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6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1、什么是职业
美国著名职业学家萨斯认为,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得经常性的稳定的收入而从事的连续性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活动,并由此决定了从事该项活动的人的社会地位。日本就业问题专家保谷元朗也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的统一体。
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人们与社会进行交往的一种主要的渠道。在交往中必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于是如何调节职业交往中的矛盾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就需要用道德和法律来调节。
2、什么是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要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3、职业生活中的法律
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1、什么是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亦称热爱本职。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如:劳模李素丽。
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目前,敬业包含两层涵义:一为谋生敬业。这种敬业道德因素较少,个人利益色彩增加;二为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才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
爱岗与敬业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2、爱岗敬业要求每个人干一行爱一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为更好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了条件。这一改革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要求的爱岗敬业并不矛盾。
首先,提倡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并不是要求人们终身只能干“一”行,爱“一”行,也不排斥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求职者是不是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
另外,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理想职业人必定是少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那么你就很难干好工作,很难做到爱岗敬业。
3、如何做到爱岗敬业
首先,要正确处理职业理想和理想职业的关系。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再次,要正确处理选择职业与个人自身条件的关系。最后,要正确处理所从事职业与物质利益的关系。4、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每个岗位上的事情都将办得非常出色,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二)诚实守信 1、什么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是真实不欺,”信”也是真实不欺。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2、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原则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他们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起码要求。曾子以信教子,商鞅立木树信,就是诚实守信的好榜样。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基本准则。诚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讲信誉、守信用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说话不算数,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再没有号召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3、诚实守信是每一个行业树立形象的根本。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企业形象。所谓信誉,是由信用和名誉合成的。信用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可信,名誉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名声和荣誉。职业信誉是职业信用和名誉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4、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守信 首先,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其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再次,实事求是,不讲假话。最后,提高技能创造名牌产品。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办事公道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基础。
1、办事公道的含义:
所谓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今天所讲的公正,其含义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按个人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公平地分配劳动报酬和社会财富;
第二、人们获得权力的机会是平等的,即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去竞争; 第三、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娱乐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 第四、人们在职业岗位,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有安全保障; 第五、人们有言论自由,迁居自由和行政自由; 第六、人们有实现个人的价值,达到个人理想的权利。2、怎样才能做到办事公道 首先,要热爱真理,追求正义。其次,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再次,要不谋私利,反腐倡廉。
另次,要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各种权势。最后,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1、服务群众的含义
所谓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服务群众指出了我们的职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了我们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指出了我们应当依靠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乐群众所乐。要掌握服务群众的含义,应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服务群众是对各级领导及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的一种要求。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服务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服务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以往私有制社会职业道德的根本分水岭。
其次,服务群众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从业人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既是为别人服务的主体,又是别人服务的对象。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人职业服务,同时又承担着为他人做出职业服务的义务。因此,服务群众做为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对领导及公务员的要求,而且是对所有从业者的要求。
2、怎样做到服务群众。首先,要树立服务群众的观念。其次,要做到真心待群众。再次,要尊重群众。
最后,做每件事都要方便群众。
(五)奉献社会 1、奉献社会的含义
奉献社会,就是全心全意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高体现。所谓奉献,就是不期望等价的回报和酬劳,而愿意为他人、为社会或为真理、为正义献出自己的力量,包括宝贵的生命。奉献社会不仅有明确的信念,而且有崇高的行动。如在国家贸易部表彰的十大劳动模范中,黑龙江鸡西市浸油厂的工人王乙;西藏阿里地区书记孔繁森、被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授名为“新时期英雄战士”的李向群。
2、奉献社会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奉献社会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统一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且无私奉献精神是可以与市场经济共存的,它是从精神动力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私奉献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被赋予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与奉献社会精神是一致的。其次,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具有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因素。再次,无私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统一的。3、奉献社会精神对于纠正社会不良倾向的作用。
第一,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抑制极端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第二,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弥补市场经济力不能及之处。
第三,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营造互助友爱、安定和谐的社会风气。4、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
奉献社会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融在一生事业中的高尚人格。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四项规范相比较,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基础要求,是首先应当做到的。做不到这两项要求,就很难做好工作。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比前两项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做基础。奉献社会,则是这五项要求中最高的境界。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心为社会做奉献的境界,他工作就必然能做得很好,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三、职业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劳动法的基本知识
1、劳动法的概述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虽然直到1994年才制定《劳动法》,但自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立法实践中,一直把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关系。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这表明:(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中,仅限于下列劳动者——工勤人员、企业化事业单位的非工勤人员、其他通过聘用合同与上述主体确立劳动关系的人员。(3)公务员、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佣人、民办非企业等的劳动关系,不归劳动法调整,其分别归公务员法、农业法、军事法、民法调整或是暂未列入法规的新生主体。由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目前,许多地方法已对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作出了突破性的规定。
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存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具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管理机关、工会、劳动服务机构等,其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体。
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主要有:(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依法参加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9)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的劳动义务主要有:劳动者应按时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保守国家秘密和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最低就业年龄规定为:除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招用未满16周岁的公民为文艺工作者、运动员和艺徒以外,任何单位都不得与未满16周岁的公民发生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使用和管理劳动者并付给其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的权利主要有:(1)招工权,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需要招用职工的权利;(2)用人权,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使用和管理劳动者的权利;(3)奖惩权,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和本单位的劳动纪律,决定对职工奖惩的权利;(4)分配权,是用人单位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决定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权利。用人单位对职工的义务主要包括:(1)付酬;(2)安全卫生义务;(3)以保险、福利等方式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4)培训的义务;(5)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义务。
2、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它的特征是:(1)劳动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2)劳动合同内容是明确双方当事人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违反合同的责任;(3)劳动合同标的是劳动行为;(4)劳动合同是诺成的、有偿的双务合同;(5)劳动合同是双方当事人达成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按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
A、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合法原则
(1)劳动合同的主体合法。
即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劳动者应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是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或核准登记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具有用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我国有关劳动法规对劳动合同主体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规定:
(2)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
①必备条款。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第一,劳动合同期限;第二,工作内容;第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第四,劳动报酬;第五,劳动纪律;第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第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②可备条款。第一,试用期条款。第二,保守商业秘密和有技术秘密条款。第三,禁止同业竞争条款。其他可备条款还有第二职业条款,违约金和赔偿金条款、补充保险、福利条款等。
除以上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外,我国劳动法还规定了禁止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条款,即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对违反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
(3)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和形式合法。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未经双方协商一致、强迫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形式依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平等是指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自愿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及其合同内容的达成,完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示,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对方,也不允许第三者非法干预;协商一致是指经过双方当事人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劳动合同。
B、劳动合同的履行
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所应承担的合同义务的行为。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C、劳动合同的效力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其生效时间始于合同签订之日。劳动合同订立后,需要鉴证或公证的,其生效时间始于鉴证或公证之日。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
D、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所做的修改或增删。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双方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劳动合同期满之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②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④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二种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有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第三种情况,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但是,用人单位依据上述规定裁减人员,在6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①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②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③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④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的。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第二种情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①在试用期内的;②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③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即行终止:①劳动合同期限届满;②企业宣告破产或依法被撤销;③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④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E、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责任
