大西瓜,从姥姥家回来了。因为天气 闷热,走到半路,小猴中暑了。正在这时,树林里走出一只小白兔和一只 小狐狸„„
怎样续写这个故事呢?
首先要弄清这个故事的开头写了些什么,接着根据开头的内容展开合 理的想象,然后连贯地把故事写下来。这个故事的开头,讲了小猴在回家的路上得了急病,正在这时,小白兔和小狐狸来了。狐狸和小白兔见小猴病了,他们会怎样做呢?这就是故事要续写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想:1.小兔见小猴病了,连忙背小猴去医院,小猴的病好了,把西瓜送给了小白兔,表示感谢。2.狐狸不但不关心小猴,反而偷吃了他的西瓜,小白兔批评了狐狸,狐狸认识了错误,把小猴送
回了家。3.小兔和狐狸一起把小猴送进医院,凑上两人的零花钱,为小猴付了药费,并把他送回家,小猴用西瓜招待了两位小伙伴。不论故事按照什么情节续编,都要注意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如果是赞扬小白兔,就要突出小白兔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如果想批评狐狸,就要突出狐狸见困难不邦,反而害别人的行为。
总之,一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续编故事,还要注意与开头部分紧密相联,展开想象的部分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整个故事的意思。作文:完成《蟋蟀在时报广场》的续写。
1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的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2)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1、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14《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四、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全诗,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2.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像与联想 过程与方法
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像、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难点
1.领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2.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教学设想
对这首诗不宜讲得过多,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诗意;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人在诗巾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人新课。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因为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二、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三、写作背景。
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同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四、指导朗读。
1.这首涛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
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2.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教师范读、或者放朗诵磁带)。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我的歌啊,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
五、讲解全诗。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可以说,一口气歌唱了五种事物,这五种事物都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明确:都属于一种开始,一种发端,都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这说明诗题中所说“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有什么更为深广的含义? 明确: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
3.诗的第二节揭示了“我”的歌声的内容和来源,请同学们结合我所讲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这种歌声的内容和来源是什么? 明确:“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即诗人来到延安这个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所感受到的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
4.诗的第三节是写自己在这种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感染、熏陶下发生一些大的变化,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写自己的变化,诗人把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在肯定这种变化的同时,其实还是在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诗意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5.怎样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明确:这里将“快乐”中的“我”比作“颤抖”着的“草”,使读者联想到诗人激情的澎湃与跳跃,联想到兴高采烈与兴奋雀跃,十分形象生动。
六、举行班级课堂朗读竞赛,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声歌,在朗读中体会、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参考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纵情欢歌,振起全篇——歌唱什么 放飞歌声,放飞理想——怎样歌唱 极抒衷肠,极抒向往——直抒情怀 16《纸船》 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知道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曾经做过、放过纸船吗?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纸船的诗,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淡忘的的感觉。
2.了解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3.指导阅读,初步感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先自由朗读 第二步:教师范读
完后,让学生谈谈朗读这首诗要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节奏、语调等等)再由学生自由挑选一两句示范朗读。第三步:学生一起朗读 4.赏读美文,体会感情。出示问题:
(1)诗人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创作此诗的,诗中的“我”在放纸船时想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1)这首诗借纸船来寄托诗人的情思,这种写法叫什么?
(2)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请举例说明。
(3)同学们也不妨写一首诗,最好运用这种写法,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你的梦想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前写好的诗再作修改,然后拿上来用投影放出来,并自己朗读。)
口语交际之《沟通: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教案
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家长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甚至矛盾。比如,自己喜欢玩电子游戏而家长不允许,自己不喜欢弹钢琴而家长硬逼着学,自己爱看动画片、家长看电视剧而争抢电视遥控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地和
他们进行一次对话。
实施步骤
1.主动、郑重地和家长商量,约定对话的时间、地点;此前,认真思考分析矛盾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找一找解决的办法。
2.向家长陈述自己对矛盾或问题产生原因的看法,并对如何解决矛盾或问题提出建议。
3.听取家长对矛盾或问题产生原因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并商量、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要求
1.对话开始时要充分肯定家长对自己的教育和关爱。2.听家长的说话时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嘴;加如家长谈话离题或淘淘不绝地讲过没完,要注意捕捉时机把谈话引回到正题。
3.自己说话要得体,要有礼貌;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勇于进行自我批评。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
教学目标
1.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2.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教学重点
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二、内容新授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
A.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情感美
音乐美 B.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
意像美
意境美 C.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
想像美
(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无情即无诗,诗是跳出来的心。诗,首先以情动人,写诗,首先要酝酿感情。
(2)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有了感情是否就能写出美妙的诗句呢? 春 天
春天啊,我赞美你
我赞美你红红的花,我赞美你绿绿的草,我赞美你绵绵的雨,我赞美你蓝蓝的天。迎春花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
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
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
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同样写春天,写热爱春天的内容的诗,都有情感,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足,语言表现力强。所以,情感必须用意象来表达。而有情感无意象的却不能成为诗。)(3)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哪——又有甚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露自述,角度新。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不大引人注意,但纯洁、命澈,自生自灭,在“阳关明媚的清早”,还会“升华起一朵美丽洁白的云。)
(4)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3.学以致用,大胆写作
阅读下边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大屏幕显示)
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
上学后
母爱 长大后
母爱藏在枕头里 枕着它
爱意绵绵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
A.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情感美 音乐美 B.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 意像美 意境美 C.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 想像美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作文练习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真、善、美是人们永远歌颂的主题,借你一双敏锐的慧眼,送你一对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根白发„„,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尽情挥洒诗兴吧!
