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案例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案例
新疆兵团第五师89团小学 四年级 韩军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那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黑板:a+b=b+a(a+b)+c=a+(b+c)
2、师:我们学习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3、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有一些新的运算定律,让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讲授新知
(一)例1:主题图引入,阅读已知条件:四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种树,2人负责浇水。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负责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负责浇水的一共多少人?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负责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100(人)
25×4=100(人)
(2)负责浇水的一共多少人? 2×5=10(人)5×2=10(人)
师: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公式表示出来吗? 4×25=25×4
2×5=5×2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师: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师:你们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字母表示:a×b=b×a 师: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
学: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二)例2:主题图阅读已知条件:四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师:你能用不同的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列示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生:交流汇报
算式一:(25×5)×2
算式二: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3、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用字母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三)比较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
提问: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a+b=b+a
(a+b)+c=a+(b+c)a×b=b×a
(a×b)×c= a×(b×c)第一组:交换算式中两个数的位置,他们的结果不变。
第二组:先算前两项和先算后两项不影响它们的运算结果。(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先填空,再看看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5×16=16×□
乘法交换律 5×(14×9)=(5×□)× □
乘法结合律
6×13×5 =13×(□×□)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看后最后一组,前面的算式和后面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我们学习运算定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2、口算练习,渗透简算方法 5×2
25×4
125×8 35×2
25×8
125×16 45×2
25×28
125×64 提示: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例: 35×2
=7×5×2
=7×(5×2)
=7×10
=70 你知道在这里计算的时候应用了什么定律吗?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计算其他组的算式?
3、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 23×15×2 5×37×2 125×(8×53)
24×25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25×10(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二篇: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它们来进行简便运算。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可以来口算,乘法交换律可用来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
3.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知道乘法交换律可用于乘法的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探索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难:会对一些题进行拆、组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来进行简便算。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28×16×45 23×(52×34)=448×45 =23×168 =20160 =40664(用意:让学生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并复习有小括号的运算,因为这节课主要讲乘法结合律,用到乘法,大多数题带小括号,复习前面的旧知防止在新课中出现错误。)
学生做完,提示在乘法算式中,不带括号的,谁在前面先算谁,而带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讲授新课
1.用实例引出新课
我的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想让咱班同学帮忙解决,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出示问题:用了几个小正方块?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问不同做法的同学,共有多少种做法?然后老师出示自己的做法,并引导学生从上面看;从前面看得出的算式。
(3×5)×4 3×(5×4)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老师再举出例子,来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针对不同错误纠错,再完善学生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取名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课本第45页的“试一试”
先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提问:这里的数字有什么特征,你有什么体会?学生:“25×4=100,125×8=1000”应用乘法结合律会使计算简便。学生板演,下面的,老师巡视,然后学生反馈结果,呈现正确的板演过程,针对不同错误纠错,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3.出示一些例子:4×5=5×4 12×10=10×12,让学生自己举例,发现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照着前面的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学生总结,老师完善。呈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称为: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问:乘法交换律可用在哪?有什么好处?
(可用于简便运算,使运算简便,可用于验证乘法算式。)4.出示练习题,巩固新知(出一些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混用的习题)
5.拓展题 如25×16 看到25想到和4相乘,而16恰好是4×4再比如125×88看到125想到和8相乘,而88=8×11 提示:一定要记住5×2=10 25×4=100 125×8=1000 如果两个数相乘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那么就先把这两个数相乘,有些题要用乘法拆开。
三.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题
四.小结 回顾这节课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在利用新规律时要注意什么?
第三篇:《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 25×4 25×8 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 2,看到“25”想到 4或8,看到“125”想到 8 ;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
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4、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了几个正方体?
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反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从上面看,每一层有3×5个,有4层,共有(3×5)×4个。从前面看,每一层有5×4个,有3层,共有3×(5×4)个。3.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师:刚才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他们有什么异同。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相同:
(1)两个算式的积相同。(2)两个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不同:
(1)算式中括号的位置不同。(2)他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师:谁来具体说说他们各自的运算顺序?
(3×5)×4先算括号里的3×5,再用它们的积乘4; 3×(5×4)先算括号里的5×4,再用5×4的积乘3。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虽然不同,但他们的计算结果却相同,你能仿照他的形式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指名学生举例,并集体计算结果是否相等。同桌互相举例。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举例与计算,你发现什么?
小结: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a×b)×c=a×(b×c)
师:乘法结合律不仅适用于整数范围,而且还适用于小数、分数的乘法计算中的。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87×5)×2=870和87×(5×2)=87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师:像这样在连乘的算式中,在计算时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相乘得整
十、整百、整千甚至整万的数,再去乘剩下的数,可以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2、练习:P46“试一试”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探索乘法交换律
1、让学生自习P46“试一试”的第2题。
2、学生汇报。
3、学生举例验证。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4、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5、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总结出自学的方法。
(七)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八)作业:自学课本第47页的“你知道吗?”
(九)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3×4)×5=3×(5×4)4×5=5×4 12×10=10×12(a×b)× c=a×(b× c)
a×b=b×a 4
第四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单位:许家台小学 教师:孙继军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第五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四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翟孟鲲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35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
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提问
1)联系生活
1.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2)提出问题
1.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追问】你能利用这些信息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
学情预估1:每组有几个人?
学情预估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估3: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估4:每组要种几棵树? 学情预估5: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情预估6:一共要种多少课树?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自主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定律
1)解决问题 1.我们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解决,每组有几个人?
2.解决了加法问题,我们来解决乘法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学情预估1:4×25(还有没有不同的算式?)学情预估2:25×4 3.这两个算式都对吗?分别计算它们的结果。
4.【追问】它们的结果相等吗?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5.谁还能举出同样的例子? 2)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2.谁来给这个规律取个名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3.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发现了什么? 3)建立乘法交换律的模型
1.用你喜欢的两个字母表示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2.请你在草稿本上做一做“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每组要种几棵树?”这两个题目。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一下。4)探究乘法结合律
1.现在增加难度,来算一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谁会列算式?并说一说你的思路。学情预估1:我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所以算式为(25×5)×2。学情预估2:我先算一组要几桶水,所以算式为25×(5×2)。2.观察并计算,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你更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4.你能举出同样的例子吗?
5.【追问】观察这几个算式,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6.请你来说一说你同桌发现的规律,能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字吗? 【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7.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5)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模型
1.用你喜欢的两个字母表示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2.用乘法结合律算一算“一共要种多少课树?”,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算得快,谁的方法更简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运算规律,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利用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体会简便运算
1)基础题
1.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126
× 7
×16
× 37
————
————
—————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2)综合题
1.每瓶2元。买这些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拓展题 1.不计算,写出得数。
16×6×5×5
25×7×4×3
25×125×16 【设计意图:加深难度,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寻找简便方法】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1)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妙用? 2)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你的同学?
八、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a×b)×c=a×(b×c)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