1、用人单位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应分别不同情况,按下列标准,发给劳动者一次性的经济补偿金:
①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②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与低于部分25%的经济补偿金。
③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④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的补偿金,同时还应当发给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当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⑤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的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⑥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⑦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⑧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经 济补偿金数额的50%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2、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赔偿。劳动者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F、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1、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1)因用人单位原因造成劳动合同无效及用人单位违法或违约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包括:
①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②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③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④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有上述情形之一,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按下列规定予以赔偿:①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②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一般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比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赔偿劳动者合同无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③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④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⑤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⑥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3)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①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②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③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④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⑤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2、劳动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1)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2)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3)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
3、连带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也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连带赔偿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向原用人单位赔偿的损失包括:(1)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因获取商业秘密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力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律师或其他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117号令)第6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负责调解本企业内部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行政代表和企业工会委员会代表组成。县、市、市辖区设立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也负担着处理劳动争议的任务。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进行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予以受理。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劳动争议处理应遵循一些重要原则: A、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原则。
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和劳动争议当事人,必须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协商、依法解决劳动争议。要查清事实,首先,当事人应积极就自己的主张和请求提出证据;其次,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应及时调查取证,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查清事实的目的。依法处理争议,就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和权利、义务要求去解决争议,同时要掌握好依法的顺序,即:有法律依法律,没有法律依法规,没有法规依规章,没有规章依政策。另外处理劳动争议还可以依据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以及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的企业规章。
B、当事人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虽然在其劳动关系中,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不管用人单位大小如何,也不管职工一方职位高低,双方的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适用法律时不能因人而异,不能因为某单位是重点企业,或者是当地创利创汇大户,而对其侵害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进行袒护。
C、着重调解劳动争议原则。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重视调解方式,调解既是一道专门程序,也是仲裁与审判程序中的重要方法。着重调解原则,首先是有利于增加当事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相互支持和配合;其次是可以简化程序,有利于及时、彻底地处理劳动争议。实行着重调解的原则应注意:一是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当事人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否则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三种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进行调解必须是当事人真正自愿和解和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不得对争议案件强行调解,也不得采取强迫或变相强迫的方法进行调解。二是必须坚持合法、公正原则。调解是建立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达成和解协议,并不是无原则地进行的。三是必须与及时裁决或及时判决结合起来。对于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不应久调不决,以免拖延时日,有损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D、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
首先,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及时协商或及时申请调解以至申请仲裁,避免超过仲裁申请时效,丧失申请仲裁的权利。其次,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受理案件后,应当在法定结案期限内,尽快处理完毕。劳动争议往往涉及到当事人尤其是职工一方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势必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甚至使矛盾激化。因此有关劳动争议法规对争议处理规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免“案无定日”、久拖不决的现象。其三,对处理结果,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或决定的,要及时采取申请强制执行等措施,以保证案件的顺利处理和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E、基层解决争议原则。劳动争议案件应主要由企业设立的调解委员会和当地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解决。向法院起诉,也是按法定管辖权由当地基层法院受理。基层解决原则,方便当事人参加调解、仲裁和诉讼活动,有利于争议的及时处理和法律文书的送达与执行,有利于就地调查,查明事实真相。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略讲)
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罗文中尉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完成送信任务的故事,体现了作为一名军人忠诚、敬业、服从命令的高尚品质,而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员也应该对企业表现出敬业与服从命令。
其实细细想来每一份工作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就应该本着“努力、努力、再努力,实践、实践、再实践”的精神,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因为干一项事业,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难入佳境,难出成绩。而且,往往事业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没有使命之感,没有敬业之心,就没有锐意进取的勇气,知识就只是摆设,终不能转化为能力和成绩,要干就要干好,我想以后我一定会经常有这句话勉励自己。正如《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所讲:“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其次,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对待自己的老板,也应该向罗文学习。那我们该向罗文学习什么呢?摆在第一位的是忠诚,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如果罗文不是对自己的国家忠诚的话,他应该可以把信交给西班牙而获取很高的报酬吧?当然,如果他不够忠诚的话,他的上级也不会这么信任他,把这封重要的信件交给他了。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或许会迷失方向,在困难的面前,我们或许会动摇自己的决心,这就需要不断调整、挑战、战胜自己,要有罗文送信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择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课题。人的一生与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生活不管从时间跨度上,还是活动内涵上都是人生活的主体,在人的生命中占据核心位置。一个人总希望工作顺利、事业发展、生活幸福,但能否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往往决定于关键的几步。从某些意义上说职业选择就是选择将来、选择人生。
由此可见,职业活动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就人的一生而言,从事职业的时间是创业、立业,体现价值,奉献社会的“最宝贵时期”,其效果如何,关键又取决于前期的准备。因此,要使自己一生的职业活动过得辉煌,职业的准备、选择、实践是关键。
(一)择业的多样性和职业价值观的调适
1、择业的多样性
择业问题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的择业倾向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改变,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1)多元价值取向
在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个体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氛围,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在择业时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 第一,奉献社会
根据社会的需求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一些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的择业取向。这些学生多是选择去农村、去边疆、去基层单位;如有的大学生选择了地质勘探队,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地为祖国寻找宝藏;有的大学生志愿为边疆建设奉献青春,积极报名援藏;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留城市回农村,立志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这些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把自我与社会、他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才有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战胜自我,寻求到真正的幸福。尽管目前他们在大学生中仍然只占少数,但他们才是时代的骄傲。
第二,实现专业理想
经历了“四年寒窗”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能够运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对口”的择业指导思想已经打破,仍然有一些在学习上比较拔尖的高材生,常常把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标准。当一些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流,涌向金融、外贸等单位时,他们不为所动。他们目标明确,追求执着,把实现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把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三,追求舒适安定
将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满足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以工作任务轻松,工作稳定,环境舒适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比较注重物质利益。目前,持这种择业取向的学生为数不少。在这些学生看来,利用自己的知识,凭借自身的能力,获得舒适的生活,这就是社会对自我价值的承认,职业无非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四,追随大流行情
有些大学生没有自己明确的择业目标,只是盲目地跟随大流。这些人比较幼稚,如同当时奉父母之命来大学读书,在择业时依旧没能摆脱依赖别人的倾向,面对自主选择,反而无所适从。自己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缺乏思想准备,往往跟随同学,缺少主见。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在择业的过程中屡次受挫,丧失了信心,只求能落实一个工作单位就心满意足了。(2)主体意识增强
在“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下,大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等待用人单位前来挑选,而是强调主动出击,寻求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单位,他们在职业选择中也更加注重追求自我发展,满足自我需求,追求自我价值。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
第一,学习“自我推销”
大学生手持自荐材料,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去联系就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择业机制改变传递给大学生的压力和危机感,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主体意识增强。为了寻找到理想的职业,大学生主动地学习“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技巧,将千姿百态的自荐信纷纷寄往用人单位,并不厌其烦地登门参加面试。有的学生已经联系好了几个单位,但听到有自己意想中单位的招聘信息,还是不肯错过一次机会。
第二,体现个人意愿
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重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性格特点,有时甚至超过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关心,不少学生把择业看成是第二次专业的选择。某重点高校对研究生作的问卷调查反映,只有20.2%的人把“专业对口”作为考虑毕业取向的先决条件。研究生尚且如此,何况是本科生。有些学生为了使职业性质符合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对工作单位的其他条件可以降低要求。
第三,着眼自身发展
许多学生在选择单位时,把自己就业后的发展机会看得很重要,如自己有没有进修深造的机会,能不能独立负责,是不是可以丰富自己的职业经历。
大学生择业中的主体意识的增强,是一种择业的积极姿态,但能不能把个人的需求融入社会的需求,将是问题的关键。
(3)功利意识明显
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必然会回应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活动中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第一,重视物质利益
大学生在择业中关心得最多的问题是工资的高低和待遇的好坏。涌向效益好的单位,寻找收入高的工作形成一种时尚。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报酬高,不管工作性质如何,职业声望怎样,都可以接受。择业中重视物质利益的取向还表现在向往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对来自内地和农村的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数据反映,毕业后择业意向选择沿海城市的人数占90.7%,选择家乡中小城镇的占7;4%,而愿意回农村老家的只有1.9%。尽管选择大城市的学生有希望找到对口专业工作的理由;但主要的吸引力是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
第二,采取短期行为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采取利用“跳板”过渡的手段,把第一次职业选择作为积蓄能量、向最终目标逼近的临时落脚点。有些学生直言不讳,只要有更符合自己意愿的单位聘用,随时准备“跳槽”。因此,大部分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时,对规定服务期的长短十分敏感。在被问到“服务期还未满,另有单位以优厚的待遇聘用你,你抱什么态度时”,91.3%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子“跳槽”,其中有27.2%的学生表示,宁愿付违约金,也要调单位;由此可见,“选择单位,服务终身”的观念已经非常淡薄。