作文:以《乡愁》一诗为范例,创作小诗一首。
17《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4.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情感与价值
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文章的结构 难点
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
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麻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 新人
教版
三、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思考课后一、二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解题、简介作者。
1)珍珠鸟:原产澳大利亚东部。因羽毛散落许多小白斑点,形似珍珠,故得名。羽毛鲜丽,体形娇小,叫声细柔。
2)介绍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鞭》,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2、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过关练习:
雏(chú)儿 呷(xiā)嘴 瞅(chǒu)眼睑(jiǎn)眸(móu)子 鸟巢(cháo)细腻(nì)垂蔓(màn)
生意葱(cōng)茏(lóng):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着别的颜色,在本文中是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朗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几只鸟?它们是什么关系?
(三只;两只大鸟生了一只可爱的小珍珠鸟。)
2、哪些自然段写大鸟?哪些自然段写小鸟?
(第1-5自然段写大鸟,第6-14自然段写小鸟。)
3、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①大鸟和“我”由怕人到熟悉的过程。②雏鸟和“我”由疏远到亲近的过程。)
4、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我”与珍珠鸟一家三口由陌生、害怕到完全信任的过程。)
三、研讨与赏析:学生自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共同探讨。
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
1、“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
2、珍珠鸟对“我”的这些举动有什么反应?
3、通过"我"与珍珠鸟的接触,"我"的感受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回答:
①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后,"我"是怎样对待它们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明确】: 设置环境 挂鸟笼 盖垂蔓 不加干扰 很少扒开叶蔓去惊动它们
②“我”对珍珠鸟关心爱护,它们跟“我”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怎样,后来又怎样呢?体现这一变化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
A、关系变化:怕人
熟悉 B、有关语句: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格外轻松自在”
“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2、仿照刚才的方法,自读课文6-14自然段,思考回答:
①由于“我”的关心爱护,两只大鸟三个月后,生了一只小珍珠鸟。课文哪些语句写它的漂亮,找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特点? 句子:“红嘴红脚……蓬松的球儿”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小珍珠鸟的特点:又圆又肥
②“我”有些什么举动?请找出相应语句。
(略)
③小珍珠鸟对“我”的举动有什么反应?请找出相应语句。
(略)
3、归纳:
①“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加工鸟笼、营造绿色环境、添食加水、按捺住好奇心不去惊动它。
②由此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爱护动物,富有爱心。③珍珠鸟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明确】:(怕人
渐渐胆大
亲近
完全放心)④通过"我"与珍珠鸟的接触,"我"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⑤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由谈,答案不求一致。)
【明确】: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4、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开头部分要用单独一段介绍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明确】:“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文做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传神的段落,请读给大家听,并从语言、内容和写法方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老师先作示范,再由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表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语言精美,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作者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宽松的环境; ②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
③于诗意的描写中蕴涵耐人寻味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体验、反思、总结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爱护动物或伤害动物的事件,请给大家说说。
2、为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3、总结:(1)、“我”的爱护:提供环境——不去惊动——不去伤害——不去惊扰;鸟的变化:不去惊扰——显得怕人——渐渐胆大——开始亲近——完全信赖。
(2)正是因为有作者的一颗爱心,才会创造出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境界。同学们,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人类不能以地球的主宰自居,因为生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只有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才能创造出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示人与动物相亲和人类残杀动物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 课外练笔(选其一)
①以“信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②《读〈珍珠鸟〉有感》。
③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吗?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4、板书: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附板书:
珍珠鸟
爱心——尊重——宽容 信赖 “我”——————————————→珍珠鸟
←——————————————
爱人←亲人 ←近人 ← 怕人
创造美好境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已初次接触课文,今天,让我们与珍珠鸟作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出示珍珠鸟的图片)
二、品赏课文: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为什么喜欢的理由。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鸟美、文美、情美……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重点品味:
1、品味对鸟珍珠鸟的动作描写是怎样的准确。(出示幻灯片,指名选择,并用表演来说明原因。)幻灯练习:
(1)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
出来。(伸
钻
探)(2)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拉
挤
扒)
