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类科技类文章在高考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理思路
明内容
析句子
——如何做好现代文客观题
论述类科技类文章在高考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只是在具体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或不能理解今年来选项设计的一些方式,常常出现大比例错误的现象。今年来出现了许多对高考题的分析,这些分析有的细致入微,对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审题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有一些分析比较笼统,学生看了答案也还是不太了解。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科技文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审题技巧的。
这几年我一直和学生同时做题,期间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许多杂志报刊上讲的方法属于理想化的方法,不实用。也摸索出了一些我认为比较管用的技巧(只能说是技,不能说是道。道是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具体说来两大类:一是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要总结出设计选项的技巧(技巧里有推理,这是一种能力,是道,不是技)。我想以2010年的各省市高考试题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最关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这里面包括两大内容:一是本文的主旨或主要思想主要观点;二是文章的思路,即如何把文章的思想一步一步阐发出来。比如2010年安徽卷的社科类文章《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如果对文章的思路有清晰的了解,就能快速(考场上时间很重要)做好这文章后面的3道选择题。原文思路如下:
1、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2、原本逐渐成为传统,这样传统具有了相对于原本的自主性。
3、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形成过程之所以造成远离原本的原因。本文思路也可以简化成这样:原本——解释——传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原本如何成为传统的过程和原因。
初读达到这个效果再做下面的三道题就很好做了。原题如下: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B.原本是原初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做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C.过去时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判和解释。明白了文章的思路,有些题就很好做了。第一题一下就看出来了,原本是始发言行,或者说,始发言行是原本的本质。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就只有A项了。第二题也是这样。从原文的思路和内容来看,原本成为传统的原因就是解释,而D项说的是传统的特点,当然不属于“传统远离原本”原因,因此选D.理解文章思路是正确选择的基础,选择题如孪生兄弟,没有辨别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同样也不能正确选择。这时候就需要了解一些设计选项的技巧和推理能力。懂得一些技巧也有助于推理能力的提高。
推理能力关键表现在准确理解句子的能力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句子的作用上。论述了类文章里更多的是要求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含义。只是这样的题太需要学生推理能力了。平常我们提到议论类文章的选择辨析时,总要讲一些口诀,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移花接木、强加因果等,这些口诀对于准确选择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些只是技巧,关键时刻还是靠理性的分析。比如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的)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对海南卷的D项和山东卷A项的理解就不是简单的懂点技巧就能解决。海南卷原文表述如下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从原文来看,D项“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段文字是有问题的。“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和前面句子连起来表述也是有问题的。分析如下。从“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可推出文人写碑成风的时候,匠人仍然写碑。“文人写碑成风”并不意味着匠人就不写碑了。联系“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可以推出唐人碑版有匠人写的,也有文人写的;可能代表唐人的最高水平,也可能不代表唐人的最高水平。所以“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有问题。从选项“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这句话来看“它们”应该是指本选项前面句子的唐人碑版,从选项这话来推,唐人碑版只是皇帝大官写的。而从文章来看,唐人碑版不仅仅只是皇帝大官所写,还有匠人写的,选项“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的话语缩小了原文的范围。这样看来,D项存在两个问题,不符合原文内容。
这里的推理就不是简单的记几个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等几个概念式概括能够解决的,需要的是对语言语句包含信息的准确理解。这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比如2010年四川卷
书画的装裱
书画的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由于当时是装裱技术的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装裱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 轴和 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对的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表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袁第认为:绢比纸耐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摩擦容易,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装裱和风格,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裱工精佳,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5、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B、《装裱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B、讲求放燥与讲求放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第5题的A项 再看下面一题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0山东卷)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这个题在原文的阅读区间在原文第一段,如下: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这题《山西高考方案解读》(山西省高考命题研究组编)第7页有分析: 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因此,A项正确。
上海《语文学习》(2010年增刊)第120页对该题也有分析:
本题是对“人生的境界”的理解,A项表示的是人生境界分类的角度,不是对“人生境界”的理解。B项“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四个层次”,说法显然太绝对了,原文应是“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是不当的,人生境界与人生阶段不是清晰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交织”的。参考答案 C 两本资料的分析不一样,答案也不一样。后来又查了其他资料,答案也是C项。但网上查到答案却又全是A项,解析和上面《山西高考方案解读》一样。
我认为《语文学习》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对其对A项的分析不太认同。从原文“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来看,“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是指人生境界不同层次划分的三个角度,有年龄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