2、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3、现代择业与职业规划 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定向
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并不喜欢的岗位,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紧缺的、急需的或有发展前景的。有些学子在学校里读了双学位,拿了几种职业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几个机会,显得高人一筹。
定点
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俗话说“人各有志”嘛,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如果一开始就选准方向,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资历和经验都会有助益和长进。时间加努力,有望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深人士,岂不更为有利。频 繁更换地点,对职业生涯成长肯定弊多利少。
定位
择业前要对自己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我,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好处。
从哲学角度来看,“三定”实际上就是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职业生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
(二)正确的创业观 积极的思想准备 勇于创新的勇气 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八大素质让你前程无忧 进取心与责任心
进取心是使个体具有目标指向性和适度活力的内部能源,认真而持久的工作是个体事业成功的前提,而具有进取特质的个体也就具有了职业成功的心理基石。责任心强的人常能够审时度势选择适度的目标,并持久地、自信地追求这个目标,责任心强的人事业容易成功。自信心
自信为个体在逆境中开拓、创新提供了信心和勇气,也为怀疑和批评提供了信心和勇气,自信常常使自己的好梦成真。没有信心的人会变得平庸、怯懦、顺从。喜欢挑战、战胜失败、突破逆境是自信心强的特点。自我力量感
虽然人的能力存在差别,但只要个体具有中等程度的智力,再加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改进方法和策略,那么,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许多事情是能够完成的。因此,可以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努力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方法的优劣。自我认识 自我调节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处,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善于调节自己的生涯规划、学习时间等。情绪稳定性
稳定的情绪对技术性工作有预测力。冷静、稳定的情绪状态为工作提供了适度的激活水平。焦虑和抑郁会使人无端紧张、烦恼或无力,恐惧和急躁易使人忙中出乱。社会敏感性
对人际交往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善于把握人际交往间的逻辑关系。行动之前要思考行为的结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人处境,乐于与人交往,能设身处地体察他人的感受。
社会接纳性
在承认人人有差别和有不足的前提下接纳他人,社会接纳性是建立深厚的个人关系的基础。真诚对他人及他人的言语感兴趣,言语表达时认真倾听并注视对方。社会影响力
有以正直和公正为基础的说服力,有使他人发展和合作的精神,有一致性和耐力。善于沟通和交流。具有自信心、幽默等对情感的感染力,仔细、镇静、沉着等对行为的影响力,仪表、身姿等对视觉的影响力,忠诚和正直等对道德品德的感染力。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课题。世间自古多少人歌颂爱情,赞叹爱情,更希望爱情能使有情人终成人眷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赚取多少人的热泪,如中国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西方罗蜜欧与朱丽叶:但求同死。,多得不胜枚举。《十日谈》的作者卜迦丘说:“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潜藏的才能”。法国大戏剧家莫里哀也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重新做人。”
一、爱情与人生
1、爱情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爱情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型的统一。
性爱虽是爱情的基础和原始动力,但也包括双方的精神吸引和调和,互相尊重,自我牺牲等因素。因为爱情需要在人的高级精神领域才能得到升华,它要求双方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故此说爱情是以人类繁衍本能为基础、以共同生活理想为前提、以渴望异性成为自己终身伴侣为目的、男女双方各自心目中形成并同时存在的一种最真实、最强烈、最稳定的纯洁、崇高、专一而美好的情感,是性爱与情爱的交织,是灵魂与肉体的交融。
爱情是性爱、理想和责任的统一体。
性爱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情感,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理想,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义务,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爱情的定义是: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感情。
我们应该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情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2、恋爱中的道德
尊重人格平等:真正的爱情,就是要把对方看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爱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没有高下之分,谈不上谁依附谁、谁占有谁。否则,那就不能相互帮助、相互信任,那不是爱情,而只是一种私欲。自觉承担责任: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情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
文明相亲相爱
3、大学生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浪漫性;(2)自主性:(3)盲目性:(4)公开性:(5)成功率底: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对于,大学生恋爱所出现的新特点,解决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恋爱观,正确的恋爱观对恋爱实践有导向作用,并促进人们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
(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
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4、提高爱的能力
(1)什么时间谈恋爱合适
第一、从生理成熟条件和心理发展水平的角度考虑:女20岁左右、男20—25岁 第二、从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认知的角度考虑:20岁左右
第三、从个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角度考虑:工作稳定或收入稳定后 大学生谈恋爱时间建议:大三或毕业半年后
5、摆正爱情的位置:
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爱情服从事业,不可颠倒位置。
2、提倡晚恋。低年级学生不宜恋爱。作家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的》这部小说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别人的起哄也会促成一桩婚姻。等你再长大一些,更成熟一些的时候,你会明白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那时,你已经赶了许多悔恨的让你感到锥心的蠢事。”大学生要获得美好的爱情,在感情的选择中少一点悔恨,就应该培养自己爱的能力,提高爱的素质。而低年级的同学,往往还不具备爱的素质:A、良好的心理素质B、稳定的人生观C、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同样我们也没有爱的能力:A、获取爱的能力B、拒绝爱的能力C、发展爱的能力。所以奉劝大家:别谈恋爱。
二、婚姻与家庭 教材P119
三、家庭美德 教材P120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四、婚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婚姻法及其基本原则
1、婚姻法的含义
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基于这些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婚姻家庭关系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
婚姻法调整的对象是婚姻家庭法律关系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婚姻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计划生育
(6)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7)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二)结婚
1、结婚的法定条件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4)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5)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2、结婚的法定程序
结婚登记是我国法定结婚程序。我国《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结婚登记分为申请、审查、登记三个部分。
3、无效婚姻和的可撤消婚姻及其法律后果 案例分析:
王某与武某于1994年3月登记离婚,同年7月双方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财产也放在一起。后因经济问题双方又发生纠纷,王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问:法院应否受理王某起诉的离婚案件?应如何处理?
(三)离婚
1、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1)双方自愿离婚————协议离婚
双方自愿离婚是指当事人双方一致要求解除婚姻关系。其条件是(1)当事人须有离婚的合意;(2)当事人须对子女和财产问题作适当处理。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双方必须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申请时应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介绍信、离婚协议书、结婚证,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审查,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应当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注销结婚证,其婚姻关系解除。
(2)一方要求离婚————诉讼离婚
我国《婚姻法》第32条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由此可见,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为:(1)感情确已破裂。(2)调解无效。另外,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为保护军婚以及妇女、婴儿和胎儿的利益,我国《婚姻法》作了两项特殊规定:(1)我国《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2)我国《婚姻法》第34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2、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教育问题
我国《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我国《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3、离婚后财产处理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以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为原则判决。
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 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四)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夫妻的人身关系
夫妻的人身关系,是指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夫妻人格、身份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和干涉;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都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夫妻的财产关系
夫妻财产关系是以夫妻的人身关系为依据的,主要涉及夫妻财产制,夫妻间的扶养关系和夫妻财产继承权等内容。
2、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权利义务(1)父母抚养子女的义务
抚养指父母对子女从物质上养育和生活上照料。我国《婚烟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2)父母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3)父母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 子女对父母的义务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包括物质上的赡养和精神上的赡养。
3、父母子女间的权利
(1)子女的姓名权。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2)父母再婚的权利。婚姻法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
(3)父母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我国《婚姻法》第24条第2款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一权利是基于双方的特定身份而产生的,依照我国继承法规定,父母和子女都是第一顺序的继承人,父母或子女死亡后,他们都有权相互继承遗产。
4、非婚生子女与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
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父母所生的子女。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 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继父母和继子女的关系,是因生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再行结婚,或因父母离婚,一方或双方再行结婚而形成的,我国《婚姻法》第27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第二篇: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大纲要求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本章说明
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及其相关的法律规定,和上一章类似,是道德和法律相结合、交叉的部分。虽然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试卷中没有涉及本章内容,但其重要性并不能被否定。总体的复习思路应和上一章相同。
知识点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与道德和法律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共同特征是:
鲜明的职业性
明确的规范性,即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对从业者所提出的要求与规范都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调节的有限性,即特定职业的道德和法律一般只是约束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员。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区别是
除了具体内涵、调控手段等方面的差别外,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职业活动中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对一定职业活动的他律要求。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
其中,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尤其要注意,提高廉政素质是我国当前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1)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2)坚持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原则(3)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4)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
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从效力层次上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还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从适用对象上有适用于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有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公务员法》、《教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和《人民警察法》等。
其中最重要的法律包括《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等。
《劳动法》是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于1994年,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的法律,其适用范围包括了除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公务员法》是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于2005年,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适用范围包括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法官和检察官等。《公务员法》和《法官法》、《检察官法》等属于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
坚持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济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薪酬发放标准:150%、200%、300%)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五险一金),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者的义务有: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公务员的权利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职或者处分;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参加培训;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申请辞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公务员的义务有: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护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包括协商解决、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途径。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其基本程序是,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劳动者不愿意协商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也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依法具有终局法律效力的裁决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的规定,(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属于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即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劳动者不服的仍可以提起诉讼),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需注意调解原则也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包括申诉、控告、仲裁和诉讼四种途径。