2、品味、分析、朗读片断。(出示小黑板)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让我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鸟儿的外形特征的?说说从几方面来介绍。(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划出珍珠鸟的外形。)
3、仿说练习。瞧,多么
,像。
4、朗读品味第8段。
如何才能读出小珍珠鸟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情态?应该在哪些字词上读重音,以什么语气来读。(指名说,试读,范读,齐读)
5、想象写作:
“大鸟生气地叫一声”,大鸟会对小鸟讲些什么呢?小鸟又会如何对答呢?请大家展开想象,写一则大鸟与小鸟的对话。
6、神态描写的表演及朗读。(11段、12段)
由一位学生朗读,两位学生表演,表演小鸟者要求演出“挨”、“蹦”、“俯”、“偏脸瞧”……等动作、神态。(课前准备图片珍珠鸟)
7、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1)谈谈学后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理想中的美好的境界是怎样的?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如家庭中,班级里,朋友间,社会生活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等等。2)齐读,感受。(幻灯出示)
8、课外材料补充,阅读《麻雀的心》(附材料)
四、课时小结: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则《珍珠鸟》的读后感或小评论。(参考资料)
2、把《珍珠鸟》改写成一首诗歌。3 以小珍珠鸟的口吻介绍这段经历。4 写一篇“你与小动物的故事”。
麻
雀的心
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清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子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升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
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篷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它矍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管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草摇来摇去,加上母麻雀的体重,晃得更厉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叶上,一时之间,芒草堆中东倒西歪,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显然是给它们加油打气,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哗然而起,再飞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风猛烈的芒草叶尖。
这样经过了好几次,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带大家飞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阵,突然欢呼一声,往相思林的方向飞去。
看麻雀飞远,我才发现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了,在刚刚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听懂了麻雀的心。
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地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意罢了。
这样的发现使我忍不住动容,知悉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人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思考
1、阅读了这篇文章,你能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吗?
2、学习了以上两篇文章,今后你会如何对待小动物?如何对待他人?
一、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县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二、读《〈珍珠鸟〉随笔》(张华民)(节选)
真好!冯骥才先生送给读者的散文《珍珠鸟》,其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恰似一颗滚圆的珍珠。在鸟的世界里,已没有顽劣的弹弓和狰狞的枪口;在人的视野中也没有了可供愉悦的小玩物。当我们目睹小珍珠鸟伏眠于“我”的肩头时,读者的心灵进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人与鸟相 5 依相赖,和谐自然。人与鸟像是一支动人乐曲中不停跳动的音符,像是一幅美好图画中闪光的色彩。这境界是和谐的极致。
《珍珠鸟》着意描摹了生活,作家在所描写的现实生活中又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因此这篇生动隽永的散文便蕴含了很强的寓意。
行文至此,笔尖一动,流泻下一点感受:哲理,可以把文章感情升华到新的境界。
三、(其它)(节选)
“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尾一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画出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状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银灰色的眼睑、红颜色的小脚、毛茸茸的身体,一个自然界的尤物,竟会安然地睡在人的肩头,完全不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似乎人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
教学后记: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马》教案
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布封,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难点: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①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二、走近布封
请一学生介绍布封,也可以屏显简介。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三、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②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2.整体感知:
读完诗歌之后,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②马原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学生讨论,讨论明确:
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
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④ “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讨论明确:是“侮辱”,因为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
⑤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2.赏读品味:
请同学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并加以赏读品味,特别要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的语句。
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明确: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3.请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并在班级交流。
三、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你认为人工与天然究竟哪种更美?(可不局限于有关马的探讨。)②在你看来,家马的驯良是天性的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③ 在你看来,我们该不该驯化动物呢?
④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可各抒己见,可从不同的角度评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五、布置作业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段),并写好自己的感受。
②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并作读书摘记。③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