对处分、辞职或者取消录用,降职,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免职,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未按规定确定或者减扣工资、福利、保险待遇等人事处理,或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本人可以自知道之日起30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机关或作出该人事处理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延伸阅读教材:P146-155
考试分析:本部分内容较为零散,但知识点众多,尤其是几部具体法律中涉及到的内容,选择题命题的可能性存在,无须延伸阅读,但至少需将讲义中的知识点熟记。另外,职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可能成为材料分析题的素材,可以借鉴2010年的试卷中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的思路复习把握。
知识点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3.树立正确的创业观4.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原因: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二是就业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在失业类型中,包括发展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前者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后者指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对劳动力需求的萎缩,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力图降低的指标。
我们教研室,去年曾经在大学新生中作过一次调查:你认为大学新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宿舍议论最多的话题、你自己感觉最大的压力,结果显示,三个问题一个答案,那是就业。我相信,在座的同学肯定也很关注就业这一问题。这一点颇具时代特征,这与我们上大学时有所不同。这与我国高校连续十年的不断扩招不无关系。
我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此后年年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近500万,2008年559万,2009年近600万。由此而引起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黄金结,安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3届本科毕业生。2003年6月,国家四部委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6月底,他向学校团委递交了申请,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选;8月中旬,他毅然南下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坝溜乡,从事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在两年的服务期里,黄金结用“心”教学、尽力做事,以“不抛弃、不放弃”的信条勉励自己和每一名同学。以实际行动带动了一批教师,以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学校领导、老师的信任和全体学生的爱戴。在支教的两年中,黄金
结连续两次被评为墨江县和思茅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在2006年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的评选中,以高票当选,受到了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的联合表彰。
在“绝对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黄金结刻苦自学,2005年7月,以优秀成绩被云南大学录取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公费研究生。2008年7月黄金节研究生毕业生,目前已在上海市青浦中学落实了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第一,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第二,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第三,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实践是锻炼人才的熔炉。
延伸阅读教材:P157-163
考试分析:该部分内容命题的可能性不大,分散的知识点可以作为预想的选择题选项来理解和把握,延伸阅读部分可以忽略。
知识点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2.婚姻与家庭3.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4.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相互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我国建国后有两部婚姻法1950、1980。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其含义为:结婚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条件(实质要件)分为必备条件(积极要件)和禁止条件(消极要件)。必备条件有三: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条件有二:禁止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结婚的程序(形式要件),登记制,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登记是确立婚姻关系的法定标志。
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无效的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以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年龄的。
可撤消婚姻: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消婚姻。
无效婚姻或撤销婚姻的当事人子女适用婚姻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处理离婚时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保障离婚自由;二是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的方式有两种: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休妻、义绝和合离
离婚时对妇女和军人的特殊保护
女方怀孕期间、终止妊娠6个月和生育后1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必须经现役军人本人同意。
离婚的标准——夫妻感情破裂
离婚的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
离婚时的过错损害赔偿。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夫妻财产制包括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
延伸阅读教材:P164-173
考试分析:该部分内容是以选择题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分散的知识要点要记住,尤其是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延伸阅读可以不看。
相关练习(多选题)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和法律许多共同的特征是
A.鲜明的职业性. B.明确的规范性.C.调节的有限性. D.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是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C.奉献社会. D.服务群众.
3.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很多,从适用对象来说,适用于广大劳动者的法律有
A.《劳动法》.B.《劳动合同法》. C.《公务员法》D.《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4.从适用对象来说,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的法律有
A.《就业促进法》B.《律师法》. C.《公务员法》. D.《安全生产法》
5.《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其适用范围是除()等以外的所有劳动者
A.公务员. B.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C.农业劳动者. D.现役军人.
6.《公务员法》是人事管理的一般法,规定的是全体公务员具有共性的内容,还有适用于特殊类别的公务员。两者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互为补充。适用于特殊类别的公务员的法律包括
A.《法官法》. B.《检察官法》. C.《人民警察法》. D.《律师法》
7.《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B.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C.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D.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8.《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B.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C.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D.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9.《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有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C.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D.提高职业技能
10.处理劳动争议的途径包括
A.协商. B.调解. C.仲裁. D.诉讼.
11.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但调解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的,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原则也适用于()程序
A.协商B.调解C.仲裁. D.诉讼.
1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裁处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的组织机构。可以设立在A.县. B.乡C.市. D.市辖区.
13.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包括
A.申诉. B.控告. C.仲裁. D.诉讼.
14.择业与创业的关系是
A.择业是创业的基础 . B.创业是择业的基础C.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 D.择业是创业的内在要求
15.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做到
A.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B.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C.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D.勇于创业,积极探索
16.正确的创业观包括
A.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B.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C.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D.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17.“在艰苦中锻炼”的本质,是
A.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B.对人生历程的自觉准备. C.对艰苦奋斗的发扬D.对提高创业的能力表现
18.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性爱 .B.理想. C.责任.D.追求
19.恋爱中的道德包括
A.尊重人格平等.. B自觉承担责任.C.文明相亲相爱. D.共同创造财富
20.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1.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B.男女平等. C.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D.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22.结婚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
A.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 B.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
C,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 D.结婚必须举行仪式
23。结婚的必备条件有
A.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B.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C.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D.结婚必须举行仪式
24.结婚的禁止条件包括
A.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B.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C.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D.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25.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与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同的有
A.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 B.受继父或继母抚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
C.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D.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
26.离婚的方式有
A.协议离婚.B.分居C.自动解除D.诉讼.
27.《婚姻法》对现役军人和妇女的特殊利益保护的规定有
A.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B.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的除外.
C.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D。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得军人同意
28.《婚姻法》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A.重婚的. B.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C.实施家庭暴力的. D.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摘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材料2
公务员录用考试被人们称作“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广大考生也以一种“阳光心态”参与竞争,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不过,阳光下也会有阴影,玻璃房子里也会有少数人搞“小动作”。在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就发现有一些作弊者。时此,各有关方面已经根据规定作出了严肃处理。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对公务员考试作弊者永不录用。
—摘自2009年3月18日《光明日报》《公务员考试作弊者永不录用》请回答:
(1)材料1所指的职业道德有哪些最基本的要求?
(2)《公务员法》规定了哪些原则?材料2中公务员考试作弊者违法了《公务员法》的什么原则?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
(2)《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公务员考试作弊者违法了《公务员法》规定的竞争、择优原则和德才兼备原则。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格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申请辞职;参加法律规定的其他培训权利
第三篇: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办事公道 C诚实守信 D奉献社会
2.()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
A 《劳动法》 B 《劳动合同法》 C《安全生产法》 D《社会保障法》
3.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是()。
A 《公务员法》 B《干部管理条例》 C《立法法》 D《行政复议法》
4.下列权利中,不属于《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权利的是()。A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B 提出申诉和控告
C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权利 D申请辞职
5.根据《劳动法》规定,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是()。
A 协商 B 调解 C 仲裁 D 提起诉讼
6.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是()。
A 结构性失业 B 摩擦性失业 C发展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7.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性爱、理想和责任 B激情、承诺和亲密
C财富、喜欢和思念 D物质、精神和追求
8.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9.在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中,()是我国重要的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勤俭持家
10.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以及婚前
财产所有形式。
A 可以 B 应当 C必须 D禁止
二.多项选择题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包括()
A 鲜明的职业性 B 明确的规范性 C 调节的有效性 D 无具体惩罚性
2.职业生活中最主要的法律有()
A 《刑法》 B 《民法通则》 C 《劳动法》 D 《公务员法》
3.《婚姻法》规定,结婚的必备条件有()
A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B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C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D 必须自由恋爱
4.以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规定,正确的表述有()
A 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B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C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D 继子女与继父母的关系、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与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相同
5.《婚姻法》规定,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有()
A未到法定婚龄的 B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C因胁迫结婚的 D 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三.简答题
1.《公务员法》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的权利有哪些?
2.《劳动法》规定的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有哪些?
3.如何理解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4.如何理解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四.论述题
1.什么是职业道德?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五.材料分析题
1.商业的基本涵义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是一项值得让人投身其中的伟大职业,商人的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应该使他获得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其名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中的财富》中指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这种工作所的荣誉与所肩负的责任同样巨大,应该以极大的技巧和责任心去履行才好,这样,私人的利益才会常常跟着公共利益而来。因为这种职业的高贵性质或者可以更有利地激起你的愿望与努力,去获得那些可以将它干好的能力。”请结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谈谈如何完善自身的商学素养。
2.我们的教材中提到:“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与爱情在大学时代相逢,那就应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幸福的祝福。”古往今来,爱情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著名社会学家弗洛姆在其名著《爱的艺术》一书中认为,爱情定位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在文化变迁的条件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C; 5C; 6B; 7A; 8B; 9B;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CD; 3ABC; 4ABCD; 5ABD
三.简答题
1.《公务员法》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的权利有哪些?
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可以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参加培训;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申请辞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劳动法》规定的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有哪些?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1)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2)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3)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4)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如何理解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尊重人格平等。恋人间彼此尊重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2)自觉承担责任。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3)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
4.如何理解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既表现为夫妻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又表现为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3)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忠于爱情、互敬互爱,是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基础。(4)勤俭持家。勤俭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劳致富,也要量入而出,节约用费。(5)邻里团结。邻里之间应该以礼相待,做到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宽以待人,团结友爱。
四.论述题
1.什么是职业道德?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1)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3)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4)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5)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2.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如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
(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另一方面,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外,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业观。(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五.材料分析题(略)
第四篇: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的] 讲授这一章时,要从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和大学生的实际,注重师生互动,结合近期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的内涵,了解恋爱和婚姻家庭中的相关法律,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职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如何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3,如何理解爱情
4,如何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5,爱情婚姻家庭领域的法规阐述
6,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养成 7,如何正确把握爱情的内涵 8,树立正确婚恋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与案例法、讨论法相结合,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短片,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活跃课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课程倒入] 先给学生讲一个急症室的故事:有一个实习医生在急症室实习,有一天,送来一批出车祸的病人,这个实习医生的老师将一个已经在死亡边缘的病人交给他,他对老师说,这个病人已经没有心跳了,为什么还要抢救他?老师反问:“你认为呢?”他说,“难道这是您提供给我的一次实践操作机会?”老师瞪了他一眼,说:“按照平时所有抢救程序尽力去做,最后你会明白的。”他照做了。结果病人还是就不回来,按照惯例,他记录了死亡时间后要去跟病人家属交待,当他张口说出平时说的那句话时,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就是“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老师的意思就是,作为一名医生,要真的对得起这句这么沉重的话。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就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有的人,把职业当成理想,有的人,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不管是哪一种态度,其间都有一条职业准绳,规定了职业的性质,约束了职业的职能。理想也好,谋生也好,都要在准绳范围内工作,此谓之为职业道德。当你工作的时候,大家会想到一个问题:你对得起你的职业么?这与工资无关,与客观环境无关,也不用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只与你的责任心与良心有关。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1.职业
职业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其特点是:
(1)专业性与专门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活动内容和目的、方式比较专一;
(2)长期性与稳定性,职业具有一定时间的存续性;
(3)认同性与普适性,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认同,获得合法地位,并且能够为普通公民所从事而不是特权行为。 职业的意义:
(1)个人价值。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的基本手段; (2)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2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
1,一般要求。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表现为从业人员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职业行为。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2,三个属性。
(1)利益属性:为追逐商业利润和金钱而从业,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爱岗敬业;
(2)理想属性:为获得个人人生理想之成功和价值实现而爱岗敬业;(3)公益属性:为了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大众利益而爱岗敬业。
观点碰撞。如何对待爱岗敬业与“跳槽”择业的关系。
(二)诚实守信
1,一般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2,本质要求。
(1)职业活动中个人所享受的职业权利和所尽的职业义务的价值量关系应 该是合理的,即个人所付出的职业劳动和他的职业所得之比较,应该是社会公认的公平;
(2)个人获得职业利益的手段应该公正,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不能以欺诈和其他不正当手段从事职业活动;
(3)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职业承诺应该兑现,即使与个人或部门利益无关。
3,必要性。职业关系和职业交往活动,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一旦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不仅正常的职业关系遭到破坏,利益遭受损失,破坏社会公正,而且会损害个人或团体的形象,从而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双输结局。
例证:齐二药事件回放 按照刑法第141条第三款规定,生产销售假药致人死亡或者是给人造成特别严重伤害的,可以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是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三)办事公道
1,一般要求。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害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特征的体现。
2,四个体现。
(1)服务团体,不损害自己所属的团体利益;
(2)服务社会,不损害社会公众和国家、民族利益;(3)不以职业之便利牟取不正当个人利益;
(4)在处理各种利害关系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
(四)服务群众
1,一般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必要性。(1)职业活动成功的需要。不能为群众服务的职业是没有生命力的;(2)社会主义道德的总原则的体现
3,行业要求。(1)商业领域:以良好的服务群众意识获得合法收益是应当的;为群众服务可以成为利益交换的手段,获得双赢;(2)公务领域尤其是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是必须要求。因为政府部门不能通过为群众服务谋单位利益,国家和政府也没有独立于群众之外的利益,因此,公务领域不能通过为群众服务而交换得利。(3)事业单位,即介于政府部门和商业领域之间的职业,如医生、教师等,必须以为群众服务作为价值导引,不能使职业活动沉沦与价值交换和单纯的牟利
(五)服务社会
1,一般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起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
2,必要性。(1)个人生存的必需条件,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是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利益,正如孔子所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2)个人道德发展的最 终归宿。正如墨子所说:“万事莫贵于义”1。
结论: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为未来的从业生涯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对专业的奉献精神,在将来出到社会,就得将你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无私奉献给社会。所以,学习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事情。在具备能力之外,千万不能忘了培养高尚的品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曾经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句的“修身”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把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无愧国家,无愧人民。
三、依法从事职业活动
(一)与职业高度相关的法律条文介绍
普适性法律规范:《劳动法》;特定法律规范:《公务员法》、《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等,此外还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安全生产法》中有关职业活动的法律规定。
1.《劳动法》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劳动法。新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基本原则
2.《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于2005年4月27日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内容包括:(1)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2)公务员的植物和级别。(3)公务员的录用与范围。(4)公务员的上下级关系。(5)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应引咎辞职。(6)实行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7)公务员不得通过兼职“赚外快”。
(二)坚持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
1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1)各类企业(包括企业化经营的事业组织)以及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是用《劳动法》。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聘用人员”; 要注意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其在编的没有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国家干部”之间的人事关系适用《公务员法》或其他人事法规,不适用《劳动法》。
我国劳动法不适用于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家庭保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等。
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7页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在劳动法学上,主要表现在通过保障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文化发展,从而为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和用人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用人单位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经营管理,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劳动条件。
(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在我国,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应当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落实宪法中的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都应该得到保护。所谓平等保护,指的是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的受到劳动法的保护。首先,是对各种劳动者的平等保护,即对于不同性别、民族、职业、职务的劳动者,他们在劳动法上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禁止对劳动者有任何歧视。其次,还应该注意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如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等),除了要给予他们劳动者的一般保护外,还应该对他们的特殊利益给予特殊的保护。
《劳动法》研究制定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利和促进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和退役军人就业的法规,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其就业创造条件。如:
第十三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的规定的,从其规定。
根据《劳动法》有关合同期限的不同规定,适当考虑他们在本单位的工作时间、年龄、身体、技术状况和当地就业状况依法做出合理安排,注意保护老、弱、病、残和女职工的利益。
(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公务员法》: 基本原则:(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三)明确职业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和劳动者的集体权利。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有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劳动权利,劳动就业权在各项劳动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地获得就业的权利,即在就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 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劳动就业者获得劳动后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报酬权,是指劳动者付出了职业劳动之后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权益。而报酬的支配权是指劳动者独立支配自己劳动报酬的权益,劳动者有获得休假的权益。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的劳动之后所获得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保护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项基本劳动权利。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而依法强制实行的一项物质帮助制度。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方便劳动者工作和生活,适应其物质文化需求而举办的各项事业。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在劳动中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就有权提出对劳动争议进行处理。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纠纷。谈了劳动者的个人权利,下面我们谈劳动者的集体权利,劳动者的集体权利有结社权,指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是指集体谈判,是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就有关劳动条件进行商谈,以签订对双方有约束力的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劳动关系双方协调行为。罢工权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激烈化时由工会组织工人集体停止工作所采取的一种对抗行为。劳动者的参与权是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劳动者除以上劳动权利外还有一定的劳动义务。劳动者的义务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它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上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它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联。
2公务员的权利义务
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务员的八项权利,并规定了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和聘任制公务员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以及对公务员不利的人事处理决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其本人,处分公务员须听取本人的陈述和申辩等,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权益保障机制。与此同时,公务员法强化了公务员的责任与义务,规定共列出九项义务,并且位于公务员应享有权利之前,充分说明权利与义务虽是有机联系的,但公务员首先要很好地履行义务。
公务员的权利是公务员顺利执行公务的基本保障,公务员的法律地位主要通过其权利表现出来。公务员权利是公务员队伍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保证。一方面保证公务员安心工作;另一方面消除公务员个人顾虑,严格依照法律履行职责。公务员权利的内容《公务员法》第13条规定,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3)获得工作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公务员的义务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规定公务员义务的必要性在于:一是有助于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二是有助于加强人民对公务员行为的监督。公务员法先规定义务,后规定权利。公务员义务的内容《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四)依法处理职业生活中的纠纷 1.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方面产生的争议,包括:(1)因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发生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集体福利、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订立、旅行、变更、解除、种植及其效力发生的争议;(4)因劳动关系发生的其他争议。
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首先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可以向本单位内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仍不成时,任何一方可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任何一方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可以不经调解而直接申请仲裁,但是只有经过仲裁之后才能提起诉讼,即“先裁后审”。
2.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申诉,控告,仲裁,诉讼。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课前讨论]让同学们给自己做个职业规划,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
一、择业与创业
(一)合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1,就业形势比较严峻。(1)需要就业的人数较多,层次复杂,既有高校毕业生,也有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2)就业观念比较落后,期望值和社会承受力之间有差距
2,科学看待就业形势。(1)就业形势好转的社会条件:经济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个人条件:转变就业观念,合理选择职业,积极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条件 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和政府的重视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做好就业准备。知识、能力、身体与心理、道德与法律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好准备
2,调整就业观念。(1)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2)降低期望值,特别是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社会发展最终将走向利润平均化,地区差别也将逐渐缩小。(3)先就业再择业,不断调整战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4)抛弃“等”、“靠”“要”观念,勇于竞争,积极自主创业,不仅给自己机会,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4)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业。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不合理的心理状态:
求闲心理;求便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上存在的几种误区 盲目自大,脱离现实
忽视专业,急功近利
注重自我,少虑国家
消极懈怠,放弃竞争
缺乏主动,依赖父母
3,积极自主创业。(1)树立创业观念;(2)发挥创业精神;(3)锻炼创业能力
4,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孟子.告子下》(2)知行合一,在生活中磨砺自己。
成才的六个关键
• 理想 • 兴趣 • 执行 • 态度 • 人际 • 价值观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才
二、大学生择业
改变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如果你首先考虑的事以后的工作能给你带来稳定的生活和不错的收入,那你就积极准备考公务员吧;如果你想继续读书或者羡慕大学教师的工作地位准备留守校园,那你就好好读书争取保研或考研成功吧;如果你一心想进入跨国名企那就好好学习英语随时留意这些企业的招聘动态,条件。总之,不管你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显示考虑,你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最迟到大三时就要着手考虑了。
时代总是在变化着,所以要了解时事动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纯洁、甜美、幸福的象征,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人们用华美的语言讴歌它,赞美它,把它比作太阳、鲜花、美酒,赋予它美的色彩、诗的意境。爱情是美好的,但爱情本质上不仅仅是浪漫的感情体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由性爱、理想,义务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精神现象,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在座的同学中或许已有人品尝过爱情的滋味,也或许有 人正在酝酿着你的爱情,也有些同学还在等待着爱情的降临。无论怎样,如何理解爱情,把爱情放在什么位置,奉行什么样的爱情准则,是每一个大学生,每一个“准成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爱情与人生
真正的爱情要求男女双方对对方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除此之外,还涉及双方的家庭、之后还有子女的抚养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涉及与两个家庭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个人所选择的对象,不只你的恋人独自一人,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
(一)爱情的本质
1.爱情的基础
强烈的感情;理智的基础;平等的地位;严肃的责任;
忠贞不渝的态度;崇高的美感。
2.爱情的两种属性
爱情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即性爱。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首先,爱情的自然属性是由人的自然性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人有许多自然欲望,除了饥则食的欲望外,最强烈的就是性欲。男女间的爱情正是在性欲这一原始动力推动下产生的。因此,没有肉体结合的爱情,是对人性的压抑,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存在和维持的。
爱情的社会属性: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即情爱。
爱情源于性欲,但又不停留在性欲的水平上,它是在性欲基础上高度升华而成的人类崇高的社会性情感。个体的理想、情操和个性都是影响爱情选择的社会性因素。志同道合和责任感是爱情与生俱来的品质。正如黑格尔所言:“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否认爱情的社会性,无异于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地步。在爱情的统一体中,社会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社会属性也决定了,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要考虑到其他与之相关的关系,如双方父母等,其他人感受。
3.爱情四要素:
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 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4爱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自主性。两性之间爱情关系的成立,必须是当事人的自愿,而不能是其他外来因素和势力的干预。在特定的情况下,不能不通过他人的中介作用,也不排除需要听取父母及他人的意见,但最终必须是完全出于当事者本人的自愿,为当事者自主决定。
第二,爱情具有对等性。爱情要以互爱为前提,来不得半点勉强。一方爱上另一方,同时又要得到另一方同样的爱,这样,才能构成爱情关系。因而,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与之结合,强制的结合,决不是爱情。同时,不能因为自己爱对方,也要求对方必须爱自己,“单相思”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严肃的爱情的产生是不容易的,英国作家哈代说:“呼唤的与被呼唤的,很少能够相互呼应。”爱情需要“两情相悦”,而这不是任意的一对男女之间都能做到的,总之,爱情必须是对等的,是互相爱慕的关系。
第三,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之间的爱慕关系。这种关系包含自己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它只能存在于恋爱者彼此之间,是不能容许第三者介入的。因此,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就必须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任何一个人同时与几个异性发生恋爱关系,都是不道德的。“脚踏两只船”,搞“三角”、“多角”恋爱的行为,对爱情既不严肃又不道德,是与正确理解的爱情背道而驰的。
第四,爱情具有持久性。这是指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恋爱过程中,而且存在于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责任中。在整个夫妻生活与家庭责任中,双方都要忠贞不渝,经得住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波折和考验。鲁迅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如果双方或者一方,把结婚看成是爱情的坟墓,或者一方因地位的变化而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那就不是真诚纯洁的爱情,而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五,爱情具有道德性。友谊是崇高的道德力量,爱情是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的,更是一种道德关系。爱的核心因素是责任。恋爱一方对另一方都负有道德责任(婚后更上升为法律责任)。这表现在既可分享对方的幸福与快乐,又必须分担对方的痛苦与困难。爱情既是两性间特殊的社会关系和道德情感,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这种活动表现在相爱双方把自己的整个身心转移到关怀对方的身上,为了使自己所爱的人获得幸福,而甘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作出巨大的牺牲,从而使双方融为一体,以使爱情生活日趋高尚和完善。这样的道德情感、道德活动是贯穿在爱情关系的整个过程中的,人们正是用这些道德内容或道德标准来说明自己或他人爱情是否高尚、纯洁,是否符合道德原则的。
爱情常常由友谊发展而来的,对恋爱期的青年人来说,异性友谊是爱情的基 石。从异性友谊中寻求爱情,是一条普遍的健康的爱情之路。异性友谊达到一定的程度,爱情就接踵而至。但异性友谊和爱情又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青年大学生务必要分辨出友谊和爱情,切莫误把友谊当爱情,以免引出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烦恼。
(二)恋爱中的道德
真正的爱情是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使恋人们为维护自己在对方眼里真、善、美的形象,不断地扬长避短,自我完善,使爱人者与被爱者都日趋崇高。正是如此,法国剧作家莫里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它教会我们重新做人。”可见,“真正的爱情本身总是一种善”,爱情只有与道德相连,才会生死不渝。
尊重信赖。尊重是爱情的前提条件,是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学说,他不尊重我,但他爱我。这种没有尊重的爱情只能沦为统治和占有。尊重,表现为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和诱骗另一方接受自己的爱,即使你的爱是真诚的,也无权强迫别人违心地接受。同时,任何一方都不能屈服于某种压力,勉强去爱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明明知道对方不喜欢自己,还低三下四地穷追不舍,甚至遭到拒绝后还纠缠不休的行为,是抛弃自尊的人格上的自我贬低。而那些凭借自己的某些优越条件,把对方搞得神魂颠倒却乐在其中的行为,或把感情当儿戏,恋爱只是为了“试一试”、“玩一玩”,“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恋爱心态,是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不仅伤害了对方,也污染了自己纯洁的情感世界。已经建立起恋爱关系的男女青年,在生活上应该互相信赖,尊重对方的理想、兴趣、工作、社交等权利,切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私有物,限制对方的自由。恋爱中的任何无端猜疑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
自觉承担责任。这是爱情最基本的美德。真正的爱情是两个灵魂的密切相融。那种功利性的趋炎附势和浅薄的以貌取人,无异于在沙滩上作画,一场暴风雨就把爱情冲刷得无影无踪。这要求我们恋爱时,能始终如一的把爱情专注在一个人的身上。“爱情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爱情的专一性表现为,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恋爱对象,真正的爱情是全心全意、严肃认真地爱着对方,在生活中同甘共苦,在事业上互帮互励,双双携手共同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恋爱的专一与恋爱自由并不矛盾。后者是指爱情的建立,不能违背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这与那种朝秦暮楚,或同时与几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或把恋爱作为猎取异性手段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苏霍姆林斯基曾把爱情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比作“人类灵魂的一面镜子”,认为“爱的情感是衡量道德的最灵敏、最准确的天平”。任何心怀不良,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都会被这面“镜子”照出其肮脏的灵魂,都将被这架天平称出其轻浮与卑劣。
含蓄文明。处于恋爱中的男女青年,感情始终是热烈而浓厚的。随着感情的发展,恋人间慢慢地出现一些小心翼翼的亲昵举动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恋人们可以不分场合的勾肩搭背,旁若无人的搂抱亲吻。“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为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在恋爱时总是热烈而持重,亲密而羞涩的。马克思在向燕妮表达爱的时候,就采取了极为含蓄的方式。一天,他拿着一个小匣子对燕妮说,自己爱上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姑娘,匣子里有她的照片。燕妮迫不及待地打开匣子,可是里面根本没有照片,只有一面小镜子映出了燕妮惊惶失措的脸。她旋即明白了,并羞红了脸。人的感情世界是非常神秘、微妙的,与其直截了当地表露爱,不如让恋人自己慢慢地去品味更能促进爱情的浓烈、久长。含蓄、文明的恋爱方式,是良好修养的表现,是对恋人的尊重和热爱。那种举止轻浮和对情欲肆无忌惮的放纵,是对爱情的践踏,决不应是大学生的明智之举。
失恋不失志。恋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它会带来失恋的痛苦。失恋可能是由于双方开始恋爱时缺乏足够的了解,也可能是双方在兴趣爱好、性格脾气上难以协调,还有可能是由于一方玩弄感情,喜新厌旧等原因造成的。失恋的痛苦是剧烈而深重的。怎样对待失恋后的自我和昔日的恋友,不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反映,更是其人生观和道德面貌的体现。若遭遇失恋,不该一蹶不振,更不该对对方耿耿于怀,予以报复,而是应该积极地战胜消极颓废的情绪,把情感转移到更广泛的领域,倾注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中去,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沉痛之后,应该冷静地思考、分析失恋的具体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爱的内涵,勇敢地走出失恋的泥潭,振奋精神,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因为失恋并不等于失败,一次恋爱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失去爱情,正相反,它提供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爱情机会。
(三)大学生的恋爱 1.爱情与学业
调查数据 分析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有所成,才能保持爱情的魅力。如果爱情第一,分散精力,甚至荒废学业,影响工作,影响与其他同学的团结,就会使爱情失去真正的价值,就可能遗恨终生。
大学是座科学的宫殿,储藏着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有当代最新的科学信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登上这一殿堂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以便将来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当爱情与学业发生矛盾时,应理智地使爱情服从学业,保证完成学业。学业有成,莫愁前路无知己;学业荒废,爱情便可能随之飘去。肩负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2.摆正爱情的位置,合理选择恋爱时期
爱情伴随人生,是人生之大事,对人生可以产生重大影响,但它并不是人生之全部。人生大事还包括学业、事业、职业、劳动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这就需要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第一,要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在生理发育成熟的同时,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观察力尚不深刻,性格尚未定型,情绪起伏不定,情感的理智控制力较差,易偏激冲动。生理的成熟,萌发了求爱的欲望;心理上的不成熟,又使得大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爱情,于是,往往山现需要爱情又不一定懂得善待爱情的现象。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再进入爱情生活。
第二,要待到人生观相对稳定时。人生的轨迹往往由人生观主宰,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人生、幸福、爱情等的理解与认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趋于稳定而又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乏明确的认识,对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恋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准备。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爱情对象。
第三,要待到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缺乏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因而对爱情尚缺乏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考虑问题往往脱离实际,与人交往多倾向于感情用事,所以很难对恋爱对象作出谨慎的选择和判断。社会阅历少,就有一个逐步学习、锻炼的过程,在此之前贸然走进爱情生活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四,要待到经济相对独立时。在现实生活中,恋爱的过程绝不是理念式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生大多数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经济上对父母依赖性很大,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常使早早坠入爱河的同学增加了经济开销,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种经济负担往往又转嫁给含辛茹苦的父母双亲。所以大学生在步入爱情生活之前,有必要对此有足够的考虑。
当然,何时恋爱是最合理的,并没有惟一的标准,这与每个人的心理成熟度、理想抱负、择友条件以及所处环境有关,因而是因人而异的。综合各种经验来看,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恋爱时间以稍晚为宜。
二、婚姻家庭美德
婚姻既是一种契约,当然应该建立在真实合意的基础之上。婚姻作为一种权利,所以应该可以自由地行使或不行使,只要符合法律规范的允许性规定而不违反其禁止性规定。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谐。
三、婚姻家庭相关法律规范
现行的婚姻法是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21次会议对原婚姻法作了一系列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婚姻法》是调整人们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是人们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行动指南。它确定婚姻的原则、结婚的条件、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亲属之间的关系,以及离婚及离婚后子女抚养等规则。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这是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婚姻法是适用于一切公民,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社会家庭生活的重要法律。
(一).我国婚姻法规定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原则。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根据这一原则,无论结婚还是离婚,必须男女双方自愿,不受他人的干涉和强制。严禁包办、买卖婚姻和结婚因索取财物等。
2.一夫一妻原则。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为保障这一原则的有效实施,《婚姻法》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男女平等原则。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根据这一原则,妇女在婚姻关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4.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特别保护。除了在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外,还专门颁布了《保护妇女权益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以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计划生育原则。推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夫妻双方都应当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二)结婚
结婚,是当事人依法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由于婚姻被认为对国家的秩序有重要作用,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管在任何时期,都运用法律手段,给婚姻的缔结规定各种条件。在法律上,结婚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法律允许结婚的条件,法律上称之为婚姻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是法律不允许结婚的条件,法律上称之为金婚禁止条件
1结婚的条件
(1)1.必备条件。一桩合法的婚姻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男女双方完全自愿。我国《婚姻法》第4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人加以干涉。”
(b)必须达到法定年龄。法律规定结婚的最低年龄,称法定婚龄。法定婚龄诱人的身体发育程度和社会条件决定。结婚意味着当事人可能发生性行为和生育子女,所以法定婚龄必须定在人的正常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之上。我国现行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但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国家提倡晚婚晚育。
(c)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结婚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任何意义上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否则,就是重婚。重婚罪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12月14日《关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发生的以夫妻名义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处罚的批复》规定:“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1994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发布)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
[案例]:方伍峰与王某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按当地风俗举行了结婚典礼,两人还生了一个女孩。后方伍峰又与李某登记结婚,也生了一个女孩。对于方伍峰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婚罪?法院最后认定为无罪。《刑事审判参考》一书中指出:“有配偶的人应理解为已经依法登记结婚的人。对于先有事实婚姻,又与他人登记结婚和两次及两次以上均是事实婚的,则依法不构成重婚罪。对于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而形成事实婚姻的,之所以应当以重婚罪追究刑事责任,是因为不能允许行为人以事实婚姻去肆意破坏依法登记的合法婚姻。” 在没有法律婚存在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构成重婚罪的。
2.禁止条件。法律规定,在男女双方存在婚姻障碍,而且有被法律禁止的条件时,不得结婚。这样的禁止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我国现行《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父母和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和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之间等均属直系血亲,因而属于禁止结婚的范围。同时,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也是禁婚范围,具体地说,属于以下血亲范围的男女是不能结婚的:①兄弟姐妹含同胞兄弟姐妹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②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③叔伯与侄女,姑妈与侄子,舅父与外甥女,姨妈与外甥。
(2)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我国婚姻法及其登记条件规定,禁止结婚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类:①患麻风病未经治愈者;②患性病未经治愈者,包括梅毒、淋病等多种形式的传染性较强的疾病;③其它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司法实践中主要指重症精神病患者和重度智力低下者。
3.形式要件。
我国《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并取得结婚证后,夫妻关系方正式确立。根据婚姻法规定,婚姻成立的方式采取登记制。该制度要求结婚的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将双方的户口证明、居民身份证及本人的婚姻状况证明和结婚申请表提交登记机关审查。
4.婚姻的无效与可撤销
(1).无效婚姻 指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男女两性的结合。
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①重婚的;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2).可撤销婚姻。指男女双方或一方缺乏结婚的合意,受他方或第三人的胁迫而结合的违法婚姻。因为它违反了当事人的自愿原则,应当予以撤销。
(三)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指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在婚姻法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夫妻双方都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并且,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②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他方不得限制或干涉;③夫妻双方都有住所决定权;④夫妻双方都有计划生育义务;⑤夫妻双方对共同共有的财产有共同所有权和平等处理权;⑥夫妻双方有相互抚养的义务;⑦夫妻双方又相互继承 遗产的权利。
2.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1)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①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③父母子女之间又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2)非婚生子女、继父母子女、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根据《婚姻法》的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地位,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禁止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的虐待或遗弃,养子女、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与养父母及继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使用婚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有关规定。
3.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2)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
(四)离婚
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我国婚姻法从巩固和改善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关系出发,既保障离婚自由,又防止轻率离婚,同时还对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教育及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等问题作了重要规定。
1.离婚程序 离婚有男女双方自愿离婚和男女一方要求离婚两种情况。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离婚程序有登记离婚(自愿离婚)与诉讼离婚。
(1)登记离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双方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资源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
(2)诉讼离婚。凡一方要求离婚,或双方对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有争议的离婚,须经人民法院审判裁决。人民法院经调解,认为感情却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包括:①重婚或有配婚者与他人同居的;②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③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④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⑤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3)离婚程序中的两项特别规定:①现役军人的配偶(非军人)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②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2.离婚后的财产处理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有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同时,应共同偿还债务。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欠下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其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应协商如何清偿;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
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
3.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 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两周岁以下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抚养。两周岁以上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抚养。两周岁以上的子女的直接抚养人,应由父母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法院判决。子女10周岁以上的应征求本人的意见。离婚后,不抚养子女的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及教育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及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 不成的,由法院判决。抚养权及负担费用可因父母的抚养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变更。
4.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必须予以协助。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的,有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有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案例分析 事实婚姻
事实婚姻,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
事实婚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均无配偶,有配偶则构成事实重婚;
(二)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都具有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
(三)事实婚姻的男女双方对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具备公开的夫妻身份,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四)事实婚姻违反了婚姻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
事实婚姻的效力,历来是法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有的认为,承认事实婚,必然破坏婚姻登记制度,因此,凡不登记结婚的,应一律明确规定为无效婚姻。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前,未办结婚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如同居时或者起诉时双方均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如同居时或者起诉时一方或者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1994年10月1日)起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审议修改婚姻法时认为,目前不登记“结婚”的人不少,未办理登记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不符合结婚条件,更多的是符合结婚条件,因收费过高或登记不便利造成的。对没有进行结婚登记的,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对违反结婚实质条件的,婚姻法已规定为无效婚姻;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只是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的,一律简单宣布为无效婚姻,对保护妇女的权益不利,应当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和完善登记制度等工作,采取补办登记等办法解决。因此,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八条增加规定: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条件,“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这一规定从积极角度重申了办理结婚登记的必要性,那些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举行了结婚仪式或已经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女,应尽早补办登记,以使自己的婚姻行为合法化。
而对于事实婚姻,一般认为只具有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而缺少合法的程序和法定手续,即形式要件。非法同居是指当事人双方秘密地或公开地以通奸、姘居或同居为形式而结合的违法两性关系。在时间上一般表现为短暂、临时的特点。除了事实婚姻之外,其他未办理结婚登记而同居的男女关系,均为非法同居。具体到本案中,自诉人袁红和被告人张志国是否构成事实婚姻关系,我们需要弄清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主观一致性,即男女双方在主观上是否均以终身共同生 活为目的;
2、双方关系的公示性,即有没有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举行过世俗结婚仪式;
3、实质符合性,即双方是否符合法定结婚的实质要件;
4、时间特定性、即他们婚姻是否在法律承认的时期内存在,具体到本案,则要考查诉讼发生的时间。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四项要求后,方能认为自诉人和被告双方事实婚姻关系成立。在本案中,自诉人和被告人两人同居时,袁红25岁,张志国24岁,且双方均为未婚,因此他们的同居应视为符合法定结婚的实质要件。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原被告两人于1984年相识并相爱,1987年遂同居在一起,1990年,被告因为出国怕被拒,双方才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法定的婚姻登记程序,而仅仅办理了世俗的婚姻仪式。1992年,被告张志国回国探亲,双方仍旧保持此种同居关系。直至1993年11月,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从时间跨度上看,双方从相识相爱到关系最终破裂历时9年有余,在此漫长岁月中,双方显然是抱着一种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否则,他们早就莺飞雁散,而不会延续这样一段马拉松式的两性关系。关于双方主观上共同长久生活的一致性我们还可以从1990年10月,男方张志国准备出国深造,因害怕存在婚姻关系而被拒签,双方办理世俗的婚姻仪式以予代替的事实得到证明。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被告在从1984年至1993年长达9年的时间里,一直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并且希望维持长久,还为此举办了世俗结婚仪式,得到了群众认可,虽然在其后由于男方的原因此种关系未能继续,但时至1993年11月原告袁红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原被告之间存在事实婚姻关系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
[小结]爱一个职业,可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爱一个人,可能造就一个幸福的家庭
第五篇: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下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下: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第三节)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爱情的内涵,了解恋爱中的道德问题和婚姻家庭生活美德及相关法律规范,诸如婚姻法、继承法和收养法等,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基本概念:
友谊、爱情、婚姻、家庭、离婚、法定继承
二、基本理论:
1、爱情的本质
2、婚姻家庭伦理道德
3、婚姻家庭相关法律规范
三、基本问题:
1、如何理解爱情与性爱的关系
2、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3、继承法的主要规定